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散文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论丰子恺散文的艺术特质

论丰子恺散文的艺术特质
牙 塔 》 中介 绍 英 国 随 笔 时 提 到 的话 语 情 境 :
“ 果 是 冬 天 ,便 坐 在 暖 炉 旁 边 的 安 乐 椅 如
上 ,倘 在 夏 天 ,则 披 浴 衣 , 啜 苦 茗 ,随 随 便便 ,和 好 友 任 心 闲 话 ,将 这 些 话 照 样 地 移 在 纸 上 的 东 西 ,就 是 esv 。这 种 “ sa ” 随

闲话 语 境
所谓 “ 境 ” 语 ,它 是 由 作 者 精 心 选 用 的
与作品 特定 内容 相 联 系 的 特 定 话 语 方式 、
结 构 方 式 以 及 文 体 风 格 等 因 素 所 营 造 出 的
“ 围” 氛 ,同 时 它 也 代 表 了 作 者 独 特 的 文 学
趣 味 以及 读 者 领 悟 这 种 氛 围 时 特 定 的 审 美 感受 。
随便 便 和 好 友 任 心 闲 话 ” 就 是 丰 子 恺 散 文
中体 现 的 “ 围” — — 闲 话语 境 。 氛 其实 , 自 “ 四” 时 期 的散 文 开 始 , 五
收 稿 日期 : 2 0 0 1一l 1—2 O 作 者简介 :陈艳 玲 ( 9 6一) 17 ,女 ,湖 南株州 人 ,肇 庆学 院中文 系助教 ,硕 士 ,主要从 事 中国现 代文 学研究 。
而 且 它 像 一 棵 参 天古 树 , 在 笔 直 的 树 干 上
分 出无 数 的 枝 枝 权 杈 ,但 又 在 蔓 延 之 中始 终 归 附 在 树 干 上 。 丰 子 恺 自 己说 过 ,他 的
散 文是 “ 者 休 息 的 时 候 ” 的歌 声 ,“ 边 劳 身 的琐 事 , 日常 的 见 闻 , 断 片 的 思 想 ,无 端
周作 人 最 满 意 的散 文 语 境 恰 如 厨 川 白 村 一 般 :“ 在 江村 小 屋 里 ,靠 玻 璃 窗 ,烘 着 白 如

浅议丰子恺散文的空白艺术

浅议丰子恺散文的空白艺术

朱 红林 :浅 议 丰子恺 散文 的空 白艺 术
中的 ‘ 白 ’ 空 。随 意性 的几个 片 断 ,虽 留下 了空 白 ,
Hale Waihona Puke 的笔触描 绘 了李 叔同 的五 幅 肖像 ,表现他 的 “ 认 真 ”精神 。第 一幅 描写 的是 在 上海 读 书 时 的李 叔 同 的穿着打扮 : “ 丝绒碗 帽,正 中缀一方 白玉,曲襟
背心 ,花缎袍 子 ,后 面挂 着 胖辫 子 ,底 下 缎 带扎 脚 管 ,双梁厚 底 鞋 子 ,头抬 得 很 高 ,英 俊 之 气 ,流 露
空 白 ,本是 一 种 绘 画技 法 。它指 的是 画家 在 画 中留 下 空 白 ,欣 赏 者 借 助 联 想 、想 象 去 补 充 那 些
用写 生取景 的 方式 ,抓 住 所写 对 象 的特 点 ,用 白描 手 法 ,寥 寥数 笔将 人 物 特 征 和场 面勾 画 出来 ,使 文 中形 成鲜 明 的画面 。他常常 忽略人物 和事件 的背景 ,

