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四川女子师范教育

合集下载

清末民初四川女子教育——以女子学堂(校)为中心

清末民初四川女子教育——以女子学堂(校)为中心

作者: 林林
作者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四川林业干部学校
出版物刊名: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一纪闻1.杜氏女子家塾·四川女子学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秋,旅京川籍名宿杜德舆的夫人杜黄,在北京丞相胡同寓所,创办“杜氏女子家塾,自任塾长,聘秋瑾担任国文、历史、地理诸科教习,日本女子服部繁子、尾崎衿子、高洲虎子教算术、图画、音乐、手工等课。

学生一律免费,来求学者甚众,打开了女子求学的风气。

办了两学期,成效显著,逐渐取得社会信任。

杜黄又说动了‘四川旅京同乡会’诸大佬,拨出会款,在北京四川营开办了一所‘四川女子学堂’,招收川籍女儿和一些关系户的姑娘”[1]。

这时,“杜氏女子家塾”和“四川女子学堂”两张牌子,一套人马,杜黄与秋瑾在忙忙碌碌之中,初圆了“振兴女学”之梦。

这所四川女子学堂一直存在到光绪末年[2]。

后来,秋瑾参加同盟会,旋邀杜黄入盟,从事反清革命。

杜黄受命创办《中国妇女会报》于北京,开我国妇女报刊之先河,秋瑾在上海办《中国女报》与之呼应,二人又在“女权革命”的旗帜下合作,终成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2.南充小学附属女学·端明女塾·南充女子师范学校光绪二十九年(1903),表方先生张澜留日归来,创办“南充高等小学堂”,招收“应过科举考试的童生,延聘县中正绅有才学德者:胡德宣讲地理,邓克钦教数学、图画...。

清末四川女学探微

清末四川女学探微
2 0年 1 01 0月
中华女 子 学院 山 东分 院学报
J u n l fW o n’ a e ya h n o g o r a me SAc d m tS a d n o
oc . 01 t2 0
No 5 S r. . e No. 3 9
第 5期 总 第 9 3期
A x lr t n o i u nW o n S h osi aeQigDy a t n E po ai fSc a me c o l n L t n n sy o h
HU Jn ig
( e i gN r l ol e N Oa g 4 1 ,C ia N  ̄a oma C l g , e i 1 n e n 6 12 hn )
臣工条 陈请 办女学 者 日众 ” 的状况 。各地 女 子 学 堂
相继 出现 。在 清末 兴 办 女 学 的潮 流 中 , i 走 在 四JI 省
了前 列 。

梁启 超 、 嗣 同等为 代表 的维新 派在 宣传 西方 况
民主思想的同时, 也宣传妇女解放思想 , 抨击男女不
收稿 日期 :00— 5—3 21 0 l 基金项 目: 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2 0 0 8年课题( 目编号 : J0 0 1 项 C F 80 )
早在 10 92年秋 , 旅京川 籍 名宿 杜德舆 的夫 人 杜
作者简介 : 胡静 , , 女 内江师范学院政法与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

91 ・
动 兴起 时 , 引进 西 方 天赋 人 权 、 在 自由平 等 、 性解 个 放 等 民主思想 的 同时 , 女平 等 、 女解放 的思想 和 男 妇
理论 也一起 输 入 中 国 。随着 维 新 思 潮 的发 展 , 子 女

清末女子师范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清末女子师范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清末女子师范教育的特点及启示作者:滕济楠关娴娴来源:《理论观察》2020年第01期摘要:清末民初是我国社会的转型时期,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催生了女子师范教育。

早期的女子师范教育带有时代的特点,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发展缓慢,教育中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仍然存在,重视职业培训等。

女子师范教育的兴起对我国师范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即使现在已不再实行男女分隔的教育,仍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清末;女子师范教育;特点;启示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1 — 0115 — 03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时代的巨变使得教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我国以往的教育中只有少数贵族女子具有识字的特权,但主要学习的也是《女诫》《女训》一类教导妇德的文章,最终目的是为家庭服务。

