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文讲解(2)学案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案及原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案及原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四大名著《水浒传》中的第十个章回,作者施耐庵。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该章回讲的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刺配后,几经周折后被分到看守草料场的工作。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案和原文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案重点:1、领会本文“官逼民反”现实。
2、理解随着情节的展开显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由古典四大名著引出《水浒传》。
二、新课:(一)文学知识:1.作者:施耐庵(1296-1370),原名耳,又名子安,字耐庵,祖籍兴化,生于平江(苏州),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
曾在钱塘一带做过几年官,其余时间一直以教书为业,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即为他的门生。
他在教书期间根据民间传说与话本戏曲,编著了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水浒》。
2.关于《水浒》:《水浒》又名《水浒传》《忠义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
它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的长篇古典小说。
这部章回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施耐庵的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
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庸无道,加之连年自然灾害,外族入侵,结果弄得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许》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
《水浒》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水浒传》最早为一百回体,后来出现一百二十回本,增加了征田虎、征王庆的故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2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使学生了解《水浒传》的相关背景知识,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提高阅读名著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人物性格,品味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林冲的故事,感受草莽英雄的悲欢离合,认识社会的黑暗与腐败,理解“官逼民反”的主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品味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社会背景,认识“官逼民反”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水浒传》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草莽英雄的关注。
2. 阅读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注意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3.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交流阅读感悟。
4. 分析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林冲的形象特点和故事背景。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运用合作探究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林冲的故事为例,剖析人物性格和社会背景。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团队协作等。
六、教学资源1. 《水浒传》原著:为学生提供原著阅读材料,方便他们随时查阅和深入研究。
2. 相关电影、电视剧:《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相关影视作品,用于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学术评论和研究文章:提供一些关于《水浒传》和林冲角色的学术评论和研究文章,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文本。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掌握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3)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事件发展。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和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名著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领悟作品中的人物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学会在生活中面对困境时保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梗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讲述了林冲因得罪高俅被刺配到沧州,后在高俅的示意下,沧州知府派陆虞侯等人火烧草料场,欲置林冲于死地。
林冲在山神庙中得知真相后,杀死陆虞侯等人,冒着风雪投奔梁山泊的故事。
2. 教学重点:(1)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转变的过程。
(2)探讨作品中的社会背景,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
(3)欣赏作品中的文学特色,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水浒传》及林冲的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概括林冲的经历。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以及他在故事中的心理变化。
4. 课堂讲解:讲解林冲在故事中的重要事件,揭示作品中的社会背景。
5. 文学鉴赏:分析课文中的文学特色,如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等,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6.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林冲的经历中领悟到面对困境时要保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四、课后作业1. 复述课文故事情节,总结林冲的人物形象。
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林冲在故事中的心理变化。
3. 谈谈你对作品中社会背景的理解,以及它对林冲命运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2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能够欣赏古典小说的语言艺术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
(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象征意义和寓意的分析。
(3)语言艺术和表现手法的欣赏。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的解读。
(2)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深入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小说中的语言艺术和表现手法。
(2)学生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收获。
四、作业布置:2. 请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 请学生以林教头为主角,创作一篇小故事。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的分析能力。
3.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4.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原文及相关评论文章。
2. 教学辅助材料:小说插图、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小说背景、人物、情节进行讲解。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2课时)教案

人教必修五第一单元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