地带。“ 散文的写作 ,一定要确立一个基本的思想 : 让读者 也成 为文 章 的创 作者 。在 阅读欣 赏一 篇 散 文 时 ,阅读者都会根据 自己的生活 、知识、体验进行 丰富 的 想 象 和 补 充 。正 是 通 过 这 种 想 象 和 补 充 , 体现这一基本思想 ,散文的描述和抒情 ,一定 是 留 下 空 白,即 留 下 让 读 者 充 分 展 开 想 像 的 余 地 。 Ⅲ ’ ’ ’ 丰子恺 信 奉 “ 诗 文好 处 ,全 在 于 空 ” ④他 的 凡 。 为文作 画都讲 究 留 白。他 的漫 画总 是 在空 白的 背景 上 ,用 极简洁 的线 条勾 勒 大致 的轮廓 ,从 而使 欣 赏 者能够用 想象 来填 充 视 觉 意象 的空 白处 ,获得 最 大 的审美效 果 。其 文如 画 , “ 子恺 的散 文创 作 大 都 丰 是 随笔式 的感 想 的 记 录 ,注 重 对 生 活 片 断 的 叙 写 ,

丰子恺《寄宿生活的回忆》,表现风趣幽默的词

丰子恺《寄宿生活的回忆》,表现风趣幽默的词

丰子恺《寄宿生活的回忆》,表现风趣幽默的词
摘要:
一、介绍丰子恺及《寄宿生活的回忆》
二、分析文章中的风趣幽默表现
三、总结丰子恺在文章中对寄宿生活的回忆
正文:
丰子恺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散文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生活感悟著称。

《寄宿生活的回忆》是丰子恺回忆童年时期寄宿生活的散文,通过风趣幽默的词句,展现了他对那段时光的怀念和感慨。

在《寄宿生活的回忆》中,丰子恺运用了许多风趣幽默的描绘手法。

例如,他生动地描述了宿舍里的臭虫:“它们有极大的本领,白天藏起来,晚上就倾巢而出,在我们的被窝里开会。

”这种形象的比喻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也让读者对那个年代的住宿条件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此外,丰子恺还以幽默的笔调讲述了宿舍里的争抢水源之战:“我们这些小萝卜头,为了争抢水源,简直是拿着性命在拼。

”这里的夸张手法让人感受到了作者童年时期的调皮捣蛋,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生活艰辛。

在文章中,丰子恺还通过讲述自己与同学们的趣事,表现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的乐观精神。

例如,他们为了逃避午睡时间,想出了各种借口:“头痛、肚子痛、脚痛,什么痛都有。

”这种轻松幽默的叙述,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

总之,《寄宿生活的回忆》通过丰子恺风趣幽默的词句,展示了一段难忘的
童年时光。

《送考》(丰子恺)上课

《送考》(丰子恺)上课

1914年,丰子恺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 校。在这所学校里,丰子恺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 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miǎn尊。
前者不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也在 为人处世上为他作了榜样;而后者所提倡使用生 动活泼的白话文、如实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的 主张,则始终被他奉为圭皋,成为他以后散文创 作中的最可亲可爱的特点。
主题:纯情率真、童心洋溢 选材:琐屑平凡、以小见大 语言:自然随意,朴实无华。
朱自清的《儿女》片段
于是这个说,“我坐这儿!”那个说,“大哥不让 我!”大哥却说,“小妹打我!”我给他们调解, 说好话。但是他们有时候很固执,我有时候也不 耐烦,这便用着叱责了;叱责还不行,不由自主 地,我的沉重的手掌便到他们身上了。于是哭的 哭,坐的坐,局面才算定了。接着可又你要大碗, 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 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 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妻是 照例安慰着他们,但这显然是太迂缓了。我是个 暴躁的人,怎么等得及?不用说,用老法子将他 们立刻征服了,虽然有哭的,唇上判决下来,他的每一句话好 像一个霹雳,我几乎想包耳朵……不期说过之 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 疑了。”
——考试的结果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震 动。
小结: 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刻
画了考试给孩子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让他们失去了这个年龄该有的童真。
在这几个场景中,作者对这种考试的 态度又是如何的呢?
——学生们都把这考试当作今后 荣华富贵的踏板,从中也流露出了我 对考试制度的弊端的憎恶。
在这几个场景中,作者对这种考试的 态度又是如何的呢?
“不久,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 校。”
——考试本来应该是很严肃的事情, 而“捞”却是很随便的,说明无论考得 如何,每一个学生都有学校可去,但学 生还是对考试很紧张,他们看待考试的 性质决定的,这也表露出作者对考试制 度的不满。

