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学说五脏六腑(讲义健松)
《藏象学说》课程重点 藏象第一节《藏象概论》--人体脏腑的秘密

《藏象学说》第一节课程重点课程的主要内容总结:《藏象学说》第一节:藏象概论—人体五脏六腑的秘密什么是藏象?藏:1.内脏2.内藏:藏于躯壳之内的内脏3.藏:精、气、神象:1.形态:人体内在的形态结构2.形象:有诸内必形诸外3物象:内脏与自然界相互关联事物之间的联系。
内容五脏: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实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奇恒之腑:似脏非脏,似腑非腑五体:皮肉筋骨脉形成古代解剖学的认识长期的生活观察反复的医疗实践的积累与总结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具有时空观念的结构功能模型重点记忆第二点,藏腑的内容。
另:中医的脏腑不同于西医的具体的脏器《藏象》第一节课后思考题一、藏象学说以(?)为基础。
脏腑。
二、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是(?)。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三、“形而上者”为(?)。
神。
四、脏腑中被称为“君主之官”的是(?)。
心。
五、以病理反证生理,(?),是脏象认识生命体质的重要特点。
重功能而轻形质。
六、藏象学说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
中心。
七、藏象学说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1.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2.长期的生活观察。
3.反复的医疗实践的积累与总结。
4.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八、藏象学说的特点有哪些?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2.具有时空观念的结构功能模型。
九、“以象测藏”是什么意思?通过观察外在的征象来研究内在脏腑的活动规律,认识其本质。
诚如《灵枢经?本脏》所言:“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
十、藏象学说以什么为中心?心,肺,脾,肝,肾五脏为中心。
十一、中医的脏腑就是西医的器官吗?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以及中医学整体观察和类比思辨的思维方法,决定了藏象学说具有重宏观,轻微观研究,重脏腑功能,轻形态结构的特点,对脏腑的认识,详于对生理病理及其与脏腑组织之间联系的观察研究,略于对具体形态结构的细微剖析。
藏象学说中一个脏的功能可能包含着西医解剖结构上多个器官和系统的功能,而现代医学的一个脏器也可能分散在多个中医脏腑中,藏象的本质是一个以系统功能为主体的多元化实体结构。
中医学 藏象-五脏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 个生理病理系统。
脏腑的解剖形象
象之涵义有三
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 象
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 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 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明白什么是藏象 了吗?
视其外应 以知其内脏
藏象——又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
血脉
心气
全身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赤 心 主 血 而为血(浊气归心)
运血:心的搏动推动血液的运 行(诸血者皆属于心) 指心气鼓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 脉管的舒缩,推动血液运行。
心 脉主
(2) 血液正常运行的必备条件
心、血、脉三者密切相连,血液在脉中 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 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藏 象 学 说 的 形 成 基 础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司外揣内、取象比类、整体观察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藏象学说
归纳
概括、抽象、推理 观察到内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
察 外 知 内
取 象 类 比
整 体 观 察
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
藏 象 学 说 的 形 成
心藏 神
中医将现代医学中 脑的功能归属于 心,而分属于五 脏。 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 调节是以心脑为主 的,多脏腑相互协 调的共同作用。
(2)机理:心生血、行血
血者, 神气也
血生神、养神、藏神
血 主宰和调控人体的精神活动。 养 脏
心藏 神
神御脏
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古代解剖知识
影响藏象学说的形成因素:
藏象正常人体观之五脏六腑

