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小说阅读精选
2018年高考小说阅读精选

2018年高考小说阅读题精选(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爱心如同韭菜余显斌娘打来电话,问他现在在哪儿。
他轻声说:“在医院。
”娘说:“知道,听你爹说的。
”娘接着哽咽着说,“儿啊,你怎么能那样,怎么能捐献骨……髓啊?”显然,娘不理解什么是骨髓,说到这儿,明显地顿了一下。
他忙说:“娘,没啥。
”娘威胁说:“你不听娘的,娘就死去。
”他急了,忙告诉娘,自己不是捐献骨髓,爹听错了,自己是想找人给自己捐献骨髓,自己有病。
娘一听更急了,问清了他所在的医院,和爹当天就打了车,匆匆赶去,在医院看见了他。
他坐在病床上,护士在给他量着血压。
娘一见吓了一跳,问道:“儿呀,你怎么啦?”他说:“白血病。
”娘不懂什么是白血病,望着他。
他告诉娘,患白血病很难治的。
看娘身子一颤,他忙说,不过,有骨髓配型成功的人愿捐骨髓,自己就有救了。
娘忙说:“配啊,砸锅卖铁也配啊。
”他叹口气,说:“哪有那么容易的?两万多人中才有一对配型成功的。
”娘坐在那儿,眼睛直了。
他忙摇着手道,不过,自己很幸运,和一个女孩配型成功。
娘眼睛一亮:“真的?”他再次垂下头,告诉娘,可是对方不愿捐献骨髓。
娘一脸灰白,许久,点点头道:“是啊,身上的东西,哪一件不是跟眼睛鼻子一样,哪有多余的啊?多余的也不会长啊,谁又愿捐啊?”爹在旁边嘀咕一声:“听说,捐骨髓没事的啊!”他沮丧地摇摇头,告诉他们,那个女孩就是不愿捐。
娘试探着问:“真没事吗?”他说:“可能是吧,不过,这得问问医生。
”正说着,一个医生从旁边匆匆经过,娘忙一把拉住,如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可怜巴巴地问:“医生,捐献骨髓对捐献的人有伤害吗?”医生望望娘摇了摇头。
看娘有些不懂,医生打比方说:“骨髓就像韭菜,捐了又会长出来的。
”农村里,韭菜不少,剪后生得更快更肥更多。
娘懂了,娘脸上的灰白颜色没了,她想了想,仍拉着医生的手不放:娘有一个请求,希望医生能帮自己给那个女孩说说。
医生一笑,点头答应了。
2018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训练(精选15篇含答案解析)

2018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训练(精选15篇含答案解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冰湖陈彦斌(1)“爹,遛网吧?”儿子猫腰拎起漂浮的大网漂子,扔到船上。
刚遛了几下,就喊起:“大鱼!爹,上了一条大的!”(2)“慢点儿,慢着点儿,别拽跑了!”他一别船桨,渔船贴过去,渔网紧挨在船的右舷边。
(3)绷得紧紧的网犁着湖面吱吱地响。
一串气泡过后,一个阴影从湖底浮上。
大鱼一见亮,吓得惊慌乱挣,宽宽的鱼尾巴击打得湖水四溅。
他掂起抄罗子探过身去,连鱼带网一起抄到船上。
(4)“爹,咱们掏到白鱼窝子啦。
”儿子说着,又把一条二三斤重的白鱼从网上摘下,扔进舱里。
(5)“打完这次鱼,回去,你就去上学,啊!”他看着儿子说。
(6)“不!”儿子一直没回头,还在遛着网,“我和你一起打鱼。
”(7)“我揍你……没出息的小兔崽子!”(8)下午的时候,一小团乌云从湖西面升起。
乌云越集越密,阴沉沉地徐徐往这面移过,他才觉出不妙,忙招呼儿子起网,可是已经不及了。
他们刚把渔网起完拽到船上,划出还没有一里地远,铅灰色的乌云已低低地下沉,很快就覆盖住了整个天空,纷纷扬扬的大雪随着飘下,整个湖面都陷入阴沉沉的风雪中。
(9)翻起的湖浪骤然变得浑黄,像刚煮开锅的小米粥,变得稠糊糊的。
气温骤降,湖水拍溅在船帮上,立刻结成了冰,渔船变得沉重起来。
(10)不好!他心里暗暗叫了一声,使劲儿地扳起桨往回划。
可风浪太大了,他拼尽了全力,还是顶不动。
船被风刮得一个劲儿往后退,渔船上下颠簸着,四周都是涌动的大浪,一个接一个扑向船舷。
他不敢再硬顶着风划船了,怕大浪把船掀翻了,把两只船桨深深地插在水里,任凭风浪带着渔船一直往东南方向漂去……(11)大雪是后半夜停的,风浪也渐渐小下。
在风雪里挣扎了几个小时的爷儿俩累得话都懒得说了,脑子里一阵阵地犯糊涂,麻木的手也痛得发痒。
他真想躺在儿子身边睡一会儿,却不敢。
这么冷的天,湖随时都会封上。
(12)天快亮的时候,一阵可怕的寂静从四周蔓延过,眼睁睁地看着涌动着的浪,几乎在瞬间就凝固住了,滑行的渔船也冻结在冰里。
2018年全国卷1 小说阅读(赵一曼女士)

