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祛病养生的瑰宝(1)
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法

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法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法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指导下,通过特定的体育运动方法来增强人体的健康和养生。
这些运动法包括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它们融合了身体运动、呼吸调节和精神意识的培养,对于促进身体健康和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起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太极拳、气功和五禽戏这三种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法的特点和益处。
1. 太极拳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已经发展了几百年,被广泛认可为一种优秀的养生运动。
太极拳不仅是一种身体活动,更是一种身心合一的修炼方式。
太极拳着重强调身体内外的平衡、柔和、自然以及意识的集中。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人们可以通过慢而平衡的动作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平衡感和协调性,同时调整呼吸和心理状态,在放松的状态下培养内在的和谐与稳定。
这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提高心理健康,并且对于改善循环系统、调节血压和代谢功能也有积极的效果。
2. 气功气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养生方法。
气功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的姿势来平衡和调节人体的内部能量,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气功练习主要包括静坐和动作两种形式。
静坐气功注重调整呼吸和集中注意力,通过正常的呼吸和深层次的放松来提高心理及身体的稳定性,从而改善血液循环和消化系统功能。
动作气功则通过练习一系列身体运动和呼吸法来平衡和调整人体的能量流动,加强内脏的功能,提高身体的耐力和免疫力。
气功也是一种自我调节和自我疗愈的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并增进身心的平衡。
3. 五禽戏五禽戏是一种模仿五种动物动作的养生健身法,包括虎、鹿、熊、猿和鸟五种形态。
通过模仿这些动物的动作,人们可以锻炼关节的柔韧性、肌肉力量和呼吸能力。
五禽戏重视身体的舒展与矫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动,增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
同时,五禽戏也注重调节身心状态,通过模拟动物的形态和动作来培养意念和精神的集中。
练习五禽戏可以增强肌肉和骨骼系统的韧性,提高人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对于改善体态和预防骨质疏松症有积极的效果。
太极拳的养生保健功效

太极拳的养⽣保健功效太极拳的养⽣保健功效 许多⼈都以太极拳为养⽣运动,也知道太极拳的好处是预防疾病,但是却不知具体哪些疾病,太极拳教学⾮常注重养⽣保养,下⾯⼤家⼀起跟⼩编来了解⼀下太极拳的养⽣保健功效,欢迎⼤家阅读。
太极拳运动对防治哪些疾病有效 打太极拳从根本上是改善⼤脑⽪层的兴奋性,所以能治疗和⼤脑相关的疾病,如失眠、神经衰弱等有明显的疗效。
运动对⾎脂成分及⾎流动⼒的改善明显,故对⾼⾎脂症、⾼⾎压、动脉硬化和冠⼼病等也有较显著的疗效。
由于呼吸锻炼和提⾼免疫功能的作⽤,打太极拳对哮喘、肺结核等均有相当成功的治疗作⽤。
此外,对内脏下垂、慢性肝炎、糖尿病、腰腿痛均有疗效,对预防流⾏性感冒作⽤也极其明显。
练习太极拳可以预防慢性病 练习太极拳能防⽌各种慢性肺病,以及肺影响到的其他疾病,都有明显的效果。
肺功能不好还会影响到胃,⼈们⽣活在⼀个压⼒围绕的圈⼦⾥,会造成⽓滞或者横⽓填胸,因此太极拳在这时就起到了作⽤。
其不能下⾏纳于肾,胸中每⽇感觉满满的,这样就会影响到⾷欲,⼈如果没有⾷欲,就会饥饱失常,胃⽓失和,⼝谈不懈⾯⾊萎黄,这就影响到胃了。
胃在消化⾷物时,因有上述情况胃中没有⾷物,患成了胃与胃结合,这样就消耗了胃膜,胃开始酸,然后胃疼,严重的胃穿孔,那就⿇烦了,所以通过练习太极拳,练习了内功,也锻炼了⼼肺功能,同时也保健了胃,对于各种胃病都有防治的效果。
