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五脏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_藏象课件

心气充沛——“动力足”
主脉
血脉流畅
血液充盈——“物质够”
脉道通利——“道路畅”
面色、舌色、脉象、胸部感觉可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否正 常
(2)主藏神(主神志、主神明)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 ——主宰人生命活动: 君主 外在表现 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神
狭义:精神、意识、思维——主司精神意识思维: 任物
秋季气候干燥,肺阴易伤致“肺燥”
三、脾——五行属土,“阴中之至阴”,与长夏 之气相应,为 “仓廪之官”,“后天之本”、“气 血生化之源”。 √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外在联系: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开窍 于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1、脾的生理功能
(1)主运化——消化、吸收、转输水谷(固体及液体食物) 包含了胃、小肠 等的功能 脾化 水、谷 水谷精微 液态(津液)
一、心 (一)心——五行属火,“阳中之阳”,与夏气相应, 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外在联系: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 为喜,在液为汗。
1、生理功能 (1)主血脉 行血——心气推动心脏搏动使血液运 心阳化赤 行 生血—— 营气+津液 血 主血
心
脉统属于心,脉搏反映心气强弱
1、主气
主一身之气
调节全身气机 肺吸入自然界 的清气 脾胃运化产生 的水谷精气 走息道司呼吸, 贯心脉行气血 下行至下丹田(关 元)资助先天之气
宗气积于膻中 (中丹田)
通过肺朝百脉输送 至全身
2、主宣发肃降
宣发——肺气向上升宣、向外布散。 肃降——肺气向下向内清肃通降。
呼出浊气
胸闷、咳嗽 皮肤干燥、 皮毛焦枯
4、肺朝百脉——周身的血脉都汇聚于肺,肺生成 的宗气能助心运行血液(相傅之官)并将宗气输送至 全身。
主脉
血脉流畅
血液充盈——“物质够”
脉道通利——“道路畅”
面色、舌色、脉象、胸部感觉可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否正 常
(2)主藏神(主神志、主神明)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 ——主宰人生命活动: 君主 外在表现 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神
狭义:精神、意识、思维——主司精神意识思维: 任物
秋季气候干燥,肺阴易伤致“肺燥”
三、脾——五行属土,“阴中之至阴”,与长夏 之气相应,为 “仓廪之官”,“后天之本”、“气 血生化之源”。 √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外在联系: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开窍 于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1、脾的生理功能
(1)主运化——消化、吸收、转输水谷(固体及液体食物) 包含了胃、小肠 等的功能 脾化 水、谷 水谷精微 液态(津液)
一、心 (一)心——五行属火,“阳中之阳”,与夏气相应, 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外在联系: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 为喜,在液为汗。
1、生理功能 (1)主血脉 行血——心气推动心脏搏动使血液运 心阳化赤 行 生血—— 营气+津液 血 主血
心
脉统属于心,脉搏反映心气强弱
1、主气
主一身之气
调节全身气机 肺吸入自然界 的清气 脾胃运化产生 的水谷精气 走息道司呼吸, 贯心脉行气血 下行至下丹田(关 元)资助先天之气
宗气积于膻中 (中丹田)
通过肺朝百脉输送 至全身
2、主宣发肃降
宣发——肺气向上升宣、向外布散。 肃降——肺气向下向内清肃通降。
呼出浊气
胸闷、咳嗽 皮肤干燥、 皮毛焦枯
4、肺朝百脉——周身的血脉都汇聚于肺,肺生成 的宗气能助心运行血液(相傅之官)并将宗气输送至 全身。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藏象五脏(精品PPT)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藏神。 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
六腑之大主” 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
2024/3/12
中医基础理论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医学入门》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 神明之心以来,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 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人体的生理 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 肺气宣发──┤
汗
│肺││
└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
│
│主├┤
控制腠理开阖
──────┘
│行││
调节汗的排泄
调控
│水││
└─┘│
┌将津液下输其它脏腑
└ 肺气肃降──┤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
└浊液下输于肾而化尿──────尿
2024/3/12
中医基础理论
3 朝百脉,主治节
(1)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流经于肺 ,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后,再将含 有清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肺朝百脉,是气 运血的具体体现。
卫机体的作用
