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黄土力学与黄土工程问题

合集下载

工程中黄土湿陷性问题分新

工程中黄土湿陷性问题分新
2 . 强夯 法
2 . 沉 降性
施 工 的时候 , 单 桩在 竖 向负 荷 的 情 况下 , 桩体 出现 很 大 的压缩 变 形 , 而 桩 底 下 的土 质 则 因 为很 强 的 应 力 作 用 开 始变 性 , 桩 下 部 的 土 地 因为 种 种 的应 力 也 开 始 变性 , 三 种变 形 形成 很 强 的 沉 降性 。会 引起 这 种 沉 降 , 主要 与桩 长 、 桩 和土 的相 对 压 缩 性 、 负荷力 、 土体性质 、 负荷 时 间 、 桩 侧 阻力 沿桩 身 的分 布 图 等 等方 式 都 有 关 , 它对 桩基 有 很 强 的沉 降性 , 其 沉 降 性 可 以表 现 在 以下 几个方面: 湿 陷黄 土厚 度 、 敏 感 度 与 桩 基 沉 降成 正 比 ;
工 程中 黄土湿陷性问 题分 新
杜 小军 周少华 ( 1 . 包头市公 路工程股份有 限公 司 , 内蒙古 包 头 0 1 4 0 0 0 ; 2 . 内蒙古 路桥 有限责任公司 。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 1 0 0 5 1 )
摘 要: 本文主要描述湿 陷性黄土在工程 中出现 的特性与对湿 陷性 黄土 进行施工时一般使用的方法 。黄土湿陷性在我国地质 中 不 是普遍现象 , 出现的原 因、 表现 的特性都 不一样 , 因此 , 做好细 致的研究工作 , 才能在 施工中找出更多的解决方法 。 关键词 : 黄土湿陷性 ; 工程特性 ; 施工方法

同一土 质下 , 负摩 擦 力 与 桩 基 沉 降成 正 比 ; 桩 的长 径 、 截 面刚度 、 负摩 擦 力 、 中性 点 与桩 基 沉 降 成 正 比 ; 桩 底 持 力层 的刚 度 、 负摩擦 力 、 中性 点与桩 基沉 降成 正 比 。 二、 工 程 中对 湿 陷性黄 土 施工

浅谈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

浅谈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

浅谈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摘要在路基工程土方填筑施工中,通过合理控制各施工工艺及标准,可以使路基工程填筑质量及各项检测指标符合验收要求。

此施工方法易操作、速度快、可行性强,对类似工程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路基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黄土是一种特殊粘性土,粉粒含量高,多孔隙,土中含有碳酸钙等易溶盐类,遇水溶解形成冲蚀;黄土遇水膨胀形成崩解,黄土颗粒遇水侵润后因内部凝结力减少而形成滑移,产生一定的沉陷或位移一即湿陷。

黄土透水性差,干燥时坚硬,浸湿后不易干燥,强度急剧下降,过干时具有很高的强度,过湿时易形成弹簧土,还会产生收缩开裂,不是填筑路基的理想材料。

在雨季施工,更应注意使降水迅速排出至路基范围之外,不要积水,本文就高等级公路路基的技术问题,谈了一些认识和体会。

1黄土工程特性黄土是一种特殊黏性土,粉粒含量高,多孔隙,孔隙率在35%-60%之间。

土中含有碳酸钙等易溶盐类,遇水溶解形成冲蚀;黄土遇水膨胀形成崩解,黄土颗粒遇水浸润后因内部凝结力减小而形成滑移,产生一定的沉陷或位移即湿陷。

黄土透水性差,干燥时坚硬,浸湿后不易干燥,强度急剧下降,过干时具有很高的强度,过湿时易形成弹簧土,还会产生收缩开裂,不是填筑路基的理想材料。

因为黄土不利于路基施工的工程特性都是因水的侵入而引起,所以黄土地区路基施工,应排除路基附近的地下水和地面水,并对排水结构做好必要的防护与加固。

在雨季施工,更应注意使降水迅速排出至路基范围之外,不要积水。

另外,黄土还具有胀缩性、崩解性、多孔裂隙性、强度衰减性、湿陷性、渗水性。

2黄土填筑路基的施工要点2.1路基填料老黄土透水性差,干湿难以调节,大块土粒较多,填筑路基时应破碎到小于5cm 的块料,并且老黄土不易用作填筑路床的材料;相反,黄土则是较好的路基填料,可用于路堤及路床的施工,但新老黄土不得混用。

