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肚脐 祛病养生

合集下载

脐疗养生

脐疗养生

使用产品
501:疏通经络,畅通气血,化瘀闭
主要成分:
艾叶:归肝、脾、肾经。散寒止痛,
温经止血
九节菖蒲:入心,肝经.祛风,宣湿,
健胃,解毒
香附叶:归肝、脾、三焦经。行气解郁,
调经止痛
502:除湿利水,调节代谢
主要成分:
瞿麦:归心、小肠经。清热,利水,通经 桂枝:入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
脐疗养生养颜
凤妃堂调理美容科研机构
脐疗养气血,气血养容颜
脐疗历史悠久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肚脐 填药的记载
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贵要略》中也记 载有脐疗法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葱汁敷脐,治 疗水肿的记载
定义
脐疗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古老的外 治方法。
它是通过脐部受药物的刺激和吸收, 激发经络之气,以疏通经络,调和气 血,调整脏腑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 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
《中医入门学》说 “药之不及,针之不到, 必须灸之”说明灸疗的重要性 灸可达到口服 药的70倍的效果
脐疗的机理
中医学认为,灸法适应症广,疗效迅速,安 全可靠,易学易用,特别适合家庭调理和保 健养生。
症状无论寒热、虚实、阴阳、表里均可施灸 。
艾灸的机理是辛温走窜,入十二经络,能通 达诸经,舒经通络。
脐先天具有较强的吸收功能;
“脐通百脉”;
脐呈凹陷,脐下无脂肪,直接与肠系 膜相连,药性渗透快,高于口服药70 倍。
适用范围广,避免胃肠吸收不良及造 成肝肾负担的顾忌。
艾的作用
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味苦 辛;性温热,既 能入阴又能入阳,补中有通,通中能消,灸 疗时释放的红外微波和烟熏,能气血双调; 以灸火可透诸经,除六淫邪气。
胃肠病。 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脐疗在治病、防病、保健中的优势

脐疗在治病、防病、保健中的优势

脐疗在治病、防病、保健中的优势
脐疗法肇端于先秦时期,有着悠久历史,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在脐部(又名神阙穴)敷药(散剂、丹剂、糊剂、丸剂、片剂、膏剂等)或运用艾灸、拔罐、按摩、热熨等方法,利用脐部皮肤结构有利于药物吸收和经穴刺激等特点作用,来达到预防、治疗疾病和保健的一种方法。

中医很重视脐,明·张景岳《类经附翼·大宝论》:“人之初生,生由脐带,脐接丹田,是为气海,即命门也。

夫生之门即死之户,所以人之盛衰、安危皆系于此者,以其为生气之源,而气强则强,气衰则病”。

故脐疗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通过对脐部的刺激,以达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调整脏腑的作用。

脐疗作为中医外治法的一种,临床具有操作简便、针对性强、安全快捷等特点,并且疗效肯定、应用药物材料易得、适应症广、易于掌握。

且由于给药途径特殊,临床应用无副作用,可以有效避免口服及注射给药的缺点,患者在治疗期间,无痛苦、易于接受,被称为绿色疗法;同时治疗费用较低,可有效降低医疗费用,缓解看病贵的问题,由于以上优势,故近些年来在临床内、外、妇、儿各科得到广泛应用,带动了中医学的发展,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中医养生:护好肚脐得健康

中医养生:护好肚脐得健康

中医养生:护好肚脐得健康脐,中医穴位又称“神阙”。

它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中医认为,肚脐是心肾交通的“门户”。

常被养生家誉为保健养生“要塞”。

《厘正按摩术》中说:“人身之有脐犹天之有北辰也,故曰天枢,又曰神阙,是神气之穴,为保生之根”,“脐通五脏,真神往来之门也,故曰神阙”。

神阙,又名气舍、维会,为任脉所生,系连胞宫,而任脉与督脉,冲脉同出胞中,为一源三歧,具有总领诸气血的作用。

神阙为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表里,共同管理人体诸经百脉,因此脐与诸经百脉相通。

根据阴阳互根原理,有从阴以补阳之功,且该穴联系命门,为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

《会元针灸学》对神阙穴进行了深刻的描述:“神阙者,神之所舍其中也。

上则天部,下则地部,中为人部,两旁有天枢、肓俞,上有水分、下脘,下有阴交、气海,脐居其中,如门之阙。

神通先天,父母相交成胎时,先天脐带如一莲茎,系于母之命门。

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开的莲花,顺五行以相生,赖母气以相传,十月胎满,则神注于脐中而成人,名曰神阙。

