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社会实践中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实践中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引言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一方父母在外地工作,将子女留在家乡或
他人照顾下的儿童。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关爱,留守儿童普
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将探讨社会实践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
题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 缺乏父母关爱: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提供足够的关爱和
支持,导致留守儿童感到孤独和无助。
2. 心理空虚感:留守儿童缺乏亲密的人际关系和朋友圈,常常
感到孤立和寂寞。
3. 情感失调:留守儿童常常面对父母的长期分离,缺乏稳定的
情感依托,容易产生情感失调和焦虑情绪。
4. 学业压力:由于家庭关系不稳定和缺乏父母的教育指导,留
守儿童在学业上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导致学习困难和自卑心理。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1. 加强家庭关系:父母应尽量减少长期分离的时间,与子女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亲密关系,提供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2. 建立健康的社交圈:学校和社区应提供更多的社交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建立友谊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3. 心理疏导和辅导: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服务,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调整情绪和解决问题。
4. 学业指导和支持:学校和社会可以提供额外的学业辅导和关注,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学习困难,增强自信心。
结论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强家庭关系、建立健康的社交圈、提供心理疏导和辅导以及学业指导和支持,我们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心理健康问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一方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在农村的儿童。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心理和行为上可能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分离焦虑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往往会产生分离焦虑。
他们渴望父母的陪伴和关爱,但却无法得到满足,导致情感上的空虚和不安全感。
2. 自卑感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往往会出现自卑感。
他们可能会因为父母的离开而觉得自己没有价值,缺乏自信心。
3. 忧虑和焦虑留守儿童常常会面临对未来的忧虑和焦虑。
他们担心父母在外工作受到欺负或遭遇意外,担心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4. 社交问题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社交困难。
他们可能会缺乏朋友,有时甚至会被同龄人孤立或排斥。
5. 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可能缺乏引导和约束,导致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容易受到诱惑和负面影响。
二、对策1. 提高大众的关注和关心社会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和关心,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留守儿童的处境,并且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健康。
2. 家庭教育对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父母需要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保持和孩子的交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从而缓解他们的分离焦虑和不安全感。
3. 政府和社会的关怀政府和社会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保障留守儿童的权益,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关怀。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缓解焦虑和忧虑。
4. 社会支持社会应该积极支持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和资源。
比如建立留守儿童的关爱中心,提供精神慰藉和心理辅导,组织各种社交活动,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5. 加强学校教育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升自我控制能力,增强自信心。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留守儿童指的是在农村地区父母因为工作等原因长期不在家照顾孩子的儿童。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以下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的一些具体内容。
1. 孤独感:留守儿童经常一个人度过时间,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怀,感到孤独和无助。
对策: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鼓励他们与同伴交流和互动,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的社交关系。
2. 情绪问题: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注和安慰,留守儿童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问题。
对策: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机制,提供专业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习积极的情绪调节方法。
3. 教育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家庭教育的引导和监督,容易出现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对策: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鼓励他们积极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孤独和心理压力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例如自卑、自闭、焦虑等。
对策: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评估,提供相应的心理治疗和支持。
5. 家庭关系问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容易疏远,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对策:建立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机制,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加强亲子沟通,增进亲子关系的紧密度。
6. 自我认同问题: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对自我身份和角色产生困惑,缺乏清晰的自我认同。
对策:为留守儿童提供多样化的成长经历和正能量的启发,引导他们积极探索自我身份,并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7. 心理抵抗力问题:留守儿童由于长期面临困境,容易缺乏心理抵抗力,面对诸多压力无法有效应对。
对策:加强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培养,通过培训和活动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关注和解决。
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和家庭都应该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教育,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2024年浅议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24年浅议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一、加强家庭沟通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
