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练习题
(完整版)人口迁移练习题

第二节人口迁移自我学习效果检测题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人口迁移自古就有,但原因各不相同,且环境与人口迁移之间会相互影响。
据此回答1~4题。
1.从迁移方向看,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由城市到农村B.由农村到城市C.由城市到城市D.由农村到农村2.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B.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C.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3.20世纪末因战争而引起的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一组国家是( )A.伊拉克、伊朗、科威特B.古巴、海地、巴拿马C.卢旺达、刚果、前南斯拉夫D.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4.下面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对迁出地区有积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消极影响B.对迁出地区有消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积极影响C.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只有积极影响,没有消极影响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既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5.我国“十一黄金周”,大量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 )A.国际人口迁移B.国内人口迁移C.省内人口迁移D.人口流动6.我国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 )A.政治因素B.经济因素C.气候因素D.资源开发因素7.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社会文化因素的是( )A.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C.战争引起的难民潮D.珠海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8.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流动人口大量增加B.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国家组织的C.流动人口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D.人口流动主要有自发形成的和国家有组织的两种形式9.从第四次人口普查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广东省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其原因是( )A.政区变更,香港和澳门的回归B.政策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提高C.经济发展,人口的死亡率降低D.人口迁入,人口的机械增长加快10.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A.组织性迁移为主B.自发迁移为主C.规模大、频率高D.规模大、迁入城市为主11.下列城市的发展早期是矿产资源开发并吸引人口大量迁入形成的是( )A.中国的广州、深圳B.美国的阿伯丁、伦敦C.美国的纽约、华盛顿D.中国的大庆、攀枝花12.下列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的是( )A.工作机会多B.生活困难,质量低C.公共设施不足D.失业率、犯罪率高13.21世纪初,大批伊拉克难民向国外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的政策影响B.战争的影响C.自然灾害的影响D.开发国外资源14.行政区域界线常被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图中甲、乙和丙是三个不同地区。
1.2人口迁移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1.2人口迁移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一、单选题1.下列人口迁移属于生态移民的是()A.三江源牧民迁入城镇B.三峡工程库区居民外迁C.农村人口进城务工D.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2017年3月份开始,西安等一批新一线城市推出以落户优惠为主的人才政策,引发“抢人大战”。
下图示意近十年来西安人口净增长变化和该地净增长人口年龄结构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据图文材料推断,近十年西安()A.人口性别比大幅提高B.户籍人口数量不断减少C.人口容量变大D.人口结构趋于年轻3.2017~2018年西安人口净增长速度显著加快,主要原因是()A.户籍制度改革B.生态环境改善C.地方政策吸引D.生活水平提高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口迁移背景发生了巨变,利用各省迁入人口占全国跨省总迁移人口的比重观察迁入人口的规模比例变化更能反映迁入人口数量的真实特征。
下图是东北三省1982-2015年人口迁入状况。
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4.关于东北三省的人口迁入状况,说法正确的是()A.三省的人口迁入规模在不断增加B.辽宁对人口迁入的吸引力最强C.吉林人口迁入规模始终保持最小D.黑龙江迁入人口比例持续下降5.东北三省迁入人口占全国跨省总迁移人口的比例的变化反映了该地区()A.人口迁移的引力在增强B.人口迁移的推力在增强C.人口迁移的引力在减弱D.人口迁移的推力在减弱“反向过年”是指年轻人选择将老家的亲人接来工作的城市过年,近年来选择“反向过年”的人大幅增加。
下图为我国部分城市春节期间接待游客数量对比。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据图推测,出现“反向过年”最多的城市是()A.北京B.上海C.广州D.深圳7.“反向过年”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缓解农村老龄化问题B.缓解城市春节用工荒C.促进农村旅游业发展D.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差异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
完成下列各题。
8.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自然环境好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C.城乡收入差距大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9.“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A.土地资源浪费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C.城乡协调发展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读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初中地理人口迁移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地理人口迁移练习题及答案一、人口迁移练习题1. 什么是人口迁移?2. 列举主要的人口迁移原因。
3.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4. 解释内部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的区别。
5. 请列举和解释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6. 人口迁移对源地和目的地社会经济有哪些影响?7. 解释人口自然迁移和人口计划迁移的概念。