”神阙是任脉的要穴,任脉总领人一身阴经,循行于胸腹正中,上联心肺,中经脾胃,下通肾脏,所以神阙为经气的汇海,乃人体上下左右交会之中心。

古人向来很看重肚脐,素有“脐为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脏之根”之说。

肚脐内通五脏六腑,外为风寒六淫之门户,它具有向四周及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有培元固本,健脾强肾,回阳救逆,和胃理肠,行气利水,散结通滞,活血调经的作用。

由此可见,肚脐在人体是非常重要的。

一、揉按肚脐每天早上起床前、晚上睡觉时,排空大小便,去衣袒腹,天冷时可盖上被子,全身放松,仰卧床上,两手掌重叠放在肚脐上,先逆时针方向旋转108圈,然后再顺时针方向旋转108圈,经常坚持揉按肚脐,可以健脑、补肾、帮助消化、安神降气、利大小便,加强肝脏肾脏的新陈代谢,使人体气血旺盛,对五脏六腑的功能有促进和调整作用。

而且可以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防止风寒等六淫的侵袭。

肚脐是中医养生要穴! 若会调养能治百病

肚脐是中医养生要穴! 若会调养能治百病

肚脐是中医养生要穴! 若会调养能治百病穿着露脐装会使腰腹部裸露,容易受冷热的刺激引起胃肠功能的紊乱,导致病菌的入侵,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系统疾病。

而且脐部肌肤较娇嫩,易于受损,脐眼又容易汇集污垢,如不小心也会引起感染。

揉按肚脐按摩脐部可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消化吸收,大便溏泻者可调,秘结者可通。

方法:仰卧,两腿弓起,先以右掌心按于脐部,左掌放于右手背上,顺时针轻轻按摩36圈。

然后,换左掌心按于脐部,右掌放于左掌手背上,逆时针轻轻按摩36圈。

每晚睡前空腹,将双手搓热,掌心左下右上叠放贴于肚脐处,逆时针做小幅度的揉转,每次20~30圈,也可起到温养神阙穴的作用。

经常坚持揉按肚脐,可以健脑、补肾、帮助消化、安神降气、利大小便,加强肝脏肾脏的新陈代谢,使人体气血旺盛,对五脏六腑的功能有促进和调整作用,而且可以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气聚肚脐站、坐、卧均可,全身放松,双手掌重叠覆盖于肚脐之上,用腹式呼吸法,鼻吸气时腹部慢慢鼓起,意想自然界高能物质,进入肚脐,聚集在此处;口呼气时腹部下陷,意想高能物质向全身扩散。

一呼一吸为一次,习练24次。

长期坚持习练,可温阳补虚,还阳和中,消食导滞,对阴阳两虚,体弱无力,气短神衰有效。

根据国外医生临床发现,从肚脐眼的形状可以看出身体健康与否。

1. 向上形:肚脐眼向上延长,几乎成为一个顶端向上的三角形。

具有这种肚脐的人,应多留意胃、胆囊胰脏的健康状况。

2. 向下形:应注意预防罹患胃下垂、便秘、慢性肠胃疾病及妇科疾病。

3. 圆形:女性肚脐若为正圆形,表示身体健康,卵巢功能良好。

4. 海蛇形:为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的征兆,要小心注意。

5. 满月形:看起来结实丰盈,下腹有弹性,对于女性来说是卵巢功能良好的表征。

6. 肚脐偏左:应预防肠胃功能不佳、便秘或大肠黏膜病变。

7. 肚脐偏右:应注意肝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8. 肚脐凸出:当腹部有大量积水或卵巢囊肿时,肚脐就会向外突出。

9. 肚脐凹陷:肥胖或腹部发炎时,如粘连性结核性腹膜炎,肚脐会向内凹陷。

肚脐是五脏六腑之本,调养肚脐,能治百病!

肚脐是五脏六腑之本,调养肚脐,能治百病!

肚脐是五脏六腑之本,调养肚脐,能治百病!从我们出生以来,剪下脐带的那一刻,肚脐就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从一个人的肚脐不仅可以看出财运走势,更能看出五脏六腑的病变状况,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探究,揭开肚脐的“神秘面纱”。

1肚脐是人体要穴肚脐,位于腹部正中央凹陷处,也是人体神阙穴所在位置,是人体361个穴位中唯一一个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穴位。

老一辈人经常叮嘱我们,肚脐不能用手抠,还有“肚脐暗通身体内脏”的说法,肚脐自古以来就是人体一要穴。

古人有“脐为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藏之根”,且《厘正按摩要术》记载:“脐通五脏,真气往来之门也,故曰神阙”。

