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武夷山调研报告

武夷山调研报告武夷山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意义:武夷山,是福建省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深入了解武夷山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以便为今后的旅游开发和宣传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调研内容:1. 自然环境状况:武夷山位于闽江上游,山势险峻,峰峦叠翠,瀑布飞流。
多年的保护使得武夷山的植被繁茂,气候宜人,空气清新。
山上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2. 历史文化底蕴:武夷山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武夷山可以找到大量的古迹遗址和文化遗产,如武夷宫、大红袍茶叶等。
3. 旅游资源分析:武夷山是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
其中,主要的旅游资源包括美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此外,武夷山还以其特产的武夷岩茶而闻名。
三、调研结果:1. 武夷山的自然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山势险峻的地形为旅游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2. 武夷山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能够满足游客对于历史探索的需求。
3. 武夷山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每年都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
四、调研问题及分析:1. 旅游开发问题:虽然武夷山的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在旅游开发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等。
这些问题需要得到解决,以便更好地吸引游客。
2. 保护问题:武夷山的自然环境非常珍贵,我们应该加强对武夷山的保护,防止过度开发和人为破坏。
3. 宣传问题:武夷山的知名度相对较低,需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武夷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建议: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武夷山的交通便利度。
2. 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加强对武夷山的环境保护。
3.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武夷山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
4. 加强旅游服务,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六、结论:武夷山作为福建省的一颗明珠,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环境。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刻认识到武夷山的重要性和潜力,也意识到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武夷山环境调研报告题目

武夷山环境调研报告题目武夷山环境调研报告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旅游景区的环境要求也日益提高。
武夷山作为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然而,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武夷山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解武夷山当前的环境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次调研对武夷山的环境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研究。
二、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的目的是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全面了解武夷山的环境状况,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调研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游客对武夷山环境的认知程度、满意度和环境问题的感知,同时进行了实地考察,对武夷山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进行了观察和评估。
三、环境状况调研结果3.1 自然环境调查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武夷山的自然环境非常优美,山峰险峻、溪流清澈、植被茂密。
然而,山区森林覆盖率降低,土壤侵蚀加剧,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也非常突出。
此外,由于游客过多,山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繁衍受到一定的影响。
3.2 人文景观调查武夷山不仅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还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
调研发现,武夷山的文化遗产以及保护措施良好,如古村落、文化庙宇等。
然而,随着游客的增加,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存在乱倒垃圾、写字涂鸦等现象,严重破坏了人文景观的原始美。
四、问题分析4.1 游客数量过多由于武夷山作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游客数量过多导致景区环境恶化,影响了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平衡。
4.2 环境污染部分游客对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存在乱扔垃圾、乱涂乱画等不文明行为。
加之旅游开发带来的交通、餐饮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使得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剧。
4.3 生物多样性下降由于游客的干扰和破坏,导致武夷山的生物多样性下降,部分濒危物种甚至濒临灭绝。
五、解决方案5.1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游客的环保宣传教育,提高游客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武夷山世界遗产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武夷山世界遗产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钱丽萍;罗明;朱生东;王娟【期刊名称】《环境科学与管理》【年(卷),期】2009(034)007【摘要】以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为基础,初步构建了武夷山风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及相关资料的分析,对各分量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测算,得出:景区的限制因子为经济旅游环境承载力,景区的适宜承载力为8 000人次/日,极限承我力为9 600人次/日;武夷山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利用现状为全年弱载,旺季超载,旺季高峰日严重超载,旅游淡季适载;景区各景点承载力利用水平不同,游客多聚集在九曲溪、天游-云窝景区.