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论文
武术论文

中国武术文化中的侠义精神摘要: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古语有云:“武有八卦定乾坤,文有太极安天下”,可见武术对中国古文化的影响之深,甚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就是助人为乐,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顾带刀的人就不会是我们平常所讲的白面书生,即带刀就与武术有关,中国古书上常常有武侠这个字,我想,侠就是带刀的侠客。
关键字:侠义精神;行侠仗义;武术修养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悠久的中国文化,武术更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民间流传的武术拳种就有几百种,拳术套路以及各种器械套路有上千种。
现在人们谈论武术文化时总是不自觉的想到“侠义”两个字,可以说侠义精神是中国武术文化的灵魂,侠义精神使得中国武术文化更加受到人们的推崇。
什么叫侠义精神呢?要对一个包含了丰富内容的侠义精神作出一个简明的概念表述,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少论著中都谈到这个词“侠义精神”,为了便于讲述,我们这里把侠义精神的概念理解为所谓侠义精神是指历史上习武者以武技为手段,以道义为规范,在社会活动中显示出自我价值的一种自觉心理状态。
侠产生于春秋战国,墨家与侠的生长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提出了完整的任侠观念和理论主州。
《墨于·经上》日:“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
”注日:“谓任侠。
”这里墨于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任侠”观念,“损己而益所为”,也就是损己利人。
接着,在《墨于·经上》中,墨于进一步阐述了任侠的实践方式:“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
”是说要尽力牺牲自己来解救他人的急难,这正是侠的行为准则。
《墨于·兼爱下》主州“言必信,行必果,便言行之合,犹合复节”。
并且为求“兴天下之大利”便不得不用“天之罚”,以除天下之大害,甚至必要时“不惜以身为牺牲”。
侠一般指的是有着过人本领的人称得起侠。
但侠义往往是跟后面那个义连在一起的。
一个品格高尚,助人为乐,除暴安良甚至劫富济贫的人大家都会把他当作侠客。
农村中学武术教学论文

浅议农村中学武术教学【摘要】武术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形式和健身方法,具有独特的技击性和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磨练意志等特点,对强健身体,防身祛病,发展速度、力量、灵敏、协调、耐力等素质,培养勇猛、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武术教学兴趣教学计划武术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形式和健身方法,具有独特的技击性和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磨练意志等特点,对强健身体,防身祛病,发展速度、力量、灵敏、协调、耐力等素质,培养勇猛、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可目前我们很多学校并没有将其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特别是我们农村中学,纠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下面就我的教学经验,谈谈在农村体育课上怎样开展武术教学。
一、武术课在农村学校开展的现状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随着武术的不断推广,武术已成为了2008奥运会的表演项目。
武术作为体育教学内容之一编入教材,但是很多学校的武术教学开课率并不高,特别是农村学校开展武术教学更不理想。
据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研究员康戈武公布了最新的一项调研报告。
这项为期两年的调研对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270所普通中小学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84.0%的中小学在教学计划中都安排有武术内容,但能完成武术教学任务的学校只有19.3%,另有50.6%的学校能部分完成;还有14.1%的学校在教学计划中虽有武术的内容,但却没有武术课堂教学;13.0%的学校在教学计划中根本没有武术内容。
另外,79.6%的中小学课外活动中没有武术活动,51.3%的体育老师认为体育课中应增加武术内容,77.2%的学生认为没有在校外学习武术的途径,而学生了解武术的途径则主要通过武打影视片和武侠小说,所占比例分别达到了87.4%和46.5%,通过学校体育课了解武术的仅占27.1%。
以上数据表明目前武术课开展的现状并不乐观。
二、当前农村高中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材过于简单、陈旧、没有新意。
武术论文

我心目中的中国武术文化摘要:武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武术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中国的“国粹”,其中饱含着极其丰富的中国古代思想。
关键词:武术;哲学;儒家思想;阴阳思想;天人合一;武德前言: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它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形态,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审美观、健身观、教育观、人生观都在中华武术中有所反映。
