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新时期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先锋小说

4、谌容
谌容(1936~ )当代女作家,汉族。原名 德容。著名小说家,作家,中国作家协 会会员,重庆巫山人,生于湖北汉口。
1957年毕业于北京俄语学院,任中央人 民广播电台音乐编辑和翻译。后当过中 学俄语教员。曾三次到农村体验生活和 劳动。任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中国 国际交流协会理事。
5、高行健
1、莫言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 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 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 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 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 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 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 社会融合在一起。
孙甘露是在语言实验中走得最远的一位。 《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迷》等是这种小说的代表。这些小 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仅彻底斩断了小说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也斩断了小说与 故事、小说与叙述之间的联系。 他的小说全由一些的诗化的语言充塞着,构筑语言幻象的片断的同时,却 构不成任何意义,这样叙述便成了梦呓,小说成了纯粹的言辞的堆积。始于语 言又终于语言,透过斑驳陆离的语言,我们隐约可以看到一个幻想者、冥思者。
3、张洁
张洁(1937- ),祖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 中共党员。当代著名女作家。1960年毕 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78年开始文学创 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著有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 《方舟》、中短篇小说集《祖母绿》, 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 太阳》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两次获 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
中国现当代小说流派

段晗晗 -20160413066
中国现当代小说流派
1.“小说界革命”
◦ 梁启超于1902年倡导“小说界革命”。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谈起。这是近代文学史上 最重要的文论之一,是“小说界革命”的宣言书。 ◦ “吾中国人状元宰相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吾中国人佳人才子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吾中 国人江湖盗贼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中国人妖巫狐兔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于是,小说远 不是传统所谓的“小道”、不登大雅之堂之“末技’,“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因它最“易感 人”而最易“易人。 ◦ 文论家、文学史家都高度评价梁启超对小说价值的提升,它对促进近代以来小说创作的繁荣起了 巨大的作用。这都无可否认。然而必须同时看到,梁启超并不只是一位文论家。梁提出:“欲新 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欲新道德、宗教、政治、学艺、人心人格,必新小说”。 此后《小说原理》(夏曾佑)、《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狄平子)、《余之小说观》(徐念慈) 等文先后发表,它们的共同倾向是强调小说的政治意义及其在社会教育上的作用。在梁启超“欲 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的理论倡导下,小说成为新派知识分子暴露旧世态,宣传 新思想的有力工具。“政治小说”、“社会小说”、“科学小说”等名目应运而生。
9.“新感觉派”小说
