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正常人体观之五脏六腑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

心主血脉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面色、 心主血脉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面色、舌 面色 脉象及胸部感觉四个方面反应出来 四个方面反应出来。 色、脉象及胸部感觉四个方面反应出来。
心主血脉功 心血亏虚 能正常 面色 红润有光泽 淡白无华 舌色 脉象 胸部 感觉 淡红荣润 和缓有力 节律均匀 舒畅 心火亢胜 心脉瘀阻 面赤 灰暗
说明
(一)心的生理功能
主血脉 藏神
1.心主血脉 1.心主血脉 含义: 含义: 主持、管理、 主— 主持、管理、主宰 血— 心脏及全身的血液 血脉, 脉— 血脉,为气血运行 的通道,又称“ 的通道,又称“血 之府” 之府”
两 主血 大 主脉 行血 方 面
生血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是指心具有化生血液、推动和调控全身血 是指心具有化生血液、 液运行的作用。 液运行的作用。
3.心五脏六腑之大主 3.心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 全身各脏腑形体官窍得到血气 的充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 功能,使生命活动得以继续。 功能,使生命活动得以继续。 心主神志— 心主神志 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 功能必须在心神的主宰和调节 分工合作, 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体 生命活动。 生命活动。 所以,心为“君主之官” 五脏六腑之大主。 所以,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由于中医学重视“形而上”的思维方法, 由于中医学重视“形而上”的思维方法,所 脏象学主要以阐述功能为特点,立足解剖, 以,脏象学主要以阐述功能为特点,立足解剖, 但不泥于解剖。 但不泥于解剖。中医研究脏象除注重人体本身 的整体性外, 的整体性外,同时还重视内脏与所通应 的外 界环境息息相关的联系。故中医学的心, 界环境息息相关的联系。故中医学的心,不仅 包括解剖学的心脏(古人称血肉之心), ),而且 包括解剖学的心脏(古人称血肉之心),而且 还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还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古人称神明之 ),是联系全身相关脏器组织及自然界和社 心),是联系全身相关脏器组织及自然界和社 会心理而形成的一个系统整体,又称心系统。 会心理而形成的一个系统整体,又称心系统。 主要与西医的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主要与西医的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免疫 及内分泌(心钠素)等系统的部分功能有关。 及内分泌(心钠素)等系统的部分功能有关。
藏象—五脏(36)-ppt

础
理
论
精 品
课
程
2、主藏血
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贮藏血液 的功能 肝有“血之府库”之称。 肝有“血之府库”之称。 五脏生成篇》 故人卧血归于肝” 《素问.五脏生成篇》:“故人卧血归于肝”。王 素问 五脏生成篇 冰注: 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 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 静则血归于肝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静则血归于肝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脉诊
• 脉诊部 位:常用
取寸口脉。 取寸口脉。 寸口可分 寸、关、 尺三部。 尺三部。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精 品
课
程
(二 )肺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1.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肺在体合皮、 2. 肺开窍于鼻 3. 肺在志为悲 4. 肺在液为涕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精 品
课
程
三、 脾
(一)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精 品
课
程
(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
1.1含义: 含义: 含义 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 管中运行,流注全身, 管中运行,流注全身, 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血脉 心气 全身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精 品
课
程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C. 脉管 通畅 A. 心气 充沛 血液 B. 充盈
” “齿为骨之余”。 脑称“ 脑称“髓海”。 ”
2、在窍为耳及二阴 3、在志为恐 4、在液为唾
藏象正常人体观之五脏六腑

脾气健运——消化、吸收、传输正常,气血充足,营养全身——脏腑机能正常
病理方面
