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藤野先生 鲁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藤野先生 鲁迅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概括文中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理思路、找线索,析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1、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及反语的运用。

2、对真正“爱国性”的理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熟悉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初步感受藤野先生的品质和作者的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藤野先生”,这个人姓“藤”吗?是鲁迅先生在日本学医时的一位老师。谈起日本这个国家,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恐怕是抗日战争中烧杀奸淫的日本鬼子。这个藤野先生是学医的,是不是他曾研制了细菌弹来危害过中国?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为何要写这篇散文呢?表达对老师的感激。“藤野先生”有什么过人之处,让鲁迅先生心生感激之情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藤野先生》,来认识这个人物。

二、整体感知。

1、找出文中对“藤野先生”评论性的文字。

写人的作文,我们都写过。我们是怎样开头?又是怎样结尾的呢?应该有一段抒情性的文字来揭示这个人物对我的关爱或者说是影响吧!作者也有这样的句子,请找出来。

“藤野先生”对我影响极大,在我以后的工作中仍能给我以动力。

2、写人的作文,我们也要写他的外貌。“藤野先生”的外貌给人怎样的感觉?

年龄大,不修边幅。还戴着眼镜,可能有学问。

3、写人的作文,我们还要写事。文中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从这些事件中可看出“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序号事例 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4、这些事件也平常嘛!作者如此感激这位老师呢?

要把这个问题弄清楚,老师还得给你补充点内容。那就是作者为何要到日本去学医。

鲁迅的父亲是得了肺结核死的。这给童年时的鲁迅影响极大。鲁迅1902年留学日本,原学医,企图用新的医学来疗救国人的病苦,以改变国民精神。后从事文艺工作,1909年回国。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呢?清朝末年,列强瓜分,中国沦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所以说鲁迅先生是怀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到日本学医的。当时中国是被日本人看不起的,因为在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是战败了的

,赔了很多银子,也割让了台湾给日本。想让你的敌人尊重你,你必须把你的敌人找得半死不活。打死了,肯定不会尊重你,没打痛,人家也不会尊重你的。由此,我们明白了,作者这么感激这位老师,是因为这位老师心中不像其它日本人一样看不起中国人,这也就是你们练习册上的“没有民族偏见”。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这点很不容易。课文中有的人就不是这样的。日本的“爱国青年”,他们认为鲁迅考试及格了是作弊,是老师先漏了题的。这件事,我们把它概括为“匿名信事件”或者“漏题事件”都可以。还有一件事,课间放电影,但放的内容让鲁迅先生受不了。是什么事呢?中国人帮助日本人打俄国人,但不像我们志愿军帮朝鲜打美国人为首的联合国不一样。是帮助他们占领我们的国土。真不像话。我们把这一事件概括为“电影事件”。我们还把这两件事说成是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5、理清课文结构。

“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呢?这是鲁迅离开藤野先生的原因。那前三个自然段与藤野先生又有什么联系呢?这是见到藤野先生的原因。好现在我们来理清课文的结构。



结束语:这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内容,不但感受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也感受到了鲁迅先生那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感情。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了,一个人要改变的理想是很难的。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了我鲁迅先生那不容易的决定。不过鲁迅先生的这个决定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真是一件幸事,从此中国少了一个高明的医生,却多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多了一个唤醒民族的文化巨人。

师生总结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品析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藤野先生在哪个特殊年代里的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感受到了鲁迅先生那强烈的爱国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品质鲁迅先生那深刻的语言。

二、品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

1、这三个自然段重点写了哪类人?写了他们的哪些方面?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看出这“清国留学生”是一群怎样的人?

清国留学生。外貌。事件:赏花、跳舞。“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

2、作者也是“清国留学生”嘛。他对他的这些同学是怎样的态度呢?是喜欢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讽刺,讨厌,反感。这里用了比喻、反语等修辞手法。

学生可能要说成是夸张。老师讲述:夸张有两条要求:第一,必须是明显的吹大话──有座楼有

10米高,你说它有12米,不能叫夸张,你得说它“高耸入云”才行。第二,也不能夸张得没边没沿──说它高到月亮上去了,就不行了──帽子再高,也不能富士山那么高,所以不能说是夸张。说是比喻,就不仅表现了它的高,而且表现出了它的形状。既形象,又有嘲讽意味。

3、“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这些“清国留学生”是喜欢这“辫子”,还是不喜欢这“辫子”?为什么要“盘着大辫子”?这表现出他们怎样的心态?

辫子的故事: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辨别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当时鲁迅一到日本,就率先剪掉了象征耻辱的辫子。有没有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抓住这一特点,就不仅画出了他们的皮囊,更画出了他们的灵魂。可以这样说:留辫子,是保皇党;剪辫子,是维新派。那么这些“清国留学生”属于哪一派?属于两面派。留着辫子,说明效忠清王朝,是保皇党。辫子盘在头顶,是留有后路:一旦维新失败,还可把辫子放下来,就又变成了“保皇派”。

4、鲁迅为什么那么厌恶“清国留学生”?

老师提示:答这个问题,得从清国留学生和鲁迅两方面答。参考答案: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在国家危亡之时,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而且思想腐朽,忠君保皇。因此鲁迅厌恶他们。鲁迅还写过一首诗: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翻译成了新诗: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对你的眷恋,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5、老师总觉得作者写藤野先生的外貌不太漂亮,因此改为下面一段文字,你认为可以吗?为什么?

他,既有高仓健一样的体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样的相貌。脸色白而透

红,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整齐而又有一点波浪。他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洁白的衬衣上打着一条漂亮的领带,皮鞋擦得又黑又亮。一走上讲台,就用洪钟一样的声音说:“我,就是藤野严九郎。”

散文是写实的,能随意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