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校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

合集下载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作者简介:张若男,皖南医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赵幸福。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1],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最终表明了个体生活质量的基线。

它包括两个基本成分: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2]。

认知成分主要是针对个体的生活满意感而言的,包括整体生活满意感和具体领域的生活满意感;情感成分是指个体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的情感体验,包括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3]。

不少研究[4-5]表明,幸福、发展、快乐、满意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对幸福的主观感受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个体对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则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愈强。

学生是特殊的青少年群体,对学生而言,学习是极其重要的生活事件国外研究(Huebner,2000)[6]表明,各生活领域青少年对学校满意度水平最低,对学校生活的不满意可能导致一系列的负性后果(如学业成绩不良、退学、违纪等)。

国内外的有关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学习主观幸福感普遍偏低,中学阶段是人心理生理急剧发展变化的重要阶段,学习是初中生活的主要内容,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阶段学生在心理上逐步走向成熟,因此初中生的身心健康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焦点,对其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显得尤为必要。

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有何特点,学业成绩的好坏是否会影响其主观幸福感,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调查研究,以期为以后的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在河南省某市两所初中采用随机方式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38份,有效被试分别由不同性别、年级的学生构成,其中男生69人(占50%),女生69人(占50%);初一年级50人(占36.2%),初二年级48人(占34.7%),初三年级40人(占29.1%)。

1.2研究工具①采用张兴贵编制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该量表包括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和快乐感量表。

高中职学生学校生活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之研究

高中职学生学校生活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之研究

高中职学生学校生活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之研究高中职学生是青少年时期的学习者,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对其整个成长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高中职学生的学校生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研究,并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等方法来探讨高中职学生的学校生活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一、高中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中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整体满意程度和幸福感受。

在这一阶段,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多方面的挑战,其主观幸福感受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

研究显示,高中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受与其学校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学校生活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二、学校生活对高中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1.学业压力学业压力是高中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过重的学业压力会增加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降低其主观幸福感。

因此,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管理方式对学业压力的缓解具有重要意义。

2.人际关系高中职学生的人际关系也是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积极作用。

而学校的文化氛围、校园环境对人际关系的形成和维护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3.自我认知学校生活也会影响高中职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进而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评价、社会对学生的期待等因素都会塑造学生的自我认知,从而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形成。

三、提升高中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途径针对以上的影响因素,学校和社会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帮助提升高中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1.倡导科学的学习理念,减轻学业压力。

学校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倡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减轻学业负担。

2.加强师生关系建设,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活动、建立交流平台等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促进同学之间的友情关系。

3.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

学校可以通过心理教育、个性化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增强其主观幸福感。

关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关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关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在收集大量有关主观幸福感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述研究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背景和重要意义;梳理介绍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多种理论;并对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整理和总结。

[关键词]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一、研究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背景和意义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作为个体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逐渐成为积极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比较认同Diener (1984)提出的定义: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中学时期是个体心理生理急剧发展变化的重要人生阶段。

目前,初高中学生面临着普遍的升学压力和激烈竞争,加上社会发展变革带来的价值观多元化、网络信息的蓬勃流行、家庭结构和功能显著变化等复杂影响,常造成许多中学生幸福感的降低或缺失,表现出叛逆违纪、学习倦怠、情绪困扰、睡眠和饮食障碍、自杀自伤等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

因此,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既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也逐渐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实践重点。

二、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目前国内外有以下几种:(一)目标理论:该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

其理论基本假设是,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了人的幸福感,是人们获得与维持幸福感的主要来源,个人目标与价值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幸福感的不同。

如马斯洛认为个体在特定水平上的需要满足之后,会追求更高层的幸福感。

(二)活动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活动本身而非活动目标的达成。

美国积极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心流”理论,指出当人们对某一活动或事物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全身心投入其中时,会获得“心流体验”(flow experience),浑然忘我、全然沉浸,体验到强烈的满足感与幸福感。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身幸福程度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随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也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特点。

同时,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形成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下面将从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首先,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呈阶段性特点。

在中学阶段,学业压力和情绪波动等因素会对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较大的影响。

初中学生通常会面临升学压力、同伴压力以及社交困扰等问题,而高中生则会面临高考压力、人际关系以及未来规划等问题。

随着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对问题处理能力的增强,他们对幸福感的感受和评价也会逐渐发生变化。

其次,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受到个体特质的影响。

不同的中学生在面对相同的情境时,会因为自身特质的差异而有着不同的幸福感受。

例如,乐观积极的学生在遇到挫折时更能够积极应对,从而更容易获得幸福感;而消极消沉的学生则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导致幸福感减少。

