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岩土所2015博士导师信息

合集下载

岩土工程大师

岩土工程大师
48
刘金砺
现任地基基础研究所顾问总工程师、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会桩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标准化协会地基基础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协会会员、北京市建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城建科技促进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土木工程学报和岩土工程学报编委。该同志先后从事湿陷性黄土、软土、山区地基、灌注桩、桩基设计与计算、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高层建筑变刚度调平设计等方面的研究
10
黄克智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
11
葛修润
岩石力学专家
12
徐学燕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方向:土体在大气环境的冻结、融化过程中,冻土力学、热力学问题研究。季节冻土区、多年冻土区内工程建筑与冻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冻土退化对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的影响及工程措施研究。
13
刘宝琛
中国工程院院士、采矿工程专家
46
程良奎
教授、教授级高工著名岩土锚固专家。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技术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
47
王吉望
在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从事地基工程的研究、施工和设计.先后担任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地基室主任,院副总工程师,中国京冶公司、北京京冶公司、厦门岩土公司的副总经理和经理,中国新加坡合资基础工程公司董事长.
22著名岩土工程专家北京波森特岩土工程公司专家顾问23土木工程界知名的学科带头人24著名结构与岩土工程专家高层建筑专家同济大学25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水利和岩土工程专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6张在明已死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勘察大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建设部全国建筑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学会土动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长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tc6委员会委员

岩土工程专家介绍

岩土工程专家介绍

岩土工程专家介绍NO.1 太沙基全名:Karl Terzaghi简介:太沙基(1883~1963),美籍奥地利土力学家,现代土力学的创始人。

1883年10月2日生于布拉格(当时属奥地利)。

1904年和1912年先后获得格拉茨(Graz)工业大学的学士和博士学位。

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维也纳高等工业学院和英国伦敦帝国学院任教。

最后长期在美国哈佛大学任教。

代表作:《建立在土的物理学基础的土力学》(1925)、《理论土力学》和《实用土力学》(1948 年)早期太沙基从事广泛的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的实践工作,接触到大量的土力学问题。

后期转入教学岗位,从事土力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着手建立现代土力学。

1923年太沙基发表了渗透固结理论,第一次科学地研究土体的固结过程,同时提出了土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即有效应力原理。

1925年,他发表的世界上第一本土力学专著《建立在土的物理学基础的土力学》被公认为是进入现代土力学时代的标志。

随后发表的《理论土力学》和《实用土力学》(中译名)全面总结和发展了土力学的原理和应用经验,至今仍为工程界的重要参考文献。

他所发表的近300种著作中,有许多是和水利工程有关的。

NO.2 库仑全名:Charles Augustin de Coulomb简介:库伦1736 年6月14日生于法国Angoul ,1806年8月23日卒于法国巴黎。

库仑对土木工程(结构、水力学、岩土工程)以及自然科学和物理学(包括力学、电学和磁学)等都有重要的贡献,如物理学中著名的库仑定律就是他提出的。

1774 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库仑土压力理论(1776)在巴黎期间,Coulomb 为许多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帮助,而工程中遇到的问题促使了他对土的研究。

1773 年,Coulomb 向法兰西科学院提交了论文“最大最小原理在某些与建筑有关的静力学问题中的应用”,文中研究了土的抗剪强度,并提出了土的抗剪强度准则(即库仑定律),还对挡土结构上的土压力的确定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提出了主动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即库仑土压理论)。

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岩土所2020拟录取名单

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岩土所2020拟录取名单

考生姓名 袁家好 丁浩桢 侯文博 李明鸿 岳秀 吴思 李洁涛 陈力 王庆 王隐辉 赵岩 谢礼焕 应琪祺 刘靖毅 于海文 崔瑜瑜 王晓虎 郝建宁
报考专业 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 土木水利 土木水利 土木水利 土木水利 土木水利 土木水利 土木水利 土木水利 土木水利 土木水利
备注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转专业型 转专业型 转专业型 专业型 专业型 专业型 专业型 专业型 专业型 专业型 专业型 专业型(退役) 专业型(退役)
复试成绩 82.00 82.50 84.60 82.40 83.70 81.90 83.30 79.00 85.80 86.10 86.20 82.30 82.00 79.30 83.20 82.50 86.10 82.20
总成绩 75.28 73.08 72.48 71.96 71.64 71.04 70.40 70.24 81.12 79.56 75.88 74.20 74.20 72.40 71.44 71.04 73.8 67.4工程 土木工程 土木水利 土木水利 土木水利 土木水利 土木水利 土木水利 土木水利 土木水利 土木水利 土木水利 土木水利 土木水利 土木水利
初试成绩 354 334 322 325 318 319 309 322 390 376 345 344 345 339 318 317 328 288
2020年中科院武汉岩土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拟录取名单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考生编号 144300005000009 144300005000020 144300005000074 144300005000057 144300005000011 144300005000045 144300005000065 144300005000056 144300005000018 144300005000054 144300005000032 144300005000064 144300005000044 144300005000059 144300005000027 144300005000072 144300005000004 144300005000029

