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小论文

合集下载

浅析语用学翻译研究及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语用学翻译研究及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语用学翻译研究及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1前言翻译研究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

现代翻译理论注重如何从变化不定的语境中整体把握原语信息的动态系统, 追求非一字一词的对应,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整体效应或读者感受的一致或相似,这种转变同人们对待语言的观点有密切联系。

从结构语言学到功能语言学到符号学,有关语言符号系统各层次都得以深入研究, 也给翻译标准的重新审视提供了基础。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往活动, 翻译研究与语用学密切相关, 语用学的迅猛发展, 必然影响和推动翻译活动。

语用学源于哲学和逻辑学, 它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尤其注重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 即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 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

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 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的理解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

翻译研究和语用学理论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 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

所不同者, 前者关心的是文本和书面语言, 而后者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

但是这种差异性并不妨碍翻译理论研究者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 反而能促使完成作者与读者之间成功的交流。

如果作者认为读者对某种知识或意境不熟悉并且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解释、理解,他就会把这方面写得详细一些,反之亦然。

读者通过阅读作者的作品,获得新的知识、新鲜的感受、经验,与作者达到共鸣,甚至会受作品的影响而采取某种行动,成功地完成作者-读者之间的交流2语用学与翻译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

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

论语用学原则在交际中的运用

论语用学原则在交际中的运用

论语用学原则在交际中的运用刘璃蔧【摘要】Pragmatics is a science that studies the rules that influence language behavior and rules that govern alternately speaking.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pragmatics in the past 70 years, linguist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been enriching and developing this field of research, forming cooperative principle, politeness principle, face-saving principle etc. Based on the above principles, this paper discusses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discourses:guided by adaptation theory, we should actively comply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communicative context, mainly use the principle of cooperation, use cooperative principle, politeness principle, face-saving principle flexibly, so as to ensure the efficiency, friendship and harmony of the conversation. Finally, it is suggested that English related practitioners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learning pragmatics and use language to guide practice.%语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的科学.自上世纪70年代语用学成立以来, 国内外语言学家不断对其丰富和发展, 形成了合作、礼貌和面子保全等语用原则.文章在分析上述原则的基础上, 结合实例论述了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语用原则策略:以顺应性理论为指导, 正确把握语用原则间的辩证关系, 积极顺应交际语境的变化, 以合作原则为主要会话原则, 灵活运用礼貌原则和面子原则, 保证会话的高效、和谐与可持续.文章最后建议语言相关从业者, 积极关注学习语用学发展, 并用语用学指导交际实践.【期刊名称】《惠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8)004【总页数】6页(P103-108)【关键词】语用学;语用原则;交际【作者】刘璃蔧【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辽宁大连 116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一、引言在日常交往会话中,人们会用语言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一般情况下字面意思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是完全吻合的。

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与语用功能

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与语用功能

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与语用功能研究生语用学课程论文Some of my 2010-10-20 05:37:07 阅读4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与语用功能宋磊摘要: 英语习语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导致了习语在实际应用中扮演着多样性的“角色”或多元的语用功能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英语习语在交际活动中的作用或语用功能,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一真正理解和掌握英语习语的本质特征及其使用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语用能力,在语言学习中有效、得体、恰当地运用英语习语.Abstract: English idioms with their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render themselves various roles or multi-pragmatic functions in usag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nglish idioms and aims to help English learners grasp their basic traits as wellas their diversity and flexibility in usage.关键词: 英语习语;文化内涵;语用功能Key words: English idiom; cultural connotation; pragmatic function 英语习语是英语民族语言的一种习惯用法和特殊表达方式.是英语语言的精髓.在日常交流中是最为常用的一种语言现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语言的蕴涵。

从语言中我们可以观察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从文化上又可以解释语言现象。

作为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习语与文化的关系如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样。

从起源上看,语言与文化是同时发生的。

语言学论文

语言学论文

语言学论文引言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系统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了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各个方面的研究。

