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藏象概论

合集下载

中医学基础教学课件:第三章 藏象

中医学基础教学课件:第三章 藏象

心与肺:生理—主要体现于血液运行和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
(1) 肺主气,心主血 (2)心主血脉,肺朝百脉
心与脾:生理—主要体现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1)心主血,脾生血 (2)心主行血,脾主统血
心与肝:生理—主要体现于行血藏血和精神情志调节两方面。
(1)心主血,肝藏血
(2)心主神志,肝调情志
*人以胃气为本
*胃主通降
*胃喜润而恶燥
(一)解剖形态 位置:位于腹中,上端接胃,下通大肠。 形态:纡曲回环叠积的管状器官。
(二)生理功能 *主受盛和化物: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故小肠是接受胃内容物的盛器;小肠的化物功能
是将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吸收。“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主泌别清浊:将水谷精微吸收,经脾转输全身。将食物残渣下推大肠。吸收大量水分,参与水液代
(一)解剖形态 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即脏腑之间和脏腑内部间隙互相沟通所形成的通道,在人体脏腑中,唯它最大, 无与匹配,称“孤府”。 (二)生理功能 *通行元气:元气运行,只有借助于三焦之道路,方能布散、通达全身,从而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 能活动,因而三焦起到了主持诸气的作用。 *运行水液: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道路,是参与水液代谢调节的脏腑之一。 *运行水谷:三焦有协助输布精微,排泄废物的作用。 (三)生理特性 *上焦如雾
感谢 您的观看
(一)解剖形态 居于胸腔之内,两肺之间,膈膜之上脊柱之前。形圆而下尖,形似倒垂未开莲蕊,有心包护卫于外。
(二)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主血——心能推动血液运行和参与血液生成
主脉——心能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心主神: 心具有统率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主司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中医基础理念课件-藏象学

中医基础理念课件-藏象学
活动的基础上,易产生确定不移的目 标,进行意向性活动,故曰“意之所 存谓之志”。 志既是认识活 动的产物,
又是认识过程深化的动力。因为有了 注意,便 有了记录;记录的不断积累, 促成了“识”(即见识、意识)。
五脏--心 藏
有了“忆”和“识”,人可进行思维活动(即“思”); 思维总要推敲衬度,反复斟酌的过程,故曰:“因志而存 变谓之思”。
心-小肠;肺-大肠;肝-胆; 脾-胃;肾-膀胱
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 生理特点
五脏 六腑
实体性器官 空腔性器官
化生、贮藏 藏而不泻,
精气
满而不实
受纳、传化 泻而不藏,
水谷
实而不满
奇恒之腑 中空有腔 藏精气
藏而不泻
藏象概论
藏 三、藏象学的形成
– 古代粗浅的解剖学知识,奠定了形态学方面的基 础。
– 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神的作用:主宰生命活动(生理活 动、心理活动)
① 统帅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
象 ② 心主管着人的整个精神心理活动。 (这是一种抽象的说法)
心对“神”中的精神、意识、思维、睡眠 等具体 心理活动和过程有着调控作用。(这 是心主 神志理论中最为实质性的内容)
藏 象
五脏--心
分析原由:
① 一种文化习惯。(古代习惯称心是进行思维活动的器官, 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活动密切相关,故有“心 领神会”、“心情愉快”、“心旷神怡”、“心有灵犀一 点通”等。)
思考、思维时,常需离开具体事物,借助概念、词语等, 这时又伴生疑虑。《类经》曰:“深思远慕,必生忧疑。”
象 这称为“虑”。故曰:“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随着思维的不断深化,“疑虑既生,而处得其善者,曰 智。”(《类经》) 故曰:“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这是 认识活动的最高阶段。

中医学基础-藏象学说PPT课件

中医学基础-藏象学说PPT课件

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奠
定了藏象学说的形态学
1. 早期的解剖实践
基础。
远古时期,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剖 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官 进行了早期的观察。随着医药活动的开 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 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的 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医 疗实践结合起来。
比如:
血的运行如同河中之水,要借助一定的风力、河水 要充足且清纯、河道要通畅,这样水才能畅流不息。同理, 心主血脉也必须赖心气的充沛、血液的充盈和脉道的通 利.所以
心气充沛
(阴阳协调)
血液充盈 脉道通利
是保持血液正常运行的最基本条件 ( 其中心气起主导 作用)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按一定方向 流动,从而运行周身,不仅自身得养,保障主血脉、神志、舌等 功能正常进行, 同时, 对维持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 动起着关键的作用。
后天之精
一身 之精
精 先天之精