2.分析人物形象,鉴赏主要人物的语言。
3.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把握情节,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到奋起抗争的思想性格转变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象地认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是一场不可调和的生死斗争,从而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重点难点】1.分析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概括其性格特点,深入理解作品主题。
2.认识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与意义。
【授课方式】自主研习,讨论探究【教学过程】一、复习情节,导入新课1.【设问】林冲是《水浒》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围绕他展开的故事有很多,你知道哪些?【课堂活动】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与林冲有关的情节,简述自己对这一人物的看法。
【明确】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第八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第十一回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第十二回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对人物的看法言之成理,鼓励个性化解读)2.【导入】林冲本在东京当禁军教头。
奸臣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几次要霸占林冲的妻子,都遭到抗拒。
高俅指使陆谦、富安等人设下毒计,企图置林冲于死地,于是林冲被陷害充军发配到沧州。
由于鲁智深、柴进的保护和帮助,林冲一路上不仅免于被害,而且到沧州后还被派到天王堂当看守。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
回顾上节课中对课文情节脉络的梳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在情节冲突中作者是如何栩栩如生地刻画林冲的。
【设问】复述情节脉络(第1课时内容),完成任务表格。
【明确】课件展示:缘起(引子)段落:1 情节:沧州遇旧知开端段落:2-5 情节:酒店闻密谋发展段落:6-9 情节:接管草料场高潮、结局段落:10-12 情节:杀敌山神庙二、研习课文,分析形象伴随着故事矛盾的高潮和结局,人物的性格发展也达到了极致,通过对林冲忍让态度的分析,结合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可以清晰地根据情节发展,整理出林冲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辨析善恶美丑。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主要人物形象的把握。
2. 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古典文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2. 作品深层次思想的挖掘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水浒传》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林冲的身份和遭遇。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探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解答学生的疑惑。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情感,理解作者表达的意图。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的理解能力。
3.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在讲解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从生活中寻找类似的善恶美丑现象,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2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精品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全文。
(2)掌握文中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了解《水浒传》的作者、背景及主要人物。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和情节。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林冲逆来顺受、忍辱负重的品质。
(2)体会朋友间忠诚、义气的精神。
(3)认识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全文的背诵与理解。
2. 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1. 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对文中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反思。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水浒传》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背景。
2.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字词难题。
3. 教师讲解生僻字词,引导学生理解文意。
4. 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中情节,探讨人物性格特点。
3.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教师总结,强调文中社会现实及价值观的教育意义。
5.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全文。
3. 深入分析文中社会现实,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4. 预习下节课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
4. 课后感悟:收集学生对文中社会现实及价值观的感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二)》教案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二)》教案【学习目标】1.分析林冲的形象特征,把握林冲从“忍”到“狠”的心理变化。
2.挖掘导致林冲从“忍”到“狠”变化的深层原因。
3.了解林冲所处的社会环境,理解小说的思想主题。
【课前预习任务】通读全文,画出能表现林冲形象特征的语句。
【课上学习任务】1.除了“狠”,林冲还有哪些特点?请依据课文相关内容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林冲为何如此隐忍?他真的是一个懦弱的人吗?结合你的阅读,说说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作业】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喝彩佑护生事馅害前街后巷B. 调和冤仇素不相识天理招然C. 妨碍搭膊浆洗缝补话不絮烦D. 救济勤谨伏侍不瑕交头接耳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林冲见差拨沧州牢城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
却有那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
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学案
一、前情回顾:
本文选自《水浒》(七十一回本)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与课文相关的情节如下: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妻子张氏贞娘温柔貌美,岳父也是禁军教头。
前去东岳庙上香的贞娘遭殿帅府太尉高俅义子高衙内调戏,高衙内垂涎贞娘美色,意图霸占,就指使心腹陆虞候,即林冲好友陆谦骗林冲外出饮酒,趁机叫人骗走林娘子,幸亏侍女及时报信林冲赶回才得以幸免。
于是高俅及陆虞候又设下一条毒计:事先暗中命人将宝刀卖与林冲,再过了几日后以看刀为名将林冲带入太尉府,并引其进入军机重地白虎堂,乘机诬陷林冲带刀阴谋行刺,林冲因此被刺配到沧州。
在去沧州的路上,押送的公人被高衙内和陆虞候买通,仍然多次想杀害林冲,在野猪林林冲险遭毒手,幸亏被鲁智深救下才安全来到沧州,被分配看守天王堂。
本文正是从某日林冲在沧州闲走写起。
二、重要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賫.发酒馔.不省.得仓廒.朔.风庇.佑毡笠
..子
央浼.掇.开肐.察搠.倒
2.解释加点词语
迤逦
..着不想来到沧州:
恶.了高太尉:
这两个人来得不尴尬
..:.
摸不着
...便要杀人放火:
不见消耗
..:
林冲也自心下慢.了:
老军在里面向火
..:.
点见
..了堆数:
三人在庙檐下立地
..看火:
三、认真阅读课文,梳理故事主要情节。
要求:每句概括不超过五个字;主要情节不超过六处;每句概括中含有一个动词。
四、请在文章中标出能够反应林冲心理变化的句子,用简洁的词语加以概括,并试着谈谈自己的理解。
五、第7页中11段林冲听到有三人在山神庙前对话,你能根据他们说话的内容推断出哪一句话是何人所说吗?试着带感情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