许多留守儿童的家长由于工作或生活等原因,长时间不在孩子身边,导致孩子缺乏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因此,加强家庭沟通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一环。
首先,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与孩子保持联系,定期询问孩子的生活情况、学习情况,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同时,家长也应该尽可能地回家看望孩子,与孩子共度时光,增进亲子关系。
其次,学校和社会也应该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家庭沟通机会。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家长会、亲子活动等,让家长和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见面和交流。
社会也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关爱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家庭关爱和支持。
二、教育资源均衡留守儿童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由于城乡差距、地区差异等原因,许多留守儿童所在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他们难以接受良好的教育。
因此,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水平。
同时,城市学校也可以积极开展支教、助学等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例如,企业可以开展捐资助学等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学习资金和资源。
志愿者也可以到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或社区开展教育辅导活动,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三、心理健康关注留守儿童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长时间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许多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孤独、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因此,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一环。
学校和社会应该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服务和支持。
例如,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教授留守儿童如何调节情绪、缓解压力等。
同时,学校也可以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此外,社会各界也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培训等,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意识。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务工或其他原因,无法和父母一同生活的儿童。
这种现象在中国乡村地区比较普遍,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容易出现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探讨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1. 心理问题:由于长期分离父母,留守儿童常常感到孤独、无助和失落,对未来充满焦虑和恐惧。
长期缺乏家庭关爱,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例如抑郁、焦虑等。
2. 教育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尤为突出。
他们通常缺乏家长的监督和指导,学习成绩和学习习惯往往较差。
3. 行为问题:长期缺少父母的教导和约束,留守儿童的行为较为叛逆,容易沉迷网络、游戏等,甚至参与不良行为,影响社会稳定。
4. 自理能力问题:由于没有得到父母的教导,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较差,无法有效地照顾自己,导致身心健康问题。
对策:1. 政策引导:政府应当加大力度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减少父母外出务工,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2. 家庭教育:父母在外务工期间,要加强和孩子的沟通,明确父母的责任,增加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和依赖感。
3. 社会支持:社会各界应当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支持,提供更多的关爱服务,例如建立青少年心理咨询站,增加志愿者服务等。
4. 学校教育:学校应当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怀,设立特殊的关爱小组,提供心理辅导和个别辅导。
5. 社区支持:社区应当建立留守儿童的综合服务站,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
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希望留守儿童能够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健康快乐地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而长期留在农村家中由亲属照看的儿童。
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留守儿童常常面临孤独、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缺乏情感支持和安全感。
他们缺乏父母的教育和引导,对社会规则和价值观缺乏正确认知,容易形成叛逆行为。
长期独自生活容易导致他们性格孤僻、不善交往,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强家庭教育,提升亲属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支持力度;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三是加强学校教育,引导留守儿童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是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增强留守儿童的心理自我保护意识。
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可以有效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为社会建设培养更多积极向上的人才做出贡献。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让这些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2. 正文2.1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1. 孤独与孤立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温暖,长期处于孤独与孤立状态,容易产生心理隔阂。
2. 情感缺失:家庭成员长期分离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缺乏安全感和亲情支持,容易产生情感上的空虚和缺失。
3. 心理压力: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家庭状况不稳定,农村留守儿童常常承受着来自学业、生活和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容易导致情绪不稳定和心理问题的产生。
4. 自我认同困惑:缺乏父母的指导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产生困惑,不清楚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位置和作用,影响到自我认知和发展。
5. 教育与成长障碍:缺乏家庭的教育与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成长过程中会面临诸多困难,包括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差等问题,影响到他们的学业成绩和未来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方案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城市打拼,而这其中不乏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其父母或监护人外出务工、经商等原因,无法陪伴在身边,长期处于“留守”状态的儿童。
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1. 心理孤独感农村留守儿童大多长期处于父母不在身边的状态,他们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往往感到孤独。
这种孤独感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抑郁等。
2. 情感失调与父母长期分离会使孩子产生一种情感失调,甚至对家庭缺乏归属感。
