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新进展

合集下载

中医药在窦性心律不齐治疗中的作用与应用

中医药在窦性心律不齐治疗中的作用与应用

中医药在窦性心律不齐治疗中的作用与应用窦性心律不齐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律的节律不规则。

中医药在窦性心律不齐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应用。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理论基础、治疗原则、常用药物和疗效评价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医药在窦性心律不齐治疗中的应用。

一、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的心脏理论和经络理论。

根据中医的心脏理论,窦性心律不齐是由于心脏气血运行失常导致的,治疗应以调理心脏气血为主。

而根据经络理论,窦性心律不齐是由于经络阻滞或气血不畅引起的,治疗应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为主。

二、中医药治疗原则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原则主要包括调理心脏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调整情志等。

调理心脏气血是治疗的核心,可以通过补益心脏气血的药物来实现。

疏通经络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的药物来实现。

平衡阴阳可以通过调理心脏的阴阳平衡来实现。

调整情志可以通过舒缓心情、减轻压力等方法来实现。

三、中医药常用药物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常用药物主要包括补益心脏气血的药物和活血化瘀的药物。

补益心脏气血的药物包括人参、黄芪、当归等,这些药物可以增强心脏的功能,提高心脏气血的供应。

活血化瘀的药物包括桃仁、红花、川芎等,这些药物可以疏通经络,改善心脏气血的循环。

四、中医药疗效评价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疗效主要通过临床观察和辅助检查来评价。

临床观察主要包括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如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的减轻或消失,心电图的改善等。

辅助检查主要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这些检查可以直观地反映心脏的功能和结构的改善情况。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窦性心律不齐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应用。

通过调理心脏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调整情志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窦性心律不齐的症状,提高心脏的功能。

然而,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疗效的个体差异、治疗周期较长等。

因此,在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结合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I伊艳清.董朝光.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30例.辽宁中医
杂志,2002,29(2):93. 2杨尊彝.温阳复脉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36例疗效观察.河
北中医,2005.27(8):583. 3汪秀娟.温阳定悸饮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40例临床观察.中
国中医药科技,2005,12(3):138. 4张治祥.益气温阳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30例.陕西中医。
翠萍n钉用党参、生黄芪、桂枝、炮附子、仙灵脾、荜茇、丹参、
阳气虚衰、阴寒内盛,在阳虚的基础上兼夹血淤、痰浊使脉
当归、麦冬、五味子、桃仁、红花、干松、炙甘草组成益气温阳
道不畅。张毅¨]认为本病虚损为本,本虚标实。虚损涉及
复脉汤治疗本病,总有效率87.5%,认为心肾两虚是本病
气、血、阳、心、脾、肾。标实指血瘀、气滞、寒凝为患。赵明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方面 取得了一些成绩,体现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特色和优势。 对本病的中成药运用及利用现代医学研究方面也有一定的 发展。但是,目前的研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辨证 分型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对其疗效判定尚缺乏严谨的、科学 的统一规范。目前国内对本病的研究缺乏前瞻性、大样本 的观察,对药物作用的研究停留在药理实验水平。以后有 待于将中医临床症状与现代医学的电生理检查等方法有机 结合起来研究,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潜力。
种心律失常。临床常见有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窦
范化做出了贡献。
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主要临床表
3治疗
现为心悸、疲劳及虚弱,活动后气短胸闷。严重者可引起昏
3.1中药治疗:本病的中药治疗今年报道较多。王永炎、
厥、抽搐、紫绀等。本病属中医“迟脉证”、“心悸”、“怔忡”、

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医药在心脏病治疗领域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心脏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

一、中医药护心脏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护心脏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两个方面。

中药治疗主要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脏负荷等,从而达到护心脏的效果。

针灸治疗则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脏病风险等,对心脏病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1、中药治疗心脏病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中药方剂有很多。

例如,桃仁、红花、郁金等草药在心脏病的治疗中具有降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等作用,能够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脏病的发展。

对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脏病病症,中药方剂长期以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2、针灸治疗心脏病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在治疗心脏病方面也有着一定的研究进展。