如果⼼肺不好,呼吸不能下纳于肾,⽓不能沉于丹⽥,就会影响到肾,因肾不纳⽓,也影响了⽔的通道,中医上讲“肺为⽔上之源”⽔道⼀旦受影响,轻者⼩便短⾚,⼤便秘结,重者会胸病,甚⾄会出现⽔肿,所以练习太极拳对上述病症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治作⽤。
练习太极拳不仅能预防慢性疾病,还能对慢性疾病起到辅助治疗的作⽤,⽽且太极拳对⼿术后的病⼈的康复也有很好的辅助作⽤,因此在活在当下的⼈们,需要多练习太极拳为我们的⾝体打⽓加油。
⼼肺不好,⼜会直接影响到脾,因脾与胃表⾥,脾位于中焦,主肌⾁,⽣理功能,主运化⽔各,⽔湿,为⽓⾎⽣化之源,不是后天之本。
中医的养生方法太极拳

中医的养生方法太极拳中医的养生方法: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医的一种养生方法,既可以增强身体素质,又可以调理身体阴阳平衡。
太极拳由于其独特的内外结合,已成为全球流行的健身运动之一。
本文将介绍太极拳的起源、原理以及其在中医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一、太极拳的起源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武术,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明代的张三丰。
张三丰将自己精通的武术与道家哲学相结合,创造出了太极拳这一独特的拳法。
太极拳注重心静、气活、身法柔和、意守圆整的动作,通过慢、柔、缓的方式来锻炼身体和意念。
因其动作舒展、缓慢夺目,被视为一种优雅的艺术表演。
二、太极拳的原理太极拳的原理基于中医的阴阳学说和经络理论。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取决于阴阳的平衡以及气的畅通。
太极拳通过练习舒张和收缩的动作,调节气血运行,促进气的流通,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人体按照重心的变化来调节身体的平衡,通过扩展呼吸和舒张的动作,增加体内气的循环和供应。
此外,太极拳注重意念的集中和放松,使人体的内外环境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三、太极拳的益处1. 提升身体素质:太极拳的动作柔和流畅,可以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平衡性。
经常练习太极拳可以改善身体姿势,增强肌肉力量,预防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
2. 放松压力:太极拳的练习注重心境的稳定和专注。
通过集中注意力,舒展身体,放松神经,可以有效缓解压力和焦虑,提升心理健康。
3. 调理内脏功能:太极拳的运动方式有利于经络的通畅,促进气血的流动。
太极拳的动作可以自我按摩腹部和脏腑器官,促进内脏的活力和功能。
4. 增强免疫力:太极拳的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通过增加血液循环来促进免疫细胞的运动和传导。
5. 增进心肺功能:太极拳的呼吸方式是一种深度和自然的呼吸方式,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氧气的吸收和利用。
四、太极拳的练习方法太极拳的练习可以分为基础功和套路练习。
1. 基础功:包括站桩、站立、云手、单鞭等动作,这些动作注重身体的放松和站立的稳定。
太极拳的好处打太极拳助你调节身体

太极拳的好处打太极拳助你调节身体太极拳是一种很古老的养生之术,通过学习太极拳可以融通文体富含哲理,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对提升素养也有很好的帮助。
下面和店铺一起了解一下吧。
练习太极拳的好处好在融通文体富含哲理太极拳将艺术、体育、武术和技击,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既具有艺术表演和欣赏的价值,又具有体育运动的竞赛技击内涵,兼容并包的将这些内容网络到一门武学之中。
文艺活动、艺术欣赏的场合,时常会有太极拳、太极剑的表演安置其中;武术类活动,太极拳更加是一门独大,不可或缺。
太极拳既是文人雅士强身健体的首要选择,又是比武竞技,防身克敌的一门厉害功夫。
太极拳是也是一种综合性的养生运动,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很多关于阴阳两方面的哲学思想,帮助我们中庸的思想。
太极拳大异于中国之前的武术种类和国际上通常的武术搏击技术,讲究以小博大、以慢打快、舍己从人、后发制人等等。
而通常的武术是以快打慢、以强胜弱、以己为主,太极拳恰恰相反,走了一跳完全不同的路子。
太极拳恰恰通过走这条有违于常规的路线,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充分体现了其哲学高度和武学至尊的地位。
好在补充气血疏通经络太极拳对身体的助益,不单单在于肌肉、筋腱和骨骼的强劲,更在于补充人体的气血和疏通人体经络。
这方面的内容,用西方的科学研究手段,比较难以把握和衡量,只能够运用样本和跟踪归纳的方法才能够进行研究发现。
对于传统中国人而言,中国文化的熏陶对我们的个人素养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太极拳的练习就是其中一个方面。