① 能够突出主人公赵一曼的性格,写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 花,而现在已成为了城市的市花,突出其品质的高尚与赵 一曼对这座城市的影响与伟大 ② 对文章内容进行补充,对其进行适当的解释说明,使文章 前后贯通 ③ 文章最后写两个陌生人的对话,表明赵一曼活在人们的心 中,彰显了主旨,对赵一曼英雄事迹的讴歌与赞美。
拔俗的文人气质 ① 赵一曼率领的士兵经常在森林里唱歌 ② 通过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用包药纸写小 说体让董警士自愿带赵一曼出去 ③ 和韩护士“交心” 地谈话来感化她 职业军人的冷峻 ① 对日本人的严刑拷打,坚决不透露任何消息 ② 逃走后再次被抓赵一曼对此只淡笑释然,颇有军人临 危不惧的傲骨
① 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即便被捕后床头也有丁香,体现了她的 文人之雅; ② 赵一曼女士对警士与护士采取不同的攻克战术,体现了她的 “文”; ③ ……逃走后再被捕与之前被捕期间一直平静且淡淡的,体现了文 人的淡然; ④ ……率领抗联军在小兴安岭中活动,体现了她作为军人的领导力 与睿智, ⑤ ……即使被严刑拷打也半点不投降、不胆怯可看出他的坚强、冷 峻的军人性格。
第㉑段“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 人’的攻心术”可知,赵一曼感情细腻、具有知识分子的智慧。
“职业军人的冷峻”:
第⑥段“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 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 子”,可知赵一曼遭到严刑拷打不屈服,有钢铁般的意志;
第㉗段“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可见赵一曼为 国捐躯之际,从容赴死,有视死如归的军人气魄;
• 拔俗的文人气质
第③段“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士兵在森林里 烤火,烤野味儿……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可知赵一曼在监禁中还回忆往日的战斗生活,富有浪漫精神; 第⑤段“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 士喜欢丁香花”,可知虽然被监禁,但仍然爱着丁香花,可见其高雅的 情怀; 第⑲段对董警士“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 行,写在包药的纸上”,采用了艺术化的方式,用大义和真情感化他人;
通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三小说阅读含解析7

小说阅读(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微纪元(节选)刘慈欣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
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
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
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
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
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
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
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
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2018年高考全国卷小说阅读选编

2018年高考全国卷小说阅读选编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小说阅读赵一曼女士阿成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
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
