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通关练第四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考点十九小说的情节
【备战高考】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教案

高考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高考小说阅读的一般方法及解题思路。
2.指导学生鉴赏小说故事情节,掌握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学生的解决情节结构答题方法。
导入学生尝试训练:习题教师指导分析:本题考查小说情节设计及技巧。
借此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小说情节和结构鉴赏方法。
重点知识讲解一、小说故事情节的主体作用简析: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其中情节是构成小说内容和结构的主体。
2.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形象,表现主题。
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
同时,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3.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4.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
5.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
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二,小说情节和结构考查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一)概括故事情节。
常见题型(选择题考查)(解析:仔细梳理整个事件,分段来概括主要情节,利用选项设置进行比对,做出选择)(二)分析情节作用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
可抓住小说的事、物、人、情、时间、空间等线索,理清小说的矛盾冲突,体会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主题的揭示所起到的作用。
1、常见题型:简答题或探究题(1)小说叙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简要分析小说情节的特点(双线交织、悬念、曲折性、合理性等)及作用。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ppt (11)

[审答指导] 1.审题要“准” (1)定考点 由“环境描写”“特点”可知本题考查概括环境特点,并 且只概括社会环境的特点。 (2)抓关键信息 “远离现代文明”“古奥”“唐宋格局、明清街院”“化 石一样”“老木门”“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穿得越 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 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
[规范答题]
基本情节:贝尔蒂俘敌 ( 开端 )—— 护俘 ( 发展 )—— 被俘 ( 发 展)——脱险(高潮)——赴死(结局)。
概括环境特点
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小 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1)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 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 政治、经济等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 等。它包括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 区。它涉及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 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
第 2 讲 小说归纳概括类题目怎样快又准
小说归纳概括类题目一般设置概括人物形象(性格特点)、概 括故事情节、概括环境特点、概括主题等题目,主要考查考生的 概括能力。考生在解答归纳概括类题目时,常因区间定位不准、 概括角度不全、缺乏整合意识等而出现要点遗漏、要点交叉重复 等问题。 说明:“概括人物形象(性格特点)”这类题的答题思路同第3 讲“题型一 分析鉴赏形象特点和作用”,不过概括人物形象只
⑥贝尔蒂呵斥道:“收起你那一套吧。你一个双手沾满无辜 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尊严可言?” ⑦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 又被德军重新占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⑧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 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
近年高考语文大复习 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4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第2节 考点3 情节的

(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4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第2节考点3 情节的3种考法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4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第2节考点3 情节的3种考法)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4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第2节考点3 情节的3种考法的全部内容。