通过王忠政老师所讲的中国武术文化赏析课程,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中国武术之精华,同时更清楚的认识到了其中蕴含的武术精神。
正文:武术: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
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
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是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武术在其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进程中,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极深。
儒家思想,阴阳八卦的思想是武术文化精神的支柱,而这种思想又在几千年的武术发展中不断的互相渗透,最终所形成的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是与电影里的以打斗为特点的武术有很大区别的。
中国武术是中国古代人民在历代战争活动中,以生命为代价积累起来的、以攻防格斗的人体动作为核心、以套路为基本单位、并在中国特定的文化环境中逐步形成的文化表现形式。
因而,中国武术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中国的“国粹”,其中饱含着极其丰富的中国古代思想(哲学、道德、兵法、医学、宗教等)。
而武术在其完善的过程中更是融入了处世之道,其精神也从原来的攻击性逐渐的向“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成熟完整的武侠精神转变。
这是一种中国人独有的伦理价值。
武术太极论文

武术对锻炼身体的作用踏入大一的二个学期,面对着众多的体育项目很挣扎、很矛盾,有太多感兴趣的项目了,难于取舍。
但我最后还是走入了武术这扇门。
选择武术可以说,很偶然,也很机缘巧合,这或许就是缘分吧!一学期下来,虽只是很浅显地学习了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但也有不少收获。
下面就浅谈一下我对练习武术的小小收获吧!武术中的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我国遗传下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一种集健身、修养性于一体的行之有效的健身手段,通过长期系统的练习,可以使人身心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传说,太极拳起源于张三丰,由陈王廷(明末清初時人,陈氏太极拳的創始人),王宗岳(清朝乾隆年間),陈鑫(清朝同光時期)等人的继承和发展成为一套独特的武术体系。
它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身体锻炼方法。
太极拳的发展不仅得益于“略难易套”的奠基,更重要的是“去繁从简”的推广普及。
20世纪下半叶,太极拳在传统套路的基础上向简化方向发展,从50年代中的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70年代末的四十八式太极拳,80年代的四十二式等竞赛套路到90年代的八式、十六式太极拳等,一个简化太极拳系列逐步形成。
它与各流派的传统太极拳共同构成有利于当代“全民健身”的运动体系。
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的练习不需要特殊的场地和服饰,且受季节、时间影响较小,花钱少,易于开展,是眼下最兴盛的体育活动之一。
以其独特的优点在老年人中成为流行的时尚,基本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人打太极拳!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内容包括:1. 起式;2. 左右野马分鬃;3. 白鹤亮翅;4. 左右搂膝拗步;5. 手挥琵琶;6. 左右倒卷肱;7. 左揽雀尾;8. 右揽雀尾;9. 单鞭;10. 左云手;11. 单鞭;12. 高探马;13. 右蹬脚;14. 双峰贯耳;15. 转身左蹬脚;16. 左下势独立;17. 右下势独立;18. 左右穿梭;19. 海底针;20. 闪通臂;21. 转身搬拦锤;22. 如封似闭;23. 十字手;24 收势。
体育论文_武术学习心得与体会

体育论文_武术学习心得与体会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体育结合的一种综合性体育项目,对于个人身心健康和精神修养都有很好的帮助。
本人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它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首先,学习武术可以促进身体健康。
由于武术动作要求精确规范,需要反复练习,因此可以锻炼人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
同时,武术还注重内功的修炼,如气功、太极拳等,可以调节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并提升身体免疫力,增强体质。
其次,武术教育对于个人心理健康也有帮助。
武术要求心境平和,内心定力强。
在修炼中,不断强化思维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进而陶冶性情,塑造坚毅的人生信念,促进心理健康。
再者,学习武术可以培养团队意识。
武术除了要有个人能力之外,更注重协作和配合,不能只顾及个人表现。
在培养个人能力的同时,还需打造拥有团结互助精神的小组,以达到团队目标。
最后,并不止于此。
武术的学习不仅仅是动作的精准和身体的强健。
它可以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和精神,从而更好的融入社会并为之服务。
通过学习武术,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以德为先”的精神和“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
总之,武术让我深刻了解到了一个社会和情感相统一,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学问,也让我明白了在自己的人生中注重精神修
