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学说及五脏
合集下载
五脏六腑

病理:肝不藏血,可致各种血证,肌衄、齿衄、 吐血、咯血、月经过多等。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肝血充足,筋得其养,运动灵活有力,耐受疲劳,
并能较快的解除疲劳,故称肝为“ 罢极之本” 。 2. 在窍为目
“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 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 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 3. 在志为怒 4. 在液为泪 5. 与春气相通应
病理表现:
心
机
悸
肺
失
心
血
呼 吸
气 行
失
不
常
调 宗
运
、 胸
、 唇
、
亏
舌
气
畅
紫 。
虚
生理功能
4 、 主治节
肺有辅助心脏,治理调节气血津液及全身脏 腑组织 功能的作用。 《类经》:“ 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 治。” 《素问》:“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2 在窍为鼻
生理表现
主要通过面色,舌质的颜色,脉搏的跳动及胸部感觉 反映。
心气充沛
心血充盈 脉道通利
面色红润光泽, 舌红活荣润, 脉和缓有力,
节律整齐
心血亏虚 心气不足
病理表现
面白无华 脉道空虚舌淡白 脉细弱无力
血脉受阻
面色灰暗、唇舌青紫有瘀点、 脉律不齐结、代 促、涩, 心前区憋闷刺痛。
面 色 淡 白 无 华
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皆由脾胃气虚,气不上行 之所致也” 。
脾
• 脾被称为“ 气血生化之源” ,“ 后天之本” 。 在养 生防病,预防衰老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肝血充足,筋得其养,运动灵活有力,耐受疲劳,
并能较快的解除疲劳,故称肝为“ 罢极之本” 。 2. 在窍为目
“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 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 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 3. 在志为怒 4. 在液为泪 5. 与春气相通应
病理表现:
心
机
悸
肺
失
心
血
呼 吸
气 行
失
不
常
调 宗
运
、 胸
、 唇
、
亏
舌
气
畅
紫 。
虚
生理功能
4 、 主治节
肺有辅助心脏,治理调节气血津液及全身脏 腑组织 功能的作用。 《类经》:“ 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 治。” 《素问》:“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2 在窍为鼻
生理表现
主要通过面色,舌质的颜色,脉搏的跳动及胸部感觉 反映。
心气充沛
心血充盈 脉道通利
面色红润光泽, 舌红活荣润, 脉和缓有力,
节律整齐
心血亏虚 心气不足
病理表现
面白无华 脉道空虚舌淡白 脉细弱无力
血脉受阻
面色灰暗、唇舌青紫有瘀点、 脉律不齐结、代 促、涩, 心前区憋闷刺痛。
面 色 淡 白 无 华
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皆由脾胃气虚,气不上行 之所致也” 。
脾
• 脾被称为“ 气血生化之源” ,“ 后天之本” 。 在养 生防病,预防衰老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学藏象学说之五脏完整版

主血脉;主藏神 主疏泄;主藏血 主运化;主统血 主气,司呼吸;主行 水;朝百脉,主治节 主藏精;主水液;主 纳气
为阳脏,而通神明 为刚脏,体阴而用阳; 主升发;喜条达恶抑郁 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华盖;娇脏,不耐寒 热;主宣发肃降 肾性潜藏;固摄之本
PART
05
五脏系统表
五 脏
心 肝 脾
其 充
脉 筋 肌
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以反映脏腑生理功能。
心藏神功能正常:精神饱满、神志清晰、思维敏捷。
心藏神功能异常:失眠多梦、神志不宁、反应迟钝、精神萎靡。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PART
06
五脏之心—生理特性
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心为阳中之阳,以阳气为用,心的阳气能 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 心与夏气相通应: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与南方、
肝主疏泄的作用: 1、调畅气机—气机指气的升降出入 2、调节情志—情志指情感、情绪 3、助脾运化—促进消化吸收 4、调节性与生殖—调理冲任,调节精室
PART
03
五脏之肝—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
调畅气机
气机条畅,血、津 液运行正常 肝气郁结,詾肋、 两乳及少腹胀痛或 詾肋刺痛 肝气上逆、头目胀 痛,面红耳赤
PART
02
藏象学说的形成
形成:
1、来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 2、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3、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
中医藏象学说与西医学的区别:
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其中脏
腑不单纯是指一个解剖学的概念,而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
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PART
03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

一、肺的主要功能
1、主气
(1)主呼吸之气:肺司呼吸。主管人的呼吸运动、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 场所。肺司呼吸主要依赖于肺的宣发和肃降运动,呼出浊气、吸入自然界 之清气。
(2)主一身之气:肺具有主持和调节全身之气的功能。
参与宗气的生成、调节全身气机。
五脏——肺
2、主通调水道(肺主行水) 通,疏通;调,调节;水道,水液输布和排泄的道路。 指肺通过其宣发和肃降作用调节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的作用。
五脏——心
二、心与形体官窍的关系 1、在体合脉:
心主脉;脉:脉管、血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2、其华在面
