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合集下载

论述类文本《辨路向,察是非,跳出文选观文选》阅读练习及答案(河南2021-2022学年高三下4月)

论述类文本《辨路向,察是非,跳出文选观文选》阅读练习及答案(河南2021-2022学年高三下4月)

河南省许平汝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核心模拟卷(中)(三)(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捧读当代“选学”研究的重要学者力之的《昭明文选论考》(下文简称《论考》),笔者谓此书堪称《文选》研究的扛鼎之作,有着重大的学术贡献,是该研究领域最新进展的优秀成果,且为当今研究该门学科树立了逻辑方法论的标杆。

我向来以为逻辑思维(思想方式与洞察力)是学术研究的灵魂与命脉,亦可以说是利器。

问题是,现在不少论著恰恰是不讲逻辑的,甚至是自说自话,从而致使其结论往往是人云亦云,甚至漏洞百出,完全经不起推敲。

说严重点儿,这样的文字可谓祸枣灾梨。

力之先生是当今《文选》研究领域为数不多的非常重视方法论而以逻辑思辨能力见长的标志性学者,如其在本书中提出并具体运用的“跳出《文选》观《文选》,就整体考察部分”“将古人的问题还归古人,置个别于当时的文化背景下考察”“从始点或岔口处辨路向,就原典本身察是非”等研究方法,将会给文史与文献研治者以思维上的启迪,从而推动与促进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是书佳例甚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仅以其《关于<文选>成书研究的方法问题》一文为例而略说之。

著者认为,学界对《文选》成书“相关方面的研究存在着不少问题,乃出在研究方法上。

而对学术研究而言,文献的支撑与研究方法均是至为重要的,然后者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今仅就‘跳出《文选》观《文选》,就整体考察部分’等四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者,以期对《文选》成书研究的推进有所助益,进而能对相关学科的相关研究有所启迪;二者,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学者们对研究方法有更多的关注与进一步之重视”。

在第一个问题“跳出《文选》观《文选》,就整体考察部分”中,又分为“跳出《文选》以究其编纂工作量之大小”“用就整体考察部分之方法考察《文选》的成书状况如何”“用就整体考察部分之方法考察《文选》编者及其相关问题”;在第二个问题“将古人的问题还归古人,置个别于当时的文化背景下考察”中,又分为“以古还古以究《文选》的成书状况”“关于《文选》摘史辞以为所录作品之序的是非问题”“关于李善因某题名与‘集’异而谓其‘误’的问题”;在第三个问题“将相关问题置于文献可信度的层面上考察”中,又分为“从文献可信度的层面上考察《文选》编纂过程之‘两阶段’说”“对前贤时彦之说,先验其所据文献有无问题”;在第四个问题“从情理逻辑的层面上考察”中,又分为“关于选文标准的问题”“关于《文选》的性质:从是私人编纂还是官书性质的角度看”。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意思_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成语解释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意思_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成语解释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成语解释深:深入。

爱好学习并能深入思考,心里就懂得了其中的意义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

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成语繁体好壆深思,心知其意
成语简拼HXSSZQY
成语注音ㄏㄠˋㄒㄩㄝˊㄕㄣㄓㄑ一ˊ一ˋ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八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例子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第三卷:“盖诗境甚宽,诗情甚活,总在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

司马迁最出名的名句,人吃饱了,喝足了,才有文啊

司马迁最出名的名句,人吃饱了,喝足了,才有文啊

司马迁最出名的名句,人吃饱了,喝足了,才有文啊1、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一贫一富,乃知交态。

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2、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3、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

4、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6、本富为上,末富次之,轰富为下。

7、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8、不识其人视其友。

9、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垢莫大于宫刑。

10、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11、酒极则乱,乐极生悲。

12、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13、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14、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源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

15、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16、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17、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18、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19、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

20、至治之极,邻国相望。

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21、鱼生于水,死于水;草木生于土,死于土;人生于道,死于道。

22、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侯之门,仁义存。

23、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24、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

25、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26、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27、官非其任不处也,禄非其功不受也。

28、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29、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30、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31、智者贵在乘时,时不可失。

32、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33、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