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
2024/3/12
中医基础理论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肺与皮毛的关系示意图
┌──┐ 肺输精于皮毛 肺宣发卫气于皮毛 ┌──┐ │ 肺 ├─────────────────┤皮毛│ └──┘ 皮毛宣散肺气 皮毛受邪内合于肺 └──┘
2024/3/12
中医基础理论
二、肺
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共5叶,左二右三。
功能:主气,司呼吸;行水; 朝百脉,主治节。
特性:华盖;娇脏;主宣发、肃降。
2024/3/12
中医基础理论
六腑之大主” 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
2024/3/12
中医基础理论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医学入门》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 神明之心以来,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 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人体的生理 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 肺气宣发──┤
汗
│肺││
└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
│
│主├┤
控制腠理开阖
──────┘
│行││
调节汗的排泄
调控
│水││
└─┘│
┌将津液下输其它脏腑
└ 肺气肃降──┤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
└浊液下输于肾而化尿──────尿
2024/3/12
中医基础理论
3 朝百脉,主治节
(1)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流经于肺 ,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后,再将含 有清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肺朝百脉,是气 运血的具体体现。
卫机体的作用
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
2024/3/12
中医基础理论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肺与皮毛的关系示意图
┌──┐ 肺输精于皮毛 肺宣发卫气于皮毛 ┌──┐ │ 肺 ├─────────────────┤皮毛│ └──┘ 皮毛宣散肺气 皮毛受邪内合于肺 └──┘
2024/3/12
中医基础理论
二、肺
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共5叶,左二右三。
功能:主气,司呼吸;行水; 朝百脉,主治节。
特性:华盖;娇脏;主宣发、肃降。
2024/3/12
中医基础理论
藏象—五脏(36)-ppt

础
理
论
精 品
课
程
2、主藏血
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贮藏血液 的功能 肝有“血之府库”之称。 肝有“血之府库”之称。 五脏生成篇》 故人卧血归于肝” 《素问.五脏生成篇》:“故人卧血归于肝”。王 素问 五脏生成篇 冰注: 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 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 静则血归于肝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静则血归于肝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脉诊
• 脉诊部 位:常用
取寸口脉。 取寸口脉。 寸口可分 寸、关、 尺三部。 尺三部。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精 品
课
程
(二 )肺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1.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肺在体合皮、 2. 肺开窍于鼻 3. 肺在志为悲 4. 肺在液为涕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精 品
课
程
三、 脾
(一)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精 品
课
程
(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
1.1含义: 含义: 含义 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 管中运行,流注全身, 管中运行,流注全身, 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血脉 心气 全身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精 品
课
程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C. 脉管 通畅 A. 心气 充沛 血液 B. 充盈
” “齿为骨之余”。 脑称“ 脑称“髓海”。 ”
2、在窍为耳及二阴 3、在志为恐 4、在液为唾
中医学基础教学课件:第三章 藏象

心与肺:生理—主要体现于血液运行和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
(1) 肺主气,心主血 (2)心主血脉,肺朝百脉
心与脾:生理—主要体现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1)心主血,脾生血 (2)心主行血,脾主统血
心与肝:生理—主要体现于行血藏血和精神情志调节两方面。
(1)心主血,肝藏血
(2)心主神志,肝调情志
*人以胃气为本
*胃主通降
*胃喜润而恶燥
(一)解剖形态 位置:位于腹中,上端接胃,下通大肠。 形态:纡曲回环叠积的管状器官。
(二)生理功能 *主受盛和化物: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故小肠是接受胃内容物的盛器;小肠的化物功能
