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学为人类贡献了历史理性》阅读练习及答案
湖南省衡阳市2022届高中二年级质量监测语文试题(有答案)

湖南省衡阳市2022届高中二年级质量监测语文试题(有答案)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理性”在今天已经是一个大家常用的词,但各人使用此词时取义颇有不同。
如果按照中国固有名词,那么此词也可以用一个“理”字来表达。
《说文解字》:“理,治玉也。
”段玉裁注云:“郑人谓玉之未理者为璞。
是理为剖析也。
玉虽至坚,而治之得其理以成器不难,谓之理。
”“理”字本意为治玉,而治玉必依玉本身之条理,故条理亦为“理”。
引而申之,“理”作为动词之意为对于事物之治理,而作为名词之意则为事物本身之条理。
理性或道理,皆实际就主、客观两方面而言之。
现在常说的历史理性,实际也就包括历史(作为客观过程)的理性和史学(作为研究过程)的理性,简易言之,就是对历史过程的所以然或道理的探究和对历史研究过程的所以然或道理的探究。
从大量甲骨卜辞材料可知,殷人敬信鬼神,以为鬼神能主宰人的命运。
据《尚书》记载,殷纣说过:“我生不有命在天。
”殷纣以为他的王权来自天命,天命决定历史,其中没有任何理性可言。
后来,周取代了殷,殷人赖以自恃的“天命”转移到了周人手中。
而据《史记·周本纪》记,武王伐纣胜利以后,忧虑得夜晚连觉都睡不着,说:“我未定天保,何暇寐?”武王深感不安的是,天命是如何转移的呢?它已经从殷人手中转移到周,但是会不会再发生转移,使自己由得而失呢?天命或王朝历史命运的转移,原来是既存在而又不可靠的。
武王早在伐纣时还说过:“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周武王发现了一个道理:天命的背后原来就是人心,天命的变迁原来就是人心向背的转移。
这是周人对于历史发展自身的理路的新认识,是中国古代对于历史理性发现的开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
除儒家基本仍守周公的理念外,道家、法家都不再相信天命,也不再相信人心。
《老子》以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023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之初一处极其狭小的区域,出荆山,越汉水,崛起为“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泱泱
大国。一直到楚文王迁都郢之前,楚国八百年的时光,有三百五十年是以此地作为中心,
十七代国君都在这个“荆棘围而城之”的简陋之处,教民稼穑,筹谋攻伐。如果以人生
作为譬喻,这一时期的楚国历史,仿佛一个人从幼年成长为青年。
这一处楚国立国的封邑,当年是穷边僻壤,自然环境恶劣。《左传·昭公十二年》
2023 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四”以来形成、目前仍十分流行的《诗经》研究范式可称为现代诗学,其特点 是把《诗经》只做诗讲。事实上,《诗经》在历史上是以“经”的形式而非以“诗”的 形式发挥作用的,《诗经》首先是“经”,其次才是“诗”。
在《诗经》产生及流传过程中,既有“源的真实”,也有“流的真实”。前者指诗 篇产生的背景、主题原本是什么,后者指《诗经》在历史上的实际影响是什么。研究《诗 经》,不能以“源”的真实否定“流”的真实,反之亦然。比如,现代诗学认为《关雎》
试卷第 1页,共 11页
反映的是青年贵族的爱情,倘果真如此,那就是源的真实。但是,经学史上古人从未把 它作为爱情诗。从孔子开始即如此,新出土的《孔子诗论》强化了这一点。《毛诗》认 为是倾“后妃之德”,今文经学认为是“刺康王晏起”。看来古人的认识也不尽同,一 篇兼备美刺两说。达则是流的真实。从流的真实看,《诗经》在历史上的作用是教化。 以教化为导向的《诗经》诠释史与共说是解释诗的本来意义的历史,倒不如说是塑造诗 教传统、建构中华文化文明的历史。
现代分科学术推进了研究的深入,但也造成了学科分隔。今后研究《诗经》,不树 立国学、中华文化学的学科概念,不采用辩证地统一古今诗学、打通文史哲界限的新经 学方式,而欲觅得《诗经》作为“经”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底蕴,未必不是缘木求鱼。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1语文高考试题详解

2016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一致考试(新课标卷Ⅰ)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势必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题 3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第1-3 题。
① 殷墟甲骨文是商朝后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余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大影响, 1925 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解《古史新证》,力倡“二重凭证法” ,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着重地下出土的新资料。
这些历史要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盛行拥有催生作用。
1928 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挖掘殷墟,其最先的目的乃是持续找寻甲骨。
而第二次挖掘时,已从主要找寻甲骨变为了对整个旧址所有遗存的科学挖掘。
⑤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快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
汉代此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假如《说文》学;但因为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停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增补。
到了清朝,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威望性遇到了极大的冲击。
