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复仇议 大学语文课件
柳宗元《驳复仇议》

柳宗元《驳复仇议》原文: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
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陈子昂(659年-700年,有争议)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文明元年(684年)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
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
曾两度从军边塞,对边防事务颇有远见。
圣历元年(698年),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
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罗织罪名,加以迫害,最终冤死狱中。
)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
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
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
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
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
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
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
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
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向使刺谳yàn(1.审判定罪;主谳者。
——清· 方苞《狱中杂记》;主谳者亦各罢去。
又如:谳词(结案定罪的文书);谳治(审理案件);谳平(审议,平议刑狱);谳事(审理案件);谳囚(审讯犯人);谳案(审理定案)2. 将案情上报;请示,若州郡县所不能决者,谳之廷尉。
——《晋书·姚兴载记》. 又如:谳奏(将案情向朝廷上报或请示);谳文(向上司申报的议刑公文)。
3. 判明,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
——《驳复仇议》。
4. 案件,冬月请治谳,饮酒益精明。
——《汉书》又如:谳牍(判案的案卷);犯人的供词,拷治榜掠,无所得谳。
——清· 严有禧《漱华随笔·姜熊狱》。
驳论文写法ppt课件

13
你怎样才能显出你的水平、为人重视呢?“陈力就列,不能者 止。”孔子不也说要把能力“陈”出来吗?况且英雄出手,叱 咤风云,本就是很荣光的事,又有什么可耻?试想,我国不争, 奥委会会主动把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送给”北京?上海不 争,2010年世博会会主动找上门来?在这个与国际融合、竞争、 发展的时代,我们不主动亮出自己的能力、优势,怎么与世界 沟通,怎么能在竞争中进步?
12
首先,这种“忍让”是对我们合法权益的践踏,是对犯罪 的放纵。需要“鸣叫”来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如果人人只是 退让,我们怎么才能保护本应属于我们的东西?这个社会岂不 是要变成一个罪犯横行、人人自危的社会?中美进行入关谈判, 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关于知识产权问题。在中国,很多人维护知 识产权的一是非常淡薄,被侵犯了也不知道维护,所以盗版横 行,正版的软件、CD登场非盗版侵蚀的无法生存,这样的市 场,怎么能和国际接轨?怎么能形成良好的竞争体制?
了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
• 【第三段 亮己观点】从正面入手来分析批驳,先是 讲道理,然后引出李素丽的事例,来说明平凡小事, 可以培养人的性格。
8
•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件好事可以
看出一个人高尚纯洁的心灵,小事不小。张宁对
的。难道一个人高尚的品德不是在日常平凡小事中
不仅要学习和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还要从小陶冶自
己的情操,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这就需要严格
的要求自己,从点点滴滴做起,从平凡小事做起,从
我做起,日积月累,使自己的言行更加符合中学生的
《鲁迅复仇》PPT课件

前的民族英雄”
22
精选PPT
关于散文诗
1. 散文诗:诗歌的一种。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 用散文形式写出,不受固定格式的束缚,不分行, 不押韵,不要求鲜明的节奏。一般篇幅短小,具 有诗歌语言的精练性,音乐美和散文表现力的灵 活性、多样性。鲁迅的《野草》开中国现代散文 诗之先河。
20
精选PPT
主要思想
鲁迅的目的正是要打破“瞒和骗”,逼 迫读者与他小说的人物, 连同作家自 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 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 化。这样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 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21
精选PPT
鲁迅在文化史上的地位
中国现代小说之父 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
第一部分:热血与生命之力
开篇两段,以塑形又似乎议论的口气,谈论热血造成 的生命之力。
生命的沉酣的大欢喜 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
注: “大欢喜”:佛家语,此指宗教般的欢欣,极言其喜。
34
精选PPT
第三段,始点出二人——“他们俩”唯其 “裸着全身”,才可见出其皮肤、皮肤下血 管里的血,鲜红的热血。二人“持刀对立旷 野中”,所欲何为呢? 第四段,点明其二人之间两种关系的极端状 态:
一九三四年五月十六日致郑振铎
12
精选PPT
鲁迅之所以如此歌咏复仇,其内在的意涵不 尽在于鼓吹向看客们“复仇”,或者更将其 看作是一种“疗救”!
