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公共建筑交往空间设计研究_李哲纬

合集下载

立足于居住社区建设的公共交往空间设计

立足于居住社区建设的公共交往空间设计
域 观 念 、认 同感 和 归属 感 。
分 , 了解 居 住 社 区化 的发 展 趋 势 ,对 于把握 园林 设 计发 展 方向 ,具 有 重要 的指 导 意 义。
关 键 词 居 住 区 居住 社 区 公共 交往 空 间
Abs r tact T i pape r t I t dif t : hs el S he f er en bet ween t e c h onc ep fr i to esden d C t an Om m u t nj
F h m or h ut er r e t e paperalo gies advs h s v i on t e e or ganie o z fcor at e desgn.n t e en i gies r el i v i I h d t v advc hetaiig o i t T ds ie on t r nn far t ch ec . he l an cape Ar t chi ect desgn s ur e i i an m p t t i oran par n h I t e t desgn ofpu i om m u ca i ace.K owig i bl c c ni ton pl n n t e tend ofcom m u i i wi h p t p t e h r nt t l el o gr l as h way of dev opm en i desgn o L ds el t n i f an cape
维普资讯
立 足 于 居 住 社 区 建 设 的 公 共 交 往 空 间 设 计
T e Desgn of u i h i bl Com m u i P c n cat n l e B i g On T e Con i P ac asn h o cep f t o Com m un t i y

基于大学校园建筑内私密空间与开放空间共存的探讨

基于大学校园建筑内私密空间与开放空间共存的探讨

基于大学校园建筑内私密空间与开放空间共存的探讨作者:周严稚影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年第03期摘要:21世纪的今天,社交成为人现在生活的重心之一,各种公共空间成为众人社交的重要场所,公共空间的环境逐步为人们所重视。

在注重教育质量及环境的当下,学校的环境成为众多人选择学校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学校作为一个现阶段来说备受人们关注且极为重要的空间,其空间划分以及环境的设计影响着学生以及教职工的生活和社交。

公共空间中,共享空间与个人隐私空间共存也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共存必要性和可行性也值得人们关注。

学校作为当代教育的重要场所,隐私的考虑和空间的设计需要更加仔细的考虑。

关键词:公共空间设计;共享空间;隐私空间;学校场所;个人需求一、决定开放空间中设立个人私密空间的因素分析随着社会进步,人与人在不断进行社交的过程中不断进步,社交活动也变得频繁,每天穿梭于各个公共的共享空间中都需要和他人共处、社交。

然而,随着每个人自我意识的不断提升和加强,个人隐私的保护成为每个人开始关注的重点之一,因此,在公共开放空间中,逐渐出现了一些个人私密空间。

在教育环境极其受到关注的当下,大学校园空间的环境受到广泛的关注,校园环境影响着学生和校园职工的日常生活,隐私的保护和空间的设计需要更加仔细的考虑。

在大学校园中,任何的空间都有开放和私密的两面性。

对于公共开放空间和私密空间而言,决定性因素之一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性。

亲密的程度决定了隐私空间的大小。

在公共开放空间中,完全陌生的两个人,互相没有来往,就需要很大的“隔离空间”。

例如,在图书馆中,通常学生会选择周边没有人的座位就坐来保持距离;对于有几分熟悉的几个人相对于完全陌生的人来说,则可以坐得略微靠近一些;那么互相是亲密关系的人,则可以半忽略所谓的隐私空间,距离更近。

因素之二,是公共空间的具体用途和划分。

相对于具有公共用途的空间,共享空间的需求会大于私密空间。

与社会中的公共商业空间不同的是,学校建筑中的宿舍区、图书馆、食堂餐厅等这类地点,人们在这类地点中需要进行各自的隐私事务,固定的停留时间较长,个人私密空间的需求略大于公共开放空间。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中学教学楼公共空间交往性研究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中学教学楼公共空间交往性研究

