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小说阅读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II卷)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II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
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被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
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
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有声电影》2018年高考全国2卷小说阅读详解

■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 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 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 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的都是小事, 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 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 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 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 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嬴了钱,于是大请客。
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 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 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 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 算顺当。
■ 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 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地 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 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 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 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 声的“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 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 场”人呢。
■ 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 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 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 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 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 说!”大家都赞叹不已。(有删改)
2018年全国卷1 小说阅读(赵一曼女士)

赵一曼的遗书体现出赵一曼在充满母爱的同时也不 忘国家大义,以身作则。
① 拔俗的文人气质。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象征着她清新 脱俗的气质。对待董警士和韩勇义女护士和谐亲切。 ② 职业军人的冷峻。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依然坚定,不透 露半点有价值的信息。再次被捕时,她“淡淡的笑了” , 是对敌人的不屑,对命运的不屈。
①在主题上: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这一历史人
物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其精神的当下意义, 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②在人物形象上:可以拉开时间距离,历史与现实 正侧结合、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 更加立体丰满; ③在结构上:作者追寻与历史档案交错使小说的情节更 加紧凑,结构富有变化,曲折有致。
③在叙述角度上:
a. 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作者叙述相互印证,使 艺术描写更真实。 b. 过去与现在,时空交织,能够吸引读者阅读, 使之产生共鸣。
① 历史与现实时间差很大,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 ② 以现实角度去叙述历史,使内容更加真实 ③ 以现实的角度去思考历史,是读者的阅读视野放大,更加 深刻地了解文章的主旨 ④ 历史与现实交替出现能更好地推动文章情节发展
历史的插叙能够起到对现实的补充说明,能够使小说 结构更为紧凑,更能表现人物性格与形象,使情节更完整, 内容更充实。 更有利于表达作者对赵一曼女士的敬意与赞美。
• 在故事情节方面,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使小说的情节更加紧凑,结构 富有变化 曲折有致。 • 如第⑩段“《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 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就通过现实引出后文对赵一 曼遇害的历史事实的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① 使人在时间上的距离减弱,让读者对文章的感觉更深刻 ② 通过写 “我”在现实中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哈尔滨市立医院住 过院一事自然而然地写出赵一曼的生平事迹,不让人感到突兀, 写出了作者叙述赵一曼女士故事的原由,使行文流畅 ③ 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使赵一曼女士的事迹更显真实,更容易表 达作者对赵一曼女士的敬佩之事,使文章更加紧凑 ④ 历史与现实交织,历史正面叙述、现实侧面烘托,丰富了人物形 象,突显文章主题
2018全国高考语文3卷(附答案解析)

(全国Ⅲ卷)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含答案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淮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
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成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因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其三,意义弹性。
201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之赵一曼女士解读

考试中心评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了小说《赵一曼女士》,试题扣住“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来设题,创设历史具体情境,让考生关注文本中现实对历史的追问、历史的现场叙事、史料的还原,体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在感动与思考中自然深化对革命文化的认识。
从叙事视角及聚焦看《赵一曼女士》这篇小说的内容从题目中就可以看得出来,是写赵一曼女士的,但作者在开头并不直接写赵一曼女士,而是由第一人称“我”展开叙事,讲自己与医院的平淡关系。
看到这里,读者不禁感到阿城是在讲自己的故事吧!实则不然,再往后读便会发现“我”因注意到赵一曼曾在这里住过院从而查阅资料,想了解赵一曼的故事并把这些故事讲述给读者。
到这里为止,便会发现作者是“以我的口吻讲赵一曼的故事”,是一种内聚焦的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我”与赵一曼并不是同一个时空的人,作者是跨越时空讲了另一个世界的故事,这又与一般的内聚焦不同,如果说一般的内聚焦为“同一时空的内聚焦”,那么《赵一曼女士》则采用的是“跨时空的内聚焦”。
既然采用的是内聚焦的形式,那么这个故事必定有揣测、推测的内容及语气在里面。
再往下读,果不其然,在写到钟声时,作者说:“我无法猜测赵一曼女士听到这钟声时有怎样的感想,但我能肯定一点……”这句话的作用还是很重要的,读者读到这句话,再看后面关于赵一曼女士在病房中的生活及逃走遇害时的情景时,就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作者与赵一曼不在一个时空,怎么会知道得这样详细呢?”因为这一切只是作者的推测而已。