【文学常识】丰子恺简介

【文学常识】丰子恺简介

【文学常识】丰子恺简介大家好呀!今天咱就来聊聊丰子恺这位超有意思的文学大家哈。

一、丰子恺是谁呀。

丰子恺可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散文家、翻译家呢。

他1898年出生在浙江桐乡石门镇,那可是个充满江南水乡韵味的好地方哟。

他原名丰润,又名丰仁,后来才改名为子恺,笔名有“TK”。

二、他的成长经历。

丰子恺从小就对艺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他早年曾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在那里接触到了很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受到了很好的艺术启蒙。

后来呀,他还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等知识,这一段留学经历对他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呢。

三、艺术风格特点。

1. 绘画方面。

丰子恺的绘画风格那叫一个独特。

他的画常常以日常生活为题材,像儿童、老人、动物这些都是他画里常见的元素。

他的画线条简洁流畅,色彩淡雅,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而且呀,他的画充满了童趣和诗意,看着他的画,就好像能感受到那种宁静又美好的生活氛围,让人心里暖暖的。

比如说他画的瞻瞻底车,把小孩子的天真烂漫表现得淋漓尽致。

2. 文学方面。

他的散文也写得特别棒。

文字简洁质朴,却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发现美好和温暖,然后用细腻的笔触把这些感受表达出来。

读他的散文,就像是在和一个老朋友聊天,听他讲述那些生活中的小趣事,让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启发。

像给我的孩子们这篇散文,充满了他对孩子们的爱和对童真的赞美。

四、代表作品。

1. 绘画作品。

除了刚才提到的瞻瞻底车,还有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护生画集等。

护生画集可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哟,这部画集以慈悲护生为主题,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作,倡导人们爱护生命、尊重生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2. 文学作品。

有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丰子恺散文选集等。

在这些作品里,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风格,记录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温暖。

五、对后世的影响。

丰子恺对后世的影响那可大了去了。

艺术人生――丰子恺漫画和散文欣赏

艺术人生――丰子恺漫画和散文欣赏

第四章艺术人生―丰子恺漫画欣赏前言画家、作家、艺术教育家,这就是读者心目中的丰子恺,三位一体的丰子恺,过着艺术人生的丰子恺。

丰子恺在《我与弘一法师》一文中说过,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接近。

又说,他没有追随老师达到宗教的层次,而是停留在艺术的层次,是因为他“脚力小”,也就是“人生欲”不够强大的缘故。

其实,丰子恺望着宗教的高度,做着艺术的实事,也跟他的艺术观有关。

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是丰子恺一直强调的:“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

故艺术非专科,乃人人所本能;艺术无专家,人人皆生知也”。

抱着“事事皆可成艺术”这样的主张,丰子恺过着艺术化的人生,或者说,他已经把人生艺术化了,他已到了与宗教相接近的艺术最高点;而为了实现“人人皆得为艺术家”的主张,“出艺术之深宫,辞艺术家之尊位”,他身体力行,做着一个艺术教育家的实事。

子恺先生在《我的漫画》一文中说:“在得到一个主题之后,宜用文字表达的就写随笔,宜用形象表达的就作漫画”。

他常说:“漫画和随笔是一对孪生姐妹,或用线条,或用文字,表现工具不同而已”。

漫者,随意也,因此,他的随笔实际上也可称为“漫文”。

丰子恺先生生平简介丰子恺,原名丰慈玉,又名丰润、丰仁,浙江桐乡人,画家,音乐教育家。

自幼学习多种民族乐器。

毕业于崇德县第三高等小学,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吴梦非、刘质平、潘天寿同学,师从李叔同;1919年毕业,与吴梦非、刘质平共同创办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并发起创办中华美育会。

1921年春赴日本东京留学,主修美术音乐,同年冬天回国。

后执教于上海多所中学。

1929年,任开明书店编辑。

1933年回故乡石门镇建造“缘圆堂”住宅。

1936年,参加中国文艺家协会。

1938年赴武汉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任《抗敌文艺编委。

1942年曾任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务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定居上海。