研究表明,针灸能够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脏病的风险。

例如,针灸穴位“心包经”、足三里等穴位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缓解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症状。

三、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优势1、个体化治疗:中医药在治疗心脏病时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了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

2、综合调理:中医药治疗心脏病注重调理整体,通过调理人体内环境、调节免疫功能等多个方面来治疗疾病,对心脏病有综合性的作用。

3、副作用少:相比于西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副作用相对较小。

中药多为天然草药提取,针灸为非药物治疗,不会对身体产生明显的副作用。

4、辅助治疗:中医药治疗心脏病常常与西医治疗相结合,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这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减少患者的痛苦。

总之,中医药在心脏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临床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来确认其疗效及安全性。

中医药调理心律失常的方法及原理

中医药调理心律失常的方法及原理

中医药调理心律失常的方法及原理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的异常,包括心跳过速、心跳过缓、心律不齐等症状。

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调理心律失常,帮助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调理心律失常的方法及原理。

一、中医药调理心律失常的方法1. 中药调理:中药是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心律失常多与气血不足、心脾虚弱、肝郁气滞等有关。

因此,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适合的中药方剂。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丹参、当归等,这些药物可以调节气血运行,平衡脏腑功能,从而改善心脏的节律。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药调理心律失常的常见疗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心脏的节律。

例如,患者可以选择按摩“内关”穴位,这个穴位位于手腕内侧,可以帮助缓解心律失常的症状。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穴位,如“涌泉”、“太冲”等,也可以用于调理心律失常。

3. 饮食调理:中医药强调饮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因此饮食调理也是调理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症状,制定适合的饮食方案。

一般来说,患者应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调理心律失常。

二、中医药调理心律失常的原理1. 调节气血运行:中医认为,心律失常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通过使用中药和针灸等方法,可以调节气血的运行,改善心脏的节律。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2. 平衡脏腑功能:中医认为,心律失常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例如,肝郁气滞可能导致心律失常。

通过使用中药和针灸等方法,可以平衡脏腑功能,消除气滞,从而改善心脏的节律。

3. 调理心理状态:中医药注重调理人的整体健康,包括心理状态。

心律失常往往与情绪波动有关,例如焦虑、紧张等。

通过使用中药和针灸等方法,可以调理人的心理状态,减轻焦虑和紧张,从而改善心脏的节律。

总结起来,中医药调理心律失常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调理、针灸疗法和饮食调理。

心律失常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心律失常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王世 成 , 樊 瑞 红
( 1 . 天 津 中医药 大学 , 天津 摘 3 0 0 1 9 3 ; 2 . 天津 中药研 究 院附属 医 院 , 天津 3 0 0 0 2 0 )
要: 心律 失 常是 临床上 的 常见 病 , 在 中 医学上 属 心悸 范畴 。近年 来 中医药治 疗心律 失 常在 多方 面取
2 0 1 3年第 3 0卷第 5期
Vo 1 . 3 0, No . 5, 2 01 3