如果在老黄土上填筑新黄土时,老黄土应有不小3%的路拱,以利排水。

特别禁忌层层交替填筑新老黄土,同一层次上的黄土其填筑厚度要均匀。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在水分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形和沉降的黄土。

在工程建设中,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处理,会对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施工方案。

一、室内试验分析在进行湿陷性黄土的处理前,首先需要进行室内试验分析,确定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特性。

通过室内试验,可以确定湿陷性黄土的承载力、压缩性特征、含水量控制范围等参数,为后续处理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二、基础加固处理对于湿陷性黄土的处理,首先要进行基础加固处理。

可以采用浇注混凝土加固基础的方法,增加基础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同时,也可以采用灌注桩或钢板桩等技术,通过加固桩与黄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增加地基的稳定性。

三、改良处理在基础加固处理完成后,可以进行湿陷性黄土的改良处理。

改良处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结构,提高其抗湿陷性和承载力。

常用的湿陷性黄土改良技术包括固化、掺充和排水等。

1.固化技术:采用固化剂对湿陷性黄土进行处理,使其固化成坚硬结构,提高其抗湿陷性和承载力。

常用的固化剂有水泥、石灰、石膏等。

固化技术需要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物理特性和改良目标进行合理配比和施工,以达到理想的固化效果。

2.掺充技术:在湿陷性黄土中掺入适量的掺和材料,如砂、砾石、粉煤灰等,改变土壤的颗粒组成和结构特征,提高其抗湿陷性和承载力。

掺充技术需要掌握适量的掺和比例和掺充方式,以确保土壤的改良效果并提高工程的稳定性。

3.排水技术:通过设置排水系统,及时将土壤中的水分排出,减少土壤的含水量,从而降低土壤的可压缩性和变形性。

排水技术包括地下排水系统和表面排水系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布置,以保证土壤的排水效果和工程的稳定性。

四、监测与维护在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监测和维护工作,及时掌握处理效果和土壤的变化情况。

可以通过安装监测点、进行现场监测和定期检查等方式,对工程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湿陷性黄土高填方地基处理技术及稳定性试验研究

湿陷性黄土高填方地基处理技术及稳定性试验研究

湿陷性黄土高填方地基处理技术及稳定性试验研究一、摘要湿陷性黄土高填方地基在进行建筑工程时,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沉降和开裂等问题,影响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建筑工程中,对湿陷性黄土高填方地基进行有效的处理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阐述湿陷性黄土高填方地基的处理方法,以及对其进行稳定性试验的研究,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实际工程的处理技术和稳定性评估方法。

本文介绍了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性质,分析了高填方地基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湿陷现象及其危害。

根据地基处理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基于排水固结法的湿陷性黄土高填方地基处理技术,并详细描述了该技术的施工工艺和步骤。

本文引入稳定性分析方法,对处理后的地基进行了现场荷载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以验证处理效果和地基稳定性。

通过对湿陷性黄土高填方地基的处理技术和稳定性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为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在黄土地区,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湿陷性黄土分布广泛,高层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典型的软弱地基,其工程性质特殊,在自重压力和外部荷载作用下,易产生湿陷变形,对建筑物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

开展湿陷性黄土高填方地基处理技术及稳定性研究对于提高黄土地区工程建设质量和保证建筑物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湿陷性黄土高填方地基的处理方法,分析各种处理措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提出经济、有效的技术手段。

通过对湿陷性黄土高填方地基进行实验室模拟和现场试验研究,可以揭示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机理、力学性质和沉降变形特征,为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成果将对于推动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提高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本文的研究还将为类似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相关技术和方法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我国在黄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黄土湿陷工程处理方案

