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
关于加快川东北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快川东北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一、川东北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川东北经济区是由地处四川省东北部盆周山区的广元市、巴中市、达州市、广安市、南充市、遂宁市构成,北与甘肃省、陕西省接壤,东与重庆市相连,西抵绵阳市、德阳市,南临资阳市,辖个县(市、区),其中,市辖区个,县级市个,个乡镇,幅员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总人口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市地理位置紧密相连,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近,是我省的欠发达地区,但经济发展潜力很大,我们将其划分为加快发展地区,以期在发展的政策上给予更大的倾斜,在发展的路径选择上更加的优化,在发展的措施上更加的灵活,以加快发展的速度,提高发展的质量,提升发展的效益。
(一)川东北经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区域内建成有宝成铁路、襄渝铁路、达成铁路、达万铁路、成普铁路,基本形成了字型铁路骨架;国道⒏⒑⒉线路网贯通全境,建成通车的绵广高速、达渝高速、成南高速、广南高速缩短了到省会成都的时间;广元机场、河市机场、南充机场连接了国内主要大城市,嘉陵江、渠江干流是通往长江的黄金水道。
宝珠寺电站,华蓥山电厂,广安电厂,以及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区域内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缓解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川东北经济区的资源较为丰富⒈川东北经济区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特别是天然气资源丰富,是四川新的能源储备基地。
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煤、石油、石灰石、霞石、花岗石、大理石、磁铁矿,其他还有石墨、石膏、绿豆岩、钾长石、透辉透闪石、萤石、滑石、蛭石、硫铁矿、磷矿、膨润土及金、银、铜、铅、锌、钴、镍、钨、铀等,其水能资源亦十分丰富,极具开发价值。
⒉川东北经济区生物资源丰富,是“四川盆地北缘山地重要生物基因库”,具有发展绿色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嘉陵江、渠江水系发达,流域面积广阔,亚热带湿润气候滋润着整个区域,年均日照长,降雨较为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
服务产业的集群规划——以四川省遂宁市为例

服务产业的集群规划研究*———以四川省遂宁市为例○崔保华王增强邵革军[摘要]产业集群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育地区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而四川省遂宁市服务产业基础薄弱,其服务产业发展应是全方位的:着力发展教育产业;大力发展建设市场体系;建设新的物流体系;发展旅游餐饮产业;发展金融保险产业;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医疗产业;发展社会保障产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关键词]遂宁市;服务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发展约束[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12X(2012)—04—0062(04)[作者]崔保华,博士研究生,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31王增强,博士研究生,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四川成都610031邵革军,博士研究生,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31一、引言产业集群是一个空间经济集聚的概念,按照哈佛大学教授波特的定义,[1]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的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协会等),由它们构成的群体。
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产业集群是多个组织主体(企业、厂商、机构等)的集合,这些主体的行为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产业集群具有区域的集中性、产业的主导性、产品的关联性、专业的配套性等特点,[2]具有交易成本低、产业吸引力大、创新能力强、能够形成外部规模等优势,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高,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国内外理论和实践均已表明,产业集群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育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因此,整合区域资源,大力培育、发展集群经济,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重庆成为直辖市后,四川省遂宁市成为重庆、成都、绵阳三大城市和川南、川东北地区的结合点,是东进重庆,西入四川的第一门户。
遂宁市情况介绍

三、人口
2012年末全市总人口383.96万人,其中船山区70.38万人, 安居区80.84万人,蓬溪75.06万人,射洪103.40万人,大 英54.27万人
四、交通
