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诗歌
三十年代小说6-诗歌、戏剧

2、“发现”与“陡转”的安排。
“发现”与“陡转”指决定整个戏剧冲突性质的关键 性历史戏剧被发现并导致戏剧情节产生突变。
• 第一次在第二幕,周鲁相认。没有爆发,原因在于周朴园 和侍萍都想掩盖。
• 第二次在第三幕,周萍与四凤幽会。同样不爆发,原因是 母亲想“遮丑”。
• 第三次在第四幕,全部发现,但是被迫、意外。
结果,一切都既成事实,只是剧中人不知道而已。每一个历 史情节的暴露,都会推动今天生活中人物关系的大变化,决 定戏剧冲突的性质。历史情节的总暴露,就形成了今天戏剧 的高潮 。
历史的戏剧: 周朴园和侍萍30年前同居。 蘩漪与周萍3年前“闹鬼”。 周萍与四凤1年前产生暧昧关系。
现实的戏剧: 鲁妈回来要带走四凤。 周萍想甩开蘩漪。 周朴园开除大海,认侍萍,辞退鲁家人。 周萍与四凤幽会。 蘩漪把周鲁两家人关在周家客厅里。
夜行者
戴望舒 这里他来了:夜行者!
冷清清的街上有沉着的跫音[qióng yīn] ,
从黑茫茫的雾, 到黑茫茫的雾。 夜的最熟稔的朋友, 他知道它的一切琐碎, 那么熟稔,在它的熏陶中 他染了它一切最古怪的脾气。 夜行者是最古怪的人。 你看他走在黑夜里: 戴着黑色的毡帽, 迈着夜一样静的步子。 选自《望舒诗稿》上海杂志公司一九三七年一月版
现代诗派 30年代的诗歌流派。由后期新月诗派和20年代末的象
征诗派演变而成。因《现代》月刊而得名。主要诗人有戴
望舒、卞之琳[biàn zhī lín] 、施蛰存等。提倡写作纯然
的现代的诗,追求诗歌的散文化,以意象繁复、内涵丰富 、组合奇特著称,形成朦胧晦涩的诗风。诗作多表现诗人 瞬间的情绪和遐想,被称为“意象抒情诗”。抗战爆发后 ,现代诗派走向衰退。 1.“纯诗”的艺术观 :贵族化立场 2.病态的心灵,浊世的哀音:即现代人所感受的现代情绪 3.诗艺的突破与创新:拥有现代的辞藻与现代的诗形。
(完整版)30年代诗歌

30年代诗歌[学习要点][教学重点]1、30年代诗歌格局2、中国诗歌会、后期新月派、现代派诗歌的诗歌主张和特征3、通过《雨巷》《我的记忆》和《我用残损的手掌》理解戴望舒的诗歌特征4、卞之琳诗歌注重知性与感性结合的特征,赏析《圆宝盒》《断章》5、臧克家的诗歌创作[教学难点]1、现代派诗歌的理论追求2、戴望舒的诗歌特征3、卞之琳诗歌注重知性与感性结合的特征[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学生讨论[教学内容]第一节 30年代诗歌概述前言:第一个十年中,开创了新世的传统,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形成了各种流派,从早期白话诗到—新月诗派—后期出现的李金发为代表的早期象征诗派、蒋光慈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歌,显示出诗歌的“大众化”与“贵族化”两种不同发展趋向。
中国诗歌会殷夫蒲风30年代诗歌格局:后期新月派徐志摩陈梦家现代派诗人戴望舒卞之林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1、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本身是个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
发起人有:穆目天、蒲风、杨骚等人,机关刊物:《新诗歌》。
基本特点: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有着直接的自觉地血肉联系,革命与诗歌的紧密相连。
中国诗歌会继续和发展了20年代后期的普罗诗派的斗争精神,接受了苏联的现实主义影响和左翼文艺运动影响,内容上注重诗歌的现实战斗性,艺术上提倡诗歌大众化,诗歌创作属政治抒情诗。
主张“捉住现实",就是要继承“五四”以来新诗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从事反帝反封的斗争;提倡“大众歌调”,就是要创作大众化的诗歌,使诗歌普及到群众中去。