黄土湿陷工程处理方案

黄土湿陷工程处理方案黄土湿陷的成因1. 地质构造:黄土地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地势较为陡峭,易产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 土壤性质:黄土地区土壤呈粘性状,含水量较高,易造成土壤流失和喷泥现象。

3. 气候环境:黄土地区气候多变,夏季雨水较多,导致土壤湿陷,冬季降雪又容易导致融雪引发泥石流等灾害。

4. 人为因素:过度的开发和开采,滥伐林木等人为行为加剧了黄土湿陷的程度。

工程处理方案的原则与方法1. 安全第一:在黄土湿陷地区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以安全为前提,遵循安全原则,确保工程的稳定和可靠。

2. 根据特点制定处理方案:针对当地的地质条件和土壤性质,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保证工程建设的适应性和可行性。

3. 综合利用地质和土木工程学原理:在处理黄土湿陷工程时,需充分结合地质和土木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解决问题。

4. 环保节能:处理方案中需充分考虑环保和节能的要求,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率。

常见处理措施1. 地面加固:采用加固地基的方法,如对地基进行振实、土石方衬砌、植生处理等,增强土体的稳定性。

2. 水土保持措施:采取适当的水土保持措施,如植树造林、种植草坡等,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3. 排水处理:加强排水设施建设,采取合理的排水措施,避免地面积水,减少对土壤湿陷的影响。

4. 防治地质灾害: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稳定。

以上是对黄土湿陷工程处理方案的一般介绍,针对不同的工程项目和实际情况,还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处理。

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需充分调研勘察,结合工程设计和施工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制定合理有效的处理方案,确保黄土湿陷地区的工程建设的安全和稳定。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复习资料和标准答案-选择题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复习资料和标准答案-选择题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复习资料和答案-选择题————————————————————————————————作者:————————————————————————————————日期:21.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奠基人是( )。

A .法国的库仑B .法国的布辛奈斯克C .英国的朗金D .美国的太沙基2. 评价粘性土软硬状态的物理指标是( )。

A .含水量B .孔隙比C .液性指数D .内聚力3.颗粒级配曲线较平缓的土,表示( )。

A .颗粒大小相差悬殊B .颗粒大小相差不多C .颗粒级配不好D .不均匀系数较小4. 在无限均布荷载作用下,地基中的附加应力分布特点是( )。

A .曲线分布B .正三角形分布C .倒三角形分布D .沿深度不变5. 高耸建(构)筑物应主要验算的地基变形特征是( )。

A .沉降量B .沉降差C .倾斜D .局部倾斜6. 对于软土,沉降计算深度即受压层厚度按( )标准确定。

A .σz ≤0.2σczB .σz <0.05σczC .σz <0.15σczD .σz ≤0.1σcz7.均质土体剪切破坏时,其破坏面一般为( )。

A .剪应力最大面B .抗剪强度最小面C .与大主应力作用面成2/45ϕ+ 角的面D .与大主应力作用面成2/45ϕ- 角的面8. 当地基塑性区的最大开展深度为基础宽度的四分之一时,相应的基底压力记为( )。

A .cr pB .4/1pC .4/1pD .u p9. 在直剪试验中,对试样施加竖向压力后让试样充分排水,待其固结稳定后,再快速施加水平剪应力使试样破坏,这种试验方法属于( )。

A .快剪B .固结慢剪C .慢剪D .固结快剪10. 某一重力式挡土墙,若墙后填土性质相同,则静止土压力E 0、主动土压力E a 和被动土压力E p 的大小关系是( )。

A. E 0>E a >E pB. E P >E a >E 0C. E p >E 0>E aD. E a >E 0>E p11. 对于中心受压的矩形基础,地基土中竖向附加应力最小是( )。

黄土地区“弹簧土-的成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黄土地区“弹簧土-的成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黄土地区“弹簧土”的成因分析及处理方法摘要: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质特征出发,分析了该类地区出现“弹簧土”这一特殊地质现象和它的产生原因,并列举了对“弹簧土”地基处理的一般方法。

关键词:弹簧土;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collapsible loess area geological features,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the area appears” spring soil” this one special geological phenomenon, and listed on the” spring soil foundation treatment method”.Key words: spring soil; collapsible loess; foundation treatment在实际工程中,地基处理会遇到各种类型的问题。