看客是善于鉴赏他人的痛苦,而不知道自己 同样也是被统治、被看、被侮辱、被剥削和 被鉴赏的可怜处境。
在《娜拉走后怎样》中,作者沉痛地说道: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 的看客。”“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 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
《大学语文复仇》课件

03
学生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标准和评价能力,能够
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THANKS
感谢观看
复仇与人性的探讨
总结词
复仇行为与人性之间的关系
详细描述
作品深入挖掘了复仇行为与人性之间的关系。通过主人公的复仇行为,展现了人 性中的善与恶、爱与恨的交织,引发对人性深层次的思考。
复仇与社会伦理
总结词
复仇行为对社会伦理的影响
详细描述
作者通过《大学语文复仇》探讨了复仇行为对社会伦理的影 响。作品呈现了复仇行为对家庭、社会关系的影响,引发对 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文化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复仇被视为一种 高尚的行为,是为了维护正义和 家族荣誉。
社会背景
在封建社会中,家族观念和家族 荣誉至关重要,复仇是维护家族 尊严和荣誉的重要手段。
复仇的意义
道德意义
01
复仇被视为一种道德行为,是为了维护正义和公理,是对不义
行为的反抗和纠正。
社会意义
02
复仇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通过惩恶扬善来平衡社会关
深化文学思想内涵
复仇主题的探讨促使文学创作者思考更深层次的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使得文学作品 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
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1 2 3
倡导理性解决冲突
通过反思复仇行为,引导人们理性地面对生活中 的矛盾和冲突,寻求和平、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 。
重视家庭和社会责任
作品中的复仇行为往往源于个人恩怨,但也警示 人们要重视家庭和社会责任,避免因个人私欲而 伤害家人和社会。
立体多面
人物性格并非单一,而是 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展 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 性。
情感刻画
作者细腻地描绘了人物的 情感变化,使人物形象更 加生动和真实。
大学语文13驳复仇议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
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
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
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
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鱼之遨游,
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
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
❖ 第二部分为从“臣闻礼之大本”至“明矣”(第2、3、4、 5、6自然段):逐一驳斥陈氏旳主张。这一部分又分三层:
❖ 第一层(2自然段):指出礼与刑旳根本功能是一致旳, “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两者不能相 背而行,以此辩驳陈氏“诛之而旌其闾”旳观点。
❖ 第二层(3、4自然段):对徐元庆案旳两种情形进行假设、 分析、推理,指出陈氏“诛之而旌其闾”观点旳自相矛盾 。
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
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
噫!以兹丘之胜,
致之沣、镐、鄠、杜,
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
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
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
而陋之。贾四百,连岁
不能售。而我与深源、
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
பைடு நூலகம்
有遭乎!书于石,所以
贺兹丘之遭也。
❖
(《柳宗
元集》卷二十九)
问题讨论
❖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
作者简介
❖ 柳宗元(773—819),字 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 人。唐代杰出旳文学家, 与韩愈齐名,世称“韩 柳”,“唐宋八大家”之 一。德宗贞元九年(793) 举进士第,后又登博学宏 词科,授集贤殿正字,调 任蓝田尉、监察御史里行。
❖ 他政治上属于以王叔文为首旳主张改良革新旳政治集 团,在王叔文一派执政期间,任礼部员外郎。不久革新 失败,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 (815),又改贬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卒于任所
大学语文13驳复仇议16页PPT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大学语文13驳复仇议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பைடு நூலகம்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驳复仇议

•
臣伏见(旧时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词)天后时,有同州下邽(guī)人徐元
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被动),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
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
国典。臣窃(私下)独过(名词意动)之。
译
文:
而且陈子昂的奏议还说:“人必有儿子,儿子必有父母,因为爱自己的亲人而互相仇杀,这
种混乱局面靠谁来救呢?”这是对礼的认识太模糊了。礼制所说的仇,是指蒙受冤屈,悲伤呼号
译:
当初假使能审察案情的真伪,查清是非,推究案子的起因,那么刑法和礼制的运用,就能明
文 显地区分开来了。为什么呢?如果徐元庆的父亲没有违犯法律规定的罪行,赵师韫杀他,只是出于 他个人的私怨,施展他当官的威风,残暴地处罚无罪的人,州官又不去治赵师韫的罪,执法的官员
也不去过问这件事,上下互相蒙骗包庇,对喊冤叫屈的呼声充耳不闻;而徐元庆却能够把容忍不共
戴天之仇视为奇耻大辱,把时刻不忘报杀父之仇看作是合乎礼制,想方设法,用武器刺进仇人的胸
膛,坚定地以礼约束自己,即使死了也不感到遗憾,这正是遵守和奉行礼义的行为啊。执法的官员
本应感到惭愧,去向他谢罪都来不及,还有什么理由要把他处死呢?