曾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

自1960年始,长期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

传神妙笔绘童心——丰子恺散文《送考》赏析

传神妙笔绘童心——丰子恺散文《送考》赏析

万方数据
传神妙笔绘童心——丰子恺散文《送考》赏析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于大鹏
新高考(高二语文) New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 2013(1)
引用本文格式:于大鹏 传神妙笔绘童心——丰子恺散文《送考》赏析[期刊论文]-新高考(高二语文) 2013(1)
可使他们立起身“被公共汽车碾死”。
此处写得动人心魄,扣人心弦,一群血肉丰满的孩子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用独具匠心的对比透视童心。文章有多处对比,或将孩子与成人比,或孩子之间作比,显示出作者 的匠心。如在赶考路上,面对热火朝天的抗旱场面,“我”是“不胜感动”,孩子们却“如同不闻不见”“向两 岸看了一看”,埋头在复习资料中,并提许多问题来为难老师,相互取乐。强烈的对比表现了孩子们不 谙世事、纯真乐观的内心世界。再如,考试前,“五点钟就被他们吵醒”,写出孩子激动的心情;“有几个十 二三岁的女孩,愁容满面地上车,好像被押赴刑场似的”,显示出女生的紧张。而考试以后呢?“许多孩 子活泼地回来了”,反映孩子考后一身的轻松;“一进房间就凑作一堆讲话”“议论纷纷,沸反盈天”,表现
孩子E于讨论的情景。前后对比,将孩子内心的前后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精彩异常。
用真切率真的语言展示童心。如考后讨论答案时,“男的孩子高声地叫:‘我横竖不取的!’女 的孩子恨恨地说:‘我取了要死!”’直率的语言显示出孩子别样的心理。等待发榜时,老师久去不 来,“有的女学生背地里骂他‘死掉了’,有的男学生料他‘被公共汽车碾死”’。童言无忌,孩子率 真、可爱的天性溢于言表。而所有的学生谈的都是“我们的学校”之类的话,“我们”一词倍感亲切, 表明孩子们已经忘记烦恼,对未来充满了向往。 此外,极尽传神的心理描写,“拉家常”式的自然话语,都在不经意中展示着纯真的童心世界。丰子 恺说:“我相信—个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则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一定温暖、和平 而幸福。”正表现了这位善良仁慈的艺术家对纯洁无邪的童真的赞美和对儿童世界的热爱和向往。

丰子恺儿童题材散文研究-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丰子恺儿童题材散文研究-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丰子恺儿童题材散文研究摘要丰子恺一生热爱儿童,在他眼里,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灵性的人,他们有别于成人的虚伪,是全身心尚未公开的真人。

作为一位精通音乐和绘画的文学家,丰子恺巧妙地将音乐和绘画的技巧运用到散文的创作之中。

在丰子恺的儿童题材的散文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叠词、拟声词的出现,从而使得文章变得灵动,富有音乐美。

与此同时,丰子恺又巧妙地运用留白的艺术技巧,勾勒出一幅又一幅真实的人间生活图景。

本文主要基于丰子恺独特的儿童观,从语言、构图、意境等角度,结合丰子恺具体的文学作品去探讨其儿童题材散文中所蕴含的音乐美、绘画美和朴素美。

关键词丰子恺儿童观儿童题材散文The study on Feng Zikai’s children’s proseAbstract Feng Zikai loved children all his life.In his eyes,children are the most spiritual people in the world.They are not the hypocrisy of adults,but real people who have not been exposed.As a literary master of music and painting,Feng Zikai skillfully applied the skills of music and painting to the creation of prose.In Feng Zikai’s children’s prose,we often see the emergence of some reduplicated words and onomatopoeia,which makes the article smart and full of music.At the same time,Feng Zikai also skillfully used the art of blank,draw the outline of a real picture of human life.Based on Feng Zikai’s unique view of children,this paper combines his literary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anguage,composition and artistic conception.Key words Feng Zikai view on children children’s prose目录引言 (1)一、丰子恺的儿童观 (1)二、丰子恺儿童题材散文的艺术特色 (3)(一)题材 (4)(二)语言 (5)(三)构图 (6)(四)意境 (7)结语 (8)参考文献 (9)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年论文 题 目

