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史城规班讲义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八讲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小结 第周 张信晖
中国城市建设史部分题目参考答案

中国城市建设史1:我国新时期时期原始社会居民点布局形态与社会文化发展阶段有何关系?初期城市产生的条件是什么?(p3-4)【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城,郭】新石器时期,农业逐渐发展,到后期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氏族部落的形成就必然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
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原始的居民点遗址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居民点的位置,由于生产及生活的要求,有一定的选择,一般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点多在靠近河流的较高台地上,在长江中下游由于地势低下,水道纵横,居民点多在靠近水的墩上在浙江吴兴钱山漾由于多水潮湿,还发现高出地面的桩上建筑。
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产生及发展而从一般的村落居民点中分化出来的,城市属于社会经济的范畴。
仰韶龙山文化说明公元前22世纪的夏代以前仍为原始社会,如财产公有及禅让制度等。
廓,有屋顶并一边有墙。
夏代就有“筑成以卫君,造廓以守民”龙山文化,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
2:现已发掘的商代主要城市有哪些组成物质要素?其布局特征如何?当时城市建设技术水平有哪些表现?(p5-7)【版筑墙,茅茨土阶】有宫殿,平民住宅区,有铸铁,制骨,制陶等手工业作坊,半穴居的住屋,可分为早期和晚期。
在这些穴居住室之间,还长间有一些制陶制骨冶铜等场地。
城池包括宫室,庙宇,住宅,坟墓,土穴,窖和地牢,方圆皆离宫别馆,绵延100余公里。
房屋结构,茅茨土阶○2殷墟(安阳小屯)一小屯村为中心,发现大量的》土房屋台基,这是当时公式建筑群的遗址。
房屋台基沿洹河两岸呈带状分布,长达5公里。
王宫的外围有密集的居住遗址,可能为小奴隶主或自由民的住宅。
王宫的遗址有一定布局,成组排列。
住宅有东西,南北两屋相对,中间有庭院,已发现四组,建筑轴线与磁针方向北偏东5度左右。
可知当时已注意朝向及日照。
发现有半穴居,还有穴及竖穴。
发现一长20米,宽10米,深2.8-3米的窖,为圈牛的牢,还有深7-8米的窖,有上下脚窝,可能是关罪犯或奴隶的牢。
中国城市建设史 ppt课件

抬梁式结构:立柱上 架梁,梁上又抬梁。 梁向上逐渐缩短。广 泛运用于宫殿,坛, 庙,寺院等大型建筑。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穿斗式结构:用穿枋 把一排排柱子串联起 来成为排架,然后用 枋,檩斗接而成。多 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 筑物。(川西民居)
城市平面似长方形。城墙为 夯土墙,又厚又高。城市内外有 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 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住点 以及墓葬区。发现商城住宅墙体 为版筑。(版筑墙技术为地面建 筑创造了有利条件)
郑州商代城址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2 殷墟(安阳小屯)(p11)
(1)在河南安阳西北部小屯村附近 的洹河南岸,为晚期商代遗址。在洹 河两岸十余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大量遗 迹。有宫室、庙宇、住宅、坟墓、窖、 地牢等。 (2)带状的建筑区遗址较为特别的 是:建筑平面多种多样,方形,矩形, 长方形等。
现代部分
——1949年以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建设)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原始社会生活及其劳动情况
(1)旧石器时代:依附于自然的采集经济以及渔猎方式。其 居住形式为巢居及穴居。
(2)中石器时代:农业的出现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大 分工 农业与畜牧业及狩猎业分开 形成以农业为主 的固定的居民点(最初的原始的村落)。
建筑全为地面建筑,用填基法在 洼地或早期窖穴上填筑,或在地面上 挖基坑填土夯实。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补充知识:木构架结构 (1) 何为木构架: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 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 要结构形式,它是由立柱,横梁,顺檩为 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 以榫卯相结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2)形式:中国古代的木构架有三种不 同的结构方式。抬梁结构,川斗结构,井 干结构。 (3)优点:a.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承担,外墙起遮光,隔 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 作用。b.有利于抗震防震。
中国城市规划史

01
7.1 私家 园居
04
7.4 设计 特性
02
7.2 发展 演变历史
05
7.5 成因 与功绩