在旅游环境承载力测算的基础上,提出时空分流、加大对外的宣传、新增游览线路等调控措施解决景区超载争弱载问题,为武夷山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总页数】5页(P187-191)【作者】钱丽萍;罗明;朱生东;王娟【作者单位】黄山学院,旅游学院,安徽,黄山,245021;黄山学院,旅游学院,安徽,黄山,245021;黄山学院,旅游学院,安徽,黄山,245021;黄山学院,旅游学院,安徽,黄山,245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36【相关文献】1.世界遗产地游客满意度比较研究——以黄山、庐山、武夷山为例 [J], 顾晓艳2.世界遗产地游客满意度比较研究——以黄山、庐山、武夷山为例 [J], 顾晓艳;3.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J], 张完英4.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世界遗产地民宿体验研究——以武夷山民宿为例 [J], 林育彬;郭伟锋;林开淼5.港澳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路径研究——基于闽港澳大学生武夷山世界遗产地文化研学的实践 [J], 王波;邹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夷山环境调研报告范文

武夷山环境调研报告范文武夷山环境调研报告一、引言武夷山位于中国福建省,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以其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和独特的生态环境而闻名。
为了更好地了解武夷山的环境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本报告将就调研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调研内容1. 地理环境:武夷山地处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交汇的地区,地势起伏,山峰巍峨壮丽。
同时,附近还有多条河流,为武夷山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2. 植被状况:经过调研发现,武夷山植被丰富多样,包括森林、草地、湿地等多种类型。
其中,主要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季雨林,植物种类繁多,植被覆盖率较高。
3. 动物资源:武夷山生态系统内栖息着大量珍稀保护动物,如华南虎、白头叶猴等。
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生境破坏,这些动物受到了一定的威胁。
4. 土壤质量:经过采样和分析,我们发现武夷山土壤质量较好,土壤肥沃,适于农业生产和植物生长。
5. 水质状况:我们对武夷山附近水体进行了采样和测试,结果显示水质清澈,pH值接近中性,溶解氧和生物氧化需氧量等指标也符合国家标准。
三、问题与挑战1. 人类活动影响:人类活动对武夷山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森林砍伐、土地开垦等,这些活动使得部分动植物的栖息地受到了破坏,对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了威胁。
2. 旅游开发压力:由于武夷山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旅游开发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如交通拥堵、垃圾增加等,需要加强管理和保护措施。
3. 水资源管理:武夷山地区的水资源相对丰富,但水资源管理方面还存在问题,如水污染、水资源的过度利用等,需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四、建议1. 森林保护:加强对武夷山森林的保护,严禁非法砍伐和森林火灾,加强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修复工作。
2. 生态旅游:在旅游开发中注重生态保护,控制游客数量,加强对游客的教育和引导,推广低碳环保旅游方式。
3. 水资源管理: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机制,加强水源地保护,控制非法排污,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基于社区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社区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研究的开题报告【摘要】本研究拟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基地,探究其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分析其旅游产品的特点和市场需求,探讨社区参与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可行性和作用。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案例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逐步展开,旨在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问卷调查;社区参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自然保护区已成为重要保障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态系统保护模式。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北部,具有较为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文化资源。
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自然遗产,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发展了生态旅游业,旨在通过旅游增加文化体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方式,实现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共赢。
然而目前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旅游产品单一、旅游资源开发效率低下、旅游规划不够科学、社区参与度不高等。
为此,本研究希望探究如何优化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加强社区参与和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
【研究问题与目标】本研究主要解决如下问题:1.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分析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产品的特点和市场需求;3.研究社区参与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可行性和作用;4.探究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5.提出针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的优化策略。
本研究的目标在于:1.深入了解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和问题;2.分析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特点和市场需求;3.提出加强当地社区参与和优化旅游产品的策略与建议;4.探究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案例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逐步展开,具体如下:1.问卷调查本研究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游客的旅游态度和对旅游产品的意见建议,以及当地居民对保护区的态度和对森林生态旅游的期望。