中国诗歌会诗人创作了大量体现他们的诗学追求的诗歌.《中国诗歌会缘起》“在殖民地的中国,一切都沐浴在疾风诳雨里,,,,但是中国的诗坛还是这么的沉寂。
一般的人闹着洋化,一般人又还只是沉浸在风花雪月里。
,,,,把诗歌写的与大众十万八千里,是不能适应这伟大的时代的。
”特点:①及时迅速的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
艾青诗选30年代的诗

艾青诗选30年代的诗
在30年代,艾青创作了许多具有深刻思想和感人情感的诗歌。
以下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几首诗歌:
1. 《沁园春·雪》:描绘了冬日雪景的美丽与寒冷,以及对家
乡的思念之情。
2. 《夜行船》:通过描写夜晚的航行,抒发对追求自由和新生活的渴望。
3. 《行军》:描述了战士们行军过程中的辛苦和决心,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4. 《木兰诗》:以女将军木兰为题材,表达了女性坚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5. 《春风》:以春天的到来为背景,描绘了自然的生机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6. 《哀而不伤》:表达了对逝去的过去和痛苦的回忆的反思,同时强调坚强不屈的精神。
7. 《一无所有》:描绘了贫困人民的生活困境,呼吁对社会不公进行反思和改变。
8. 《月夜》:描绘了夜晚明亮的月光和宁静的氛围,抒发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
这些诗歌既展示了艾青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又表达了他对人民痛苦和渴望的共鸣。
艾青的诗歌风格简练而深刻,运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0年代诗歌戴望舒卞之琳

4、创造了具有散文美的自由体诗
戴望舒以自由的散文化手法传达感情。 这种现代口语形式的自由诗体,显示出 了戴望舒诗歌所具有的另一种艺术美— —散文美。
《我用残损的手掌》(听朗诵)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这是一首纯意象诗:
诗人抽去了语义上前后的因果关联,综合视觉、 听觉、幻觉等各种类型的意象,借助一串有声 有色的物象来暗示某种飘渺恍惚的记忆,其中 有诗人对昔日记忆中事物的眷恋,也有内心隐 藏的空虚和寂寞。诗中涉及的幽微的铃声、小 小的渔船、青色的珍珠、残阳、微笑、古井等。 不仅是古诗中常用的意象,积淀着悲凉感伤的 情思,而且内涵与情调也都具有同一指向,即 它们都是稍纵即逝的美好事物,形断意连,意 与象浑,构成了一个情思隐约、意境深邃的朦 胧画卷。
5、奇幻的语言美
他在诗歌中采用多种 手法。 如通感、比喻、顶针、 拟人、象征、重叠、 复沓等 ,创造了一 个全官感或超官感 的意象特征,形成出 神入化的语言美
《致萤火虫》—— “我躺在这里/咀嚼 太阳的香味”; 《灯》—— 太阳只发着学究的教 训,而灯光却作着亲 切的密语。
课堂赏析
“淘洗”了个人感情,实践诗的 “非个人化”,而增强了诗的普遍性 。 诗中的“你”可以代表或换成“我”或 “他”(她),跳出了艺术境界的小我, 诗本身的思想境界也具有了更大的开放 性。
课堂练习 赏析 《投》
30年代新诗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 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 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 了。
4、象征化的抒情原则 白蝴蝶 给什么智慧给我, 小小的白蝴蝶, 翻开了空白之页, 合上了空白之页? 翻开的书页: 寂寞; 合上的书页: 寂寞。
5、诗体形式: 以情绪的抑扬顿挫来表现诗的节奏韵律 口语化入诗,创造了具有散文美的自由体诗
印象