中国岩石力学大牛

中国岩石力学大牛

钱七虎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防护工程专家钱七虎[1],男,1937年10月生,江苏昆山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全国著名的防护工程专家。

1954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工程前身)工程兵工程系毕业后去苏联深造,1965年古比切夫军事工程学院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

回国后历任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副教授、教授、院长等职。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并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岩土力学与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90年获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

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是中共十二大代表。

钱七虎一直致力于防护工程及军事系统工程、岩土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在防护工程的研究中,解决了孔口防护等多项难点的计算与设计问题,率先将运筹学和系统工程方法运用于防护工程领域。

以他为主建立了我国第一套《全军工程兵发展趋势动态模型》和我国确定人防工程防护标准的若干模型,开创了我军工程兵工程保障及我国人防工程领域的软科学研究。

在完成我国一系列防护工程科技攻关中,成功地研制出柔性帆布工事大挠度大变形的抗爆设计计算方法,解决了地下飞机库大跨度钢和钢筋混凝土防护门有限元理论分析。

他带领的课题组设计了我国跨度最大。

抗力最高的地下飞机库防护门,主持了世界最大当量的珠海炮台山大爆破等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工程实践。

在防护工程及有关领域里,有7项成果获国家或军队科技进步奖和优秀科技成果奖,l项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主要专著有《民防学》、《有限单元法在工程结构计算中的应用》和《防护结构计算原理》等4部,著有《核爆炸条件下浅埋结构荷载理论与试验结果的对比研究》等论文40余篇。

何满潮——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满潮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满潮,男,1956年5月出生,院长,教授、博导。

2015年杰青个人情况统计(籍贯、毕业院校)

2015年杰青个人情况统计(籍贯、毕业院校)