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从面部色泽的变化上表现出来。 3、在窍为舌
舌为心之苗;结构上,心经的别络联系于舌;生理上,舌的色泽、运 动、味觉、语言等与心主血和心藏神密切相关; 4、在液为汗
汗由津液化生,脉内津液是血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脏——脾
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边,与胃以膜相连。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一、脾的主要功能
1、主运化 运:转运、运输;化: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消化饮食物,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和水液,并将
其转输至心肺及全身的功能。 (1)运化精微:主要依赖脾气的推动作用 脾气健运、脾失健运; 脾气主升:1、脾主升清;2、升提内脏。中气下陷
五脏
肝、心、脾、肺、肾
化生和贮藏精气
藏象
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受盛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藏精气;形体与腑相 似
五脏
五脏共同的功能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 一、肝
位置: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生理特征:主动主升、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用阳,故称“刚脏”。 将军之官; 主要功能:主疏泄和藏血;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
1、主气
(1)主呼吸之气:肺司呼吸。主管人的呼吸运动、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 场所。肺司呼吸主要依赖于肺的宣发和肃降运动,呼出浊气、吸入自然界 之清气。
(2)主一身之气:肺具有主持和调节全身之气的功能。
参与宗气的生成、调节全身气机。
五脏——肺
2、主通调水道(肺主行水) 通,疏通;调,调节;水道,水液输布和排泄的道路。 指肺通过其宣发和肃降作用调节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的作用。
五脏——心
二、心与形体官窍的关系 1、在体合脉:
心主脉;脉:脉管、血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2、其华在面
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从面部色泽的变化上表现出来。 3、在窍为舌
舌为心之苗;结构上,心经的别络联系于舌;生理上,舌的色泽、运 动、味觉、语言等与心主血和心藏神密切相关; 4、在液为汗
汗由津液化生,脉内津液是血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脏——脾
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边,与胃以膜相连。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一、脾的主要功能
1、主运化 运:转运、运输;化: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消化饮食物,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和水液,并将
其转输至心肺及全身的功能。 (1)运化精微:主要依赖脾气的推动作用 脾气健运、脾失健运; 脾气主升:1、脾主升清;2、升提内脏。中气下陷
五脏
肝、心、脾、肺、肾
化生和贮藏精气
藏象
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受盛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藏精气;形体与腑相 似
五脏
五脏共同的功能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 一、肝
位置: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生理特征:主动主升、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用阳,故称“刚脏”。 将军之官; 主要功能:主疏泄和藏血;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二章 藏象

中医所言“神”,有着广泛的含义,一般而言, 主要有如下三种: 1、神,神秘玄妙,指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属 性,虽不可测度,却决定着自然变化的规律, 《内经》谓之“神机”—— 自然之神 2、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一般称 之为广义之神(如视觉、听觉、感觉、动作等) —— 生理之神
3、指人的精神活动,含意识、思维和情志活 动,一般称之为狭义的神—— 心理之神
※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而脏腑又是 核心之核心。 ※ 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 体观: 人体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配合六 腑——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沟 通形体官窍,形成五大功能系统。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
1、基于古代的解剖知识。
2、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3、长期反复的医疗实践、临床验证三方面。
●其华在面 心之气血上荣于面,其精华可以表现于面部。 反之,面部的色泽变化,最能反映心之气血盛衰、 盈亏。 机理:心主血脉,而面部为血脉极丰富之处。
(二)心开窍于舌 开窍——有相互联系的意思
司 味 觉
舌之功能
调节语言
结构上 心之别络系于舌本,经络沟通 心之气血上荣于舌(舌体血管丰富), 心功能正常—舌体红润、柔软灵活、 语言流利、味觉灵敏 心神调控着舌的运动表述语言、司味觉 心之气血不足——舌质淡白 心之阳气不足——舌淡白胖嫩 功能失常 心火上炎——口舌生疮 心血瘀阻——舌质紫暗 心神失常——舌卷、舌强、舌謇或 失语 功能上
肺的生理特点:气之本;娇柔脆弱;清肃下 降;为阳中之阴,通于秋气。
肺之经脉:属手太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
表里。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肺主气 ●含义 指肺有主持人体气的功能,内含两个方面:
呼吸之气——气体交换 肺主气
藏象学说包括哪些内容?