是将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吸收。“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主泌别清浊:将水谷精微吸收,经脾转输全身。将食物残渣下推大肠。吸收大量水分,参与水液代
(一)解剖形态 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即脏腑之间和脏腑内部间隙互相沟通所形成的通道,在人体脏腑中,唯它最大, 无与匹配,称“孤府”。 (二)生理功能 *通行元气:元气运行,只有借助于三焦之道路,方能布散、通达全身,从而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 能活动,因而三焦起到了主持诸气的作用。 *运行水液: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道路,是参与水液代谢调节的脏腑之一。 *运行水谷:三焦有协助输布精微,排泄废物的作用。 (三)生理特性 *上焦如雾
感谢 您的观看
(一)解剖形态 居于胸腔之内,两肺之间,膈膜之上脊柱之前。形圆而下尖,形似倒垂未开莲蕊,有心包护卫于外。
(二)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主血——心能推动血液运行和参与血液生成
主脉——心能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心主神: 心具有统率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主司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中医学藏象-五脏

心
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筋, 开窍于舌。
脾
运化水谷,化生气血,统摄血 液,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肾
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 水液代谢,主纳气,濡养温煦 脏腑,开窍于耳及二阴。
五脏相互关系
心与肺
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 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 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 ,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 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 畅达全身。
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二者 在呼吸运动方面相互配合,共
同维持呼吸深度。
06 肾系统与功能
肾脏解剖位置及形态
解剖位置
肾脏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形如蚕豆。
形态结构
肾脏外有黄脂包裹,内有肾盂、肾盏等结构,是泌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肾脏生理功能
藏精主水
01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藏精和主水,与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密切相
• 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 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 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03 肝系统与功能
肝脏解剖位置及形态
解剖位置
肝脏位于腹腔右上部,横隔之下,右 胁之内。
按摩保健
可定期进行腰部按摩,促进肾脏血液循环,缓解腰部疲劳。
THANKS FOR WATCHING
感剖位置及形态
解剖位置
质地与颜色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 上。
肺质软,呈浅红色或红白色,富有弹 性。
形态
肺脏呈圆锥形,具有一尖、一底、两 面和三缘。
肺脏生理功能
藏象学说(五脏)ppt课件

(2)心在窍为舌(即心开窍于舌) 指心的气血与舌相通,舌的正常功能有赖于心主 血脉和主神的功能。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解心主 血脉和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态。 生理:心的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润、柔软, 运动灵活,语言流利,味觉灵敏。 病理:心阳不足:青质淡白胖嫩; 心阴不足:舌质红、瘦薄; 心血不足:舌体瘦薄,舌色少华; 心火上炎:舌质红赤,甚则生疮; 心血瘀阻: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心主神志异常:舌卷、舌强、失语。
Function 2: Housing spirit (2)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心藏神 首先,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心在脏腑组织中居于首位,起主导作用。人体五 脏六腑、形体官窍只有在心的主宰和调节下,才能共 同完成整体的生命活动,如心主神志功能失常,失去 主宰和调节作用,则可出现“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的病变,甚至危及生命活动。“心者,君主之官,神 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 危”(《素问·灵兰秘典论》)。
other functions?
1.3、System connections of heart
(1)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 其华在面是指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以从面部的色 泽变化显露出来。 生理: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有光泽。 病理:若心之气血不足,则可见面色晃白、晦 滞;血瘀则面色青紫。脉虚、细、结代、涩、数。
