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脊髓损伤概述
脊髓损伤名词解释

脊髓损伤名词解释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外力作用或疾病导致脊髓神经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异常或损坏的一种疾病。
以下是对脊髓损伤常见名词进行解释:1. 脊髓:脊髓是神经系统中的一部分,位于脊柱内,起到传递信息和控制身体运动的作用。
2. 损伤程度:脊髓损伤可以分为不同的程度,如完全性脊髓损伤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完全性脊髓损伤指脊髓的功能完全丧失,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指脊髓的功能部分丧失。
3. 节段:脊髓被分为不同的节段,每个节段都与身体的特定部位相关。
通过确定受损的节段,可以评估脊髓损伤的范围和影响。
4. 椎骨:脊髓被椎骨所保护,椎骨构成了脊柱。
脊髓损伤可能与椎骨骨折或逸位有关。
5. 神经根:神经根是脊髓与周围神经相连的部分。
脊髓损伤可能导致神经根受损,引起感觉或运动功能障碍。
6. 感觉障碍:脊髓损伤可能导致感觉功能受损,患者可能出现触觉、疼痛、温度和位置感觉异常等症状。
7. 运动障碍:脊髓损伤可以引起运动功能受损,患者可能出现肢体无力、肌肉痉挛、步态异常等症状。
8.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脊髓损伤可能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导致排尿、排便、性功能、体温调节等方面的障碍。
9. 肤肌电生理检查:脊髓损伤的诊断通常包括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诱发电位等检查,用于评估神经信号的传导情况和脊髓受损的程度。
10. 脊髓损伤的分级:脊髓损伤可以根据患者的肌力、感觉和括约肌功能来进行分级,常见的分级系统包括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IS)分级和亚洲脊髓损伤分级等。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导致患者的身体功能受损,对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造成极大影响。
及早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脊髓损伤(借鉴资料)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
脊髓损伤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取决于原发性损伤的部位和性质。
在中医学属外伤瘀血所致“腰痛”、“痿证”、“癃闭”等病证范畴。
脊髓损伤可分为原发性脊髓损伤与继发性脊髓损伤。
前者是指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脊髓所造成的损伤。
后者是指外力所造成的脊髓水肿、椎管内小血管出血形成血肿、压缩性骨折以及破碎的椎间盘组织等形成脊髓压迫所造成的脊髓的进一步损害。
临床症状实验研究证明,原发性脊髓损伤常常是局部的、不完全性的,而损伤后在局部有大量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的释放和蓄积,使脊髓局部微血管痉挛、缺血,血管通透性增加,小静脉破裂,产生继发性出血性坏死。
这种脊髓损伤后脊髓中心部分大面积出血性坏死的自毁现象简称为出血性坏死,是脊髓损伤后继发的重要病理过程。
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的严重并发症,由于椎体的移位或碎骨片突出于椎管内,使脊髓或马尾神经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
胸腰段损伤使下肢的感觉与运动产生障碍,称为截瘫,而颈段脊髓损伤后,双上肢也有神经功能障碍,为四肢瘫痪,简称“四瘫”。
脊髓损伤的纵向定位1.2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急性病变时,早期其生理功能处于完全抑制状态,即脊髓休克,故在早期与脊髓完全性损伤很难区分。
慢性病变无脊髓休克表现,脊髓半侧损伤: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伤侧肢体本体觉和运动丧失,对侧肢体痛、温觉消失;中央型脊髓损伤:在颈髓损伤时多见,表现为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明显重于下肢;脊髓前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自主运动、痛觉和温度觉丧失,而本体感觉存在;脊髓后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出现深感觉障碍,很少有锥体束征。