脾失健运——消化、吸收、传输异常,气血不足,全身失养——腹胀少食等症状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脾主运化
2、主运化水湿
(1)含义 (2)生理作用
①吸收布散水液:把人体所需水液转输至全身——发挥濡润涵养的作 用
②促进水液代谢:把人体多余的水液转输至肺,宣发成汗;转输至肾, 气化成尿 ③脾土喜燥恶湿:水湿停留——影响脾阳——脾阳不运——水湿停留
脾不统血
【脾与志、液、体、窍的关系】
一、脾志为思
思虑过度、所愿不遂——脾气抑结郁滞——
二、脾液为涎
涎的含义和作用:略 脾虚——口涎自出
不思饮食,脘腹饱胀 思维能力下降,健忘
三、脾合肌肉,主四肢
1、含义 脾有营养、维持全身肌肉丰满壮实,四肢活动轻劲有力的功能 2、临床意义
生理方面 脾气健运——营养充足——肌肉丰满壮实,四肢发达,轻劲有力 病理方面 脾失健运——营养不良——肌肉消瘦,四肢软弱无力,甚则萎废不用
悲伤过度————耗散肺气————精神不振,乏力气短,声音低微 肺虚————易产生悲忧情绪————悲观忧伤,意志消沉
二、肺液为涕
生理方面 病理方面 肺气和利——涕分泌正常——润泽清洁鼻窍不外流 风寒犯肺——流清涕 风热犯肺——流黄涕
燥邪犯肺——鼻干无涕
【肺与志、液、体、窍的关系】 三、肺合皮,其华在毛(肺外合皮毛)
代心受邪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血脉
1、含义
①心气的推动
心气:来源于水谷精微,通过心脏功能转化
2、机理
②心脏的搏动 ③血液的充盈 ④脉道的通利
3、临床意义
生理方面 心主血脉 正常 心气充沛 血液充盈 脉道通利 血运正常 ——— 面色红润,脉搏和缓 有力有率有律,舌红润
第二章藏象-五脏

第 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藏 象
概 论 五 脏 六 腑 奇恒之腑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 一 节
概
论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 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 化及其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 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 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 说。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肺朝百脉的生理作用:助心行血
“血非气不运”
肺朝百脉
功能正常 肺气虚弱
呼吸均匀,心跳正常 胸闷、心悸 唇舌青紫等
4.肺主治节
指肺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 血、津液及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活动 的作用。
肺主治节
肺司呼吸 调节气机 助心行血 调节水液的代谢
实际上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 度概括。
即畏热喜清(肃),畏寒喜温(润)
无论外感、内伤或其他脏病变,多易侵袭 或累及于肺而为病,故称之为“娇脏”。
3.肺主宣降
肺主宣发和肃降的合称。
所谓“宣发”,是指肺气的向上升宣和 向外布散的作用。 呼出体内浊气
肺气宣发
向上升宣
向外布散
输布精微和津液 宣发卫气
肺主肃降:是指肺气的向内向下肃降的作用。
(二)肺的生理特性
肺为华盖
肺为娇脏 肺气宣降
1.肺为华盖
华盖,原指古代封建
帝王出巡时所用的车 盖。
位臵最高,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 “华盖” 肺居高位,能行水 —— “水之上源” 肺主一身之表,护卫肌表 “肺者,脏之长也” 肺主一身之气
2.肺为娇脏
①肺居高位,为华盖而覆盖诸脏, 邪气来袭, 肺首当冲。 ②肺为清虚之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肺 气通天,邪气入肺,可无阻碍。 ③肺叶娇嫩,不耐寒热。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藏 象
概 论 五 脏 六 腑 奇恒之腑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 一 节
概
论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 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 化及其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 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 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 说。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肺朝百脉的生理作用:助心行血
“血非气不运”
肺朝百脉
功能正常 肺气虚弱
呼吸均匀,心跳正常 胸闷、心悸 唇舌青紫等
4.肺主治节
指肺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 血、津液及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活动 的作用。
肺主治节
肺司呼吸 调节气机 助心行血 调节水液的代谢
实际上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 度概括。
即畏热喜清(肃),畏寒喜温(润)
无论外感、内伤或其他脏病变,多易侵袭 或累及于肺而为病,故称之为“娇脏”。
3.肺主宣降
肺主宣发和肃降的合称。
所谓“宣发”,是指肺气的向上升宣和 向外布散的作用。 呼出体内浊气
肺气宣发
向上升宣
向外布散
输布精微和津液 宣发卫气
