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国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未来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我国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未来发展趋势

徐颖

外国语学院英语(国际商务)

摘要:流动性过剩乃当前我国货币运行的基本特征。在过剩流动性的推动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内外结构性失衡状况表现越来越突出,致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处于两难之中。基于这种经济结构内外失衡的格局,中央银行,代政府之手仍然作出了较为精准的判断,制定了正确的货币政策并为日后货币政策制定的方向作了导向。

关键词:货币政策;发展;趋势;流动性

首先要讲的是货币政策的三大类型: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中性货币政策。

那么什么时候运用怎样的货币政策呢?货币政策类型的选择一般有三个依据:

1.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主要看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是否平衡。如果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产品大量积压,应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则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如果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则应当采用中性货币政策。

2.看货币供给量与货币实际需要量之间的关系。货币供应量过分小于货币实际需要量,则当放松银根,即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则应紧缩银根,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如果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要量大体相等,则应采用中性货币政策。

3.看经济发展处在何种阶段。比如经济处在起飞阶段,国内尚有大量的闲置资源,为了刺激经济发展,顺利实现经济起飞,则应较多地投入资金,可采用适度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如果经济进入稳定发展阶段,资源得到较充分的运用,则应采用中性货币政策或适度较紧的货币政策。

然而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化、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比例关系数量关系难以事先一一精确测算,如货币实际需要量与货币供应量之间是均衡还是失衡、失衡额度为多大,很难事先测算。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国家在制定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时,便实施事后的反向调节,或者叫逆风向行事,即变事先预测为事后调整,当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来个对症下药。如经济衰退,需求萎缩,流动资金严重不足,这时中央银行便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提高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如果社会需求的增长超过社会供给能力,通货膨胀爆发,中央银行便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压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提高利率,抑制社会总需求增长,减缓通货膨胀压力。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上课的所学知识加以帮助。

如图1所示,由于资本完全流动,在任何其它利率水平上,资本的剧烈流动致使该国的国际收支无法实现均衡。货币当局不得不进行干预以保持原有的汇率水平。从理论上讲,这种干预使得LM曲线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上,即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无效,一国无法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

如图2所示,在资本自由流动和浮动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在原始均衡点E点,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LN曲线右移至LM,内部均衡点相应移至E’点,此时,r

中国近年的货币政策及效果分析

“八五”计划期间,中国经济面临着严峻的通货膨胀、房地产泡沫及金融秩序混乱的宏观环境,所以,自1993年下半年起,货币当局开始实施适度较紧的货币政策。到1996年年底,将过高的通货膨胀率(1994年为21.7%)降了下来(1996年为6.1%),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进入1997年以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国内宏观环境的变化,中国经济增长呈下降趋势,出现了供大于求、产品严重积压、物价持续走低、通货紧缩等一系列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自1998年起,我国政府开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把握好金融调控力度、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防范金融风险发生的一种货币政策。它既不同于扩张性货币政策,也不同于紧缩性货币政策。因为当时中国经济刚刚从高位运行的过热状态降下来,如果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很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反弹,重蹈“八五”计划期间混乱、无序的局面。但在已经出现通货紧缩的苗头、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的新情况下,也不宜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所以只能采用一种不松不紧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它近似于中性货币政策,但又略略偏向于扩张性货币政策。

去年,即是2011年我国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然而今年变为了从紧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内容包括:

1.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2.通过中央银行的政策法规和“窗口指导”,引导商业银行贷款投向,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

3.加强对银行的监管,促进商业银行制度更新,为防范金融风险和有效传导央行货币政策创造条件。

在稳健的货币政策指导下,前几年来看我国在金融管理方面采取了许多新的措施:1.取消了货币贷款规模管理,给商业银行更多的贷款自主权;

2.灵活运用利率手段,连续七次降息,为企业节约利息支出2 600亿元,与此同时,对利率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一是改革了贴现和再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二是扩大了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和幅度,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企业贷款金额、信用级别、风险大小、资产比例、担保方式等决定是否上浮和浮动多少,使现行利率制度朝利率市场化方向迈进了一步:三是明确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目标和步骤,并已开始外币利率制度改革,2000年9月21日外币贷款利率全部放开,外币存款利率部分放开,正式开放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3.在1998-1999年分两次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了7个百分点;

4.积极扩大公开市场操作,1999年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投放基础货币1907亿元,占央行当年新增基础货币的52%;

5.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

然而当我们关注货币政策的同时切不可忽视了财政政策。由于2003年中国财政政策仍然积极,货币政策已趋向紧缩,政策基调不和谐,因此,2003年的宏观调控中出现了一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冲突的现象。诸如,2003年趋向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国债发行成本上升就影响了国债的发行。

今年以来,国家的货币政策一直趋于紧缩, 尤其是存款准备金率屡创历史新高。实行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打压房地产市场和控制通胀。但在过去的这半年,我们都看到,调控的作用不是很明显, 甚至还起了反作用。越是调控,物价越是涨。去年甚至还一度出现了发人深省的“豆你玩”、“苹什么”、“糖高宗”事件。投资环境继续恶化,产业转型效果不大,房子价格居高不下,这样的情况国际热钱另外还有制造业资金流入楼市,并且伴随国内大宗商品的上涨,传导性的通货膨胀,以我浅见,国家的货币政策这几年都不会从稳健转到宽松,所以,估计后续国家的调控不再单单使用货币紧缩政策,而是可能更侧重于鼓励生产,规范市场这两方面。

参考文献:

[1]陈雨露、郑艳文《全球经济调整中的中国经济增长与货币政策》

[2]赵海云《中国货币政策特殊性》

[3]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1-4季度)2010

[4]王江《金融经济学》(人大出版社)

[5]范里安《微观经济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