1.3完全性脊髓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反射及括约肌功能完全障碍。
但在损伤急性期伴有脊髓休克,脊髓损伤程度难以辨明,脊髓休克的存在,可能是脊髓功能永久丧失,也可能是脊髓功能暂时丧失。
《脊髓损伤护理》ppt课件

根据损伤程度和部位,脊髓损伤 可分为完全性损伤和不完全性损 伤,根据损伤原因可分为外伤性 脊髓损伤和非外伤性脊髓损伤。
发病原因及流行病学
发病原因
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是外伤,如交通 事故、跌倒、暴力等,此外还有疾病 、手术、放射治疗等非外伤因素。
流行病学
脊髓损伤的发病率较高,尤其在交通 事故和工伤事故中更为常见,患者多 为青壮年男性。
04
脊髓损伤的护理措施与技巧
日常生活护理技巧
预防并发症
定期翻身、拍背,保持 皮肤清洁,预防压疮和
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饮食护理
根据患者吞咽和消化功 能,合理安排饮食,保
证营养摄入。
大小便护理
根据患者排泄功能,合 理安排饮食和药物治疗 ,预防便秘和泌尿系统
感染。
休息与活动
根据患者病情和康复进 展,合理安排休息时间
跨学科合作日益加强
脊髓损伤康复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未来将加强跨学科合作 ,形成综合性的康复团队,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 康复服务。
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医疗资源不足
目前,我国脊髓损伤医疗资源相对不足,需要加强医疗资源的建设 和投入,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康复护理人才短缺
脊髓损伤康复护理需要专业的护理人才,目前人才短缺问题较为突 出,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康复护理水平。
03
脊髓损伤的护理评估与诊断
评估内容与方法
身体状况评估
包括生命体征、肢体感觉与运动 功能、膀胱与肠道功能等。
心理社会状况评估
了解患者心理状态、情绪变化、社 会支持等。
并发症风险评估
预测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压 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
诊断依据与准
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概述】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的严重并发症,由于椎体的移位或碎骨变突出于椎管内,使脊髓或马尾神经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
胸腰段损伤使下肢的感觉与运动产生障碍,称为“截瘫”,而颈段脊髓损伤后,双上肢也有神经功能障碍,为四肢瘫痪,简称为“四瘫”。
按脊髓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可将其分为以下类型。
⑴脊髓震荡:与脑震荡相似,脊髓震荡是最轻微的脊髓损伤,脊髓遭受强烈震荡后立即发生迟缓性瘫痪,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反射及括约肌功能全部丧失。
因在组织形态学上并无病理变化发生,只是短暂性功能抑制,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即可完全恢复。
⑵脊髓挫伤与出血:为脊髓的实质性损坏,外观虽完整,但脊髓内部可有出血水肿,神经细胞破坏和神经传达纤维束的中段。
脊髓损伤的程度有很大的差别,轻者为少量的水肿和点状出血,重者则有成片挫伤、出血,可有脊髓软化及瘢痕的形成,因此预后极不相同。
⑶脊髓断裂:脊髓的连续性中断,可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不完全性,常伴有挫伤,又称挫裂伤,脊髓断裂后恢复无望,预后恶劣。
⑷脊髓受压:骨折移位,碎骨片与破碎的椎间盘进入椎管内可以直接压迫脊髓,而皱褶黄韧带与急速形成的血肿也可以压迫脊髓,使脊髓产生一系列脊髓损伤的病理变化。
及时去除压迫物后脊髓的功能可望部分或完全恢复,如果压迫时间过久,脊髓因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软化、萎缩或瘢痕形成,则瘫痪难以恢复。
⑸马尾神经损伤:第二腰椎以下骨折脱位,可产生马尾神经损伤,表现为受伤平面以下出现驰缓性瘫痪,马尾神经完全断裂着少见。
此外,各种较重的脊髓损伤后,均可立即发生损伤平面以下驰援性瘫痪,这是失去高级中枢控制的一种病理现象,称之为脊髓休克。