其中绝大多数事故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场地含水量的变化,虽然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是影响地基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如果施工方法不当,对土体的扰动过大,则有可能桩体中的水渗入到土体中使其含水量变大,造成“弹簧土”的出现,如果不进行处理就无法继续施工。

因此,黄土中含水量的变化对黄土基础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下面我们就从湿陷性黄土的特征人手,分析“弹簧土”产生的机理及其一般处理方法。

1 湿陷性黄土地区地质特点土在自重压力或非自重压力和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湿时将产生急剧而大量的附加下沉,这种现象称为湿陷。

具有湿陷性质的黄土,叫做湿陷性黄土层或简称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的主要特征为:1.1 基本色调是黄色,通常为黄褐、褐黄、灰黄、棕黄等颜色;1.2 含盐量较大,特别是碳酸盐含量尤为突出,另外硫酸盐、氯化物等含量也都比较高;1.3 矿物组成主要为石英、粘土矿物等,粘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化学成分中SiO:、A1:O,和碱土金属钙镁含量都较高;1.4 粉土颗粒含量较多,我国湿陷性黄土粉土颗粒(0.05~0.005 mm)一般占半数以上55%~60%者居多;1.5 一般具有大孔隙,大孔隙常常肉眼可见,孔隙比1.0左右,呈松散结构状态;1.6 在天然剖面上,具有垂直节理;1.7 具有湿陷性。

黄土的工程特性

黄土的工程特性

黄土的工程特性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王飞阳(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广东省广州市510000 )摘要:许多常用的地基处理的方法用于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

基于对湿陷性黄土不同地基处理方法以及工程案例的分析,对多种复合地基进行了探究。

目前,多种复合地基应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区。

这里,主要探究了处理大厚湿陷性黄土复合地基处理方法,分别为预浸水法和强夯法复合地基、DDC法(孔内深层强夯工法)和增湿法复合地基。

最后得出结:预浸水法施工工期长、对周围环境扰动大;DDC法具有工期短、对周围环境扰动小,能有效消除湿陷性。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复合地基;DDC法;增湿法;预浸水法中图分类号:TU444 文献标识码:B1 引言黄土作为一种多孔隙、弱胶结的第四纪沉积物。

而黄土的湿陷性主要是有黄土所具有的架空孔隙(主要为中孔隙)结构决定的,黄土的微观结构决定着黄土的渗透性和各种工程地质性质。

其失效形式主要有黄土地基湿陷、液化和震陷,黄土边坡的崩塌、坍塌、滑坡、坡面冲刷等。

2 湿陷性黄土一般性质综述颗粒成分黄土在我国分布面积相当的广泛,一般颜色以黄色、褐黄色为主,有时呈灰黄、黄褐、棕黄色。

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含量5272%,粒径大于的较少。

我国的黄土粒度成分自西北向东南,细粘土颗粒逐渐增多,较粗颗粒逐渐减少,黄土的不均匀系数 Cu的平均值在 612 之间。

颗粒特征结构基本单元一般由原始矿物颗粒和集合体组成,集合体包括一般的集粒和凝块两种:集粒包括带棱角或磨圆的粗颗粒、粘粒、微细碳酸盐胶结而成的集粒;凝块是由于集粒的碳酸钙被淋湿,集粒变软而成。

3 黄土的湿陷机理湿陷性黄土的结构性从力学性质来考虑, 湿陷性黄土的特性突出地表现在它的结构性、欠压密性和湿陷性三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黄土力学与黄土工程问题 谢定义 (西安理工大学) 半个世纪来对黄土、黄土力学与黄土工程的研究使得人们的认识逐渐向黄土客观真实的规律相靠近,增强了人们用黄土力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解决复杂黄土工程问题的思考面、可靠度和主动性。但是在它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仍然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下面仅就笔者接触到的一些主要材料,分别就黄土地质,黄土力学,黄土地基,黄土边坡和黄土洞室等几个方面的有关问题简要地考察一下半个世纪以来研究工作的一些基本结论。