近代以来,为适应时代的需要、社会的进步,女子师范教育应运而生。

受西方先进思想影响的有识之士发出发展教育的号召,反对传统的教育理论,提倡男女平等,并做出创办女子教育的尝试。

1907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女师教育的独立地位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其法制化进程由此开始。

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了中国与西方的鸿沟,思索着从教育入手改革社会,发出了教育救国的呼声。

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选择顺应历史潮流,着手改革教育,新式教育逐渐兴起,女子师范教育也走上了近代化的进程。

清末时期,女子师范教育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898年中国人自己兴办的第一所女子学堂——经正女学到1907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二是1907年颁布《章程》后到1911年辛亥革命。

第一阶段中,女师教育不受政府重视,办学以私人办学为主,缺少政府统一的管理。

1840年后,中国在多次对外战争中逐渐加强了与西方的联系,传教士们也借此机会在中国兴办教堂,创办教学女学,传播基督教义。

受其影响,一批最先与西方先进文化接触的有识之士也开展了兴办女学的尝试。

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的德才观传承

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的德才观传承

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的德才观传承刘景超;刘丽群【摘要】清末民初的女子教科书以全新的文本形式和政治关怀开启了焕然一新的女性公共空间,它打破了“女子无学”、“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格局,为女性才智的发展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广泛的可能性.然而检视教科书文本却不难发现,在“女德”和“女才”的关系问题上,这一全新的文本形式与传统保持着十分清晰的连续性——它们认同“道德优先于才学”.它们嘲笑传统社会的“女子才学”行为,追求传统女性读本所倡导的道德和实用原则,它们塑造的两类新形象——贤妻良母和国民之母——均是“女德”的新型政治形式.【期刊名称】《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16)006【总页数】6页(P69-74)【关键词】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德;才【作者】刘景超;刘丽群【作者单位】湖南女子学院教育与法学系,湖南长沙410004;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23.3中国传统的女性读本,如《烈女传》、《女诫》、《女训》等,尽管在不同时期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功能却是一致的——均指向教化年轻女子养成传统的伦理道德,为她们更好地扮演妻子和母亲角色做好准备,而不在于开启她们的心智、促进女性的博学与才能。

清末民初,中西学价值之争日益激烈、女性教育需求凸显,引发了人们对悠久文化传统的反思与审视,那种致力于“女性教化”的文本传统受到了普遍的质疑,新式女子教科书应时而生。

与传统女性读本不同,这些教科书供年轻女子在学堂中使用,它们的出现开启了焕然一新的女性公共空间,为女性的才智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

教科书作者们声称这些文本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是新的,然而,检视文本本身却可以发现,这种新型文本并非与传统完全断裂,在德、才二者关系的评判上,它们保持着清晰且十分引人注目的传统连续性——“道德教化优先于才学培养”。

它们嘲笑传统的“女子才学”行为,认为这些行为无益于女子道德发展;在构造文本时,作者们总是优先考虑道德要素;它们认为女性才学总是服务于女性道德,它们着力于培养的两类人——“贤妻良母”与“国民之母”,要么是让女才服务于家庭,要么服务于国家社会,二者不过是私德还是公德的区分罢了。

清末民初时期的女子教育对中国女子角色变化的影响

清末民初时期的女子教育对中国女子角色变化的影响

摘要每个时期的教育都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联,提倡女子教育,不仅解放了中国女子的思想,打破了旧式教育的禁锢,更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清末民初时期,女子教育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仍然遭到部分人的反对和批判,在课程设置以及人们的观念上仍沿袭旧的传统,导致培养出来的女子仍是贤妻良母型的角色。

而随着时代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使女子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使她们成为了自己的主人。

