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是当前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也在不断创新和改革,出现了许多新的趋势和变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一、打造智慧城市社区,提升智慧化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城市社区作为城市基层组织之一,其智慧化建设也成为社区治理的新趋势。

通过智慧化建设,可以实现社区信息化管理、城市资源优化配置、信息公开、政民互动等目标,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治理效率。

二、引领“互联网+社区”模式,加强社区服务当前,以互联网为核心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模式正在深入推进,其中的“互联网+社区”模式得到广泛关注。

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传统的线下服务局限,实现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提高了社区服务的效率,让居民更加方便快捷地享受到社区服务。

三、推进社区居民自治,提高基层民主社区自治是城市社区治理新的重要方向。

社区自治是指社区居民通过选举组织,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维护社区安全和治安,保护社区生态环境等。

社区自治可以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和自治能力,增强居民对社区发展的参与和管理,推动社会治理模式的全面转型。

四、注重社会组织的参与,促进社区服务创新社会组织是当前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力量,通过组织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推动社区管理的创新和升级。

社会组织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为社区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加强社区动员和组织管理,形成以居民为中心的互利共赢的社区服务生态体系。

五、强化社区精神文化建设,提升社区凝聚力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位,社区的精神文化建设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文化建设,可以调动社区居民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推动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在新时代下,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创新和改革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方向。

浅谈“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与特征

浅谈“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与特征

浅谈“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与特征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与社区文化相结合,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的一种模式。

它具有以下特点和内容。

一、特点:1. 平台化: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强调通过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和运营,打造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区文化建设平台。

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传播、交流互动、资源整合等功能,使社区文化建设更加便捷有效。

2. 多元化: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鼓励多元文化的表达和交流。

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让不同的文化展现自己的特点和魅力,同时也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形成更加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

3. 参与性: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强调广大市民的参与性。

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让市民更加方便地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

二、内容:1. 线上文化活动: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通过互联网平台组织线上文化活动,如线上课堂、线上演出、线上展览等,为市民提供更多线上文化体验的机会。

3. 资源共享: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社区的文化资源,如历史文献、传统艺术品等,让更多市民能够方便获取社区的文化资源。

4. 文化交流: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通过互联网平台促进不同社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通过社区间的联谊活动、沙龙讲座等形式,加强社区间的交流与合作。

5. 社区形象宣传: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通过互联网平台宣传社区的文化特色和形象,提升社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 增强市民的参与意识和获得感: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鼓励市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增强市民的参与意识和获得感,提高市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 促进社区发展: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推动社区文化与创新经济的结合,促进社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

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借助互联网技术,以平台化、多元化、参与性和创新性为特点,通过线上线下的文化活动、资源共享、文化交流和社区形象宣传等内容,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提升社区的文化氛围和市民的满意度。

利用互联网推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利用互联网推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 遣宁社会科学院社会 学研究所'辽 宁 沈 l 3 )1 i 毒 阳 l o 1 ¨i o j 叠
摘 要 :互联 网 已经 成 为 当今 世 界 推 动 经 济 发 展 和 社 会 进 步 的 重 要 信 息 基 础 设 施 。 通 过 互 联 网 把 社
区居 民联 系 起 来 ,使 全 体 公 民共 享 社 会 发 展 和 文 化 发展 的 成 果 , 为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夯 实 思 想 基
第 5期 ( 总第 7 期 ) 8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 u n lo h n iRa i o r a fS a x d o& T n v ri V U ie s
No 5 .