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
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
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
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
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
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
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
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
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
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
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
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2018高考阅读训练之小说

高考小说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标题、次要人物)谎言相裕亭盐河北岸,有一小村,依河而居。
几十户人家,却散落在一条两里多长的古河套里。
远看,乌蒙蒙一片,恰如零零散散的旧船被遗弃到河岸边。
走到跟前,透过河堤上茂密的竹柳,才可辨出一家一户错落有致的小院及房屋间的石巷黛瓦。
此村,名曰犯庄。
乍一听,此处是出土匪、罪犯的地方。
其实不然。
日伪时期,那里曾上演过一场貌似影视剧里才有的故事。
有两个偷偷摸进村里的小鬼子,被村里的男人打死,扔到村外的芦苇荡里。
驻扎在盐河口的小鬼子追查下来,把全村的成年男子集中到盐河边的小码头上,架起机枪,限定时间,逼他们交出“凶犯”。
否则,将统统杀死。
关键时刻,村里的陈铁匠站了出来。
陈铁匠说,小鬼子是他杀死的。
日本兵中,一个留着八字胡的小队长,看到陈铁匠站出来,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
随后,那家伙满脸狐疑地走到陈铁匠跟前,指着地上的两具尸体,变换着指间的数字,问他:“你的,一个人,杀死他们两个?”陈铁匠脖子一挺,说:“是。
”小鬼子“呦西”一声,随之,目光转向旁边陈铁匠的儿子,怒吼一声:“你的,不明白吗?”小鬼子不相信陈铁匠一个人,能杀死他们两个日本兵。
当即,陈铁匠的儿子也被拉出队列。
在处置了铁匠父子后,小鬼子们仍不肯罢休。
他们把村里的男人押上河边巡逻舰。
说是要带他们到“据点”内继续盘查。
其实,是强征他们到山东招远金矿做劳役。
不久,他们当中有人写信回来。
小村里,许多妇人听说那户人家有信来,都纷纷跑去看。
信中提到几户人家的男人,在半道上逃跑,或是在开采金矿时不守纪律,被日本人给杀了。
那几户死去男人的人家,先是有妇人滚在床上或地上哭。
随之,就有人帮着焚烧火纸。
另有妇人们帮着收拾庭院,支起灵棚,支起锅灶,办一桌酒菜,来祭奠那家死去的男人。
此时,陈铁匠家的女人,一定会在这些妇人当中。
因为,当初她家男人与儿子被日本人杀死后,村里的妇人们,就是这样帮她的。
但是,此番铁匠家的女人,在帮衬那户家人料理后事时,如坐针毡!她从那户人家的哭声里,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人家的冤屈与愤懑。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试题2小说

试题解析
■ 4.D.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 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 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 ■ “一语双关”是说一句话能同时表达两个意思,从分析来 看,可以讲通。
试题解析