考点3 情节的3种考法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阅读小说,既要紧紧抓住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事件的曲折跌宕。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考法1__情节梳理错误!明常识小说的情节是构成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指小说中因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情节既有自身的特点和技巧,又对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起着重要作用。
1.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结局错误!2.小说线索(1)事物线索如小说《项链》中的线索就是项链,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得知项链是赝品”,都与此有关;《面包》中的“面包"也是线索(2)对比冲突线索如鲁迅的《祝福》,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就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线索(3)人物心理、情一篇成功的小说,有时是几个线索的交融定考向熟技巧一、情节梳理的3种思考方式对小说情节梳理的考查主要是从分析作品结构来入手的。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通关练第四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考点二十一小说的人物形象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通关练第四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考点二十一小说的人物形象东家不像个东家。
一脸疲倦,从粥厂踱回,一碗稀粥,一个黑不溜秋的馒头,吃完,倒杯酒,滋——滋——,那个香甜,那个美妙,仿佛困顿瞬间灰飞烟灭。
东家,富甲一方,闻名遐迩,善饮,常饮康百万酒。
以前,与一帮文人雅士聚,东家说“吴酒一杯春竹叶”“李白斗酒诗百篇”“劝君更尽一杯酒”“桃李春风一杯酒”,还说怀素醉酒书《自叙帖》,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醉而行云流水挥洒经典。
饥馑,可怕的饥馑来了。
东家没了闲情逸致,诗情画意,有的,是雄心,打败饥馑这只魔鬼的万丈豪情。
但,每晚饭后东家的一杯酒,雷打不动。
听着东家的陶醉声,下人们大咽口水,心中,一股温暖在奔腾:灾荒,不怕,马上会过去。
好日子,不远了!酒中乾坤大。
东家躺下,片刻,沉沉进入了梦乡。
次日,醒来,东家袖手,低头,沉思,慢慢地踱向粥厂,若不是那身半新不旧的长衫,咋看咋像个饥民。
大灾之年,一碗稀粥,对于饥肠辘辘的灾民,就是美味佳肴;一碗粥,能救活生命垂危的饥民,胜过琼浆玉露。
东家思绪如烟,摇曳,飘逸。
多少天来,没饿死一人。
东家心中满是欣慰灿烂。
东家的粥厂,最大,最红火。
消息长了翅膀,早飞向四面八方。
路上,络绎不绝的灾民蹒跚而来。
因饿,他们走得比蚂蚁还慢,还缓,摇摇晃晃,像风中瑟瑟发抖的枯叶。
每天,东家的粥厂,热气腾腾,芳香四溢,与饥馑、与死亡顽强而热烈地叫板。
可是,这段时间,管家却形容枯槁,时不时,陷入沉思,长吁短叹。
随着时间的推移,管家的忧郁,更重了,更浓了,有时,喃喃自语,没人听清,也顾不上听。
其实,他心中有一股火,左冲右突,差点憋不住,想喷发出来,但最终,还是压了下去。
当如血的夕阳又一次不堪重负轰然坠落地平线,东家慢慢地踱回去,吃饭,然后,品酒。
管家进来,慌慌张张,吞吞吐吐,唠唠叨叨。
东家听明白了,听明白了的东家,很淡泊,很平静,如一池水,水波不兴。
东家神色凝重,一字一板,掷地有声。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06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人物主题(讲)(含解析)

专题6: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人物主题讲目标1.了解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人物主题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掌握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人物主题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考点一:人物形象【真题导航】1.【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20分)母亲何家槐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是的,阿南婶!”“我也想去。
”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
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旁,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看见了没有?”“自然看见了,阿南婶!”“象蛇一样的长吗?”“有点儿象。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我自己?”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然没有谁阻止。
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
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世界。
不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
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火车跑得很快吗?”“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说话了。
”“那末比航船还快?”“自然自然。
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4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第1节Ⅱ学-小说阅读的解题方法

Ⅱ.学——小说阅读的解题方法(2016·全国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情节梗概] 王有福撞碎了一家酒店的玻璃,虽自己受了伤却落荒而逃;酒店贴出布告愿意赔偿,而“我”试图劝说王有福乘机勒索酒店,然而王有福却生怕赔偿,黯然离开。
[文本主旨] 作者通过对酒店、茶馆、玻璃、德巴街等一系列意象的设置,叙述了玻璃墙伤人事件,透过这一事件反映了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伦理、法治、道德观念的不同与冲突。
[写作特点] 人物的语言描写简洁,细节描写生动,情节悬念丛生。
玻璃贾平凹①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