婴儿剪下脐带后,先天呼吸中止,后天肺呼吸开始。

而脐带、胎盘则紧连在脐中,没有神阙,生命将不复存在。

调养肚脐,不仅可以延年益寿,还能温通阳气、健脾和胃、强身祛病,对腹痛肠鸣、水肿膨胀、泄痢脱肛、中风脱症等都有独特的疗效。

1通过肚脐看五脏肚脐位置向上肚脐眼向上延长,几乎可以到达凹陷的顶端,这种人可能会患肠胃、胆囊方面的疾病。

肚脐位置靠下的人要预防胃下垂和妇科疾病。

肚脐位置向左肚脐眼靠右的人要注意肝脏疾病、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肚脐跟肠胃、肝脏关系密切,靠左靠右都是不好的症状,提醒这种脐型的人,要注意胃和肝。

肚脐突出肚脐突出的人要尤其注意,一般腹部有积水或者卵巢囊肿的人,才会出现肚脐突出的症状。

肚脐凹陷当人出现肥胖、或者腹部发炎时,就会出现肚脐凹陷。

(图片源于网络)肚脐几种形状代表人体健康当人的肚脐是圆形时,代表人的身体非常健康,如果是海蛇形,则是肝硬化的前兆。

肚脐颜色发白颜色发白,没有光泽,多见于女性,这是在提示人体气血不足,要注意补充气血,调养身体肚脐颜色发黄颜色发黄,证明人体胃部或肝脏内部积着湿热。

颜色发红则证明是人心火太旺,体内有热毒。

肚脐颜色发青一般人冷时,会出现嘴唇发青,肚脐也是一样,如果颜色发青发紫,则证明是人体有积寒,要注意保温热敷。

怎么调养我们的肚脐艾灸肚脐艾灸肚脐,可以温通经络,祛湿排邪,还可以隔姜灸,能使人体的腰腹快速地温热起来,不仅能够祛除风寒,还能治疗妇科病,是日常养生的首选方式。

护好肚脐眼保身体健康

护好肚脐眼保身体健康

此外,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双手搓热之后,把手捂到肚脐上方,让手掌的温度传递到肚脐处,对于缓解腹泻等症状有帮助。
2、向下形肚脐:形状与向上形相反。这种肚脐表明患有胃下垂、便秘等疾病。亦要注意慢性肠胃病及妇科疾病。
3、偏右形肚脐:易患肝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4、偏左形肚脐:肠胃不佳,宜注意便秘、大肠粘膜等疾病。
5、浅小形肚脐:肚脐眼又浅又小,具有这样肚脐者,不论男女,身体都较为虚弱,他们的体内激素分泌不正常,经常会感到浑身乏力。气功出偏差者和有精神障碍者的肚脐,常见这样的形状。
肚脐有67种好细菌,保护免疫系统
据《科学美国人》杂志报道,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罗布·邓恩博士利用棉签获取了66名参试者的肚脐细菌样本,然后通过基因测序方法判定其中的细菌种类。最终,研究者一共发现了2388种肚脐细菌,其中2188种出现在不到10%的参试者身上。有的人肚脐眼内的细菌只有29种,有人则高达107种,但多数参试者平均有67种。
不过,邓恩博士称,目前发现的大部分肚脐细菌都对人体无害,而且还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微生物是人体对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线,没有了这些微生物,我们的免疫系统就不能正常工作。所以说肚脐和一般的身体地带不同。现在很多人不了解肚脐的这个功能,总认为肚脐很脏,经常喜欢用手抠,或者过度清洗肚脐,这样不仅会伤风,还容易造成感染、化脓,引起周围组织炎症。
建议大家平时不要随便乱抠肚脐,如果确实污垢过多,可以用医用消毒棉签蘸点医用酒精轻轻清洗,不要弄伤肚脐皮肤,也不要把棉签等伸到肚脐深处,平时还应多注意保持肚脐的干燥、保暖。
搓手捂肚子缓解腹痛
对于肚脐的保养,老祖先们从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意识,随着医学的发展,到了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肚脐是皮肤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的地方,药物易穿透扩散,且肚脐皮下无脂肪组织,所以药物在这里很容易被吸收,专门针对肚脐的保健治疗也有了名字——脐疗。

传统中医肚脐疗法,疏通气血、治疗疾病、男女通用!内附4种家用中药方!

传统中医肚脐疗法,疏通气血、治疗疾病、男女通用!内附4种家用中药方!