五脏 之精

精气互化
精 互化 气
重在滋养、 闭藏
偏于在内
重在运 行有序
偏于在外
功能形态随之转化
根据精气学说,精气互化,所以人 体的精、 气作为人体的维持生命活 动的物质(生命物质)没有多大差 别,差别只是形态(有形无形)和 功能(兴奋抑制等)。
气分阴阳:
可参阴阳学说内容
故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 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
故曰藏象。”
基本概念
所谓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 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与自然界相
通的事物和现象。
五脏为中心 的生理病理
系统
现象
比象
藏,是指 藏于躯体内 的脏腑组织 器官 ;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概论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概论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参见“整体观念”)
(二)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参见“整体观念”)
2022/12/30
中医基础理论
由于整体观察和类比思辩等思维方法的应用 ,以及古代哲学“重道轻器”、“重无轻有 ”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藏象学说还有从 宏观、功能、外象来把握脏腑的特点。
1 重宏观思维 2 重功能联系 3 重外象推测 4 重整体联系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藏象概论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 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 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 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 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 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 体系的核心部分。
2022/12/30
奇恒之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藏精气而不泻 脏腑与形体官窍源自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2022/12/30
2022/12/30
中医基础理论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藏象─┤
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五脏之阴,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脏 腑 │
└ 奇恒之府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藏象概论
形态结构
功能特点
人体各脏的生理功能,虽部分可从观察其形态结构来获得,但主要的是以各脏精气阴阳的运动变化来认识的。
2022/12/30
中医基础理论
藏象的概念涵有“藏”和“象”: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 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 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由于五 脏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所指, 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 统。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PPT课件

五、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部,上通于肾,下连 尿道与外界相通。
《医宗必读》:“膀胱当十九椎,居 肾之下,大肠之前”。
膀胱具有贮尿和排尿的生理功能,与 肾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生理功能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
在水液代谢过程中,水液经过肺、脾、 肾、三焦等脏腑的作用,敷布全身,濡养人 体,其浊者则经气化下输膀胱而成尿液,并 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而排出体外,维持着 全身水液代谢的平衡。
《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 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1、受盛化物
受盛,是接受、以器盛物的意思。化 物,具有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
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主要体现于两个 方面:
①小肠是接受经胃初步消化之饮食物 的盛器。
②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必须在小 肠内停留一定时间,以利于消化和吸收。 小肠的化物功能,是将经胃初步消化的饮 食物,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
《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 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脑“满”,则人的视觉、听觉和精神
活动正常。脑“不满”,则可导致耳鸣, 目眩以及精神萎顿。
(二)脑的功能与五脏的关系 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统归于心
《类经·藏象类》称三焦是“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 诸脏,一腔之大府也”。
(一)三焦的生理功能
1、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
诸气,指全身所有的气;气机,指气 的运动;气化,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 种变化。
三焦是气的通道,是升降气机和气化的功能。
由于《内经》对三焦的具体部位描述不够 明确,而《难经》又提出三焦“有名而无形”, 因而引起了后世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是三焦的有形和无形,但对三 焦生理功能的认识却比较一致,认为三焦的主 要生理功能是主持诸气和通行水液。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ppt课件