在你的一方,哟,哥哥, 有的是,安逸,功业和名号, 是治者们荣赏的爵禄 或是薄纸糊成的高帽。 只要我,答应一声说, “我进去听指示的圈套,” 我很容易能够获得一切, 从名号直至纸帽。
二十年来手足的爱和怜, 二十年来的保护和抚养, 请在这最后的一滴泪水里, 收回吧,作为恶梦一场。
你诚意的教导使我感激, 你牺牲的培植使我钦佩, 但这不能留住我不向你告别, 我不能不向别方转变。
一、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1、左联诗歌: 殷夫:政治抒情诗 血字 血液写成的大字, 斜斜地躺在南京路, 这个难忘的日子—— 润饰着一年一度…… 血液写成的大字, 刻划着千万声的高呼, 这个难忘的日子—— 几万个心灵暴怒……
血液写成的大字, 记录着冲突的经过, 这个难忘的日子—— 狞笑着几多叛徒…… “五卅”哟! 立起来,在南京路走! 把你血的光芒射到天的 尽头,
30年代的诗歌笔记

30年代的诗歌一、现实主义派诗歌1. “红色鼓动诗”——殷夫的诗歌:(1909——1931),原名徐伯庭,笔名白莽、任夫、沙洛等,浙江象山人。
鲁迅在为殷夫的诗集《孩儿塔》作序时,称其诗为“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冬末的萌芽”,是“别一世界”(即无产阶级新世界)的诗。
《别了,哥哥》别了,我最亲爱的哥哥,你的来函促成了我的决心,恨的是不能握一握最后的手,再独立地向前途踏进。
二十年来手足的爱和怜,二十年来的保护和抚养,请在这最后的一滴泪水里,收回吧,作为恶梦一场。
你诚意的教导使我感激,你牺牲的培植使我钦佩,但这不能留住我不向你告别,我不能不向别方转变。
在你的一方,哟,哥哥,有的是,安逸,功业和名号,是治者们荣赏的爵禄,或是薄纸糊成的高帽。
只要我,答应一声说,“我进去听指示的圈套,”我很容易能够获得一切,从名号直至纸帽。
但你的弟弟现在饥渴,饥渴着的是永久的真理,不要荣誉,不要功建,只望向真理的王国进礼。
因此机械的悲鸣扰了他的美梦,因此劳苦群众的呼号震动心灵,因此他尽日尽夜地忧愁,想做个普罗米修士偷给人间以光明。
真理和忿怒使他强硬,他再不怕天帝的咆哮,他要牺牲去他的生命,更不要那纸糊的高帽。
这,就是你弟弟的前途,这前途满站着危崖荆棘,又有的是黑的死,和白的骨,又有的是砭人肌筋的冰雹风雪。
但他决心要踏上前去,真理的伟光在地平线下闪照,死的恐怖都辟易远退,热的心火会把冰雪溶消。
别了,哥哥,别了,此后各走前途,再见的机会是在,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1929-4-12①从工人群众的劳动和斗争生活中提炼诗的语言和形象,节奏明快有力,刚健之中透露出清新之美。
②恢复了政治抒情诗中情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且这一“自我”在中国新诗“自我”抒情形象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2、中国诗歌会诗人群1932年9月,在‚左联‛的领导下,‚中国诗歌会‛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群众性的诗歌团体。
发起人有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
30年代现代诗中的爱情诗

30年代现代诗中的爱情诗
案例一:
《初恋》
——日·岛崎藤村
记得苹果树下初次相会,
你乌黑的云发刚刚束起,
一把雕梳斜插在头上,
衬着脸庞如花似玉,
你温情地伸出白皙的纤手,
把苹果塞进我的怀里。
那微泛红晕的秋之硕果,
恰如我俩萌生的恋情,
但我无意地吐出叹息。
轻轻飘落在你的双鬓,
欢乐的恋爱之杯,
斟满你的蜜意柔情。
在那片苹果树林里,
有一条自然而成的小路,
羞赧地向我问起,
是谁最早把它踏出。
案例二:
《沪杭车中》
——徐志摩
匆匆匆!催!
一卷烟,一片山,
几点云影,一道水,
一座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
红叶纷纷:
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梦境似的分明,
模糊,消隐——
催!
是车轮还是光阴?