心主血脉的生理与病理 生理: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时,气血运行通畅,脏 腑机能正常。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面色红润,舌 色淡红,滋润而有光泽,脉道通利,脉和缓有力。 病理: 心火旺盛:面赤舌红,舌尖深红起刺,脉数。 心气不足:血脉空虚,脉象细弱无力。 心脉瘀血:面色与舌色均较暗,可出现青紫,舌 上有紫色瘀斑,脉象涩而不流利,有时出现结代脉。
最新药学本中医学基础藏象五脏-PPT文档

• 生理:是肺的功能所反应的情志变化;同时,体现了人对悲哀的承受 能力。
•
肺本身功能失调,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力下降
• 病理
•
•
——易产生悲忧的情绪
悲忧过度,易耗伤肺气,使肺气消散,“悲则气消” ——精神不振,消沉,少气懒言等
一、五脏
❖ (二)肺
2. 肺的系统连属
(2)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相互为用
活动 五体:体、形体 皮、脉、筋、肉、骨——人身的形体组织 五窍:窍、孔窍、苗窍 耳、目、口、鼻、舌——人头面部的官窍 五液:汗、泪、唾、涕、涎——五种分泌液
一、五脏
❖ (一)心
2. 系统连属
(1)在志为喜
生理
心脏功能正常 气血充足
正常的喜乐
欣喜、乐观、愉悦的情绪
意志调畅,使人气血调 畅血脉流通
一、五脏
❖ (二)肺
2. 肺的系统连属----(4) 在液为涕
涕出于鼻,鼻为肺窍,故涕为肺之液。 生理:涕由肺精所化,可润泽鼻腔(但不外流) 病理:涕的变化可反映肺之病变,以助辨病性
肺热——鼻流黄浊涕 肺寒——鼻流清涕 肺燥——鼻干 肺络伤——鼻衄 肺在窍为鼻,在液为涕, 故鼻之病变,多从肺论治。
第一节 概述
❖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脏 腑—内脏的总称。
脏:心、肝、脾、肺、肾
脏腑
腑:胆、胃、小肠、大肠、 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髓、骨、 脉、胆、女子胞
第一节 概述
❖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脏
化生和贮藏精气
《素问.五脏别论》: “所谓五脏者,藏
精气而不泻也,故
❖ (一)心
1. 心的生理功能—(2)心 主神志
•
肺本身功能失调,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力下降
• 病理
•
•
——易产生悲忧的情绪
悲忧过度,易耗伤肺气,使肺气消散,“悲则气消” ——精神不振,消沉,少气懒言等
一、五脏
❖ (二)肺
2. 肺的系统连属
(2)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相互为用
活动 五体:体、形体 皮、脉、筋、肉、骨——人身的形体组织 五窍:窍、孔窍、苗窍 耳、目、口、鼻、舌——人头面部的官窍 五液:汗、泪、唾、涕、涎——五种分泌液
一、五脏
❖ (一)心
2. 系统连属
(1)在志为喜
生理
心脏功能正常 气血充足
正常的喜乐
欣喜、乐观、愉悦的情绪
意志调畅,使人气血调 畅血脉流通
一、五脏
❖ (二)肺
2. 肺的系统连属----(4) 在液为涕
涕出于鼻,鼻为肺窍,故涕为肺之液。 生理:涕由肺精所化,可润泽鼻腔(但不外流) 病理:涕的变化可反映肺之病变,以助辨病性
肺热——鼻流黄浊涕 肺寒——鼻流清涕 肺燥——鼻干 肺络伤——鼻衄 肺在窍为鼻,在液为涕, 故鼻之病变,多从肺论治。
第一节 概述
❖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脏 腑—内脏的总称。
脏:心、肝、脾、肺、肾
脏腑
腑:胆、胃、小肠、大肠、 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髓、骨、 脉、胆、女子胞
第一节 概述
❖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脏
化生和贮藏精气
《素问.五脏别论》: “所谓五脏者,藏
精气而不泻也,故
❖ (一)心
1. 心的生理功能—(2)心 主神志
中医学-藏象学说-PPT课件

(3)心在窍为舌:即心开窍于舌,是指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 解心主血脉和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态。 舌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司味觉和表达语言,故(《灵枢·忧恚无言 》)说:“舌者,音声之机也”。“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 五味矣”(《灵枢·脉度》)。 心的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润、柔软,运动灵活,语言流利, 味觉灵敏。 若心有病变,如心阳不足,可见舌质淡白胖嫩;心阴不足,则可 见舌质红绛;心血不足,可见舌体瘦薄,舌质淡白;心火上炎, 可见舌质红赤,甚则生疮;心血瘀阻,可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可出现舌卷、舌强、失语等现象。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即是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以从面部的色 泽变化显露出来。由于头部血脉极其丰富,全身气血皆上注于面,故心 的气血盛衰及其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显露于面部的色泽变化。故《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 走空窍”。所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有光泽;若心气血不足 ,则可见面色晄白、无华、晦滞;心血瘀阻则面色青紫。
的作用。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神志。心在志为
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手少阴 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 肠相表里。