8. 分析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9.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对文化的影响。
10. 你认为人口迁移带来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为什么?二、人口迁移答案1.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
2. 主要的人口迁移原因包括经济原因(就业机会、工资水平)、社会原因(教育机会、社会保障)、政治原因(战争、政治迫害)以及自然原因(自然灾害、环境条件)。
3.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内部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两种类型。
4. 内部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一个国家内部的迁移,而国际人口迁移是指跨越国家边界的人口迁移。
5. 城市化对人口迁移产生了影响。
城市化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但也带来了城市人口过多、资源短缺等问题。
6. 人口迁移对源地和目的地社会经济都有影响。
源地可能面临劳动力短缺、老龄化等问题,而目的地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服务压力。
7. 人口自然迁移指的是由于人口自然增长产生的迁移,例如家庭成员的迁移;人口计划迁移是指政府或组织根据政策或计划安排的人口迁移。
8. 人口迁移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城市化带来的城市扩张导致土地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9. 人口迁移会对文化带来影响。
移民汇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习俗,促进文化多样性,但也可能导致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
10. 人口迁移带来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平衡源地和目的地的利益,确保迁移过程中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需要关注人口迁移对社会公平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影响。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专项练习题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专项练习题1. 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
人口迁移通常包括两种形式:内迁和外迁。
内迁指的是人口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而外迁是指人口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
2. 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哪些?人口迁移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些常见的原因包括:- 就业机会:人口迁移常常与就业机会有关。
人们可能会迁移到就业机会更多的地区,以寻找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 教育和培训机会:人口迁移也可能是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或培训。
一些人可能会迁移到教育资源更丰富的地区,以获取更好的教育和培训机会。
- 自然灾害:某些地区可能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如地震、洪水等。
在这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迁移到安全或更适宜居住的地区。
- 政治和社会因素:政治和社会因素也可能导致人口迁移。
例如,政治动荡、战争和冲突可能迫使人们逃离家园。
3. 人口迁移对原居地和迁入地有什么影响?人口迁移对原居地和迁入地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在原居地方面:- 人口减少:如果大量人口迁出,原居地的人口数量将减少。
这可能导致经济活动减弱,社会服务减少等问题。
- 劳动力流失:人口迁移可能导致劳动力的流失,影响原居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
- 资源释放:人口迁移还可能导致一些资源的释放,如住房、土地等。
在迁入地方面:- 人口增加:人口迁入会使迁入地的人口数量增加。
这可能带来经济活动增加、市场扩大等好处。
- 劳动力增加:迁入地可能因为人口迁入而增加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增加。
- 文化交流和多样性:人口迁移也会带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多样性,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融合。
4. 如何解决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解决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努力:- 政府角色: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来吸引人口迁入,并同时关注减少人口迁出造成的负面影响。
- 社会角色:社会各界可以提供开放包容的环境,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必修二1.3人口迁移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必修二1.3人口迁移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必修二1.3人口迁移练习题姓名:班级:学号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的居住地发生改变就属于人口迁移B.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其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C.美国人到中国旅游(为期3个月)属于国际人口迁移D.小明从德州到北京上大学,不属于人口迁移读图,完成问题。
2.下列因素中,人口从甲地迁到乙地的“推力”可能是A.甲地环境较乙地优美B.甲地经济较乙地落后C.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D.乙地较高的工资待遇3.2011年6月中国移居俄罗斯人数约42万,大大促进了俄罗斯商业和农业发展,中国移民俄罗斯的主要原因是寻求A.更高的社会地位B.更多的休闲时间C.更优的自然环境D.更高的收入4.改革开放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民工潮”的主要原因有①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东南部地区劳动力不足③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④我国农村人口密度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
据迁出国数量(万人/年)迁入国数量(万人/年) 中国30.3美国110.0墨西哥26.7德国21.1印度22.2加拿大17.3印度尼西亚18.0英国13.6[菲律宾14.4澳大利亚8.35.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6.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A.更高的社会地位B.更多的休闲时间C.更高的收入D.更优的自然环境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来自中间障碍因素。
同时人口的迁移过度可能会给迁入地带来巨大的压力,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
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高考地理《人口迁移》经典题型含答案

高考地理《人口迁移》经典题型含答案选择题[2024·辽宁三模]据统计,2023年末,吉林省人口跨省净迁入4.34万人,实现自2011年以来的人口净迁入,并保持增长势头。