但对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来说,补气养血,疏通经络,是普通不过的常用词汇,大家都不难理解。
我们讲究"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人体的很多疾病和损伤,都是由于人体气血的不足和经络的不通畅造成的。
太极拳讲究"动静之机",静中有动,动中寓静,而气血的补充和滋长,恰恰在动静之间得以实现。
好在以内养外祛病强身太极拳的健身效果,似乎不需要多说,太极拳几乎成为了健身祛病的代名词。
浅谈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作用

关键词:太极拳;养生;保健1、前言太极拳是一项人人可练的,讲求内外兼顾,同时通过浓厚的趣味性达到陶情养性、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有效运动方式之一。
太极拳有架式轻松柔和、动作连贯均匀、体态圆活自然、上下协调完整的特点,它有独到的练习方法,用太极拳的术语来说就是“练意、练气、练身”,三者密切结合,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实为内外兼修的锻炼方法。
2、太极拳与养生的概念2、1太极拳的概念太极是中国古代关于自然界运动演化的模式论和形象图解。
其最早见于《易传》,即“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在中华武术中,太极的最突出体现莫过于太极拳了。
太极拳是以“太极”二字冠名,以阴阳、五行、八卦和经络学说立论而创编的具有专门技击性、哲理性和医理性的拳术。
从拳理上表现为静极始动、动中求静、虚实开合、相反相成等特点。
太极拳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来源于道家的“贵柔尊阴”,崇尚自然”,“周而复始”,来源于阴阳学说的“阴不离阳、阳不离阴”,也来源于儒家文化的“中庸”、“仁义”和道儒两家的“天人合一”。
所以在名人眼里,太极拳又被称为哲拳、文拳、儒拳和道拳。
2、2养生的概念俗语说“善养生者,皆神仙也”,养生,是我国医学的一门学科。
所谓养生者,乃保养生命也,这个观点来自道家的“重命养生”论。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名李耳)曾经说过:“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
但是“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人们应该“制天命而用之,’原意是,人们应当保养、爱护自己的躯体,重命养生,乐生而恶死”。
可见,养生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强健身体、延长生命,古往今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们乐此不疲的尝试。
养生法从黄帝传到老子,道家作为修炼之用,佛家作为修持之法,方士隐士则利用其求取长生,无一不是采用导引与吐纳相融合的练习方法。
3、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作用3、1提高运动系统的活动能力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以骨骼为杠杆,关节为支点,依靠肌肉收缩为动力,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的各种活动。
动静结合: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

动静结合: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方式之一,而中医养生注重的是动静结合,即通过适当的运动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运动方式。
一、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养生运动,它以柔和的动作和缓慢的节奏为特点。
太极拳能够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体内的阳气,提高免疫力。
同时,太极拳的动作要求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要参与,能够锻炼全身的肌肉和关节,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二、气功气功是一种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来调整身体的气血运行的方法。
中医认为,气是人体的生命之源,通过练习气功可以调整气的流动,增强体内的阳气,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常见的气功包括八段锦、五禽戏等,这些气功动作简单易学,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练习。