肺主肃降:是指肺气的向内向下肃降的作用。
(二)肺的生理特性
肺为华盖
肺为娇脏 肺气宣降
1.肺为华盖
华盖,原指古代封建
帝王出巡时所用的车 盖。
位臵最高,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 “华盖” 肺居高位,能行水 —— “水之上源” 肺主一身之表,护卫肌表 “肺者,脏之长也” 肺主一身之气
2.肺为娇脏
①肺居高位,为华盖而覆盖诸脏, 邪气来袭, 肺首当冲。 ②肺为清虚之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肺 气通天,邪气入肺,可无阻碍。 ③肺叶娇嫩,不耐寒热。
《藏象五脏》PPT课件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明〃李梴《医学入门》提出心有 “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以来,一般 认为血肉之心主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 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1)涵义:心主血脉,是指心具有促进 血液的生成、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运行的 作用。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赤 而为血(浊气归心) 主血─ 心主 血脉 运血:心的搏动推动血液 的运行(诸血者皆属于心)
二、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分类
脏 腑
五 脏
形态结构
功能特点
六 腑
奇恒之腑
化生贮藏精气; 实体性脏器 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受盛传化水谷; 中空性脏器 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中空性脏器
藏精汁
《素问·五藏别论》:“所谓五 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 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 不能满也。”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 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般说来,病理上 “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 “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中医基础理论
藏 象陕西中医学院 中医基来自理论教研室乔文彪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藏象学说概论 五脏 六腑 奇恒之腑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本节主要内容: 一、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 的生理特点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 四、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
“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 体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 “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 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 合一性结构。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 体的器官。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结构, 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而获 得。
中医学藏象-五脏

心
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筋, 开窍于舌。
脾
运化水谷,化生气血,统摄血 液,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肾
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 水液代谢,主纳气,濡养温煦 脏腑,开窍于耳及二阴。
五脏相互关系
心与肺
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 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 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 ,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 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 畅达全身。
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二者 在呼吸运动方面相互配合,共
同维持呼吸深度。
06 肾系统与功能
肾脏解剖位置及形态
解剖位置
肾脏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形如蚕豆。
形态结构
肾脏外有黄脂包裹,内有肾盂、肾盏等结构,是泌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肾脏生理功能
藏精主水