• 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qiàn:过错、过失,此处指违法)
驳《复仇议》
张晴晴
作家驿站:
柳宗元(773年—819),字子厚,汉族,河东 (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 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 。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 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柳宗元与韩愈 同 为 中 唐 古 文 运 动 的 倡 导 者 , 在政治上,他反对宦官弄权和藩镇割据,主张 改革弊政,曾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 动。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又 调任永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驳复仇议-精美版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
地追求外在的满足了,那就叫“德”。(杨绛:楼这么高,今 后你就知难而退吧。费孝通。宋庆龄,叶嘉莹。老舍、海明威) • 孔子:君子不忧,内省不疚(外在的东西无法控制,一个人能 够把握的是自己的内心,得之于外的东西是短暂的、是会消失 的。命运的一半掌握在自己手里。“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 内心里涌现的水是源头活水,柳宗元内心没有水(小齐的父亲, wangqing老师的强势)。 •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自得?寂寞?
向使刺谳yàn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 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 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 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 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 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 五、柳宗元被贬永州(湖南,十年) • 司马是刺史下的一个属官,让干什么就得干什么,政治理
想不能实现。 妻子已去世,没有孩子,没有兄弟,身体又有疾病。 曾尝试用游山玩水来安慰自己,排遣忧伤(表面上是借山 水来表现他的冷静和超越,但是透过表象,有着很深的痛 苦)。 如:《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重点: 调人:周代官名,负责排解纠纷的官员。 推刃:往来相杀。 断:判断。
翻译: 《周礼》上说:“调人,是负责调解众人怨仇的。凡是杀人而 又合乎礼义的,就不准被杀者的亲属报仇,如要报仇,则处死 刑。有反过来再杀死对方的,全国的人就都要把他当作仇人。” 这样,又怎么会发生因为爱自己的亲人而互相仇杀的情况呢? 《春秋公羊传》说:“父亲无辜被杀,儿子报仇是可以的。父 亲犯法被杀,儿子报仇,这就是互相仇杀的做法,这样的报复 行为是不能根除彼此仇杀不止的祸害的。”现在如果用这个标 准来判断赵师韫杀死徐元庆的父亲、徐元庆杀死赵师韫,就合 乎礼制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本文论点明确,论据翔实,论证 缜密严谨,语言犀利明快,选词恰 如其分。在柳文中堪称上乘之作。
谢谢大家
对于这个案件,当时朝中有不少人认为徐元庆为父报仇,是 孝义刚烈的行为,应赦免他的罪;而陈子昂则认为,按照法 律,擅自杀人的要处死。因此,他建议,应当对徐元庆依法 论死,然后再对他替父报仇的行为予以表彰,并将此事编入 律令。当时,大家都赞同陈子昂的主张。
《驳复仇议》是柳宗元在礼部员外郎任上写的一篇驳 论性的奏议,是针对陈子昂的《复仇议状》而发的。
第四段译文:
如果徐元庆的父亲确是犯了死罪 ,赵师韫杀他,那就并不违法,他的 死也就不是被官吏错杀,而是因为犯 法被杀。法律难道是可以仇视的吗? 仇视皇帝的法律,又杀害执法的官吏 ,这是悖逆犯上的行为。应该把这种 人抓起来处死,以此来严正国法,为 什么反而要表彰他呢?