2~4周后这一现象可根据实质性损害程度的不同而发生损伤平面以下不同程度的痉挛性瘫痪。
因此,脊髓休克与脊髓真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诊断标准】1.诊断依据⑴脊髓损伤的诊断:受伤平面以下出现驰援性瘫痪,运动、反射及括约肌功能丧失,有感觉丧失平面及大小便不能控制。
脊髓损伤(共26张PPT)

压引起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皮肤及皮下组
织坏死而形成。压疮好发于脊髓损伤瘫痪
区域的骨突部,如骶尾部、大粗隆部、坐
骨结节部、跟骨部、肩胛骨部、棘突部、
头后部。
压疮的预防及护理
• 定时变换体位 • 减轻骨突出部位受压 • 选择良好的坐垫和床垫 • 改善全身的营养状况 • 皮肤护理 • 向患者及家属进行防治压疮的教育
∧
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预防
• 机械预防法:可用足底静脉泵、穿梯度压力弹力袜,行双 下肢气压助动治疗,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 流加 速,避免血液滞留。禁忌症: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或 腿部严重水肿;下肢深静脉血栓症、血栓静脉炎或肺栓塞; 腿部局部情况异常、下肢血管严重动脉硬化或其他缺血性 血管病、腿部严重畸形。
泌尿系统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 经常变换体位,进行力所能及的主、被 动锻炼.以预防尿路结石形成。
∧
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 定时翻身叩背,在保持脊柱稳定的前提下 进行体位引流。
• 湿化气道、稀释气道分泌物:可行雾化吸 入,并应用稀释痰液药物。
• 呼吸功能训练,手法辅助排痰。 • 监测肺部体征、行血气分析及痰培养。 • 注意输液速度,避免诱发或加重肺水肿。
疗。确切的原因目前仍不清楚 。疼痛发生的诱因包括感 卧位变换体位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 h;
必要时给予输液和加用抗凝血药物,局部进行物理治疗,使用弹力袜和弹力腰带促进血液回流,控制炎症,使用有效抗生素。
染、压疮、痉挛、天气变化、发烧、泌尿系感染、吸烟、 早期干预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如二磷酸盐类,物理疗法如被动站立训练及功能性电刺激、脉冲电磁场等。
泌尿系统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 保持会阴部清洁卫生:每日抹洗2次; 大小便污染时及时清洗,动作轻柔.勿擦 伤皮肤;对尿失禁的女患者用吸水性良好 的“尿不湿”,男患者则用阴茎套连接引 流管及尿袋.以保持会阴部免受尿液的浸 渍。
胸部脊髓功能损伤T2(1)

护理措施:吸 氧、呼吸机辅 助呼吸、胸部 物理治疗等
预防措施:保 持呼吸道通畅、 避免呼吸道感 染等
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
运动功能障碍:患 者可能出现肌肉无 力、瘫痪等症状
感觉功能障碍:患 者可能出现感觉减 退、疼痛等症状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患者可能出现血 压波动、出汗异常 等症状
心理障碍:患者可 能出现焦虑、抑郁 等心理问题
健康宣教
患者自我管理
0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 合理饮食等
02
定期进行康复训练,如呼吸训练、肢 体功能锻炼等
03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积极面对疾 病、保持乐观心态等
04
定期进行自我监测,如血压、血糖等 指标的监测,以及身体不适症状的观 察等
家属支持和照顾
心理支持:理解患者的 情绪波动,提供情感支
病因和病理生理
01
02
03
04
病因:外伤、肿 瘤、感染、血管 病变等
病理生理:脊髓 损伤导致神经功 能障碍,影响呼 吸、循环、运动 等功能
损伤机制:直接 损伤、间接损伤、 继发性损伤等
临床表现:感觉 障碍、运动障碍、 自主神经功能障 碍等
临床表现和评估
01
02
03
04
损伤部位:胸 部脊髓T2/T3 节段
_
胸部脊髓功能损伤T2/T3查房
汇报人:刀客特万
目录
CONTENTS
01 胸部脊髓功能损伤 T2/T3概述
02 病例汇报
03 护理诊断
04 护理措施
05 健康宣教
胸部脊髓功能损伤 T2/T3概述
定义和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出现T2/T3节段感觉、 运动功能障碍,如胸腹部疼痛、麻
脊髓损伤的知识点

脊髓损伤的知识点
脊髓损伤,又称为脊髓损伤或脊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外伤或疾病
