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喀斯特作用与全球碳循环关系研究
云贵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格局动态变化

云贵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格局动态变化许玉凤;张永雷;潘网生【摘要】云贵高原是长江上中游和珠江上游等河流的生态保护源区,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基于MOD17A3年均NPP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云贵高原植被NPP的时空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云贵高原植被年均NPP总体上呈现出其西南部最高、东北部较少、中部最少的分布特点,尤其是贵州部分区域年均植被NPP较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区植被NPP存在明显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林地、草地、农作物与自然植被镶嵌体、永久湿地、农作物及灌丛等.近15年间植被NPP略有减少,云贵高原年均植被NPP为767g/m2·a;NPP绝大部分集中在716~833g/m2·a之间,所占比例约为70%~85%;植被NPP在西南部和南部地区明显减少,在北部和中部明显增加.云贵高原大部分地区年NPP呈现增长趋势,但呈退化趋势的区域NPP减小值较大.【期刊名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年(卷),期】2018(043)001【总页数】4页(P96-99)【关键词】云贵高原;植被;NPP;时空格局;动态变化【作者】许玉凤;张永雷;潘网生【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贵州都匀 558000;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贵州都匀 558000;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贵州都匀 55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简称NPP)是生态系统过程的关键调控因子[1-2],是研究全球变化的影响、生态系统的响应以及制定决策不可或缺的指标和核心内容[3]。
掌握长时间序列NPP的时空变化规律,对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调节生态过程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4-5]。
利用MODl7A3数据计算全球NPP已经得到验证,并在植被生长状况、生物量的估算、环境监测和全球变化等研究中广泛应用[6-10]。
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第5章 第3讲 课时31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第一部分第五章 第3讲课时31 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基本概念喀斯特地貌、溶沟、落水洞、漏斗、天生桥、坡立谷、干谷、石林基本原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概念解读流水溶蚀作用和流水淀积作用①流水溶蚀作用:流水(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对易溶的、有裂隙的岩石进行溶解、淋滤、冲刷。
碳酸盐岩等可溶性岩石主要由碳酸钙构成,碳酸钙会与水体中的碳酸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氢钙,而碳酸氢钙能够溶解在水中,被流水带走。
碳酸盐岩等可溶性岩石的缝隙不断被溶蚀扩大,再加上侵蚀、剥蚀和生物等作用,最后就形成了溶蚀型地貌。
②流水淀积作用:碳酸氢钙不稳定,会分解为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使碳酸钙重新发生堆积。
流水淀积作用是溶洞内石钟乳、石笋、石柱形成的主要原因。
影响喀斯特作用强弱的因素岩石成分易溶——可溶性强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水CO 2、有机酸、无机酸——溶蚀力强降水多、坡度大、空隙联通性强——流动性强气候温暖湿润——溶蚀作用强分布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喀斯特地貌的分类及其常见类型地表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溶洞、石钟乳、石幔或石帘、石笋、石柱喀斯特地貌的演化过程溶沟、石芽、石林溶沟:地表水沿石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石芽: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有些形体高大的石芽常高数十米,称为石林喀斯特地貌的演化过程石芽石林溶沟溶沟、石芽、石林中间突出发育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峰丛峰林基座相连基座不相连孤峰进一步溶蚀进一步溶蚀峰丛、峰林、孤峰地表水沿石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落水洞溶洞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漏斗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形成漏斗(天坑)(岩溶盆地或平原)天生桥坡立谷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天生桥和坡立谷干谷石林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形成干谷和石林n工程建设地表崎岖,地下多溶洞、地下河,地质条件复杂,不利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FAST望远镜正好利用盆地和地下河,大大地减少了工程量n农业地表崎岖,土壤贫瘠、缺乏地表水,交通不便,不利于农业生产n人和生物溶洞为洞穴生物提供了栖息地,甚至作为人类居住的场所n 灾害地质灾害和水旱灾害多发 土层浅薄,基岩裸露,水土流失,石质荒漠化严重真题研析(2023·新课标全国文综)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3月月考试题 地理 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03月月考(一)地理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其余区域无效。
4.考生结束后,请将答题卡正面朝上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年2月10日为甲辰龙年春节,下图正确表示这天日、地、月三者的关系是洲地,一种典型的流水地貌形态。
《说文解字》称:“水中可居日州(洲)。
”在江河中的沙洲,便是水流冲积河道、河口所形成的出露水面的成型泥沙淤积体。
下图为长江下游某河段江心洲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图示河段有利于沙洲形成的条件不正确的是A.下游河道狭窄C.水位季节变化小,侵蚀弱B.地势低平,流速慢D.河道弯曲3.图示沙洲近年来面积有减小的趋势,主要原因可能有①上游修建水库③上游植树造林②流域降水量减少④人们在沙洲上挖沙A.①③B.①②C.②③D.②④喀斯特洞穴系统的烟囱效应(如图所示)是指由于洞内外空气的温度差使气流从温度高的区域流向温度低的区域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较北方明显.它为喀斯特地区的地一气交换增加了一个通道。
对碳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洞内的二氧化碳浓度A.夏季低、冬季高C.夏季高、冬季高B.夏季低、冬季低D.夏季高、冬季低5.南方喀斯特地区的烟囱效应较北方明显的原因包括①南方喀斯特地区太阳辐射强,光合作用强②南方喀斯特地区土壤深厚,利于地表水下渗③南方喀斯特地区碳酸盐岩分布广④南方喀斯特地区高温多雨,溶蚀作用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022年8月的极端天气使得鄱阳湖水位急速下降,在湖床上留下了“大地之树”景观(左图)。
地理奥秘:奇特的喀斯特地貌