养的重要性。
在未来的学习中,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武术,以获得更多的身心健康和精神上的满足。
中国武术的历史论文题目

中国武术的历史论文题目中国武术的起源与传承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承。
这项独特的武术形式不仅在中国古代起源,而且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论文将探讨中国武术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传承情况,分析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武术起源于古代的战争和防卫需求。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武术技艺就已经开始形成,并在后来的各个朝代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武术在中国历史上被广泛应用于战争、保家卫国以及个人修炼。
这些技艺不仅包括各种拳术、剑术、刀术等实战技能,还包括内功修炼、气功调理等综合技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武术逐渐演变为富有哲学内涵的综合体系,并得到了保留和传承。
传承是中国武术发展的关键。
古代传统武术大师们将自己所掌握的技艺传承给后人,并不断调整完善。
同时,中国武术也经历了对外交流与融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武术要素,使得中国武术得以更好地发展壮大。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国武术面临着多种挑战,包括外来文化的冲击、社会变革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现代化的要求。
因此,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依然需要我们的关注与努力。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慑制和自卫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同时对于外国友人,中国武术也是一大独特的魅力所在。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武术也得到了更多的国际关注和认可。
相信中国武术必将在国际舞台上展露风采,为世界文化交流与发展贡献力量。
因此,保护和传承中国武术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强中国武术的保护、完善现有的传承体系、培育更多的武术人才,使得中国武术能够在当下保持传统之美,同时又能够走向世界,发扬光大。
希望中国武术能够在未来继续传承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
另外,中国政府也应该加大对中国武术的支持力度,推动其走向国际舞台。
通过举办国际武术比赛、世界武术大会等活动,为中国武术提供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论文

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论文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论文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经历了多个朝代,兴盛于明清时期。
西学东渐的文化改良,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同时,传统武术文化也同样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强烈冲击。
武术与传统文化论文篇1试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传统武术是指在农耕文明的历史时空背景下形成发展的至今仍在传播的以套路、功法练习和实用技击为主要内容并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体精神的身体活动方式,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底蕴中并不断积累起来的具有文化“珍品”的民族文化精髓〔1〕。
民族传统武术正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使传统武术发生了转型,向着竞技武术方面发展。
横向与纵向的逐渐递进提高,使传统武术的研究建立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高度上,提升及开阔传统武术文化研究的整体价值与发展前景。
传统武术价值的多元文化形态和作用功能,使我们对扩散于民间的武术拳种独特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基础应引起关注,它是整个中国武术拳派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1武术传承由秘密状态转向公开将会日益发展西学东渐的文化改良,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同时,传统武术文化也同样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强烈冲击。
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剧烈冲突,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奥林匹克运动虽然是近代国际体育运动的最高代表,但并非真正容纳了世界各民族的体育文化,它在推动世界各国开展民族的体育运动时,也充当了向全球传播和普及西方体育文化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受中国传统哲学、政治理论、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原理、社会习俗等影响,因而它具有封闭性,而且在长期的封建中央集权限制下,比较重视整体的东西、宏观的东西、共性的东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2〕。