甲骨文的发现供给了汉字的初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
《说文》以小篆为本解说字源的理论难以保持,自其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期间。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1.以下对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 分)A.殷墟甲骨文是商朝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甲骨文的发现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叙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 殷本纪,》 B. 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好从有限的文件记录中认识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朝较远,即便公认保存了许多商人语言的《尚书而这些文件却并不是成于商朝。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测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政治学是时代的产物。
中国自古有丰富的政治思想,但无近代意义上的政治学科,因此百年来传入中国的有欧洲制度主义政治学和美国个体权利政治学等。
客观地说,这些外源性学说的流行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情势,但并不能回答,更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西方模式”危机证明了“历史终结论”①的终结,西方政治学也随之陷于困境,迷失了方向。
与此同时,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在动荡不安的世界政治中格外引人注目,而这显然不是既有的西方政治学所能解释的。
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最有资格拥有自己的政治学。
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学,历史政治学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
那么,什么是历史政治学?历史学和政治学都是古老的学问,二者的事实性组合也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学科意义上的“历史政治学”是一个新概念、新范畴。
在一般意义上,历史政治学就是以政治学视野去研究历史,在历史研究的发现中去丰富和发展政治学。
具体而言,在认识论上,历史政治学研究政治问题的情景论;在方法论上,重视问题的时间性和时间进程;在本体论上,历史政治学研究过去与现在的直接关联性,并从中提出解释性概念或理论。
历史政治学能够进一步解释政治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重大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各国治理模式的历史文明基因。
比如当代中国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
百年来中国的政治形态与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历史的血脉和基因并未因此而隔断,历次的制度变化依然没有割断5 000年文明史。
再比如,改革开放前后的关系,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前后是连续、统一的。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9分)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
这种观念有些偏狭。
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
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
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
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
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理了从普通煮熟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
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2页上部分)引用符号,让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
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他的时代里面,重新被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意思,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到时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传话”。
国学与人生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绪论单元测试1.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是近百年来随着“西学东渐”后出现的。
A:错B:对答案:B2.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国学”一词与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是一致的。
A:对B:错答案:B3.关于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表述正确的是()A:狭义上,也可以指中国古代学说。
B: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学术。