jj j j _ j口 王媛 媛 j 。 囊 j 一j i j譬 j 薯。 ji≯


活,让文化与信息化在社区服务中融合,这是我们探寻社区 文化建设有效途径的一个崭新课题。是否能够积极利用和有 效管理互联网,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 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 新空间, 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关系到中国特
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 的一个崭新课
题。
怀的氛围。利用网络的正确舆论引导,社区乃至全社会的共 同体意识和公共精神就会慢慢成长起来。以互联网为切人点 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让互联网丰富社区居 民的文化生
社区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社区作为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 其兴旺发达需 要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区文化则是社区居民在特定区 域内,经过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现象 的总和, 这其中, 包括理想信念、道德水准、价值观念、文 化底蕴、文化修养以及行为规范,它是社区居民的精神支 柱,也是社区塑造力、吸引力、 感召力、凝聚力之源。毫无 疑问,如果没有良 好的社区文化, 社区就会缺乏凝聚力,共 同体就会变得松散甚至濒临解体。所以,社区文化作为社区 成员共同体意识和公共精神的反映, 有利于增强社区成员的 归属感和凝聚力, 有利于塑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这对于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 二、以互联网为切入点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是当前的 个崭新课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社区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以互联网 为代表的信息技术, 正成为当今时代的特征,成为维系城市 这一文明空间的特殊载体。而对于作为城市细胞的社区来 说, 互联网已经成为极其重要的公共文化桥梁搭建在政府与 社区之间,正在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网络生活已经 成为公众社会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不但是青少年, 即使是对互联网技术较为生疏的中老年人也纷纷触网。而 今,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构筑公共生活空间的有效手段。在社 区建设中,利用网络可以拉近邻里距离, 使居民在享受社区 公共文体设施的同时,又能享受传统居住状态下邻里相互关

浅谈“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与特征

浅谈“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与特征

浅谈“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与特征【摘要】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

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在线文化活动组织、社区文化资源共享、文化交流与传播平台建设等方面。

通过在线平台提供文化活动、资源共享和交流的方式,推动社区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的特征主要包括:便捷高效的信息传播方式、促进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和参与度、提升社区文化建设的智能化和个性化。

通过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可以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建设更加融洽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推动社区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创新社区文化建设的方式和方法,才能更好地推动社区文化建设迈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关键词】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内容、特征、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当前社区文化建设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为社区文化建设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正逐渐成为社区建设的新趋势,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提供了更便捷、更多样和更丰富的服务。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建设一个网站或者一个社交平台,更多体现在创新的理念和方法上。

通过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可以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更多元化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渠道,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元化、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互联网+时代的社区文化建设,不仅是提升社区文化软实力,更是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

这种建设模式的特点是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和互动共创,有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和组织力,促进社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重视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特征,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打造具有时代特色和社区特色的文化品牌,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享受。

2. 正文2.1 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1. 网络社区建设: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线上社区,提供交流、分享、学习的空间,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17年公共管理论文题目

17年公共管理论文题目

17年公共管理论文题目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知识产权制度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