脾气健运——消化、吸收、传输正常,气血充足,营养全身——脏腑机能正常
病理方面
脾失健运——消化、吸收、传输异常,气血不足,全身失养——腹胀少食等症状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脾主运化
2、主运化水湿
(1)含义 (2)生理作用
①吸收布散水液:把人体所需水液转输至全身——发挥濡润涵养的作 用
②促进水液代谢:把人体多余的水液转输至肺,宣发成汗;转输至肾, 气化成尿 ③脾土喜燥恶湿:水湿停留——影响脾阳——脾阳不运——水湿停留
脾不统血
【脾与志、液、体、窍的关系】
一、脾志为思
思虑过度、所愿不遂——脾气抑结郁滞——
二、脾液为涎
涎的含义和作用:略 脾虚——口涎自出
不思饮食,脘腹饱胀 思维能力下降,健忘
三、脾合肌肉,主四肢
1、含义 脾有营养、维持全身肌肉丰满壮实,四肢活动轻劲有力的功能 2、临床意义
生理方面 脾气健运——营养充足——肌肉丰满壮实,四肢发达,轻劲有力 病理方面 脾失健运——营养不良——肌肉消瘦,四肢软弱无力,甚则萎废不用
悲伤过度————耗散肺气————精神不振,乏力气短,声音低微 肺虚————易产生悲忧情绪————悲观忧伤,意志消沉
二、肺液为涕
生理方面 病理方面 肺气和利——涕分泌正常——润泽清洁鼻窍不外流 风寒犯肺——流清涕 风热犯肺——流黄涕
燥邪犯肺——鼻干无涕
【肺与志、液、体、窍的关系】 三、肺合皮,其华在毛(肺外合皮毛)
代心受邪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血脉
1、含义
①心气的推动
心气:来源于水谷精微,通过心脏功能转化
2、机理
②心脏的搏动 ③血液的充盈 ④脉道的通利
3、临床意义
生理方面 心主血脉 正常 心气充沛 血液充盈 脉道通利 血运正常 ——— 面色红润,脉搏和缓 有力有率有律,舌红润
第二章藏象-五脏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藏 象
概 论 五 脏 六 腑 奇恒之腑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 一 节
概
论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 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 化及其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 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 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 说。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肺朝百脉的生理作用:助心行血
“血非气不运”
肺朝百脉
功能正常 肺气虚弱
呼吸均匀,心跳正常 胸闷、心悸 唇舌青紫等
4.肺主治节
指肺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 血、津液及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活动 的作用。
肺主治节
肺司呼吸 调节气机 助心行血 调节水液的代谢
实际上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 度概括。
即畏热喜清(肃),畏寒喜温(润)
无论外感、内伤或其他脏病变,多易侵袭 或累及于肺而为病,故称之为“娇脏”。
3.肺主宣降
肺主宣发和肃降的合称。
所谓“宣发”,是指肺气的向上升宣和 向外布散的作用。 呼出体内浊气
肺气宣发
向上升宣
向外布散
输布精微和津液 宣发卫气
肺主肃降:是指肺气的向内向下肃降的作用。
(二)肺的生理特性
肺为华盖
肺为娇脏 肺气宣降
1.肺为华盖
华盖,原指古代封建
帝王出巡时所用的车 盖。
位臵最高,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 “华盖” 肺居高位,能行水 —— “水之上源” 肺主一身之表,护卫肌表 “肺者,脏之长也” 肺主一身之气
2.肺为娇脏
①肺居高位,为华盖而覆盖诸脏, 邪气来袭, 肺首当冲。 ②肺为清虚之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肺 气通天,邪气入肺,可无阻碍。 ③肺叶娇嫩,不耐寒热。
8课程重点《藏象学说》第一节:藏象概论—人体五脏六腑的秘密(2)

8课程重点《藏象学说》第一节:藏象概论—人体五脏六腑的
秘密(2)
二、藏象学说以什么构成五个功能活动系统?
藏象学说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等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形体官窍所构
成五个功能活动系统。
三、什么是藏?
藏:藏于体内的内脏
四、什么是象?
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五、什么是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奇者异也,恒者常也。
奇恒之腑,形多中空,与腑相近,内藏精气,又
类于脏,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之。
六、五体?
皮、肉、筋、骨、脉五种组织结构。
七、五官七窍?
(耳、目、口、舌、鼻)合称五官;
(眼二、耳二、鼻孔二、口)合称七窍。
八、五脏包括哪五个脏?
心,肺,脾,肝,肾,
九、六腑包括哪六个腑?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十、奇恒之腑有哪些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十一、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
共同的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五脏“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十二、六腑的共同的生理功能?
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六腑“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藏象学说(五脏)ppt课件