01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藏精和主水,与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密切相
• 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 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 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03 肝系统与功能
肝脏解剖位置及形态
解剖位置
肝脏位于腹腔右上部,横隔之下,右 胁之内。
按摩保健
可定期进行腰部按摩,促进肾脏血液循环,缓解腰部疲劳。
THANKS FOR WATCHING
感剖位置及形态
解剖位置
质地与颜色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 上。
肺质软,呈浅红色或红白色,富有弹 性。
形态
肺脏呈圆锥形,具有一尖、一底、两 面和三缘。
肺脏生理功能
最新药学本中医学基础藏象五脏-PPT文档

• 生理:是肺的功能所反应的情志变化;同时,体现了人对悲哀的承受 能力。
•
肺本身功能失调,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力下降
• 病理
•
•
——易产生悲忧的情绪
悲忧过度,易耗伤肺气,使肺气消散,“悲则气消” ——精神不振,消沉,少气懒言等
一、五脏
❖ (二)肺
2. 肺的系统连属
(2)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相互为用
活动 五体:体、形体 皮、脉、筋、肉、骨——人身的形体组织 五窍:窍、孔窍、苗窍 耳、目、口、鼻、舌——人头面部的官窍 五液:汗、泪、唾、涕、涎——五种分泌液
一、五脏
❖ (一)心
2. 系统连属
(1)在志为喜
生理
心脏功能正常 气血充足
正常的喜乐
欣喜、乐观、愉悦的情绪
意志调畅,使人气血调 畅血脉流通
一、五脏
❖ (二)肺
2. 肺的系统连属----(4) 在液为涕
涕出于鼻,鼻为肺窍,故涕为肺之液。 生理:涕由肺精所化,可润泽鼻腔(但不外流) 病理:涕的变化可反映肺之病变,以助辨病性
肺热——鼻流黄浊涕 肺寒——鼻流清涕 肺燥——鼻干 肺络伤——鼻衄 肺在窍为鼻,在液为涕, 故鼻之病变,多从肺论治。
第一节 概述
❖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脏 腑—内脏的总称。
脏:心、肝、脾、肺、肾
脏腑
腑:胆、胃、小肠、大肠、 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髓、骨、 脉、胆、女子胞
第一节 概述
❖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脏
化生和贮藏精气
《素问.五脏别论》: “所谓五脏者,藏
精气而不泻也,故
❖ (一)心
1. 心的生理功能—(2)心 主神志
•
肺本身功能失调,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力下降
• 病理
•
•
——易产生悲忧的情绪
悲忧过度,易耗伤肺气,使肺气消散,“悲则气消” ——精神不振,消沉,少气懒言等
一、五脏
❖ (二)肺
2. 肺的系统连属
(2)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相互为用
活动 五体:体、形体 皮、脉、筋、肉、骨——人身的形体组织 五窍:窍、孔窍、苗窍 耳、目、口、鼻、舌——人头面部的官窍 五液:汗、泪、唾、涕、涎——五种分泌液
一、五脏
❖ (一)心
2. 系统连属
(1)在志为喜
生理
心脏功能正常 气血充足
正常的喜乐
欣喜、乐观、愉悦的情绪
意志调畅,使人气血调 畅血脉流通
一、五脏
❖ (二)肺
2. 肺的系统连属----(4) 在液为涕
涕出于鼻,鼻为肺窍,故涕为肺之液。 生理:涕由肺精所化,可润泽鼻腔(但不外流) 病理:涕的变化可反映肺之病变,以助辨病性
肺热——鼻流黄浊涕 肺寒——鼻流清涕 肺燥——鼻干 肺络伤——鼻衄 肺在窍为鼻,在液为涕, 故鼻之病变,多从肺论治。
第一节 概述
❖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脏 腑—内脏的总称。
脏:心、肝、脾、肺、肾
脏腑
腑:胆、胃、小肠、大肠、 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髓、骨、 脉、胆、女子胞
第一节 概述
❖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脏
化生和贮藏精气
《素问.五脏别论》: “所谓五脏者,藏
精气而不泻也,故
❖ (一)心
1. 心的生理功能—(2)心 主神志
中医学藏象学说之五脏完整版

PART
02
五脏之肝—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以保持全身气机疏通 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肝的生理特性:主升、主动、主散。 肝主疏泄的作用: 1、调畅气机—气机指气的升降出入 2、调节情志—情志指情感、情绪 3、助脾运化—促进消化吸收 4、调节性与生殖—调理冲任,调节精室
PART
07
五脏之脾—生理系统
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1、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2、脾其华在唇
3、脾开窍于口
4、脾在志为思
5、脾在液为涎
肺
相傅之官 治节出焉
PART
01
五脏之肺—简介
肺,位居胸中,与心同居膈上,上连气管,通窍 于鼻,与自然界之大气直接相通。在五行属金,为 阳中之阴脏,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 在五脏六腑中,位居最高,故称肺为华盖。肺与四 时秋相应,与大肠、皮、毛、鼻等构成肺系统。
PART
03
五脏之脾—生理功能