34、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35、以权利合者,权进而交疏。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道理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道理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道理哎,说起这“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啊,那可真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金玉良言,听着就让人心里头暖洋洋的,跟喝了口老酒似的,舒坦!这可不是啥高深莫测的大道理,它就藏在咱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里,跟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你想啊,咱们从小到大,哪一天不是在学东西?小时候学走路、学说话,那时候啥都不懂,摔了跤也不哭,爬起来继续学,这不就是好学嘛!那时候的心思多单纯啊,就像一张白纸,画啥是啥,心里头装的全是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渴望。

那时候的我们,对每一件事物都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就像小猫追着自己的尾巴转圈圈,乐此不疲。

长大了,学的东西就更多了。

书本上的知识、生活中的技能、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每一样都得用心去琢磨、去体会。

这时候的“好学”,可就不只是好奇心那么简单了,它更像是一种责任、一种追求。

咱们得为了自己的未来、为了家人的幸福,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而在这个过程中,“深思”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深思啊,说白了就是多动脑筋、多琢磨。

遇到问题了,别急着找答案,先自己琢磨琢磨,看看能不能想出个所以然来。

有时候啊,灵感就像那夜空中最亮的星,你盯着它看久了,它自然就亮了。

而当你真正深入思考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原本看似复杂难懂的问题,其实都有它的门道和规律可循。

这时候的你啊,就像是掌握了什么秘籍一样,看问题、做事情都会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至于“心知其意”嘛,那就是咱们经过一番好学深思之后,达到的一种境界了。

这时候的你啊,不仅仅是对书本上的知识有了深入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你能够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而且啊,你还能够通过别人的言行举止、一颦一笑之间读出他们的心思和意图来。

这可不是什么超能力啊,这是咱们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智慧在发挥作用呢!所以啊朋友们啊,“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这句话啊真的是咱们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啊!它告诉咱们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一颗好学的心去不断地探索这个世界;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静下心来深入思考找到解决的办法;而最终啊咱们要达到的就是那种能够洞察人心、理解万物的境界了!这样一来啊咱们的人生啊就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意义了!。

读书需要深思考

读书需要深思考

读书需要深思考作者:赵克峰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 )》2007年第09期没有知识的思考是低层次的思考,没有思考的知识是僵死的知识。

因此,读书时一定要深入思考,这样才能透过那书籍的坚壁,深入到文章的精髓。

思考之法,种类很多,经常使用的有以下几种:一、要养成思考的习惯。

我国古代学者焦循少时“生质极钝”,家里又穷,学习条件极差,可他后来却成了“著述如林”的一流学者。

原因何在?关键就在于他养成了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他每读一书,总是读时思,读后思,疑时思,无疑也思,“于无疑处求有疑”。

这样,他也就读而有得,日渐长进。

“学贵善思,吾平生最得力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八字”;“学有辍时,思无辍也”,这就是他读书经验的最好总结。

二、要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思考。

著名学者闻一多认为,研究学问、思考问题要有一定的基础,即要积累普通的知识,了解各学科发展的趋势和新的成果。

应该说他的这一看法是很有道理的。

正如建房需要有坚实的基础一样,思考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

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那么思考就将成为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

三、要跟着作者的思路进行思考。

读书时的思考,要力求跟着作者的思路走,顺着作者的思路去理解书本的原意。

阅读时,对于它的每段、每章、每篇、每卷,都要反复思考:这些文字主要表现什么内容?它与上下文有什么样的关系?段在章中、章在篇中、篇在卷中各占据怎样的地位?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异和成功之处?等等。

这样跟着作者的思路走通了,对书本的内容也就大致理解了。

四、要透过字面意义深加探究。

有些文句,从字面上看都认识,也易理解,但它们所表达的深意是什么,作者在其中寄寓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那就不是浮光掠影读一遍就能领悟得到的。

例如在契诃夫的《变色龙》中,巡官奥楚蔑洛夫出场时讲了四句话:“这儿到底出什么事?”“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字面上都很好懂,我们在阅读时就绝不能满足于这种字面上的好懂,而应努力去探究隐藏在文句后面的东西——作者为什么让奥楚蔑洛夫在这几句话中登场?这几句话分别是对谁说的?这几句话与下文中写这条“变色龙”的“变”以及揭示他的走狗性格有什么内在联系?只有这样反复加以琢磨,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把握文章的弦外音、味外味。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作文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作文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作文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好读书,不求甚解。