武夷山森林资源保护与景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武夷山森林资源保护与景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课题名称论林业发展——武夷山森林资源保护与景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一序论武夷山保护区位于闽赣边界武夷山脉北端,属闽西北隆起带中的邵武—建宁拗陷带,具有地势高,起伏大,多垭口的地貌特征,保护区内平均海拔1 200m,最高处达2 158m,最低处仅300m高差极为悬殊。
河流侵蚀切割深度达500m〜1 000m,沟谷相间,山势雄伟。
武夷山属森林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海拔 1 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77座,其中 1 500米以上的有112座, 2000米以上的有7座,主峰黄岗山2158米,是武夷山脉最高峰,也是华东大陆最高峰,号称“华东屋脊”。
本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气温低、降水量多、湿度大、雾日长、垂直变化显著等特点。
境内以黄岗山为主峰的海拔1800m以上的山峰有34 座,在西北部构成一道天然屏障; 冬季阻拦、削弱了北方冷空气的入侵, 夏季抬升、截留了东南海洋季风,形成了本区中亚热带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
区内年平均气温8.5 〜18?,年平均降雨量为1486mm〜2 150mm年平均相对湿度78〜84% 年平均雾日达120d。
由于山势陡峭,群峰林立,既挡住了西北寒流的侵袭,又截留了海洋的温暖气流,使这个地区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气候温湿,属于典型的中亚热带。
保护区植被类型多样,共分布有11 个植被型, 1 5个植被亚型,25个群系组,57个群系,170个群丛组,其中集中连片的一千多亩保存完好的南方铁杉举世无双,非常珍贵。
区内已定名的高等植物种类有267科1028属2466种、低等植物840种。
武夷山的森林资源保护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行政保护阶段(1979——1992年),这个阶段主要依靠政府行政命令的强制保护,建立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第二阶段是世遗保护阶段(1992——2001),这个阶段主要是配合世界遗产保护,对森林资源价值的重新评估和认识,1992年开始筹备申请世界遗产,1998 年全面禁止天然林采伐,1999年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申报成功;在这个阶段,武夷山普通民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有了重大提高,基本上环境保护的概念已经深入民心;第三阶段是(2002 年至今)这个阶段是森林环境保护概念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结合,保护森林资源就是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武夷山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保护环境不再只是单纯的一种生活理念,一种生活方式,它还成为了一种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二、本论(一)武夷山森林资源概况(二)武夷山森林资源保护(三)武夷山核心景区生态环境建设1徐凯隆针对武夷山特色的旅游经济的发展特色。
武夷山森林资源保护与景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武夷山森林资源保护与景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课题名称论林业发展——武夷山森林资源保护与景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一序论武夷山保护区位于闽赣边界武夷山脉北端,属闽西北隆起带中的邵武—建宁拗陷带,具有地势高,起伏大,多垭口的地貌特征,保护区内平均海拔1 200m,最高处达2 158m,最低处仅300m,高差极为悬殊。
河流侵蚀切割深度达500m ~1 000m,沟谷相间,山势雄伟。
武夷山属森林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77座,其中1500米以上的有112座,2000米以上的有7座,主峰黄岗山2158米,是武夷山脉最高峰,也是华东大陆最高峰,号称“华东屋脊”。
本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气温低、降水量多、湿度大、雾日长、垂直变化显著等特点。
境内以黄岗山为主峰的海拔1800m以上的山峰有34座,在西北部构成一道天然屏障;冬季阻拦、削弱了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夏季抬升、截留了东南海洋季风,形成了本区中亚热带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
区内年平均气温8.5~18?,年平均降雨量为1 486mm ~2 150mm,年平均相对湿度78~84%,年平均雾日达120d。
由于山势陡峭,群峰林立,既挡住了西北寒流的侵袭,又截留了海洋的温暖气流,使这个地区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气候温湿,属于典型的中亚热带。
保护区植被类型多样,共分布有11个植被型,15个植被亚型,25个群系组,57个群系,170个群丛组,其中集中连片的一千多亩保存完好的南方铁杉举世无双,非常珍贵。
区内已定名的高等植物种类有267科1028属2466种、低等植物840种。
武夷山的森林资源保护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行政保护阶段(1979——1992年),这个阶段主要依靠政府行政命令的强制保护,建立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第二阶段是世遗保护阶段(1992——2001),这个阶段主要是配合世界遗产保护,对森林资源价值的重新评估和认识,1992年开始筹备申请世界遗产,1998年全面禁止天然林采伐,1999年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申报成功;在这个阶段,武夷山普通民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有了重大提高,基本上环境保护的概念已经深入民心;第三阶段是(2002年至今)这个阶段是森林环境保护概念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结合,保护森林资源就是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武夷山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保护环境不再只是单纯的一种生活理念,一种生活方式,它还成为了一种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二、本论(一)武夷山森林资源概况(二)武夷山森林资源保护(三)武夷山核心景区生态环境建设1徐凯隆针对武夷山特色的旅游经济的发展特色。
武夷山风景区旅游发展的现状研究

武夷山风景区旅游发展的现状研究作者:尹楠来源:《绿色科技》2013年第05期摘要:通过调查问卷的实证研究发现了武夷山风景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旅游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最后指出了此次调查研究的局限性和改进意见。
关键词:旅游;武夷山风景区;现状1武夷山风景区的介绍武夷山风景区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市境内,离市区约15km,处在武夷山脉北段的东南麓。
1999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山列入“世遗”的区域总面积达999.75km2,是目前全国面积最大的世界遗产地,是中国第四个被列入世界双重遗产的单位。
2001年1月被评为全国首批4A级旅游区,2007年8月被评为国家5A级风景旅游区[1]。
2武夷山风景区的调查现状设计了200份调查问卷,分别对景区内的旅行团及自驾游游客各发放100份调查问卷。
其中收回参团游游客问卷92份,有效问卷86份,散客85份,有效问卷70份。
根据问卷调查的有关要求,此次调查结果有效。
以下针对几个问题展开分析,结果如下。
(1)根据旅游市场知名度的判别指标分别设置了问题“是否知道武夷山是世界双世遗遗产地”及“是否知道武夷山旅游风景区是5A级国家风景区”。
在被调查的200份问卷中,针对前者有55%的人回答知道,而针对后者仅有35%的人知道武夷山风景区是5A级国家风景区,说明武夷山旅游管理部门对风景区的宣传力度不够。
