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合庐一体化 主动融入合肥经济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力推进合庐一体化主动融入合肥经济圈

合肥经济圈原名省会经济圈,由合肥市政协率先破题,省第八次党代会上作为一个战略构想正是提出、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进一步确定为安徽省发展战略。2007年10月,我县邀请合肥市发改委、经贸委、规划局、交通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聚首庐江,举办了融入省会经济圈对接会;2008年,县政协多次接待和配合了合肥市政协牵头组织的省会经济圈课题组来我县进行调研考察;今年2月,县委、县政府组建代表团前往合肥就如何积极融入合肥经济圈进行了专题考察;4月,县政协牵头举行了“积极融入合肥经济圈庐江发展论坛”;6月,县发改委委托合肥市规划设计院编制《合庐同城化发展规划》的工作方案出炉;最近,更名修订后的《合巢一体化发展规划(庐江篇)》正式送审,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即将被列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新战略。

一、一体化发展是合肥经济圈建设的核心

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是省委省政府顺应区域发展大势,着眼安徽加速崛起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全局的战略意义。合肥经济圈包括合肥、淮南、六安、巢湖四市及桐城市等周边地区,面积约3.8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960万。2008年5月,省政府出台《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后,“以合肥为中心,六安、巢湖为两翼”的“1+2”模式,在规划纲要实施不到一年时间即

被打破,淮南、桐城相继涌入形成了“1+4”格局。今年8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的若干意见》,从编制经济圈建设重点规划、加快构建快速交通网络、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加快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打造合肥区域性金融中心、保障建设用地需求、推进科教信息资源合作共享、建立统一市场体系、完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等9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在实施推进这一战略之初,省长王三运在省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加快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进一步提高经济首位度和综合承载能力,推进与六安、巢湖、淮南等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构建合肥经济圈基本框架,成为引领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省委书记王金山在省委省政府今年8月份召开的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合肥经济圈建设核心在于一体化发展,要突出重点、合作共赢。坚持一体化发展这个核心,推动圈内各市竞相发展、错位发展、合作发展”。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后凯也指出,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竞争的主体已由过去的个体竞争走向群体性竞争。安徽省会经济圈最有能力成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区域,必须以整体的姿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与长三角无缝对接。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形成整体优势的必然选择,已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模式,而同城化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群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则是区域城市间经济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合肥经济圈内的合肥、六安、

巢湖、淮南、桐城形成休戚与共、抱团发展的共同体,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配置市场资源,有利于各自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近年,合淮同城化战略实施的成果不断显现,这一实践同时也是合淮两地主动对接、谋求发展和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大举措。应该说以同城化为抓手的一体化发展已经是顺应我省建设和深化合肥经济圈大趋势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

二、合庐一体化是我县融入合肥经济圈的重要载体和举措

今年8月在肥首发的《泛长三角背景下的省会经济圈——合肥、六安、巢湖、淮南及桐城市发展报告》把研究重点放到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背景之下,进一步明晰了合肥经济圈的崛起路径。《报告》焦点之一就是巢湖开发亟待一体化。报告指出,环巢湖一体化开发首先是合肥和巢湖两市的规划实现一体化,关键是两地交通旅游的一体化,核心是工业产业对接的一体化。相对于合淮同城化,“合巢一体化”被摆上更为重要的位置,究其原因,巢湖的承载负荷在不断加重,如果不尽快治理不仅将使湖体及周边污染加重,甚至会成为省会经济圈发展的一大“障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顺应一体化发展潮流,落实合巢合作框架协议,积极规划、大力推进合庐一体化必将成为庐江融入合肥经济圈的崭新平台和首选之路。

合庐一体化规划范围包括合肥市和庐江县。国土面积9491

平方公里(合肥市7043平方公里、庐江县2348公里),占全省的6.8%。这一规划围绕“依托交通走廊、形成城镇密集带,承接

产业转移、构建产业集中区,整合自然及文化资源、打造旅游度假基地,深化农业优势、构建优质农产品基地。”四大核心发展策略,努力实现合庐区域的城乡建设、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生态环境等“五个一体化”目标,把庐江建成为合肥外迁产业的承接地、省会城市的“菜篮子”、合肥卫星城和后花园、皖中地区物流商贸集散地。合庐一体化充分把握了合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基础,是以大带小、错位发展推进区域合作的一种新模式。合肥作为全国科教基地、交通枢纽,扩大合肥经济圈效应,合肥的发展必然向外延伸,迫切需要庐江县等周边地区的融入,共同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实现双赢。合庐地区紧邻长三角,是泛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同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已成为国家层面发展战略,通过合庐一体化建设,将使庐江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增强产业集聚和辐射力;合庐交通走廊以及合庐铜经济带正处于合肥经济圈、沿江城市产业群两大经济板块的过渡地区,通过实施合庐一体化以及合庐铜经济带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庐江充分参与合肥经济圈与沿江城市产业群的联动发展,更将进一步地形成合庐交通走廊经济带;庐江境内拥有巢湖岸线26.8公里,随着环巢湖大道工程的建设实施,旅游价值将不断体现,更进一步拉近了庐江庐城与合肥滨湖新区的距离。总之,合庐一体化的实施,促进资源整合,有利于发挥合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及我县的资源比较优势,推动我县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承接合肥城市产业配套、

壮大产业集群,从而,促进我县由传统县域经济向现代县域经济转变,实现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又快又好地融入合肥经济圈。

三、主动而为,加快以合庐一体化为抓手的融入步伐

今年8月份出台的皖发〔2009〕23号文件提出了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的9条意见,市委、市政府制定贯彻《意见》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融入合肥经济圈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及加快融入合肥经济圈的6条措施,并着力建立融入合肥经济圈的组织推进、会商交流、宣传合作三项工作机制;县委、县政府也即将出台加快融入合肥经济圈工作的实施方案,圈内各市主动加强对接,“一体化”整体推进,融入步伐正逐渐加快,但经济圈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受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制约,注定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一体化实际上就是市场化,经济圈形成的本身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而区域经济一体化最大的天敌是依附于行政区划背后的行政壁垒、压力指标和地方保护主义,市场竞争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政府职能未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转变到位,因此,经济圈内行政区政府间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是要打破因行政区划形成的行政壁垒,提供跨行政区的公共服务,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如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政务服务,实现跨行政区域公共基础设施相互联合与衔接,建立健全区域性社会保障体系等。合巢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已约定要加强重点领域的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合巢同城化进程。庐江作为巢湖市的市辖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