本论文旨在探讨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其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1. 语言学的基本概念1.1 语言学的定义语言学是指对语言进行研究的学科,它不仅包括对语言的结构、语音和语法等方面的研究,还涉及了语言发展、语言变异以及语言间的关系等问题。

1.2 语言学的分类根据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语言学可以分为多个子学科。

其中,语音学研究语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语法学研究句子的结构和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语义学研究词义和句子意义的生成和理解规律;语用学研究语言在社交交际中的使用。

2. 语言学的发展历程语言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发展起源于19世纪。

20世纪以来,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多个流派和学派。

2.1 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是20世纪初期的一种主导流派。

它通过分析语言的内部结构和音素、词汇、句法等元素之间的关系来揭示语言的规律。

2.2 生成语法学生成语法学强调语言的生成过程,认为句子是通过一定的规则和原则从基本句法元素生成的。

这种方法启发了计算机科学家发展自然语言处理的技术。

2.3 语用学的兴起语用学的兴起使得语言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的结构,而是将语言与社会交际和语境结合起来考虑。

语用学的成果为实际语言应用领域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3. 语言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在语言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语言教学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而语言学为教师提供了有关语法、词汇、语音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3.1 语音教学语言学对语音的研究使得语音教学更加科学和系统化。

教师可以根据语音学的知识教导学生正确的语音发音和口腔运动。

3.2 语法教学语法是语言的骨架,语言学的研究为语法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教师可以借助语法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词类、句法结构、句子联接等语法知识。

浅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浅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大四结课小论文,供参考,jinjiache浅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是语用学中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

但这两个原则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体现出来的情形有所不同,在社会交际中的价值也不一样。

第一次提出会话原则的是美国哲学家格赖斯(Grice),他提出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交际者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

在这中间,他提出了“会话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所谓的合作原则,基本含义就是交际双方需要围绕共同的交谈目的而配合。

言语交际的双方都有相互合作、以求交际成功的愿望,所以,交际中一方的话语若在表面上违反了合作原则,另一方就要根据当时的语境,推断其违反合作原则的隐含意义,即“会话含义”,从而使交际得以继续。

具体而言,会话合作原则包括以下若干条准则和次准则:1.量的准则(Maxims of quantity)。

它体现为如下次准则:按交谈目的的需要提供足够量的信息;不要提供比需要更多的信息。

2.质的准则(Maxims of quality)。

它体现为如下次准则:不要说明知是不真实的话;不要说明知是缺乏证据的话。

3.关联准则(Maxims of relation):指说话要相关。

4.方式准则(Maxims of manner)。

它体现为如下次准则:避免灰色的表达;避免歧义;说话要简洁,避免不必要的罗嗦;说话要有条理。

会话原则的总原则是“每个参加交谈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无疑适用于所有的语言。

但其具体的准则却难以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

格赖斯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只是解释了话语的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之间的关系,解释了人们的会话含义是如何产生和如何理解的,但没有说明为什么有的时候人们又要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些准则,在交谈中不用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有时候甚至是说东话西、拐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在会话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

语言顺应论浅析顺应论与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语用移情论文

语言顺应论浅析顺应论与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语用移情论文

语言顺应论|浅析顺应论与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语用移情论文关键词:顺应论英语语言指示语语用移情摘要: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使用与理解具有很强的语境依赖性,并且在特定语境下它们还具有丰富的人际功能,而非仅仅被用于传递信息。

借用维索尔论1999从语用功能综观论的角度提出的语言使用的顺应论理论,本文从顺应论角度出发,探讨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语用移情问题,即语言使用者如何通过选择指示语来表达语用移情。

一、言语交际中的顺应维索尔论1999指出,语言使用过程就是一个语言的选择过程,这是因为语言具有一定的顺应性特征。

顺应论告诉我们,在使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语境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且是不断变化的。

语言选择包括语言形式的选择和交际策略的选择,并且这些选择可以在语言结构的任何层面上发生。

因为语言具有顺应性,人类才可以自由地使用语言。

二、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人际语用移情移情最初是来自美学的概念,冉永平2021指出,移情是一种主动的情感移入,多体现为换位思考。