关键词清末民初女子教育女子角色影响On the Influence of Women 's Education in Late Qing Dy -nasty and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Change of Chinese Women 's Role //DingXiaoqinAbstract Eachperiodofeducationarecloselyrelatedtotheso-ciallife.Thepromotionofwomen'seducation,notonlychangingChinesewomanthought,breakingtheoldeducationtradition,butalsocompletelychangingthemindsetofthepeople,andmadeagreatcontributiontotheeducation.AttheendoftheQingperiod,althoughwomen'seducationhaddeveloped,therewerealotofpeopleagainstit.Stillclingingtotheoldtraditionofthecurricu-lum,trainedwomanbecameawifeandmotherrole.Withtheeraofprogressanddevelopment,theeducationalcontentofchangesledtowomen'sroleschanged,sothattheybecametheirownmasters.Key words lateQingDynastyandtheearlyperiodoftheRe-publicofChina;women'seducation;women'srole;influenceAuthor 's address SchoolofEducationScience,SichuanNormalUniversity,610068,Chengdu,Sichuan,China在古代,中国一直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女子的角色定位就是贤妻良母,在家相夫教子就是女子一生最主要的任务。

清末的学前教育

清末的学前教育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 第二节 外国教会在华的学前教育活动
第一节 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背景 (一)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 清末学前教育的改革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一系列政 治、经济、思想动因的推动下产生的必然现象。 (1)政治上,教育改革是整个国家政治体制变革的一个组 成部分,而学前教育的改革又是教育体制变革的一个组成 部分。 (2)经济上,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促使教育体制向社会化 转变,而学前教育的社会化是整个国家教育社会化的一部 分。 (3)思想上,清末学前教育的改革,也是在社会各阶层 人士积极要求变法的思想推动下进行的。
(一)设立幼稚园
1、设园宗旨 以基督教精神奴化中国人的思想,培养高级治华代
理人——是帝国主义在华兴办文化教育事业的终极目标。
2、教会幼稚园的产生与发展 19世纪80年代 中国沿海福建福州、宁波、上海等
地出现小孩察物堂。
此外,教会也在中国设立婴儿园。如由龚史曼格夫 人创办的浙江湖州的民德妇女职业学校就附设了民德婴 儿园,作为学生的实习场所,招收出生到8岁的儿童, 采取母子同校的办法,婴儿多为妇女部学生的子女。
▪ (一)蒙养院的意义、对象 ▪ (二)蒙养院的设置 ▪ (三)蒙养院课程 ▪ (四)蒙养院的师资 ▪ (五)蒙养院的地位 ▪ (六)蒙养院的保教要旨
(一)蒙养院的意义、对象
▪ 1.章程明确指出:“蒙养通乎圣功,实为国民教 育之第一基址。”
▪ 2.蒙养院招收“三岁以上至七岁之儿童”
(二)蒙养院的设置
阶层,减少双方之间的误解和冲突,从而使西方的势 力更方便地进入并支配中国社会。
第二节 外国教会在华的学前教育活动
▪ 二、外国教会在华办学前教育的活动 ▪ 外国教会在华创办幼稚园及幼教师资培训班不仅在时

清末教育制度改革的成果与不足

清末教育制度改革的成果与不足

清末教育制度改革的成果与不足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教育改革一直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而清末教育制度改革便是这一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清朝末年,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必须通过教育制度改革,来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实力,加强对外抵御侵略。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清末教育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少不足之处。

一、成果1. 确立了中西合璧的教育体系清朝末年,面对西方列强教育体系现代化的压力,我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以及师资力量和科学仪器的引进。

不仅如此,清末还在九省会设立都督学政厅,对学校进行集中管理,以推动全国教育现代化进程。

这些努力为创建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清朝教育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此,清朝末年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增加科学和技术的学科,利用实验和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建立培养思维能力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及批判思维能力等,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大力推进女子教育清朝末年,女子教育一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女性受教育的比例非常低。

随着清朝末年教育改革的实施,女子教育逐渐得到关注和推广。

一些著名学府如南开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学校、上海女子师范学校等被创办。

这些学校的创建为女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因为大力推进女子教育,女性的素质也得到了较快的提高,这也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二、不足1. 师资力量薄弱尽管清朝末年重视教育改革,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师资力量薄弱成为妨碍教育改革的主要因素之一。

教师教育质量不高,对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相对较差,这导致了学生们的知识和技能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因此,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端教师帮助,让教育改革取得需要的效果非常困难。

2.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在城市发展较快的地方,教育资源集中,而在乡村地区,教育资源极为匮乏。