导致脊髓神经元损伤或破坏,从而影响神经传导及脑神经功能的一种
疾病。
以下是脊髓损伤的一些知识点:
1.病因:通常是由于意外事故、运动场所受伤、创伤、车祸、跳
水和高空坠落等外伤引起。
某些疾病,如脊髓炎、脊髓空洞蛆虫病、
脊髓梗塞,也可能引起脊髓损伤。
2.症状: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运动功能受损,包括瘫痪和运动机能不足;感觉神经功能受损,包括痛觉、温度
感觉、触觉等感觉缺失;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包括心律、循环、呼吸、肠胃等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尿失禁等。
3.诊断:临床医生常常基于MRI和CT扫描来支持脊髓损伤的诊断。
通过CT扫描可以检查出骨涉及的情况,而MRI则可以显示脊髓和周围
组织的情况。
4.治疗:针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机构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
输液和抗生素也常常用于治疗脊髓损伤。
5.预防: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在公共交通
工具上站立,避免疲劳驾驶或者酒后驾驶等,来预防脊髓损伤。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个人安全保护,如佩戴头盔、安全带等。
6.康复:脊髓损伤患者康复的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
康复的重点在于促进神经再生和重建神经连接。
循序渐进的体育锻炼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运动能力。
神经外科学中的脊髓损伤

神经外科学中的脊髓损伤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外科疾病,常常导致患者生活能力的丧失。
在神经外科学中,脊髓损伤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研究人员致力于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和康复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脊髓损伤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一、脊髓损伤的定义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外力作用引起的脊髓的直接损伤或间接损伤。
直接损伤常常由物体的穿透或压迫造成,而间接损伤则是由于脊髓周围的骨折、脱位或局部肿瘤等压迫而引起的。
二、脊髓损伤的病因脊髓损伤的病因多样化,常见的包括交通事故、跌倒、运动伤害以及暴力犯罪等。
这些损伤常常导致脊髓的机械性受压、牵拉或刺激,造成脊髓神经细胞的损伤和功能丧失。
三、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与损伤的程度和部位有关。
一般来说,患者会出现四肢无力、感觉异常、排尿障碍等症状。
严重的损伤可能导致瘫痪,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四、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包括保护脊髓、手术治疗和康复训练。
保护脊髓是首要任务,以减少进一步损伤。
手术治疗通常用于解除脊髓的压迫或修复脊髓的断裂。
康复训练则可以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
目前,神经外科学中的脊髓损伤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研究人员正在积极探索干细胞治疗、神经调控以及康复技术等新的治疗方法,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
总结:脊髓损伤是神经外科学中的重要领域之一。
研究人员致力于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和康复措施,以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
保护脊髓、手术治疗和康复训练是当前常用的治疗方法。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相信神经外科学将为脊髓损伤的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脊髓损伤 一、基础解剖结构 (一)脊椎节段
