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植物保护学科发展报告
0904植物保护一级学科简介

0904植物保护⼀级学科简介0904植物保护⼀级学科简介⼀级学科(中⽂)名称:植物保护(英⽂)名称:Plant protection⼀、学科概况植物保护学科是⼀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农业应⽤学科,是在⼈类长期研究和防治农业有害⽣物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植物⽣产是农业的基⽯,⼈类依赖植物⽣产获取⾷品、其他产业原材料和适宜的⽣态环境。
然⽽,农业有害⽣物的暴发流⾏和猖獗为害常使农作物、森林、草原和其他植被遭受严重的破坏,给⼈类造成巨⼤的经济损失甚⾄灾难。
因此,⾃有农业以来⼈类对农业有害⽣物及其防控技术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过,在有害⽣物的形态观察、种类鉴定、发⽣发展及为害规律的研究、农业防治、⽣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的研发⽅⾯积累了⼤量的经验和资料,建⽴了农业昆⾍学、植物病理学等学科。
20世纪40年代,以DDT和六六六为代表的化学农药问世并开始在农业有害⽣物防治中⼤量应⽤,迅速催⽣了农药学学科。
随着单纯使⽤和滥⽤化学农药导致负⾯作⽤的逐渐显现和⼈类对农业有害⽣物发⽣发展规律认识的深⼊,以⽣态学为基础的植物保护理论与策略也逐步形成。
196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组织各国科学家在罗马召开了农业有害⽣物防治策略研讨会,提出了有害⽣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简称IPM)的理论与策略。
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上了⼀个新的阶段。
从上世纪⼋⼗年代到本世纪,系统科学、⽣态学的理论与技术、分⼦⽣物学技术和电⼦计算机在植物保护科学领域的⼤量应⽤,促进植物病理学、农业昆⾍学、杂草学、植物检疫学、植物病⾍害测报学、⽣物防治学、农药学、⼊侵⽣物学、转基因⽣物安全、植物保护经济学等植物保护各分⽀学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同时,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对现代植物保护提出了更⾼的要求。
现代植物保护学科已成为保护国家农业⽣产安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环境污染、维护公众健康、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技⽀撑。
植物科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植物科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年级: 2010学号: 2202040319姓名: 朱家钰专业: 音乐学二零一二年七月摘要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新兴专业,综合了传统的农学、园艺和植保三大内容,在科研和应用上均具有重大意义:在科研上,它属于应用基础学科,可以为国家生态建设、粮食生产安全以及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在应用上,它主要研究现代生物技术及植物遗传改良、农业信息技术及植物生产管理、生态环境及植物产品质量安全、植物保护和植物产品贮藏与加工等,同时,综合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现代农业设施和推广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在未来的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及新农村发展中,将呈现广阔的发展远景。
关键词:植物科学;现阶段发展;重要性;发展前景第1章绪论1.什么是植物科学随着农业技术高新化、领域扩大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管理信息化,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的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由此而生。
2.植物科学的意义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农业经济和管理科学、植物生产学、植物育种学和植物保护学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植物生产、植物育种和植物保护工作需要的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组织管理种植业生产、进行植物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经营管理农业企业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植物科学的研究方向1.植物生理学研究农作物植物激素代谢及其调控、植物激素作用机制、植物激素测定技术、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制;植物对矿质离子的吸收与运转及其机制,新型肥料和营养剂的研制;逆境对植物伤害的机制以及农业防灾与减灾。
2.植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植物初生及次生物质代谢规律及其应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重要大分子的分离纯化、性质、结构及功能;基因工程技术及应用;植物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生物学。
3.环境植物学研究环境因子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主要农作物的毒性及作用机制、污染土壤及水体植物修复技术及应用、植物生理生化指标对环境污染水平的指示。
植物保护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植物病虫害识别与防治实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实验地点: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园艺实验室实验目的:1. 掌握植物病虫害的识别方法。