清末民初中国自办女子学校教育的探索

清末民初中国自办女子学校教育的探索

在 中 国第 一 所 自办 女 子 学 校 的 创 办 以前 , 中 国存 在 的 女 子 学校 主要 是 教会 女 子 学 校 。鸦 片 战 争后 , 资本 主 义 侵 略 国强 迫 清 政 腑 签订 一 系列 不 平 等 条 约 , 中 国攫 取 了特 权 , 中包 在 其 求 , 思 政 教 育 者 面 临 的一 个 重 要 课 题 。 是 ( ) 四 网络 对 思政 教 育 方 法 和 手段 带 来挑 战 传 统 的思 政 教 育 方 式 向大 学 生 所 传 达 的教 育 信 息 及 其 作 用 的对 象 数 量 都 受 到 很 大 限制 . 网 络采 用 图形 交 互 界 面 . 而 用 户 n 以通 过 各 种 输 入 设 备 与 多 媒 体 系 统 进 行 灵 活 方 便 的信 息 r 交 流 , 且 也 可 以根 据 自己 的需 要 主 动 选择 信 息 。 并 网络 的交 互 式 沟通在思政教育 中的应用 . 彻底改变传统 的“ 讲我听 ” 将 你 的 向 强 制 性 方 式 。 1 日新 月 异 的 社 会 发 展 使 学 生 养 成 了 强 5 烈 的 求 新 意 识 , 易 对 因循 守 旧 的 旧作 法 、 也 旧思 维 、 形 式 产 旧 生 逆 反 和厌 倦 心 理 。这 就 要 求 高 职 思 政 教 育 大 幅 调 整 和 更 新 教 育手 段 。 ( ) 五 网络 使 开展 思 政 教 育 的环 境 复 杂 化 网络 世 界 是一 个 开 放性 世 界 。 们 可 以 自主 选 择 和 发布 信 人 息 , 过 由于 网络 对信 息选 择 、 滤 、 不 过 监管 的功 能不 太 完 备 . 网 络 技 术 和 管 理 等存 在 巨 大 缺 口 , 些 西 方 国 家凭 借 自己先 进 的 一 网络 技 术 对 信息 具 有 绝 对 的控 制 权 ,利用 网络 进行 文 化 渗 透 , 影 响别 国 的价 值 观 和 行 为 方 式 . 自己 的利 益 服 务 , 些 反 社 为 一 会 主 义 反 党 和政 府 的 组织 ,利 用 网 络故 意 捏 造 和歪 曲事 实 , 散 步 谣 , 扬 歪 理 邪说 , 对 我 国的稳 定和 发 展 构成 极 大 威 胁 . 宣 这 网 络 巾 多种 思 想 、 多元 文 化 、 种 价 值 观 念 的交 汇 及 各 种 意 识 各 形 态 的充 斥 使思 政 教 育 环境 复 杂 化 , 职 学 生在 此 种 环境 下 难 高 以进 行 正确 的价 值判 断 , 对 思政 工 作提 出了严 重 挑 战 这 三、 网络 环境 下加 强高职 院校 大学 生思政 教育 的思路 与方法 高 职 院校 思 政 T 作 者 要 高 度 重 视 网络 这 个 崭 新 的 思 政 教 育 领 域 , 建 积极 健 康 的 网 络 文 化环 境 , 丰 富 多 彩 的 信 息 交 构 在 流 和互 动 中 , 实现 网络 思 政 教 育 潜 移 默 化 的德 育 功 能 ( ) 强 大 学生 网络 法 律 意识 教 育 和 网络 道 德教 育 一 加 在 完 善 网络 法 律 法 规 的 同时 ,要 进 一 步 加 强 高 职 院 校 大 学 生 的 网络 法 律 意 识 教 育 。将 现 实 中的 法 律 意 识 自觉 地 运 用 于 网络 ,使 其 在 网络 行 为 中用 一 定 的法 律 法 规 意 识 规 范 自 己 的 网 络 行 为 , 做 不 利 于 国 家 和 稳定 发展 的违 法行 为 . 而 以 不 从 法 律 的 制 约性 逐 步 提 高 自身 的思 政 觉 悟 , 网 络 中 做一 个 “ 在 文 明 人 ”. 要 进 一步 强 化 网 络道 德 教 育 , 进 大 学 生 在 网络 中 .还 促 的 文 明 行 为 ( ) 二 积极 开展 生动 活 泼 的 网络 思政 教 育 活 动 大 力 建 设 “ 色 网 站 ” 使 之 成 为 高 职 网 络 思 政 教 育 的 重 要 阵 红 , 地 。 职 思 政 工 作 者 可 以设 立 网 上 思 想 教 育 论 坛 , 高 由专 职 的 、 有 经 验 的 老 师 解 答 大 学 生 的 问 题 , 以 此 直 接 和 学 生 交 流 思 想 , 网站 成为 “ 个 共鸣 的家同 , 思想 有 困惑的人 来 说 , 使 一 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台世界2012·4月下旬………………………………………………………………………………………………………………………………………………………多箱被日军掠去。