在知识产权的利用方面,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的公共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公共管理论文题目,希望大家喜欢!公共管理论文题目篇一1. 基层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研究2. 城市景观环境和谐发展的政策研究3. 行政伦理的反腐功能析要4. 再造理论与城市社区再造的基本构想5. 构建现代农村社区商业网络的思考6. 从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探究和谐社区的创建7. 社区组织角色、职能定位与和谐社区建设8. 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9.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转型10.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新探11. 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居民自治问题初探12. 社区业主委员会的发展与城市社区自治13. 论社区自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归类及自治功能14. 社区财务模式的设计及其选择研究15. 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模式的构建路径研究16. 公共事业规制与竞争制度模式17. 浅谈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制改革18. 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不足及其改进建议19. 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大众文化活动组织管理20. 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现代社会分层21. 行业型网络传媒及其经营管理22. 中小城市文化事业机构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互动发展23.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途径研究24. 公用事业单位应对危机事件的管理策略研究25. 人本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26. 当前我国社区治安管理问题探讨27. 互联网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运用28.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探讨29. 现阶段中国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探讨30. 试论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31. 试论公共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管理32. 中外公益性组织管理体制比较研究33. 中介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策略研究34. 公共事业单位的品牌管理研究35. 地方政府改善公共关系探析36. 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对管理核心问题的分析37. 公共事业管理中政府失灵现象研究38. 公共事业管理的现状及前景展望39. 城市交通管理的民众参与研究40. 城市居民公共意识调查研究41. 城市社区经营问题研究42. 公共管理部门执行力建设研究43. 区域公共利益竞争与地方保护主义研究44. 文化公共管理与现代文化产业组织运作45. 事业单位的流程再造及其组织变革46. 自我管理团队及其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47. 公共政策评估中的问题及对策48. 低收入动迁居民的行为选择及其边缘化后果49. 公共政策执行梗塞问题研究50. 公共政策的多源流框架研究51. 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52. 社区居民自治:现代城市治理模式的基础53. 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与社会工作介入54. 论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度管理55. 城市“低保”政策过程中的社会排斥56. 社会公共服务满意度研究57. 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发展问题研究58. 试论行政不作为及其危害59. 59.行政补偿概念刍议60. 论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完善61. 我国地方政策制定中的问题及其对策62. 浅谈“政府上网”63. 论选人用人方式的创新64. 关于建立行政机关激励竞争机制的对策研究65. 公共权力腐败的成因及应采取的措施66. 简论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方向及其保障67. 经济欠发达地区县乡机构改革难点及对策探析68. 西部开发中的政府职能定位研究69. 城市社会中介组织的研究70. 政府行为失范及其约束机制建立71. 市场经济发展与政府信用的关系分析72. 公共政策执行研究73. 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与市场化改进74. 非盈利性组织的地位与作用研究75. 论城市社区公共产品供给76. 政府财政教育投入比较分析77. 第三部门发展与政府改革78. 试析公共政策分析中的人本原则79. 试论激励机制在中国公务员制度中的确立与作用80.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人才管理思考81. 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82. 当代行政领导者的创新能力研究83.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84. 村民“自治”问题研究85. 浅析企业团体意识的培育86. 行政领导的方法与艺术87. 电子政府的内涵及对行政发展的影响88. 地方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与地位研究89. 地方政府竞争及地方保护主义研究90. 信息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的利用研究91.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薪酬研究92. 第三部门(NGO)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93. 公共伦理对于构建廉洁政府的意义94. 试论农村公共品供给与新农村的建设95. 试论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创新96. 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分析97. 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98.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政府部门绩效评估体系构建99. 政府治理模式创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100. 浅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101. 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或宪政主义)去向的理论渊源和发展102. 政治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机制103. 当前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研究104. 税费改革对乡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能力的影响研究105. 权力腐败中的59现象研究106. 我国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07.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108. 居民小区中的物业管理问题探析109.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新型社区管理110. 浅谈集体上访的原因及对策111. 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112. 我国村级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13. 浅谈政府机关的行政自由裁量权114. 浅谈入世背景下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115. 干部交流难的原因及对策116. 当前人力资源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分析117. 浅论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118.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119. 浅谈儒家道德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120. 浅析企业服务品牌的创建问题121. 浅析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师管理122.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人事管理的启迪123. 浅析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流失问题124. 浅论加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125. 试论电子政务的实施对推进政府作风建设的影响126. 浅析我国政府的信用建设127. 浅谈如何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塑造企业文化128. 社会保障与构建和谐社会129. 浅析福建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130. 