1、铁路: 已经通车的铁路有:达成铁路(成都-遂宁单线,遂宁-达州双线), 遂成铁路(双线),遂渝铁路(双线)。动车前往成都、重庆只需1个 小时。 正在规划的铁路有:绵遂内宜铁路(城际客运专线)。 根据原铁道部《中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为满足快速增长的旅客运 输要求,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规划“四纵四 横”铁路快速客运通道以及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遂宁将是南京— 武汉—重庆—成都客运专线,连接西南和华东地区的重要通过地。同 时,按照客货分线的规划原则,遂宁也将是南京—武汉—重庆—成都 双层集装箱运输通道的重要通过地。规划中,将完善路网布局和西部 开发性新线,以扩大西部路网规模为主,形成西部铁路网骨架。
“一环”:利用高速公路在遂宁交汇,形成环城高速公路,即遂宁绕城高速。分别由城 南高速(桂花到吉祥段),遂渝高速(桂花到复兴立交段),绵遂高速(吉祥到复兴 段)。
“八射”:指遂宁至成都、重庆、绵阳、南充、内江、资阳、广安、西充(接南充—巴 中高速)的高速公路。其中,成南高速公路遂宁至成都、南充段已于2001年底建成通 车;投资10亿元的遂宁至重庆高速公路于2003年12月开工建设,并于2007年12月底建 成通车;遂宁至绵阳高速公路2011年6月全线通车;遂宁至内江高速公路于2012年5月 9日全线通车;遂宁至资阳高速公路将于2013年全线通车;遂宁至广安,遂宁至巴中高 速公路将在2013年正式开工开工建设。[15] 干线畅通工程。以国、省道为主干,构建市内“三个环形”和“三横四纵”公路网络。 “三个环形”公路网络:“内环”16公里,利用涪江二桥、涪江三桥和国道318线、省 道205线围成市内小环,形成城市交通主干。“中环”210公里,形成连接船山、安居、
乡村振兴背景下遂宁市龙凤古镇与休闲体育融合发展的动因和契机

47乡村振兴背景下遂宁市龙凤古镇与休闲体育融合发展的动因和契机邓豪戴朝(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101)Motivation and Opportunity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Longfeng Ancient Town and Leisure Sportsin Suining C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DENG Hao,etal.(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0101,Sichuan,China)摘要:在乡村振兴的发展和持续开发中,发展思路不再仅仅局限于乡村经济的增长,更多在于对乡村资源、乡村文化、乡村旅游等因素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随着乡村振兴和旅游业在疫情期间的发展滞碍,体育旅游和创意古镇旅游成为现在风靡一时的新兴旅游方式。
旅游和文化是分割不开的,旅游过程是游客游览、观赏当地文化的一个实践过程,旅游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文化又是旅游的核心灵魂。
遂宁市龙凤古镇作为遂宁首个4A 级风景区,在近些年的文化资源开发中展示了其强大的文化内涵,龙凤文化、观音文化、古商旅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内涵深深根植于这片土壤之中。
经过调研发现遂宁龙凤古镇的开发还十分不彻底,从发展定位到特色产业都呈现碎片化的发展过程,发展不充分、不全面、不彻底,为了有效地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和促进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遂宁市龙凤古镇应该采用精准定位、优化配套设施、开拓体育文化产业等手段来细化发展阶段,精准到点、拳拳到肉发展。
关键词:龙凤古镇;乡村振兴;休闲体育基金项目: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都世界赛事名城研究中心2021年度一般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成都市体育产业与农商文旅业融合发展研究》(CDMC2021B02);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一般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四川休闲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XXTYCY2021B07);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都历史与成都文献研究中心一般项目《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与古都古镇历史文化的共生关系研究》(CLWX21010)。
大英县隆盛镇新农村建设及农业产业化情况介绍

大英县隆盛镇新农村建设及农业产业化情况介绍大英县隆盛镇位于川中遂宁市西部,大英县城以东10公里处,全镇幅圆面积106.5平方公里,场镇面积1.3平方公里,辖同心、永前、石门、民主、隆盛五个总支,5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78279人,交通便利:成南高速路(设有隆盛进出口)、达成铁路、罗(江)桂(花)公路横贯全境。
隆盛以农业为主,盛产小麦、大米、玉米、棉花、油菜等农作物;养殖业以生猪、山羊、肉兔、肉鹅为主等。
2008年,隆盛镇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抓好了市“一镇三村”——三家店村新农村示范点建设。
以农业产业化项目为载体,建年产上万头种猪、商品猪生产基地5处,打造出了郪江沿岸3000亩的蔬菜产业带。
现将2008年隆盛镇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情况介绍如下:一、新农村建设简介三家店村位于成南高速公路隆盛出口处,辖8个社,364户,1640人,其中劳动力830人。
总耕地面积707亩,其中田260亩,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01元。
近年来,该村紧紧抓住“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总体思路,狠抓“四村一园”建设,该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2006年10月,温总理视察该村工作时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是坚持支部带村。