北平沦陷后,国立北平图书馆被伪新民会提去图书4473册,其余的或被日军抢夺、焚烧、变卖,或被偷窃、破坏、虫蛀,馆藏损失极其惨重。

七七事变后,国立北平图书馆与北大、清华、南开等高校南迁至长沙。

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国立北平图书馆与临时大学合作,成立临时大学图书馆,开展图书馆服务工作。

1938年与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的临时大学一同迁入昆明,并继续与西南联大合作办图书馆,为抗战时期缺乏参考书的高校师生服务。

同年5月成立国立北平图书馆昆明办事处,积极征购云南、四川等地的西南文献,并出版了《国立北京图书馆西南各省方志目录》。

此外还设有上海、重庆、香港等办事处[2]89。

留守北平的馆员在艰难的环境中坚守馆产,在敌伪的压迫下忍辱负重维持馆务。

上海方面则积极收集抗日史料,除了国统区出版发行的报纸杂志,还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大量沦陷区的报纸传单刊物。

同时在周恩来的大力支持下,收集到大批解放区的书籍和中国共产党早期出版的珍贵书刊文献。

香港方面利用所处环境寻求国际上的援助,在美英各国图书馆界的帮助下收到许多捐赠图书,极大丰富了馆藏。

重庆方面进行正常的印制馆刊采购图书的业务。

抗战胜利后,国立北平图书馆又回到北平,在对原有藏书进行清点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规模的藏书建设。

三、中国国家图书馆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国立北平图书馆。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国立北平图书馆移交至文化部,更名为北京图书馆。

1951年,文化部颁布了《改造北京图书馆方案》,将其改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也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的国家级图书馆。

这座命运多舛的图书馆迎来了它的第二春。

由于政府的支持,北京图书馆的藏书增长有了基本保证,即使在文革时期,业务工作虽然遭受重创,但其藏书仍然得以保全。

1975年在病重中的周总理亲自指示下,北京图书馆在西直门外重新选址建造新馆,并于1987年落成使用,成为北京图书馆迈进现代化的标志。

1998年12月,北京图书馆更名为中国国家图书馆。

1999年实现365天全天候开馆,同时建立国家图书馆第一家部委分馆。

国家图书馆网络建设也在此时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在2003年实现了采访、编目、加工、流通等多项业务的自动化管理。

2008年国家图书馆二期新馆落成开放。

同年9月开启国家数字图书馆,标志着国家图书馆向数字化的重要转变,极大地方便了读者。

至2009年国家图书馆百岁华诞之时,馆藏文献已达2700万册[3]10。

国家图书馆以人才兴馆、科技强馆、服务立馆为宗旨,大胆开拓,锐意改革,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在国家建设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1]李镇铭.京师图书馆的基础藏书及其渊源[J ].北京图书馆馆刊,1995(3).[2]吴效华.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先驱———袁同礼[J ].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4).[3]孙承鉴.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起步与发展[J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0(3).史籍所见最早的从事社会教育的女性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据史书记载,一些掌握有扎实的文史知识和技艺的女才人开始亲自以其一技之长传授生徒。