1. 黄土地质 (1)我国的黄土具有覆盖广(平原 ,丘陵,高原 ,山地),厚度大(低阶地5-10m,高阶地20,50-180,200m,兰州西津村400m),大面积连续(乌梢岭以东,太行山以西,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黄河中游地区, 28万km2 )和性质特殊(对水的特殊敏感性)等特点。 (2)从地质特征看,干旱、半干旱地区(北纬33°~47°)黄土以粉粒为主,欠压密、高孔隙、富含可溶性盐(加固凝聚力)以及垂直节理发育等特征。 (3)黄土的成因有风成因,水成因和多成因等不同的学说。有一般认为,典型的、或原生的黄土主要是风成黄土;黄土状土或次生黄土多为其他成因的黄土(如冲积,洪积,坡积,湖泊沉积,冰水沉积,洪积-坡积,洪积-冲积,残积-坡积,冲积-坡积等)或是经过其它营力改造过的风成黄土。 (4)黄土在地貌上有高原类的塬(古地形平坦开阔处)、梁(长条形,长几公里到几十公里,顶宽几十米到几百米)、峁(园、椭圆形、丘陵)和河谷类的多级堆积阶地(宽广处)和基床阶地(狭窄处)。 (5)在中国黄土高原区,黄土对水的敏感性有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弱的趋势。顺着这个方向,黄土的含水量由小到大,天然容重由低到高,粘粒含量由少到多,湿陷起始压力由小到大,黄土层厚度由厚到薄。 (6)对中国黄土按其基本特征可划分为陇西地区,陇东-陕北-晋西地区,关中地区,山西地区(汾河流域区,晋东南区),河南地区,冀鲁地区(河北区,山东区),北部边缘地区(宁陕区,河西走走廊区,内蒙中部-辽西区)及新疆地区等八个大区。 (7)黄土常按其地层、年代和成因分为统称老黄土的早更新世黄土Q1(也称午城黄土)与中更新世黄土Q2(也称离石黄土)和统称为新黄土的晚更新世黄土Q3(也称马兰黄土)和全新世黄土Q4(分为早期的Q41和新近堆积的Q42)。黄土按其湿陷特性分为非湿陷性黄土和湿陷性黄土。黄土按颗粒组成还可分为砂黄土、粉黄土、粘黄土以及砂质粉黄土、粘质粉黄土、粉质粘黄土等。