第五段原文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 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 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 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 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
“调”包含了什么样的具体内容? 1.官要守法。 “凡为治者,杀(人),无赦。” 2.上下不可蒙冒(蒙蔽、掩盖)。 “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 吁号不闻。” 3.要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 贬。”
据此分析,柳宗元“以人为本”的思 想自然而然地凸现出来了。
其寓言笔锋犀利,我们读过他的《黔之驴》;
其山水游记清新,秀美,又以《小石潭记》最 为后世传诵;
诗歌《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 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小学始人人皆能熟诵之。
《驳复仇议》的写作背景
武则天当政时,同州下圭人徐元庆之父徐爽,被下圭县尉赵 师韫杀害。后赵师韫入朝为御史,徐元庆则更姓易名,在驿 站之中充当仆役。过了很久,赵师韫恰好住在这个驿舍中, 徐元庆便趁机亲手杀死了他,然后,投案自首。
原文第二段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 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 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其本 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 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 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 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 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 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而徐元庆却能够把容忍不共戴天之仇视 为奇耻大辱,把时刻不忘报杀父之仇看 作是合乎礼制,想方设法,用武器刺进 仇人的胸膛,坚定地以礼约束自己,即 使死了也不感到遗憾,这正是遵守和奉 行礼义的行为啊。执法的官员本应感到 惭愧,去向他谢罪都来不及,还有什么 理由要把他处死呢?
第四段原文:
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 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 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 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 ,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第六段原文
《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 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 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 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 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 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且夫不忘仇, 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 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 ,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 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第五段译文
而且陈子昂的奏议还说:“人必有儿 子,儿子必有父母,因为爱自己的亲人而 互相仇杀,这种混乱局面靠谁来救呢?” 这是对礼的认识太模糊了。礼制所说的仇 ,是指蒙受冤屈,悲伤呼号而又无法申告 ;并不是指触犯了法律,以身抵罪而被处 死这种情况。而所谓“他杀了我的父母, 我就要杀掉他”,不过是不问是非曲直, 欺凌孤寡,威胁弱者罢了。这种违背圣贤 经传教导的做法,不是太过分了吗?
驳复仇议
柳宗元
【教学目标】 1.熟读并流畅翻译全文,明确作者所持的观点 2.理解论述的层次和驳论的逻辑思路 3.理解本文论说的艺术特色 4.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教学重点】 熟读并流畅翻译全文,明确作者所持的观点 【教学难点】 理3年-819年),字子厚, 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 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 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 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 元九年(793)21岁中进士,26岁登博学鸿词 科,授集贤殿(收藏典籍之所)正字(管教 对的)。
29岁为蓝田尉(县令),后升监察御史里行 (xíng),唐朝监察御史是负责监察百官、 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的一 个官职,虽然官阶不高,但可以直接向皇帝 弹劾违法乱纪和不称职的官员。相当于今天 的监察长,官员资历浅的前加“里行”。
译文第二段:
