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藏象学说-五脏脾

合集下载

藏象-脾肝肾、六腑

藏象-脾肝肾、六腑

①贮存排泄胆汁 ②主决断
⒉胃
①主受纳腐熟水谷 ②胃气以降为和
⒊小肠
①主受盛化物 ②泌别清浊
Jiang shao niu
第一节 脏腑
二、六腑
4、膀胱
贮尿排尿
5、大肠
传导糟粕
6、三 焦
①主持诸气, ②为水谷运行之道路。 《灵枢·营卫生会》按部位:“上焦如
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Jiang shao niu
中医学基础
第三章 藏 象
[脾、肝、肾、六腑]
Jiang shao niu
第三章 藏 象
学习要求
1 掌握脾、肝、肾、的生理功能及其整体系统联系; 2 掌握六腑生理功能;
Jiang shao niu
第一节 脏腑
一、五脏——脾
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 生理特性:主升、喜燥恶湿; 整体系统联系:在志为思;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Jiang shao niu
第一节 脏腑
三、奇 恒 之 腑
1、脑
《内经》“脑为髓之海”。“头者,精 明之腑”。人的思维、记忆、言语、 嗅觉、运动功能活动与脑密切联系。
2、女子胞
1)主持月经; 2)孕育胎儿。
Jiang shao niu
检测
1、以降为和(顺)的俯是

2、《内经》描述三焦的生理特性:
“上焦如 ,中焦如
,下焦如
。”
(3)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足太阴脾经连舌本; 饮食口味、口唇色泽与脾运正常与否相关; 脾气健运—食欲旺,口味正常;口唇红润有光泽 脾不健运—口淡乏味;气血不足,口唇淡白无华。
(4)在液为涎。
涎液润泽口腔、助脾运化。

Jiang shao niu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

心主血脉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面色、 心主血脉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面色、舌 面色 脉象及胸部感觉四个方面反应出来 四个方面反应出来。 色、脉象及胸部感觉四个方面反应出来。
心主血脉功 心血亏虚 能正常 面色 红润有光泽 淡白无华 舌色 脉象 胸部 感觉 淡红荣润 和缓有力 节律均匀 舒畅 心火亢胜 心脉瘀阻 面赤 灰暗
说明
(一)心的生理功能
主血脉 藏神
1.心主血脉 1.心主血脉 含义: 含义: 主持、管理、 主— 主持、管理、主宰 血— 心脏及全身的血液 血脉, 脉— 血脉,为气血运行 的通道,又称“ 的通道,又称“血 之府” 之府”
两 主血 大 主脉 行血 方 面
生血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是指心具有化生血液、推动和调控全身血 是指心具有化生血液、 液运行的作用。 液运行的作用。
3.心五脏六腑之大主 3.心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 全身各脏腑形体官窍得到血气 的充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 功能,使生命活动得以继续。 功能,使生命活动得以继续。 心主神志— 心主神志 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 功能必须在心神的主宰和调节 分工合作, 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体 生命活动。 生命活动。 所以,心为“君主之官” 五脏六腑之大主。 所以,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由于中医学重视“形而上”的思维方法, 由于中医学重视“形而上”的思维方法,所 脏象学主要以阐述功能为特点,立足解剖, 以,脏象学主要以阐述功能为特点,立足解剖, 但不泥于解剖。 但不泥于解剖。中医研究脏象除注重人体本身 的整体性外, 的整体性外,同时还重视内脏与所通应 的外 界环境息息相关的联系。故中医学的心, 界环境息息相关的联系。故中医学的心,不仅 包括解剖学的心脏(古人称血肉之心), ),而且 包括解剖学的心脏(古人称血肉之心),而且 还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还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古人称神明之 ),是联系全身相关脏器组织及自然界和社 心),是联系全身相关脏器组织及自然界和社 会心理而形成的一个系统整体,又称心系统。 会心理而形成的一个系统整体,又称心系统。 主要与西医的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主要与西医的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免疫 及内分泌(心钠素)等系统的部分功能有关。 及内分泌(心钠素)等系统的部分功能有关。