但若加入抽象 的视 角就可 以解决 时 间维度 的难题 , 而 其抽 象 南加大 、 德 国汉堡学院等大学 。直到柏林 犹太博 物馆 的建成让 他 仿 ,

炮而红 。 开始有机会接手世界各地 的实 际项 目。
再 到具 体的过程 即是创新 变革 的过 程。也就 是说类 型 为创新 提
供 了物质基础。
1 里伯 斯金 生 平与成 就
在 建筑 领域 , 它 并不 是 里伯斯金 1 9 4 6年 出生于波兰的罗兹城 ( 见图 1 ) , 7岁时全 家 在现代西方思想 中 占有非 常重要 的地位 , 而是一种认识和 思考 的方式 。类型学 的逻辑 过程 相继迁家至 以色列和美 国。他 自小音乐 造诣颇 高。之后 , 他转 型 阐述如何设计 , 具体一 抽象一具体 ” _ 2 J , 如 果缺 少 中间一 步将 会是 刻 板 的模 成为建筑师 , 但 一开始 只从 事理 论研究 , 他 曾任 教 于哈 佛 、 耶鲁 、 是“
第三幕中只有少量 念 白且没 有谱 曲。这部 歌剧 的魅力 也就 在 于 它的“ 未完成 ” , 念 白中断处 的无声超 越 了任何音 符 、 曲调 所能 表 如今 , 里伯斯金 已成 为“ 全 球最 炙手 可热 的建筑 师之一 ” , 他 达的境界 , 是 这种“ 空缺 ” 深深 地打 动了里 伯斯金 , 形 成 了在犹 太 的作 品有柏林犹太博物馆 、 曼彻 斯特帝 国战争博物 馆 以及震 惊全 博物馆“ 虚空” 空间 的理念 ( 见图2 ) 。
[ 1 2 ] 陆 超. 大学教 学楼 交往 空 间设计 的量化研 究 [ D] . 广 州:
转译下 , 这一符号被放大成灾难 的解码 , 并 且把博物馆设计成一个
锯齿状的裂缝 , 好 比一个即将引爆城市导火索的霹雳M ( 见图 3 ) 。 华 南理工大 学, 2 0 0 6 .

浅谈重庆大学B区公共交往空间

浅谈重庆大学B区公共交往空间

浅谈重庆大学B区公共交往空间
樊志忠
【期刊名称】《建筑与环境》
【年(卷),期】2012(006)002
【摘要】本文简述了《交往与空间》一书在公共空间设计领域的意义,并运用书中的一些理论分析了重庆大学B 区的主要公共空间,总结了公共空间设计的心理学理论的主要原则.
【总页数】3页(P58-60)
【作者】樊志忠
【作者单位】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人文设计理念,创造人性化公共空间——浅谈住宅区公共空间设计 [J], 曹杰
2.浅析高校校园公共空间夜间照明--以重庆大学B区为例 [J], 刘世英
3.城市旧住区更新中的公共交往空间重塑策略探究——以重庆市人民村居住片区为例 [J], 李钰博;谭少华
4.校园公共活力空间的特征与表达--以重庆大学B区校园空间为例 [J], 黄聪
5.浅谈城市品质提升背景下的公共空间规划
——基于上海经验借鉴的广州市海珠区公共空间规划探索 [J], 陆志明;王雪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公共建筑入口空间设计研究

城市公共建筑入口空间设计研究

城市公共建筑入口空间设计研究摘要入口空间是人们从外部环境进入公共建筑中的一段过渡空间,在整个公共建筑空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独特、个性、舒适的入口空间设计往往为公共建筑增色,所以公共建筑入口空间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合公共建筑的具体情况和应用功能,完善入口空间设计,满足人们对于公共建筑入口空间的心理需求,使公共建筑越来越完善,越来越舒适,全面提高其服务水平。