2015杰青籍贯和毕业学校001 王汉生男博士教授北京大学中国重庆北京大学本002 蔡阳健男博士教授苏州大学中国浙江临海1977 浙江大学本003 古英女博士副教授北京大学中国1970 南开大学本004 万贤纲男博士教授南京大学中国江西黎川1973 南京大学本005 他得安男博士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甘肃 1972 陕西师范大学本006 徐莉梅女博士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1973 北京师范大学本007 陈志强男博士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江苏常州1971 清华大学本008 杨立军男博士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黑龙江 197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009 孙文昌男博士教授南开大学中国山东五莲1970 南开大学本010 吴恒安男博士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湖北红安197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011 曲绍兴男博士教授浙江大学中国山东莱州197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012 武海军男博士教授南京大学中国吉林长春1970 吉林大学本013 宝音贺男博士教授清华大学中国内蒙古 1972014 方陶陶男博士教授厦门大学中国武汉大学本015 陆朝阳男博士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浙江东阳198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016 王刚锋男博士教授西安交通大学中国陕西 1971 天津大学本017 孙斌勇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浙江舟山1976 浙江大学本018 孙立涛男博士教授东南大学中国山东海阳1976019 刘江来男博士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江苏 1976 南京大学本020 李竞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福建永春厦门大学本021 何源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甘肃 1973 兰州大学本022 周善贵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国黑龙江 1971 吉林大学本023 胡峻男博士教授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安徽黄山1972 华东师范大学本024 范一中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重庆梁平1977 长安大学本025 洪春雁女博士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河北辛集197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026 黄伟新男博士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江西金溪197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027 李昂男博士研究员中国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吉林舒兰1982 北京大学本028 曾明华男博士教授广西师范大学中国湖南邵阳1972 邵阳学院029 秦安军男博士教授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山西长治山西大学本030 张文科男博士教授吉林大学中国辽宁盖州1973 吉林大学本031 王新平男博士教授南京大学中国浙江乐清1974 四川大学本032 黄岩谊男博士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福建莆田1975 北京大学本033 林道辉男博士教授浙江大学中国浙江瑞安1973 杭州大学本034 彭海琳男博士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湖南湘乡1978 吉林大学本035 吴传德男博士教授浙江大学中国山东临沂1970 山东师范大学本036 杨清正男博士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郑州大学本037 巢晖男博士教授中山大学中国湖南汨罗1970 湖南科技大学本038 王金兰女博士教授东南大学中国湖南沅江1973 湖南师范大学本039 王靖岱男博士教授浙江大学中国浙江上虞1974 浙江大学本040 张望清男博士研究员南开大学中国湖北孝感1970 南开大学041 王春江男博士教授武汉大学中国安徽 1973 黄山学院042 夏帆男博士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湖南 1980 华中科技大学本043 王宏达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吉林大学本044 唐金魁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045 楚霞女博士教授湖南大学中国湖南邵阳1972 湖南大学本046 张建玲女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河北肃宁1974 河北师范大学本047 李兴伟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河南 1971 复旦大学本048 苏海佳女博士教授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山东 1970 清华大学本049 巩金龙男博士研究员天津大学中国甘肃兰州1979 天津大学本050 陈春城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1971 成都科技大学本051 叶明亮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安徽芜湖1973 安徽师范大学本052 罗军华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国江西吉安1975 江西师范大学本053 邓伟侨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1973 兰州大学本054 赵斌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1975 中国海洋大学本055 吕雪峰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中国山西临县1974056 马忠华男博士教授浙江大学中国江苏淮安1970 南京农业大学本057 严建兵男博士教授华中农业大学中国湖北崇阳1976 华中农业大学本058 范衡宇男博士教授浙江大学中国黑龙江 1975 东北农业大学本059 叶升男博士教授浙江大学中国厦门大学本060 贺超英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甘肃庆阳1973 西北师范大学本061 唐定中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所中国1970 武汉大学本062 欧光朔男博士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1976 中国农业大学本063 田志喜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所中国1975 河北农业大学本064 缪炜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湖南长沙1974 武汉大学本065 杜卫国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浙江杭州1970 浙江师范大学本066 钱志勇男博士教授四川大学中国江苏泰州1976067 李国红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湖北黄石1972 武汉大学本068 任军男博士研究员江西农业大学中国江西横峰1974 江西农业大学069 艾庆辉男博士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江西丰城1972070 李斌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中国安徽 1976 安徽师范大学本071 徐书华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湖北宜昌1978 湖北大学本072 徐永镇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安徽 1972 安徽农业大学本073 陈剑峰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复旦大学本074 应浩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华东理工大学本075 雷鸣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清华大学本076 王佳伟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1976 上海交通大学本077 李澄宇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北京大学本078 黎胜红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云南陆良1973 云南大学本079 蒋毅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1979 北京大学本080 杜岩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洋研究所中国山东临沂1975 中国海洋大学本081 王喜龙男博士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宁夏同心1973 兰州大学本082 王风平女博士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湖北 1971 华中师范大学本083 胡修棉男博士教授南京大学中国江西新建1974 成都理工大学本084 王开存男博士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河南永城1977 兰州大学本085 崔峻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1974 北京大学本086 姚槐应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安徽太湖1973 中国农业大学本087 田军男博士教授同济大学中国湖北汉川197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088 段晚锁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山西阳城1973 山西大学本089 王厚杰男博士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山东高密1972 中国海洋大学本090 罗义女博士教授南开大学中国辽宁抚顺1971 辽宁大学本091 郭锋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湖南临武1971 吉林大学092 史志华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湖北十堰1970 华中农业大学本093 姜卫平男博士教授武汉大学中国湖南溆浦1972 武汉大学本094 李建春女博士研究员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浙江建德1971 上海交通大学本095 兰恒星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山东招远1972 