■ 5.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 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6分) ■ 这是一道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形象有外在形象和内在形 象。“具体心态”指向人物的内在形象。 ■ “具体心态”是指心理和态度。文中的一干人物,对待对 “有声电影”“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 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知之”也。”不懂也能瞎猜测,可见自以为是到了什么程 度。“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 眼。”这种好奇心是在外界的推动下形成的。
试题解析
■ 3、在答题的时候要指出手法,并指明效果。 ■ 化用经典语句。“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 也”,反用其意,讽刺了二姐的不知却强以为知、自以为 是。 ■ 夸张描写: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三舅妈翻了四只 箱子找衣服;大家打架似的推让;二姐喊卖糖的,买票的 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夸张让人忍俊不禁。 ■ 反语。她(二姐)有时候也很能“文明” 一气。大家的推 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的直叫天老爷。似庄而实谐, 充满了讽刺的意味。
18年高考语文全国 Ⅱ卷试题解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
■ 这是语言大师老舍的一篇小说。小说讲述的是一群人去看“有 声电影”的过程。主要人物二姐对“有声电影”有一种自己的 理论, “根本不想去看”,但据说有声电影竟然和她想的不一 样,她才想“开开眼”。看电影之前,一干人找物件找人,一 番折腾。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一干人又是吵闹、让座、 咳嗽,甚至讨论起了二姥姥的后事。大家说到热闹的地方,电 影结束,大家这才发现并没有注意到“有声电影”到底是怎么 回事。 ■ 不难看出,老舍先生对这一干人是嘲讽的。她们对“无声电影” 并未看过,却有了自己的“理论”,而且不想去看。这表现出 了一种在新事物面前的自以为是和不感兴趣。到了电影院,不 懂规矩,吵嚷让座,迂腐而又不讲文明。等到电影结束了,也 没有弄明白“有声电影”是怎么一回事,大家所留的认识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 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意换上 高跟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 ■ 刻画了多个人物,叫做“群像”。 ■ 对二姐、四姨、二姥姥都有动作描写,一些人物还有语言 描写。是“分别”“较为精细的刻画”。
201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之赵一曼女士解读

考试中心评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了小说《赵一曼女士》,试题扣住“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来设题,创设历史具体情境,让考生关注文本中现实对历史的追问、历史的现场叙事、史料的还原,体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在感动与思考中自然深化对革命文化的认识。
从叙事视角及聚焦看《赵一曼女士》这篇小说的内容从题目中就可以看得出来,是写赵一曼女士的,但作者在开头并不直接写赵一曼女士,而是由第一人称“我”展开叙事,讲自己与医院的平淡关系。
看到这里,读者不禁感到阿城是在讲自己的故事吧!实则不然,再往后读便会发现“我”因注意到赵一曼曾在这里住过院从而查阅资料,想了解赵一曼的故事并把这些故事讲述给读者。
到这里为止,便会发现作者是“以我的口吻讲赵一曼的故事”,是一种内聚焦的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我”与赵一曼并不是同一个时空的人,作者是跨越时空讲了另一个世界的故事,这又与一般的内聚焦不同,如果说一般的内聚焦为“同一时空的内聚焦”,那么《赵一曼女士》则采用的是“跨时空的内聚焦”。