三、步行步行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运动方式,它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中医认为,步行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体内的阳气,改善气血不足的症状。
步行的强度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来调整,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
四、太极球太极球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养生器械,它是由两个小球和一个绳子组成的。
通过旋转太极球,可以锻炼手臂和手腕的力量,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太极球的运动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体内的阳气,改善气血不足的症状。
五、拔河拔河是一种团队合作的运动方式,它可以锻炼身体的力量和耐力。
中医认为,拔河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体内的阳气,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拔河的运动强度较大,适合年轻人练习。
六、八段锦八段锦是一种古老的中医养生功法,它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八段锦的动作包括扬手云海、两手攀足、左右开弓等,这些动作可以锻炼全身的肌肉和关节,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总之,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方法注重的是动静结合,通过适当的运动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坚持锻炼,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人类养生之瑰宝—太极拳

---------------------------------------------------------------最新资料推荐------------------------------------------------------人类养生之瑰宝—太极拳4P 人类养生之瑰宝武当太极拳 4P 人类养生之瑰宝武当太极拳太极拳就是一部活的《道德经》。
养生之道,重在养气,修炼太极拳就是在养气,养气以养生,养生以延年。
太极拳就是一部活的《道德经》。
养生之道,重在养气,修炼太极拳就是在养气,养气以养生,养生以延年。
游玄德、游玉龙中国人历来重视养生,早在唐尧时代,人们就开始用舞蹈来预防关节病。
大约成书于战国中期的医学巨典《皇帝内经》,构建了系统、完整的养生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后世的医学家和养生家在此基础上对养生学有了更多的继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养生文化。
为弘扬中华传统养生文化,顺应当今社会回归自然的潮流,促进全民健康事业的发展,由国内外高德大仁、权威专家、著名学者、企业家等社会各界贤达有道之士,共同发起的2019 健康养生国际高峰论坛,适应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从全方位的视角,弘扬健康养生文化,从而展示随州深厚人文历史底蕴,彰显长寿谷文化的独特魅力。
万法归宗,养生一词最早来源于道家,道家养生才是中华传统1 / 10养生文化的核心。
道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道家养生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贵生,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缺一不可,得道者即可长生。
与道并提的是德,道以德来衡量,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相信修道可以使人长生久视,生活安乐,认为人的生命并不完全由天决定,相信人经过修炼可以延寿。
如果修道有恒,日久年深,还可登清虚之境。
道教根据这种信仰创立了道功和道术。
道功指的是修性养神的内养功夫,如清净、寡欲、息虑、坐忘、守一、抱朴、养性、接命、存恩等;道术指的是修命固形的具体方术,如吐纳、导引、服气、辟谷、药饵服食等。
武当太极拳对当代人的保健养生功能

武当太极拳对当代人的保健养生功能武当太极拳对当代人的保健养生功能武当太极拳是现代人喜爱的拳法之一,也是太极拳流派中的重要拳术之一。
武当太极拳对现代人具有医疗保健效果,可以预防疾病,也有良好的休闲、娱乐作用,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武当太极拳对当代人的保健养生功能。