山东科技大学本096 杨岳衡男博士高工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湖南衡山197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097 裴韬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江苏扬州197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098 梁尔源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1973 山东师范大学本099 魏勇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1981 武汉大学本100 孙有斌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湖北郧西197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101 刘庄男博士教授苏州大学中国湖南长沙1982 北京大学本102 张浩力男博士教授兰州大学中国河北 1972 兰州大学本103 门永锋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1973 东南大学本104 傅旭东男博士教授清华大学中国安徽无为1973 清华大学本105 于荣男博士教授清华大学中国四川 1970 浙江大学本106 阮新波男博士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湖北洪湖197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107 李秦川男博士教授浙江理工大学中国陕西西安1975 燕山大学本108 范峰男博士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安徽安庆1971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109 肖睿男博士教授东南大学中国湖北监利1971 西安交通大学本110 张幸红男博士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安徽桐城1972 安徽工程大学本111 朱锦涛男博士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1978 湖南大学本112 何正友男博士教授西南交通大学中国四川富顺1970113 段炼男博士副研清华大学中国重庆江津1975 清华大学本114 吴刚男博士教授东南大学中国浙江东阳1976 东南大学本115 王同敏男博士教授大连理工大学中国1971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116 杨全红男博士教授天津大学中国山西孝义1972 天津大学本117 李永乐男博士教授西南交通大学中国河南洛阳1972 西南交通大学本118 刘世元男博士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湖北监利1970119 潘安练男博士教授湖南大学中国安徽歙县1974 安徽大学本120 王晓东男博士教授华北电力大学中国广东湛江1973121 熊立华男博士教授武汉大学中国湖北荆门1972 武汉大学本122 韩庆华男博士教授天津大学中国山东桓台1971 华东交通大学本123 孙玉文男博士教授大连理工大学中国西安交通大学本124 王天友男博士研究员天津大学中国河南光山1970125 李润伟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研究所中国黑龙江 1971 中央民族大学本126 李峰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南京工业大学本127 徐波男博士教授燕山大学中国197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128 李伟华女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1971 青岛化工学院本129 田明男博士教授北京化工大学中国1971 沈阳化工学院本130 朱万成男博士教授东北大学中国新疆 1974131 何茂刚男博士教授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河南灵宝1970132 强志民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江苏无锡1970 同济大学本133 秦高梧男博士教授东北大学中国江苏盐城1970 东北大学本134 刘宣勇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江西吉安1974 湖南大学本135 宋云涛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安徽安庆1973 安徽理工大学本136 邓军男博士教授西安科技大学中国四川大竹1970 湘潭矿业学院本137 刘鸿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院中国重庆 1970 西南师范大学本138 郭建春男博士教授西南石油大学中国四川营山1970 西南石油大学本139 单忠德男博士研究员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国山东高密1970 西安理工大学本140 王凌男博士教授清华大学中国江苏常州1974 清华大学本141 史保森男博士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1970 西北师范大学本142 董晓臣男博士教授南京工业大学中国山东烟台1975143 曾晓洋男博士教授复旦大学中国湖南衡南1974 湘潭大学本144 张志军男博士教授清华大学中国江苏 1971 电子科技大学本145 张民男博士教授苏州大学中国黑龙江 1970146 张钦宇男博士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江苏扬州1972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147 谢冰男博士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湖南 1970148 张新鹏男博士教授上海大学中国黑龙江 1975 吉林大学本149 罗均男博士研究员上海大学中国重庆 1970150 刘华锋男博士教授浙江大学中国山东巨野1972 浙江大学本151 金仲和男博士教授浙江大学中国浙江嵊州1970 浙江大学本152 刘雷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所中国辽宁沈阳吉林大学本153 吴立刚男博士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江西宜黄1977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154 屈军乐男博士教授深圳大学中国陕西西安1970 西安交通大学本155 陈文光男博士教授清华大学中国湖北咸宁1972 清华大学本156 刘宏伟男博士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河南孟津1971 大连理工大学本157 李宏亮男博士教授电子科技大学中国1970158 薛晨阳男博士教授中北大学中国山西 1971 山西大学本159 刘雪明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所中国湖南东安1972 湖南科技大学本160 李朝晖男博士教授暨南大学中国1975 南开大学本161 裴丽女博士教授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山西 1970 北京交通大学本162 张勇东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山西运城1973163 管海兵男博士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中国1971 扬州大学本164 丁进良男博士教授东北大学中国河北定州1976 东北大学本165 王亮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安徽宿州1975 安徽大学本166 王大轶男博士研究员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中国黑龙江 1973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167 冯志勇女博士教授北京邮电大学中国1971168 陈诗一男博士教授复旦大学中国江苏南通1970 南京农业大学本169 路江涌男博士教授北京大学中国1973 河南财经大学本170 舒嘉男博士教授东南大学中国1977171 霍宝锋男博士教授浙江大学中国山东 1977 天津大学本172 吴建军男博士教授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山西寿阳1973173 王灿男博士教授清华大学中国湖南资兴1974 清华大学本174 李志纯男博士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江西高安1976175 刘俊岭男博士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河南虞城1971 新疆医科大学本176 徐文东男博士教授复旦大学中国江苏常州1970 复旦大学本177 李建明男博士教授苏州大学中国江西余江1970 南方医科大学本178 周家国男博士教授中山大学中国安徽太湖1970 皖南医学院本179 周荣斌男博士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湖南 198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180 赵晨男博士教授南京医科大学中国北京 1974 北京大学本181 张华凤女博士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1973 沈阳药科大学本182 易凡男博士教授山东大学中国1972 山东大学本183 高成江男博士教授山东大学中国山东郯城1971 山东大学本184 居胜红女博士教授东南大学中国江苏 1970185 程翔男博士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1976186 陈心春男博士教授广东医学院中国江西石城1970187 高飞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内蒙古 1972 内蒙古大学本188 赵强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天津蓟县1980 清华大学本189 鞠振宇男博士研究员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山东东营1974190 张浩男博士主医师中国医科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中国浙江温州1973 温州医学学院本191 胡荣贵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安徽安徽师范大学本192 朱波峰男博士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中国陕西杨凌1972193 夏昆男博士研究员中南大学中国湖南长沙1971 湖南医科大学本194 杨清武男博士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中国四川南江1971 川北医学院本195 郝继辉男博士教授天津医科大学中国天津 1972 天津医科大学本196 余鹰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江西上饶1973 南昌大学本197 程永现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河南浚县1972 河南中医学院本198 舒跃龙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湖南洞口1970 湖南师范大学本199 余宏杰男博士主医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湖北黄冈1974200 李文辉男博士研究员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国兰州医学院本。