(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有推动血液在脉中循行,周 流全身的作用。心、脉、血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循环于全身的系 统。这个系统的生理功能,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为基本条件,其中心气起着主导作用。《素问·痿论》说:“ 心主身之血脉”。 主血:是指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 体官窍。 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 通利,血流通畅。
肝系统
脾系统 肺系统
胆
胃 大肠
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意义: ①生理表现
心主血脉正常—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
心主神明正常—味觉灵敏、语言流利清晰 ②病理表现
心阳不足—舌质淡而胖嫩
心血不足—舌质淡白 心阴不足—舌红瘦瘪 心火上炎—舌尖红赤或舌体糜烂 心血瘀阻—舌质紫暗或见瘀点瘀斑
心神失常—舌卷、舌强、语謇或失语
• 4、在液为汗 • (1)含义:又称汗为心之液,是指心与汗
笑无常
(三)心的系统联系
体——脉——脉为血府 华——面——面部血管丰富
手少阴心经别络通舌
心在
窍——舌—
心行血以濡养舌体 舌功能与心主神相关
液——汗——“阳加于阴谓之汗” 志——喜,“喜则气缓”
• 1、在体合脉 • (1)含义:是指全身的血管与心连通,并与 心脏配合,共同完成推动血液循行的功能。 • (2)机理: 解剖上:心有四大血管支撑 生理上:心与血脉相连,心搏推动血行 病理上:心脏有病可表现于脉象 诊断上:观察脉象变化可诊断心脏病
运血:心的搏动推动血液 的运行(诸血者,皆属于心)
主脉
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 和脉管的舒缩,使血流通畅
• (2)机理: •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心与血 心血脉的关系 心与脉 血与脉 血液正常运行 的必备条件 心的阴阳平衡 是主血脉的重 要条件 心神的调节 多个器官的参与 心气充沛 血液充盈
心行血,心生血,血养心 构成闭合系统,心气鼓动脉搏 脉为血府,血养脉
见精神错乱,甚或心气暴脱而亡等
如范进中举而疯,牛皋大笑而亡 心气逆乱—喜笑不休
心气不足—令人悲伤
心包络
• 别称:“心包”, “膻中”,“心主之宫 城” • 部位:心的外围 • 经络: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 为表里 • 功能:具有保护心脏、“代心行令”的功 能 • 病理意义:“代心受邪”
思考题
• 5、在志为喜 • (1)含义: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喜的情志
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 (2)机理:
• ①心为君主之官,喜为良性刺激归心 • ②喜悦的心情,可使气血和调,营卫通利, 全身舒适,益于健康
• (3)意义:
①生理表现
心功能正常—情志安和,欢喜适度,身心健康
②病理表现
喜乐过度—心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损伤心神,重者可
中医基础理论
藏 象
陕西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李翠娟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藏象学说概论 五脏 六腑 奇恒之腑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本节主要内容: 一、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 的生理特点
五脏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 为六脏。 本节主要内容: 1、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2、五脏与形体官窍及情志、五液、五 时等的关系。
一、心
(一)概述
位臵:位于左胸腔,两肺之间,隔膜之上,外有心包。
形态:形如倒垂之莲蕊。 外应:虚里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分类
脏 腑 五 脏
名称
结构特点
生理功能
功能特点
阴阳 经络 表里 络属
肝、心、脾、肺、 实体性器官 藏而不泻, 化生贮藏精气 肾 满而不实 (中满)
有
有
六 腑
胆、胃、小肠、大 泻而不藏, 中空性器官 受盛传化水谷 肠、膀胱、三焦 实而不满
有
有
奇恒 之腑
脑、髓、骨、脉、 中空性器官 胆、女子胞
②病理表现
心气虚----行血无力:心悸,气短,胸闷,脉微, 心阳虚----血寒则凝:胸闷,胸痛,唇舌青紫,面色晦暗,脉涩 心血虚----失于濡养:心悸,面色淡白无华,脉细,舌淡 心阴虚----阴虚则热:心烦,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火旺----胸中烦热,舌尖生疮,脉数
具有主管生命和精神活动的功能。 (2)神的含义: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 分。 广义之神 狭义之神 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 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每一个脏腑不单纯 是一个解剖学概念,而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 统的生理和病理的综合概念,可能包括许多 脏器的功能,如脾。 • 脏器是纯粹的解剖学概念,其功能散在于许 多脏腑之中。如大脑。
(二)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采用“以象测脏”的方法, 研究人体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物质基础、生 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与 体、华、窍、志、液,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 关系的学说。
• (3)意义: ①生理表现
心功能正常—心血充盈,面得血荣:面色红润光泽,
表情丰富自然 ②病理表现
心气亏虚—血行不畅,心血瘀阻:面色青紫晦暗
心血亏虚—面失血荣:面色淡白无华
心气暴脱—面色苍白或暗滞