传统中医肚脐疗法,疏通气血、治疗疾病、男女通用!内附4种家用中药方!肚脐,医学上称之为“神阙穴”。

它是人体361个穴位中,唯一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穴位。

肚脐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与五脏六腑相通,其重要性是任何穴位都无法比拟的。

小编今天就带大脚了解如何正确“运用”肚脐神穴一、中药敷肚脐,巧治四种病脐疗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可以疏通气血、调节阴阳、治疗疾病。

下面介绍几种简单常用的贴敷脐疗法,我们自己在家就能操作。

1、失眠取等量的黄连、肉桂,烘烤为细末,用蜜调为糊状敷于脐中,12小时后取下。

此方适用于失眠伴心烦、心悸者,中医认为这种失眠属于心肾不交型。

2、腹胀莱菔子用文火炒黄并研成细末,以米酒调和成直径3厘米的薄饼并盖在肚脐上。

此方是利用莱菔子消食健脾、理气消胀的功效。

3、痛经肉桂25克,丁香20克,吴茱萸15克,红花15克,用温热的黄酒调成糊状敷脐。

经前疼痛者可于有症状之日起开始使用,经期疼痛者可于月经第一天起开始敷脐。

4、前列腺增生约3寸长的葱白1根,白胡椒7粒,一同捣烂成泥状敷于脐部,盖以保鲜膜。

每天换一次药,取下后清洁脐部,保持局部皮肤干燥。

二、揉揉肚脐,养生延年肚脐上的对应穴点既能够反映各个脏腑功能的异常,又可以用于调理脏腑功能。

常按肚脐具有温通阳气、健脾和胃、强壮祛病、养生延年的功效。

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No.1定穴明确五脏对应点的位置,用拇指指腹末端适当用力按压。

No.2按揉以拇指指腹末端顺时针按揉50次,然后再逆时针按揉50次,同时要注意配合均匀的深呼吸。

需要注意的是,按揉前要修剪指甲。

三、艾灸贴敷肚脐,调理百病艾灸神阙,能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经络是一条高温线,是传热性较好的通道。

艾灸治疗时,热量沿着经络传导的距离更远,而人体组织受热后,毛细血管的血液温度也随之升高,血液粘度降低,流速增大。

这正好验证了古人“气得温而易行”的说法。

每周一脐|观脐知病,看脐养生——不容错过的养生小贴士

每周一脐|观脐知病,看脐养生——不容错过的养生小贴士

每周一脐|观脐知病,看脐养生——不容错过的养生小贴士推荐专家:罗士针,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病房主治医师,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易医脐针发明人齐永教授弟子。

脐诊概述:肚脐中医称之为神阙穴,是人体最大的全息元;“望脐断病”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人体疾病预测艺术;通过观察肚脐,可以获得许多个人信息,特别是个人的健康状况和潜在疾病信息,为治病和治未病及养生调理提供参考和指导。

肚脐由脐蕊、脐谷、脐壁、肚脐组成(如图);其中脐谷—肚脐的底部一圈,较脐蕊低。

正常人肚脐大小:正常人的脐孔直径约0.8-1.5厘米,直径超过2厘米,称为大脐眼,直径小于0.5厘米称为小脐眼。

但是人的脐孔有一个动态平衡过程,有一个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过程。

在孩童时期较小,成年后逐步增大,中年后随着机体退化、衰老,激素的分泌减少,脐孔又从大变小。

脐孔与体内激素分泌、机体的健康状态关系密切,一般男性脐孔比女性大,女性脐孔的变化比男性大,这与女性一生中激素代谢的起伏变化较大有关。

俗话说:脐大容杏,不富也贵。

脐眼大,身体相对健康,容易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其中正常男性肚脐以圆形为主,女性则以椭圆形为主(如图)易医小知识:1、什么是易经?易者日月为易,易经是研究日月即阴阳变化的书;易者变也,易经即变经,易经为研究变化的书。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易经是宇宙间的最高标准,是对天地宇宙万事万物(包含自然、人事等)现象与规律的总结,易是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的准绳。

2、阴阳学说是一个伟大发明,是大道至简的把世界万物一分为二的思维。

3、《易经》是纵论阴阳的经典之作,被称为群经之首、天下第一经。

养生小贴士:《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不忘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要保证生命的长度和质量,需要效法、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才能尽终其天年,即健康长寿。