第三,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可受到家庭因素影响。

家庭的支持和关爱对中学生的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家庭的温暖、和谐以及对个体成长的关注与支持,可以使中学生在面对学校压力和环境困扰时更具有积极应对的能力,从而提高其幸福感水平。

相反,家庭冷漠、家庭关系紧张等不良家庭环境则容易导致中学生的幸福感降低。

最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还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学校的教育环境、师生关系、同学之间的互动等因素都会对中学生的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良好的学校氛围和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提供学生成长和交往的支持,从而增强学生的幸福感。

此外,社会对中学生的关注和期望也会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幸福感影响,好的社会环境能够提高中学生的幸福感。

总之,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是有阶段性、受个体特质、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等方面的。

了解并关注这些影响因素,能够帮助教育家、家庭和社会为中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支持,从而增强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自我的关系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自我的关系

然而,尽管害羞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它也有其积极的一面。适度的 害羞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 和问题。此外,对于某些特定的任务或情境,害羞也可能是一种适应性的反应, 例如在需要专注和深入思考的时候。
综上所述,对于中学生来说,害羞是一种常见的情绪体验。了解中学生的害 羞特点及其与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支 持他们的社交和情感发展。教育者和家长应该鼓励中学生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3、提升学业自我: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学生建立对学业的积极态度和自我认 知,鼓励他们发展自我价值和目标设定。
4、增加心理辅导:针对学业压力和其他心理问题,学校和社会应提供适当 的心理辅导服务,以帮助学生提高应对能力和保持心理健康。
参考内容
害羞是一种常见的情绪体验,很多人在某些社交场合中都会感到害羞。然而, 关于害羞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成人领域,对青少年害羞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在 中国,对中学生害羞特点及其与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更为稀 少。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及其 与学业自我的关系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中学生主观幸福 感的发展特点
03
三、主观幸福感与学 业自我的关系
04 四、结论与启示
05 参考内容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其中,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SWB)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更是引 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生活的认知和情感评价,
1、年龄特点: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个阶段他们正在探索自我认同, 经历身心变化,对自我和外界的认知也在不断调整。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他们在 某些时候感到无聊,这是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

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不同性别、年龄和家庭背景的中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差异
但他们也具有更强的生活适应能力和乐观心态,因此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可能更高。
六、结论
六、结论
本研究初步探讨了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学习成 绩、人际关系、家庭支持和自我概念等因素对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 而不同性别、年龄和家庭背景的中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差异。为了进一步提 高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建议教育部门和家长们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家庭支持状 况,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六、结论
帮助中学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同时,中学生自身也应当注重提 高自我认知和情感调节能力,以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压力。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一、引言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认知和情感评价,它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 和整体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中学生在青春期正处于人格形成和情绪发展的重要阶 段,因此研究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具有实际意义。本次演示将探讨中 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旨在为提高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三、影响因素
三、影响因素
1、个体因素:研究显示,个体的性格、自尊、自我效能等都会影响其主观幸 福感。例如,性格乐观、自尊心强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此外, 自我效能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幸福感。
三、影响因素
2、家庭因素: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研究显示,家庭的亲密度、父母 的教养方式都会影响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亲密的家庭关系和民主的教养方式有 助于增强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而疏远的家庭关系和权威的教养方式则可能导致学 生幸福感的降低。
1、深入挖掘中学生的个体因素,如心理特质、价值观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重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探析

重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探析

重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探析作者:李新辉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27期摘要本研究选取安阳市某重点高中246名学生为对象,用主观幸福感量表研究了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在高中阶段,主观幸福感发展平稳;男女生之间差别不明显;认知成分呈上升趋势,正情绪呈先下降然后再上升的趋势,负情绪则呈直线下降趋势。

关键词重点高中生主观幸福感情感体验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幸福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话题。

在心理学界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心理学家关注的课题,研究主观幸福感有助于改善与增进人类的生活质量。

1 问题提出长期以来,心理学对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和心理状态关注较多,而对幸福、快乐、满意、乐观等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关注较少。

随着健康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尤其是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兴起,心理学家逐渐意识到如何使人们感到幸福快乐并不等同于对消极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研究,心理学不仅应着眼于心理疾病的矫治,而且应研究与培养积极的品质。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试图通过对人类理想心理机能和状态,如幸福、满足、乐观、快乐等的研究,发现促进个体和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从而增进人类的健康和幸福,促进个体自由健康地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作为积极心理学的最主要的一个研究领域格外受到关注。