地理奥秘: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地貌形态,它是由石灰岩在流水、风力等外力的作用下形成的。
在地球上,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南欧、中欧和北美的石灰岩地区,而在我国也有许多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本文将带您探索这些奇特的地理奥秘。
一、石灰岩的奥秘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离不开石灰岩。
石灰岩是一种由碳酸钙组成的岩石,它是一种非常敏感的物质,容易受到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而溶解。
当石灰岩被溶解时,它会形成溶洞、地下河、石林等奇特的地貌形态。
这些形态的形成需要经过数百万年的漫长岁月,因此喀斯特地貌也被誉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笑容”。
二、流水溶蚀的奥秘流水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之一。
在流水的侵蚀下,石灰岩被溶解和侵蚀,形成了许多奇特的形态。
例如,溶洞中的钟乳石和石笋就是由石灰岩中的矿物质在流水中溶解和沉积形成的。
此外,流水还塑造了石林、峰林等形态。
这些形态的形成需要经过数百万年的漫长岁月,因此喀斯特地貌也被誉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笑颜”。
三、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在我国,有许多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桂林山水,它以山水甲天下而闻名世界。
桂林山水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包括漓江、阳朔、龙脊梯田等景观。
这些景观以山清水秀、峰林叠嶂、溶洞奇特而著称,被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此外,云南的石林、贵州的黄果树瀑布等也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四、探索新喀斯特地貌随着人类对地球的探索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新喀斯特地貌被发现。
在贵州荔波的小七孔景区,有一处宽阔的溶洞,被称为“洞天绝景”。
这个溶洞内有许多奇特的钟乳石和石笋,它们在流水中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象。
此外,在广西的涠洲岛附近海域,也发现了许多海底喀斯特地貌,如石柱、石林等形态,这些形态在海底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五、保护与利用喀斯特地貌是一种非常脆弱的地貌形态,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
因此,保护喀斯特地貌非常重要。
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喀斯特地貌进行旅游开发,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观。
陈宜瑜长期生态学研究比任何时候都重要_什么是生态学

陈宜瑜长期生态学研究比任何时候都重要_什么是生态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对中国各主要生态系统和环境状况进行了长期、全面的监测和研究,对生态学发展的意义举足轻重,并为改善我国生态系统管理状况、保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曾是中国科学院主管CERN工作的副院长,目前担任CERN科学委员会主任,一直特别关注国内外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的发展。
近日,就目前中国长期生态学研究的有关情况,陈宜瑜接受了《科学时报》记者的专访。
《科学时报》:对于国家生态与环境方面信息的反映,需要大跨度、长期的数据支持,中国科学院有的生态站已有50年历史,CERN的建设与发展也近20年,现在能多大程度满足国家需求?陈宜瑜:CERN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体系中的骨干成员,也是我国开展生态系统和全球变化监测、研究和科学普及的重要力量。
CERN生态站针对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广泛开展了技术开发、试验示范和宏观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华北平原的盐碱地治理、南方红壤丘陵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荒漠化防治以及一些重大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科技贡献。
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如今已经形成覆盖全国各典型区域和类型、设施比较先进的野外台站网络,为国家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农业发展、减灾防灾、资源利用乃至道路建设和防护(包兰铁路、青藏铁路)等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具有献身精神、吃苦耐劳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中国科学院在资源、环境、生态和农业领域的野外台站近百个,它们在学科发展、国家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许多了不起的成就。
近年来,科技部加强了我国野外台站方面的工作,2005年启动了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建设,来自各部门的51个生态站成为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成员。
喀斯特地貌