藏象五脏

藏象五脏
①、肝体阴而用阳; ②、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3、肝的系统联系
肝 肝合胆 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 在窍为目 在志为怒
在液为泪 与春气相通应
(五)、肾
位置: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 形态:形如豇豆,里白外黑。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 在发,其充在骨。 《素问·六节脏象论》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灵枢·脉度》 肾,开窍于二阴。 《素问·金匮真言论》
脉管的舒缩,推动血液运行。
② 心主血脉的生理表现 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主要反映在脉 象(和缓有力、节律均齐)、面色(红润光 泽)、舌质(舌体红活荣润)、胸部感觉 (舒畅)。尤其虚里部位是其功能最集中反 映的部位。其病理表现也多反映于以上各部。 此外,心率、心律、心力亦为反映其主 血脉功能正常与否的重要指标。
脏器
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 脏 腑 通 过 经 络 联 系 和 功 能 配 合 , 构 成 整 体——脏腑的整体性。 2. 形体、官窍、精、神、气、血、津液与五 脏密切联系——人身整体性。 3.人体与自然界密切联系——天人合一。
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系统 五脏 六腑 在形 其华 开窍 志 液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 ) (2 ) (3 ) (4 )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朝百脉、主治节、助心行血; 肺通调水道;
(1)肺主气、司呼吸;
① 主呼吸之气 含义: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 的场所。通过肺的宣肃作用,吸清排浊,吐故 纳新,完成呼吸功能,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 间的气体交换,维持生命活动。 ② 主一身之气 含义: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参与一身之 气的生成并可调节气的运行。

6藏象学说-五脏脾

6藏象学说-五脏脾

上行于口 而不外溢
涎液分泌↑ 涎液分泌↑ 口涎自出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
22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三)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在志,在液,
第 二 节 五 脏 脾
在体合肌肉, 四肢, 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四肢,肌肉 需要脾胃运化来的水谷精微的充养. 需要脾胃运化来的水谷精微的充养.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
16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二)脾的生理功能
第 二 节 五 脏 脾
主升: 主升:脾具有把水谷精微上输输布并 固护脏器位置的生理功能
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头面部
脾 主 升
升输清气
失常,头目眩晕,倦怠乏力 失常,头目眩晕, 升托脏器, 升托脏器,恒定在相应位置 失常,内脏下垂 失常,
21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三)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在志,在液,
第 二 节 五 脏 脾 涎
病理
指脾与五液中的" 在液为涎 :指脾与五液中的"涎" 相通应(关系密切) 相通应(关系密切)
正常
助吞咽和消化 保护,润泽口腔 保护, 脾胃不和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
9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饮 脾 主 运 化 运化水液 运化水谷 食 物 消 化 吸 收
参与作用 主导作用

肝胆胃肠

中医学藏象-五脏

中医学藏象-五脏


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筋, 开窍于舌。

运化水谷,化生气血,统摄血 液,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 水液代谢,主纳气,濡养温煦 脏腑,开窍于耳及二阴。
五脏相互关系
心与肺
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 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 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 ,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 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 畅达全身。
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二者 在呼吸运动方面相互配合,共
同维持呼吸深度。
06 肾系统与功能
肾脏解剖位置及形态
解剖位置
肾脏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形如蚕豆。
形态结构
肾脏外有黄脂包裹,内有肾盂、肾盏等结构,是泌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肾脏生理功能
藏精主水
01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藏精和主水,与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密切相
• 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 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 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03 肝系统与功能
肝脏解剖位置及形态
解剖位置
肝脏位于腹腔右上部,横隔之下,右 胁之内。
按摩保健
可定期进行腰部按摩,促进肾脏血液循环,缓解腰部疲劳。
THANKS FOR WATCHING
感剖位置及形态
解剖位置
质地与颜色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 上。
肺质软,呈浅红色或红白色,富有弹 性。
形态
肺脏呈圆锥形,具有一尖、一底、两 面和三缘。
肺脏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关系与五脏相关(思维导图)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关系与五脏相关(思维导图)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关系与五脏相关(思维导图)
把五行属性和五脏功能及特性放在前面便于学习。