西方文化是在希腊城邦制中发展起来的,它看重平等,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别对立的关系。
中国传统武术当代科技发展论文

中国传统武术当代科技发展论文【摘要】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传统武术的当代继承和发展不容乐观,所以,应当制定和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改变这种现状,如大众健身化、学校教育化、竞技体育化等路径的积极实施,让传统武术在继承的基础上能够不断创新,适应当前社会环境,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武术发展文圣拳陈氏太极1 传统武术概述1.1 传统武术的定义所谓传统武术指的是,竞技武术以外的,具有流传有序,体用兼备,理、法、势齐全的武术拳种[1]。
传统武术主要通过家传和师传这两种方式进行传承,是一种久经历史考验而积累起来的民族财富,是我国重要的且相当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武术甚至被某些学者认为是中国武术的灵魂所在,与此同时,它还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载体之一,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1.2 传统武术的特点传统武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技击动作为主要习练内容,藉以强化个体实战过程中的攻击和防御能力。
第二,以套路、散手以及功法练习等作为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通过家传和师传这两种主要方式进行传承和发展。
第四,不仅涉及套路演练,而且涉及拆招单练和攻防对练,同时还涉及实战应用,并形成了多种特色鲜明且体系严谨的拳种。
第五,传统武术源自于民间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了我国先人的价值观以及审美视角。
同时它又和中国哲学、医学以及兵学等均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2]。
2 传统武术当代发展现状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包括经济结构的转型、社会结构的转型和文化模式的转型等。
在文化模式转型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随着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社会转型给传统武术带来的冲击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中国社会正慢慢地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导致传统武术的立足根本出现了质的转变,一些关键特征正在淡化甚至消失,使得传统武术面临着一种十分尴尬的局面,即旧的社会结构基础正在逐渐瓦解,同时新的社会结构基础尚未健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术论文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姓名:那莫尔邮编:010050
摘要:提到武术,人们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套路!但如果只练套路,就认为是练了武术的全部的话,这个误解就未免太大了。
这种误会也常误导练武的青年人,认为练完了套路就完成了工作,就期待着收获。
我说的期待,并不是坐在那里等,而是每天猛练套路,练很多很多的回数,以为会进步。
但结果往往让人失望。
失望了,就离开了,再也不练。
也有朋友失望了,不免回头说武术的坏话,说是虚空的。
或者说:所有东西都失传了,反正也练不到了。
“武术教全盘,点寸不轻传”。
在这句拳谚之中,所谓的全盘就是整套的意思。
整个套路甚至于是一套又一套,练都练不完的套路,
“全”部都和盘托出。
但是“点寸”——在修己,是增加功力的方法;在制人,是对打实战的秘诀——却不可以轻易的“传”授。
拿孙禄堂、薛颠来说,他们出的书《孙禄堂武学录》和《形意拳讲义》只讲功架,不谈拳理!宁教十艺,不传一力!当然这两位名气太大了,也有可能有人说我没看懂人家的高见,但他们的传人都没看懂?他们都是口传身授的啊,又有秘籍,应当已经艺上身的啊!可惜现在是将门无后了,再高明的理论也不至于这么多人都看不懂,理解不了吧?这与“真传一张纸”相矛盾!那为什么他儿子孙存周就功夫了得?他女儿也勉强还行!有真传他能写在书上??偶尔在书里也有些靓点。
但核心的东东是绝不会传的!
武林还正怪,那些不会的,硬说自己会,还大吹特吹广告打得忒牛。
那些有功夫的,明明有功夫,却说自己知道的是皮毛。
我们这里有个老头看到我就跟老鼠见猫似的,因为我有几次晚上躲起来偷看他练拳,。
(被蚊子咬坏了)
套路是有他的作用的,如协调,但最重要的是里面包含了很多单操手,而这正是练习发力的!也可以理解为套路是活桩!包括了开合,虚实,攻防等。
拳架中的架,就是基本构架的架。
最好的比方,譬如说盖房子,基本的支架是已经挖好了地基。
把柱子和梁给上好了。
虽然还谈不到室内装潢,甚至于还没有隔间,那里是卧房、那里是客厅?但是,如果我们希望将来有一个舒适而且合用的建筑物的话,最重要的,其实在于基本架构规划得好不好?建得结不结实?这个套路,就是把地基、栋梁、柱子、房顶,给架构起来用的。
在中国民间武术中有一句拳谚,这就是:百拳不抵一法。
其意是说,懂得再多的拳路都不如懂得一个打法。
因为懂得再多的拳路而不懂打法,这在较技上就只能是银样蜡枪头,毫无用处。
“武术套路”并非同于武术。
因为,套路是武术理念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武术理念是格斗的方法、技巧和原则。
(当然你要是说是“止戈”,我也不反对,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矛盾!)
总之,套路要和技击相结合,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能天天抱个套路瞎练,要知其攻防含义,或者他到底锻炼什么的?有啥意义?