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
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②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
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
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③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
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④我谢绝了。
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
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
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⑤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
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⑥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⑦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
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4文学类文本阅读_小说阅读第2节考点2形象的3种考法

考点2 形象的3种考法人物形象是小说艺术的表现中心,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
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
所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
因此本考点将以高考对小说形象考查题的类型为突破口,让学生掌握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能够准确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人物形象的特点及作用,结合文本分析,规范答题。
考法1__人物形象塑造手法☞明常识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定考向熟技巧一、掌握塑造人物的各类手法,形成知识网络塑造人物常用手法为人物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关于修辞手法的讲解同散文一样,这里重点讲解人物描写手法:第一步,明确指出使用了哪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运用这种手法从哪个角度表现了人物的哪种特点。
第三步,指出使用这种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特别提示: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有动作描写细节、心理描写细节、语言描写细节、环境描写细节等,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有:①刻画人物性格、爱好、追求;②深化主题;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捡烂纸的老头汪曾祺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
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
卖大锅菜。
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
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理解)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 1 - 第01课 考纲解读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仍保留选择题和问答题两种主要题型,选文关注的是人们的现实生活、成长经历,对历史与自然的思考等,篇幅将会缩短,大致为1 300字。 2.在考查上,以分析综合为基础,倾向于对考生鉴赏能力的考查,侧重考查考生对文本的“体验”“感受”“品味”和“领悟”。 3.探究性试题会得到强化,而且会侧重于对人文精神、生命价值、审美求真等的探讨,关注考生对作品个性化的解读。
小说的文体特征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这三者共同服务于小说的主题。在解答小说阅读的形象类、情节类、环境类题目时,往往最终都要归结到小说的主题上,所以,人们习惯上又把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称为“四要素”。 1.小说中的人物 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之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的故事情节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3.小说的环境 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具有重要作用。 微型小说的特点 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应充分认识其特征。 - 2 -
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微型小说篇幅短小,常常精选细小而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中折射出重大的主题。它撷取的多半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概括力的某个场景、某个细节、某个侧面,或者是生活中的一帧速写、一幅剪影、一个镜头、几段妙趣横生的对话,从而反映大千世界、时代风云。 人物典型,情节紧凑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微型小说凸显主题的主要载体。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是其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方法。受篇幅限制,微型小说大多浓墨重彩地描写人物在某特定时间的某一侧面,很少铺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微型小说的情节一般发展比较快,前后事件较为紧凑,整个情节常突破思维定势,给读者以惊异感。 结构严密,结尾新奇 微型小说尽管篇幅短小,但结构严谨。