加上了种种的推测,使得作者这个异时空的讲述人变得更像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也使得全篇的内聚焦方式变得更像是零聚焦。
在这样的形式下,受述者的每一举每一动都逃不过作者的眼睛。
这或许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因为要表现出赵一曼的英雄形象,仅仅以内聚焦的方式,告诉读者一个异时空讲述者所知道的那一丁点材料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内聚焦不利于表现赵一曼女士的形象,而只有通过零聚焦的方式,将赵一曼的事迹讲述得有血有肉,才能让读者受到感动,从而达到作者作此文的目的。
2018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忧郁症 汪曾祺》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2018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忧郁症汪曾祺》阅读练习及答案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必考的题型之一,也是考生失分较多的一个题型。
平常备考复习的过程中大家要养成做练习题的习惯,下面是教育为大家带来的2018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忧郁症汪曾祺》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做这些练习题。
忧郁症汪曾祺龚星北家的大门总是开着的。
从门前过,随时可以看得见龚星北低着头,在天井里收拾他的三四十盆花。
山茶、月季、含笑、素馨、剑兰。
他用花剪修枝,用小铁铲松土,用喷壶浇水。
他穿一身纺绸裤褂,趿着鞋,神态消闲。
龚星北在本县算是中上等人家,有几片田产,曰子原是过得很宽裕的。
龚星北年轻时花天酒地,把家产挥霍殆尽。
龚星北娶的是杨六房的大小姐。
杨家是名门望族。
这位大小姐真是位大小姐,什么事也不管,连房门也不大出,一天坐在屋里看《天雨花》《再生缘》,喝西湖龙井,嗑苏州采芝斋的香草小瓜子。
前年她得了噎嗝。
不知花了多少钱,拖了小半年,终于还是没能治好。
龚星北卖了四十亩好田,买了一副上好的棺木,办了丧事。
丧事办得很风光。
路边看的人悄悄议论:龚星北这回是尽其所有了。
丧偶之后,龚星北很少出门,每天只是在天井里面弄石条上的三四十盆花。
山茶、月季、含笑、素馨。
穿着纺绸裤褂,趿着鞋,意态消闲。
他玩过乐器,琵琶、三弦都能弹,尤其擅长吹笛。
他吹的都是古牌子。
上了岁数,不常吹,怕伤气。
龚星北有二儿一女。
大儿子龚宗寅,在银行做事。
二儿子龚宗亮,在上海念高中。
女儿龚淑媛,正在读初中。
龚宗寅已经订婚。
未婚妻裴云锦,是裴石坡的女儿。
裴云锦的漂亮,在全城是出了名的。
裴云锦女子师范毕业后,没有出去做事。
她得支撑裴家这个家。
裴石坡可以说是一介寒儒,赋闲在家,已经一年。
裴云锦有两个弟弟,都在读初中。
裴家的值一点钱的古董字画,都已经变卖得差不多了。
出嫁那天,裴云锦换了一身衣裳,水红色的缎子旗袍,白缎子鞋,鞋头绣了几瓣秋海裳。
这是几年前就预备下的。
云锦几次要卖掉,裴石坡坚决不同意,说:裴石坡再穷,也不能让女儿卖她的嫁妆。
2018高考真题语文全国卷3(含答案解析)及分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3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或。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大体看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
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一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的强调空间公共性或片面的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
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人,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
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
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2018高考全国卷2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
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预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
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2017全国考查情况:
高考试卷 2017年 1卷 选文体裁 中国小说 《天嚣》(赵长天) 2017年 2卷 中国散文 2017年3卷 中国小说
《窗子以外》(林徽因)《我们的裁缝店》(李 娟) 4选1选择题 4选1选择题 (内容、人物、主题等)(理解内容、主题、人 物形象等) 意象(窗子)含义 句子含义
Ⅰ.补——小说阅读的基础知识
P18
1、人物
A、正面描写
B、侧面描写 C、细节描写 A、开端:引起矛盾冲突的第一个事件
小 说 三 要 素
2、情节
B 、发展:矛盾冲突逐步展开,逐步激化, 达到高潮前的这段过程 C 、高潮:矛盾冲突尖锐、紧张,决定矛 盾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发展前景 D、结局:高潮之后的结果
注意区分“形象”、“特点”及“性格特征” ; 注意从主要情节找主要特征; 注意审查是否与主题契合; 注意使用总分结构,定性+分析; 注意分点概括答题。
《孔乙己》中“我”的作用:线索人物、孔乙己悲惨 遭遇的见证者、贯串全篇。 《祝福》中“我”的作用:线索人物、串连故事情节 、社会的目睹者、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表 现了社会的冷漠。 《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的作用:线索、推动故事 情节的发展、贯穿全文、与其他人物形成对比。
4 涉 5
4选1选择题 (表达技巧、人物形 象、主题、等) 布局谋篇的好处
及
考 点
6
结尾的艺术效果
人称
语言赏析
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 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 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 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情节的曲折 在一个小说中,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绝 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跑到底的,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 才抵达胜利的彼岸,即体现出情节的曲折性。情节的摇摆
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3、情节的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 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 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如何读懂小说
1、理清故事情节。 小说的故事情节实际上是由小说人物的性格、言行生发 的一件件事情的有序组合,有什么样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 ,小说就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和情节。在了解了故事情节的基 础上,可以进一步把握小说人物,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和命 运。阅读小说要理清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 弄清故事的来龙出脉,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 来把握故事内容,尤其注意分析透发展和高潮部分。善于体 悟出故事情节中寄寓的深刻生活哲理、社会现实意义。 2、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小说刻画人 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 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肖 像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等。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 体的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分析人物形象时 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
解题指导:
1.理清小说的结构 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 分文章结构。 思考:题目要求梳理脉络,要用简明的语言。对于考 生来说,就要清楚一个问题:从哪个切入点来梳理脉 络? 一般建议从主人公的角度
2.寻找小说中的线索
小说中的线索有事物线索,如《药》中的“人血馒头”