I n f o r ma t i o n o n r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e i n e
心 律 失 常 中医 药治 疗研 究进 展
汤, 组方 : 制 附子 9 g , 肉桂 9 g , 黄芪 3 0 g , 炙草 1 5 g , 黄 精 3 0 g , 麦 门冬 2 0 g , 参三七 6 g ( 冲) , 川芎 2 0 g , 当归 1 5 g , 枳实 1 0 g , 治疗 缓慢性 心律失 常 ( 病缓 、 病窦 、 传 导 阻 滞、 冠心 病等 ) 5 6例 , 研究 显示 , 远 期 观察 好 于 西药 组 。
心律 失常 是指 心 律起 源部 位 、 心搏 频率 与节 律 以
周均 等 拟 益 气 活 血 化 痰 汤 , 组方; 黄芪 1 5 g , 党 参
及冲动传导等任 一项异 常。“ 心律紊乱 ” 或“ 心律不 齐” 等 词 的含 义 偏 重 于 表示 节 律 的 失 常 , 心 律 失 常 既 包 括节 律 又包 括频 率 的异 常 , 更 为 确 切 和 恰 当。主 要 临床 表现 为心 慌 、 乏力及虚弱 , 气短胸 闷, 严 重 者 可 引 起 昏厥 等 。 属 中 医 学 “ 心 悸” 、 “ 怔 忡” 、 “ 眩 晕” 、 “ 胸 痹” 等 证范 畴 。 由于西 药抗 心律 失 常 药 物 主要 是 钠 通 道 阻滞 剂 、 B受 体 阻滞 剂 、 钙 离 子通 道 阻滞 剂 、 延 长 动 作 电位 时程 的药 物 等 , 现 将 近 年 中 医药 治 疗 心 律 失 常 的研究 综述 如 下 。多数 依赖性 强 , 副作 用 大 , 有 较强 的 肝 肾毒 性 。 中医药 则 不 然 , 具 有 明显 优 势 。现 将 近 年 中医药 治疗 心律 失 常 的研 究综 述 如下 。 1 自拟方 治疗 心律 失常 在 长期 临床 实践 及理 论 总结 基础 上 , 创 新继 承 , 不 断 完善 , 自拟方 治疗 心律 失 常 , 取 得 了很大 成效 。沈 海 萍等 … 自拟参 仙 汤 , 组方 : 太子参 1 2 g , 仙鹤草 1 2 g , 黄 芪1 0 g , 苦参 1 0 g , 黄连 1 0 g , 龙骨 1 5 g , 百合 1 0 g , 联合心 律平 治 疗室 性 心律失 常 5 O例 , 并 与单纯 应 用心律 平 治 疗5 0例 对 照 观 察 。结 果 , 治疗 组 改 善 心 悸 、 气短 、 胸 闷、 胸痛 、 眩晕较 明显 , 相 比单 纯应 用心 律平 疗效 满 意 。

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进展

展2023-11-02•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概述•中药抗心律失常的物质基础研究•中药抗心律失常的动物模型研究•中药抗心律失常的临床试验研究•中药抗心律失常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的研目究•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的展望与挑战录01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概述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背景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公认的最主要死因之一,而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尽管目前存在一些西药可用于治疗心律失常,但这些药物往往存在副作用和依赖性。

中药作为一种天然药物,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治疗特点,且副作用较小,因此具有较大的研究潜力。

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提高和中药研究的深入,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通过对单味中药、中药有效成分及复方制剂的研究,学者们发现了一些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中药。

同时,研究还发现,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多样,包括调节神经内分泌、改善心肌缺血、减轻氧化应激等。

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问题与展望展望未来,随着中药研究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研究将会有更大的突破。

最后,中药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最佳的给药方案。

其次,目前的研究多局限于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缺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验证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疗效和安全性。

尽管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明确其作用机制。

02中药抗心律失常的物质基础研究总结词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有效成分种类繁多,通过分离和鉴定技术可以明确其主要活性成分,为后续的药理和机制研究提供基础。

详细描述中药的有效成分通常包括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有机酸等多种物质,这些成分在抗心律失常方面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

分离与鉴定技术包括色谱法、光谱法、质谱法等,可以精确地分析鉴定中药中的有效成分。

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鉴定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总结词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是阐明其抗心律失常机制的关键环节,通过药理学实验可以揭示其作用靶点、效果及副作用等。

心律失常——中西医结合治疗新进展

心律失常——中西医结合治疗新进展

前沿16心律失常——中西医结合治疗新进展洪小凡 (四川省西昌市马道镇卫生院,四川西昌 615031)经流行病学显示,我国心律失常患病率约10%。

以疾病发作时心律快慢为基点,具体划分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两种。

患者患病后呈心悸、头晕、喘憋及心律不齐等表现,若疾病持续进展,可威胁患者身心健康,因此早期如何正确治疗是我们关心的重点。

1西医治疗1.1 西药治疗心律失常治疗应该是综合性的,需根据个体情况治疗基础疾病,改善预后。

近年来研究发现,目前治疗心律失常的常见药为氨茶碱,用药后可对腺苷起到拮抗作用,兴奋受体、促进钙离子内流,使儿茶酚胺释放量增加,也无严重不良反应。

但受个体差异影响,部分患者在使用选氨茶碱时,易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如一过性高血压等。