1、颈椎 7块,以C为开头字母,后使用数字标明节段,如颈椎第5节段为C5; 2、胸椎12块,以T为开头字母,后使用数字标明节段,如胸椎第3节段,为T3; 3、腰椎5块,以L为开头字母,后使用数字标明节段,如腰椎第2节段,为L2; 4、骶椎5块,合并为一块骶骨,以S为开头字母,后使用数字标明节段,如骶椎第4节段,为S4; 5、尾椎4块,合并为一块尾骨 (二)神经系统解剖与生理 1、神经系统分类 神经系统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和外周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PNS)。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为整合与协调神经信号的输入与传出;承载高级精神功能,例如思考、学习等。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之外的神经纤维与细胞体,或自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神经纤维或细胞体,如12对颅神经,31对脊柱神经根及相应的外周神经。
图1 脊柱的节段 2
2、脊髓 脊髓共包括31对脊神经,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1对尾神经。脊髓终止于第2腰椎上缘,以下为马尾神经。 脊髓包含灰质与白质。脊髓的横断面解剖显示,灰质位于脊髓横断面的中部,呈H形区域,外周包围着白质。灰质内主要为神经细胞,H形的四周支柱成为角(horn)。灰质包含有左、右两侧前角和后角。 灰质外周包围着白质,白质内包括神经纤维、神经胶质和血管。神经纤维组成了脊髓传导通路,包括上行通路、下行通路和节间通路(具体功能详见图2与表1)。
表1 脊髓通路的定位与功能描述 相关区域 通路名称 定位 功能
薄束: 背侧束(后侧) 内后侧束 - 下肢本体感觉 - 轻触觉
- 振动觉
楔形束: 背侧束(后侧) 外后侧束 - 上肢本体感觉 - 轻触觉
- 振动觉
脊髓小脑束 表皮外侧束 - 肌肉位置和张力,无意识本体感觉 脊髓丘脑外侧束 腹外侧束 - 疼痛和温度觉
图2 脊髓的横断面解剖 薄束 楔形束 脊髓小脑束
皮质脊髓外侧束 脊髓丘脑外侧束
脊髓小脑腹侧束 脊髓丘脑腹侧束 皮质脊髓前侧束 3
脊髓丘脑腹侧束 腹侧束 - 粗糙物体的轻触觉和压力觉
皮质脊髓外侧束 (锥体束) 深部外侧束 - 运动: 内侧(颈)-外侧
(骶)
皮质脊髓前侧束 内侧腹部束 运动:颈部与躯干运动 3、脊髓各通路与脑干的联系 (1)皮质脊髓通路在脑干交叉向对侧延伸下行 (2)脊髓小脑通路未发生交叉,向下行 (3)脊髓丘脑通路在脑干下方交叉且上行 (4)背侧通路上行,于脑干处交叉向对侧延伸上行 4、上行通路与下行通路 (1)上行通路 脊髓丘脑通路(疼痛和温度觉)进入脊髓后随即发生交叉(于1-2脊髓节段),延伸向对侧脊髓,上行至丢侧丘脑,并延伸至大脑皮层。若脊髓丘脑通路损伤会导致损伤平面以下对侧肢体的疼痛-温度觉丧失。 背侧通路(本体感觉、振动觉)最初位于脊髓的同侧,在脊髓与脑干连接处发生交叉。突触区域仅位于楔束核和薄束核交叉部位之前。毗邻脊髓通路称为薄束和楔形束。薄束和楔形束共同称为后侧束(背侧束)。背侧束损伤可能会导致损伤平面以下同侧的本体感觉和振动觉障碍。 (2)下行通路 皮质脊髓通路(运动通路)自大脑皮质的运动区域向下延伸至脑干,在脊髓和脑干连接处交叉。皮质脊髓通路突触位于脊髓的前角(运动灰质)。这对位于突触水平之上的运动神经元是非常重要的。连接于脊髓前角以及位于脊髓前角的称为上运动神经元;在此阶段以下的(外周神经元)称为下运动神经元。脑损伤通常表现为对侧运动障碍。 脊髓小脑通路(无意识本体感觉)位于同侧。脑损伤时会出现同侧功能丧失。 5、运动、感觉、自主神经通路 (1)运动通路 上运动神经元与下运动神经连接大脑皮质运动中枢与肌肉。上运动神经元起源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向下通过皮质脊髓通路进入脊髓。这些通路称之为锥体束。大约85%的上运动神经元在脑干处交叉进入对侧的皮质脊髓外侧束。大约 15%的上运动神经元在脊髓内部发生交叉进入对侧的皮质脊髓内侧束。颈髓上运动神经元位于皮质脊髓侧束的中央,腰髓和骶髓上运动神经元位于颈髓上运动神 4
经元的四周。 上运动神经元突触与下运动神经元的前角细胞相接。前角细胞是下运动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脊髓灰质内。自下运动神经元胞体发出的轴突组成了前侧神经根,与后侧感觉神经根共同组成了脊神经。 颈脊神经短,自脊髓形成后随即从椎管内探出。马尾包括腰椎、骶椎和尾追的脊神经,单一的包含下运动神经元。马尾的下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圆锥,在第一腰椎附近。 (2)感觉通路 不同的感觉通路连接于大脑皮层的周围,传递不同类型的感觉信息。关键在于脊髓丘脑前侧通路、后侧束的薄束和楔形束。脊髓丘脑束位于脊髓后角。多数神经纤维在支配的相应水平或附近水平的脊髓进行交叉。脊髓丘脑外侧束传递疼痛和温度觉,脊髓丘脑前侧束传递粗糙质地触觉。薄束和楔形束传递本体感觉和轻触觉。 