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肝(主疏泄藏血),火(温热上升光明)心(主血脉藏神),土(生化承载受纳)脾(主运化统血),金(沉降肃杀收敛)肺(主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水(滋润下行寒凉闭藏)肾(藏精主水主纳气)。

工作原因,时间有限。

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神五志、五液及季节的关系以下面图片形式展示,仅做几个阐述的示例。

五体
心在体合脉:是指血脉统属于心,即由心主司。

肺在体合皮:一是肺宣发卫气于皮毛,而是肺气宣发水谷精微和津液于皮毛。


官窍
肺开窍于鼻:鼻为呼吸道最上端,通过喉咙和气管与肺相连。

肝在窍于目:肝的经脉上连目系,肝血循经上注于目,使其能视。


五液
心在液为汗:心精、心血为汗液化生之源(汗血同源),汗液的生成和排泄与心血、心神关系密切。


文章中如有错字错句请通过下面(发消息)提醒更改!。

藏象学说之五脏六腑

藏象学说之五脏六腑

藏象学说之五脏六腑《黄帝内经》只要是筋的问题,治肝没错。

只要是骨的问题,治肾没错。

只要是肌肉的问题,治脾胃没错。

只要是血脉的问题,治心没错。

只要是皮肤病毛发的问题,治肺没错。

五脏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与小肠相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

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

生理功能:①主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肛门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六腑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十二经络流注】一日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流经一个经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掌握了自己的身体,也就掌握了长寿健康的秘诀!子时:23:00——1:00 胆经: 熟睡!胆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

这个时候心脏功能最弱,如果有心脏病人备好救心丸。

丑时:1:00——3:0肝经 :深睡眠!此时中肝修复的最佳时间,废弃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在丑时完成。

中医学藏象学说之五脏完整版

中医学藏象学说之五脏完整版

PART
02
五脏之肾—生理功能
肾主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身精气的作用。
精: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概念和分类
广义:
狭义:
泛指一切精微 禀受于父母的
物质(气血津 生殖之精
液、水谷精微)
先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的 生殖之精
后天之精: 来源于食物中的水谷 精微和脏腑代谢化生 的精微物质
促进生殖繁育:男女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及其生殖能力,均有赖于肾精 的充盛,故称肾主生殖。
PART
07
五脏之脾—生理系统
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1、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2、脾其华在唇
3、脾开窍于口
4、脾在志为思
5、脾在液为涎

相傅之官 治节出焉
PART
01
五脏之肺—简介
肺,位居胸中,与心同居膈上,上连气管,通窍 于鼻,与自然界之大气直接相通。在五行属金,为 阳中之阴脏,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 在五脏六腑中,位居最高,故称肺为华盖。肺与四 时秋相应,与大肠、皮、毛、鼻等构成肺系统。
PART
06
五脏之肝—生理系统
肝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1、肝在体合筋 2、肝其华在爪 3、肝开窍于目 4、肝在志为怒 5、肝在液为泪

谏议之官 知周出焉
PART
01
五脏之脾—简介
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在 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主运化、主统血,输布 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 以濡养,故有后天之本之称。脾与四时长夏相应, 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
PART
02
五脏之肝—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以保持全身气机疏通 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肝的生理特性:主升、主动、主散。 肝主疏泄的作用: 1、调畅气机—气机指气的升降出入 2、调节情志—情志指情感、情绪 3、助脾运化—促进消化吸收 4、调节性与生殖—调理冲任,调节精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散作用。
第 二 节 五 脏 脾
运是指转运、输送 化是指消化吸收 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
《素问•经脉别论》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
9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脾 主 运 化
运化水谷
运化水液
饮 食 物 消 化 吸 收
主导作用 参与作用