催老了秋容,
催老了人生!。
30年代的诗歌

30年代的诗歌嘿,你有没有想过30年代的诗歌就像是那个动荡年代里的呐喊与低语呢?我常常觉得,30年代的诗歌就像一把神秘的钥匙,能打开那个遥远又充满故事的时代大门。
30年代啊,那可是个啥样的年代呢?那时候社会动荡不安,就像暴风雨中的小船,飘摇不定。
在这种环境下的诗人们,他们心里的情感就像一锅煮开了的粥,咕噜咕噜地往外冒。
像艾青,他写的,那诗里的情感就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汹涌。
他写大堰河的辛苦劳作,写对她的爱与怀念,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底掏出来的一样。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读着这些句子,就好像能看到大堰河那贫苦的生活画面,你能不被这种情感打动吗?还有徐志摩呢,他的诗就像是一阵轻柔的风。
他在那个年代,写着那些充满浪漫情怀的诗。
他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诗就像一个优雅的舞者在翩翩起舞,每一个动作都那么轻盈。
他和那个年代的关系,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在有些灰暗的天空中闪烁。
你说,他的诗是不是给那个沉重的时代带来了一丝别样的气息呢?那个年代的诗人啊,他们之间的交流也特别有趣。
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坐在小小的茶馆里,喝着热茶,争论着诗歌的走向。
一个说:“诗歌得反映人民的苦难。
”另一个可能就反驳:“也得有美的追求啊,不能全是沉重。
”就像不同颜色的颜料在调色盘里碰撞融合,他们的思想碰撞也让30年代的诗歌更加丰富多彩。
我觉得30年代的诗歌就像是一幅巨大的拼图,每一首诗都是一块独特的小拼图块。
艾青的诗是那充满力量的一块,徐志摩的诗是那充满浪漫的一块,还有很多诗人的作品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这些诗拼在一起,就构成了30年代那独特的诗歌画卷。
这个画卷里有苦难,有希望,有爱情,有对理想的追求。
它就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百态。
在今天看来,30年代的诗歌就像是一座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去感受那个时代的心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年代诗歌[学习要点][教学重点]1、30年代诗歌格局2、中国诗歌会、后期新月派、现代派诗歌的诗歌主张和特征3、通过《雨巷》《我的记忆》和《我用残损的手掌》理解戴望舒的诗歌特征4、卞之琳诗歌注重知性与感性结合的特征,赏析《圆宝盒》《断章》5、臧克家的诗歌创作[教学难点]1、现代派诗歌的理论追求2、戴望舒的诗歌特征3、卞之琳诗歌注重知性与感性结合的特征[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学生讨论[教学内容]第一节30年代诗歌概述前言:第一个十年中,开创了新世的传统,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形成了各种流派,从早期白话诗到—新月诗派—后期出现的李金发为代表的早期象征诗派、蒋光慈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歌,显示出诗歌的“大众化”与“贵族化”两种不同发展趋向。
中国诗歌会殷夫蒲风30年代诗歌格局:后期新月派徐志摩陈梦家现代派诗人戴望舒卞之林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1、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本身是个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
发起人有:穆目天、蒲风、杨骚等人,机关刊物:《新诗歌》。
基本特点: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有着直接的自觉地血肉联系,革命与诗歌的紧密相连。
中国诗歌会继续和发展了20年代后期的普罗诗派的斗争精神,接受了苏联的现实主义影响和左翼文艺运动影响,内容上注重诗歌的现实战斗性,艺术上提倡诗歌大众化,诗歌创作属政治抒情诗。
主张“捉住现实”,就是要继承“五四”以来新诗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从事反帝反封的斗争;提倡“大众歌调”,就是要创作大众化的诗歌,使诗歌普及到群众中去。
中国诗歌会诗人创作了大量体现他们的诗学追求的诗歌。
《中国诗歌会缘起》“在殖民地的中国,一切都沐浴在疾风诳雨里,,,,但是中国的诗坛还是这么的沉寂。
一般的人闹着洋化,一般人又还只是沉浸在风花雪月里。
,,,,把诗歌写的与大众十万八千里,是不能适应这伟大的时代的。
”特点:①及时迅速的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
②强调诗歌的意识形态化,大大加强了诗歌的理性色彩和主观性;但作为诗歌“主体”的并非诗人自己,而是群体(革命队伍及其领导者革命政党),强调“自我”在“集体”、“小我”在“大我”中的融合。