在人际交往中,移情主要体现了交际双方之间的情感及心理趋同的顺应。

语用学上的移情是指言语交际中,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人际语用移情包含语用语言移情和社交语用移情两个方面。

1.语用语言移情简言之就是语言使用者向听话人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以使听话人准确领悟话语的用意,这是一种换位思考,力求达到情感趋同,从而缩短双方心理距离的顺应。

例如:“WhatabitofluckthatIamplacednexttoyou.”此句为两人相邻而坐时,一方礼貌性地对另一人说的一句非常得体的话。

这是说话者移情的说法,他认为自己被安排在对方旁边是一种荣幸何自然冉永平,2002。

说话人尽量抬举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

如果说话者不采用移情手段,而说“Whatabitofluckthatyouareplacednexttome”,就会使对方觉得说话者盛气凌人、傲慢无礼。

相反,采用移情说法,缩短了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情感距离,从而推动交际的顺利进行。

英语(心得)之相邻语对及中学生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

英语(心得)之相邻语对及中学生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

英语(心得)之相邻语对及中学生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英语论文之相邻语对及中同学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相邻语对及中同学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四川省成都市龙泉中学陈秀清中学英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育同学英语的交际力量。

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不仅要向同学介绍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言语规章,要求同学把握说话规章和策略, 而且必需引导同学对相邻语对的正确理解,对其语用失误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准时给以矫正,以提高同学听说读写的力量。

一、含义语用学家认为,相邻语对是人类从交谈到交际的产物,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类社会人际交往中一种常见的言语行为,它属于语用学范畴。

请看例句AH ?BH ?这是两个生疏人第一次见面的交际用语。

A所提出来的句子形式上是一个问句,实质是向对方问好。

B对此作出的反应必需用H ?来回答。

这就是一组相邻语对,也称配对性结构。

我对它的理解有几点1、这种配对性结构不是肯定的。

它是随着社会文化的进展而不断地进展变化。

这实际上是语言的变化问题。

它的进展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这种配对性结构,大而言之,它要受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特定文化的会话规章,人们的风俗习惯的限制;小而言之,它要受交际的主题、正式程度、交际参加者的相互关系的影响。

3、相邻语对并不总是相邻,它们有时被另一对相邻语对所分开。

人们在实际生活交谈中往往不是一问一答那么简洁。

请看例句AC I ?BC ?AN.BN.在交谈者双方记忆许可的状况下,一组语对甚至被几组相邻语对分开。

例如AA ?BW ?AT .BW ?AT .BW ?AS-.BA . L#039 .也就是说,在实际交谈中,由于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不断影响。

人们运用语言的模式不行能是完全全都的。

二、类型B(1987)在分析口语功能时,将口语交际分为两类,一类是惯例性交际(R),另一类事实协商性交际()。

惯例性交际相对而言,其谈话模式比较固定。

依据这一点,我把相邻语对分为两大类。

请看下表信息型-相邻语对- 交际型- - -1、交际型请看下列例句AH, T.BH, N .(-)AW ?B: Y, . T .(-)AS .BD#039 .T#039 . (-)A .BT .T. (-)这种纯交际型的有肯定的稳定性,但是这种稳定性也是相对的,它会随不同的说话人和语境而失去它原有的稳定性。

关于英语语言学论文范文参考

关于英语语言学论文范文参考

关于英语语⾔学论⽂范⽂参考 随着对英语⽂化学习的不断深⼊,随着英语重要地位的不断确⽴,英语语⾔学的研究⼯作也越来越深⼊。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关于英语语⾔学论⽂范⽂参考的内容,欢迎⼤家阅读参考! 关于英语语⾔学论⽂范⽂参考篇1 浅探英语语⾔学中的幽默话语 幽默是指在⼈类交际的过程中,能够引⼈发笑的话语、动作和表情等,其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幽默话语、幽默动作、幽默⾳乐等等。