浅析企业绩效考核中的问题及对策17年公共管理论文题目篇二一、绩效考核与管理(丰俊功)1、政府绩效管理平衡记分卡在地方政府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平衡记分卡在XX市政府XX部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平衡记分卡在党政部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平衡记分卡在XX市政府XX部门党政管理部门中的应用研究2、公务员绩效考核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研究XX市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XX市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研究XX部门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XX部门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研究XX市基于平衡记分卡的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XX部门基于平衡记分卡的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XX部门基于平衡记分卡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研究XX市XX部门公务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XX市XX部门公务员量化绩效考核研究XX市公务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XX市公务员量化绩效考核研究XX市公务员分类分等绩效考核研究XX市XX部门公务员分类分等绩效考核研究XX市公务员分类分等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XX市XX部门公务员分类分等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XX市政府公务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综合管理类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中国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中国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3、市政学XX市户籍制度改革研究(选取有户籍制度改革有特色的城市) XX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研究4、电子政务XX市政府网站绩效考核研究电子政务在XX市XX部门中的应用研究政府采购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研究二、行政与政策(于海艳)1、危机管理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预警机制研究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政府应急管理机制2、户籍制度改革3、行政垄断4、行政机构改革地方政府与市场化改革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改革第三部门发展与政府改革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革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研究5、行政职能转变中国入世与中国政府职能转变服务型政府乡镇政府经济职能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职能研究6、公共政策执行研究7、当代中国公民参政研究互联网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8、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公共政策选择三、政治、制度、社区、非政府(韩丽雯)1、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2、中国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问题3、服务型政府的监督机制问题4、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5、中国政府的危机管理6、当代中国的党政关系7、当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探讨8、当代中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9、当代中国“条条”与“块块”的关系问题10、当代中国政府的大部体制的问题11、当前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问题12、政治民主建设问题13、当前中国的政治文化建设问题14、非政府组织的法规建设探讨15、非政府组织存在的理论基础探讨16、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功能探讨17、非政府组织的内部管理探讨18、非政府组织对中国政治权力结构的影响19、城市社区管理的理论基础20、城市社区管理的模式探讨21、城市社区管理的法律保障问题22、非政府组织与社区发展问题23、建立和完善我国NGO组织监督机制(以汶川地震为例)24、简析非政府组织(NGO)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作用四、社会学、社保、社会调查、社会工作(王静)1、社会保障类:理论类---公平还是效率: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理性选择与思考中国古代社会福利制度研究农村类---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当代中国的农村养老问题农民工社会保险(养老、工伤、医疗等)问题研究我国农村与城市社区社会保障政策的反差分析农民工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建设(可运用社会排斥理论)农民工就业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研究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我国农村“五保”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研究农村扶贫问题研究城市类-当代中国城市贫困问题与社会救助政策研究当前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分析完善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问题研究城镇人口结构性失业的突出矛盾及治理体系我国城市“低保”制度建设的实证分析就业失业类-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社会保障促进研究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障的制度选择非全日制就业(或灵活就业、自谋职业)的社会保险政策建议国外失业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国际社会治理失业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我国失业预警系统与就业对策研究转型时期结构性失业的救济及职业培训政策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制度并轨对我国就业形势的影响其他--银色浪潮的冲击下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保险的制度转制成本及其化解对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架构的思考我国军人的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灾害救助研究(以汶川地震为例)商业保险消费心理研究商业保险需求群体的实证分析2、社会现象类:基于网络社会下的青少年“文化反哺”现象研究探析和谐社会理念下的社会流动机制建设网络民意与公共治理模式的转型论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现代生长3、社区类:社区矫正中的政府角色与社会力量社区矫正在矫正青少年罪犯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社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落实及有关对策从建设市民社会的载体看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中社区的角色地位4、应用实务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实证研究;民办高校学生多元评价体系的实施;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群体状况调查民办高校贫困生救助体系状况调查广告对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观的影响;大学生宿舍文化(或流行文化)现象调查;人力资本与大学生职业地位获得研究大学生就业中的歧视(性别、地区、学校等)及其应对问题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及其相关因素分析养老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我国社会志愿者制度的现状分析某社会问题的现状,原因,对策分析某城市社会中介组织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我国政府对民间组织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城中村:农村城市化的困境与出路转型期城市社区自治:理念、问题及建议试论和谐社区理念下政府与社区关系的重构中国社会分层研究中国社会流动问题研究中国社会控制问题研究5、社会理论研究当代中国城乡二元化结构分析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分化当代中国弱势群体分析社会舆论与社会风向对当代中国社会政策选择的影响传统孝文化与家庭代际和谐五、(多俊岗)六、(刘亮、黄春梅、陈国杰、蔡敏)1、行政伦理2、行政文化3、社会信用研究(包括信用理论、信用机制、信用制度、信用评价内容)七、行政法、公务员(胡海春)1、论我国公务员的考试选拔机制2、公务员监督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3、国家公务员保障机制研究4、论我国公务员保险制度发展的方向5、对完善公务员廉政制度建设的思考6、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7、公务员聘用制度研究8、中国公务员职务晋升制度的不足和对策9、公务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10、西方文官制度研究11、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研究12、公务员保障机制研究13、公务员制度与行政效率14、论国家公务员收入的规范化15、建立健全公务员培训机制16、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的意义17、论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所存在的问题18、论中国公务员的退出机制19、论公务员回避制度研究20、完善我国公务员的选任制度21、健全国家公务员的监督制度22、中西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23、试比较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与近代公务员制度之异同.24、公务员管理研究25、浅析公务员的高薪养廉问题26、行政法制27、依法行政公共管理毕业论文的若干撰写指南适应对象: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及MPACopyright©bydepartmentofpublicadministration,CSU。