既然采用的是内聚焦的形式,那么这个故事必定有揣测、推测的内容及语气在里面。
再往下读,果不其然,在写到钟声时,作者说:“我无法猜测赵一曼女士听到这钟声时有怎样的感想,但我能肯定一点……”这句话的作用还是很重要的,读者读到这句话,再看后面关于赵一曼女士在病房中的生活及逃走遇害时的情景时,就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作者与赵一曼不在一个时空,怎么会知道得这样详细呢?”因为这一切只是作者的推测而已。
加上了种种的推测,使得作者这个异时空的讲述人变得更像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也使得全篇的内聚焦方式变得更像是零聚焦。
在这样的形式下,受述者的每一举每一动都逃不过作者的眼睛。
这或许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因为要表现出赵一曼的英雄形象,仅仅以内聚焦的方式,告诉读者一个异时空讲述者所知道的那一丁点材料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内聚焦不利于表现赵一曼女士的形象,而只有通过零聚焦的方式,将赵一曼的事迹讲述得有血有肉,才能让读者受到感动,从而达到作者作此文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 年高考小说阅读题精选(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爱心如同韭菜余显斌娘打来电话,问他现在在哪儿。
他轻声说:“在医院。
”娘说:“知道,听你爹说的。
”娘接着哽咽着说,“儿啊,你怎么能那样,怎么能捐献骨• 髓啊?”显然,娘不理解什么是骨髓,说到这儿,明显地顿了一下。
他忙说:“娘,没啥。
” 娘威胁说:“你不听娘的,娘就死去。
” 他急了,忙告诉娘,自己不是捐献骨髓,爹听错了,自己是想找人给自己捐献骨髓,自己有病。
娘一听更急了,问清了他所在的医院,和爹当天就打了车,匆匆赶去,在医院看见了他。
他坐在病床上,护士在给他量着血压。
娘一见吓了一跳,问道:“儿呀,你怎么啦?他说:“白血病。
”娘不懂什么是白血病,望着他。
他告诉娘,患白血病很难治的。
看娘身子一颤,他忙说,不过,有骨髓配型成功的人愿捐骨髓,自己就有救了。
娘忙说:“配啊,砸锅卖铁也配啊。
”他叹口气,说:“哪有那么容易的?两万多人中才有一对配型成功的。
” 娘坐在那儿,眼睛直了。
他忙摇着手道,不过,自己很幸运,和一个女孩配型成功。
娘眼睛一亮:“真的?” 他再次垂下头,告诉娘,可是对方不愿捐献骨髓。
娘一脸灰白,许久,点点头道:啊,身上的东西,哪一件不是跟眼睛鼻子一样,哪有多余的啊?多余的也不会长啊,谁又愿捐啊?”爹在旁边嘀咕一声:“听说,捐骨髓没事的啊!” 他沮丧地摇摇头,告诉他们,那个女孩就是不愿捐。
娘试探着问:“真没事吗?”他说:“可能是吧,不过,这得问问医生。
”正说着,一个医生从旁边匆匆经过,娘忙一把拉住,如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可怜巴巴地问:“医生,捐献骨髓对捐献的人有伤害吗?”医生望望娘摇了摇头。
看娘有些不懂,医生打比方说:“骨髓就像韭菜,捐了又会长出来的。
”农村里,韭菜不少,剪后生得更快更肥更多。
娘懂了,娘脸上的灰白颜色没了,她想了想,仍拉着医生的手不放:娘有一个请求,希望医生能帮自己给那个女孩说说。
医生一笑,点头答应了。
四人去了另一间病房,见到了那个女孩。
娘走过去,一把拉住女孩的手。
娘说:“娃啊,大婶求你了。
”娘指着他说:“我就这一个儿,请你救救他啊。
”见女孩不说话,娘猛地想起什么似的,指着医生说:“医生说了,对你没损害。
如果有损害,这个要求大婶也说不出口啊。
”女孩雪白的脸上流下两行泪,望望她,仍没有说话。
娘急了,说:“娃啊,大婶跪下了。
”娘说着,准备跪下来。
女孩忙一把拉住,流着泪说:“大婶,我才是病人,这位大哥是捐献者啊。
”说着,女孩指指他,对娘说,“求大婶了,救救我。
”娘站在那儿,愣住了。
不过,娘马上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娘拉住女孩的手,打量着女孩毫无血色的脸,许久许久,眼眶红了,对他说:“去吧, 娘不拦你。
”娘说:“出来了,娘煮鸡蛋给你补补身子。
”他“哎”了一声,笑着望了医生和女孩一眼,忙向手术室走去。
他知道,他的方法成功了,善良的娘,一旦知道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一定不会拦他的。