而天地的最根本规律是什么呢?正如内经所说,是效法阴阳变化之道,而《周易》又是纵论阴阳之学说,因此,研究、学习易经,有助于从根本上参悟养生之大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换 药 1次 。 5天 为 1个 疗 程 , 疗 虚 寒 1 治 性 胃脘 痛 、 痛 等 症 。 腹 南 宋 医家 窦 材 在 《 鹊 心 书 ・ 世 扁 住
之 法》 指 出 : 保 命 之 法 , 艾 第 一 , 中 “ 灼
丹 药 第 二 , 子 第 三 。 ” 子 说 :七 年 附 孟 “
兜 , 无 腹 痛 泻 痢 诸 症 。” 兜 疗 胃 痛 、 则 药
腹 痛方 : 茇 、 姜各 1 荜 干 5克 , 松 、山 甘 奈 、 辛 、 茱 萸 、 桂 、白 芷 各 1 细 吴 肉 0克 ,
大 茴 香 6克 , 叶 3 艾 0克 。研 为 粗 末 , 装 入 药兜, 日夜 护 于 胃脘 、 脐 部 , 5天 肚 l
脐 , 防 风 寒 外 袭 而 致 病 。脐 问 真 息 , 以
以 调 和 气 血 , 疏 通 经 络 , 调 整 脏 腑 功 内 通 于 肾 , 谓 脐 为 人 身 之“ 蒂 ” 故 命 。所 能 , 促 进 机 体 新 陈 代 谢 , 高 人 体 的 可 提 以 《 幼 集 成 》云 : 幼 “脐 为 百 风 总 窍 , 免 疫 力 , 而 达 到 益 寿 延 年 之 目的 。 五 从 采
脏 寒 门 … … 为 人 身 之 脐 中 。 盖 肾 为 一 用 “艾 炷 灸 ” 是 用 艾 绒 做 成 一 个 蚕 豆 ” , 身 阴 阳 之 总 司 , 小 儿 稚 阳 未 充 , 阴 大 的 宝 塔 状 艾 粒 , 放 在 穴 位 皮 肤 上 点 然 稚 未 长 , 耐 风 寒 , 有 所 侵 , 必 由起 。 燃 , 在 穴 位 垫 上 姜 片 或 盐 末 等 , 之 不 一 病 或 称 由 此 致 病 , 治 脐 最 为 至 要 。 因 药 入 肚 为 隔 姜 灸 、 盐 灸 。肚 脐 穴 的 隔 姜 、 隔 隔
脐 , 收 较速 , 入 脏 腑 , 散 全 身 , 盐灸 保 健 法 , 经 常 施 灸 , 期 施 灸 , 吸 直 布 故 须 定 奏 效 颇 捷 。治 脐 可 疗 全 身 诸 疾 , 以 中 坚 持 不 懈 , 能 达 到 抗 衰 老 之 目 的 。 而 才
下 焦 之 病 尤 宜 。如 胡桂 散 : 白胡椒 6
肚 脐 , 时 有 “ 舍 ” 称 , 医 称 之 病 , 三 年 之 艾 。 ” 里 所 说 的 灼 艾 古 气 之 中 求 这 之 为 “ 阙 ” 脐 为 先 天 赋 予 生 命 之 根 即 保 健 灸 ,可 见 那 时 已 将 灸 法 列 为 诸 神 。 蒂 , 居 中 焦 。 婴 儿 生 下 来 , 首 护 肚 病 养 生 法 的 首 位 。在 肚 脐 穴 位 上 灸 烤 , 位 要

车 国坤



克 , 桂 、 香 各 3克 。共 研 细 末 , 白 其 时 间 可 长 可 短 。春 、 、 秋 三 季 , 肉 丁 用 夏 初 施 酒 调 成 糊 状 , 于 肚 脐 , 盖 纱 布 , 灸 的 时 间宜 短 些 , 秋 、 季 宜 长 些 。 敷 覆 胶 深 冬 布 固 定 。每 日 换 药 1次 , 愈 为 度 。本 每 月 可 进 行 1 次 左 右 , 每 次 1 ~ 1 至 0 0 5 方 温 中止 泻 , 治 寒 泄 。 主 分 钟 , 上 9点 灸 为 佳 , 感 到 局 部 温 晚 以 肚 脐 处 皮 肤 菲 薄 , 感 度 高 , 布 热 舒 适 、 有 红 晕 为 度 。 敏 分 稍 着 大 量 微 血 管 , 渗 透 性 强 、 收 快 等 具 吸 ( 编
霸降瓣
21 0 0年 1 2月 第 1 期 2

碍 匿窍
特 点 。因 屏 障 功 能 较 差 , 人 体 各 部 位 在
中 属 相 对 虚 弱 之 处 , 染 风 寒 , 眠 时 易 睡
更 要 注 意 脐 部 的 保 暖 , 免 腹 泻 、 冒 以 感 等 因之 而起 。
清代 著名养生 学家石 成金 强调 : “ 月 衣 服 单 薄 , 系 棉 布 肚 兜 , 夜 夏 宜 目 皆 不 可 离 。 夜 间 睡 着 , 被 去 体 , 肚 恐 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