• 3、开窍于舌 • (1)含义:又称“舌为心之苗”,是指舌为心之外 候,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解心主血脉和主神明 的功能状态。 • (2)机理: 经络上:手少阴心经及别络联系于舌 舌的血脉极其丰富 主血脉 生理 舌面无表皮覆盖 功能上 舌主言—舌者,音声之机也” 主神明 舌主味觉—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 能知五味矣”
• (1)藏与象的关系
• ①藏象相通,藏变象变
• 有藏才会有象,藏和象是相通的;有藏的功 能改变,才会有象的变化。(有诸内必形诸 外)
• ②司外揣内,以象测藏
• 藏是象的内在本质,象是藏的外在反映。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 (2)藏象、脏腑与脏器的关系
• 三者名称相同,实质不同。
• 藏象是以生理病理征象为主的概念。
2、主神明(心藏神) (1)含义: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是指心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 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
• (3)机理: • ①心主血脉,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 基础。
心生血、行血
血生神、养神、藏神
血者, 神气也
心藏 神
血 主宰和调控人体的精神活动。 养 脏
神御脏
有密切的关系。
• (2)机理: • 津液入脉化血
• 主血脉 汗血同源 • 心 津液出于皮肤为汗 • 主神明—调节卫气,司汗孔开合 汗为 心之 液
• (3)意义:
①生理表现
心功能正常—汗液正常排泄
②病理表现
心气虚—自汗
心病出汗异常 心阴虚—盗汗 心阳暴脱—绝汗 多汗—伤津耗血—血不养心 出汗异常影响心 大汗—亡阳—心阳暴脱(如中暑)
• (4)意义:
①生理表现
心主神明正常—精神振奋,神识清晰,反应灵敏,思维敏 捷,寤寐正常
②病理表现
心之气血阴阳不足,心神失养—精神不振,失眠多梦,健 忘,思维迟钝 心阳暴脱—意识模糊,甚则昏迷 心火亢盛,内扰心神—心烦失眠,甚或狂躁谵语,神识不清 痰浊蒙蔽心神——癫病:精神抑郁,表情淡薄,喃喃自语 痫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 痰火扰乱心神—狂病:狂越妄动,打人毁物,胡言乱语,哭
影响藏象学说的形成因素:
藏象的概念和结构源于古代 的解剖观察 内脏的部分直观功能源于其 形态学的认识 内脏的复杂功能通过整体观察 而赋予 藏象概念由临床验证不断得到 修正和完善 藏象概念的确立得益于 哲学思想的渗透
藏象学说
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五脏与六腑阴阳表里配合,构成一个 整体。 2、五脏与体、华、窍、液联结成一个整 体。 3、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4、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不仅是保证人 体平衡的关键,也是人与自然、人与社 会协调平衡的关键。
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 ②心具有接受外来刺激,并作出正确 反应的能力。
• 《灵枢· 本神》指出:“所以任物者谓之 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充分说明了心为心 理活动的中枢,对各种心理活动起着整体 调节作用。
• 1.心的别称有哪些?心的系统联系有哪些? • 2.何谓心主血脉?其功能的正常发挥与哪 些因素有关?其生理病理意义为何? • 3.心主神明的含义是什么?其生理病理意 义为何? • 4.如何理解“汗为心之液”? • 5.为什么说“心者,生之本”?
二、肺
(一)概述 位臵:位于胸腔,左右各一。为 “华盖”。 形态:肺叶白莹,虚如蜂窠,质地疏松。 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外在联系:在体合皮,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其华在毛,在 志为悲。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特性:华盖,娇脏,肺喜润恶燥 别称:肺为“华盖”、“娇脏”、“气之本”、“相傅之 官”。 属性:阴阳属性为阳中之少阴,五行属性为金。 经络: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
(二)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明〃李梴《医学入门》提出心有 “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以来,一般 认为血肉之心主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 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1)含义:心主血脉,是指心具有促进 血液的生成、推动和调控全身பைடு நூலகம்液运行的 作用。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赤 而为血(浊气归心) 主血─ 心主 血脉
(二)肺的运动特征
1、肺主宣发 (1)含义:是指肺气有向上升宣、向外布 散的特点。 (2)体现: 通过肺的宣发,呼出体内浊气
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外在联系: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其华在面,在志 为喜。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属性:阴阳属性为阳中之太阳,五行属性为火。 经络: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互为表里。 特性:喜清静内守,恶热
别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以 象 测 藏
应象
内脏与自然界相通 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象,主要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 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也涉及内在脏腑的解剖 形象及其相通应的自然界事物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