——题记翻开历史长卷,如果你看到了一个头发花白、须发皆白的老者在墙角支起画架,用颤抖的手勾勒出他曾经热爱过的那片土地;又或是,当一张张画纸被抛洒于地上,无数颗炽热而坚定的心同时跳动着,传达出一种独特而强烈的信念和力量……这些无声胜有声的场景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悠久的文化底蕴以及厚重的文化氛围。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熏陶,才使得华夏民族能够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每当这时候,便会油然而生一股自豪感,更加努力地投身于祖国建设事业。

然而,纵观当下社会风气,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都没有做到“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与“好读书,不求甚解”。

现实告诉我们:大部分孩子对待问题都只停留在表面,缺乏足够认真严谨的态度去探索它背后所隐藏的奥秘,也从未想要将这份热情转移给别人,即便是最亲近的父母也不例外。

诚然,当前许多家庭都存在着家教缺失的状况,但若仅靠家庭就能改变整体局势吗?显然并非如此!只有引导广大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己辨析问题的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增强各方面素质,才可以帮助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阅读目标,切忌盲目随性,避免陷入困境,影响自身进步。

有的人总喜欢“不求甚解”,常常忽略细节,结果很容易错误百出,导致丢三落四。

还有的人却相反,凡事追根究底,不放弃任何疑点。

两类人都属于浅尝辄止型,虽说都具备优秀品格,但由于基础不牢固,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倘若抱着“宁肯十次做不对,绝不犯第二次错”的态度,必定寸步难行。

这是因为懂得循序渐进比急功近利更有价值,当机遇来临时,只有稳扎稳打,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再寻找恰当契机才能抓住。

唯有脚踏实地,持续不断地完善自我,摒除浮躁,沉静内敛,把握住当下的宝贵光阴,夯实基本技巧,等待适合的机缘,才能迎接新挑战。

毕竟,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啊!“不求甚解”与“好读书,不求甚解”作为青春期必修课程之一,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让所有青少年拥有良好的阅读环境,汲取充沛营养,筑梦美丽中国!古往今来,圣贤名士之流均秉承好学深思的原则,日夜苦读,孜孜不倦。

“心知其意”和“虚心体会”:张岱年的“为学之道”吾人为学,最要虚心

“心知其意”和“虚心体会”:张岱年的“为学之道”吾人为学,最要虚心

《“心知其意”和“虚心体会”:张岱年的“为学之道”:吾人为学,最要虚心》摘要:”(张岱年:《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如何步入中国哲学的殿堂》,见《张岱年全集》第8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P386)举一个例子,一般说到程伊川对学生的严格,都会讲“程门立雪”的故事,有的刊物和书籍还刊登有“程门立雪”的图画,如“格物”一语,出自《礼记・大学》,郑玄解“格”为“来”,以“格物”为“来物”,先生还专门商榷和纠正过一些哲学译名,认为翻译不恰当,不准确,如“自在”、“自为”、“为我之物”、“思辨哲学”、“机械”、“有机”、“质量”、“辩证法”,等等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生活越来越复杂了,人要做的事越来越多了,人生的道路也愈来愈长了,这让我们的人生感到压力很大。

我想,人的一生虽然很漫长,要过的生活和要做的事情貌似也很复杂,但说到底其实也很简单,也许就是做两件事:一件事是如何做一个人,另一件事是如何做一项事业。

同学术打交道的人,这两件事一般就是所谓的“做人”和“做学问”,或“为学”和“为人”。

在这两件事上,都能做得好并能成为后人的典范者寥寥,但张岱年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我十分敬仰我的导师张先生,这次只谈谈先生言传身教的“为学之道”。

我把它限定在先生终身服膺并教诲我们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和“虚心体会”这两句话上。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远古帝王事迹,司马迁恐其为无知者所疑,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困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先生取其“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并同“虚心体会”结合起来,作为做学问的座右铭,一生身体力行,与人共勉,教诲弟子。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话,强调“学思”结合,两者不可偏废;司马迁主张博学多思,注重“心知其意”。

所谓“心知其意”,就是真正理解和懂得对象的意义和旨趣。

在人文领域,作为对象的“意”,主要是指经典和文本所表达的真实的、确切的含义。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陈来教授访谈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陈来教授访谈