它不是靠情节的复杂取胜,而是靠精心布局,做到主次分明。 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是微型小说的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微型小说的结尾讲究语结而意不结,意在言外,给读者留有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考场上如何快速读懂小说 考场阅读与复习课、练习课阅读一样,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要求同学们能够在10分钟以内把一篇千字左右的小说读两三遍,如果缺乏平时的快速阅读和整体阅读训练,是很难读懂读透的。 快速阅读的目标是在答题前整体把握文本,对小说的内容、结构和突出的表达技巧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小说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不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而认知理解能力在高考中的直接体现就是快速读懂小说,如何快速读懂小说呢?需要掌握“五步阅读法”。 小说具有艺术作品间接、隐晦、曲折地反映生活的共性,考场上要快速、准确获取小说文本的信息,必须有“入”和“出”的过程,完成这一“入”“出”过程的有效、直接有力的方式就是抓文体特征。 分五步进行: 第一步 划分层次,理清情节 - 3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十九 小说的情节 考点名片 考点内容 重要作家的精短小说情节的概括提炼,情节安排的作用。
考查形式 或客观题,或主观题。①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②××情节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趋势分析 对情节的概括提炼和对故事情节安排的作用分析是主要命题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泥人张 冯骥才 ①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②泥人张大名叫张明山,咸丰年间常去的地方有两处,一是东北城角的戏院大观楼,一是北关口的饭馆天庆馆。坐在那儿,为了瞧各样的人,也为捏各样的人。去大观楼要看戏台上的各种角色,去天庆馆要看人世间的各种角色。这后一种的样儿更多。 ③那天下雨,他一个人坐在天庆馆里饮酒,一边留神四下里吃客们的模样。这当儿,打外边进来三个人。中间一位穿得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势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站在迎门桌子上的“撂高的”一瞅,赶紧吆喝着:“益照临的张五爷可是稀客、贵客,张五爷这儿总共三位——里边请!” ④一听这喊话,吃饭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当下,城里城外气最冲的要算这位靠着贩盐赚下金山的张锦文。他当年由于为盛京将军海仁卖过命,被海大人收为义子,排行老五,所以又有“海张五”一称。但人家当面叫他张五爷,背后叫他海张五。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 ⑤可是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故此,泥人张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看,全然没把海张五当个人物。 ⑥但是不一会儿,就听海张五那边议论起来。有个细嗓门儿的说:“人家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跟着就是海张五的大粗嗓门儿说:“在哪儿捏?在袖子里捏?在裤裆里捏吧!”随后一阵笑,拿泥人张找乐子。 ⑦这些话天庆馆里的人都听见了。人们等着瞧艺高胆大的泥人张怎么“回报”海张五。一个泥团儿砍过去? ⑧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还灵巧。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 ⑨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张真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⑩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着正走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⑪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 ⑫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大模大样坐在那里。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边使墨笔写着:贱卖海张五。 ⑬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块乐。 ⑭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④段极力写海张五的不可一世,运用反衬手法,借海张五嚣张跋扈、不可一世的样子衬托出泥人张身处乱世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 B.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看到“贱卖海张五”就“谁看谁乐”,是因为泥人张将海张五捏得活灵活现,而且对他的五官丑陋之处都进行了夸张式表现。 C.第⑧段运用了神态、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泥人张捏泥人的精湛手艺和对海张五的蔑视心理。 D.“泥人张”的做法让我们看到了他善于观察模拟人物,并且心灵手巧、艺高人胆大,但做事不够圆滑。 答案 D 解析 A项,衬托出泥人张不向权贵低头的高尚品格。B项,“谁看谁乐”,是因为海张五是城里城外气最冲的,看到他被捉弄人们拍手称快。C项,没有神态描写。 2.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为瞧各样人,捏各样人,泥人张常去天庆馆饮酒;海张五张狂出场,泥人张毫不理会,海张五及手下人拿泥人张找乐子,泥人张捏完核桃大的海张五脑袋扬长而去;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几个小杂货摊贱卖海张五泥像;海张五花大价钱把街市上卖的泥人连同泥模子全买走了。 解析 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其实就是概括故事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本文的情节发展历经了四个阶段:①②段为故事的开端,③~⑪段为故事的发展,⑫⑬段为故事的高潮,⑭段为故事的结局。 