我听说,礼的根本作用是为了防止人 们作乱。倘若说不能让杀人者逍遥法外, 那么凡是作儿子的为报父母之仇而杀了不 应当算作仇人的人,就必须处死,不能予 以赦免。刑法的根本作用也是为了防止人 们作乱。倘若说不能让杀人者逍遥法外, 那么凡是当官的错杀了人,也必须处死, 不能予以赦免。它们的根本作用是一致的, 采取的方式则不同。表彰和处死是不能同 施一人的。
现在如果用这个标准来判断赵师韫杀死徐元庆 的父亲和徐元庆杀死赵师韫,就合乎礼制了。 而且,不忘父仇,这是孝的表现;不怕死,这 是义的表现。徐元庆能不越出礼的范围,克尽 孝道,为义而死,这一定是个明晓事理、懂得 圣贤之道的人啊。明晓事理、懂得圣贤之道的 人,难道会把王法当作仇敌吗?但上奏议的人 反而认为应当处以死刑,这种滥用刑法、败坏 礼制的建议,不能作为法律制度,是很清楚明 白的。
第三段译文:
当时如能审察案情的真伪,查清是非 ,推究案子的起因,那么刑法和礼制的运 用,就能明显地区分开来了。为什么呢? 如果徐元庆的父亲没有犯法律规定的罪行 ,赵师韫杀他,只是出于他个人的私怨, 施展他当官的威风,残暴地处罚无罪的人 ,州官又不去治赵师韫的罪,执法的官员 也不去过问这件事,上下互相蒙骗包庇, 对喊冤叫屈的呼声充耳不闻;
串讲课文
原文第一段: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 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 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 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 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译文第一段:
据我了解,则天皇后时,同州下邽 县有个叫徐元庆的人,父亲徐爽被县尉 赵师韫杀了,他最后能亲手杀掉他父亲 的仇人,自己捆绑着身体到官府自首。 当时的谏官陈子昂建议处以死罪,同时 在他家乡表彰他的行为,并请朝廷将这 种处理方式“编入法令,永远作为国家 的法律制度”。我个人认为,这样做是 不对的。
第六段译文
《周礼》上说:“调人,是负责调解众人怨 仇的。凡是杀人而又合乎礼义的,就不准被 杀者的亲属报仇,如要报仇,则处死刑。有 反过来再杀死对方的,全国的人就都要把他 当作仇人。”这样,又怎么会发生因为爱自 己的亲人而互相仇杀的情况呢?《春秋公羊 传》说:“父亲无辜被杀,儿子报仇是可以 的。父亲犯法被杀,儿子报仇,这就是互相 仇杀的做法,这样的报复行为是不能根除彼 此仇杀不止的祸害的。”
•因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 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 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 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 出,可谓一时难分伯仲。
柳宗元的作品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 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他的《捕蛇者说》揭示了“苛政猛于虎”的主 题,表达了作者对暴政的憎恨和对劳动人民的 深刻同情;
处死可以表彰的人,这就叫乱杀,就是滥 用刑法太过分了。表彰应当处死的人,这 就是过失,破坏礼制太严重了。如果以这 种处理方式作为刑法的准则,并传给后代, 那么,追求正义的人就不知道前进的方向, 想避开祸害的人就不知道怎样立身行事, 以此作为法则行吗?大凡圣人制定礼法, 是透彻地研究了事物的道理来规定赏罚, 根据事实来确定奖惩,不过是把礼、刑二 者结合在一起罢了。
第三段原文:
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 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 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 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 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 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 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 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 而又何诛焉?
本文属于议论文中的驳论。是一篇 高扬以人为本思想的光辉篇章。
它以对弱者的深切同情,批驳初唐 陈子昂“诛之而旌其闾”的论点, 并且,阐述了“调”(即和谐)在 处理社会矛盾中的作用。
历代名家点评 • 南宋黄震《黄氏日抄》卷六十《驳复仇议》:武后时,徐元
庆手刃父仇。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著为令。驳谓旌 与诛,莫得而并,当考正其曲直,所论甚精。合与昌黎《复 仇》参看。 • 明末孙琮《山晓阁唐宋八大家选·柳柳州集》卷一:前半幅 说旌与诛不可并用;后半幅说宜旌不宜诛。盖前半是论理, 故作两平之论;后半是论事,故作侧重之语。前半写旌诛不 可并用,妙在中幅分写得明畅;后半写宜旌不宜诛,妙在引 证得的确。 • 清代吕留良《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选·柳文精选》:专在驳 子昂旧议,只是旌诛莫得而并一句,一番洗剔,一番精彩, 旧议真成粉碎。 • 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九:看叙起“手刃父仇 ,束身归罪”八字,便见得宜旌不宜诛。中段是论理,故作 两平之言。后段是论事,故作侧重之之语。引经据典,无一 字游移,乃成铁案。
第七段原文: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 以前议从事。谨议。
译文:
请把我的意见附在法令之后颁发下去。 今后凡是审理这类案件的人,不应再根据 以前的意见处理。谨发表上面的意见。
文章论述的要点
1.“旌”与“诛”不能并用。 2.既然徐元庆是“守礼而行义”者,那
么,他就一定不会与“王法”为敌(守 法人)。 3.在一来一往的“两下相杀”中,徐元 庆是值得同情的弱者。 4.解决普遍存在着的社会矛盾与冲突, 最理想的境界是“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