藏象学说包括哪些内容?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藏象学说包括以下内容:
1.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脏分布于人体内腑,分别主管人体气血、营养物质、水液、气息、精神等方面的生理功能,五脏通过相互协调,维护了人体正常生命活动。
2.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六腑是人体腔隙内的脏器,主要负责消化、吸收、排泄等过程,与五脏相辅相成,共同维持了人体的正常代谢活动。
3. 经络:人体内部的经脉和络脉。
经络是人体重要的运行系统,包括十四条经脉和很多条络脉,贯穿全身,为气血运行提供通道,调节人体内外的交流,维护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4. 精气神:人体内的精、气、神。
精、气、神是人体最重要三种能量,分别代表人体的物质、能量和意识、思维等方面的基本能量。
5. 五运六气: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六气包括风、寒、
暑、湿、燥、火。
五运六气是自然界中的气象变化,也是人体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指标,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理论,对于人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启示了人们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平衡协调。
藏象五脏

①、肝体阴而用阳; ②、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3、肝的系统联系
肝 肝合胆 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 在窍为目 在志为怒
在液为泪 与春气相通应
(五)、肾
位置: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 形态:形如豇豆,里白外黑。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 在发,其充在骨。 《素问·六节脏象论》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灵枢·脉度》 肾,开窍于二阴。 《素问·金匮真言论》
脉管的舒缩,推动血液运行。
② 心主血脉的生理表现 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主要反映在脉 象(和缓有力、节律均齐)、面色(红润光 泽)、舌质(舌体红活荣润)、胸部感觉 (舒畅)。尤其虚里部位是其功能最集中反 映的部位。其病理表现也多反映于以上各部。 此外,心率、心律、心力亦为反映其主 血脉功能正常与否的重要指标。
脏器
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 脏 腑 通 过 经 络 联 系 和 功 能 配 合 , 构 成 整 体——脏腑的整体性。 2. 形体、官窍、精、神、气、血、津液与五 脏密切联系——人身整体性。 3.人体与自然界密切联系——天人合一。
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系统 五脏 六腑 在形 其华 开窍 志 液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 ) (2 ) (3 ) (4 )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朝百脉、主治节、助心行血; 肺通调水道;
(1)肺主气、司呼吸;
① 主呼吸之气 含义: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 的场所。通过肺的宣肃作用,吸清排浊,吐故 纳新,完成呼吸功能,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 间的气体交换,维持生命活动。 ② 主一身之气 含义: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参与一身之 气的生成并可调节气的运行。
3、肝的系统联系
肝 肝合胆 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 在窍为目 在志为怒
在液为泪 与春气相通应
(五)、肾
位置: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 形态:形如豇豆,里白外黑。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 在发,其充在骨。 《素问·六节脏象论》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灵枢·脉度》 肾,开窍于二阴。 《素问·金匮真言论》
脉管的舒缩,推动血液运行。
② 心主血脉的生理表现 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主要反映在脉 象(和缓有力、节律均齐)、面色(红润光 泽)、舌质(舌体红活荣润)、胸部感觉 (舒畅)。尤其虚里部位是其功能最集中反 映的部位。其病理表现也多反映于以上各部。 此外,心率、心律、心力亦为反映其主 血脉功能正常与否的重要指标。
脏器
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 脏 腑 通 过 经 络 联 系 和 功 能 配 合 , 构 成 整 体——脏腑的整体性。 2. 形体、官窍、精、神、气、血、津液与五 脏密切联系——人身整体性。 3.人体与自然界密切联系——天人合一。
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系统 五脏 六腑 在形 其华 开窍 志 液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 ) (2 ) (3 ) (4 )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朝百脉、主治节、助心行血; 肺通调水道;
(1)肺主气、司呼吸;
① 主呼吸之气 含义: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 的场所。通过肺的宣肃作用,吸清排浊,吐故 纳新,完成呼吸功能,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 间的气体交换,维持生命活动。 ② 主一身之气 含义: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参与一身之 气的生成并可调节气的运行。
上篇+第三章藏象学说

液,有润泽鼻窍的作用。 ⑷ 肺开窍于鼻:鼻的通气、嗅觉与喉部的发音等
功能,都必须依赖肺气的宣发作用。
(三)脾
位置:脾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形如镰刀。 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主统血。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 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经络通利,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正常有序
病理:
疏泄不及 肝 失 疏 泄 疏泄太过
肝气郁结:闷闷不乐、悲忧欲哭、 胸胁、两乳或少腹胀痛不适或剌痛 或为瘀血、癥积、肿块,或经行不畅 经迟、痛经、经闭,或为水湿痰饮
肝气上逆:头目胀痛、面红目赤、 急躁易怒等。
血随气逆:吐血、咯血,甚则突然 昏倒,不省人事。
②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肌肉、四肢都需要脾所运 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滋润,才能使肌肉发达,丰满 健壮,四肢轻劲有力。
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饮食、口味与脾运化功能 有关;口唇色泽可以反映脾气功能的盛衰,并与气 血充足有关。
④在液为涎:涎由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
(四)肝
位置:位于膈下,腹腔之右上方,右胁之内。 主要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主藏血。