“苻坚为太常。

坚常幸其太学,问博士经典,乃悯礼乐遗阙。

时博士卢壶对曰:‘……唯《周官礼注》未有其师,窃见太常韦逞母宋氏世学家女,传其父业,得《周官》音义,今年八十,视听无阙,自非此母无可以传授后生。

’于是就宋氏家立讲堂,置生员百二十人,隔绛纱缦而授业,号宋氏为‘宣文君’,屠侍婢十人。

”[1]1538除此之外,南朝吴郡韩兰英被武帝赐“博士”称号,担任六宫文化教师;王羲之曾受业于女书法家卫烁门下。

明清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通过为上流人家的女孩教授儒家经典、诗歌艺术和绘画谋生的职业女塾师。

对于女子为人师,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并没有明文禁止,反而加以提倡。

清初《内则衍义》中提到:“明贾氏,幼读书通大义。

家贫而寡,设教女馆,授书自结,闺门肃然。

事闻旌之。

”顺治皇帝特加暗语赞扬:“以女子而设馆教人,古今以来所不多有。

贾氏家贫孀居,不得已而授书自给。

其学问之博,可以概见:闺门肃然,其有得于学,并可以类推矣。

”[2]在统治者的提倡下,清代女子私塾得以推行。

但是,这时候的女学更多的是局限于上层社会附属于家庭教育的封建伦理纲常的传习,担任教师的女性也是沿袭其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真正使女教师“在社会上的工作合法化”[3]87,是清末女子师范教育兴起的推动。

1898年,在外国传教士创办女学堂传教的刺激下,经元善创办了第一所中国女学堂———“经正女学”。

随后便出现“京外臣工条陈请办女学者日众”的状况。

各地女子学堂相继出现。

面对不断出现的女子学堂,清政府被迫在1907年3月8日颁布了《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修订了1904年1月颁布的《癸卯学制》的“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子教育”的主张。

《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规定了女子学堂分为初等、高等及两等并设三种,学制各4年,凡是女子学堂学生,一律禁止缠足。

规定设立女子小学“以养成女子之德操与必需之知识技能并留意使身体发育为宗旨”。

《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还规定:每县州必设立女子师范一所,初办可由官府筹设,并允许民办,学制亦为4年。

接着,女子职业教育也经呈准而在各地展开。

至此,癸卯学制终于以国家法制的形式,局部地承认了女子教育的合法地位。

各地女子师范学堂的设立,使得女性从家庭走上社会,“教师”真正成为女性谋生的一种职业。

一、清末四川女子师范教育兴办原因1.四川虽偏出内地,也出现了少量的闺塾师,为四川女子学堂、女子师范学堂的兴起预备了相当数量的初通文义的女教师和女学生。

巴县吴梅修茂才的女弟子“年甫十六,修学甚敏,文亦可观”,被聘为清末四川女子师范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既是四川女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清政府与地方官员推动的结果,同时是早期四川近代化和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了妇女从家庭走向社会,客观上促进了妇女解放和社会风气变化。

清末四川女子师范教育浅析清末四川女子师范教育□内江师范学院胡静摘要关键词WENSHITANYUAN64巴县女学会教师[4]5。

隆昌张泽云及其嫂屈翼成因“品优学萃”,被聘任为泸县小市女师传习所“中学”教员兼管理。

泸县罗、陈二女士担任泸县官立女子师范学堂“中学”教习[5]6。

2.随着四川女学堂的开办,女教师缺乏问题日益突出,“为女学求师范,则尤有难言者”[6]2。

据《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转录光绪三十三年(1907)全国女子学堂统计表中的资料,1907年四川共有女子学堂70处,仅次于直隶。