班布特罗片也是常用药,其属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用药后缓慢吸收、代谢分解,短时间内达到血浆浓度、作用时间长。

心律失常患者用药后,可起到加快心率、增强心肌收缩等作用,效果较理想。

但有研究数据显示,心律失常患者服用此药后,易出现心悸、肌肉震颤及头痛等不良反应,对最终疗效造成影响。

另外,伊布利特也是治疗心律失常的常见药,其与索他洛尔有相似的化学结构,属甲磺酸酯衍生物,可将内向缓慢钠电流激活、促进钙离子内流,充分发挥起效快、副作用少及转复率高等优势,对心肌细胞灌流起到改善作用,控制心室率,可促进疾病尽早恢复。

1.2 人工心脏起搏器研究表明,临床治疗心律失常新型方式为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可控制疾病进展,达到远期疗效机制,促进患者尽早正常生活,但易引起囊袋血肿、起搏器失灵等并发症发生,影响疗效。

2中医治疗中医学将心律失常归属“心悸、胸痹”等范畴。

《素问.五藏生成篇》中曾记载,心动过缓会导致脉率不足,分析病机是体质虚弱、外邪侵袭、饮食不节及七情刺激诱导阴阳亏虚,或者与心失濡养、心脉痹阻有关。

2.1 稳心颗粒国产抗心律失常药物,属中成药,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功效。

心律失常的中西医药物治疗进展-ppt课件

心律失常的中西医药物治疗进展-ppt课件

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转复窦律
• 转复窦律药物—胺碘酮 —— PAF<48h,转复率不低于IC类药物 —— 适用于血流动力学障碍、AMI、HF、宽QRS波, 电复律不能转复,或转复窦律不持久,属I类C级推荐 —— 用法:150-300mg iv+20mg/kg/24h静滴 600mg/d口服一周 400mg/d口服2-3周 200mg/d口服维持 ——有效率可达55-95%
• 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持续性单形性VT 患者, 如电转复效果不佳,或给予普鲁卡因胺或其它 药物后复发,建议静脉给予胺碘酮(证据级别: C)
• 对于电转复效果不佳,或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 后反复发作的持续单形性VT,经静脉导管起搏 终止可能有用(证据级别:C)
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2006ACC/AHA/ESC 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和心源性猝死的预防指南
• 未诱发持续室速: 药物治疗
有器质性心脏病的非持续性室速
药物治疗: • 治疗器质性心脏病 • 纠正如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洋地黄中毒等
诱因 • 应用β-阻滞剂有助于改善症状和预后 • 应用非经典抗心律失常药物
-ACEI、ARB、醛固酮拮抗剂、抗栓、降脂 • 对于上述治疗措施效果不佳且室速发作频繁,
• 对于反复的长间歇依赖的Tdp 患者,给予紧急 和长期的起搏治疗
• Tdp 患者,血钾应补至4.5~5.0 mmol/L
无休止的室性心动过速
• 急性心肌缺血导致的反复发作或无休止的 VT,推荐静脉应用胺碘酮,随后给予β阻 滞剂并血运重建
• 反复发作的或无休止的单形性VT,静脉 给予胺碘酮及消融治疗有效
二、中医药防治心律失常
• 心律失常的中医认识 • 心悸的辨证证论治 • 抗心律失常的中药、中成药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国 中 医药 咨 讯