因为⼈们的交际活动多依赖于语⾔,所以幽默也多来源于话语当中。

⼀、英语语⾔学中的幽默话语 在繁忙的⽣活中,幽默是⼀剂强⼒润滑剂。

幽默话语是借助于语⾔⼿段来表述幽默的。

它是以语⾔为媒介,根据特定的情境下,以轻松诙谐的语调,机智、风趣、戏谑的话语风格,通过讽刺、夸张、映射、双关等⼿法,来表达话语者⾃⼰的思想和观点,并使受话者不知不觉地接受,达到“随风潜⼊夜,润物细⽆声”的效果和境界。

幽默话语往往带有⼀些意味深长的⾊彩,对揭露⽣活中的丑恶或不公平现象,还可以起到发⼈深省的作⽤。

⽽对于受话者来说,要把话语和当时具体的语境线索结合起来,利⽤⾃⼰既有的语⾔知识和社会认知,去发现说话者的⾔外之意和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才能真正的理解幽默,并从中获得愉悦。

例如,“Mr Zhou have a sharp tongue,look out,it doesn’t cut your throat.”这句话看起来是像是在说⾆头,但是,我们把这句话放到语境中,就可以想到,这⾥的“a sharp tongue”并不是什么锋利的⾆头,⽽是⽛尖嘴利、毒⾆的意思,是发话者幽默、含蓄、间接的表达⽅式。

⼆、幽默话语与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 胡范畴认为,所谓幽默话语是语⾔的各要素通过变异和创造⽽出来的。

⽽美国语⾔哲学家Grice则认为,幽默话语的作⽤是为了确保交际活动顺利进⾏。

Grice认为,在⼈们运⽤语⾔进⾏交际时,交际的双⽅(发话者和受话者)还要遵守⼀些先决条件和原则,例如使⽤双⽅都能熟练运⽤的语⾔、交谈内容是双⽅都熟悉的话题,还有最重要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CP)。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agmatics—Study of “Invisible” Meaning
Usually, we take meanings of language as meanings of words. Actually, if we
want to successfully understand what the speakers or writers really mean, we have to
consider several other elements. In this way, we can find out some kinds of “invisible”
meanings and understand each other properly.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indirect speech acts, people may choose to express
their ideas in an indirect way. But this kind of expression and understand largely
depends on some certain commonsense. If the commonsense is not sufficient or the
context is not clear enough, misunderstanding may occur.
Politeness is a principle which is often considered in communication processes.
For example, “can you pass me the salt?” sounds much better than “I request that you
pass me the salt.” But why people select several different ways to say one simple
thing but not say it directly? Leech lists six maxims of politeness. Tact maxim means
to offer others more and take less from them; Generosity maxim means to offer
oneself less and give out more; Approbation maxim means to criticize others less and
praise them more; Modest maxim means to criticize oneself more and praise less;
Agreement maxim means to decrease the contradictions and increase the common
points; Sympathy maxim means to decrease rejections and increase sympathy. So
commonly speaking, the more indirectly you speak, the more polite you are.
Context is another element which has to be considered in communication
processes. In different contexts, people tend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 in different
ways. At the same time, speakers also tend to express themselves with different
sentence patterns or different tones. For example:
A: Do you want some coffee?
B: Coffee will keep me awake.
If the context is that B is going to sleep, his/her answer is “no”; if B is going to start
his/her work, the answer is “yes”.
If someone fails to consider the context properly, he/she may misunderstand the
speaker or make some funny mistakes. For instance, a foreign visitor is standing by
the street with heavy luggage, seems lost, he comes to a passer-by:
Visitor: Excuse me; do you know where the Ambassador Hotel is?
Passer-by: Oh, sure, I know where it is. (and walks away)
Here, the passer-by does not understand the visitor’s indirect meaning is that he is lost
and he wants to go to the Ambassador Hotel.
In a word, a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is not only interpretations of words,
phrases or sentences. What’s more important is to find out the “invisible” meanings.
References:
Gao Wencheng . The Essentials of Linguistics and Learning Guide. Q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7
Xiong Xueliang. New Interpretations of Linguistics. Fu Dan University Press,
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