姓 名 学 号 专业年级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丰子恺散文的艺术特色 丰子恺既是著名的漫画家,音乐家,又是一位富有个性和才情的散文家,著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率真集》等。 他的散文在艺术上颇具特色,目前对于他的散文艺术已有部分研究,如江苏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型的《文学与绘画的结合的范例》,他以《两场闹》为例,分析了丰子恺散文中体现出来的具体的画面,重点阐述了丰子恺在散文创作的过程中所融入的绘画技术。又如北京师范大学陈亚丽,毋霞的《丰子恺散文浅论》从丰子恺散文的佛学思想,文质的纯真方面对其散文做了一系列论证,以其代表作《秋》,《剪网》,《大帐薄》为列做了具体而充分的描述。再有福建师范大学的张胜璋的《丰子恺散文的艺术风格》一文,对丰子恺散文中的童真和自然作了简明的介绍 现将从丰子恺散文中的音乐美,绘画美,朴实美三个方面做进一步补充。

一 音乐美 音乐美:原指诗歌创作中对格律和韵律有很好的把握,引申到散文,指散文的文字中流动出让人能产生听觉美感的文章。 作为音乐家的丰子恺,在其散文创作中大量的穿插了对声音的描绘以及运用了声乐的比喻,这种无形的渗透使其散文在静态中有了灵动感,比如在《闲居》一文中,把春比喻成门德尔松,将无声的春天赋予门德尔松乐的明澈,文雅而不失热情奔放。把夏比作贝多芬,将夏日那难以描绘的热烈用贝多芬音乐的爆炸性的重音、高低音区的对置、切分音以及强有力的渐强表达更加“强烈的情感”,其“炽热表达”的方式给了夏一个完美的诠释,将秋说成是肖邦,舒曼,无以言说的悲凉之感顿时深入读者的心身,冬天就是舒伯特的曲子,行云流水般的流畅中欲罢不能的歌唱性透露出柔情简约的格律,在这样的比喻中抽象而难以捉摸的四季在作者笔下成了一首首不同风格的曲子,此起彼伏的在耳畔缠绕,如果不是这样的比喻,那么文中的表达将不再生动而富有灵气。 又如《作父亲》这篇文章中写道:“许多‘咿哟,咿哟’的雪球和一群‘好来,好来’的孩子就变成了咫尺天涯”写出了小鸡的咿哟,咿哟的叫声和孩子们好来,好来的赞叹声,将买小鸡的场面生动活泼的显现出来,让人可以在这些简单明了的声音描写中感受到孩子们看到小鸡时的那份欢快和兴奋之态,又如一曲活泼爽朗的童歌,将天真烂漫的孩童化作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在这音符中诞生着欢快美的音乐美。 再如《晨梦》,其中“天一亮,小孩子就醒来,小鸟儿在我耳边喧聒,又不绝的催我起床。”这一句写出了孩子们一早起来的吵闹声,以及来到父亲耳畔叽叽喳喳唤父亲起床的场景,将一群可爱的精灵化作一群清晨从窗外飞来的小鸟,那份清新,宁静在这曲清晨的欢歌中跃然纸上,这是孩子们的吵闹声,却是父亲心里似烦却喜的天籁,在这样一个晨光中,听着如此心悦的歌声从梦里醒来,感受到的是人生的无限幸福与知足,由此,作者笔下的晨梦不仅由文字映入我们的眼睛,更化作一缕旋律飘入我们的耳朵,在这样的双重美感呼应下,使丰子恺的散文不经意间铺满了声音的美妙感,即音乐美。