脏腑、形体、官窍 精、气、血、津液、神
脏腑:内脏的总称 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
心、肝、脾、肺、肾 六腑:受盛和传化水谷糟粕,
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形态似腑,功能似脏,
胆、脉、脑、髓、骨、女子胞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
一是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运化水谷
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转输其水谷精微的作用
饮食物→胃(受纳和腐熟)→小肠(泌别清浊)
功能,都必须依赖肺气的宣发作用。
(三)脾
位置:脾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形如镰刀。 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主统血。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 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经络通利,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正常有序
病理:
疏泄不及 肝 失 疏 泄 疏泄太过
肝气郁结:闷闷不乐、悲忧欲哭、 胸胁、两乳或少腹胀痛不适或剌痛 或为瘀血、癥积、肿块,或经行不畅 经迟、痛经、经闭,或为水湿痰饮
肝气上逆:头目胀痛、面红目赤、 急躁易怒等。
血随气逆:吐血、咯血,甚则突然 昏倒,不省人事。
②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肌肉、四肢都需要脾所运 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滋润,才能使肌肉发达,丰满 健壮,四肢轻劲有力。
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饮食、口味与脾运化功能 有关;口唇色泽可以反映脾气功能的盛衰,并与气 血充足有关。
④在液为涎:涎由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
(四)肝
位置:位于膈下,腹腔之右上方,右胁之内。 主要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主藏血。
脏腑、形体、官窍 精、气、血、津液、神
脏腑:内脏的总称 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
心、肝、脾、肺、肾 六腑:受盛和传化水谷糟粕,
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形态似腑,功能似脏,
胆、脉、脑、髓、骨、女子胞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
一是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运化水谷
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转输其水谷精微的作用
饮食物→胃(受纳和腐熟)→小肠(泌别清浊)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

液,故又称“小肠主液”。
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的中央,为贮 尿器官。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贮尿 二、排尿 (膀胱病变,主要为尿频、尿急、尿痛;或
是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或是 遗尿,甚则小便失禁。)
三焦
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二、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 理功能特点: 上焦主气的升发和宣散,“上焦如雾”。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中焦 “泌糟粕,蒸津液”,升降之枢,气血 化生之源,“中焦如沤”。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下焦排泄糟粕和尿液,“下焦如渎”。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和在窍
在志为忧
在液为涕
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
在窍为鼻
脾
脾为“后天之本”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脾主运化
运化水谷: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运化水液: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二、主升清: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 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三、主统血: 脾有统摄血液在血脉中流行,防止逸出脉 外。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
XXXXXXXX
XXXXX XX年XX月
藏象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 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 古代的解剖知识。二是长期来对人体生理、 病理现象的观察。三是反复的医疗实践,从 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体的某 些生理功能。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 的整体观。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藏精,主生殖发育:(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2.后天之精:出生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 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以及脏腑生理功能 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剩余部分。
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的中央,为贮 尿器官。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贮尿 二、排尿 (膀胱病变,主要为尿频、尿急、尿痛;或
是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或是 遗尿,甚则小便失禁。)
三焦
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二、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 理功能特点: 上焦主气的升发和宣散,“上焦如雾”。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中焦 “泌糟粕,蒸津液”,升降之枢,气血 化生之源,“中焦如沤”。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下焦排泄糟粕和尿液,“下焦如渎”。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和在窍
在志为忧
在液为涕
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
在窍为鼻
脾
脾为“后天之本”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脾主运化