脾主生血统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帅,血随气行。 1、主生血: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 础。 2、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 溢于脉外的功能。脾统血,实际上是气对血作用的具体体 现。
PART
04
五脏之脾—生理功能
脾主升清:升,指上升和输布;清,指精微物质。 1、脾气上升,将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传输至心、肺、
PART
03
五脏之肝—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
正常 不及
太过
调畅气机
气机条畅,血、津 液运行正常
肝气郁结,詾肋、 两乳及少腹胀痛或 詾肋刺痛
肝气上逆、头目胀 痛,面红耳赤
调节情志 助脾运化 调节性与生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舌体有丰富的血管,表面有透明粘膜覆盖, 舌质的变化直接反映心的功能(气血运行)
【概论】 别名: 相傅之官、清虚之脏、娇脏、水之上源
肺
位置: 位于胸腔,膈之上,左右各一 形态: “两叶白莹…虚如蜂巢,吸之则满,呼之则虚” 肺叶娇嫩,不耐寒热,位置最高,易受邪袭→娇脏
特点: 形态“虚如蜂巢,轻清,异物不容” →清虚之脏 经脉联系: 属手太阴肺经,络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
1、观察皮毛的润泽荣枯
皮毛的作用 ①固密肌表,抵御外邪 ②调节汗孔开合——排汗 ③调节呼吸——散气 ①肺输精于皮毛
2、机理 3、临床意义
②肺宣发卫气,卫气能调节皮毛开合
皮毛润泽,皮肤 致密,抗邪能力强 病理方面 肺气不足——卫气宣发不布——开合失度——皮肤松弛,抗邪 能力低 ,皮毛干枯憔悴,易感冒自汗 生理方面 肺气充足——卫气宣发正常——开合有度—— 外邪袭肺——肺失宣发——发冷,流涕等各种症状
藏象
关键性问题
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 掌握藏象学说的特点 掌握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 掌握各脏腑与体表各组织器官的联系 掌握各脏腑之间的关系
藏象 ·目录1
概 说 六 腑 脏腑之间的关系 五 脏 奇恒之腑
思考题
藏象 ·目录2
概 说
一、藏象的概念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四、藏象学说的内容
(2)生理作用
①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下纳于肾,保持呼吸平衡 ②肺位最高,可将脾转输的水谷精微等物质向下布散 ③将代谢后的废液及糟粕下输至肾及大肠、膀胱,排出体外 ④肃清呼吸道的异物以保持肺及呼吸道的洁净通畅 (3)临床意义
病理方面 肺失宣发 —— 呼吸短促,表浅,小便短少,水肿, 便秘,咳痰
附:肺主宣发、肃降的关系
二、汗为心液
汗为津液所化,与津液、血同出一源;津、血可以互生互 化,故为津血同源;汗为心液,血为心主,故血汗同源。
——心气不足——自汗 汗出过多——血亏——血不养心—— ——心阴不足——盗汗
病理方面
【心与志、液、体、窍的关系】 三、心合脉,其华在面 四、心开窍于舌
①心和舌有经脉相连
机理
②舌的味觉功能和语言的表达有赖于心主血脉 和主神志的功能
【肺与志、液、体、窍的关系】 四、肺开窍于鼻
1、含义
①解剖学上的联系
2、机理
3、临床意义
②肺气通于鼻
生理方面 肺气和利——鼻窍通畅,呼吸正常, 嗅觉灵敏,声音正常
病理方面 肺气不利——不闻香臭
【概论】
别名: 后天之本
脾
位置: 位于中焦,膈之下,左季肋深部,脾胃以膜相连
形态: 1、“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 有散膏半斤”——《难经》 2、赵献可“色如马肝赤紫,其形如刀镰” 经脉联系: 属足太阴脾经,络足阳明胃经 ,互为表里
2、肺主全身之气
(1)含义
一是气的生成(尤其是宗气)
(2)生理作用 二是气机的调节作用 (3)临床意义 生理方面 病理方面 肺气充足 ———— 宗气旺盛,气机调畅,呼吸有力 肺气不足 ———— 宗气不足,气机不调,呼吸无力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肺主宣发肃降
1、肺主宣发
(1)含义: 肺的运动特点,向上,向外 (2)生理作用
②人的心神反应最易观察 ③与物质基础有关—心血
3、临床意义
生理方面 精神振奋、神志清晰 心功能正常——心血充盈——神有所养—— 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思的创立与构造
楷书
囟
(大脑)
田
思
心
心
《说文解字》:“从囟至心如思相贯不理方面 精神不振、健忘、思维 心血不足——神失所养—— 反应迟钝,重者神志异常 邪扰心神——心失所养—— 轻者心烦不寐 重者发狂、谵语、昏迷
①通过肺气的宣发,向体外排出浊气 ②将脾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外达皮毛 ③宣发卫气,调节腠理开合,将代谢后的废液排出体外(汗)
(3)临床意义 病理方面 肺失宣发 —— 呼吸不利,胸闷咳喘,鼻塞, 皮毛干枯憔悴,无汗等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肺主宣发肃降
2、肺主肃降
(1)含义: 肺的运动特点,向下,向内
第二节 五脏
【概论】 别名: 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
位置: 形态: “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心外有心包络的保护 虚里——心尖搏动最明显处,位于左乳下
经脉联系: 【附】 心包络
属手少阴心经,络手太阳小肠经,互为表里
属,与本脏(腑)相连的经脉;络,绕于相关联的脏(腑)的经脉。
是心脏外面的包膜
保护心脏
在生理方面: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在病理方面: 相互影响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三、肺主通调水道