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80年代以后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

目前,国外学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简单描述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理论进行整合。

关于主观幸福感较为公认的定义是:个体根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性评价。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引言:青少年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青少年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如学业负担、人际关系、自我成长等。

因此,了解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对于促进青少年的积极发展和全面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青少年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身幸福状态的主观感受,是个体对生活中各个方面的满意程度。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积极情绪、满足感和生活满意度等。

1.1 积极情绪:积极情绪是指个体在生活中经历愉快、快乐和充实的感受。

青少年的积极情绪通常表现为对学习、社交、家庭和未来的期盼与乐观态度。

1.2 满足感:满足感是指个体对于自身需要得到满足的感觉。

青少年的满足感通常来自于对于自我成长和个人成就的肯定、认同感以及在社交关系中的融入感。

1.3 生活满意度: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对于自身生活的整体满意程度。

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通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经历、个人成长等。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和情绪的状态良好,能够应对挑战和压力,具有积极的情感和个人成长。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2.1 情绪稳定:情绪稳定是指个体的情绪具有平稳、稳定的特点。

情绪稳定的青少年通常能够自我调适情绪,对于挫折和困难有一定的应对能力。

2.2 自尊心强:自尊心强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同和自我评价较高。

自尊心强的青少年通常能够积极面对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自己有自信。

2.3 压力应对能力:压力应对能力是指个体面对挑战和压力时的应对方式和能力。

压力应对能力良好的青少年通常能够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解决问题并从中成长。

三、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关系: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学校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摘要:该研究在大量文献查阅的基础上从学校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入手,探讨了学校主观幸福感的结构、测评与相关因素,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进一步讨论。

关键词:中学生;学校主观幸福感;相关因素
引言
近年来,学校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日益成为主观幸福感的一个热点问题,人们越来越关注对青少年学生的学校生活幸福感的研究。

学校是青少年学生学习和交往的重要场所,学校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发展和幸福体验。

1、学校主观幸福感的提出和概念
回顾已有的研究中,虽然有很多学者提出了学校幸福感
(well-being in school或school well-being)这一概念,但是都主要是针对测量上和操作上提出的界定,并没有准确定义其概念的内涵;并且其中很多操作性定义中大多停留在认知层面上,忽视了情感上的体验。

另外还有很多学者提出了类似的概念,例如陈姝娟(2003)提出的学习主观幸福感、张懿(2007)提出的幸福教育目的观、徐廷福(2008)的“快乐学校”、学校生活质量和学校生活满意度等等。

综上,本研究认同外国学者balatsky(1993)和huebner (1994,1996)、我国学者田丽丽关于学校主观幸福感的理论结构,
认为学校主观幸福感是指学生群体依据自身的评价标准对学校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由学校生活满意度和在校情感体验两部分构成。

2、学校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研究
近年来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青少年群体和对其影响因素的考察上,出于对主观幸福感测评和统计上的需要,把这些影响因素进行重新归纳整理:
3.1 个体的客观因素
通常情况下,个体的客观因素是影响人们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主要涉及到性别、年龄、年级、学业成绩和旷课情况等因素,其中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男女的不同,年龄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群体结构上有很大区别,年级、学业成绩和旷课情况上的差异主要是个体在学校生活的表现。

近年来学者们越来越关注个体客观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尤其是在学校生活主观幸福感层面更加注重对性别、年级和学业成绩三个因素的考察。

学者们对性别影响因素上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huebner等一部分国外学者研究发现中学生和青少年群体的一般生活满意度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但性别对学生群体的特别领域生活满意度存在差别,也有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在各个维度上存在男女差异,杨海荣(2005)、谭千保(2007)、等发现中学生女生群体体验到的生活满意度要明显高于男性;
研究还表明不同的年级的学生主观幸福感也存在显著的差异,王德强(2008)研究发现高职生的低年级在友谊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均高于高年级学生;甘雄(2010)利用自编初中生学习生活主观幸福感量表在对初中生进行研究中发现性别差异只
在现有成就感受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并且女生显著高于男生。

林春湖(2010)对中学生盐酸曲马多滥用者的研究也表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国内很多的研究都发现学业成绩是影响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学校因素之一,田丽丽(2007)研究表明学习成绩处于中上等水平的中学生在学校幸福感各个维度都高于学习成绩下等水平的学生;胡芳(2011)等人对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学习成绩或者学习层次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3.2 家庭因素
目前,对家庭因素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上主要是针对学生群体、青少年群体和儿童群体,并且家庭因素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对家庭因素的研究有很多方面,如家庭状况(单亲、双亲、隔代)、父母教养方式、父母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等。