肝胆胃肠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
10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饮食物
“脾胃为后天之本”
口 食道
“气血生化之源”
气 、 血 、 津 液 、 精
饮食水谷 精微物质 脏腑组织器官 发挥正常功能
脾阳的运化 脾气升清运化
6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医贯· 内经十二官》“其左有脾,与胃同膜
而附其上,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
闻声则动,动则磨胃,食乃消化。”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
7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胃 小肠
初步腐熟
泌别清浊
大肠
肛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
传导糟粕
11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生理状态下,脾的运化功能全靠脾的阳气,脾气强
健,饮食物消化吸收功能正常,水谷精微才能得到
顺利的输布。

病理状态下,脾气虚损,脾失健运,食欲不振,腹 胀。便溏、倦怠、消瘦等。 治疗上采用健脾益气的方法,如四君子汤,参苓白 术散等方剂。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第 五 节 脏 腑 关 系
第 四 节 奇 恒 之 腑
藏 象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藏 象
1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第 五 节 脏 腑 关 系
药物,如茯苓、薏苡仁、白术等,以期收到更
好的疗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
16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二)脾的生理功能
主升:脾具有把水谷精微上输输布并
第 二 节 五 脏 脾
固护脏器位置的生理功能
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头面部
升输清气 脾 主 升
失常,头目眩晕,倦怠乏力 升托脏器,恒定在相应位置 失常,内脏下垂
升提脏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
17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
15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脾主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之间的关系
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之间是彼此联系,不可分
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生理上互相联系,病理上
互相影响。
临床上治疗脾虚泄泻,常加用一些健脾利湿的
3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第 二 节 五 脏 脾
(一)脾的存在部位和形态 (二)脾的生理功能 (三)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
4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一)脾的存在部位与形态
部位: 中焦(在横膈之下的腹腔内)
第 二 节 五 脏 脾
形态: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
上之左,中医的脾当包括胰腺在内
脾为“阴中之至阴”,五行当中属土, 与六腑当中的胃互为表里。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
5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
散功能,是脾主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
第 二 节 两个方面:
一是摄入到体内的水液,需经过脾的运化,输布,气
摄入的水液
五 脏 脾
化成津液,通过心肺到达周身组织器官,发挥濡养滋润
作用。 二是代谢后的水液及某些废物,经脾的转输至肺、肾, 经气化,化为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维持人体水液代谢 的平衡。 生理病理变化: 脾气充足则运化水液功能正常,防止 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
12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在养生和临床方面有着重要 的生理意义。 1. 养生方面,做到饮食有节,顾护胃气。 2. 病理上,脾胃功能受损,气血生化不足,导致正 气虚损,导致疾病发生。


3. 疾病预后判断上,“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4. 治疗上慎用苦寒燥烈之品,以防损伤脾胃之气。
5. 病人的护理上,注意嘱其忌口,时时顾护胃气。 减轻脾胃的负担,待其功能恢复。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
13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
第 四 节 奇 恒 之 腑
第 三 节 六 腑
第 二 节 五 脏
第 一 节 藏 象 概 说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藏 象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
2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一、心
第 二 节 五 脏
提 要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肾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
14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生理情况 摄入的水液 脾的运化转输
Chinese
Medicine
气化为津液 肺
周 身
滋润濡养 水液代谢 协调平衡
代谢的水液 病理情况
脾的转输 肾
气 化
汗液 尿液
水液代谢障碍 脾气虚弱 运化水液↓ 水液停于局部
湿浊 痰饮 水肿
Medicine
(二)脾的生理功能
主运化:
第 二 节 五 脏 脾
运是指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主运化即消化吸收饮食物中的水谷精
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
8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