至宣统二年(1910),四川女子学堂共有163处,女学生5600人。

于是倡办女子师范教育的呼声开始出现。

重庆天足会在光绪二十九年发布《重庆女学会章程》十二条,其中第五条规定:“本会于未立女学堂之时,当先立女师范学堂,以广师资而便学者。

”后重庆女学会按第五条之意制定《女学师范学校办事章程》,规定:“女学师范学校暂就巴县城内全节堂先行设立,择该堂所住粗通文义之节妇为师范生,其有非住该堂而愿为女学师范生者经妥人保荐、会友允准亦可入校;聘请精通文法的女师或齿德俱尊的耆儒以为教习;课程分为字义文法、家政及修身、历史、学术、粗浅算术、歌诗六种,并临时添设裁缝、音乐、画绣及美术等择地建立女塾,并就私家女塾之聘,无凭照者不得为女塾师;常年经费有女学会筹募,每名师范生交纳膏火费制钱500文;师范生卒业领凭照后,应在女学会为教习一年,且修教寻常教习减半;女学师范生虽不必尽选大足,然师范卒业,将来就聘设塾,务以教诫女弟子不缠足为宗旨。

”[7]11904年学部下令各省从速设立女子师范学堂。

省城淑行女子中学堂改办为女子师范学堂,东亚女学堂改办为巴县女子师范学堂,南充端明女学堂改办为南充女子师范学堂,毓秀女学改办为毓秀女子师范学堂。

3.川省官员与进步人士的推动。

四川女子教育的发展还和本省重要官员的大力支持分不开。

20世纪初年,四川先后有岑春煊、锡良、赵尔巽三位总督在任。

他们都对兴办新式教育采取了积极的态度。

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后,岑春煊立即设立了川省学务处,作为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

继任总督锡良更是大力鼓励和支持兴办新式学堂。

1905年,锡良对学堂“规模整齐”、“尚有条理”、“开办最多”的15个州县官记功;对“办事延宕”、“事多敷衍”、“一堂未办”、“禀报欠实”的11个州县官记过;1906年又通报嘉奖办学“不愧表率”的邛州知州方旭等人,将“学务毫无整理”的剑州知州茹汉章、“办学固未得法”的阆中知县赖以治等人或免职或降职。

这些举措对鞭策官吏锐意兴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锡良在任期间,还特别重视边远地区女子教育的发展,在四川与云南交界的藏区创办女子学堂。

在僻处边地的理塘、盐井等地,已有学校实行男女学生共同就读。

除此之外,社会进步人士也积极提倡女学。

1907年春,张澜从成都返回南充后,便立即与林维干等人筹划,在县城大北街创办起端明女塾小学初级部,张澜还同女塾教师一起四处宣传,阐明女学与国家前途的关系,讲清楚女子读书对家庭和对女子本身的益处,尽力说服家长。

在女塾里他让女生解下缠脚布,组织她们踢毽子、荡秋千,展开体育活动。

为了回击守旧势力的攻击,他还亲自带上女学生上街跑步。

张澜的这些举动,使川北社会的风气有了较大的改变。

二、清末四川女子师范教育发展状况四川省的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是在泸州创办的。

1906年2月,泸州小市女师传习所建立,招收学生20余人。

闰4月,泸州官立女子师范学校及其附属女子小学在文庙街孝廉堂开办,“女生五十余名,续来者顷闻尚多”,取录20人,学科9门,十月卒业[8]11。

1909年,续招师范第二班,兼开办初小班,因学生增多,将学堂迁到学坎上训导衙门,并在小市设分校,招收初小学生。

1910年,招收师范第三班,此后简易师范每年招生一班,学制三年。

1913年,改名为“泸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

1914年停办简易师范班,开办五年制师范,添设城内贞静庵分校,招收小学毕业生[9]11。

从1906年到1911年,四川境内共设立女子师范学堂20所。

三、清末四川女子师范教育办学特点1.女子师范教育实质是传统女学的绵延。

女子师范教育的宗旨仍然是培养传统社会的贤妻良母。

重庆懿行女学堂在开校时规定学员“勿负天与清淑之姿。

力践国民应尽之职,思俭德之可贵,勿以揉罗被毂为荣。

观矢敬恭而弗渝,勿以偭越规矩贻世诮。

《内则》千言,《女诫》七篇,念兹在兹,守而勿失。

更旁及于艺能,各展勤于内治”[10]3。

巴县女子师范学堂在办学伊始提出的办学宗旨是“期实践,期整肃勤洁,力挽骄奢习惯,养成良妻贤母,高尚资格”[1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