地部 的 克 喀 带的 利 罗 斯 一亚地特 处半亚高 高岛伊原 原北斯是
•
喀 斯 特 高 原
喀斯特峰林
• 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分散或成群出现在平地上,远望如 林而名知。它是热带喀斯特的典型地貌形态,以中国华南最为 发育,故被称为“中国式喀斯特”
喀斯特平原
• 喀斯特平原主要分布于本地区的河谷和山间溶蚀盆地内,包括封闭性槽谷、大型溶蚀 洼地和溶蚀为主的平原,是地下水水平循环和河流作用的结果。有地表水系出露。是 一种基岩平原,下部有近水平的小起伏石灰岩基岩面,上面覆盖溶蚀残余红土或冲积 砂砾,残丘与孤峰从平原上突起,平原边缘为山地或丘陵陡坡所限定,喀斯特山地与 丘陵坡麓脚洞发育。表明它是由河流和地下水侧向为主伴随向下溶蚀,又加河流挟带 砂砾机械磨蚀作用所扩大形成的平缓起伏的侵蚀溶蚀平原。1934年凯舍(A.Kayser) 称其为喀斯特边缘平原(karst marginplain)。在湿润热带喀斯特区,因频繁暴 雨和高温,河水时常泛滥,溶蚀作用强烈,最易扩展成这种溶蚀平原,周围峰林发育, 特别沿江两侧塔状喀斯特发育。平原面积可达数百平方公里,如中国广西中部柳州、 来宾、黎塘、贵县一带。
喀斯特洼地
• 喀斯特洼地,karst depression ,又称为“溶蚀 洼地”。碳酸盐岩地区由于溶 蚀作用所形成负地形的总称, 又称溶蚀洼地。它包括小至漏 斗,大致喀斯特盆地等一类喀 斯特地貌。 • 目录
喀斯特溶洞
• 喀斯特地区地表异常缺水 和多洪灾,对农业生产影 响很大。但地下水蕴藏丰 富,径流系数在热带喀斯 特区域为50~80%。亚 热带喀斯特区域为30~ 40%,温带为10~20%。 在华北一些石灰岩分布地 区,地下水在山前以泉的 方式流出,如北京玉泉山 的泉水、河南辉县的百泉、 山西太原的晋祠泉、泉的 娘子关泉和济南的趵突泉 等。
热带雨林的碳循环与气候调节功能

热带雨林的碳循环与气候调节功能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它扮演着关键的气候调节角色,而其碳循环过程对全球的气候变化具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热带雨林的碳循环过程。
热带雨林是全球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其植被覆盖茂密,繁茂的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同时释放出氧气。
这种光合作用的过程对减缓全球变暖至关重要,因为大量二氧化碳被固定在植物体内,既减少了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也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养分。
此外,热带雨林的植被覆盖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土壤侵蚀,减少土地干燥和沙尘暴的发生。
除了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碳之外,热带雨林还具有其他方式的碳储存。
热带雨林的土壤富含有机质,它们可以长期储存大量的碳。
当植物死亡时,它们的有机物质会分解成二氧化碳,然后被土壤吸收和储存。
同时,雨林中的植物残渣和枯叶会逐渐分解,产生有机质并且逐渐转化为土壤中的土壤有机质,将碳长期储存在土壤中。
热带雨林的碳循环过程对全球气候有着重要的调节功能。
首先,热带雨林的植被覆盖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
这一过程对于调节全球的温度和气候非常重要。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它能够吸收地球表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向地球表面发射热能。
过多的二氧化碳会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从而加剧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
热带雨林的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缓解了全球温室效应的问题。
其次,热带雨林对水循环和降水模式有着显著的影响。
热带雨林拥有广阔的树冠层和密集的植被,它们能够有效地拦截和吸收降水,降低降水的冲击力量,减少洪灾和土壤侵蚀的发生。
此外,热带雨林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出大量的水蒸气,形成了大片的水汽云层。
这些云层在高空冷却凝结成雨水,并在大气中形成循环。
这种水循环过程可以调节地球各地的降水模式,保持全球水平的稳定。
然而,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威胁着热带雨林的稳定和完整性。
热带雨林面积不断减少,很多原本生机勃勃的植物和动物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喀斯特地貌与气候的关系

喀斯特地貌与气候的关系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形,它与气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喀斯特地区,这些地区通常位于石灰岩、石膏或盐岩等可溶性岩石的区域。
气候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石灰岩等溶解性岩石区域,雨水中含有二氧化碳,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形成碳酸,然后与岩石表面反应,使岩石表面逐渐溶解。
长期以来,这种化学反应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地貌特征,如石灰岩溶洞、石灰岩柱、石灰岩峰等。
这些地貌特征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例如,在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下,石灰岩柱会更加细腻光滑,而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石灰岩柱会更加粗糙。
喀斯特地貌也会对当地气候产生影响。
由于喀斯特地貌通常具有较高的透水性和透气性,所以在这些地区,地下水的循环速度比较快,地下水的储存量也比较充足。
这对当地的气候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为地下水可以为当地的植物提供充足的水源,维持当地的生态平衡。
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喀斯特地貌的存在可以缓解干旱带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支持。
喀斯特地貌还会对气候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由于气候变化会导致降雨和温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影响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演化。
例如,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由于雨水的蒸发速度加快,喀斯特地貌的侵蚀速度也会加快,从而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监测,制定适当的应对措施,以保护喀斯特地貌和当地的生态环境。
喀斯特地貌与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
气候是喀斯特地貌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喀斯特地貌也会对当地的气候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喀斯特地貌的保护,同时加强气候监测和应对工作,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