积极开展“双培双带”活动,将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全年共举办种养殖技术培训班5期,培训人数达300余人次。
二是坚持产业富村。
以生猪产业化扶贫项目为载体发展现代畜牧业;引进东方商贸公司、国强牧业有限公司建立祖代、父母代良种猪繁育场,养殖场建成投产后年出栏生猪将达40000头;结合退耕还林,在坡薄地发展九叶青花椒150亩,新栽植油桃、水蜜桃304亩,该村经果林面积占旱作物的64%。
为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该村已建立了生猪养殖协会和油桃种植协会。
三是坚持基础强村。
全村硬化村道路900米,入户路2600米,院坝4000平方米;实施提灌站技改一处,改造低产下湿田110亩,新修渠系50米,整治河道200米,兴建集中供水站2处,让群众吃上了自来水;兴修集水池1处,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在全市率先建成了电气化示范村;实施农户风貌改造280户,14户农户喜迁新居聚居点;庭院美化31200平方米,建沼气池210口,污水处理池120口,实施红层找水100口,改厨、改厕280户,垃圾集中收集点12个;集中打造三家店村3社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呈现出一幅白墙红瓦、花草篱笆、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农村景象。
四川遂宁简介

四川遂宁简介四川遂宁市位于中国四川省东南部,是四川省下辖的地级市。
遂宁市地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腹地,横跨东经105°37′20″至106°49′28″,北纬30°34′50″至31°31′08″之间,总面积为5337.2平方公里。
人口约为700万人。
它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沿海和内陆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担当着连接西南与其他地区的重要角色。
遂宁市历史悠久,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是西南地区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
根据史书记载,这个地方早在公元前3世纪春秋时期就有人居住。
在中国古代的秦、汉、唐、宋、明清等时期,遂宁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享有“巴蜀之要冲”、“蜀中府城”等美誉。
因此,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古代建筑、文化传统和民俗文化等。
作为川渝地区的重要城市,遂宁市在经济方面发展迅速。
该市以农业为主导,种植蔬菜、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其中蔬菜产量居全省前列,被誉为“四川蔬菜之乡”。
此外,遂宁市还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拥有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其中,著名的景区有:东岳庙、大佛寺、铁佛寺、大觉寺、天台山、修仙养生谷、乌江风雨桥等。
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遂宁市还以丰富的矿产资源而闻名,有煤矿、石油、铝土矿、铁矿等多种矿产资源。
煤矿业是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矿藏丰富,被誉为“天然煤宝库”。
此外,遂宁市还是四川省的能源基地,有电力、石化、冶金、建材等重要工业部门。
这些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遂宁经济的进一步提升。
在教育方面,遂宁市拥有完善的教育体系,有多所高校和中学。
其中,遂宁师范学院是该市的重点高校之一,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此外,遂宁市还注重教育科研,鼓励学术交流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为该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在文化方面,遂宁市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和艺术表演。
传统的川剧、川音、川调等戏曲艺术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是当地的传统文化瑰宝。
内江经济作物产业发展思考

以市场需求为导 向,以农民持 续增收为 目标 ,充分发挥地域优 势 和品种优势 ,要有所 为、有所不 为、合理配置资源 。以农业产业化龙 头 企业 和农业项 目为支撑 ,以招 商 引资 为手段 ,依靠 科技 ,创新 机 制 ,转 变农业 发展方式 ,大 力推进 现代 农业 良种化 、标准化 、规模 化 、品牌化 ,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示范乡镇 建 设 ,全力打造 “ 成渝绿色食 品基地 ” ,全面提升我市农产 品的竞争 力 和整体实力 ,推进全市现代 农业 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实现经 济作 物产 业的整体健康又好又快发展 。 ( ) 1 坚持 “ 五大 ”原则 。① 坚持市场导 向原则 。开拓市场 ,畅 通销售渠道 ,着力培育壮 大比较优 势明显 、市场前景广 、 业覆盖 面 产 大 、农民增产增收的优势特 色产 业。种什么都要 以市场需要 为 目的。 ②坚持 区域合理 分工 原则 。着力优 化种 植结构 、品种结构 、品质 结 构 ,弓 导生产要素 向基地集 中 ,促进优势区壮大规模 、 l 提升效益 。③ 坚持科技引领原则 。加强新 品种 、新技术 、新材料 的研发 、引进 、集 成和推广 ,良种 良法 良制配套 ,构建产业新技术体 系 , 变农业发展 转 方式 。④坚持产业化经营原 则。强化产前 、产 中、产后衔接 ,突出精 深加工 ,构建现 代 物流体 系 ,推进农工 贸 一体 化 ,形成 以市场牵 龙 头 、龙 头带基 地 、基地连 农 户的运行机 制 。⑤ 坚持 尊重农 民意愿 原 则 。必须充分尊重农 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生产经 营主体 地位 ,强化 引导和服务 ,鼓励农 民积极参 与基地 建设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 () 2 抓好 五个产 业。抓好优 质蔬菜 、 桔 、中药材 、蚕桑 、茶 柑