据此完成1~2题。
1.2023年吉林省实现人口净迁入,说明该省份()A.高等教育领先,科技人才众多B.营商环境改善,产业集聚发展C.旅游景点多样,吸引人们迁居D.夏季凉爽宜人,生活环境良好答案:B解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因是就业,一直以来吉林省便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先的省份,也是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夏季的凉爽更具有长期性,A、C、D错误,唯有近年来营商环境的改善,产业的集聚发展,就业机会的增多,才能够吸引人口的迁入,B正确。
故选B。
2.吉林省人口拉力最大的城市可能是()A.长春市B.吉林市C.辽源市D.延吉市答案:A解析: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聚集了全省优质的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完善,服务水平高,人口拉力最大。
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2024·辽宁辽阳模拟预测]流动人口在进入首次流入地后,会进一步在不同流入地、同一流入地的不同空间之间流动。
下图示意我国流动人口初次流动阶段和当前流动阶段空间流向。
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丁表示的地区是()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西部地区D.东北地区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甲地在初次流动和当前流动阶段,均是最大的流入地,推断甲地应具有优越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较大,我国四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应为甲地;乙地初次流动流入(0.5)略大于流出(0.3),当前人口净流出(0.9),总体人口流动少,且乙地人口少量流入甲地,推测乙地经济衰退,为我国东北地区;丙地流动人口多,初次流动,主要流入甲地(初次流动35.1、当前流动36.5),同时发生本地流动(初次流动7.5、当前流动5.4),根据我国四个区域的分布,丙地距离甲地东部地区相对较近,因此为中部地区;丁地为人口净流出区(初次19.6+0.3、当前流动19.3),但是流动人口的量小于丙地,推测其为西部地区。
高中地理必修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同步练习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同步练习一、人口迁移1.关于人口迁移的概念,叙述正确的是( )A.凡人口在两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B.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答案:C2.早期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 )A.城市到农村B.农村到农村C.农村到城市D.城市到城市答案:C3.下列关于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近年来,美国的人口从东北部向南部、西部迁移B.目前中国人口主要从内地、边疆迁往沿海C.较长时期内俄罗斯人口自东部向西部迁移D.近年来,巴西人口从沿海向中西部迁移答案:A4.下图中的①②③④示意图反映了一些国家近几十年来国内人口迁移的状况,这些国家依次是( )A.①德国②俄罗斯③日本④美国B.①俄罗斯②德国③美国④日本C.①美国②日本③俄罗斯④德国D.①日本②美国③德国④俄罗斯答案:B二、人口流动5.我国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 )A.政治因素B.经济因素C.气候因素D.资源开发因素答案:B下图中人口迁移率指人口迁移数与总人口的比值,正值为迁入,读图并分析回答6~9题。
6.图中四个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和最慢的分别是( )A.A、CB.B、DC.C、DD.A、D答案:D7.如果A~D各代表一个国家,则下面四组国家中最可能的是( )A.埃塞俄比亚、沙特阿拉伯、德国、日本B.美国、德国、阿根廷、埃及C.日本、中国、越南、匈牙利D.科威特、索马里、葡萄牙、德国答案:D8.最有可能是发达国家大城市中心地区人口变化的是( )答案:C9.最有可能反映美国东北部地区人口变动现状的是( )答案:C10.近年来,我国出现“民工潮”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B.东南部劳动力不足C.我国农村人口密度大D.我国东部地区地广人稀答案:A11.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安排迁移②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③国家政策的允许④城乡之间的巨大收入差距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B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12.20世纪末,非洲卢旺达和刚果地区形成数以百万计难民大迁移,其产生的原因是( )A.干旱灾害B.部族战争C.气候变迁D.蝗虫灾害答案:B13.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很多人向西部迁移,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条件的改善B.民族政策的变化C.交通和通讯的进步D.经济布局的改变答案:D14.下列城市发展早期是矿产资源开发并吸引人口大量迁入形成的是( )A.中国的广州、上海B.英国的阿伯丁、伯明翰C.美国的纽约、华盛顿D.巴西的巴西利亚、澳大利亚的堪培拉答案:B15.下列人口迁移对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使劳动力不足,不利于开发土地资源B.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出区得到发展并使综合环境得到较大改善C.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D.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区环境的影响更广泛答案:D16.下列移民不属于“环境难民”的是( )A.菲律宾马荣火山爆发,当地居民外迁B.中国修建三峡工程,库区人口向外迁移C.南极臭氧层空洞的出现,乌斯怀亚的当地居民外迁D.中国西北地区草原沙化,一些人背井离乡的迁移答案:B17.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基础练习】《人口迁移》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基础练习下表为2019年我国广西、西藏、黑龙江、江苏四个省级行政区人口统计数据。
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丙三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A.江苏、西藏、黑龙江B.江苏、黑龙江、西藏C.黑龙江、西藏、江苏D.黑龙江、江苏、西藏2.丙省级行政区人口自然增长呈负增长现象,其原因最不可能的是()A.产业老化,人口外迁B.老龄化程度高,出生率低C.一孩政策落实较到位D.自然灾害频发,死亡率高下图示意安徽省2012-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及户籍常住比(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比值)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期间安徽省()A.人口迁移以净迂人为主B.常住人口数量多于户籍人口数量C.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D.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差距缩小4.安徽省户籍常住比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安徽省()A.户籍制度调整B.生态环境改善C.生育政策改变D.就业机会增加近年,不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回流返乡,带回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促进近年人口回流的主要因素是()①户籍制度②惠农政策③婚姻家庭④城乡收入差距缩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人口回流()①增大就业压力②增加土地撂荒③缓解农村“空心化”④助推乡村振兴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上海市2019年常住人口2428.14万人,较上年增加4.36万人。