2. 熟悉常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原理:植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通过识别病虫害,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降低病虫害对作物的危害。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植物病虫害的形态、症状和病原体,学习识别病虫害的方法,并掌握防治技术。
实验材料:1. 病虫害样本:菜粉蝶、蝗虫、直翅目、鞘翅目等。
2. 植物叶片:小麦、玉米、水稻等。
3. 实验仪器:显微镜、解剖镜、培养皿、镊子、剪刀等。
实验步骤:一、病虫害识别1. 观察菜粉蝶、蝗虫等昆虫的外部形态,记录其形态特征。
2. 观察植物叶片的病斑、虫害症状,记录症状特征。
3. 利用显微镜观察病原体,如真菌、细菌等。
二、病虫害防治1. 根据病虫害的识别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 采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
3. 观察防治效果,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一、病虫害识别结果1. 菜粉蝶:体长15-20毫米,翅面有白色斑纹,幼虫为绿色,以叶肉为食。
2. 蝗虫:体长20-30毫米,体色为绿色或黄褐色,以禾本科植物叶片为食。
3. 直翅目:体长10-20毫米,体色为黄褐色或绿色,以农作物根部为食。
4. 鞘翅目:体长5-10毫米,体色为黑色或棕色,以农作物叶片为食。
5. 植物叶片病虫害:小麦白粉病、玉米矮花叶病、水稻纹枯病等。
二、病虫害防治结果1. 菜粉蝶:采用生物防治,利用瓢虫等天敌进行捕食。
2. 蝗虫:采用化学防治,使用农药进行喷洒。
3. 直翅目:采用物理防治,利用捕虫网进行捕捉。
4. 鞘翅目:采用生物防治,利用寄生蜂等天敌进行防治。
5. 植物叶片病虫害:采用化学防治,使用农药进行喷洒。
实验结论:1.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植物病虫害的识别方法,熟悉了常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植物保护一级学科

植物保护一级学科摘要:一、植物保护一级学科的概念与意义1.植物保护一级学科的定义2.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二、植物保护学科的研究领域与任务1.植物保护学科的研究领域2.植物保护学科的研究任务三、植物保护一级学科的学科体系与发展趋势1.学科体系2.发展现状与趋势四、植物保护学科的应用价值1.对农业生产的贡献2.社会经济意义正文:植物保护一级学科是我国农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学科,它主要研究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植物抗病虫性、植物保护技术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方面的问题。
植物保护学科的研究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农业产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植物保护学科的研究领域涵盖了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药学、植物检疫、生物防治、杂草防治等多个方面。
其中,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病害的病原、发生、发展、防治等规律;昆虫学研究昆虫的分类、生物学、生态学、防治等;农药学研究农药的合成、性质、作用、应用等;植物检疫研究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检疫、处理等;生物防治研究利用生物防治剂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方法;杂草防治研究杂草的生物学、生态学、防治等。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植物保护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技术的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的应用为植物保护提供了新的手段,例如抗病虫基因的转移、生物制剂的研发等。
2.绿色防治技术的发展:绿色防治技术强调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为植物保护学科发展的主流方向。
3.信息技术与植物保护学科的结合: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植物保护提供了更加高效、精确的手段。
4.国际化合作与交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植物保护学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为我国植物保护学科发展提供了国际视野和借鉴经验。
植物保护学科在农业生产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首先,通过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
其次,通过研究植物保护技术,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
植物保护专业学生个人实习报告7篇

植物保护专业学生个人实习报告7篇篇1一、实习背景植物保护专业是培养具备植物保护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林业、园艺等领域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专门人才。
为了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我于2024年3月至2024年6月在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内容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公司的植物保护工作,包括植物病虫害防治、农药使用与管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等。
通过实践,我了解了植物保护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掌握了植物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方法,熟悉了农药的使用和管理规范,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技巧。