◦ 出现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我国小说的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是受西方现代艺术启示并在日本 新感觉派小说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描写外部现实,而重视直觉,强调主观感 受,将主观感受与感受客体合而为一,创造所谓的“新现实”,善于描写心理活动。代表:训呐 鸥《无轨列车》(半月刊)、戴望舒、穆时英《上海狐步舞》、施蛰存《梅雨之夕》(以淡化的 情节,运用意识流和内心独白的方法,把男主人公在雨中送一位姑娘回家过程中的心理,描写得 细致入微。) 缺点:明显感染上了西方现代派文学所固有的悲观、颓废、绝望等色寻根小说的背景与内涵:1976年,美国作家发表了长篇小说《根》,轰动了美国,也轰动了 世界,因为他唤醒了人们的“寻根意识”。一般来讲,主要是指寻“民族之根”。包括民族的文化 渊源,传统思想和精神,民族的家园故土、生存环境等等。中国当代文学萌生寻根意识,是80年代 初。整个文化界弥漫着一种强烈的“寻根”情绪,试图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挖掘,重新认识自己,认 识民族,重新建立新型的民族文化观。这种寻根意识强烈地冲击着文学创作,使其呈现出一种新的 审美特质。可以说,新时期出现的寻根文学主要侧重在文化寻根,即通过对自己所属的民族群落和 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渊源探索,去塑造、展现民族性格和精神,去建树、表现一种民族文化特质。所 以,“寻根”不是怀旧,不是突现地方主义和色彩,更不是彻底认同、回归传统文化而拒绝、排斥 外来文化。 ◦ 寻根文学的主要特征:除阿城外,绝大部分是描写地域性文化形态的作品,往往是穷乡僻壤,大山 峡谷、荒原老林、古堡江滩,存在着古老的初始文化和蛮荒历史陈迹的比较闭塞、落后、古朴的地 域文化的原始形态,但作者并非是以欣赏、认同的态度去描写这些原始封闭落后而是自觉地用强烈 的现代意识去把握生活,对文化传统进行梳理、分析、批判,没有现代意识的关照就没有寻根文学 的价值,否则只是一尊古董陈列。 ◦ 代表人物:李杭育(吴越文化)、韩少功(湖楚文化)、郑万隆(东北边陲文化)贾平凹的(秦汉 文化)、 陆文夫(吴越文化)、郑义(晋文化)、冯骥才(天津卫文化)邓友梅(北京宫廷文 化)、阿城(棋文化,吃文化) ◦ 寻根文学的南北呼应:《棋王》与《爸爸爸》。
当代文学史:第七章 新时期文学概述

❖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边缘 化,文学回到自身,强调文学 的本体
❖ 个人性的写作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阅读:
北岛 舒婷 顾城 海子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绿化树》
❖高晓声:“陈奂生”系列 ❖贾平凹:《腊月·正月》、《鸡窝
洼人家》、《浮躁》 ❖路遥:《人生》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 确立新的文学政策和方针:第四次 文代会提出了“文艺民主”和“创 作自由”的要求。
❖ 文艺理论的探讨与争鸣 :文艺与 政治的关系,现实主义问题的讨论, 现代派技巧,关于文学中人性、人 道主义、主体性的讨论。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 文艺体制的变革:改变了长期存在的文 艺管理的行政方式和计划方式,文学艺 术的规律和特性得到了尊重,文学创作 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大的自由度。
❖ 文化市场形成 :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方 式,同时引起文学生产和消费的极大变 化。 文学开始成为“商品”。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 西方现代派文学和现代文论成为 译介的重点
❖ 文学创作领域出现了对西方现代 小说技巧的模仿和学习
❖ 文学理论方面出现关于“现代派” 问题的争鸣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2、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创作潮流
❖ 伤痕文学 ❖ 反思文学 ❖ 改革文学 ❖ 寻根文学 ❖ 先锋小说 ❖ 新写实小说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2.1文学的复兴
❖ 伤痕文学:新时期文学的第一步,以小说创 作为主,着重表现 “文革”10年给人们肉 体上和精神上带来的创伤,具有浓重的感伤 情绪。
❖ 反思文学:把思考的线索延伸到文革以前的 政治生活,对过去的政治、文化进行反思。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新时期文学

浅谈寻根文学寻根文学的一个重要文学史意义就是推进了新时期小说艺术观念的转型。
这种转型是使新时期小说由传统载道走向现代审美。
寻根文学是一场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文化寻根运动和文学思潮。
作为一个沉淀的文学历史事实,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地位和意义日渐为人们所漠视。
但在重新整理当代文学史的今天,对寻根文学的意义再发掘,有着现实的必要。
今天看来,在20世纪80年代文学思潮的更迭中,寻根文学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一个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就是推进了新时期小说观念的转型。
可以说,以寻根文学为界,20世纪80年代文学前后期的艺术观念截然不同。
季红真认为,“寻根文学”使“新时期文学”基本上完成了艺术改变,继之而起的文学思潮几乎都受到了“寻根文学”的影响。
在寻根作家中,对寻根文学思考最为深入,最为系统,探索最富创造性的作家当属韩少功。