研究还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都存在很大影响,表现为温和型教养、溺爱型教养和严厉型教养三种方式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郑立新对小学高年级研究中表明否定性教养方式与幸福感负相关,温和型教养方式与其正相关,溺爱型教养方式体验到
的幸福感最高。

王金霞(2005)研究表明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与否定性教养方式负相关,与温和型和溺爱型呈正相关;林春湖(2010)对中学生盐酸曲马多滥用者的研究表明父亲和母亲温和型、溺爱型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有积极影响,父亲严厉型对其有消极作用。

研究表明家庭结构对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影响,胡芳、马迎华(2011)针对中学生群体的研究表明来自大家庭和核心家庭(双亲家庭)在主观幸福感总体以及各个维度上都比单亲、重组和隔代家庭的得分显著要高。

此外,对于父母职业和文化程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却有很大的歧义,有些国外学者认为人口学变量对中学生的学校幸福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存在显著差异。

3.3 学校因素
学校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学生群体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告诉人们学校是学生的两大生活世界之一,学生在其中参与学校教育并获得发展,因此,学校生活幸福感是衡量青少年学生的重要标准。

城乡差别是造成学生学校幸福感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谭千保(2007)等人的研究都表明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某些维度存在城乡差别,乡镇中学的学生生活满意度总体要比城市学生要高。

有研究还发现学校类型也是影响学校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主要考察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对其影响,马颖、刘电芝(2005)针对初一到高三的中学生群体的研究表明非重点中学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要显著低于重点中学。

另外,班级规模和师资规模也是影响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学校因素,国内外研究者开始日益关注对小规模班级结构对青少年学校幸福感的影响。

4、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国内外很多研究者都对中学生的学校幸福感展开了研究,但是正如diener(2000)所说的那样:“人们虽然对主观幸福感的产生发展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但幸福感本身仍然存在很多缺陷,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等学者们
去发现”,特别是在我国,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待进一步本土化的研究发现。

4.1中学生学校生活的现状问题
当前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满意度的层面上,而对中学生的积极体验、消极体验和总体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不足。

在不同的文化和教育体制下,不同国家的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是否存在差异?即在情感体验和生活满意度的各个层面上具有怎样的特点,现状又如何?是否受个体状况、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又是否与成人群体的研究成果一致或者存在巨大差异?因此深入细致的考察中学生的学校生活现状和影响
其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很有必要。

4.2中学生的干预措施问题
不少研究发现,中学生群体幸福感的水平比其他群体的幸福感要低很多,对学校生活的不满可能会导致很多的严重后果,旷课、逃学、退学,甚至自杀等。

而当前许多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也在逐步关注学生的情感的变化,培养和塑造积极、快乐的心态,提高中学生学校生活的满意度,从而促进身心的正常发展。

但是当前对于如何提高中学生幸福感干预措施只有少量的几篇研究,而且都是从学校层面、家庭层面和个人层面三个方面进行努力,毫无疑问这方面的研究将会对中学生的生活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也是主观幸福感领域中一个急需要开发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谭千保,曾苗.(2007).548名中学生的班级环境和生活满意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1(8), 544-547.
[2]王孝娃,杨林胜,陈纭,陶芳标.(2005).初中学生家庭关系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4(010),941-942.
[3]张爱莲,黄希庭.(2010).从国内有关研究看经济状况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心理科学进展,18(7),1068-1072.
[4]胡发稳.(2009).哈尼族中学生文化认同及其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002),86-90.
[5]胡发稳,李丽菊.(2010).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及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002),144-148.
[6]朱翠英,银小兰.(2011).积极情绪对健康人格的影响探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40(001),143-144.
[7]张兴贵,何立国,郑雪.(2004).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结构和量表编制.心理科学,27(5),1257-1260.
[8]田丽丽.(2007).青少年学校满意度发展特点及其对学校归属感的预测.心理学探新, 27(004), 48-53.
[9]陶芳标,孙莹,凤尔翠, 苏普玉,朱鹏.(2005).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评定问卷的设计与信度,效度评价.中国学校卫
生,26(12),987-989.
[10]董妍,俞国良.(2007).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的编制及应用木.心理学报, 39(5),852-860.
[11]丁新华,王极盛.(2004).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12(1), 59-66.
[12]刘旺.(2006).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城乡差异.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0), 647-6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