欢迎阅读!武当太极拳对当代人的保健养生功能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但是其创立理念是养生,以武为末,因此,现代人练武当太极拳可达到理想的保健养生作用。
太极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太极拳不仅在中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深受各国人们的欢迎。
太极拳的动作舒展大方、缓慢柔和、刚柔相济,是人们优秀的健身运动,对健身养生有着特殊的功效。
太极拳以意念引导动作,符合人体的生理保健要求,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还能对人的心情进行调节。
练武当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当我们一天辛劳下来,我们可以练练武当太极拳,能让你身心放松。
在神意和心情上平静、自然,神舒体松,有益于身体康健。
太极拳的特点和其他运动的区别就是身体放松、心静,身心完全沉浸在运动中,使大脑和身体、心理得到安静和平衡。
消除头脑的紧张、忧愁、恐惧,摆脱病态心理,可以对人们身心进行调节,使心情愉快、心情平静,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健康长寿。
在新世纪,执著追求武术事业的朋友,都在放眼未来、放眼世界,思考预测武术的发展和走势。
对于未来,世界上已有很多学者作了预测。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虽然网络时代的到来,但是人们追求的还是健康,而武当太极拳将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
不论未来是信息社会、网络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或是老龄化社会,都对人有一个共同的要求,那就是更加健康,更加长寿。
所以,有人说新的世纪是保健的世纪。
太极拳是人类保健的一个重要手段。
太极拳将以深邃的文化内涵、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的技术动作,使人类与自然发展和谐、生态平衡,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是祛病养生的瑰宝
(钱塘武学研究组理事教务处副处长宋荣生)杭州310009
摘要:太极拳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宝贵结晶,太极拳理论起源于“易”,扬名于“武”,应用于“医”。
太极拳的拳理与人体的生理、医理高度吻合。
太极拳的“虚实结合”原则与中医的“阴阳平衡”原则相通,太极拳的“六合要领”符合中医的气知、脏腑、经络学说,太极拳的“十三势”(五行八卦)与中医的“五行、八纲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太极拳起着健身、防病、祛病的保健作用,可以减少常规医疗给人类带来的毒副作用和创伤性痛苦。
太极拳是人类性命双修的秘笈,把人类从“命修”健身益寿的此岸普渡到“性修”无为的彼岸。
关键词:虚实结合六合要领十三势与五行八纲性命双修、
提示语:太极拳的拳理符合人体的生理与医理;太极拳可以减少常规医疗给人类带来的副作用;太极拳是人类性命双修的秘笈。
文章编号:2009-01-01 图文录用证书号:A-2009-1-01号
太极拳在中国传承的历史很长,它既是一种高级武家拳术,更是一门精湛的医术与养生术。
太极拳名出于“易”是为太极,理法融儒、道、释、医,博大精深,无所不包。
本文重点讨论太极拳对祛病与养生的作用与其机理。
为什么说太极拳对我们人体的治病养生会有神厅的疗效呢?
我认为太极拳有三大拳理与人体的生理与医理高度吻合,下面分别阐述。
一、太极拳的“虚实结合”的原则与中医的“阴阳平衡”原则是相通的。
太极大师杨澄甫《太极拳十要说》“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太极拳中的“虚实”是一个内函丰富的概念,与中医上的“阴阳”是相应的,“虚”相对于“阴”,“实”相对于“阳”。
太极拳中的“虚实”既指形体上的,也指意念上的。
从形体上说,太极拳中的身前胸腹为阴,身背为阳;头为阳,腹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等,打太极拳时就要分清虚实及左右、上下,这样才能周身轻灵、不偏不倚。
在意念上,太极拳要求动静结合,动为阳,静为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形神相合,绵绵不绝,介于若有若无之间,与中医学“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阴阳平衡理论是一致的。
太极拳的虚实原则,也就是中医阴阳学说的辩证施治法。
中医的气血论认为,气属阳,血属阴,气为帅,血为母,气能载血,血能养气,气血和合,百病不生。
中医又认为,人体的经络、脏腑受气血的供养而有生机。