遂宁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

遂宁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遂宁市积极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为了促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评激励方案来评估园区建设的效果和激励相关主体的积极性。
一、考核指标1. 园区规划设计:包括建设规模、布局合理性、环境友好性等因素。
2. 农业科技创新:园区内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科研成果转化情况。
3. 农业产业发展:园区内农业产业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效益等方面的指标。
4. 资金投入和资金使用效率:园区建设的资金投入情况及其使用效果。
5. 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园区内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环保措施和农产品的安全监管。
二、考核方式1. 定期评估:每年对园区进行定期评估,评估园区建设的进展情况和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
2. 专家评审: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评审团队,对园区进行评审,给出专业的评价和建议。
3. 现场考察:组织考察团队对园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建设情况和相关产业发展状况。
4. 数据统计:定期收集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园区的综合效益。
三、激励措施1. 经济激励:对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经济奖励和扶持政策。
2. 荣誉激励:设立园区建设和农业发展的荣誉称号,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
3. 政策支持:给予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包括财政补贴、优惠税收等方面的支持。
4. 专业培训:组织园区内从事农业产业相关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四、考核结果的应用1. 政府决策参考:考核结果可以作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根据评估结果对园区建设进行调整和优化。
2. 激励机制完善:根据考核结果,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提高激励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经验总结与推广:通过考核结果,总结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成功做法,并推广到其他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遂宁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杨茂君农业产业化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遂宁市坚持以实施现代农业“五大攻坚行动”、“民生工程”为抓手,以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为保障,以实施农产品“十百千”营销战略为突破,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政策扶持、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的思路,狠抓农业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发展成效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
近年来,遂宁市按照调优结构、调高效益的原则,紧跟市场扩大高效作物种植面积,现已形成优质水果、精品蔬菜、优质棉花、中药材、蚕桑、茶叶、九叶青花椒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
深入实施现代农业“五大攻坚行动”,全市种植特色水果70万亩、无公害蔬菜70万亩、优质棉花17万亩、中药材10万亩、优质蚕桑10万亩、油料75万亩、马铃薯12万亩、茶叶2万亩。
船山区、射洪县被列入全省特色效益农业支持重点县,蓬溪县、大英县被命名为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蓬溪食用菌基地被认定为全省首批出口农产品基地。
区域性、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化生产格局已初步形成。
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依托农业产业化基地和养殖产业,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总数达到2313个,比2008年增加417个,增长22%。
销售上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1家,比2008年增加3家。
全市6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1亿元、增长12.6%,出口创汇4420万美元、增长24.6%,人均助农增收786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4.8%。