(2)心在窍为舌(即心开窍于舌) 指心的气血与舌相通,舌的正常功能有赖于心主 血脉和主神的功能。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解心主 血脉和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态。 生理:心的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润、柔软, 运动灵活,语言流利,味觉灵敏。 病理:心阳不足:青质淡白胖嫩; 心阴不足:舌质红、瘦薄; 心血不足:舌体瘦薄,舌色少华; 心火上炎:舌质红赤,甚则生疮; 心血瘀阻: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心主神志异常:舌卷、舌强、失语。
Function 2: Housing spirit (2)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心藏神 首先,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心在脏腑组织中居于首位,起主导作用。人体五 脏六腑、形体官窍只有在心的主宰和调节下,才能共 同完成整体的生命活动,如心主神志功能失常,失去 主宰和调节作用,则可出现“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的病变,甚至危及生命活动。“心者,君主之官,神 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 危”(《素问·灵兰秘典论》)。
other functions?
1.3、System connections of heart
(1)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 其华在面是指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以从面部的色 泽变化显露出来。 生理: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有光泽。 病理:若心之气血不足,则可见面色晃白、晦 滞;血瘀则面色青紫。脉虚、细、结代、涩、数。
心主血脉的生理与病理 生理: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时,气血运行通畅,脏 腑机能正常。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面色红润,舌 色淡红,滋润而有光泽,脉道通利,脉和缓有力。 病理: 心火旺盛:面赤舌红,舌尖深红起刺,脉数。 心气不足:血脉空虚,脉象细弱无力。 心脉瘀血:面色与舌色均较暗,可出现青紫,舌 上有紫色瘀斑,脉象涩而不流利,有时出现结代脉。
中医基础理论_5-藏象-五脏

精品课件
一、心
位置:位于左侧胸腔,两肺之间,外有心包。 形态:形如倒垂之莲蕊。 外应:虚里
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外在联系: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在液为汗, 其华在面,在志为喜。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 别称: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生之 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经络: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宗气生成不足 - 少气短息,语 声低怯,脉弱
卫气失于宣发 - 自汗、畏风、易 感
气机宣肃失司 - 胸闷,咳喘无力,
动则益甚。故称:“诸气膹郁,皆属 于肺”
气机不畅,则精津品课件液不布-吐痰清稀
3、通调水道
通调水道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 和调节全身的水液输布和排泄。 头面诸窍
肺主 布散脾转输的水液 肌表皮毛
精品课件
4、朝百脉,主治节
(1) 肺朝百脉
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 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宣 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肺气助心行血: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全身气 机,
促进肃血降液运行。 宣发
全身血液 宣发
清浊之气交换
肃降 肺
精品课件
肺生成的宗气
精品课件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
和 治疗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般而
言,五脏贮藏精气,精气易于耗散,故
“脏病多虚”;六腑传导消化饮食物,饮
食物一旦在人体久留,即成为有形实邪,
故“腑病多实”。 在临床治疗中“脏
病宜补”、“脏实泻其腑”,如清心泻小
肠;“腑病宜泻”、“腑虚补其脏”,如
温肾固脬。
藏象-五脏

功 能 表 现
物 质 基 础
血养脏
主神明:主宰调控人 体的精神活动
神御脏
调节 脏腑 的生 理功 能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②主宰人体的心理活动
心具有接受外来刺激,并作出正确反应的
能力
《灵枢·本神》指出:“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 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 之智。”充分说明了心为心理活动的中枢,对 各种心理活动起着整体调节作用。
(3)机理:
津液入脉化血
汗血同源 汗为 心 津液出于皮肤为汗 心之 主神明—调节卫气,司汗孔开合 液 主血脉
5、在志为喜
(1)含义: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喜的情志
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2)机理:
①心为君主之官,喜为良性刺激归心 ②喜悦的心情,可使气血和调,营卫通利,
全身舒适,益于健康
面唇舌晦暗(灰黑)
唇舌青紫
2、主藏神
有主宰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和人体心理活动 的功能。
(1)含义:心主藏神,又称心主神明,是指心具
(2)神的含义: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 狭义之神 泛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 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
位臵:位于左胸腔,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
外在联系: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在液为汗, 其华在面,在志为喜。为阳中之太阳,通于 夏气。 别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 “五脏六腑之大主”。
特性:喜清静内守,恶热 属性:阴阳属性为阳中之太阳,五行属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