二、脊髓损伤病理基础 1、脊髓损伤概念 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根据致使脊髓损伤的原因,可分为原发性脊髓损伤和继发性脊髓损伤。 原发性损伤是指脊髓损伤的瞬间效应,其损伤严重性取决于三个方面:损伤的严重性、损伤的脊髓节段以及神经损伤的的方式。原发性脊髓损伤的常见结果主要有两种:脊髓挫伤和脊髓压迫(外源力或内源力)。继发性损伤是指由于外力造成的脊髓水肿、椎管内小血管出血形成血肿、压缩性骨折以及破碎的椎间盘组织等形成脊髓压迫所造成的脊髓的继发性损害。 2、脊髓损伤病理基础 (1)按照伤情原因分析 a.开放性损伤:多见于战争时期,多伴有脊椎的损伤,主要见于枪弹、刀刺、爆炸性损伤使刀刃、砸伤、撞伤等直接作用于脊椎,使其发生骨折或脱位,进而使脊髓受到损害,损伤与外力作用的部位一致,损伤程度与外力的大小成正比。可发生于任何脊髓部位,以胸髓最为多见。 b.闭合性损伤:多见于和平时期,主要见于车祸伤、坠落伤、运动性扭伤、脊柱扭伤、过重负荷等,使脊柱发生过度伸展、屈曲、扭转,造成脊柱骨折、脱位,脊椎附件的损伤或韧带及脊髓供血血管的损伤,进而造成闭合性损伤。 (2)按照损伤部位或程度分析 a. 脊髓震荡:与脑震荡相似,脊髓震荡是最轻微的脊髓损伤。脊髓遭受强烈震荡后立即发生弛缓性瘫痪,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反射及括约肌 5
功能全部丧失。因在组织形态学上并无病理变化发生,只是暂时性功能抑制,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即可完全恢复。 b. 脊髓挫伤与出血:为脊髓的实质性破坏,外观虽完整,但脊髓内部可有出血、水肿、神经细胞破坏和神经传导纤维束的中断。脊髓挫伤的程度有很大的差别,轻的为少量的水肿和点状出血,重者则有成片挫伤、出血,可有脊髓软化及瘢痕的形成,因此预后极不相同。 c. 脊髓断裂:脊髓的连续性中断,可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不完全性常伴有挫伤,又称挫裂伤。脊髓断裂后恢复无望,预后恶劣。 d. 脊髓受压:骨折移位,碎骨片与破碎的椎间盘挤入椎管内可以直接压迫脊髓,而皱褶的黄韧带与急速形成的血肿亦可以压迫脊髓,使脊髓产生一系列脊髓损伤的病理变化。及时去除压迫物后脊髓的功能可望部分或全部恢复;如果压迫时间过久,脊髓因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软化、萎缩或瘢痕形成,则瘫痪难以恢复。 5、马尾神经损伤:第2腰椎以下骨折脱位可产生马尾神经损伤,表现为受伤平面以下出现弛缓性瘫痪。马尾神经完全断裂者少见。此外,各种较重的脊髓损伤后均可立即发生损伤平面以下弛缓性瘫痪,这是失去高级中枢控制的一种病理生理现象,称之为脊髓休克。2~4周后这一现象可根据脊髓实质性损害程度的不同而发生损伤平面以下不同程度的痉挛性瘫痪。因此,脊髓休克与脊髓震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三、上运动神经元与下运动神经元 1、概述 锥体系主要包括上、下两个运动神经元。 上运动神经元是指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至脑干内躯体运动核和脊髓灰质前角的神经元或神经元链,包括锥体细胞及其轴突。上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主要位于大脑皮质体运动区的锥体细胞,这些细胞的轴突组成下行的锥体束,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称为皮质脊髓束;沿途陆续离开锥体束,直接或间接止于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为皮质核束。 下运动神经元是指脑干内躯体运动神经元和脊髓灰质前角神经元,它们是传导冲动至骨胳肌的通路,包括脊髓前角细胞和脑神经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疑核、副神经脊髓核和舌下神经核)及其轴突。 临床上,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随意运动麻痹,伴有肌张力增高,呈痉挛性瘫痪;深反射亢进;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等)减弱或消失;可出现病理反射(如Babinshi 征);因为下运动神经元正常,病程早期肌不出现萎缩。 2、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1)病因 凡皮层运动投射区和上运动神经元路径收到病变的损害,均可引起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常见的病因有颅脑外伤、肿瘤、炎症、脑血管病、变性、重度、以及内科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血卟啉病、大红细胞性贫血及维生素B12缺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