本文主要对城市公共建筑入口空间设计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城市公共建筑;入口空间;设计1 城市公共建筑入口空间特征1.1 协调性与整体性建筑入口空间不管是形式,还是功能,均要与整体空间结构达成统一。

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是互相依赖的,为此,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也是需要互相融合的,城市与建筑发展要达成互生,并且实现共生、互变的平衡,而入口空间作为城市空间和城市公共建筑的连接点,一定要充分展现融合、共生的理念。

现今,很多城市公共建筑都比较强调建筑形体处理手法的大开大合,以此创建整体建筑风格。

一方面确保了商业空间的适应性与完整性;另一方面避免了建筑形体太过碎片化与分散化。

1.2 功能性与艺术性在城市公共建筑入口空间设计中,不仅要注重功能性的体现,也要充分表达艺术性,这样才可以使城市公共建筑入口空间设计结构更加完美、导向性更好、标识性更强。

1.3 多样性城市公共建筑入口空间经常受到城市建筑、人文因素等方面的干扰,在进行设计的时候,经常具有独有的特征,使得设计更加多样性。

此种多样性设计不仅可以满足业主对推广的要求,还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除此之外,随着设计理念的不断创新,设计材料、设计工艺、设计技术的不断进步,设计元素越来越多样化,设计效果也越来越好[1]。

2 入口空间设计的方法2.1 入口空间创作的条件制约(1)客观条件自然条件恒久地影响着创作的产生及使用,如气候条件、地理条件等。

社会环境主要指的是经济技术、社会文化、建筑性质的影响。

经济技术的限制条件主要体现在建筑作为耗资巨大的工程,必须建立在充足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之上,这是建筑产生的物质保障。

公共艺术视角下的空间建构研究

公共艺术视角下的空间建构研究

公共艺术视角下的空间建构研究作者:陈聪陈琳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年第04期摘要:艺术介入公共空间领域,可以更好地彰显艺术的独特魅力,不仅有助于构建公共空间的艺术景观,还可以提供鲜活的城市视觉文本。

文章主要探寻了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化建设策略,总结空间构建的基本准则,从城市空间的雕塑应用、交流枢纽建构、旧城区改造等角度分析公共艺术视角下的空间构建的基本方法,并提出公共艺术视角下的空间建构新理念,以推动公共空间建构的合理发展。

关键词:空间建构;公共艺术;建构理念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三亚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教学专项研究项目“空间建构设计教学”课程组(syxyylbkkc01-06)研究成果。

公共空间是传承历史文化、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可进行艺术拓展的空间。

艺术介入公共空间领域,能够提高城市空间的审美性、艺术性,打造独特的城市文化风貌。

一、公共艺术视角下空间建构基本原则(一)装饰性原则公共空间的建构应当遵循装饰性原则。

公共空间应当具有装饰环境的作用,具有美化城市环境的功能,给受众带来良好的审美体验,满足受众的精神文化追求,突出城市独特的文化品味和思想理念。

首先,公共空间的设计应当重视布局结构的装饰能力,例如,垂直型结构能够表现出庄重肃穆,放射型结构表现力较强。

其次,公共空间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布局,还要实现不同颜色的合理搭配,以及材料的选择要能体现不同的艺术风格,力求带给人们独特的视觉享受和视觉冲击力,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最后,公共艺术视角下的空间建构要为特定主题服务,要传递主流思想价值观,对人们进行思想情感的指引,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总之,公共空间建构需要彰显城市文化意蕴,传播城市文化。

(二)互动性原则现代城市空间建构不仅需要发挥设计师的作用,还要在艺术设计时遵循互动性原则,切实征求广大受众的意见,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参与体系。

首先,空间构建应当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让相关部门、设计师和公众建立广泛联系。