城市公共管理论文

城市公共管理论文

城市公共管理论文篇一:城市公共管理论文论城市公共管理模式与方式的创新魏文翠(甘肃白银730500)提要: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公共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必须转变理念,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扩大公民的知情权,调整治理结构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通过建立和完善基本体系建设,实现城市管理方式的突破。

关键词:城市;公共管理;管理模式;管理方式城市公共管理是指主要由城市政府提供城市公共产品的活动,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在城市中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从而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加之地震、洪灾等突发性事件频发,城市公共管理面临更加突出的问题,加强城市公共管理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城市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政府管理职能“越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集公有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为一体,否定企业经营自主权,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使经济活动失去应有的活力和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实质是企业经营自主权的确立过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过程。

即政府把经营权还给企业,自己主要从事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事实证明这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

对于我国城市公共管理来说,传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造就了与这种体制相适应的利益集团,由于利益的原因,总是习惯于旧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而行政管理模式的转变,意味着权力的减少甚至丧失,意味着掌握权力时拥有的租金的丧失,意味着需要转变思维方式和重新学习的痛苦过程。

无论哪一方面的变革都会使其既得利益减少,成本增加。

因而总是倾向于加强或维持原有的管理模式,使传统的城市公共管理模式的变革客观上存在着强大的阻力,管理方式的转变显然不是短期能够实现的。

政府的“越位”行为还会造成另一种后果:如果政府在经营领域过多地插手,必然引发城市公共管理的“缺位”,在公共管理领域必然会缺乏政府的管理和服务。

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只管收费不管治理,担心加强治理会影响地方税费收入,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和精神文明建设倒退,足以从反面证明城市经营导致政府职能“越位”产生的弊端。

浅谈“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与特征

浅谈“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与特征

浅谈“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与特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

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推动社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和生活品质。

下面将从内容和特征两个方面进行浅谈。

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数字化社区文化资源的建设。

通过数字化手段,将社区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艺术作品等资源进行数字化存储和展示,方便社区居民获取和享受。

其次是社区文化活动的线上线下结合。

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传统的社区文化活动与线上平台相结合,例如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组织社区文化活动,扩大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影响力。

第三是社区文化产品的开发与推广。

通过互联网技术,开发出适合社区居民消费和使用的文化产品,例如社区音乐、社区电影等,从而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最后是社区文化素养的提升。

通过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将高品质、高水平的文化教育资源带入社区,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和修养。

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是开放性和参与性。

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将社区文化资源开放给居民,鼓励居民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实现社区文化的共建共享。

其次是互动性和个性化。

互联网平台提供了互动交流的渠道,社区居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文化成果和体验,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定制个性化的文化服务。

再次是多元化和跨界融合。

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摒弃了传统的单一文化模式,鼓励多元文化的融合和碰撞,帮助社区居民打破传统文化的壁垒,获得更多样化的文化体验和启发。

最后是共享性和可持续性。

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强调文化资源的共享,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共同分享,同时也注重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社区居民对文化的认同和参与,使社区文化建设能够持续发展和传承。

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是一种创新的文化建设模式,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提升社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能力,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促进社区的发展和进步。

网络文明活动方案7篇

网络文明活动方案7篇

网络文明活动方案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文案策划、工作计划、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copywriting planning, work plan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s, speech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网络文明活动方案7篇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同时也暴露出不少网络安全和文明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运用【摘要】城市社区文化是指城市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

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彰显着一个城市社区的品味,对促进社区居民素质全面发展,创建和谐社区、文明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网络时代,随着我国城市信息网络建设和应用的不断加强,互联网正深入城市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数字网络化的社区正在形成。

在未来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应高度关注、积极运用互联网推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关键词】互联网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前言当今社会,是个信息时代,互联网越来越多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在城市的社区文化建设中,互联网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互联网的普遍应用,对现在的建设,又有哪些效果呢?城市社区文化是指城市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