(2)根据调查问卷中问题“此次游玩的天数”的调查结果显示80%的游客游玩的天数在1~2d内,表明大部分游客在武夷山游玩的时间较短。
(3)针对调查问卷的问题“来武夷山主要游玩的景区是哪些”的结果显示来武夷山旅游的旅客有七成都选择到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游玩,在有富余的时间的情况下则会选择其他一两个外景点。
图1是根据收回的调查问卷统计出来的信息。
从图1中可见,游客来武夷山70%会选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可见武夷山主景区是游客来武夷山游玩的主要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①张完英(闽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福建建阳354200) 摘 要: 根据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内涵以及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特征构成,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限制因子是其资源空间因子,三港—黄岗山精华旅游线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空间承载力具有明显的卡口作用,属于不完全游道;三港—黄岗山一线的日卡口承载力为1450人次Π天,年卡口承载力为359020人次Π年。
这一环境承载力可作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活动的环境承载量限制量。
关键词: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卡口容量法;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54(2007)04-0070-04Eco-tourism E nvironmental Bearing C apacity of Wuyi Shan N ature R eserveZH ANG Wan-ying(T ourism Management Department,M inbei V ocational and T echnical C ollege,Jianyang,Fujian,354200)Abstract: We measured the eco-tourism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of Wuyi Shan Nature Reserve 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 and com ponent of eco-tourism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And the re2 sult shows that the limitation factor of eco-tourism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of Wuyi Shan Nature Reserve is its re2 s ource space factor.The Sangang-Huanggangshan tourism route has an apparent limitation in fluence on the eco-tourism environmental spacial bearing capacity of Wuyi Shan Nature Reserve and belongs to imcom plete tourism route.The pass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Sangang-Huanggangshan is1450pers on-time per day and359020pers on-time per year.And this bearing capacity can be used as the limit of the eco-tourism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of Wuyi Shan Nature Re2 serve.K ey w ords: eco-tourism;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pass capacity method;Wuyi Shan Nature Reserve一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及内涵目前关于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Eco-tourism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EECC))仍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笔者倾向于孙道玮先生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所下的定义:“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旅游地域单元(如旅游区、游览区、旅游点等)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包括游览、休闲、认知、探索等),在满足游客游览要求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甚至保护、改善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并使当地居民从旅游业中充分受益时旅游区所能容纳的游客数量。
”[1]可见,科学地确定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及其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与传统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区别:一方面,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着眼于生态环境影响,保护和改善旅游区的生态环境,而传统旅游环境承载力着眼于发展当地经济,虽不破坏生态平衡,但生态保护目标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开展旅游活动的旅游主体不同,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旅游主体是一般旅游者,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旅游主体是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者比传统的旅游者更具有环保意识,他们在旅游活动过程中除了满足旅游需求外(如好奇),更重要的是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此外,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充分考虑到了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而传统旅游环境承载力在这一点上考虑相对不足。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以下内涵:(1)保护环境是生态旅游的前提,实现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生态旅游的目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则是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资源、人口、经济三者持续发展,在自然生态环境可承受范围之内的旅游环境承载力。
(2)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离不开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在当地经济实力允许范围内的旅游环境承载力。
(3)生态旅游对旅游2007年7月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ul.2007第32卷第4期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ocial Science Edition)V ol.32N o.4①收稿日期:2007-05-30 作者简介:张完英(1969-),女,福建建瓯人,闽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副主任,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