回归生活世界伦理学视角中的校园建筑外部空间层次

回归生活世界伦理学视角中的校园建筑外部空间层次

据上得到明显的反映,……矛盾的现象 [2] 于 雷 :《 空 间 公 共 性 研
是 :从功能而言,学生对于交流空间的 究》,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
向往占据了主导地位,但从他们的精神 2005,第 19 页。
需求而言,又出奇一致地要求一种幽雅, [3] 宋立民 :“礼仪仪式与环境
安静的私密感觉……学生不再要求单调 设计”,《装饰》,2007.3,第 的功能,而是有很多选择可能的混合型 5 页。 场所。”[10] 校园外部空间设计应将私密 [4] 同 [3],第 7 页。
[5] 周逸湖、宋泽方 :《高等学
性空间与使用者选择的多元化相结合,
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中
做到开放与私密共存,完成公共空间向 国 建 筑 工 业 出 版 社, 北 京, 私密空间的自然过渡,实现公共性和私 1994,第 77 页。
密性之间的平衡,以满足多种使用心理 [6] 谷建 :“马尾巴的功效——
*本文为江苏理工学院20132015年度科技创新优秀重点 团队“创意艺术与设计”、江 苏理工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 项目“景观艺术形式建构研 究”(项目号:KYY12012)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生活世界与空间建构 “生活世界”是胡塞尔晚年提出的
一个哲学概念,指的是先于数学和自然 科学世界就存在的原初的、感性的、朴 素的世界,它包括了人的世俗生活、日 常经验以及自然事物,它以人为中心, 植根于人的主观精神。在自然意识中, 生活世界被理解为人的经验的世界或存 在物的宇宙。[1] 胡塞尔认为必须从生活 世界的原理出发、重新思考人的理论实 践。简而言之,生活世界就是直观的、 非抽象的、日常的世界。[2] 所谓设计回 归“生活世界”,即在设计过程中要深 入到人们日常的生活世界中去。譬如在 进行校园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时,空间层 次划分当由师生在外部空间中各种性质 的不同活动所建构,即以日常“生活世 界”的行为需要为根据。多样复杂性的 空间才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爱好的师生 的场所需要,才能促进各种活动的生发 并提升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扩大 社会交往、思想交流和文化共享。由此, 校园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重点在于如何 将大而不当、含糊不清的区域按照使用 者的活动特性与其“日常生活”接近, 清晰地分成相对较小的空间或单元。本 文即从伦理学视角出发,根据外部空间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
图2
尽端布置大房间,有利于节省走道,布局紧凑
空间组合原则
分区合理 流线组织 空间布局 结构选型 设备布置 体型、构图
四、结构选型合理
空间的组合应有利于结构的布置 常用的结构类型:砖混结构、框架结构、空间
结构、框-剪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 采用合理的结构类型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类似的空间采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大小空间尽
简单的功能分析框线图-气泡图
某图书馆建筑一层功能分析框图
分区要点讲义——主与次
电影院功能关系分析
空间组合原则
分区合理 流线组织 空间布局 结构选型 设备布置 体型、构图
例: 上海天山电影院
空间组合原则
分区合理 流线组织 空间布局 结构选型 设备布置 体型、构图
分区要点2——闹与静
按建筑物各组成空间在闹与“静”方面所反映 的功能特性进行分区使其既分隔,互不干扰, 又有适当的联系
3. 墙体承重的混合结构系统对建筑平面的要求主 要有:
房间的开间或进深基本统一并符合钢筋砼板的 经济跨度,上下层墙体对齐;
承重墙的布置要均匀、闭合,以保证结构布置 的刚性要求;
承重墙上的门窗洞口的开启应符合墙体承重的 受力要求;
个别面积较大的房间,应设置在房屋的顶层, 或单独的附属建筑上,以便结构上进行处理
过图示语言的方式表达。图示语言是指用图形符号(点、
线、图形等)而不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建筑各使用空间的
功能关系的一种表达方式:
气泡图:简单的功能分析框线图即采用圆形气泡这
个抽象符号表示房间,用线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功
能分析图一是将概念转化成图示语言,有利于设计者用
视觉语言进行思维,二是初步表明了房间之间的关系网
六、体型简洁、构图完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大学公共建筑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On the Design of Communication Space of the University Public Buildings