2. 实习过程在实习过程中,我首先了解了公司的基本情况和业务范围,然后参加了公司组织的植物保护培训课程,学习了植物保护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接着,我跟随公司的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考察了植物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学习了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方法。
在实习过程中,我积极参与公司的各项任务,认真完成导师布置的工作,得到了导师的肯定和表扬。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三个月的实习,我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提高了自身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我学会了如何识别和防治植物病虫害,如何合理使用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如何制定科学的植物保护方案。
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植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
在实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
例如,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误诊或误治的情况;在农药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问题和环保问题;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掌握合适的浓度和时机等。
但是,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逐渐克服了这些问题和困难,取得了不错的实习成果。
四、建议与展望针对本次实习,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二是多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三是加强与导师和同事的交流与沟通,及时解决问题;四是注重安全问题和环保问题,确保实习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福建省植物保护学科发展报告

经济作物主产 区建设一批重大检疫性病虫监控基地、高效低毒新农药试验、示 范基地 。福建农林大学植保学院也设立植保系 、制药工程 系 、生物安全系、病 毒研究所、生物防治研究所 、益虫研 、 究室及一批教育部 、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农科院植
培养。 在多年开设植物保护专业培养本科生的基础上 ,9 4 16
年建 立硕 士点并 开 始招 收昆虫学研 究生 ,17 年恢 复 招收 8 9
昆虫学硕士研究生 , 6 18 年开始招收植物病理学硕士研究 9
生 ,18 年 建立 昆 虫学 博士 点并 开始招 收 昆虫学 博 士研究 94
生 , 6 18 年获植物病理学硕士学位授予点 , 4年获植物 9 19 9
植物保护学是研究植物病 、虫 、草 、鼠害等有害生物
的生物学特 性 ,发生 危害规 律 及其 防治理 论和 防治技 术 的
学科。植保学科属农学门类 中的一级学科。主要 由植物病
理学 、农业 昆虫 学 、农药学 、杂 草学 、鼠害学 、农业 生物
安全学、 植物检疫学等学科组成 , 并与基础学科的数理化 、
8
20 0 8年 第 1期 ( 第 1 总 3期 )
维普资讯
福建省十分重视植物保护学科科研实验平台的建设 , 大大改善了科研与人才培养的条件,有力促进了学科的发 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开拓,学科建有 4个省部级重点实
验室: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
2 1人 才培 养与 学科建设 . 福建 省植 物 保护学 科采取 了 多层 次 、多方 位的人 才培 养模 式 , 目前 已形 成 比较完整 的植 物 保护人 才培 养体 系 。 福建 农林 大学 植物 保护学 院涵 盖 了对本 科生 、全 日制 硕士
植物保护与生态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植物保护与生态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摘要:植物保护与生态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报告对植物保护与生态农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加强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加强支持和加强人才培养是促进植物保护与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第一章引言1.1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植物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对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同时,农药残留问题也引发了广泛关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植物保护与生态农业现状,探讨高质量发展关键问题和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1.2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分析植物保护与生态农业现状,探讨高质量发展关键问题,为政策制定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减少农药使用和残留,促进生态农业发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对植物保护与生态农业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高质量发展对策和建议。