C:广义上,指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D: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答案:ABCD4.关于“轴心时代”表述正确的是()A:指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间B: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C:由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D:在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答案:ABCD5.国学是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的。
A:错B:对答案:B6.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A:道德理念B:人文精神C:教化思想D:哲学思想答案:ABCD7.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
A:错B:对答案:B8.孔子认为,获取知识的方式有哪些?()A:学而知之B:及其知之C:生而知之D:困而知之答案:ACD第一章测试1.中国人历来重视蒙学教育,其基本功能,主要包括()。
A:立志B:学习传统文化基础知识C:守礼D:立德答案:ABCD2.司马相如写过一本蒙学教材,它是()。
A:《急就篇》B:《仓颉》C:《史籀篇》D:《凡将篇》答案:D3.为了鼓励童蒙,作者甚至以哪些动物为例,指出动物都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和职守,人必须努力学习,以学有所长,有益于国家社会和家庭。
()。
A:蚕B:鸡C:蜂D:犬答案:ABCD4.根据《三字经》,以下哪些选项属于“八音”?A:木B:火C:金D:水答案:AC5.《千字文》的作者是王应麟是南朝()人。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学语⽂”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学语⽂”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第⼀单元通古今之变《⼤同》(精读)1.阅读《墨⼦·尚同》,跟《⼤同》作⽐较研究,与同学讨论或撰写⼀篇诸如《墨家尚同思想与儒家⼤同思想的⽐较》之类的⽂章。
或选读《⽼⼦》、《庄⼦》、《韩⾮⼦》等先秦诸⼦的著作,归纳他们的社会理想。
答:(1) 《墨⼦》的“同”是“同⼀”的意思,《礼运》的“同”是“和同”的意思,⼆者的内涵不⼀样。
(2) 由此可见墨家的政治理想是不争、去乱。
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公⽆私。
(3) 墨家要求民众以贤⼈、君主为服从的标准,⼈类⼜以上天为服从的标准。
《墨⼦·经上》云:“同,异⽽俱于之⼀也。
……同,重体,合类。
”墨家之“同”消除了类别和界限。
儒家要求⼈们⾃觉地遵守道德,其次服从礼义刑法。
(4) 课外阅读相关论著,在《⽼⼦》、《庄⼦》、《韩⾮⼦》中找出阐论社会理想的⽂字,与⼤同作⽐较。
⽬的在于通过⽐较,分析先秦诸⼦中的道家与法家的社会理想。
2.你认为⼤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答:这⼀点可以结合阅读康有为的《⼤同书》(重点读《序》)或分析孙中⼭“天下为公”的思想来讨论。
也可以就此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中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接受现象来谈。
可以结合当前的全球化过程中的⼈类价值与伦理危机来讨论⼤同思想的现代与未来价值。
3.《⼤同》篇的艺术感染⼒除来⾃儒家⽤世的情感之外,还来⾃于⽂字的表达,试总结其中最主要的修辞⼿法。
答:(1) 注意找出⽂字的谐韵现象,如“公”、“睦”、“终”、“⽤”、“归”、“公”。
再如“礼”、“纪”、“⾥”、“知”、“起”。
再如“让”、“常”、“殃”、“康”。
先秦许多散⽂中都注意谐韵。
(2) 注意这篇⽂章的⽂字的铺陈与对偶现象。
在对偶中善于变化句式,因此便造成了铺张扬厉的⽓势。
(3) ⽂章的开头安排⼀个孔⼦与⼦游对话的场景,具有起兴的作⽤,使得⽂中陈述的思想充满了情感与感性,造成了⽂情并茂的效果。
山东省济南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试题讲评课件

● 11.宗教倒是给予实际的信息,不过宗教给予的信息,与科学给予的信息,不相 调和。
● 12.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
●
(节选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 整体阅读:
●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哲学和宗教都和人生有关系,宗教中包含着一些哲学思想,儒家、道家、佛学都是哲学的学派而不是宗教。
豁达:指开朗、大度。文中奶奶愣愣地看着我,带笑回答,很慢地说, 都是以平和态度对打消我的质疑。
● D.“人在人里,水在水里”,这句话生动形象,是奶奶对乡村社会中人与人相 互依存关系的深刻理解,朴素而富有哲理。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小说从回忆儿时吃碾馔的习俗开始,多次出现“当时”“多年以后”“很多 年以后”等,让小说的叙事结构呈现出多时空交错并置的特征。
2023-2024
检 测
学 年 上 学 期 济 南 市 期 末
壹
贰
叁
肆
●1.整体阅读,分析文本思路,通过题目确定阅读方向。 ●2.信息挑选类文本,做到快速阅读,仔细比对。 ●3.文学类文本,从问题中寻找答案,从文本中确定答案。
●整体阅读: (思路分析可放在读题目之后)
● 本文节选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文章环绕哲学在中国 文化中的地位展开论述
●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碾馔是我小时候在福田庄吃过的食品,小说详细介绍了它的制作过程,字里 行间浸透着“我”对难以割舍的老家味道的怀恋。
● B.麦收时,奶奶与乡邻碰面时的几句寒暄,貌似平淡无奇,却反应出奶奶待人 接物的熟稔和乡,奶奶先是不知所措,接着做出了“带着笑”的 回答,表现了奶奶超出一般老人的机智、幽默与豁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学为人类贡献了历史理性