③在艺术表现上,大多采用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叙事性因素加强。
2、诗人及其作品(1)殷夫(1909-1931)(作品选《别了,哥哥》)浙江省象山县人,原名徐祖华,笔名有白莽等。
著有诗集《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等。
他的诗歌许多都是热情饱满、富有鼓动力的政治抒情诗,名篇有为纪念五卅惨案而作的《血字》,他的抒情充沛而且真挚;《别了,哥哥》表明诗人非常决绝地与自己出身的阶级诀别,鲜明的爱憎感人至深。
殷夫的政治抒情诗,有高亢激昂的调子,急促跃动的节奏,响亮有力的语言。
艺术风格朴实、粗犷,富有煽动力,但由于锤炼不足,艺术上有时给人以粗糙之感。
鲁迅在《白莽作〈孩儿塔〉序》中称其诗“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悠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1929年5月1日》我突入人群,高呼“我们,,我们,,我们”呵,响应,响应,满街上是我们的呼声!//我融入一个声音的洪流,我们是伟大的一个心灵。
满街都是工人,通知,我们满街都是粗暴的呼声。
//一个巡捕拿住我的衣领,但我还狂叫,狂叫,狂叫,我已不是我,我的心合着大群燃烧!评论:诗人这里所表现的是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他们摆脱了知识个体的孤独,寂寞和彷徨,在革命集体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感到了生命的充实喜悦和自豪,这是典型的时代情绪。
从郭沫若:“我崇拜我”到“我们是伟大的一个心灵”表现了时代精神中心的转移,诗歌主调的转移。
但也预示了诗歌的危机:“我”的失去,导致群体中我的感情和个性的小事,诗歌创作中诗人主观世界的消失于对艺术个性的忽略。
蒲风:中国诗歌会代表人物(1911-1942)著有诗集《茫茫夜》(1934),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1935)。
蒲风积极实践中国诗歌会的创作主张。
在“捉住现实”方面,他紧紧抓住现实生活中的两个迫切主题:“那就是面临崩溃的火山口似的动乱农村和中国人民反帝的、特别是“反日”的激烈情绪。
”在促进诗歌大众化方面,他是最热心、最努力的一个。
他在诗歌理论建设上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先后写出了《五四到现在的中国诗坛鸟瞰》、《现代中国诗坛》、《抗战诗歌论》等理论文章。
诗歌是时代的产物,蒲风是时代的歌手,他适应时代的要求,写出了《茫茫夜》、《六月流火》、《生活》、《钢铁的歌唱》、《摇篮歌》、《抗战三部曲》、《可怜虫》、《黑陋的角落里》等诗集。
这些作品思想健康,诗风刚健朴实,语言通俗,感情充沛,贴近时代,反映现实,在鼓舞人民起来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战斗作用。
蒲风大力提倡现实主义和诗歌大众化,丰富了中国新诗理论宝库;他创作的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充满时代精神、富有民族风格的诗篇,不但在揭露黑暗现实、鼓舞人民斗志、促进新民主主义革命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也促进了大众化、民族化新诗的形成。
总之,蒲风从理论到创作,都推动了新诗的发展,但也存在某些不足。
第一,作者思想感情未与工农大众打成一片。
由于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蒲风和中国诗歌会诗人对于大众化的中心问题,即作家世界观的改造,还缺乏应有的认识,在思想上还不能完全与工农大众打成一片,他们的主张多偏重于形式方面,这就限制了他们取得更大的成绩,诗歌的大众化问题,也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第二,追求数量,忽视质量。
对创作数量的追求,不仅影响了自己诗篇的质量,也会对同仁产生消极的影响。
郭沫若批评诗歌会的创作有“过滥之嫌”,就是指他们写诗急于求成,缺乏艺术锤炼,致使有些作品热情有余而深刻不足,流于空泛,概念化,艺术上较粗糙。
第三,重视向民间歌谣学习、借鉴以后,对如何向西方诗歌学习借鉴艺术技巧不够。
蒲风等人在介绍外国诗人时,只介绍苏联的马雅可夫斯基、别德内依、倍兹勉斯基以及德国的海涅等革命诗人,对西方国家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诗人、诗作、诗论则没有介绍过。
要发展新诗,仅仅学习、借鉴我国民间歌谣和外国革命诗人的诗作是不够的。
总结蒲风诗歌创作的经验教训,必须继承蒲风和中国诗歌会诗人与时代同脉搏、与人民共呼吸的革命传统,学习蒲风为实现新诗大众化、民族化不懈探索的精神,借鉴其创作大众化、民族化诗歌所积累的艺术经验。
二、后期新月派后期新月派是前期的继续与发展,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及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基本成员除前期的徐志摩、饶孟侃、林徽因等老诗人外,主要由陈梦家、方玮德等南京中央大学学生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