第二章植物保护与生态农业现状分析2.1植物保护现状分析2.1.1农药使用情况分析我国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加,农药种类繁多,但农药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如过量使用、盲目使用等。
2.1.2农药残留问题分析农药残留问题严重,可能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影响人体健康,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2.2生态农业现状分析生态农业发展态势良好,但规模较小,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产业链条不完善。
2.3潜在问题和挑战植物保护方面:病虫害防治难度大,农药依赖度高,生态环境恶化。
生态农业方面:技术推广困难,农民培训不足,市场竞争力弱。
第三章高质量发展关键问题探讨3.1科学研究问题探讨3.1.1植物病虫害防控新技术研究加大对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新技术的研究力度,降低农药使用量。
3.1.2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提高生物防治技术水平,促进绿色防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024年植物保护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植物保护市场分析现状引言植物保护是农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目的是保护农作物免受害虫、病原体和杂草的危害。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植物保护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和多样化的趋势。
本文将分析当前植物保护市场的现状,并探讨其主要驱动力和未来发展趋势。
1. 市场规模和增长情况植物保护市场在过去几年中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
根据行业数据,2019年全球植物保护市场总规模约为XX亿美元,并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以X%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这主要得益于全球农业生产的增加和植物保护的日益重视。
2. 市场分析2.1 主要产品类型植物保护市场根据产品类型可以分为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和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三大类。
•化学农药是植物保护市场中最主要的产品类型。
它们通常通过抑制或杀死害虫、病原体或杂草来保护农作物。
化学农药的市场份额较大,但随着人们对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增加,对其替代产品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长。
•生物农药是一种利用生物提取物或微生物进行植物保护的产品。
相比于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较小,因此在市场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生物农药的研发和应用也日趋成熟,未来有望成为植物保护市场的重要增长驱动力。
•农业生物技术产品是利用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改良作物的一种新型植物保护产品。
通过改良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农业生物技术产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传统的植物保护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2.2 主要市场区域植物保护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但各个区域的市场规模和增长情况有所不同。
目前,北美地区是全球植物保护市场的主要市场之一。
这主要得益于该地区农业发展水平高、农业生产规模大以及植物保护技术先进的特点。
亚太地区也是一个重要的植物保护市场,其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农业资源使得该地区对农药和植物保护产品的需求量庞大。
2.3 市场驱动力植物保护市场的增长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全球农业生产的增加,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农业土地的利用,对高效的植物保护产品和技术的需求量不断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省植物保护学科发展报告XX省植物保护学会一、引言植物保护学是研究植物病、虫、草、鼠害等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危害规律及其防治理论和防治技术的学科。
植保学科属农学门类中的一级学科。
主要由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药学、杂草学、鼠害学、农业生物安全学、植物检疫学等多学科组成的综合性学科。
并与基础学科的数理化、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以及生化学、信息学、环境学、遗传学、气候学、土壤学、栽培学、育种学、园艺学等学科都有密切相关。
植物保护的功能主要是防御和控制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确保农业生物的安全,减少灾害损失。
植保工作X畴主要有四个方面:即灾害预警、检验检疫、综合防控、农药与药械。
随着农业生产发展,外来入侵生物、转基因生物也进入植保学科的X畴。
XX省植物保护学科主要涉及部门单位有:XX省、市、县(区)植保植检站、XX农林大学植保学院、XX省农科院植保研究所、省、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以及XX省森林保护和检疫的科研、技术推广单位等。