何为“经”?《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有:“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杜
预注:“经者,道之常。”“经”乃常道,同时又有“体国经野”之“经”,“经世致用”
之“经”。“常道”如何“经世致用”?“经”是既有常又有变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
部总叙》说古者经学“学凡六变”,每个时代均有其弊。司马迁所讲“承弊通变”,没有任
何一样东西历久不变。中国的“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好像是不变的,但“人之行也”本身
就是不断变化的。
这正是中国经学与西方思维的不同所在。西方哲学重理性。英文“pure reason”,即康德
所讲的“纯粹理性”。纯粹理性是永恒不变的,它表现在所有的概念都必须定义。西方人的
理性始于古希腊时期,古希腊追求永恒的逻辑理性;基督教讲究从神学到理性,然而这却不
是真正的理性,反而变成了理性批判的对象;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早期如伏尔泰、孟德斯
鸠等人,晚期如卢梭等人,均视传统为大敌,认为凡传统即不合理,他们不把传统看作历史
的,认为当代的即合理的,提倡必须用理性来克服传统。马克思·韦伯曾说,现代化最基本
的就是理性化。那么,为什么会有后现代主义?福柯说:现代主义理性是吃人的。后现代主
义便揭露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理性。
《论语》中孔子多次讲“仁”,但没有一处给出明确的定义。樊迟两次问仁,孔子先回答: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其后樊迟又问,孔子回答:“爱人。”即孟子所讲“亲亲
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子贡问仁,孔子回答:“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
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颜渊也问仁,孔子则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弟子的回答并不是唯一的、
定义性的,而是根据不同情况而定的。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这就是中国经学传统中
蕴含的、不同于西方的理性。
传统一词何解?我们可在英文中找到它的对应词:“Tradition(s)”。Tradition代表一
般的概念性抽象名词,可释为传承之过程,或传承之流。Traditions代表具体的事物,可
释为世代流传的具体风俗、习惯、信仰、制度、思想等。即我们所说的传统。任何一种文化
都离不开Tradition和Traditions。一个具体历史阶段的具体风俗,具体信仰,具体的制
度,具体的器物、服饰都具有其自身的相对稳定性,既保持其自身某种本质特点相对不变,
又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不断量变。传承与创新本就是一个统一的运动过程。任何一个文明传
承的过程,也就是其创新的过程;在其不断创新中,传承方得以实现。中国经学的发展也正
如此。
中国经学是历史的理性。传统并非理性的敌人。中国经学的每个具体传统都有历史必然性,
有流有变。“仁”与“礼”是中国经学的核心。“仁者,人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实
际建立在“仁”上。“礼”讲究有区别又和谐起来,就不至于导致塞缪尔·亨廷顿所说的文
明冲突,也有助于克服现在美国盛行的单边主义。“仁”建立在“礼”的基础上,“仁”必
须要依靠“礼”来实现。中国文化向来开放,在保持自身传统的同时善于容纳外来文化。这
是中国经学对世界的贡献。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12月1日11版,作者刘家和,有删改)
5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何为“经”?“经”乃常道。杜预在对《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的注解中也说:“经者,
道之常。”
B.《论语》中多次讲“仁”,针对不同弟子、根据不同情况,孔子对“仁”有不一样的定
义性表达。
C.传统既指具体风俗、习惯、信仰、制度,思想等,又包括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传承过程。
D.中西思维的不同在于,经学中的概念不定义,视具体情况面定:西方纯粹理性的所有概
念都必须定义。
5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二段,从古希腊讲到中世纪、启蒙运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说明西方一直
都是重理性的。
B.为了阐明基本观点,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主要有对比论证法、举例论证法、
引用论证法等。
C.本文由解“经”而比较中西思维之异,由释“传统”而指出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从
而论证了主旨。
D.本文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论证有说服力;丰富的知识、独到的见解,体现出作者深厚
的学识修养。
5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中国经学为人类贡献了历史的理性,在保持自身传统的同时又善于容纳外来
文化。
B.传统有流有变,传承与创新是统一的。传承过程也是创断的过程,在创新中传承方得以
实现。
C.中国经学的“仁”与“礼”思想,有助于清除所谓的“文明冲突”,也有助于克服“单
边主义”。
D.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提倡必须用理性克服传统。但从某种意义来说,现代主义理性是吃
人的。
【答案】
53.D
54.A
5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