3.海张五被“贱卖”的可笑结局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现实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为人处世不可嚣张跋扈,目空一切,否则只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人处世应该低调、谦和、容忍他人。只有每个人都切实地提高个人素质,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解析 结合文本首先从海张五既丢人又“丢”钱的可笑结局中,提炼出做人蛮横无理没有修养必然招致被羞辱的结果。然后联系现实,从建立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如何做人做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没有病 侯发山 他推开虚掩的门,走到老板桌前,坐在皮椅上晃动了两下,然后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温热的茶水,很满足地“呀”了一声,感觉好极了。 桌上的电话忽然响起来,把他吓了一跳。他没有去接。电话固执地响着。他这才拿起听筒,只听有人说道:“局长,下午开会不?”他皱了一下眉头,不耐烦地说:“不开会!整天开会,有什么好开的?”说罢挂了电话。 这时有人敲门。他应答了一声,只见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进来了。他说:“大爷,你有什么事?” 老人怔了一下,忙点头哈腰地说:“局长,我来报销医疗费,跑了好多趟了,财务上不给报销……我来一趟不容易,你看能不能给报了?都好几年了。”说罢掏出了一沓子单据。有这事?岂有此理!他说:“大爷,总共多少钱?” 老人颤抖着手把单据递给他:“局长,不多,只有四百多块。”他拿起桌子上的笔“刷刷”签了几个字:“同意报销!”老人千恩万谢地走了。 老人前脚走,后脚就又进来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人。中年人看了他一眼,疑惑地说:“你是新来的局长?”他点点头:“是啊,你有什么事?” 中年人讪笑了一下,掏出一个鼓鼓囊囊的包递过去,说:“局长,听说局里要改造办公楼,这是一点小意思。等我把工程承包到手……”他没有接红包,气呼呼地说:“闭嘴!我要吃有吃,要穿有穿,要你的钱有何用?你真有钱去捐给四川灾区的孩子。” 中年人手足无措,不知道他是不是在作秀。 他用手指着门,厉声说道:“你给我走,别说没工程,就是有工程也不给你这号人……”他知道,工程一旦给这种人做,绝对是豆腐渣。 中年人悻悻而去。 这时候电话又响了起来,他拿起听筒,电话那端传来一个娇滴滴的声音:“哥哥,你答应给妹子装修房子,怎么还不行动啊?”他不动声色地说:“你是谁?”“我是‘睡美人’舞厅的红红啊!你把妹子给忘了?上次我过生日,你送我一条金项链,你忘了?”他冷冷一笑,然后悄悄说道:“我老婆在这儿呢,惹恼了她,有你的好日子过……” 他刚挂断电话,又一个电话打了进来:“大哥,今晚我请客,在老地方,‘醉仙楼’酒店……”他打断对方的话,说:“我不去,说不去就不去,因为什么?因为我知道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软……”说罢他就挂断了电话。对方肯定有求于他,要不然不会叫他的。 可是,电话又响了起来。他恨恨地看了电话机一眼,伸手把线给拔了,顿时,电话成了哑巴。这时候,突然闯进来几个医护工作人员,上前把他给制服了。 其中一个医生说:“想不到你跑到了这里,走,跟我们回去。”他挣扎着:“我没有病,我没病……” 这时候,办公室套间的门开了,一个睡眼惺忪、大腹便便的家伙踉跄着走了出来,酒气熏天,口齿不清地说:“干、干吗?跑到我的办公室来闹什么?真、真是有病!” (选自《小说选刊》2016.9,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老人怔了一下,忙点头哈腰地说:“局长……都好几年了。”老人进屋后“怔了一下”是因为他一下子认出刚来的局长原来是老熟人。 B.“桌子上的电话忽然响起来,把他吓了一跳……他这才拿起听筒……”作者这样写只是为了说明“他”平时就非常讨厌接电话。 C.本文的细节描写十分传神,作者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使读者对主人公的身份产生怀疑。而文章结尾更是出人意料,发人深思。 D.小说中的“他”只是一名精神病患者,作者写他是为了讽刺医院的不负责任,任由病人偷偷溜出来;那个“睡眼惺忪,大腹便便的家伙”是一个病入膏肓的家伙,作者用他来隐喻社会中的病态现象。 答案 C 解析 A项,老人怔了一下的原因是,“他”客气地问了一声:“大爷,你有什么事?”让老人感到少有的温暖。B项,纵观全文,作者这样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暗示主人公的真实身份。D项,小说中的“他”坚持社会公平与正义,是一个灵魂健康的人。 2.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奇特的情节设置悬念的,这样写有何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小说开头并没有交代“他”的身份,而是写“他”来到办公室安排工作,接待来访的“上了年纪的人”,怒斥企图行贿的“中年人”,接听电话,制造了“他”是不是局长的悬念。小说最后才点明“他”不是局长,而是“医护工作人员”在到处寻找的“病人”。 ②这样设置悬念的好处:使故事扑朔迷离,情节曲折;使主人公这个人物形象更具传奇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这篇小说在情节的安排上有以下特点:一是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这样写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可读性;二是结尾出人意料。解答时要纵观全文,思考小说是如何通过奇特的情节设置悬念的,这样写有何妙处。 3.小说结尾“干、干吗?跑到我的办公室来闹什么?真、真是有病!”在文中有何作用?请联系全文,从故事情节和内容两方面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情节上:①呼应了题目“我没有病”,引发读者思考谁才是真正有病的人;②办公室真正的主人现身,进一步解开了读者对主人公真实身份的疑惑。 (2)在内容上: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上丑恶的人和事的辛辣讽刺,抒发了作者对当今社会的无限忧虑之情。 解析 解答时,一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层含意,二要结合全文分析其深层含意。考生在答题时只要抓住这一点就能归纳出本题的答案。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幸存者 [美]休·B·卡夫 熬到第三个饥饿的夜晚,诺尼把眼睛盯在那条狗身上。在这座漂流的冰岛上,除了高耸的冰山之外,没有任何的血肉——就剩他们两个了。 在那次撞击中,诺尼失去了他的雪橇、食物、皮衣,甚至他的尖刀。他只救起了心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