2. 黄土力学 (8)黄土对水作用的特殊敏感性表现为它在天然低湿度下的高强度和低压缩性,和一旦浸水甚至增湿时强度大幅度骤降(湿剪性)和变形大幅度突增(湿陷性)的现象。它在定量上有不可忽视性,在定性上有急速发展性。 (9)对黄土的水敏性从产生机理、影响因素、预估方法、指标选择以及工程应用诸方面的研究成了黄土力学研究的特色和重点。力荷载和水荷载(广义的力)及它们在状态、路径、速率、历史、水平上的变化与黄土湿度、密度、结构特性综合作用的力学效应和物理机制是勾画黄土特有变形和强度特性面目的主线条。 )。? (10)黄土的湿陷性常按某一特定压力p(一般取200kPa)下饱和浸水时侧限压缩试验所得湿陷系数(单位厚度黄土的湿陷变形量)的大小分级评定。双线法测得的湿陷系数较单线法测得的湿陷系数往往略低(最大10 (11)用湿陷系数按分层总和法计算黄土的湿陷量是常用的方法。此时,无论用压缩试验还是三轴试验确定湿陷系数时,都必须尽可能地模拟黄土的实际状况和它的工作条件,甚至需要考虑它在起始含水量,增湿含水量,应力状态,应力路径,应力历史诸方面的特点。近年来黄土力学的研究在这些方面都做了有价值的工作,丰富了对黄土特殊变形强度性质的认识,缩短了黄土力学与工程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当然,如果仍用特定条件下测得的湿陷系数来计算黄土实际的湿陷量,,则需要引入一个拟合实际情况的经验性修正系数。 (12)许多为了定量地描述黄土湿陷的敏感性的指标,没有考虑到湿陷速率的影响。由含水量变化引起增湿变形量变化的快慢来反映湿陷敏感性(采用一定压力下湿陷应变与含水量关系曲线的斜率,或不同初始含水量与湿陷系数作成的曲线上直线段的斜率)似应具有更大的合理性。从黄土在细观上架空颗粒连接的形式(接触连结或胶结连结)分析湿陷量与湿陷敏感性虽具有较好的合理性,但它目前还没能与作为黄土结构性重要方面的粒间胶结对湿陷量与湿陷敏感性的影响相联系,仍然需要更多的工作。 (13)黄土在应力不变情况下增湿时也常会发生剪切破坏(称为黄土的湿剪性)。这种破坏是黄土因物理状态改变而发生的破坏,对它的研究应模拟湿剪切破坏的机理和过程。黄土湿剪的强度包线仍可用直线,但往往并不与通常应力剪切的强度包线相一致. (14)黄土在不同的湿度、密度、应力和结构状态时的应力与应变间关系可以表现为塑性软化型(分为强软化型与弱软化型)和塑性硬化型(分为强硬化型和弱硬化型),有时也会接近理想塑性型。这些应力应变关系可以由试验成果拟合为相应的数学模式,或建立它的弹性非线性增量型的E-μ模型(或改进为E-B模型)、K-G模型(研究中有的不考虑应力p、q的交叉影响的,有的考虑p、q仅对G有交叉影响的,有的考虑p、q对K和G都有交叉影响),并求得相应的参数。当用这类模型进行黄土的增湿变形计算时,黄土的增湿变形量可按增湿前后的含水量分别算出变形量后,由它们的差值来获得。 (15)用弹塑性理论描述黄土应力应变关系的方法,虽在理论上更加完备,但需对屈服条件、流动法则和硬化定律等做出符合黄土性质的确定。研究表明:黄土的破坏准则仍可由莫尔-库仑准则描述;黄土的剪切屈服面和体积屈服面都随外荷载的增大而发展,直到土发生破坏;黄土的剪切屈服面f1一般在低围压下为线性的;黄土的体积屈服面f2,对其硬化部分可由椭圆曲线来拟合,硬化参数以选塑性体应变为较好,它可以使得到的初始屈服面基本上为一个等塑性体应变屈服面,而且该屈服面与塑性势面相重合;而对其软化部分可由双曲线来拟合,其硬化参量以选取塑性功wp为较好(否则将不能满足相适应的流动法则)。当将含水量作为一种广义的力,直接引入屈服函数,而将湿陷变形完全视为塑性变形时,同样可以按照塑性理论的框架得到直接计算湿陷变形的一套关系式。它的湿陷起始屈服面和硬化屈服面也可以用椭圆曲线拟合,硬(软)化屈服面的硬化参数,仍以选用塑性体应变为好,只是含水量愈大,湿陷屈服应力愈小,而且屈服函数中除应力以外的各个参数,都既是硬化参数的函数,又是含水量w的函数。 (16)揭示黄土土颗粒排列的几何特征(以孔隙分布特征最为敏感)和土颗粒联结(物理的和化学的,而以化学的为最敏感)的力学特征,使土的细观结构与宏观力学行为相结合,探讨黄土结构性及其变化引起的不同力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当代反映黄土细观结构与宏观力学行为相结合的基本途径可有细观形态学途径,固体力学途径及土力学途径。 (17)黄土的柱状结构使黄土在与它的垂直节理成正交、平行和45度的面上具有不同的抗剪强度和渗透系数。抗剪强度在平行于垂直节理方向的剪切面上相对最低,且含水量低时受各向异性的影响程度更大。但总体来说,由于对黄土抗剪强度起主要作用的是颗粒的胶结而不是颗粒的排列,故抗剪强度的相差并不很大,实用上一般常可不考虑不同方向上抗剪强度的差异。渗透性在平行于垂直节理方向上最大(k垂直可以为k水平的1.2-2.55倍左右)。因对渗透性起主要作用的不是土颗粒的胶结,而是土颗粒的排列结构,故渗透方向的影响是不能够忽略不计的。 (18)黄土动力特性的研究要面对黄土的结构性、欠压密性、非饱和性以及由此而表现出的各向异性与对水作用的特殊敏感性。对于等幅往返荷载下黄土动三轴试验的方法已在饱和砂土传统动力试验的基础上做出了较系统的新探索。将水力、静力、动力特征和土的湿度、密度状态和结构特征综合作用下的力学效应和物理机制的研究与黄土的区域性变化相结合已开始成了黄土研究中的一条主线。对于随机不规则的动荷作用下黄土动三轴试验的方法也对比了不同加荷时的特性。虽然等幅往返荷载下与随机不规则的动荷作用下均得到了动应力一动应变曲线仍然符合双曲线关系的结论,但在定量上并不相同。随机不规则的动荷的作用有使振陷临界动应力偏大,动振陷值偏小,模量值偏小,阻尼比值偏大的趋势。因此,寻求某种能全面表征各类动力荷载时程本质特性的特征参数还是一个当务之急的工作。 (19)黄土动力特性的研究,在小动荷作用下仍以应力应变关系(或动模量与阻尼比)为主;在大动荷作用下,黄土的振陷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黄土的强度问题在低湿度时相对次之。饱和的或高湿度的黄土仍会有变形骤增,强度锐减的"类似液化"现象,但它的破损历时较长,孔压水平较低。在强大动应力作用下的干燥黄土也会出现剪切液化现象,它是巨大动应力使黄土迅速拉裂、剪损与搓揉破坏时土孔隙中气压力骤增造成的结果,在机理上不同于饱和土的液化。 (20)黄土的动应力-动应变特性曲线对初始含水量小于缩限的干型黄土有直线关系,在破坏应变范围内的动模量可取为常数,动强度由抗拉强度控制(脆性拉断破坏),其大小主要随固结应力的增大而增大,受振次变化的影响不明显,而且振密变形很小,可以不考虑它的振陷;对初始含水量大于缩限而小于流限的湿型黄土是双曲线关系,动强度由抗剪强度控制(塑性压剪破坏),破坏在应变累积到屈服应变时发生。它的动强度与固结应力比的关系,视固结应力对黄土结构性的破坏程度而定。如固结应力尚未使土的结构性完全破坏,则动强度随应力比的增大而减小;如固结应力使土的结构性破坏,后又出现新的压密,则动强度又随应力比的增大而增大。但这种增大只有在动应力超过一定大小之后才能发生,即存在一个"临界动应力"。它随初始含水量的增大而降低,可作为是否需要考虑动变形的界限;对初始含水量大于流限的类饱和黄土也为双曲线,动强度也受抗剪强度控制(塑性压剪破坏),但动变形要明显偏大和动强度要明显偏低,且动孔压可以有较大的增长,甚至发生"类似液化"的现象,与湿型黄土有明显区别。黄土的双曲线型动应力-动应变关系仍可用等效粘弹性模型来描述。 (21)黄土在静应力、动应力与水作用的不同路径时也表现出不同的变形强度特性。当动荷作用于压缩与浸水之后时,因黄土在震前具有基本相同的密度,故相同的动荷将引起相同的动变形。动应力愈大,动变形也愈大。当动荷作用于压缩与浸水之间时,黄土的动变形随初始含水量和动应力的增大而增大。动荷作用后的浸水对初始含水量低于某一值的黄土,振动只分担完成了原来由湿陷完成的部分变形,且动应力愈大,这一部分也愈大,后继的湿陷愈小,并不增大黄土的总变形;只有在动应力较大或初始含水量较大时,振动的作用将使总变形有所增大,动变形可以远远超过静力的湿陷变形,动荷作用下的破坏和变形可为后继的湿陷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当动荷作用于静力压缩后的浸水过程中时,黄土的动变形随初始含水量的增大而减小,如初始含水量较小,则变形由浸水作用控制,即湿陷变形为总变形的重要部分;如初始含水量较大,则变形由动荷作用控制,即动变形为总变形的主要部分。动荷与浸水的耦合作用不仅可使总变形增大,而且可使试样达到变形稳定的时间大大缩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