二 绘画美 绘画美:是指在描写一些景物与事物时,把事物的棱角与状态形容的非常的美.在散文中表现为无意中勾勒的完整的图画,使作者要表达的抽象而虚幻的事物变得具体形象,让读者能够毫不费力的感觉出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且这个内容在这种表达中有一种极充实的美感。 丰子恺,是散文家,同时也是漫画家,他的文章并不因为作为画家而刻意去实现文与画的结合,他所写的是毫无雕琢的文画的和谐统一,是来自于作家本身的修养及一种相辅相成的审美观,这样一种写作的构思不是经过刻意安排的,而是流露于心,《从孩子得到的启示》中有这样一段话:“坐在校旁的黄浦江边的青草堤上,怅望云水遥忆故居的时刻,许多小孩采花,卧草,争看无数的帆船轮船的驶进”其中的意象江边,青草堤上,孩子,花,帆船,使人幻想出无数的诗篇,在历史的滔滔江河中流淌,把静的意象和动的节奏两成一条伸入远方的线,在这静与动,远与近的结合中,一副思乡的惆怅图与一副童真无暇图形成鲜明的对照,远方的故居在成人的眼中露出忧愁,而眼前的花草,帆船在孩子的眼中却是金金闪闪的新奇,忧中带喜,喜中杂忧,这不仅是一副难以描绘的山水图,更是一幕满是情思的人间生活图。这样的描写是文的画,更是画的文,使得文章的绘画美明亮而突出。“秋天,芭蕉的长大的叶子高出墙外,又在堂前盖造一个重叠的绿幕,葡萄架下的梯子上不断的有孩子们爬上爬下。窗前的几上不断的供着一盆本产的葡萄。夜间明月照着高楼,楼下的水门汀好像一片湖光。四壁的秋虫齐声合奏,在枕上听来浑似管弦乐合奏。” 《告缘缘堂在天之灵》这一段文字写了作者回忆中的缘缘堂秋天的景致,芭蕉的长大的叶子高出墙外,这句话中长大和高出两个词用的极妙,若写成长大了的芭蕉的叶子比墙还高就将完全失色,作者的这种写法,将芭蕉赋予了生命力,这“长大”将芭蕉写成了个孩子,在岁月中慢慢的成长着,再用“高出”一词将芭蕉超过围墙。露出枝叶在墙外的动作有一跃而出之意,又似“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灵巧,这么两个动作将芭蕉这一景物洒在了水墨中,不仅是一幅芭蕉图,更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在这动态的生长中不远处又搭有静态的葡萄架,是一个重叠的绿幕,安静处,又有孩子在葡萄架下不断的爬上爬下,这两动一静,层层往下的结构使眼前的画面十分的和谐,这些是看的到得景象,也是实的事物,接着为这幅丹青洒了一丝月光,照着高楼,也照着这和谐的图景,四起的虫鸣此时又如锦上添花般得将这个场面缓缓托出,如此看来,在丰子恺的散文中,不仅句子中闪现出灵活的画面,句与句和成的段落又成了一幅整体的图,这些图与图之间不是拼凑而成,竟是达到了自然的融合,从而形成一幅更大的有机画,作者的这种文字不是水彩画绘成,却胜似水墨泼成的天然之作。 又有《自然》一文中“伛偻的老丐,像一幅米勒的木炭画,充满着哀怨之情,施与同情的人又买得一幅充满感激之情的画”,“普通的照相中的人物,都装着在舞台上演剧的优伶神气,或者南面而朝的王者的神气,或者庙里的菩萨像的神气,或好像正在摆步位的拳教师的神气。”前一段写街上伛偻的老乞丐,作者不着一墨,没有写老丐的神态外貌,也没有写他的可怜之状,却说像一幅米勒的木炭画,将读者的思维拉入米勒的画作中,顿时联想到《拾穗者》一画中的妇人那隐忍、谦卑,使人产生可怕的忧虑,借用名家画作来写眼前的老丐是在是比画作本身更令人心生沉重之感,而施与同情的人又买得一幅充满感激之情的画,没有将施与者得细小恩赐和老丐的感激涕零指装实写出来,但老丐的卑微却极易审视,后一段写照相之人的形态,几个比喻将各色各样的pose幽默的道出,有南面而朝的王者神气,有庙里菩萨像的神气,有摆步位拳教师的神气,将人物的动作,姿态浓缩与一个框架中,一个舞台中,一张照片中,实在是直观而又不乏生动。作者这一个个的形象比喻,一处出的景象铺写,构成的一幅幅无声却胜有声的画无不彰显着其散文中的绘画美。