他在1985年相继发表的寻根文学纲领性文章《文学的“根”》与寻根文学标志性小说《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等,显示出他在理论与创作上的高度自觉。
寻根文学对新时期小说艺术观念的转型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是促成了其由传统的功利载道型向现代审美愉悦型的转变。
寻根文学之前的当代文学整体格局,是以建立在反映论基础上的功利载道型文学为主导地位。
粉碎“四人帮”以后,虽说有形的政治桎梏已经打碎,但无形的“政治情结”依然缠绕着作家,用文学担负起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批判成为当时很多作家创作的内在驱动力。
即便后来成为寻根文学主将的韩少功也不例外,他的初期代表作《月兰》、《西望茅草地》等都以“文革”作为历史背景,以现实主义为主要手法,展示“文革”留给人的心灵创痛和悲欢离合,呼应了时代潮流,应合了当时社会政治心理,因而在国内引起了一定影响。
但从根本上说,这类文学仍属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写作成规和话语系统,其功利性的实用追求,使得文学在实质意义上已沦为工具而丧失了其作为艺术的自我本质属性。
文学是一门艺术,以审美为本质功能。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十七年戏剧:▲戏剧分类:话剧(独幕剧、多幕剧)、歌剧(西方歌剧、民族歌剧)、戏曲(国剧、地方戏)▲戏剧特点:直观性、虚拟性、假定性、逼真性。
▲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属西方“舶来品”。
▲戏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的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梅兰芳体系:近二百年来优秀地方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京剧构成的重要的戏剧体系,与德国布莱希特体系、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合称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
▲社会主义教育剧:1962年后充分发挥戏剧的教化功能,着眼于思想教化乃至政治教育。
丛深《千万不要忘记》(原名《祝你健康》)、陈耘《年青的一代》、沈西蒙和吕兴臣《霓虹灯下的哨兵》、张仲明《青松岭》等。
▲传统戏:客观上属于古典戏剧范畴;现在而言是经过多年流传,在内容与形式上表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欢迎,在当代又得到重新整理、改编、加工的剧目。
▲现代戏:是中国现代戏曲的通称。
是利用传统戏曲的艺术形式,以现代艺术观念创作、演出,反映现代人生活的戏曲,是对传统戏剧进行全新的艺术改造,在内容上是现代的、全新的。
▲新编历史剧:今人以当代的生活观念,观照古代人生活内容,以当代观念解读古代题材,同时利用传统戏曲的艺术形式,来进行创作演出的剧目。
目的:“古为今用”,重新焕发艺术光辉,为今人所用;“以古鉴今”,对现实生活有所映射但还是要看具体内容来具体分析。
问题:过于美化历史人物。
▲歌剧: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
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歌剧概念。
文革时期:▲“三突出”创作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八个“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地下文学(潜在写作):与当时为政治服务的主流文学相背离,具有民间化、个人化的特点。
中国现代小说脉络

中国现代小说脉络第一个十年(1917--1927)这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作家们在批判旧的封建文学的同时,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学,以全新的小说观念和艺术思维方式,创造出充满“五四”时代精神的作品。
鲁迅:以高度成熟的小说创作,完成了给中国现代小说奠基的重任,开创了中国现代代小说的现实主义主潮,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
问题小说:以探索社会问题为主要内容,又称五四问题小说。
以冰心和卢隐等代表。
人生写实派小说:以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为代表乡土小说: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乡土写实小说。
以废名(冯文炳)、许杰、许钦文、鲁彦、台静农、徐玉诺、王思玷等为代表。
“自我小说”流派:也叫“自叙传”抒情小说派,以表现自我,重自我抒情为主要特征1921年7月,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田汉等人发起组织创造社,强调文学必须表现自我表现作家“自我内心的要求”。
一批作家,面对民族的苦难,倾泻出他们或昂扬乐观,或悲哀苦痛的内心情感与要求,为祖国命运与个人生活而焦虑的层层郁积,形成了他们丰富而强烈的内心情感。
第二个十年(1927--1937年7月)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期和繁荣期,三十年代的社会变动,对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形成了“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学流派对峙而又互渗的局面。