农业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全市特色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经济人队伍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
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947个,其中工商登记注册309个,涉及粮食、中药材、茶叶、蔬菜、水产、林业、食用菌、水果、棉花、花椒、畜禽等10多个类别,已成为遂宁市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搞活农产品流通、引导带动农民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带动农户36.5万户,实现销售收入19.6亿元,入社社员收入高于其他农户的20%以上。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在较大程度上助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产业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采取“土地流转合作社”、“土地寄种”、“委托流转”等土地流转经营新模式,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新路子,全市开发建设了水果、茶叶、蔬菜、食用菌、花卉、中药材、九叶青花椒、花生等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种植基地158万亩。
加快引进培育农业生产规模业主,大力实施“万亩千亿示范工程”,推动了产业基地规模发展。
目前,全市已引进农业生产规模业主100余家,建成“船山区唐桂柑桔万亩示范区”、“安居区三家片蔬菜万亩示范区”等10个现代农业“万亩千亿”示范区并通过省农业厅验收。
农业产业结构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标准化生产和品牌打造初见成效。
全市巳发布农业区域地方标准43个,制定农作物生产技术规程20余个,全面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率先建成“四川省农产品产地无公害市”。
全市已有无公害农产品132个、基地面积228.7万亩,绿色食品33个、基地面积59万亩,有机农产品7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总量居全省前列。
全市品牌打造初见成效,现有农产品中有国家驰名商标5个,省著名商标25个,知名商标112个。
安居区获“中国沙田柚之乡”、蓬溪县获“中国优质桃之乡”称号。
农产品营销取得重大突破。
全市农业部门深度介入农产品营销工作,大力实施农产品市场营销“十百千”工程,突出抓好会展经济,建立网络销售平台,努力拓展农产品销售领域。
在全国253个大中城市和150余家超市设立了遂宁农产品专销柜(点),有5家企业的农产品进入机场销售,有3个农产品成专供。
2011年全市有60余家企业、120余个产品参加省外农产品展示展销,销售总额达14亿余元。
已有6家企业的20余个产品销往国外40余个国家和地区。
二、工作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
市委、市政府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与实施现代农业“五大攻坚行动”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分解了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1+2”特色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建设、特色产业乡镇建设、十大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任务。
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完善了季度督查与年终考核表彰相结合的激励奖惩机制,充分调动了各级各部门的参与积极性。
由市政协牵头成立了现代农业“五大攻坚行动”考核组,每季度深入区县督查进度情况,积极帮助区县解决实际问题、反映实际情况,有效促进了工作进程。
各区县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落实了专项工作经费和专人,有力促进了工作开展。
(二)加强部门配合。
实施现代农业“五大攻坚行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市政府建立完善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部门信息通报制度等相关制度,实行重点项目联系领导、联系部门、联系人、联系科技人员的“四联”制度。
积极深入区县和联系点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现场办公等多种方式解决。
(三)坚持规划先行。
遂宁市把科学规划作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坚持发展产业规划先行。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和“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着力从规划依据、规划保障、规划指导等方面下功夫,在邀请中国农科院、四川省农科院等全国知名专家参与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遂宁市优势柑桔产业发展规划》《遂宁市中药材基地建设规划》《遂宁市蔬菜基地建设规划》等八大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为现代农业产业项目的快速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加大财政投入。
近年来,全市加大了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投入,将国家、省安排的项目进行整合,统一打捆,集中安排用于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市政府每年从市财政拿出200万元用于连片规模基地的奖励扶持,重点支持柑桔产业基地建设、技术培训、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苗木繁育补助、贮藏加工、市场开发和产业化经营。