三 朴实美 朴实美:质朴,无文饰。《庄子·天道》:“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成玄英 疏:“夫淳朴素质,无为虚静者,实万物之根本也。” 在丰子恺的散文中,无论选材方面,还是语言方面都极其的朴质,毫无修饰,无需用华丽的词澡,也无需借用奇特的意象,总是能在自然界中发现极简单普遍的事物,写出深刻而巧妙的见解,使其文章中飘逸着淡淡的,真真实实的美。在《吃瓜子》这一名篇中,写到中国人吃瓜子这一事件,其中“这种吃法不但‘的,的’的声音清脆可听,那手和头得转侧的姿势窈窕得很,有些儿妩媚动人,连丢去的瓜子壳也模样姣好,有如朵朵兰花。”这几句,在毫无色彩渲染中将中国的少爷小姐吃瓜的模样写得入木三分,又写到外国人吃瓜子“将瓜子塞进口中,‘格’地一咬,然而咬时不得其法,将唾液把瓜子的外壳全部浸湿,拿在手里剥的时候,滑来滑去,无从下手,终于滑落在地,无处寻找了。”“这回他剥时非常小心,把咬碎的瓜子陈列在舱中的食桌上,俯伏了头,细细的剥,好像修理钟表的样子”将不懂吃瓜子之法的人所闹的笑话写得有趣而滑稽,从而看出吃瓜子这小事中也有大学问,最后升华到:“试看糖食店,南货店里的瓜子的畅销,试看茶楼,酒店,家庭中满地的瓜子壳,便可想见中国人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消磨去的时间,每年统计起来为数一定可惊,将此道发展起来,恐怕是全中国也可消灭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呢.”得出了作者的思考,将作者从平淡的小事中看出的大道理写得有理有据,是在让人感觉到这支普通的笔中写出的不显眼的字却有莫大震撼力。而在《沙坪小屋的鹅》一文中,又选取了鹅这极不起眼的物来写,让人在不以为意中发现新景象,如写鹅的叫声:“其‘轧轧‘然的与鸭的大体相似,然却不同于鸭的琐碎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其声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喝叱。写鹅的步态:“从容大模大样的,颇似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正是它傲慢性格的表现”将鹅身上不同于其它家禽的细微之处得体的描绘了出来,而对鹅吃食的抒写更是细致入微,鹅是要吃冷饭的,需要水,泥,草三样东西下饭,吃的时候先吃一口冷饭,次吃一口水,然后到某地方吃一口草及泥,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譬如吃一口饭,倘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的大踏步前去吃一口水,再踏大步到一定的地方去吃泥,吃草。旁边还必须有一个人守候,像饭馆里的侍者一样。将鹅吃食的过程写得活灵活现,在这几个简单的动作中道出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富有朴实感,一幅乡间质朴图画又出现在读者的眼帘。再如《杨柳》,《蜜蜂》,《炒爆米花》,《楼板》等篇目都是以最普通的事物入题,写了杨柳虽是“最贱的”随处可栽,只需阳光,泥土和水就能生活,不比牡丹,葡萄藤,许多花木娇贵,但它却有下垂的特点,不像其它花木,只一心向上爬,爬到高处却忘了跟,只有杨柳它是最普通却又最懂得感恩的植物,又如蜜蜂,写蜜蜂被困在房内,总想从关闭的玻璃窗处飞出,平常蜜蜂在人的眼里是不善的动物,它会蜇人,但作者却从这个侧面写了蜜蜂为了生活频频碰到钉子后的不屈不挠,不管阻力多大,不管能不能出头,它都执著的坚持着,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生存需要的精神毅力,再如炒爆米花,将硬年糕爆过后原本质地致密,不易嚼碎,不易消化的爆米花就变得松脆易消化了,又从这个浅显的事理中得出一个道理,即有些事情只需转个弯或稍作加工,原本不够好的东西就能有质的突变。还有楼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