03
7.3 唐、宋 时期园居规
划特点
06
7.6 皇家 园居
上篇 古代史(公元前约2070— 公元1840年)
7 园居规划设计的演化及其成因
7.7 皇家园居设计 特征
上篇 古代史 (公元前约 2070—公 元1840年)
0.2.1 发展过程的简要回顾 0.2.2 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0.2.3 近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 及流派 0.2.4 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方法
0.3 现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使命
02
上篇 古代史(公元前约 2070—公元1840年)
上篇 古代史(公元前约2070—公元1840年)
1 夏、、周时代
5.1 古代城市规划思 想的发展演变过程
1
5.6 文艺思想与城市 规划
6
5.5 宗教——城市 文化特性的媒介
5
5.2 《周易》、《周
2
礼》、《管子》城市
规划主导思想
3
5.3 古代科学技术与 城市规划
5 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的发 展与演变
4
5.4 哲学与规划思想 的关系
上篇 古代史(公元前约2070—公元1840年)
https:///
01 11.7 太原
02 11.8 南通
03 11.9 青岛
04 11.10 沈阳
05 11.11 大连
06 11.12 长春
中篇 近代史(1840—1949年)
11.13 哈尔滨
11.14 福州
5.7 古代居住形 态与居住文化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其历史渊源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其历史渊源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其中蕴含了无数传统文化精华和智慧。
随着时间的推进,中国城市规划不断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渊源。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其历史渊源。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概念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建设和管理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除了考虑到城市的防御功能外,还注重将城市利用起来的方便性、经济作用以及文化意义,体现了以人为本、生活美学,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历史渊源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在商时期,城市建设已经形成较为规范的模式,如夏朝的边境城市、商朝的都城商丘等。
到了周朝,诸侯国发展迅速,都城的建设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同时,周王朝本身也给城市规划带来了更新的发展思路。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到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开始进入了全国性的发展阶段。
在战国时期,城市规划几乎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的核心。
在中部地区,鲁国的都城曲阜,齐国的都城临淄,魏、赵、燕、楚的首府也在不断发展壮大,都综合考虑了城市的防御以及各个方面的实用性与艺术性。
到了秦汉时期,中国城市的规划面貌进了更加明显的变化。
秦朝时,中国开始提倡重视规划建设。
例如,秦始皇曾经下令将各个城池、宫殿、居民区域、道路、水渠等规划成为明确的几何图案。
汉朝时,各地城市规划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汉武帝时期,在长安、洛阳等主要城市均有规划建筑修建,规划的创新内容则包括了军事、政治、文化及经济的发展。
此外,汉朝还鼓励农业发展,城市的规划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规划中不仅考虑城市安全和经济,也注重生活便利和环境保护。
三、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也为后世城市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路体现了文明的创造性,表现了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代城市规划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注重可持续发展,将城市文化、人文关怀、艺术美感和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齐头并进,让城市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乐土。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目录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历史 (1)第一篇“城市”、城墙、城廓与都城 (1)一. 城市的原始定义 (1)二. “城市”概念的演变 (1)三. 城墙 (2)四. 古代都城的城市变迁 (3)第二篇《考工记》 (3)一. 考工记概况 (3)二. 《考工记》中有关城市布局的阐述 (4)三. 《考工记》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 (4)四. 《考工记》营国制度之王城规划结构 (4)五. 