各区县财政直接用于柑桔产业发展和基地建设资金达2000多万元。
对在规划区内,经过土地流转新建集中连片、标准化种植柑桔的业主给予一定土地租金补贴、苗木补贴、前期管护补贴。
(五)创新经营机制。
一是不断创新土地经营机制。
积极探索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工商企业和城镇居民到农村租赁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产业基地集聚,截止目前,全市已建立土地流转合作社341个,流转土地70万亩。
二是积极探索社会、个人、政府多元化投入机制。
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带动效应。
2010年全市完成各类农业投资50亿元,比上年增长40%以上。
新签约500万元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101个,开工101个,初具规模69个。
三是积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引导和帮助经营主体通过采取合同契约、订单收购、股份合作等方式,实行“公司+专合组织十基地+农户”、“六方合作+保险”、“六统一分”和“寄种”、“寄养”等联合发展模式,与基地、专合组织和农户建立了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了企业与基地、农户有效衔接。
(六)依靠科技进步。
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推广上重点推广了地膜覆盖栽培、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标准化、规范化种植,把新品种、新技术组装配套建立示范基地。
推广了抗虫杂交棉高产栽培及棉田综合利用技术;推广了大蚕省力化养蚕新技术、纸板方格簇新技术,提高了蚕茧单产和质量;在特色水果产业发展中,做到了“五统一”,即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规划、统一供苗、统一打窝定植,统一组织专业栽植队伍,全市大力推广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船山、安居、大英、蓬溪地膜覆盖栽培面积达90%以上,大力推广了柑橘容器苗定植技术,推动全市特色水果产业发展。
三、主要问题总体看,遂宁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正朝着良性轨道快速发展,但由于受地域、自然条件的影响,农业产业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全市6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国家级龙头企业占3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总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年销售额在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不多,整体带动能力还不强,企业融资难,发展潜力还有待挖掘。
(二)特色产业规模不大,支撑作用不明显。
遂宁市五大特色产业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存在连片基地少、品种多而杂、布局分散不合理等多种问题,特别是一些产业存在内部竞争,未形成对外的统一合力,严重影响特色产业发展。
同时,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农产品加工营销网络,尤其是龙头企业的带动,产业的支撑作用还不明显。
(三)基础建设相对滞后,保障机制还不完善。
一是全市水利建设相对滞后,大、中、小型水利建设的蓄水面积不够,土渠、烂渠较多,渠道水利设施利用率较低,水利灌溉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二是农村公路建设相对滞后。
全市农村公路建设还存在断头路较多等多种问题。
三是农产品市场销售网络建设滞后,市场信息不对称,不能满足农产品营销的需要,农产品买难卖难时有发生。
四是财政投入不足,金融、保险、担保等机构在发展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还未形成合力,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在发挥市场主体中的作用还未充分显现。
(四)知名品牌开发不够,产品市场知名度低。
全市农作物产品,整体上品质不优,特色不鲜明,数量不大,形成的知名品牌较少,全市参与现代农业开发建设的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20余家,多数龙头企业实力弱,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带动能力不强,档次不高,品牌不响,市场知名度低,制约了全市特色农业产业上档升级和综合效益的提高。
(五)专合组织运行不规范,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不能规范运行并发挥作用。
据调查,全市947家农民专合组织中,章程制度健全,运行规范的仅占到30%左右,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处于低水平运行。
究其原因,主要是合作组织在组织管理、市场营销、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明显不够,农民、专合组织、龙头企业之间利益联结关系不完善,导致了合作组织的管理不规范、作用发挥不够,合作组织在农户当中缺乏公信力,在推动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合作方面影响乏力,只能在推广良种、新技术方面发挥有限的作用。
四、对策建议(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大力引招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遂宁,是促进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