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彰显着一个城市社区的品味,对促进社区居民素质全面发展,创建和谐社区、文明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网络时代,随着我国城市信息网络建设和应用的不断加强,互联网正深入城市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数字网络化的社区正在形成。

在未来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应高度关注、积极运用互联网推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一(一)互联网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1. 互联网是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互联网信息资源丰富、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可作为我国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切实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载体,在网上系统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主旋律文化,引导社区居民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健康高尚的精神追求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创建和谐社区打下基础。

同时,用科学思想、先进文化迅速占领互联网这一重要阵地,也是抵制腐朽文化、封建迷信、伪科学侵入城市社区的迫切需要。

2. 互联网是城市社区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人们的精神压力、情绪困扰随之增多,需要适当的文化休闲来排解这种压力。

互联网的发展使网络空间成为开展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一个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虚拟文化广场”。

它因其即时性、虚拟性、交互性而具有一种吸引社区居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独特魅力。

如今,互联网上许多网站都设有娱乐休闲频道,可为社区居民提供音乐欣赏、影视观赏、联线游戏等众多的文化娱乐服务,使人们在体闲娱乐中得到心灵的抚慰,平衡身心,对于缓解各种精神压力具有独特作用。

3. 互联网是沟通城市社区居民人际关系的重要桥梁现代社会人们整日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及兴趣顾及社区邻里关系,邻里相互间感情交流、沟通逐渐减少,人际关系趋于淡化,出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城市疏离症”现象,这种现象与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是极不协调的。

互联网在迅速发展,网上信息交流工具越来越多,网络人际沟通也越来越便捷。

人们通过虚拟的网络世界相互沟通,可以较为随意地与他人交流,克服了面对面交往时容易产生的心理障碍。

社区居民通过互联网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增进了双方的联系与感情,增强了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社区凝聚力,有助于创造出一种友善、和谐的社区生活氛围。

4. 互联网是社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城市社区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期,城市社区文化应继承传统而又不断创新,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发扬时代精神不断向前发展。

互联网的兴起为城市社区文化的对外交流和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便捷的窗口。

一方面,城市社区可借助互联网积极宣传自己的地方特色文化,使其他地区的人们有机会了解和欣赏,并进而感受到社区的文明形象和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利机会,在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时候能够融合外来文化,推陈出新,不断丰富和发展本社区的特色文化。

(二)互联网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消极影响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互联网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互联网上也涌动着许多不良信息,潜藏着各种陷阱,人们一不留神便容易上当受骗,特别是对思想尚未成熟、缺乏社会阅历的社区青少年来说,这种潜在的危害更大。

互联网的这种负面因素对构建我国城市和谐社区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这种消极影响具体表现在:1. 沉迷网络容易产生“网络上瘾”的心理障碍自从互联网进入社区家庭以后,有些居民成天沉迷于网络的虚拟天地,专心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逐渐迷失了真实的自我。

这种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而忘却现实生活的心理状态即为“网络上瘾”症。

“网络上瘾”是网络时代所特有的心理病态, “上瘾”者情感麻木,对现实人际交往消极被动,对现实世界漠不关心,极力回避自己在现实世界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回避本应参加的社区公共活动。

美国某组织曾作过一项调查,发现上网时间越久,人就越感到沮丧和孤独,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互联网确实存在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一面。

2. 网络不良信息对我国城市社区居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灵产生毒害网络发布、传播信息的相对随意性和缺少有力的监控,使得网络中的信息良莠不齐,许多渲染淫秽、暴力的信息逐渐泛滥。

一些社区居民和青少年上网后,常常出于好奇心理浏览黄色、暴力等不良网页,精神上不知不觉便受其毒害,对身心健康发展造成极恶劣的影响,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据美国一学会估计,如果一个儿童在上完小学时已从电视上看到了约8000 起谋杀事件和10 万个暴力场面,那么,儿童不仅可能把侵犯性行为视为“正常的事”,而且对别人的暴力行为也会麻木不仁,这种精神状态往往还会延续到成年或人的一生中。