21 年 8 00 月上 第 2 第 1 期 卷 5
Au u t g s 2 0 01 Vo. 1 2 No 1 .5
2 0・ 5
J u n l fC i aTr d t n lC i e e Me i i eI f r t n o r a h n a i o a h n s d c n no mai o i o
治疗心律失常 的理想药物 , 并可预防冠脉血栓形成。 其它如 黄杨 宁片 ( 环常绿黄杨碱 D)步长稳 心颗粒 、 、 心律 宁片( 苦 参 总 碱 ) 宁心 宝 胶 囊 、 肝 宝 胶 囊 、 脉 注 射 液 、 、 心 生 黄芪 注 射 液等治疗心律失常也有 良好的疗效。
34 . 其 他 治法
4 讨 论
减少丙二醛(D ) M A生成 、 阻滞 B受体 、 调节 自主神经功能紊 乱、 抑制 K +电流, 延长动作 电位时程 、 对抗缺血再 灌注诱 发的心肌损害 、 调节体 内微量元素等方面。 3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方法
3 1 辨 证 论 治 .
单纯西药治疗心律失常多易复发 ,同时又易致新的心
心律失常的 以苦参 、 黄连 、 炙甘草 、 青蒿 、 黄芪 、 常山 、 甘松 、 人参 、麻黄等为佳。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阻滞心肌细胞钠通 道, 延长动作电位 , 抑制异位节律点 的 自律性或消除折返 , 能对抗乌头碱引起 的心律失常。另外福寿草 、 万年青 、 罗布 麻、 夹竹桃 、 铃兰等 , 可对抗室 上性心 动过速及控制快速房
中 医药 治 疗 心律 失 常的新 进 展
莫 薇
( 桂林市中医医院 , 广西
桂林 ,4 02 5 10 )
【 摘要 】 近年来 , 随着新技术 的出现和中医理论的完善,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有了较大 的发展。从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 、
辩证分型 、 治疗机制等方面 , 综述 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 的l 床治疗和实验研究进展 。 } 缶
N c 2通 道 、减 少 儿 茶 酚 胺 血 液 含 量 、增 加 血一 氧化 氮 a、a + (o含 量 、 除 氧 自由基 、 强 超 氧 化 物 歧 化 酶 (O ) 性 , N) 清 增 SD 活
律失 常作用 , 同时具有增加冠脉血流量 、 降低心肌耗氧量及 增加氧利用率 的作用趋势, 是治疗冠心病 、 改善心肌缺血及
目前对于心律失常的辨证分 型尚未统一 ,基本证 型可 分为气阴两虚 、 心脾两虚 、 脾肾 阳虚 、 肾阴虚 、 肝 肝郁气 滞 、 痰热郁阻 、 肾不交等 7型 。刘淑清[] 心 3 将早搏患者分为 四 型, 气阴两虚型 , 气滞血瘀 型 , 阴阳失调型 , 痰热 型 , 采用不
律失常。中医药抗心律失常无论是临床及实验研究都取得 了显著的疗 效 , 疗效持久 、 疗程短 、 安全可靠 、 适应面广 , 不 良反应 少 , 以长期间断服药 , 可 具有巩固疗效 、 防止复发 以
32 单味中药 . 多年 的临床研究发现很多 中药有较好 的抗心律失 常作 用, 有人对于抗快速性心律失常中药进行筛选后 , 发现治疗
f 何东霞. 4 ] 中医辨证 治疗心律失常体会【 . J 河北 中医, 0 0 2 f : J 20,2 ) 4
2 0~2 8 81
同中药方剂辩证治疗 , 总有效率 9 .%。 06 何东霞I 为此病 4 趴
以虚证为多 , 多为气血阴阳亏虚 , 阳虚水泛 , 实证多为痰浊 瘀血所致 。 分为六 型论治 , 心气不足型 , 阴两虚型 , 气 心脾两 虚型 , 痰浊内阻型 , 心血瘀阻型, 心肾阳虚型。 周世熊认为治 疗时需抓住脏腑相关关系 , 调和五脏以复脉率 , 分别 包括益 气 润肺 而 复 心 脉 , 生 脉 散 ; 中健脾 而 养 心 血 , 归脾 汤 ; 用 补 用 填精补 肾而益心神 , 方用左归饮加味 ; 疏肝解郁而宁心志 , 方用逍遥散 , 验之病人 , 每获 良效 。