1、含义 2、机理:依赖肺主宣发肃降的功能 3、生理作用 ①将津液、水谷精微布散全身 ②将浊气排出体外
主宣发
③调节汗液的排泄
主肃降 4、临床意义 生理方面 ①将体内水液不断向下、向内输布
②将体内水液不断向下输送,使之成为尿之源, 经肾、膀胱气化成尿排出体外
3、临床意义
病理方面 血脉空虚,运行不畅 心气不足,心血亏损 心血瘀阻,血运不畅 面色苍白无华,舌淡 脉搏细腻无力 左前胸憋闷,剌痛,面色 晦暗,唇色青紫, 脉结代 大汗淋漓,心跳缓慢,脉微弱
心主血脉 失常
心阳暴脱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主神志
1、含义 2、机理 亦称主神志,藏神
①长期的生理病理观察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脾主运化
1、主运化水谷
(1)含义 (2)生理作用
脾胃的共同消化 产生水谷精微(营养物质) ②吸收并传输水谷精微:《难经》“脾助胃气,主化水谷”, 吸收水谷精微—— ①消化:饮食物——胃的受纳腐熟(初步消化)——
(3)临床意义 生理方面
脾气散精——上归于心肺——布散全身(营养作用)
藏象
藏于内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有反映于外的征象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何谓藏象学说? 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运用中医的思维 方法来研究、推论人体各脏腑生理病理变化及其相互 关系的学说。
★藏象学说的形成 1、古代初步的解剖知识 2、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象变反映了脏变, 脏变决定了象变,根据象变推知脏变 3、大量的临床实践检验和反证
四、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生理方面 脾气健运——口味食欲正常,唇红润光泽 病理方面 脾失健运——食欲不振,口淡无味,味甘腻,唇淡无华
【概论】
别名: 将军之官、刚脏
肝
位置: 位于中焦,属于右胁,膈之下,腹腔之中 (注:生理病理上将其归为下焦)
形态: 色赤紫, “肝重二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 ——《难经》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肺主气,司呼吸
(一)含义 (二)内容
1、肺主呼吸之气
(1)含义 (2)生理作用 (3)临床意义 生理方面 病理方面 肺气充足 ———— 气道通畅,呼吸均匀
主呼吸之气
进行气体交换
(吸入清气O2,呼出浊气CO2)
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
肺气不足 ———— 呼吸无力,少气不足以息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肺主气,司呼吸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脾主运化
2、主运化水湿
(3)临床意义 生理方面
吸收布散 脾气健运—— 水液正常
上输于肺——滋润濡养全身
转输于肺肾—— 肺——外自皮毛——汗 肾——下达膀胱——尿
气化 宣发
病理方面
水湿停聚——痰饮 溢于肌肤——水肿 留于腹腔——腹水 停于肠道——大便稀溏
脾失健运——吸收布散水液失常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脾主升
1、主升清
(1)含义 (2)机理
与胃的降浊相对而言,胃向下传送食物,脾向上传输水谷精微
(3)临床意义 生理方面
脾气充盛——脾能升清——水谷精微吸收正常——营养全身
病理方面
脾气虚弱——升清失职——水谷精微吸收失常——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脾主升
2、主升提
(1)含义 (2)机理
脾胃是脏腑之气升降的枢纽,是脏腑的升降相宜、平衡协调是主要因素
(3)临床意义 生理方面
脾主升提——内脏相对固定不移
病理方面
脾虚——升提失职,脾气下陷——内脏下垂,久泻,脱肛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三、脾统血
1、含义
2、机理 3、临床意义
生理方面
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统摄血行脉中
宣肃正常——水道通利,水液代谢正常——小便通利
病理方面
宣肃失常—— 异常,水津不布
通调失职,水液代谢
——
小便短少、痰饮 水肿、咳喘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四、肺朝百脉,主治节
1、含义
2、生理作用
①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使之变为血中之气,营养全身 ②血脉为心所主,但有赖于宗气贯心脉行气血的作用
【肺与志、液、体、窍的关系】 一、肺志为悲(忧)
悲伤过度————耗散肺气————精神不振,乏力气短,声音低微 肺虚————易产生悲忧情绪————悲观忧伤,意志消沉
二、肺液为涕
生理方面 病理方面 肺气和利——涕分泌正常——润泽清洁鼻窍不外流 风寒犯肺——流清涕 风热犯肺——流黄涕
燥邪犯肺——鼻干无涕
【肺与志、液、体、窍的关系】 三、肺合皮,其华在毛(肺外合皮毛)
脾不统血
【脾与志、液、体、窍的关系】
一、脾志为思
思虑过度、所愿不遂——脾气抑结郁滞——
二、脾液为涎
涎的含义和作用:略 脾虚——口涎自出
不思饮食,脘腹饱胀 思维能力下降,健忘
三、脾合肌肉,主四肢
1、含义 脾有营养、维持全身肌肉丰满壮实,四肢活动轻劲有力的功能 2、临床意义
生理方面 脾气健运——营养充足——肌肉丰满壮实,四肢发达,轻劲有力 病理方面 脾失健运——营养不良——肌肉消瘦,四肢软弱无力,甚则萎废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