同时,小说的题材得到空前的开拓,短篇小说进步惊人,出现了张天翼、萧红、沙汀等短篇新秀。
但是作为这时期小说的代表与标志的是能容纳较为广阔的社会历史内容的中长篇小说,巴金、老舍、茅盾、沈从文等人杰出的创作,为中国现代小说耸起一座座丰碑。
此外,小说内容与风格在门类上也取得重大的进展,有社会剖析小说,心理分析小说,世俗讽刺小说,抒情小说等。
左翼小说:强调跟进时代,反映重大题材,表现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抗。
以蒋光慈,柔石等为代表。
其中主要是以蒋光慈为代表的“革命小说”流派,代表作品《少年漂泊者》。
当代文学史

8O 年代小说历经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通俗(或大众)小说、现代派(或先锋、新潮)小说、新写实小说等七个发展阶段。
《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回答》的作者是(北岛);《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谢惠敏是小说《班主任》中的人物;丙崽是小说《爸爸爸》中的人物;印家厚是小说《烦恼人生》中的人物。
《山上的小屋》作者是(残雪);《一地鸡毛》的作者是(刘震云);《岗上的世纪》的作者是(王安忆)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出现了(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曲》等带有“黑色幽默”特点的现代主义小说。
《双桅船》的作者是(舒婷);《一代人》的作者是(顾城);《迷途》的作者是(北岛)。
《春之声》的作者是(王蒙);《山上的小屋》的作者是(残雪);《一地鸡毛》的作者是(刘震云)。
把散文当成诗来写的散文作家是杨朔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秦牧和王朔年龄相仿、写作又差不多同时起步的余华、苏童、格非、马原等,他们大多写作的是先锋小说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新时期,巴金的《随想录》以其巨大的震憾力和无情的自剖精神震动了文坛。
新时期的朦胧诗人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上城》、《陈奂生出国》为代表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新时期,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等报告文学和谌容的《人到中年》等小说对于知识分子的讴歌和关注,使知识分子题材成为这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突出现象。
中国当代文学

1、自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4、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蝴蝶》、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5、新时期,巴金的《随想录》以其巨大的震憾力和无情的自剖精神震动了文坛。
6、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出国》、《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7、新时期,徐迟的《哥德巳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等报告文学和谌容的《人到中年》等小说对于知识分子的讴歌和关注,使知识分子题材成为这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突出现象。
8、80年代初,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蝴蝶》等作品以意识流手法为特征,突出表现人的意识活动,发展了中国小说的创作,形成了一种文学时尚。
9、21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韩冬为代表的新生代诗歌的出现,宣告了“朦胧诗”不再先锋。
10、80年代中期以后,以马原洪峰、余华、格非、孙甘露等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述革命。
11、80年代中期以后,以方方、刘震天等为代表的新写实主义小说,摒弃了传统的功利性和典型化、英雄化,专注于普通人生和现实生活的原生状态。
12、80年代中期以后,以苏童莫言、叶兆言为代表的新历史小说将眼光从现实转向历史,摆脱了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方法,致力于民间社会原始形态的还原和历史文化的雕刻。
13、80年代以后,散文创作借助于现代传媒的发达和活跃,制造出了“文化散文、生活散文、智者散文热”、“报人散文、女性散文热”、“学者散文热”等一个个热点,率先进入了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惠敏 的形象及其意义
如果说宋宝琦的堕落使人感到愤懑,那么 谢惠敏思想所受的伤残就更令人触目惊心。这 个本质纯正、品行端庄的女孩子,正处于求知 心切、积极向上、活泼健壮的年华。可是现在 出现在人们面前的却是个教条古板、头脑僵化 甚至连四肢关节也显得不强不灵的畸形儿。她 在生活中除了知道绷紧“阶级斗争”这根弦和 按“四人帮”在报纸上宣传的“章法”行事以 外,其余就概无兴致。从对待《牛虻》的态度 上,反映了她与宋宝琦同样的愚昧无知 。