8 m羊肠线植入耳 、 、 Om 头 体部相关穴位 , 形成一种柔和 的 非特 异 性 刺 激 , 过 交 感 一副 交 感 、神 经 一体 液来 调 整 脏 通 腑, 纠正机体偏盛偏衰 , 而治疗心律失常。疗效优 于单纯 从 针刺 组 , 病 人就 诊 次 数 较 针刺 组 少 。 且
颤心 室 率 。
33 中成 药 .
所引起)因此需要积极有效的治疗 。目前 , , 药物治疗仍是心 律失常的主要手段或必需的组成部分 ,但对其作用机制研
究 的不 够 深 入 。 几 年来 , 新 的研 究技 术 方 法 的 出现 和 近 随着 中医理论体系的完善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有 了一定 的发 展[】 综述 如 下 。 1。现 1 病 因病 机 祖 国 医学 并无 心 律 失 常病 名 , 律 失 常 归属 于 中医 “ 心 心
【 关键词 】 中医药 ; 心律失常
心 律 失 常 是指 心 脏 冲动 的频 率 、节律 及起 源部 位 的异
常, 是临床 的常见病 、 多发病 , 种类繁多。 的心律失常可以 有 无症状 、 无害 , 不需治疗 , 而另一些尤其持续的室上性 和室 性快速心律失常则产生临床症状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活 动能力 , 甚或引起死亡或猝死( 大部分是室性快速心律失 常
赵 晓娣等对 6 例心律失 常患者服用稳心颗 粒后 的疗 1 效进行观察 , 现有显著疗 效即达到心慌 、 发 气短 、 闷、 胸 乏力 等症状明显缓解 ,T T改变有所好转 ,早搏减少这 3 中 s— 项 的 2项标准 的占到 5 .%。证明了稳心颗粒不仅具有抗心 43
悸”惊悸 ”怔 仲”脉结代” “ “ “ 等范畴。中医传统认为 , 其病机 特点离不开虚 、 、 、 , 瘀 痰 热 五脏之病及心 , 或邪气犯心 , 均可 导致心律失常。 现代医家对心律失常病因病机 的认识 , 虽各 家均有不同, 但不外乎本脏 自病 、 它病及心, 由外感六淫 、 内 伤七情 、 病后 虚损等因素而引发 , 皆可归于气血阴阳亏损 、 血瘀饮停之变其 内。麦丽莎【 等认为 , 2 】 心悸乃气血 亏虚所 致, 盖心主血 脉 , 以养 心 , 血 气得血而濡 , 血得气而运 , 气血 亏虚 , 心失所养 , 鼓动无力 而发病。 2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机制 中医药治疗心律 失常的机制包 括 :阻滞 心肌细胞 膜
及全身调整和强壮作用。 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 如针对某一特 定 的心律失常 的特异性方法和药剂较少 ,这有待于今后作 进 一 步探 讨 、 总结 。
参考 文 献
[ 李勇. 1 】 心律失常中医药研究进展 【 . J 天津 中医药, 0 , ( : l 】 2 52 4 0 2 )
3 5. 4
[ 麦丽莎, 2 】 陆智东. 炙甘草康复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 3 例 f. 0 J 现代 】
康 复 ,9714 : 4 3 5 19 ,()3 — 0 . 0
[】 3 刘淑清 . 中西 医结合 治疗早 博 3 2例 『. J 安徽 中 医学院学 报, 】
l 9 , 7() 2 9 8 1 4 : 0—2 . 1
常用 的治 法还有益气养血法 、 益气养阴 , 活血化瘀法 、 益气通 阳, 活血祛痰 此
外 赵 家 诚 用针 刺 治 疗 心律 失 常 , 主穴 取 百会 、 中 、 里 、 膻 通 大
陵、 内关 、 门, 神 配穴取足三里 、 丰隆 、 三阴交 、 血海 , 总有效 率 9. 67 %。叶珩等采用耳 、 、 头 体穴联合埋线的方法 , 5 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