有对比冲突线索,如鲁迅的《祝福》,祥林嫂与鲁四老
如“欧· 亨利式的结尾”——在小说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
4.情节叙述顺序
•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 分明,层次清晰。 •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 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 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 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 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 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 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照应上下文。 • ⑤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 清楚,照应得体。
五、几个命题要点:
1.把握故事情节
2.概括探究主题
3.理解小说标题 4.分析写作技巧
5.品味语言特色
6.揣摩人物形象
7.注意环境描写
小说阅读步骤: 1、标序号 2、抓文脉(按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 3、边读边划关键词,适当点评(尤其是有关人 物的活动) 小说解题步骤: 1、审题干 2、定考点 3、根据问题酝酿答题思路及要点 4、准确答题,力求准、全、通
(一)概括、梳理小说情节
常见提问方式:
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2. 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3.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 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5.简要概括人物、事件、心理变化的过程。
6.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小说的情节: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 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 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 决的整个过程。
题型:
1.情节概括类; 2.情节手法类(情节安排的好处或合理性等); 3.情节作用类(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知识储备:
1、情节的运行方式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中人物设置及其 作用的分析鉴赏能力。题目中问到“我” 的作用,可根据第一人称的写法对小说所 起的一般性作用,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 分析。 • 考点定位:分析作用的表现手法。能力层 级为分析综合C。
(3)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 辈,也要鞠躬,说话谦和; ②胆小怕事,有点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 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 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性善良;怀疑酒店诚意 ,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 (每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答对即可。)
3、环境
A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地点、时 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 B 、社会环境 :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 的历史背景
小说读什么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感知情节) 2.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分 析人物形象) 3.这个故事发生的特殊环境是什么。 (了解背景) 4.表现了什么主题。(把握作品主题) 5.通过哪些写作方法塑造人物、突出主 题的。(艺术特色)
一、 情节的概括:
情节类常见考点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 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④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二、情节的作用:
①某一情节(或细节)作用分析; ②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的理解; ③小说的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 用;
3、注意环境描写 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 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 和文中的自然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 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 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 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4、领悟小说主题 (1)根据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主题。 (2)联系小说描写的典型环境分析主题。 (3)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 分析主题,即知人论世。 (4)根据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情色彩分析主 题。
三、 情节的探究:
①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②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情节安排的特点和技巧
把下面概括的情节归类,讨论概括情节的方法。
鲁迅 1.《故乡》:回故乡 —— 在故乡 —— 离故乡; 我 2.《最后一课》:上学路上 —— 上课 寻找线索 (明线与 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 按故事发 3. 《枪口下的人格》: (贝尔蒂)俘 暗线),围 展过程进 敌 —— 护俘 —— 被俘 —— 脱险 —— 绕小说中的 行概括 某一线索进 赴死。 行概括 方法: 玛蒂尔德4.《项链》: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 谁?事?(果?) -还债务-发现项链是假的 方法:在线索 林冲 5.《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 前后添加词缀 友--市场买刀寻仇--看管草料场--山 神庙复仇。 (3)抓住场面,按人物活动的场面梳理情节 方法:谁?地点?事(果?) 注意:角度统一,从主要人物的角度叙述 谁?(地?)事?(果?)
爷的矛盾冲突,就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线索。此外,还有
人物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3.抓住小说中的场面 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 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 式加以概括,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 件事。 场面: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人物在一定场合 相互关联而构成的生活情景。
• 试概括P55《玻璃》情节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
【答案】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 述出来的,真实可信; 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 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 “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每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答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