集 》 广 西 师 范 大 学 出版 社 , 9 7 、 国宋 元 明 哲 学 史 》 香 港公 开 大 学 , 9 9 、 朱 子 ( l 1 ) 《中 9 ( l 9)《 哲 学 研 究 》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出版 社 , 0 0 、 现 代 中 国 哲 学 的 追 寻 》 人 民 出版 社 , 0 1 ( 2 0 )《 ( 20) 等 多种 另有 论 文 1 0多篇 散 见 于 国 内外 各 种 学 术 刊 物 7 0 方 旭 东 , 学博 士 , 在 中国 人 民 大 学 哲 学 系博 士后 流 动 站 。 哲 现 0 陈先 生 , 众所 周 知 , 非 常 幸 运 , 您 曾亲 炙 于 张 岱 年 先 生 、 友 兰 先 生 这 样 的 中 国哲 学 大 冯 师 , 他们那 里 , 都接 受 了哪些训练 ? 从 您 ● 在哲 学史研 究上 , 世纪 8 上 0年 代 前 期 , 就 是 l ' 也 9’ 7 8到 l 8 9 1 5年 , 受 张 岱 年 先 生 的 影 我 响 很 大 。 张 先 生 教 人 最 强 调 “ 学 深 思 , 知 其 意 ” 这 是 一种 实 证 的 治 学 精 神 , 调 对 古 典 文 好 心 。 强 本 的 客 观 了解 另 一 方 面 , 在哲 学 史 的 研 究 中 , 先 生 与 冯 友 兰 先 生 注 重 逻 辑 分 析 , 就 是 所 张 也
( 民 出版 社 , 9 ) 《 明理 学 》 辽 宁 教 育 出版 社 , s 2 、 哲 学 与 传 统 : 代 儒 家 哲 人 1 1、采 9 ( l, )《 9 现
学 与 现 代 中 国 文 化 》 台 湾 允 晨 出 版 公 司 , 9 ) 《 代 宗 教 与 伦 理 ~ — 儒 家 思 想 的 根 ( 1 4、古 9 源 ( 京 三 联 书 店 , 1 6 、 北 l 9 ) 人 文 主 义 的 视 界 》 广 西 教 育 出 版 社 , 9 7 、 陈 来 自 选 9 ( 19 ) 《, 些 都 是 哲 学 史 的基 本 功 夫 有 了 这 些 功 夫 , 论 才 会 准 确 到位 这 结 0 据 我 所 知 , 的 《 子 书 信 编 年 考 证 》 到 国 际 中 国 哲 学 界 的 高 度 评 价 , 本 书 反 映 出 您 朱 受 这 您 深 厚 的 考 证 功 力 。 而 张 、 两 先 生 对 考 证 似乎 并 不 特 别 重 觇 。在 这 方 面 , 究 竟 是 有所 授 受 冯 您 还 是 自我 体 贴 出来 的 ? ● 除 了 张 、 两 先 生 给 我 的 上 述 影 响 之 外 , 个 人 还 比 较注 重 文 献 和考 证 , 一 点 可 能 来 冯 我 这 自近 三 百 年 中 国学 术 史对 我 的 影 响 。我 在 《 书 》 志 上 曾 写 过 一 篇 关 于 钱 穆 先 生 《 子 新 学 读 杂 朱 案 》 书评 , 中 就 淡 到 : 代 以来 朱 子学 的 研 究趋 势 就 是 走 句考 证 . 初 是 由 朱 陆 异 同 的问 题 的 其 清 最 开 始 的 。 由考 证 而 义 理 , 是 一种 学 术 史 发 展 的 内 在 要 求 我 在 1 8 这 9 1年 前 后 就 已 写 成 《 子 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五帝本纪》是《史记》的开篇之作,这特殊的地位似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与众不同”,而事实上,司马迁也正是如此的用意。

这样一篇《五帝本纪》,司马迁究竟作了怎样的取舍?在此,我想通过两方面来表达我的看法。

首先我们要了解司马迁自己所谓的“好学深思”的过程,即通过《五帝本纪》与司马迁所采用的最重要的原文资料的对比,了解他对待主要材料的态度。

其次,结合司马迁的态度与文中几个存疑之处,以明了他“心知其意”的取舍之境。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纪》与主要原材料的对照。