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介绍

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介绍

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介绍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武汉岩土所)概况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以中国科学院岩土力学重点实验室为基础,吸纳XX省环境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的骨干力量而组建,2007年1月获得国家科技部的立项批准,2007年10月国家科技部批准实验室的建设计划。

葛修润院士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谢与平院士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冯夏庭研究员任实验室主任。

研究内容实验室定位于岩土力学与工程的应用基础研究。

要紧研究内容针对国家重大基础工程建设、资源开采与石油、天然气、核废物地下储存(处置)与co2地中隔离的战略需求与岩土力学与工程学科前沿,围绕“重大岩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协调”与“能源及废弃物地下储存与环境安全”两大重大战略性研题与“复杂环境下岩土介质力学性状及其在工程作用下的演化机制”长期科学计划,开展岩土体力学特性及岩土工程的安全预测与调控方法与技术研究,揭示多场、多相及复杂环境条件下岩土体的力学特性的演变特征,解决国家重大基础工程建设、资源开采与石油、天然气、核废物地下储存及co2地中隔离中的安全、经济与环境协调问题。

2、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州)概况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实验室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岩土工程、工程力学国家重点学科,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省部级重点学科建设。

2008年5月获准启动建设,隶属于工程科学学科领域。

现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教授,实验室主任为缪协兴教授。

研究内容实验室围绕研究与解决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重大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难题这一总体目的,以(1)深部岩体力学与围岩操纵理论、(2)深部土力学特性及其与地下工程结构相互作用、(3)深厚表土人工冻结理论与工程应用基础与(4)深部复杂地质环境与工程效应等四方面为要紧研究内容。

构成以深部为研究背景;以深部复杂地质环境、岩土体、冻土体为研究对象;以高围压、高水压、高气压、开挖卸荷、动力为荷载特征;以深部地质环境精细探测、深部岩土体与结构稳固、深部岩体热效应及利用为学术研究目标;从宏观(环境、构造)到中观(破碎、节理、裂隙、界面),到细观(结构、颗粒、水),再到多相(固、液、气)、多场(温度场、渗流场、应力场)的系统的具有深部、地下特色的研究体系。

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岩土所2020复试名单

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岩土所2020复试名单

3 李明鸿 144300005000057 男 土木工程 62 71 100 92 325
4 陈力 144300005000056 男 土木工程 55 69 104 94 322
5 侯文博 144300005000074 男 土木工程 69 66 81 106 322
6 吴思 144300005000045 女 土木工程 61 77 71 110 319
19 崔瑜瑜 144300005000072 男 土木水利 65 65 89
98 317
20 王晓虎 144300005000004 男 土木水利 60 76 89 103 328 退役
21 郝建宁 144300005000029 男 土木水利 51 63 95
79 288 退役7 岳秀源自144300005000011 女 土木工程 67 60 90 101 318
8 李瑞阳 144300005000021 男 土木工程 60 60 85 106 311
9 李洁涛 144300005000065 男 土木工程 60 68 68 113 309
10 王庆 144300005000018 男 土木水利 69 77 133 111 390
11 王隐辉 144300005000054 男 土木水利 65 77 109 125 376
12 赵岩 144300005000032 男 土木水利 62 80 101 102 345
13 应琪祺 144300005000044 女 土木水利 66 77 106 96 345
14 谢礼焕 144300005000064 男 土木水利 62 64 100 118 344
15 刘靖毅 144300005000059 男 土木水利 59 66 110 104 339