在城市社区各类犯罪群体中,青少年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

据我国司法部门统计,当前青少年犯罪中,有60 %以上与各种媒体所传播的不良信息有关。

社区青少年自制力差,模仿性强,更应注意抵制网络上不良信息的侵袭与毒害。

3. 网络非法组织对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的危害互联网世界中存在着许多非正式的虚拟组织,如“讨论组”、“联谊会”之类的团体。

参加这些团体的人可以不分民族、国籍、信仰,只要有共同的需求和兴趣就可以参加。

网络上有组织的活动具有如下特点:一是隐秘性。

网络上的组织活动仅通过电子信号的传递即可进行,在外人看来,通过互联网联络组织成员,进行宣传、鼓动等活动显得不可捉摸,不落痕迹,难以被人追踪;二是松散性。

网络虚拟组织与现实社会组织有本质的差异,它没有严格的规章纪律约束,参加者来去自由,组织活动游离于社会的管理和监督之外。

网络的这些特点容易使网络组织活动失去控制,更有可能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或组织所利用,以达到蛊惑人心,宣传反动思想,进行反社会行为的目的。

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将对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的健康开展产生极大的危害。

二1.加强网络建设与管理,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发展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克服其不利因素,推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生活的不断开展以及和谐社区的建设,是城市各级政府、社区文化工作者及社区居民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加强社区网络的建设和管理。

2. 积极构建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门户网站社区门户网站是网络时代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社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社区门户网站可作为整个政府网络体系的一个子网站,由城市基层政府牵头组织建设,并受政府部门的具体指导与监控。

网站建设应注意突出社区地方特色,展示社区风采,并结合社区文化生活实际和社区居民的文化消费心理,开辟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栏目,组织能够吸引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网络文化活动,提供便捷周到的网络社区服务,从而不断提高社区门户网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 着力加强我国城市社区网络的监管互联网作为高科技产物,其自身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技术漏洞,加上网络监管力度有限,以致网络信息鱼龙混杂。

因此,通过网络有效开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就应加强网络监管,努力克服网络的不足之处。

一是提高网络安全技术水平,填补安全漏洞,保护网络不受恶意攻击,及时过滤、净化网络信息;二是加强网络立法和执法工作,用法律规制网络行为,并明确网络管理部门及其工作职责,加强执法力度,严厉处罚网络犯罪分子。

4. 不断提高我国城市社区居民的网络技术水平对于我国城市社区部分成年人来说,互联网是一个新兴的事物,技术含量很高,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来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

许多上了年纪的社区居民对计算机与网络怀有一种陌生的敬畏心理,面对计算机和网络一筹莫展,更不用说在互联网上浏览文化信息,进行文化交流了。

这种状况如不加以改变,在网上开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因此,城市社区应努力针对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开展培训,提高社区居民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从而引导他们进入互联网天地。

同时,动员社区网络爱好者组织社区志愿服务队,为社区居民提供上门服务,帮助解决社区居民在计算机故障以及网络应用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进一步说,举办这种志愿性的服务活动也有助于我国城市社区人际关系的改善和城市社区文明新风的树立。

5. 努力培育我国城市社区居民的网络主体意识互联网不存在国界,也不存在实际上的统治者,任何网民都是互联网世界的自由公民,享有信息发布与接受权。

但是,如果网络用户缺乏网络行为主体意识,没有树立正确的网络权利义务观,便会很容易迷失于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其网络行为也常常会越出社会所许可的范围。

因而,培育我国城市社区居民的网络主体意识便显得尤为必要,这主要是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网络监管离不开道德规范,网络文明需要网民的道德自律。

通过教育与宣传,使社区居民在网络上漫游时,能自觉遵守网络道德,时刻意识到自己是网络行为的主体,自己应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

通过每个人的道德自律,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将变得更加纯净,我国城市社区网络文化生活的健康发展将更有希望。

结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网络时代,互联网带给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以新的机遇,新的活力,推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新发展.同时,互联网又具有两面性,它对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我国城市社区应加强网络技术、法律、道德管理,建设好社区网站,积极利用互联网开展社区文化的对外交流活动。

参考文献1./html/30998.html2./Periodical_xmgbdsdxxb200201012.aspx 3./Article/CJFDTotal-XMGD200201011.ht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