《考工记》营国制度奠定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制 (5)第三篇文明发展进程影响下的古代城市建设变迁 (5)一. 文明发展脉络图 (5)二.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阶段划分 (6)三. 第一阶段:夏、商、周、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6)四. 第二阶段: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 (7)五. 第三阶段:东汉至唐的城市建设 (8)六. 第四阶段:古代后期城市建设 (9)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13)第一篇中国近代城市建设阶段划分及特征 (13)一. 一般的历史阶段划分(中国) (13)二. 城建史中“近代”的阶段划分(中国) (14)三. 西方国家的城市建设状况 (14)第二篇中国近代城市的分类及特征 (14)一. 影响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及分类)的主要因素 (14)二. 中国近代城市分类 (14)三. 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 (16)第三篇国民政府控制下的城市规划 (17)一. 国民政府控制下的城市规划 (17)第四篇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及规划的特点 (20)一. 城市建设的特点 (20)二. 城市规划的特点 (20)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城市建设历史 (20)第一篇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程 (20)一. 中国现代社会政治背景 (20)二.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历程 (21)第二篇区域发展战略 (22)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历史第一篇“城市”、城墙、城廓与都城一.城市的原始定义1. 城市的原始定义在西周文献中虽最早出现“城市”一词,却是两个独立的含义,不应连缀。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

第一部分:{中国城市建设史}1、郑州商城,距今3500年左右,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城垣长达7公里,包括城外郊区总面积为25平方公里。
在城市内外,有宫殿、平民住宅区,有铸铁、制骨、制陶等手工作坊,有农民居民点,有墓葬区。
2、《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影响:《周礼考工记》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
如西汉长安平面近方形,旁三门,北魏洛阳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的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
元大都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周礼考工记》。
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的明北京城也都较多的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布局。
3、淹城位于常州市南面据说为季札的城,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之上的世上独有的“三河三城”古城市。
4、曹魏邺城的规划影响:曹魏邺城采取了与西汉长安、东汉洛阳旧制不同的规划布局,废除“前朝后市”,将宫廷及附属用地与居民闾里和市严格分区,将园苑与宫室毗邻布局,强化中轴线,讲究风水。
其规划布局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影响深远:(1)分区明确。
利用东西干道,划全城为南北两大区,将统治阶级和平民严格区分开来,从而改变了汉代宫室与坊里相参,或为坊所包围的都城格局,开创了南北朝以至隋唐都城布局的先例。
(2)宫居城北中部,为全城的核心,正殿等一组主体建筑群布置在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入宫门为一封闭性广场,经端门入大殿前的庭院,大殿居于正中,举行大典时用,殿前左右有钟楼及鼓楼。
左建宗庙,右置社稷。
宫廷建筑群按“前殿后寝”布局。
此外,官署的布局也很严整。
(3)开创了宫殿区和官署集中布局的先例。
5、隋唐长安城规划要点:隋唐长安是继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而起的城市,继承了古代的优良传统,是按一定意图修建的古代城市规划工程的典范。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古代史篇(1—8章)第一章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P2)2、中国城市产生的时间: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P7)第二章1、名词解释:邑与都:邑并不仅是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名点,都市奴隶主的驻地。
邑与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市”与“井”:常常联系在一起,常称“市井”,因为市一定是在居名点中,即在邑中,而居名点中必然有井。
城与国:国与城的意义相同,城市防御性的构筑物。
城与廓(kuo):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