b. 人性反思
a) 古华《芙蓉镇》 b) 善恶之争、伦理批判
c. 民族性反思
a)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 b) 国民性问题、主奴意识
d. 苦难反思
a) 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等 b) 生存的苦难本质与主体觉醒
B.从伤痕到反思
c. 现实社会反思
a) 谌容、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b) 因袭的传统与现代社会不和谐处
生》、王蒙《布礼》《蝴蝶》、张贤亮《绿化树》《灵与肉》、茹志鹃《被 剪辑错了的故事》、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谌容《人到中年》、刘真《黑旗》、叶文玲《心香》、张一弓《犯人李铜钟 的故事》、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反思小说类型
a. 政治反思
a) 王蒙《蝴蝶》、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b) 党群关系、执政者自省
伤痕
理 性 精当 神代 的作 深家 化 。
反思
对 的现 关实 怀变
革
改革
70
年
代
末 到
治即具下“ 学伤
80
层文有的改 采痕
年 代 初
面 的 观 念 启 蒙 。
学 立 足 于 社 会
文 学 启 蒙 的 性
主 导 性 政 治 话
革 开 放 ”
社 会 情
用
“ 拨 乱 反 正 ”
、 反 思 、 改 革
政质语境 文
从维熙的“大墙文学“(《大墙下的红玉兰》、《雪落黄河 静无声》、《风泪眼》等);
另一类表现的主要是平对于“文革”的感受
《我该怎么办?》、《在小河那边》、《枫》、《啊!》、 《我是谁?》、《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以及张弦的《记 忆》、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 伤
痕
文
学 直接表现十年动乱中的苦难、抗争和各种
特 任务的悲剧命运;
征 主人公都是无辜的受害者,而施暴者是极
】
左的政治势力 艺术上一般比较粗糙、直露,对文革的批
判常常显得简单化。
本节内容:
造 成 的 创 伤
文 革 给 人
伤痕
理 性 精当 神代 的作 深家 化 。
反思
对 的现 关实 怀变
革
章永璘的形象
张贤亮的《绿化树》和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塑造了一个从劳动人民 身上得到精神净化的知 识分子章永璘形象。
章永璘也是极 度痛苦和矛盾的。 他面对着的是知 识分子的良知与 现实中被迫沉沦 的极大矛盾。
在《绿化树》中,马缨花对他的爱使章 永璘既珍视、感动而又不忍接受。接受它 则是自身价值的磨损与牺牲,抛弃它则又 是良知和真爱的毁灭。
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 以及稍后问世的长篇小说《将军吟》(莫应丰)、《芙蓉 镇》(古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等
伤痕文学是政治性很强的文学,是“服务”于政治的文学
伤痕文学被认为是“革命现实主义的复归”,但在许多方面 突破了革命现实主义的思想和艺术规范。
伤痕文学包含两类作品。一类承袭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弘扬 革命的理念,讴歌英雄人物
“就是头断了,她的血身子也将永远地随着他!”
36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的黄香久虽充满着 肉欲,但毕竟是她使章永璘在爱抚中得到自信, 最终站立成为“人”的。这里指的“人”应该 说是知识分子精神的复苏和重生。然而遗弃黄 香久似乎给人的感觉是对赤裸真善的戏弄,是 站立起来走路的新人对母性的遗弃和践踏。然 而永远伏在黄香久的怀里却又是对他精神价值 的埋没和戕害。张贤亮以那种如身临其境的笔 触着实写出了在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某种尴尬 来。
,,
一、伤痕、反思、改革小说
1、“伤痕”、“反思”和批判的现实主义
伤痕文学
1977年11月,刘心武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 《人民文 学》)
1978年8月,卢新华发表短篇小说《伤痕》(《文汇报》)
中杰英的《罗浮山血泪祭》、冯骥才的《啊!》、宗璞的 《我是谁?》、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
陈国凯的《我该怎么办?》、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郑 义的《枫》等
29
张贤亮的小说创作
张贤亮因1957年发表诗《大风歌》 被划为右派。1979年重新写作后 的小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 表现8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 如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中 篇《龙种.》、《河的子孙》;一 部分则主要以自身近二十年“苦 难生活”经历为素材,如《土牢 情话》、《灵与肉》、《绿化 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长篇《习惯死亡》。
黄久香创造了章永璘,章永璘却是一定要 超越黄久香的,正如张贤亮在作品中最后说的:
“啊,世界上最可爱的是女人! 还有比女人更重要的, 女人永远得不到她所创造的男人!”
