三次北方人口南迁和南方汉族的形成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次北方人口南迁和南方汉族的形成与发展

学术界一般认为,我国汉族源于北方的华夏族,而南方远古时代是越、巴、蜀、楚等土著民族的家园。今天的汉族南方部分的形成,是古代北方汉族人民不断南下并与南方土著民族相融合的结果。但是,这一过程是如何完成的,在各区域的表现形式如何,这些重要问题却很少有人涉及。本文试图在移民史研究的基础上,对西晋永嘉之乱以后、唐后期五代和宋代靖康之乱以后等三次北方移民南迁浪潮和南方汉族形成的关系作点初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三次北方人口南迁时的移民分布特点

古代北方汉族人民较具规模的南下,始于秦统一全国之后,元代以来已较为少见。因此,三次北方人口南迁对汉族南方部分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距迁出地远近、迁移路线走向以及迁入地的经济文化基础等原因,移民在南方各地区的分布极不均衡,数量相差很大。加之迁入时迁入地原先的人口基数不同,移民在各地区人口总数中所占比重差别极大。各次移民的主要分布状况是:西晋永嘉之乱以后移民浪潮按今地划分,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苏省,以江南的南京、镇江、常州一带最为集中,苏北地区则以扬州、淮阴等地为主。第二位是安徽,安置移民的侨郡县大多散处于江淮之间,江南仅在今芜湖附近。湖北的移民主要集中在汉水流域,上自今郧西、竹溪,下至今宜城、钟祥,而以襄阳为中心。另外,今江陵、松滋一带和武昌、黄梅一带也有一定数量的移民。河南南部淮河流域,陕西秦岭以南的汉水流域,四川的成都东北和川陕交通线附近及彭山县,也设有若干侨县。江西、湖南二省距中原已远,移民较少,仅在北部一小部分设置了几个侨县。此次移民浪潮的边缘大致在今四川盆地的中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和浙江中部,在此线以南就只有很少量分散的移民了①。

依据谭其骧先生的意见,可以将侨州、郡、县的人口视为南渡人口的约数②。《宋书·州郡志》记载刘宋大明八年(464年)侨郡人口较多的州,州内人口总数和侨郡人口分别是:南徐州(相当今江苏镇江、常州、无锡一带)41.8万、22.2万;南兖州(相当今江苏的江淮地区)12.5万、3.8万;南豫州(相当今安徽江淮地区和江南大部,及河南的淮河以南)15万、12.6万;雍州(相当今湖北襄樊、谷城一带和河南的南阳地区)15.8万、8.2万;秦州(相当今陕西汉中一带)5.1万、5.1万③。因此在上述州,侨郡人口或是当地人口的基本部分(秦州,100%),或是人口的主要部分(南徐州、南豫州和雍州,分别占53%、84%和52%),或占三分之一左右(南兖州,占30%)。上述移民密集分布区大体在秦岭-淮河以南,大巴山-汉水-长江下游南岸平原以北。

①以上据《中国移民史》魏晋南北朝卷,葛剑雄著,福建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

②《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长水集》上册第219页,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③侨郡、县的确定据《宋书·州郡志》和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各州人口数据郡数合计。凡一郡下只有部分县属侨县者,据县占郡内县数比率推算。

唐后期五代各区域的移民数量,大致以今苏、皖二省的长江以南、上海市、浙江省北部、四川盆地和陕西省秦岭以南地区最多,其次是江西北半部和今苏、

皖两省的江淮地区、今湖北省的长江以北和河南的南部地区,福建则是唐末移民的重要迁入区。如以移民的分布状况和在当地人口中所占比重来划分,可分出三大区域:

(一)、密集型区域,即移民在大部分府州成了人口的主体部分。今秦岭淮河以南,大巴山和直到入海口的长江干流以北,都属于移民的密集分布区。(二)、点状型区域,即同一区域中一些府州有较多的移民,一些府州则移民较少,因而未能密集成片而呈点状分布。这一区域在大巴山和长江干流以南,云贵高原和南岭山脉以北。在少数府州,移民在人口中占了一定的比重。

(三)、稀疏型区域,即全区域移民总数不多,除了极个别地方移民未能对当地人口构成产生影响。此区域在点状型区域之南。①

宋代靖康之乱以后的南迁规模远远超过唐后期五代,仅绍兴和约签订之前便大约有五百万人,南方大部分府州军的绝大部分县都有数量不等的移民分布。各地区的移民数量以今苏、皖二省的长江以南地区、上海市和浙江省最多,江西、湖南、湖北、苏皖两省的江淮地区、四川、陕西南部和福建次之,今广东和广西最少。按移民的分布状况和在当地人口中所占比重来区分,仍然分成三大区域,与唐后期五代的移民潮相比,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长江南岸地区加入密集型区域,其余大体相同。在今湖北的长江以南部分(不含恩施地区),湖南省的洞庭湖西部平原,以杭州、南京、苏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两宋之际当地人口严重下降和北方移民的大量迁入,北方移民也已成为人口的主体部分。②据上所述,三次南迁浪潮时北方人口在南方的分布,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大巴山-长江之间的江淮地区和汉水流域,在各次北方人口南迁潮中,绝大部分府州往往都是移民密集型区域。

第二,长江南岸的一些地区在东晋南朝和南宋时加入移民密集型区域,在这两次移民潮中北方移民都是当地人口的主体部分。

第三,位于大巴山-长江南岸平原以南,云贵高原-南岭以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属于点状型区域,移民未在人口中占主体地位。

第四,位于南岭以南的今广东、广西地区,在各次南迁潮中,移民数量都比较有限,属于移民稀疏型区域。

第五,拥有今云南、贵州两省和湖北、湖南、广西、四川毗邻地区的云贵高原,在各次南迁潮中几乎没有移民迁入,属于移民空白区域。

近年来,一些科学工作者调查了我国24个民族、74个群体的免疫球蛋白同种异形gm、km分布,测定了9560例个体的gm因子,根据gm单体形频率计算遗传距离并绘制了系统树,从而得出中华民族起源于古代两个不同群体的假说。这两个群体大致以北纬三十度为界,其北属于北方型,其南属于南方型,双方的gm表型的分布明显不同。而且,居住在北方的汉族和北方的少数民族在同一个集群,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和南方的少数民族在同一个集群,南方和北方汉族的差异远远大过汉族和当地少数民族的差异,

①以上据《中国移民史》隋唐五代卷,吴松弟著,福建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

②以上据《中国移民史》宋辽金元卷,吴松弟著,福建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第四章第五节,吴松弟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

原因是南方和北方两大集群的起源不一样①。这一假说和上述移民史的研究结论不谋而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