■ 李哲纬 杨泽宇 ■ Li Zhewei Yang Zeyu
[摘 要] 中国教育比较重视知识的学习,时常忽略学生综合
能力的提高。而大学作为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块跳板,
必须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相互交往,在大学公共建筑中考虑
到交往空间的设计。本文就大学公共建筑交往空间的概念、
重要性和特征做了简要介绍,并对其设计方法进行了积极
的思考和探讨,希望为探索未来大学公共建筑交往空间的
理想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大学公共建筑 交往空间 设计研究

[Abstract] Chinese education is with more emphasis on the
study of knowledge, while often ignore the comprehensive ca-
pabilities of the students.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concept, import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
nication space of the University public buildings, makes positi-
ve thinking and explores their design methods, to provide som-
e reference for the ideal model of the future communication
space of the University public buildings .

[Keywords] university public buildings, communication space,
design

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不仅需要学习各种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与人沟通能力。而大学公共建筑,是为学生提供交往机会和交往环境的重要载体,因此大学公共建筑在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交往需求,合理设计公共建筑的交往空间。 一、 大学公共建筑交往空间概述 交往空间是学生进行交流学习、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场所,它是构成人们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建筑的公共交往空间提供的环境与他人和外界环境发生关系,是学生进行交往互动的重要桥梁和平台。人与环境之间相互认同和促进,共同创造了有利于人类相互交流的交往空间。它不同于一般的人工空间环境,融入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是在人工环境的基础上契合了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的一种复杂的人性空间,这种人性空间强调人的主体性,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本主义色彩,通过灵活多样的空间形式来满足人民的心理需求。 人的心理需求分为生物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这同时也决定了人既需要私密空间,也需要与人交往的公共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知识的快速增长以及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现代社会要求大学教育不能仅仅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交流的过程在学习中扮演着重要作用,而对交流学习的强调,其实就是对交往空间的强调,因为大学生的大部分交往活动都是在交往空间内进行的,因此他们需要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空间环境,这也就表现在大学生对交往空间的向往。 二、 公共交往空间的重要性及其特征 学校课程可以分为课内课程、课外活动和隐性课程三种类型,一般情况下,大家能够充分的感受到课内课程和课外活动这两项显性课程,因为它们是国家统一规定、列入教学规划的、有计划的显性课程,而隐性课程是存在于教学计划之外的,与显性课程并存的一种非正式课程,它是指学校教育对学生产生过影响,但是却无法控制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在许多作坊式教育中表现的非常明显,主要体现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人在这种隐形环境中会在不知不觉间受到其感染或暗示,并对其进行模仿,从而让学生在心灵深处形成文化积淀。大学公共建筑的交往空间就是这样一种影响因素,它既可以作为学生课外活动的载体,也可以作为学校隐性课程的载体,对学生产生一些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大学公共建筑的建筑空间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空间,而是学生进行知识、情感交流的一个平台和工具。