《绿化树》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应该说是两部历史小说,是知识分子在 特殊时期的心灵史。对于曾经被错划为 右派,并下放到宁夏农场参加劳动的作 家张贤亮来说,正因为经历了那漫长而 又充满坎坷的艰苦岁月,心灵受到了史 无前例的震撼才使他深深思索和检讨知 识分子的历史命运的。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区别:
伤痕文学是反思文学的源头,反思文学是伤 痕文学的深化。 (1)内容上,文革/建国30年以至更早的革 命历史时期; (2)情感上,情感性宣泄/冷静的理性思考; (3)表现方式上,单一的政治批判/社会历 史、文化心理的全面反省。
“反思文学”的思想艺术成就及意义
(1) 把理性批判精神注入了文学,所涉及的问题即 是政治批判又超越了政治批判,使之更加理智、 冷静;
28
班主任张俊石的形象
作者把他对生活的激情和对祖国未来的信念 都熔铸在班主任张俊石的形象中。这位工作在平 凡岗位上的人民教师,他的一个最可贵的优点, 是善于从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去考察、研究孩子们 的心灵,从对社会的广泛观察和了解中去探寻救 治孩子们心灵创伤的途径,从而表现了一个人民 教师深邃的目光和宽广的襟怀。为了祖国的未来 而毫不犹豫地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疗救“四人帮” 坑害的孩子、铸造丰富而美丽的革命灵魂的伟大 事业中。张俊石这一形象使人们对新一代的健康 成长充满了信心。
张贤亮作品
伤痕小说《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反思小说《绿化树》
写知识分子章永璘在苦难的肉体磨难中所经受灵 魂洗涤的心理历程。马樱花。
张贤亮小说描写的主人公:
苦难使之成为有价值的人,苦难经 历使之富于理性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感情的历程―唯物论者启示录》
《绿化树》是张贤亮的 《感情的历程――唯物 论者启示录》系列小说 中的第一部,发表于 1984年2月,它是“右派” 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对党和人民的关系的反思和对官僚主义的批判;
王蒙《蝴蝶》
对扭曲的人格或不健全的文化心理以及国民性的 剖析和针砭。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反思文学
三种反思方式: 历史反思、现实反思、生命反思。
反思文学的特征: 从社会、政治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
从历史经验的高度揭示文革的荒谬性和对“人” 的全面伤害;
主题深刻,具有很强的理想色彩。
40
第三节 王蒙的小说
王蒙
193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南皮 1948年,中学时入党 1956年,发表《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1958年,北京郊区接受劳动改造 1963年,到新疆文联、农村、五七干校 1978年,回京 1983年,任《人民文学》主编 1986-90年,任文化部长 2002年,任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院长
改革文学的主要特点:
1、热忱呼唤改革,对改革的进程作了及时快 捷和持续的反映和描写;
2、力图整体反映变革中的时代、社会与人, 描绘出改革是一个夹杂着挫折、失败、困惑, 但又高扬着理想希望的不可逆转的复杂过程;
3、创造了一批改革家、开拓者形象为中心的 “当代英雄”。
改革文学调整了文学反思历史,向后看的 视点,使文学“回到当下”。
改革
反 思 文 学
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 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是伤痕 文学在社会内容上的扩展和深化。 它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 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建 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反思文学
最早问世的反思小说—— 1979年上半年,茹志鹃的 《剪辑错了的故事》
反思文学作品:华《芙蓉镇》、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路遥《人
第二节 刘心武与张贤亮的小说
刘心武--伤痕文学
刘心武《班主任》揭露了文革对宋宝琦、谢 惠敏等青少年灵魂的扭曲和精神的伤害,通过 他们的畸形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畸形本质, 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 时代呼声。
宋宝琦的形象
小说中的宋宝琦,还不足十六岁,就走上 了犯罪的道路,这是十年动乱中我们社会的一 个不足为怪的现象。作者将这一现象放到艺术 的聚光灯下,无疑是为了引起人们对它的应有 注意。但是作者并没有把笔墨花费在描写宋宝 琦如何斗殴逞凶、聚众闹事上(读者从他那被 打裂过又缝上的嘴唇上的疤痕完全可以想见到 这一点),他所紧紧抓住的,是对这个“有幸 生活在我们这个不愁吃不愁穿的社会里”的小 青年堕落为小流氓的原因的探索。
新时期
小说
寻改反伤 根革思痕 小小小小 说说说说
• 以描写“伤痕”为发端,经过“反思文学”、“改 革文学”等发展阶段,在恢复和发展现实主义传统 中实现文学观念的重整与突破。
第 一 阶 段
第
二
• 小说创作由以现实主义为主潮而走向 多潮头竞争的探求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