他猜对了。
六个小时后,他捐献了骨髓,走了出来。
爹娘迎上来,仔细打量着他,见他没事,爹一笑,得意地道:“小子,你答应了爹的,我劝你娘来,你回去可得陪爹喝几盅的。
”他一笑,手指一弹,“嗒”地一响。
娘这才知道,自己被骗来,是他和老头子商量好的,回头瞪了老伴一眼道:“啥出息? 几盅酒,就让儿子收买了!”说完,拍着他的手笑笑,得意地道,“我儿捐了骨髓,救了一条人命,救了一个家,娘受一回骗,值啊!”他望着爹娘笑了。
他想,有时,爱心也像韭菜,付出越多,播撒越快越广,不但能传及家人,甚至能传及世界,让每一个人心中都一片碧绿、一片阳光。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开头写“他”在医院,说明“他”一开始就想用装病来让母亲理解“他”的做法,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事由,表明“他”已决定为患白血病的女孩捐献骨髓。
B.文章在写娘和女孩时都写到了脸色,写娘脸色由“灰白”到“灰白颜色没了”是为了表现娘由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写女孩脸色主要是表现白血病病症。
C.虽只用较少的笔墨来写爹,但爹对情节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爹支持儿子捐献骨髓,为了和儿子喝几盅,还与儿子一起隐瞒真相,骗了娘一回。
D•作为儿子的“他”,为了捐献骨髓,欺骗母亲是因为考虑到母亲的情绪,并且母亲不了解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不能明说。
5.小说中的娘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5分)6.这篇小说的结尾意蕴丰富,效果突出。
请结合原文加以赏析。
(6分)4. D . A项,一开始写他在医院并不是要装病,而是后来母亲以死相逼不让他捐骨髓,他才不得不装病来让母亲理解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的。
B项,写娘脸色由“灰白”到“灰白颜色没了”,是为了表现娘由失望到希望的心理变化,说反了。
C项,“为了和儿子喝几盅,还与儿子一起隐瞒真相”,理解浮于表面。
5.(5分)①爱子情深。
怕儿子捐骨髓影响身体;得知儿子“有病”,当天打车到医院,砸锅卖铁也要救儿子;为救儿子准备下跪求女孩“捐骨髓”。
②善良淳朴。
知道捐献骨髓没什么损害,才求女孩给儿子“捐骨髓”;得知真相后,看到女孩脸上毫无血色,病情严重,同意儿子捐骨髓。
③明白事理(通情达理)。
知道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就不阻拦儿子捐献;虽然自己被骗,也不怪丈夫和儿子。
(答出二点得满分)6.(6分)①卒章显志,揭示主题。
“爱心像韭菜”,形象地说明了付出爱心,可以惠及他人,而且可以生发出更多的爱。
②呼应标题,照应医生“骨髓像韭菜”的比喻,让结构更加严谨。
③突出人物形象。
借“他”的心理活动,赞美了他们一家人的爱心付出,刻画了乐于撒播爱心的人物群象。
(答出二点得满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阳光路十七号王虹莲新婚后不到一个月,他就出去打工了。
他们山村的男人几乎全出去谋活路,山上的东西实在是不能养活他们。
她在家里,种地、养猪、赡养老人,等待着他从远方来寄来的信和钱。
每个月,他都会给家里寄来钱,或多或少。
她似孩子一样,跑到储蓄所存起来,舍不得花掉一分钱。
他们文化都不高,写封家书还是够用的。
他的字丑陋,可是她喜欢,那字里行间,满是对她的牵挂和惦念。
她也回信,羞涩地表达着惦记。
正是新婚,她的每一瓣心花里,全是那个黑黑瘦瘦的男子。
他的地址她早就背下来了一一阳光路十七号。
阳光路,多好听的名字。
在那个繁华的大城市,这条路一定是铺满了金灿灿的阳光。
何况,他在来信中说,阳光路是一条非常漂亮的路,绿阴蔽日,碎石铺就,这里条件相当好,住的是有露台的那种房子,虽然是打工,可并觉得不苦。
于是她的想像就更加完美,问,那阳台上有杜鹃花吗?有水仙花吗?那围墙上青藤爬满了吗?这种幻想让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感。
所以,等待着阳光路十七号的来信成了她最大的快乐。
她喜欢听他描述外面的世界,那些红白相间的房子,那些穿着漂亮衣服的女孩子,那悠扬的钢琴声;他还说起过麦当劳,说,什么时候你来,我带你去吃。
但那年的春节,他却没有回来。