植保学科的发展是农学门类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植物保护工作都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时期农业的发展,植保工作对我国农业生产、粮食安全、生态保护、农民增收、社会和谐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为了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和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与我省农业发展,我学会组织一批植保专家、教授,在调查、文献研究和探讨基础上,撰写出XX省植保学科发展报告。
比较客观、全面地回顾总结和科学地评价我省植保学科的发展现状,包括植保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控、检疫、农药械等技术发展,以及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的研究进展。
结合省情,综合分析学科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XX省植保学科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和目标,以及今后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对策等。
二、我省植物保护学科发展现状(-)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XX省植物保护学科采取了多层次、多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形成比较完整的植物保护人才培养体系。
XX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涵盖了对本科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博土研究生、农业(植保)推广硕士研究生、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的人才培养。
在多年开设植物保护专业培养本科生的基础上,1964年建立硕士点并开始招收昆虫学研究生,1978年恢复招收昆虫学硕士研究生,1986年开始招收植物病理学硕士研究生,1984年建立昆虫学博士点并开始招生昆虫学博士研究生,1986年获植物病理学硕士学位授予点,1994年获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授予点,1994年被批准为农学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获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999年获准设立植物保护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目前拥有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病理学、农药学、生物防治、植物检疫、生态安全、植保经济、经济昆虫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相应的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2001—2006年,已培养博士89名、硕士322名和博士后9名,其中国外博士后1人。
XX省植物保护学科十分重视科研实验平台的建设,大大改善了科研与人才培养的条件,有力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开拓,学科建有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XX省植物病毒学重点实验室、XX 省植物病毒工程研究中心、XX省昆虫生态公共实验室。
同时,“植物病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农业部重点学科,“植物病理学与昆虫学”为XX省“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为XX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
省、市农业部门,植保科研、教学单位都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每年都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有关植保法规、病虫监测、防治控制、植物检疫、科学用药、农药管理、信息网络、科技创新等专题的研讨和培训,提高全省基层植保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提高科技服务技能与科技创新能力。
(二)植保体系建设现状植保体系建设是植保学科和植保工作发展的基础。
50多年来,我省植保体系从无到有,日臻完善。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农业部、省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我省建立了省级及部分市、县植保植检站或农作物病虫测报站。
同期,XX农学院和农科院也恢复设立植保系和植保研究所等机构。
“文革”期间,各级植保机构大多被撤销,植保人员被下放,植保工作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改革开放后,农业部恢复了植保局,我省县级以上农业部门都设立了植保植检机构,省植保教学、科研机构也相继得到恢复、发展。
全省植保人员得以扩充。
后来,有些机构虽有调整,但国家加大了植保工作的投资力度,加强了植保法制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培养和体制改革等。
“十五”、“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植保工作,植保工作及植保体系改革逐步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
我省根据2006年4月农业部在全国植保工作会议上决定要围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按照“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加强构建新型植保体系。
省农业厅、省植保植检站重点加强XX省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监控分中心和38个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监控区域站、XX省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及XX省植物检验检疫机构建设等。
县级以上农业部门都经当地编委批准成立了植物检疫机构,配备2名以上专职植检人员,全省专职植检人员达四百余名,还聘请兼职植检员1000多名。