殷建华博士:在学术之路上求索

殷建华博士:在学术之路上求索

殷建华博士:在学术之路上求索作者:沧桑程晨来源:《杰出人物》2009年第10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学海无涯,学术之路永无止境,作为岩土工程师,殷建华教授在岩土工程领域造诣颇深,研究成果获多项专利,但他依然在追求学术的道路上,孜孜前行。

逆境中长大殷建华教授的人生经历了曲折、艰苦和成功的喜悦。

殷建华教授出身于湖北省崇阳县白霓镇。

白霓镇是鄂南因桥而兴的湖北古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邑商熊白霓为方便百姓,捐资建桥于高堤河上,为铭善举,故以“白霓”命名,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白霓文化深厚,景观璀璨,是中国民间艺术——提琴戏之乡,广泛流传民间叙事诗《钟九闹漕》的产生之地。

1977年在该镇大市出土的商代铜鼓,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成为崇阳古代文明象征。

1979年,治内出土的兽面纹提梁卣是青铜艺术瑰宝,镇西南金城山上有宋太史黄庭坚读书的遗迹——金城墨沼,为“崇阳古八景”之一。

建于后唐和宋代的崇阳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石枧堰,远陂堰,至今已越千年;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陆逊曾屯兵金城山;清朝晚期,太平天国将士与清军血战歇马山。

建于明清时代的石板街,全长317米,青石路、朱大门、马头墙、斗拱楣,雕栏画柱,檐牙高啄,古朴黄雅,巷道曲折,呎度宜人,是中华传统民居之宝贵遗产。

殷建华教授小时候,在石板街上古色古香的居屋长大。

他在镇上就读于白霓小学,1968年底随母亲李凤仪和哥哥殷建国从白霓镇下放到堰下乡第一生产队务农,便在这里上金城中学,之后去白霓高中上学,1975年高中毕业后回到堰下乡第一生产队。

他在农村种过田,在大市渡槽工地当农民工,之后到青山第三级水电站工地指挥部当文宣员,直到1977年冬季参加“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次高考,考上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并入重庆大学)。

刻苦学习批判性思维创新性实践殷建华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水港系读航道与港口工程专业,以优秀的成绩于1981年底毕业,同年考上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9. 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
薛强
同上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冯夏庭 刘继山 王川婴 周辉 张友良 李邵军 潘鹏志 张传庆
①英语②数理方程或数值分析③ 中 国 工 程 院 院
弹性力学或岩土工程
士、兼职教授
28 ①英语②数理方程或数值分析③ 弹性力学或岩土工程
02. 地下工程稳定性与加固支护
刘泉声 陈卫忠 杨典森 陈健 王浩 胡大伟
①英语②数值分析或数理方程③ 岩土工程或弹性力学或流体力学
2015 年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学科、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
指导 教师
拟招 生数
考试科目
备注
080104 工程力学 01. 岩石力学与数值计算方法
6
葛修润
①英语②数理方程或数值分析③ 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宏
弹性力学或岩土工程或地理信息
焦玉勇
系统原理
02. 土力学与数值计算方法
郑颖人
081401 岩土工程 01. 深部岩体工程安全与动态控制海林 周正明
同上
04. 边(滑)坡工程与地质灾害防治
葛修润 盛谦 陈从新 刘建 王水林 任伟中 张勇慧 刘才华
①英语②数值分析或数理方程③ 中国工程院院士 岩土工程或弹性力学或流体力学 或地理信息系统原理
05. 能源地下储存与废弃物地质处置 杨春和 李银平 吴文
①英语②数值分析或数理方程③ 岩土工程或弹性力学或流体力学
06. 岩体工程动力安全性与控制
李海波 李建春 邓守春
同上
07. 海洋土力学性质与工程安全
韦昌富 孟庆山
同上
08.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与利用
李小春
同上
李琦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