大学公共建筑在设计时,要将建筑的大厅、走廊、窗口和门厅等尽可能的利用起来,使之成为适合学生交流的场所,学生通过交流以产生更多思维的火花和灵感,加深彼此之间的情感。设计大学公共建筑的交往空间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一般来说,这种交往空间具有开放性、形态不确定性、功能多义性和环境吸引力四个方面的特征。空间开放性是指公共建筑所提供的交往空间师生都可以随意进入并参与到活动中去,管理上不设限制,没有障碍。不确定性是指交往空间的形态没有明确的边界和空间交叠,具有自由多样的交往空间,其围合空间的大小、形态等具有不确定性,给人一种轻松自由的感觉,多义性是指不明确空间特定功能,既可以休息娱乐,也可以交谈辩论,环境吸引力则包括舒适的环境条件、良好的空间景观和适当的服务设施。 三、 大学公共建筑交往空间的设计 1. 共享空间和私密空间 一般来说,大学公共建筑的交往空间可以分为共享空间和私密空间两个部分。其中,高校各院系教学楼的入口大厅一般都有垂直几层共享空间,它是公共交往活动的集中场所,尤其是共享空间的第一层,是整个空间联系的枢纽,是室内空间到室外空间的过渡空间,起到沟通建筑内部空间联系的作用,同时也是人们进行交往和休息的场所,比较适合成为本院系的社交中心。另外,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尽量保持功能空间的相对独立性,从细微处入手,保持空间自身的私密性,使整个交往过程既不影响到其它交往空间,又能使整个环境变得更加的安全、可控、具有选择性,谈话更加的私密,符合交往空间内部人员的需求。其中,建筑空间尺度的变化,对人们的交往行为影响最为明显,因为不同的空间表达了不同的信号,如果空间没有任何限定围合,则会使空间显得空旷,无法激发人们的交往行为。但是如果距离过近,空间过于狭小,则因不能满足人们交往需要的基本距离,也使得交往行为无法发生。 2. 建筑交通空间的设置 新兴大学的公共建筑中,其交通空间一般都大于传统大学公共建筑,这些扩大的交通空间可以有效的利用起来,使走道空间与服务空间变得相对模糊,让人们能够有机会在模糊地带停下来,发生交往。并且这种交往可以避免外部人流的干扰,一般来说,可以结合人流的分配,将走廊设计成梭型,这样可以创造出多样的交往场所。由于这种设计形式是没有领域的交往空间,因为它没有墙,但也不是扩大的交通空间厅,并可以有效避免人流的交叉对交往空间的冲击。此外,交往空间的围合实体的比例和形式对于空间内部交往气氛的营造具有重要影响。因为不同的空间会使人形成不同的感受,进而产生不同的情绪,进而影响到交往气氛的形成。一般在净空高度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周围围合实体的降低,其通透度逐渐增加,与周围环境的融和程度越高,也越容易吸引人在此驻足。 3. 交往空间的设施 要想使人在交往空间出驻足和停留,就必须是此空间有足够的宽度,以及可供休息的设施,例如,在一份有关改进建筑交往空间的调查报告中,学生都希望在交往空间中有可以坐下的地方以及一些观赏植物和景观小品等。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交往空间在建筑落成后能否真正发挥作用,有赖于合
适的活动设施,比如桌椅、景观环境等,这样才能
符合人的需要,增加交往的气氛,使空间更加的宜
人。
四、 结束语
在大学公共建筑的交往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建
筑设计师一定要在掌握一定的心理和社会学知识基
础之上,对大学生的生活行为习惯、交往特点、以
及交往空间的私密性、可控性、舒适性、边界性和
多义性的特点进行综合考虑,从而设计出能够为学
生提供优美舒适的公共交往空间环境,只有这样才
能促进师生的交流沟通,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提
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尹冰.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复合化设___浅析宁
夏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设计[J].宁夏工程技术,
2010(4).
[2]赵锦斋.周桂萍 高等学校建筑的开放性—对哈
尔滨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设计的开放性探讨
[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9(2).
[3]楚连义.河北科技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设计
[J].山西建筑2009(28).
[4]李筠,董继先,杨君顺.学生住宅区外部空间环境
生态设计初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9(3).
[5]吴思.汪杉.大学建筑交往空间初探—以华中科
技大学三栋教学楼为例[J].华中建筑2010(11).
[6]鲍继峰,傅荣华.高校教学楼内部交往空间的设
计原则探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8(1).
(作者单位:浙江东华规划建筑园林设计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14)

网络出版时间:2013-02-27 12:28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3.1528.TU.20130227.1228.009.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