他说,公司组织去海南旅游,机会难得,还是明年再回去吧。
她逢人便说,我们家男人去海南旅游了,公司组织的。
好像公司是个很气派的词,好像海南是国外一样。
存折上的钱越来越多了,她跟他说,明年你回来,我们一起盖个新房子吧。
他们在信上的计划是那么美好,盖个新房子,买几只小猪仔,再种点玉米,生一个小孩子。
想着想着,她就会甜蜜地笑。
他离开家快两年了,她想他想得快发了疯了。
于是她准备动身去找他,想给他一个惊喜。
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她到达了那个城市。
那真是一个美丽的大都市,她一下子就晕了,如果不是警察帮助,她简直分不清东南西北了。
她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的纸条递给警察。
警察说,很远的地方,在郊区呢,离城市还有两个小时的车程。
她呆住,以为听错了,他明明说是在市中心啊。
坐了两个小时的车,她又打听这个地方,有人指给她说,往前走,那边搭的简易棚子就是!她终于看到一块破牌子上写着一一阳光路十七号。
那是一块简陋的木牌子,上面有水泥和白灰。
她也看到了那些简陋的房子,真是红白相间,红的砖,上面画着白线。
而刚才路过那些漂亮的小区时,她也的确看到了带露台的房子,听到了钢琴声,可那都是别人的快乐。
旁边的人说,这片大楼快盖完了,这片简陋的房子也快拆除了,这帮农民工也应该回家了。
他们在这儿干了快两年了,为挣钱都舍不得回家,可春节时老板跑了,连路费都没给他们留。
站在那简陋的房子前,她哭了。
她没有去找他,而是又坐三天三夜的火车回了家。
回家后她写信给他:我想你了,回家吧。
一个月后,他带着大包小包回了家,当然,还带着一份不再新鲜了的麦当劳。
她让他吃,他说,你吃,我在外面总吃。
她含着眼泪吃完那个叫汉堡的东西,然后说,不好吃,不如红薯粥好喝呢,怪不得你说吃腻了。
整整一夜,他给她讲外面的世界,一直说阳光路十七号,她听着,在黑暗中流下眼泪。
最后,她握住他的手:因为有你,那条路才叫阳光路。
她一直没有说,她去过阳光路十七号。
那是她一个幸福而心酸的秘密。
(选自《中国青年》杂志,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第二段写她“等待着他从远方来寄来的信和钱” ,一方面体现了他们原本生活的艰辛,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她对丈夫的牵挂和惦念。
B.小说结构严谨,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如前文丈夫来信中写到“带露台的房子” “钢琴声”,与后文写到她遇到的真实情况形成了呼应。
C.女主人公勤劳质朴,看重爱情,她独自在家劳作,并赡养老人;男主人公辛苦节俭,细心体贴,不断寄钱回家,还用善意的谎言安慰妻子。
D.小说以小见大,透过一对小夫妻的经历,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同时也写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彰显了他们卑微生活之中的人性美。
5.小说以“阳光路十七号”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5 分)6.文章结尾为什么说“那是她一个幸福..而心.酸.的秘.密.”?(6 分)4. D “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不是小说的主题,小说重在赞美人性之美。
5.①本义:“阳光路十七号”既是他打工的地址,又是他信中经常提到的地点。
②结构:是小说的线索,作者围绕“阳光路十七号”讲述故事,使情节紧凑集中。
③内容:“阳光路十七号”的简陋破败和人物心中的美好形成对比,预示着他们夫妻的生活虽然艰辛但充满阳光,歌颂了美好的人性,凸显追求幸福的主题。
6.①那里的条件极差,丈夫的打工生活太艰苦,挣钱太难,她感到心疼,这让她心酸。
②丈夫怕她担心才把那里描绘得非常美好,才把生活说得非常惬意,这让她感到幸福,因为她借此发现了丈夫的体贴与真爱。
③她把去阳光路十七号找丈夫而发现了真相的事藏在心里,不向丈夫透露。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钥匙柏菁他彻底失望了,感到这个世界已经容不下他,过去的烙印将永远无法抹去。
每天面对冷漠的面孔,不屑的眼神,没有人看得起他,他被这个世界彻底抛弃了,回不了头了,他心灰意冷,刚刚萌发的良知和善心又泯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