者来说是有责任的旅游活动,因此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能够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能够保持良性循环的旅游环境承载力。
(4)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地方经济得到良性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地方文化得到保护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得到更好的保护、改善和发展的旅游环境承载力。
二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特征及构成(一)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基本特征1、时空分异特征。
从时间分布上看,旅游活动具有季节性。
由于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因子、社会经济因子、当地居民的心理因子和管理的适宜性等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规律的变化,因此,由这些影响因子决定的资源空间承载力、经济承载力、社会心理承载力也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就最终决定了上述承载力分量的“和”,即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时间分布特征。
从空间分布上看,作为旅游环境承载力基础的自然生态环境,其生态恢复力、敏感性等特征存在空间差异,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心理也存在区域性差异,因此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空间分异特征。
2、静态与动态特征。
静态特征主要是由旅客进行某一游览活动所必需的停留时间决定的,在游览活动过程中,环境承载力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动态特征是指由停留时间的有限性和旅游区开放时间的无限性这一关系决定的,这一特征决定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段内可以达到可观的数量。
3、可控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并存。
按照人类活动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控制能力,可把影响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分为可控性因素和不可控性因素。
一般而言,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之中,资源空间承载力、社会心理承载力刚性大,弹性小,而经济承载力、环境管理承载力弹性较大,较易调控。
因此,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增长的瓶颈通常是资源空间环境承载力与社会心理承载力。
(二)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构成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不是个体概念,而是一个体系概念。
依据其影响因子可以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划分为以下四个基本分量:即旅游环境空间承载力、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旅游经济发展承载力、旅游地社会心理承载力。
图1 福建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旅游示意图 三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测定(一)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限制因子分析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区内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状况良好,生态环境优越。
区内各旅游景点在空间上呈离散型分布,方向、距离相差较远,各旅游区之间不会造成相互冲突或重叠,有助于游客的分流扩散,给保护区的旅游环境带来了相应的舒缓空间,因此生态环境承载量不可能成为本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限制因子。
保护区位于闽北山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相对沿海城市较落后。
但武夷172007年第4期张完英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山自然保护区内蕴藏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深厚基础。
随着国民经济的深入发展,保护区可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实现社会经济的跨步式发展,为武夷山旅游业的发展赢得深厚的经济基础,因此社会经济因子也不是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主要限制因子。
鉴于生态旅游的开展会促进当地社区经济的发展,居民对游客和旅游活动持欢迎态度,社会心理环境容量也不可能成为武夷山地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限制因子。
可见,只有旅游环境空间承载量存在着保护和开发的问题,有可能成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瓶颈。
有效地控制保护区环境空间承载量,不仅能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空间,让游客尽情地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又可为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充分发挥保护区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前,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旅游开发项目有“一心二区三线”,一心即三港休闲娱乐接待中心(保护区的管委会所在地);二区即大竹岚生态科普旅游区和桃源峪生态保健旅游区;三线指三港—黄岗山生态精华旅游线、皮坑—三港溪瀑民居旅游线和皮坑—中亚热带生态系统定位站科考旅游线。
其中,三港—黄岗山旅游线路是整个保护区旅游线的精华,绝大多数游客进入保护区的目的是为了登上华东第一峰,领略“华东屋脊”的风采。
因此,三港—黄岗山旅游线对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承载力起到了控制作用。
综合分析表明,决定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限制因子是三港—黄岗山旅游线上的资源空间因子。
研究三港—黄岗山精华旅游线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三港—黄岗山旅游线的时空划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时间变异性和空间差异性要求结合旅游区现况进行时空划分。
三港—黄岗山旅游线是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精华旅游线路,游客进入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要登上黄岗山顶。
三港是九曲溪的源头,是保护区内各条旅游线路的中心枢纽,也是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服务中心。
在三港,游人可以参观自然博物馆、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桐木教堂、茶艺馆、山艺馆、虎牛戏斗雕塑等。
从三港到黄岗山顶只有一条通行公路,全程约29公里,属不完全旅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