运化水谷: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运化水液: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二、主升清: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 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三、主统血: 脾有统摄血液在血脉中流行,防止逸出脉 外。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
XXXXXXXX
XXXXX XX年XX月
藏象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 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 古代的解剖知识。二是长期来对人体生理、 病理现象的观察。三是反复的医疗实践,从 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体的某 些生理功能。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 的整体观。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藏精,主生殖发育:(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2.后天之精:出生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 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以及脏腑生理功能 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剩余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脏腑 第三节 精、气、 血、津液 第四节 体质
第 一 节
概
论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 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精、 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精、 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 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 之间、 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 相互关系的学说。 相互关系的学说。
1
心的生理功能 肺的生理功能
五脏
2 3 4 5
脾的生理功能 肝的生理功能 肾的生理功能
一 心的生理功能及系统连属
位置: (一)位置:
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 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 两肺之间,脊柱之前, 两肺之间,脊柱之前,形似倒垂未 开之莲花,外有心包护卫。 开之莲花,外有心包护卫。
(二).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 1.主血脉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脏腑:内脏的总称。 脏腑:内脏的总称。 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包括心、 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包括心、肝、 满而不能实” 脾、肺、肾。“满而不能实” 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包括小肠、 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包括小肠、 大肠、膀胱、三焦。 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实而不 满” 奇恒之腑:多具有藏的功能,包括胆、 奇恒之腑:多具有藏的功能,包括胆、 女子胞。 脉、脑、髓、骨、女子胞。 还包括经络、精气血津液。 还包括经络、精气血津液。
小结1 小结1
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2) 心主神志
二. 肺的生理功能及系统连属
(一)肺在人体中的位置
肺位于胸腔,居横膈之上,与喉、鼻相连, 肺位于胸腔,居横膈之上,与喉、鼻相连, 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 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
华盖:肺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 华盖:肺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
2.2肃降含义: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通 2.2肃降含义: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通 肃降含义 向下 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①肺能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肺能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②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膀胱形成 尿液排出体外; 尿液排出体外; ③肃清肺和呼吸道异物。 肃清肺和呼吸道异物。
(2)生理病理表现(临床意义) 生理病理表现(临床意义)
主要通过面色,舌质的颜色,脉搏的 主要通过面色,舌质的颜色, 跳动及胸部感觉反映。 跳动及胸部感觉反映。 生理表现 面色红润光泽, 心血充盈 面色红润光泽, 舌红活荣润, 心气充沛 舌红活荣润, 脉和缓有力, 脉道通利 脉和缓有力, 节律整齐
3.通调水道 通调水道
是指肺通过宣发与肃降调节体内水液的运 是指肺通过宣发与肃降调节体内水液的运 宣发与肃降 输布及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行、输布及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水道: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通道。 水道: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通道。 宣发: 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 宣发 的精微部分向上、向外输布,外达全身皮毛, 的精微部分向上、向外输布,外达全身皮毛, 代谢后以汗的形式由汗孔排泄; 代谢后以汗的形式由汗孔排泄; 肃降: 肃降 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 较稠厚部分, 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到体内各脏腑组 织器官,以濡润之,并将废水和剩余的水液 织器官,以濡润之, 下达于肾,生成尿液,排出体外。 下达于肾,生成尿液,排出体外。
脾为“仓廪之官” 脾为“仓廪之官”。
(二)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1.脾主运化; 脾主运化 2.脾气主升; 2.脾气主升; 脾气主升 3.脾主统血。 3.脾主统血。 脾主统血
1.脾主运化 1.脾主运化 含义: 含义: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 精微, 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 腑,以维持其生理功能。 以维持其生理功能。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二)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 来考察“
第二节 脏腑