习炼太极拳是意念导引功和吐纳导引功,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使身中的肾阳和肾阴之气和合凝聚,这便是性命双修的太极真气。
气顺则血旺,气血运行更为充沛旺盛。
气血能养经络、脏腑,使经络更畅通地连接、支配、协调各脏腑,使人体的五脏六腑正常发挥运转功能。
二、太极拳的“六合要领’’符合中医的气血、脏腑、经络学说。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人们得病的原因就是人体经络不通、气血不畅,造成人体的五脏六腑和身躯四肢功能不协调,治病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打通经络畅通气血。
太极拳的“六合要领”是指内三合(神意气相合),外三合(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相合,同时做到“松”、“柔”、“匀”、“慢”,圆转的上下相随,一动无有不动的外三合的整劲)。
太极拳的六合运动就能打通人体的经络气血,达到中医学治病的目的。
比如太极拳行架中要求“以意引气”、“用意不用力”、“端引”,太极起势的招势中要求“中指领劲”,就是因为中指的指端是“中冲”穴,是十二经络的手劂阴心包经的末梢神经穴。
中医经络学说又认为心主血脉,十二经络与气脉相通,“心气”是起着心脏气血循环的作用,“心气”一动就启动全身的气机与血脉。
太极拳强调“以意领气”、“意在端引”,正是因为人体十二经络的神经末梢、经穴都分布在四肢的指端,指端起到了气血领头羊的作用,太极拳的拳理完全符合中医的“气血启动”理论。
三、太极拳的“十三势”与中医的“五行、八纲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太极拳又名“十三势”,指的是“八门”与“五步”,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八门是套八卦的卦象学原理,为四正劲与四隅劲,四正劲是棚、捋、挤、按,四隅劲是采、挒、肘、靠,这是太极拳的八种最基本劲别。
“五步”就是“五行步”,简称进、退、顾、盼、定。
“五行步”是按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创造的。
套用的方法为:进步为火、退步为水、左顾为木、右盼为金、中定为土。
在中医理论中,五行分别
代表五脏,心属火,肾属水,脾属土,肝属木,肺属金,五脏和谐才能身体健康。
可以说,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也就是在调理五脏功能。
太极拳的腹式呼吸和以腰为轴心的自下而上的螺旋运动(实际上是内气支配的旋转运动),对内脏器官有着自我按摩作用,促进肝脏的血液循环,提高肠胃的蠕动、消化吸收和排毒的能力。
比如在练拳中出现的腹鸣、放屁、腹部和身体发热的现象。
太极拳讲的“气沉丹田”,“气过三关”,就是道教气功的周天功。
在太极拳的行功中讲,“一动无有不太极”,也叫太极圈。
“气沉丹田”是打通任脉,气过三关(尾闾关、脊夹关、玉枕关)是打通督脉。
太极拳的要领“以腰为轴心的圆转运动”实质是内在丹田之气的螺旋运动调动任督二脉之气,并在其中加强肾气的充盈,增强肾上腺素的分泌功能。
中医把肾作为“生命之本",肾藏精、纳气、主骨、生髓、生血。
中医讲的“培元”、“固本”,讲的是补“肾气”,即元神、元气、元精,所以长期打太极拳能起到祛病防病延年益寿的作用。
综上所述,太极拳的拳理符合人体的生理与医理,另一方面,太极拳在治病养生方面还有着现代常规医学所没有的独特优势。
一、太极拳可以成为人人都能享受的保健院。
学习太极拳既不需要器械,也不需要很大的场地,无论男女老少,春夏秋冬,都可以练习。
学习太极拳无需剧烈的动作,可以循序渐进,安全、简便,既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修心养性。
太极拳是我们的老祖宗留给人类的珍贵礼物,太极拳可以成为人们的保健乐园。
二、太极拳有着祛病防病的作用,并可以减少常规医疗给人类带来的毒副作用和创伤性痛苦。
只要长期练习,持之以恒,太极拳就可以在优美的、舒缓的运动中将疾病消灭于无形之中,带来身心的健康与快乐。
三、太极拳可以防病于未然。
太极拳是一门极高明的内家拳,它重视的是人体的内在的整体平衡,如上文所说的,练习太极拳就是不断地在平衡体内的阴阳,疏通大小经络,促进五脏六腑的和合,长期练习太极拳可以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真正做到防病于未然;
我在三十几年的教练太极拳生涯中,有不计其数的慢性病人甚至绝症病人,通过练太极拳得到治疗康复、获得新生的实例。
比如脑中风病人后遗症、神经性
疾病、失眠、颈椎病、腰椎病、关节病患者,及严重的肝病(乙肝)、肾病、糖尿病、肿瘤病、结核病患者,等。
实践证明,太极拳的运动是任何医疗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尤其它是亚健康类疾病的灵丹妙药,是防病健身的快乐保健院,是经济实惠的“免费随身医生”。
太极气功的“静”、“空”、“松”境界是人类的精神乐园,是“性”“命”双修的秘笈,把人类从“命修”健身益寿的此岸普渡到“性修无为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