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城外廓内。
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
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从而从一般的居名点(邑)中分化出来。
(P14)2、翻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筑城市。
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每条宽度为车轨的9倍,可以并排走三辆车。
王宫的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
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3、周代建筑已广泛采用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
(P15)第五章三国至唐朝时期的城市1、曹魏邺城的规划(1)曹魏邺城复原想象图 P38复原图特点:(2)总结:宫城有多个宫城变成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中轴线纵贯全城呈对称布置,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和宫城与坊里“不复相参”的规整的坊里,这都说明儒家的礼制思想,从邺城开始在城市建设中的强化和运用。
2、隋唐长安的城市规划思想 P55优点:(1)隋唐长安的规划,仍是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由于完全是新建,这种传统的布局方式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且有所发展。
中国城建史

中国城建史绪论1、城市建设史的研究目的与意义1、认识和掌握城市发展的规律2、为城市建设的方针、政策提供历史、科学依据3、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指导规划实践2、城市建设史的研究方法1、综合系统的研究2、比较文化的观点3、软、硬件结合的方法一、城市的起源与城市的本质1、城市形成的评定标准1、城市起源常常被认为是国家和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
2、城市起源一般来说是指人类社会栖居方式的变化而使一处聚居点成为与政治、经济、生产、贸易、宗教或军事活动相关的中心。
3、城市起源的10条标准:●在有限的区域集中了较多的人口●手工业专门化●剩余产品由中央权力机关支配●存在公共祭祀建筑●社会等级差异明显●采用文字●科学研究发轫●自然主义艺术出现●存在对外贸易●栖居方式不再依血缘关系而定——柴尔德(V G. Childe)2、早期城市产生的基本条件1、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必要前提)2、血缘以外的社会组织的形成3、城市的本质特征分析1、以人为主体任何城市都是人建造的任何城市都是由人管理的任何城市都是为人类服务的2、高度集中人口稠密、活动频繁、物资雄厚、文化荟萃3、中心作用磁力、吸引力与辐射力4、多样性、复杂性二、夏商周时代的城市1. 城与郭,城与市的区别,春秋时期的城郭关系(2003)城与郭:1.城在郭内,或郭比城大。
(内谓之城,外谓之郭)2.城郭均是防御性的3.此时已有阶级分化,贵族阶级住在城内,普通百姓居住在城外郭内城与市:1.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是城2.城市经济不同于农村居民点的经济,私有制产生后,需要防御城垣保护私有财产3.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分开,需要有专门的固定场所交易春秋时期的城郭:春秋时期的都城一般都有城郭之分。
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大都;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
城是贵族王室,郭是普通住宅,城中一般有王宫,修筑在人工高台上以示权威。
2. 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a.《周礼考工记》—中国最早的关于工艺技术的著作(2008、2002、2001)匠人营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 乐宫、建章宫。太液池 大宫殿群,周长 并于其中建三岛(蓬莱、 旁更有各种殿阁。未央 11公里,有40座 方丈、瀛洲),成为后
宫自西汉至北周,使用 殿。
世“一池三山”模式。
800年。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 -1
朝代
著名宫殿
特点
评价
唐三宫(太极宫、大明 因国势强大而使 气势磅礴,安史之乱平
唐 宫、兴庆宫)。大明宫 三宫名扬中外。 定之后,唐肃宗在麟德
往后朝代
宋代
奴隶制社会 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
和宗教礼法关系
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社会变革思想“诸子百家”
“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礼制”:社会等级、宗法关系
封建长期统治 自然观长期共存
商品经济和世俗发展
城市形制严格规整 《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市朝一夫”
规划思想多元化 《周礼》儒礼制:形制皇权至上
《管子》变革:自然至上
演变为装饰性建筑 歙县牌坊村、许国牌坊、大三巴牌坊
华表 立于道路、门、墓 天安门前、北京大学西门、
前的标志建筑
卢沟桥两端、文津街图书馆院内
影壁 本为大建筑附属物, 北京北海九龙壁、故宫九龙壁、
也可独立成景
大同九龙壁、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襄樊绿影壁