1.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 1.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 2.六腑的主要功能 2.六腑的主要功能 3.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3.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4.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4.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 医 学
藏 象 学 说
邢台市人民医院 中医内科 董润之
掌握: 掌握:
脏腑的共同生理功能; 脏腑的共同生理功能; 五脏及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五脏及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 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
熟悉: 熟悉:
五脏、六腑的系统连属。 五脏、六腑的系统连属。
了解: 了解:
体质学说。 体质学说。
病理表现: 病理表现:
心血亏虚 面白无华 脉道空虚舌淡白 脉细弱无力
心气不足 面色灰暗、唇舌青 面色灰暗、 有瘀点、 血脉受阻 紫有瘀点、脉律不齐 结、代 促、涩,心
前区憋闷刺痛。 前区憋闷刺痛。
面 色 淡 白 无 华
面 唇 青 紫
2.心主神志 2.心主神志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即心 神 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狭义: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狭义: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外达皮毛 排泄汗液
肺
气化
尿
膀胱
肾
2.脾气主升 2.脾气主升
(三)肺的系统连属
肺在志为悲忧: 悲忧” ⑴ 肺在志为悲忧:“悲忧”的情志活动与肺 有关 肺在液为涕:鼻为肺窍, ⑵ 肺在液为涕:鼻为肺窍,涕为鼻黏膜分泌 的黏液,有润泽鼻窍的作用。 的黏液,有润泽鼻窍的作用。 ⑶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肤、毛、汗腺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肤、 依赖肺所宣发的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 依赖肺所宣发的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 肺开窍于鼻:鼻与喉相通而联于肺。 ⑷ 肺开窍于鼻:鼻与喉相通而联于肺。发音 与肺有关,都是肺气的作用。 与肺有关,都是肺气的作用。 病理:鼻干燥、流涕、毛发干枯、声音嘶哑等。 病理:鼻干燥、流涕、毛发干枯、声音嘶哑等。
娇脏: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 娇脏: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
(二)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 2、肺主宣发肃降 3、肺主通调水道 4、肺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 肺朝百脉
1.主气,司呼吸 主气, 主气 一身之气 有主持、 之气—有主持 主气 主一身之气 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 作用,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和全身气机 宗气的生成和全身气机的 作用,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和全身气机的 调节。 调节。 呼吸之气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主呼吸之气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 司呼吸 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 生理: 呼吸通畅,均匀,卫外能力强。 生理: 呼吸通畅,均匀,卫外能力强。 病理: 呼吸气短,喘促,易外感。 病理: 呼吸气短,喘促,易外感。
病理表现: 病理表现: 水 津 宣 降 失 常 通 调 失 职 排 泄 障 碍 水 不 液 布 停 聚
4.肺朝百脉, 4.肺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
肺朝百脉: 肺朝百脉: 指全身的血脉都会聚于肺,经肺呼吸、 指全身的血脉都会聚于肺,经肺呼吸、宣降进 行气体交换后输送全身。 行气体交换后输送全身。 功能:助心行血。 功能:助心行血。 肺主治节: 肺主治节: 是指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 的作用。 的作用。 功能: 肺司呼吸,调节气体交换; 功能: ①肺司呼吸,调节气体交换; 调节气机,调节气的升降出入; ②调节气机,调节气的升降出入; 助心行血,推动和调节血运; ③助心行血,推动和调节血运; ④调节水液代谢。 调节水液代谢。
运化水液 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 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 水液→胃 脾的吸收和转化 布散到全身。 脾的吸收和转化→布散到全身 水液 胃→脾的吸收和转化 布散到全身。 肺宣发到皮毛→汗 肺宣发到皮毛 汗 多余的水 肾与膀胱→尿液 肾与膀胱 尿液
布散全身 濡养机体
宣发
脾 吸 收 水
生理: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 生理: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 敏。 病理:失眠、多梦、健忘、精神不振、谵妄、 病理:失眠、多梦、健忘、精神不振、谵妄、昏 迷等。 迷等。 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关系密切。 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关系密切。
(三)心的系统连属
(1)心在志为喜:心的生理功能与情志的 )心在志为喜: 有关。 “喜”有关。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全身血脉都属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于心,面部色泽能反映心气的盛衰。 于心,面部色泽能反映心气的盛衰。 (3)心开窍于舌:指心的气血与舌相通,舌 )心开窍于舌:指心的气血与舌相通, 的正常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功能。 的正常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功能。通 对舌的观察, 过对舌的观察,来了解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 功能状态。 功能状态。 (4)心在液为汗:“血汗同源”。 )心在液为汗: 血汗同源”
2.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宣发, 肺主宣发
2.1宣发的含义:肺具有向 2.1宣发的含义:肺具有向 宣发的含义 升宣、向外发散的作用 上升宣、向外发散的作用 。 ①肺的气化作用,将浊气排出体外 肺的气化作用, 肺气扩散运动, ②肺气扩散运动,将水谷精微布散于 全身 肺气布散功能, ③肺气布散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 调节腠理之开合。 表,调节腠理之开合。
全身血液赖心脏的搏动而运行。 全身血液赖心脏的搏动而运行。
主血
心有生血作用。是指水谷精微,经心火化 心有生血作用。是指水谷精微,经心火化 作用而成血液。 赤作用而成血液。
主脉:心与脉相连,脉为血之通道。 主脉:心与脉相连,脉为血之通道。
心气能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 心气能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 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