当父母长期离家不归时,孩子们会觉得自己被抛弃了,从而产生自卑感和不安全感。
3. 心理压抑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没有人能及时倾听、给予支持和安慰,这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压抑。
在长期没有得到消解的情况下,这种心理压抑可能会发展成抑郁等心理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案1. 父母回家让父母回到农村来陪伴孩子,可以有效解决孩子的孤独感和情感失调问题。
确保孩子与父母之间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亲情,帮助孩子促进情感的稳定和成长。
2. 安排亲近人的陪伴为孩子安排亲近的人陪伴,可以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增加安全感,帮助孩子建立更多的人际关系。
亲近的人可以是祖父母、叔叔阿姨、堂兄姐等。
真正关心爱护孩子的人,能够在生活上和精神上对孩子进行多方面的关怀。
3. 心理辅导为孩子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能够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和疏导情绪。
心理辅导师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出发,针对孩子的心理需求进行开导和引导,从而缓解其心理问题。
此外,家长也可以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辅导方法,随时给孩子提供心理支持。
4. 安排丰富的课外活动农村留守儿童往往过度依赖电子产品,不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去。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加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容易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本文将从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出发,探讨应对策略,为关注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一些建议。
一、心理问题1. 孤独感: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陪伴,常常感到孤独、无助。
2. 自卑感:由于家庭状况的影响,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感,对自己缺乏信心。
3. 抑郁情绪:长期的孤独和无助容易导致留守儿童抑郁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4. 焦虑情绪:担心父母的安全、担心未来,留守儿童常常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
5. 学习压力: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监督和指导,容易产生学习压力。
以上这些心理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们需要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关注和帮助。
二、应对策略1. 加强社会支持: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等应加强力量,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可以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中心,提供心理咨询、社交活动等服务,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的关怀。
2. 家庭教育: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和帮扶工作,引导父母亲身离家务工的也要重视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
3. 学校干预: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学校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工作,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辅导等服务,鼓励留守儿童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和人际关系。
4. 心理咨询: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和辅导,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情绪和问题,树立积极的心态和应对方式。
5. 建立亲子活动:在留守儿童的家乡社区或学校,开展亲子活动,吸引父母亲返乡参与,增进他们和孩子的感情,弥补留守儿童缺失的家庭关爱和陪伴。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一系列心理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
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组织应该齐心协力,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关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摘要】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打工,但是在广大农村随之而来的产生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心理问题、教育成长问题上以及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很难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感情上的关注、呵护和生活上的照顾,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异常。
怎样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这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心理问题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和基本情况分析(一)留守儿童的含义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
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和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的其他亲戚和朋友一起生活。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原因1、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迫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离开家乡到城市里打工。
在面对经济收入和子女教育之间,他们选择了前者是为了以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给下一代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
他们认为只要给孩子充足的物质条件才能使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有很大的帮助。
2、面对亲情缺失的孩子,为什么不把孩子带到自己所在的城市去上学呢?从社会现实情况来看有以下原因:(1)经济压力大。
由于城市教育费用较高,农民工无法承受高昂的经济费用。
农民工大多是做最苦最累的工作,可是他们的工资却是最低的。
由于城市消费水平较高导致他们只能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对于孩子在城市上学他们却是力不从心。
(2)公办学校的教学条件无法满足全部的农民工子女上学。
由于学校对农民工子女的接受能力、设计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和财政等的不足而不能接受全部的农民工子女。
城市里大多数私立学校费用较高,而且设施没有安全的保障,容易发生事故。
这就是使得农村子女无法完全在公立学校上学的原因。
(3)政府政策。
政府在法律上加强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便未成年人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少受到伤害。
在财政上大力支持,但政府财政支持有限,现在处于瓶颈状态,无法完全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
政府还在社会各地大力宣传保护留守儿童的思想意识,为了减少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少受到伤害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4)农民工子女的接受能力。
由于城乡教育方式有所差异,使得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上也存在差异。
农村儿童在城里上学很难和城市里儿童和谐相处,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条件都有差异,这就容易产生农村儿童仇视城市儿童,城市儿童歧视农村儿童的心理。
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相对于城市的教育教学较低,这样农村儿童在城市上学会在他们心里上造成不平衡。