碑 分纪念碑和记事碑, 西安碑林、北京国子监碑林、
附属于宫庙墓地或 山东孔庙碑林、西北汉唐帝王墓碑、
4.中国古代城市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特点
形象
展示各自城市 形象、文化特 征。如:曲阜 儒文化、太原 商文化,“吃 在广州,穿在 苏州,玩在杭 州,死在柳州” 等。
封闭
1.整体性封闭, 用城墙、护 城河,为安 全。
2.分体性封闭, 用栅栏或围 墙,为方便 管理。
标志
1.各级统治机 构所在地。
2.各诸侯国的 中心。
《周礼》的城市规划形制 礼制思想的体现
许多城市格局既体现礼制思想, 也表现出充分利用自然、不循规
蹈矩
冲破礼制约束 商业大街取代东西二市
一、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理念与社会政治背景的关系
? 纵观历史 ? 与儒家礼教一致的《周礼考工记》形制
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典型格局 ? 其他思潮对中国古代规划的影响不容忽视
变化
求新除旧:无论宫殿民居,不断翻建。 随时而进:随时代变化而改变建筑。
中国建筑的文化理念
1.显示宗法礼教
强调等级秩序、上下尊卑。以占地面积、 体量大小、屋顶样式、门楼形制显示。
中文 国化 建理 筑念 的
2.注重天人合一 符合天人合一,占尽风水。讲究建筑物的
位置、朝向、组合、毗邻。附属及大环境。
3.体现民俗风情 合乎民俗、体现民情。建筑要有民族
城
北 师 大
市
珠
海 分
建
校
不 动 产
设
学
院
史
张
信
晖
? 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 城市建设的演变 ? 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 ? 中国古城城市的商肆与居住 ?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布局艺术与规划思想
3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理念与社会政治背景的关系
朝代
社会政治背景
城市规划理念
西周
东周 春秋战国 西汉后
6. 中国民居的特点
(1 )封闭、独立,注重安全隐私。 (2 )因地因材制宜,方便生活。 (3 )显示宗法礼教,建筑有上下尊卑男女之分。 (4 )表现理想情趣,在格局、装饰、花木、附属建筑上体现。 (5 )弃旧求新,随时而进,不断改建。
中国民居建筑是历史文化的继承,是民俗民风的展示, 是百姓生活的反映,是建筑丰富多彩个性的表现。如果说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民居建筑则是五光十色的音乐汇演, 令人目不暇接、永远难忘。
塔 有庙毁塔存,
又可独立成景
五塔寺、山西应县木塔、西安大雁塔、 河南嵩岳寺塔、开封铁塔、杭州六和塔、
虎丘塔、大理三塔、宁夏一百零八塔
台 祭祀、重大
活动用
北京黄金台、徐州戏马台、绍兴越王台、 邯郸丛台、汉中拜将台、曹操铜雀台
1
中国古代附属建筑 -2
名称 建筑意义
代表性建筑
牌坊 原为里坊之门,后 北京国子监街、颐和园东门外、
二、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演变
1. 城市从封闭型逐步向开放型演变 2. 道路系统由礼制为主转向适应实际需要 3. 城墙等防御设施不断强化 4. 对园林绿化建设高度重视 5. 建设发展总体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状况
三、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
1. 按政治及行政管理意义分类 都城、地区性封建统治中心城市、一般府州县城市 2. 按城市性质职能分类 手工业中心城市、国内商业中心城市、海外贸易中心城市、 防卫城堡、集镇 3. 从地区地形特征及城市形态分类: 规则形(方、圆)和不规则形。
风格、地域特色,与环境、民俗协调。
4.表现理想情趣 建筑表现主人的追求、情趣、境界。以
中心、层次、山水、植物、附属物表现。
四、中国古代城市的商肆
1.“市”的演变 “日中为市”—宫市—坊市—街市+集市
? “日中为市”:初期商业,某一地点定期交易 ? 宫市:为贵族所设,有专门管理, ? 坊市:规模巨大,数量少服务半径大,使用不方便;有集中管理机构,
5.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 -2
朝代
著名宫殿
特点
评价
商
无名遗址
始有宫殿之名 分间,有成排柱础,
成规模。
灭六国,移建六国宫于 建宫殿最多,宫 阿房宫规模空前,设计
秦 咸阳。秦三宫:信宫、 殿二字为帝王专 可纳万人,但未建成而
甘泉宫、北宫。后建阿 用。
秦亡,毁于战火。
房宫。
未央宫(大朝用)、长 未央宫为古代最 始建宫殿园林太液池,
有园林太液池,池旁麟
殿大宴庆祝,入座竟达
德殿为历史上最大的单
3500人。
体殿,是今故宫太和殿
三倍。
故宫(紫禁城)、颐和 建立前殿后宫格 当今世界最大的古代宫 园、圆明园、承德避暑 局,以建筑体现 殿群,占地72万平方米, 明清 山庄。太和殿中外驰名。宗法制度的典型。初建房屋9999.5间,
1987年统计,尚存8705 间。
其它建筑
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
13
中国建筑的特点
结构
木构架为主。以木材做成柱、柁、梁、檩、椽、 斗拱,组成房屋构架,后填砖瓦。
中
布局
以间为单位,组成单体建筑,再组成庭院, 再形成建筑组群。
国
民
造型 大屋顶为主要特征。屋顶如展翼,高台为
居
衬托,色彩素雅。
种
类
风格
有中轴线,左右对称平稳。主次分明、 正偏有别。分而独立,合而统一。
7.中国古代附属建筑 -1
名称 建筑意义
代表性建筑
楼 组群之一景,独立 江南三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成景。
西南三楼(望江楼、大观楼、甲秀楼)
北方三楼(鹳雀楼、蓬莱阁、烟雨楼)
亭 停下休息之处,观 廓如亭、五龙亭、铜亭(北京),
景处,独立成景 醉翁亭、爱晚亭、兰亭、烟水亭
本为寺庙附属,多 全国3000多座,北京天宁寺塔、白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