我们就将其分成三个部分来进行。

第一部分为黄帝纪。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这是文章的第一段,其内容源于《五帝德》:“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慧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只有“慧齐”二字与《本纪》的“徇齐”不同,但意义上差别不大,都是指黄帝“幼而才智周徧,且辩给也”。

关于黄帝与炎帝作战的记载:“(黄帝)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以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完全采自今《大戴礼记》中的《五帝德》“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以于炎帝战于版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

”对照可以
发现《五帝德》与《本纪》的记载只两处不同,即“版”作“阪”;多出一个“行”字来。

《本纪》关于黄帝的政绩的记载也大致如此。

第二部分,关于颛顼与帝喾的记载最简,主要是录自《五帝德》、《帝系》,并未对之进行大规模加工润色。

只是个别的字词有所改动,但与《五帝德》或《帝系》中的意思接近或完全相同。

如:“帝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

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队,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

”实际上“静渊以有谋”和“洪渊以有谋”都是指颛顼做事有谋略,“载”与“履”意思也基本相同,《索隐》言:“载行也。

言行四时以象天。

《五帝德》作‘履时以象天’。

履亦践而行也。

”“治气以教化”其实教化就是指教化百姓,教化人民,所以“治气与教化”与“治气与教民”实际上没有太大的差别。

“至”与“济”就更明显了,都是到的意思。

第三部分关于尧、舜的记载是《本纪》中最多的部分,而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采自《尚书》中的《尧典》篇。

基本史实和线索二者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尚书》以对话的形式叙述尧、舜事迹,而《本纪》以叙史的形式记载了二位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

关于两者的对比,台湾学者古国顺先生作了详细的对比与总结。

古先生很赞同清末学者孙德谦关于两者关系的评价,认为《史记》实继《尚书》而作,其宗《尚书》者有四个方面,即“宗《尚书》之体者”(谓宗其通史与纪传之体);有“宗《尚书》之文者”;有“宗《尚书》说
者”;有“宗《尚书》之意者”。

而《史记》所引之篇,除了《尧典》之外,“但举其篇名或述其行事大意者”,共达68篇。

”此外,作者还对司马迁的引用方法做了全面的分析。

主要分为选录原文,摘要剪裁,训诂文字,翻译文句,改写原文,增插注释等六种,并从《尧典》开始逐篇逐句进行对比分析归类。

司马迁对于材料的考察并不限于用几种文字资料来验证某一种
文字资料,他还结合自己的游历、访问,来检验某种记载的真实性。

如他在赞中所言“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这一点在《五帝本纪》中有明显的体现。

从以上可知,司马迁在撰写开篇之作《五帝本纪》时,几乎采用了他所能用的所有的考证方法,可见其慎重的态度。

而一旦选定一种资料,他就表达了最大的信任,除了因语言需要而作的翻译、补充之外,明确作出修改补正的地方并不多。

我以为,正是在这一点上,表现了司马迁的取舍之境。

即使是经过慎重选择的资料中,实际上也是有很多抵牾矛盾的,司马迁对此一般是秉持“疑则传疑”的原则。

篇内序五帝之世系,全用《五帝德》和《帝系》。

其中,尧为帝喾之子,禹为颛顼之孙,上距黄帝共五代,而黄帝至舜共九代。

这中间的失误很明显,但司马迁并没有做修改,而是传习了原材料的错误,可见其“实录”精神。

还有一点,很多前人也已注意到了。

即是,如果说《五帝本纪》中司马迁宣扬的是“德治”,是“任贤禅让”。

但《本纪》开篇即讲的是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而代神农氏的天下,这岂不是“征伐得天下自黄帝始”?还有,既然要“任贤禅让”,又为何“五帝”都是“一家人”呢,岂不是典型的“家天下”吗?这一切都是司马迁“心知其意”的保留。

前人似乎过于关注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理想了,从《五帝本纪》中分析出了很多司马迁蕴藏其中的价值取向,但是它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五帝本纪》作为历史记载的可信度。

我认为,即使是在《五帝本纪》这样久远的历史记载中,在“好学深思”的考证过后,不是任意对资料作自己想当然的修改,而是在许多抵牾之处,做了“心知其意”的保留。

这就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家的取舍之境。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看《五帝本纪》时,对史公的记载应该多了一份理解与信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