转变的原因:早在1926年6月《晨报》“诗镌”停刊,徐志摩就已经承认:“发现了我们所标榜的格律可怕的流弊,,,单讲外表的结果只是无意义乃至无意识的形式主义”。
1931年陈梦家编辑《新乐诗选》(入选前后期诗人代表作18家80首)“我们决不坚持菲格率不可的论调,因为情绪的空气不容许格律来应用时,还是得听诗的意义不受拘束的自由发展”。
——自由诗发展的趋向;另一方面反复强调“始终忠实于自己,城市表现自己渺小的一掬情感,不做夸大的梦”——向内朝着更为隐幽的精神领域开掘,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立场。
同时,他们的诗歌流露出幻灭的空虚感,迷茫的感伤情绪。
比如《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由单纯的信仰流入怀疑的颓废。
《一朵夜花》“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听惯了风的温柔,听惯了风的怒号,//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精神的幻灭如果说中国诗歌会的诗人在投身于现实反抗斗争中,摆脱了个人精神危机,并进而用诗歌服务与革命的需要;后期新月派和现代派诗人从“乌烟瘴气的现实社会中逃避过来,”回到自我内心世界,回到诗的艺术世界中。
三、现代派诗歌群体的形成及创作(一)30年代现代派诗潮的勃兴:以戴望舒为诗坛领袖的一大批年轻诗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30年代的现代派是由后期新月派和20年代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来,1932年5月《现在》杂志创刊,成为现代派的重要园地,现代派诗也因《现代》而得名。
被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戴望舒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1929)标志30年代现代派诗潮的产生。
此外,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卞、何、李被称为“汉园三诗人”,合出诗集《汉园集》(1936)),进一步扩大了现代诗派的影响。
(刊物:1932年《现代》杂志,从理论主张、国外现代派、意象派诗歌的系统译介,诗歌创作实践倾向的倡导方面,自觉地为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蓬勃发展推波助澜。
1936—1937年,戴望舒、卞之琳、冯至等无人编辑出版《新诗》月刊,大量发表现代派诗作和有分量的理论文章,是现代派诗人创作上聚集的一个最重要的阵地,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二)理论追求1932年《现代》创刊,施蛰存曾写《又关于本刊的诗》:“《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
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被施蛰存推为“诗坛首领”的戴望舒1932年《望舒草》的出版,标志成熟,形成潮流。
1、“纯然的现代诗”:不同于“五四”以来比较明白清楚的语言抒情和说理的新诗。
相比之前诗歌的发展:反对五四以来“袒露直白”的诗风(郭沫若),不满于李金发象征派诗过分的神秘与晦涩,戴望舒把握西方象征派诗“幽微精妙的去处”,这是一种基于民族的审美习惯和读者接受的限度,而对东方式的民族的象征派现代派诗建设的追求。
他们努力追求诗歌形式和内容的平衡,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的适度,吸收异域艺术营养和中国传统诗歌营养的统一,表现出强烈而深刻的自觉意识。
现代文化的思考与现代性审美的选择,结束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滥觞期认同与模仿的阶段,开始进入了一个自觉创造的时期。
2、诗歌理论追求的核心——重诗的情绪戴望舒:诗不能借重音乐、绘画等外在特征,“诗的韵律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婉转变化)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
”表明对诗歌蕴含的观念上的飞跃。
注重如何将获得的情感转化为诗的感觉和情绪,而这情绪应该是现代性的。
认为“新的诗应该有新的情绪和表现这情绪的形式”,这种情绪经过心灵的升华,是“全感官和超感官的东西”。
同在现代杂志上新感觉派小说一样,现在诗派也为中国诗坛提供了现在都市风景线,:在夕暮的残照里,/从烟囱林中升上来的大朵的桃色的云///;“我来了,二十岁的人,青年,年轻,明亮,又健康。
从植着杉树的路上,我来了,夹着网球拍子,哼着歌,,,”///自我和现代生活的不和谐,“春烂了时,野花想起广阔的田野。
”//“回来啊,来一抚我的伤痕,,用盈盈的微笑或轻轻的一吻”///“假设你是乐园里来的/你可以对我们说吗/华羽的乐园鸟,/自从亚当和夏娃被逐以后,/那天上的花园已荒芜到怎样了?”——无奈,哀伤,忧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