户籍常住人口1450.43万人,超35%人口为60岁以上人口,比2018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下图示意2019年上海市常住人口与户籍常住人口的出生人口与死亡人口比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关于2019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变化说法正确的是()①人口的增长主要来自人口的迁入②人口的增长主要来自常住人口的自然增长③户籍常住人口数量下降④外来常住人口出生率高于户籍人口出生率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上海市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特征变化带来的影响有()A.劳动力严重不足B.不利服务业发展C.社会负担加重D.加快逆城市化下表是2018年部分省份GDP(万元)和人口数量变化(万人),完成下面小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人口迁移自我学习效果检测题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人口迁移自古就有,但原因各不相同,且环境与人口迁移之间会相互影响。
据此回答1~4题。
1.从迁移方向看,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A.由城市到农村
B.由农村到城市
C.由城市到城市
D.由农村到农村
2.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C.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
3.20世纪末因战争而引起的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一组国家是( )
A.伊拉克、伊朗、科威特
B.古巴、海地、巴拿马
C.卢旺达、刚果、前南斯拉夫
D.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4.下面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对迁出地区有积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消极影响
B.对迁出地区有消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积极影响
C.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只有积极影响,没有消极影响
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既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
5.我国“十一黄金周”,大量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
6.我国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气候因素
D.资源开发因素
7.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社会文化因素的是( )
A.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
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
C.战争引起的难民潮
D.珠海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8.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B.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国家组织的
C.流动人口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D.人口流动主要有自发形成的和国家有组织的两种形式
9.从第四次人口普查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广东省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其原因是( )
A.政区变更,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B.政策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提高
C.经济发展,人口的死亡率降低
D.人口迁入,人口的机械增长加快
10.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A.组织性迁移为主
B.自发迁移为主
C.规模大、频率高
D.规模大、迁入城市为主
11.下列城市的发展早期是矿产资源开发并吸引人口大量迁入形成的是( )
A.中国的广州、深圳
B.美国的阿伯丁、伦敦
C.美国的纽约、华盛顿
D.中国的大庆、攀枝花
12.下列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的是( )
A.工作机会多
B.生活困难,质量低
C.公共设施不足
D.失业率、犯罪率高
13.21世纪初,大批伊拉克难民向国外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的政策影响
B.战争的影响
C.自然灾害的影响
D.开发国外资源
14.行政区域界线常被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图中甲、乙和丙
是三个不同地区。
其中通常被认为是人口迁移的是()
A. A——B B. A——C
C. C——D D. E——F
15.下列现象与人口迁移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华人餐馆遍布全球 B.巴西几乎拥有世界所有种族
C.中东石油生产国的崛起 D.道教的起源
16.人口流动的强度取决于 ( )
A.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 B.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
C.自然条件的地区差异 D.交通运输条件
17.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 ( )
A.逐步增强,是主要因素 B.逐步增强,是基础因素
C.逐步减弱,甚至没有影响 D.逐步减弱,仍是基础因素
18.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是 ( )
A.国际人口迁移 B.由农村到城市 C.由城市到农村 D.由城市到城市19.近年来,我国出现“民工潮”的主要原因是 ( )
①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东南部劳动力不足
③我国农村人口密度大④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东营、攀枝花等城市兴起,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 A.气候条件优越 B.重大政治改革 C.经济发展变化 D.矿产资源的开发
二、综合题
二、综合题
15.下图是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A B
C
D E F
乡村
中小
市
城
大城市
(1)表示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是___ ______。
(2)属于城市化进程的是______ ________。
(3)欧美一些国家的部分人口向往优美洁净的自然环境,他们采取的迁移方式是___
______。
(4)平度市是青岛市的一个县级卫星城市,由于开发区和工业新区的建设,许多当地农民及外地民工来到了这里,
同时,近几年有很多教师、机关工作人员、科技人员等从平度市调到了青岛市工作,他们的迁移分别属于图中的___________和______ _____,你认为他们迁移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现象对平度市的社会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