我家邻居的小孩就是跟着自己的父母到广东去那边上学,因为学习相对比较差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
在陌生的环境里很难使他能安心学习,再加上生活条件的不足使他在同学面前很自卑,极易产生对老师同学不满仇视的心理。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现状1、隔代监护。
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的监护。
由于老一辈比较溺爱孩子,过多的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最大放任。
但是在道德和精神方面却没有很好的管束,由于祖孙之间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不同也导致他们无法有良好的沟通。
因为祖辈的老人和新生的儿童生活经历不同,他们的思想有很大的差异,使他们沟通很困难。
如:在我的村庄里有许多留守儿童,他们的爷爷奶奶都是带着他们到处逛,老一辈的和老一辈的聊天,小孩就让他们随便玩,只要不伤着碰着就行。
孩子也讨厌爷爷奶奶们不停的唠叨,整天跑的没影,吃饭了也找不回来。
祖孙之间几乎没有共同语言,孩子也缺乏管束。
2、上代监护。
即由父母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的抚养的监护方式。
由于被监护者不是自己亲生的,对监护人来说很难做到严格的管束,对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心理出现问题。
不在自己家居住总会给孩子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做什么都不舒服。
即使自己有什么问题,也没有人可以倾诉,日积月累容易让孩子产生被人遗弃没人疼没人爱的想法。
对于监护人来说即使孩子出现什么问题也不好过于严格的管教,只能放任自由。
3、寄宿学校管理和监护。
许多家长有着从众心理,认为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上学有利于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却不知道这样做极大的构成儿童心理问题的潜在原因。
一般寄宿学校环境条件恶劣、饮食条件差。
长期的寄宿学校里会影响亲子关系产生隔膜,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教导会使他们心理扭曲。
二、留守儿童教育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一)留守儿童教育上出现的主要问题1、学习状况一般。
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其中17%的小学生成绩较差,4%的小学生成绩很差;留守儿童中有1%的人上学经常迟到,有时迟到的高达27%,11%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的经历。
分析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大,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
受父母思想的影响许多孩子也认为上学不如出去打工挣钱,从而使得他们认为逃课厌学是正常的思想。
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
一般父母学历都不高,这就使他们不能帮助孩子学习,他们只关注自己的事情,对于孩子的学习完全寄托于学校。
2、心里封闭和感情世界问题。
孤僻、冷漠、散漫……当这些带着灰暗色调的词汇集中在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身上时,其凸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就变得不容漠视。
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
没有最亲的人在身边沟通,受到其他朋友的排挤,柔弱无助的孩子只能将自己完全与这个陌生世界隔离,保护自己。
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
久而久之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
这样的环境会在孩子在生长发育阶段使他们的心理扭曲,给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不好的影响。
3、思想道德缺失。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不少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
不少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孩子的自制力和自我反省能力不足,如果不加以良好的引导和管教,就会使他们走上犯罪的不归路上。
4、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的负面影响。
由于现在大学生毕业没有工作的影响,使很多农村父母让孩子退学跟着他们到城市里来打工,他们认为上学不如早点出来打工挣钱。
在很多贫困的地区这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也给儿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5、亲情缺失。
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家庭温暖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孩子因此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被遗弃的感觉,他们多数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又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所以容易导致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
6、安全缺失。
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近几年由于监管不足农村儿童溺水身亡的事件时有发生,留守儿童的安全隐患让人担忧。
(二)留守儿童在教育上问题上的解决方法分析1、父母要和孩子保持和保留良好的沟通。
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
留守儿童大多处在小学阶段,一般都是未满14岁的少年儿童。
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长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
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我认为,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2、教师应关爱孩子。
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及时发现、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充分发挥学校的少先队、共青团的力量,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积极鼓动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改善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享有与其他儿童同等的待遇。
3、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的保护措施。
政府要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给予儿童更多的权利。
要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渐拆除城乡壁垒,使流动的农民获得市民的权利,确保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有同等待遇。
要大力扶持打工子弟学校。
要改变早期父母的落后教育观念,提倡外出打工者回乡创业和耕耘。
要加强对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和监督,使农民工子女“进的来”和“学的好”。
4 、社会要建立教育和保护留守儿童的场所。
如学校要建立寄宿制学校、建立代管家长制、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和利用社会力量开办亲子园等,让留守儿童有个安全幸福的生活环境。
三、留守儿童的心理原因、心理问题和解决方法(一)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1、家庭教育的缺失、亲情关爱的缺失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祖父母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放任。
而亲朋好友、老师等其他监护人,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有所顾忌,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
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2、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
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
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再加上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造成一些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又推给孩子父母的身上,对他们放任不管。
3、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大诱因。
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