当然你也可以从套路中提取你个人感兴趣的招来反复操练,
1、简单
2、直接
3、适合你
4、适合现在的打斗环境
符合这几点的招数就是可以用来练的,而那些高难的,好看的,不符合实战要求应用的,千万不要去练。
以前的实战武术家也不是只练套路的,他们都有搞专项训练的!自己就偷偷躲起来练散招和一些有用的基本功去了
要是把核心的东西很快讲完,还怎么收学生钱啊?所以把自己会的全编到套路里,也好多教他段时间,多收些费,那个张源侠在心理医生就这么在美国教徒弟的!这样徒弟是永远都无法超过师傅的,还有骗一些来学武术的初学者。
我们练套路时,一定要主动追求;其中应该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不要误解,以为练了这个套路之后,套路就能够自动的把我们变好,提升到某种程度。
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套路本身,绝对不会为我们做这些工作。
我们是练习者,以套路为一个凭借,然后追求我们上述各个不同的目标。
我想要用一个三角形来说明合理的武术结构:这个三角形的上端是套路,这是一个角。
而在下面,有两个角;这两个角,一个是攻防的应用,一个就是锻炼的功法。
今天最大的误会,最大的悲剧,就是练武只练一个角。
指的是最上面的角,就是套路。
而认为学完了套路,就学会了这趟拳了。
其实,只练了套路,如果不好意思说那是极其空洞、几乎等于是零;起码也要说,他在三角形中,只做了一个角。
他当然可以自娱、娱人。
如果做得正确的时候,不伤身体的话,可以做为一种健身操,也是不错的。
如果练给别人看,练的很流利,很优美的话,也有娱乐的效果。
套路并非是一无可取,不是说他全无价值。
练武术,点穿了也没有什么神秘可言的。
每个人无非是二手二脚。
练武若从技击角度来分析无非三个目的,
一、体能与潜力的增加;
二、体能与潜力的极大发挥;
三、体能与潜力的正确发挥,能有效正确的作用在对方身上,即攻防,技击。
1.先说体能与潜力的增加。
千招百能,无力不行!无力就有可能成为是花拳绣腿。
我们练武的人,日日练拳,打套路,站桩,排打、操砸胳膊,打沙袋,打木人桩,抓坛子,负重练拳`是为了增加身体的功力,抗击打力、硬度及内在力量,这都可以看作是为了增加本身的体能和内在潜力,这是第一方面的目的。
2.体能与潜力的极大发挥。
有了巨大的潜力不等于你就可以统统发挥出来了,例如你有800斤的力量,可是一拳打出去由于姿势不正确,造成全身各部配合的不协调一致,引起本身肌肉群的互相牵制和抵消,可能只能发挥10%的潜力,只打出80斤的力量来。
但是有的人虽然天生瘦小,体内原只有200斤的力量,可是训练有素,却能发挥出80%的力量来一拳能打出160斤来,所以拳头反而比身高体大的更重。
这也就是为什么举重运动员未必有多大爆发力,当然他本身具有爆发出力量的潜能,如果进行专项训练的话,也可以爆发出强大的力量。
李小龙也说过他的武功核心就两点近身与发力!将现有之力爆发出来是第二方面的目的!
第一点是增大现有之力量,第二点是提高现有爆发力的效率,如何协调、高效,省力的爆发出来!
许多门派,拳种都有单练动作,单发劲,单操手。
各门派的拳中也常讲究一个整劲(六合,手足相顾,内外如一,都强调腰在发力中的作用),
3.体能与潜力的正确发挥。
就要考虑到很多因素,即时机、距离、角度是否正确、巧妙,落点是否恰倒好处,不该发劲的时候发劲(落空)与该发的时候没有及时发劲(意断劲断),都是同样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体内有极大的力量,也是无损对方一根毫毛的。
不该缩头的时候,缩头。
都是不美的!如何用身法,步法化解对方攻势,把握好距离,角度,让对方从任何角度攻来都处于一种被动挨打的地位。
不谈“进如风吹鹅毛,退如流水寻缝”了,就能够欲进能追得上,欲退则撤得出就可以了,步法之重要也非同一般,君不见“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傅”?所以最后一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
各门各派的对练、连击动作的组合、实战,都是为了能在实战中不仅发挥自己的极大潜能,而且能有效正确的作用在对方身上,这也就是我们练武所要达到的三个目的。
所以不同的练法也好、绝招也好,都离不开这三个目的。
也都不能离开这三个方面。
明白了这些就不信邪,就不会被武术的神秘色彩迷惑和受一些江湖术士、武林败类的蒙骗了。
再说一下绝招,不是招本身绝,而是用的人把招用绝了,是劲以及劲的变化绝!如乔丹的绝招后仰投篮,你要是认为后仰投篮是绝招,在比赛上用了它就能赢岂不是笑话?可能你投了10个只进了2个,或一个没进!关键是你要有乔丹那
种技术,反应,时机的把握,假动作的配合,速度,准确率等!功夫也是一样的!没有什么绝招,看你练的!
孙存周去问孙禄堂功夫有什么绝招,孙禄堂说一个字“练”。
李小龙每天做至少500次侧踢,直拳。
才有了后来的协调!
郭云深要是不日操拳万遍,也难能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美誉!
个人认为练好武术就是反复操练正确的东西!
道理很简单,以至于大多人看到它都不敢相信这就是真理!
武术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只有苦练加巧练,并重新重视实战,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古今中外(武术),无一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