并在全省粮食、经济作物主产区建设一批重大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综防基地、重大检疫性病虫监控基地、高效低毒新农药试验、示X基地。
XX农林大学植保学院也设立植保系、制药工程系、生物安全系、病毒研究所、生物防治研究所、益虫研究室及一批教育部、XX省重点实验室。
XX省农科院植保所下设植病、昆虫、农药等研究室,建设了开放式公共实验室及科研示X基地。
全省植保教学、科研、推广技术人员约800余人,其中具高级技术职称以上有200余名。
初步形成了与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植保教学、科研体系、病虫测报体系、病虫防控体系、植物检疫体系、农药检定体系及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农业有害生物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1、加快设施建设,提升监测能力。
“十五”至“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省财政、省发改委加大投资力度,从2004至2007年分批投资建设省重大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中心及一批县级区域站,完善基础设施,配备先进设备,健全信息交流和传输网络,配置500盏高效能虫情测报灯等改善装备手段,提升对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能力。
2、改进测报技术,提高预报准确率。
制定了《XX省农作物病虫区域站管理办法》,认真按全国农业部所制定的《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办法》、《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及稻瘟病、稻飞虱等15种病虫测报调查的标准开展病虫测报。
并大力研究、推广先进、科学的测报技术。
全省病虫测报在应用指标预测法、数理统计预测法等技术基础上,近年又将系统模拟模型和专家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在病虫监测和预报研究中开发应用。
同时,积极研究推广植保新成果、新技术,对重大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进行发生危害预测,使农作物主要病虫中短期预报准确率达85%以上,为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加强信息传递,提高测报时效性。
80—90年代,普遍采用农业部编制《全国农业病虫测报电码》、测报专用“模式电报”等进行病虫信息的传递。
并用编印“病虫情报”等形式,发布病虫信息。
近年开发了“病虫测报计算机网络系统(pest-net)”,省站与9个设区市和大部分市、县区域站以电子形式传输病虫监控数据,省级所有发布的《病虫情报》及电视预报图文影像资料及时在《XX植保信息网》发布,省、市、县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现代传媒发布病虫信息。
提高病虫信息和防控技术时效性和覆盖率。
(四)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发展现状1、农业生态调控进展迅速从“九五”至“十一五”期间,我省农林重大病虫灾害生态调控技术取得显著进展。
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利用生物多样性,针对不同生态区农业生产水平和特点,生物群落和病虫草鼠的种群结构差异,建立以优化作物种类、调整品种布局、轮作换茬种养结合、水肥管理、草膜覆盖等生态调控措施为核心,以有效压低虫口密度,降低菌源基数等为目标,制定了相关技术规程,在水稻、蔬菜、柑桔、茶树等重大病虫害综合治理中有效发挥了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作物自然控害作用,达到减灾增产环保效果。
2、生物防治技术广泛应用(1)天敌保护利用效果良好:80年代开始组织全省性天敌资源调查,初步查明稻田、果树、蔬菜、茶树等作物主要害虫的天敌种类及其优势种,较系统开展了天敌保护利用研究,并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如保护利用稻田蜘蛛等天敌控制稻飞虱。
同时,天敌昆虫人工繁殖应用发展较快。
如用柞蚕卵大量繁殖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稻纵卷叶螟等;繁殖平腹小蜂成功防治荔枝蝽象、利用人工饲料大量繁殖捕食螨控制柑桔等果树害螨。
(2)生物农药推广初具规模:近年我省生物农药的研究生产及引进、推广有较大突破。
如阿维菌素、8010、井岗霉素、白僵菌、Bt、农抗120、昆虫性信息素、昆虫病毒中多菌体病毒等生物农药在水稻、蔬菜、果树、茶树病虫防治中大面积推广应用,效果良好,又无公害。
其中井岗霉素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等特效生物制剂,每年全省应用面积达40万公顷次。
(3)性信息素应用逐步扩大:利用昆虫性信息素(性诱剂)诱杀害虫正成为控制害虫新手段。
近年巳大面积应用性诱剂成功诱杀如甘薯小象甲、桔小实蝇、小菜蛾、斜纹夜蛾等害虫。
4、物理防治技术正在崛起:应用杀虫灯、防虫网、黄色板等措施控制害虫,由于效果好,又不污染环境,目前推广步伐加大。
如频振式杀虫灯正大量装设在蔬菜基地、果园、茶园、稻田等有效诱杀害虫。
5、综合防治理论与技术不断完善。
50年代前期,我省病虫防治以农业防治和人工捕捉为主,如人工捕捉蝗虫,冬春耕翻,掘毁稻根、拔枯心苗等治稻螟虫。
50年代末至70年代前期,随着农药生产发展,出现了逐步走向单纯依靠化学农药倾向,对粮、果、蔬等主要病虫开展药治试验、示X,如用“六六六”治螟,使螟害率大为下降。
对稻瘟病防治已采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辅以用赛力散等药剂进行防治。
由于大量、连续和单一使用农药结果,导致有些害虫、病菌产生抗药性,农药污染环境等。
1975年国家确定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我省通过对综合防治的认识与实践,使综合防治的理论与技术不断完善,综合防治的研究与应用不断深入。
从“六五”期间以单个病虫为对象综合防治,“七五”到“九五”期间发展以每种作物的重要病虫害群体为对象,到“十五”“十一五”期间发展到按特定生态区、围绕特定作物组建多病虫的综合防治体系。
改进传统的防治病虫为中心为保护作物安全生长与环境安全为中心,进一步协调了自然控制(种植抗病虫品种、改进栽培制度和保护利用天敌)和人为防治(制订科学的防治指标、准确预报、合理用药预防及治理害虫抗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