心五行属火,为
“阳中之阳”。
ppt课件
18


心主血脉



心藏神
ppt课件
19
心主血脉
主:主持、管理之意; 血:血液,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 脉:脉管,为气血运行的通路,中医又 称其为“血府”。 心主血脉,是指心脏具有推动血液在经 脉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
ppt课件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 “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现于外的 生理、病理现象。
ppt课件
7
藏象的概念及其来源
藏象的来源(形成)
♠ 早期的解剖实践 — 藏象的形态学基础
♠ 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和总结 — 藏象的生理、病理学基础
♠ 反复医疗实践的验证 — 藏象的诊断、治疗学基础
色淡白无华;心慌心悸;脉虚无力等。
心血瘀阻:心气不足而血脉瘀阻:面色灰暗,
口唇青紫,舌青紫有瘀斑, 胸部憋闷刺痛,脉搏节
律不齐等。
心血亏虚:心血虚少、脉道不充:心悸,面色
口唇苍白,脉细无力等。
ppt课件
25
心藏神(心主神明、心主神志)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 表现,是对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高度 概括。 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 维活动。
20
心主血
心能推动和调控血液的运行及生成,以输送营养物 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主要体现在: 行血,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循行的功能; 生血,指心具有化生血液的功能。
心主脉
心能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运行, 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营养物质输送于全身 脏腑形体官窍。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课件
血液在心气的推动下才能在脉内正常运行,营养全身
2、血液充盈
3、脉道通利
19
心主血脉功能的临床观察
面色
舌色
脉 1. 面色红润
胸部的感觉
心主血脉 功能正常
2. 舌色淡红滋润有光泽 3. 脉象和缓而有力 4. 胸部感觉舒畅
20
心主血脉功能异常
1、心气不足
面色淡白,乏力少气,心悸,心慌,脉弱无力
2、心血亏少
37
小肠主液
“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
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
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张介宾
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与尿液的量有关 --“小肠主液” “利小便及所以实大便”
38
小肠上述三个功能,中医理论习惯上将之纳 入脾胃升清降浊功能之内 受盛和别浊--胃的受纳和通降的延续 化物和泌清--脾的运化升清的组成部分
28
心开窍于舌
在窍--开窍 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外候,舌为“心之苗”
在结构上
心经的别络,联系到舌,“手少阴之别……系舌本”
在生理功能方面
心主血脉和神明,与舌的色泽、运动、味觉、语言有关 舌质的色泽--气血的运行和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舌者,音声之机也”
29
心在液为汗
13
五脏
“藏而不泻”,“满而不疗上脏病 多补……
“泻而不藏”,“实而不满”--腑病多 六腑
实如:食滞胃脘、大肠燥结、膀胱湿热-

“六腑以通为用” --消食和胃、泻下通便、清利膀
胱等
脏实者可泻其腑,腑虚者可补其脏
14

中医与西医脏器比较
名称基本相同,但其概念并不完全一致

中医基础理论1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1 PPT课件


五脏之阳虚衰,则生虚寒性病证。

(二)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1、五脏藏精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相融合而生成一身之精,分藏于五脏而 为五脏之精。

2、精化为气
一身之精所化之气与肺吸入之清气相融合而成一身之气,
分布到五脏则为五脏之气。因此,各脏之精是一身之精的分属,

各脏之气是一身之气的分布。

五脏之精是五脏之气的化生之源,五脏之气是五脏之精的功 能体现。五脏之精贵在贮藏于五脏之中而不妄泻,五脏之气贵在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象──五脏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其含义有二: ①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②五脏系统与外在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及的 比象。

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
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一身之气分布于五脏,则为五脏之气。 因此,五 脏之气既有同源性,又有相对特异性。

五脏之气,推动和调控着各脏的功能活动。

3、五脏之阴阳

五脏之阴,简称“脏阴”,是五脏之气中的
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五脏之阳,简称“脏阳”,是五脏之气中具 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五脏之阴虚衰,则生虚热性病证。
生理功能 化生和贮 藏精气 受盛和传 化水谷 贮藏精气 肝、心、 脾、肺、 肾 胆小肠胃 大肠膀胱 三焦 脑、髓、 骨、脉、 胆、女子 胞

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之腑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1、五脏之精 “五脏六腑之精”一词源于《素问· 上古天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藏象的概念涵有“藏”和“象”: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 (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 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由于 五脏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所指, 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 统。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藏象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生活医疗实践 中,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认识了内脏 的某些功能,在此基础上,运用察外知内、 取象比类、整体观察等方法,观察到内在 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经过概括、抽 象、推理,逐步归纳出来的。
藏象理论正是古人将客观所见的形态与主 观推理所得的认识结合在一起而构筑的理 论体系。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藏象学说的形成因素:
┌ 藏象的概念源于古代的解剖观察 │ 内脏的部分功能源于其形态学的认识 藏象学说─┤ 内脏的复杂功能通过整体观察而赋予 的形成 │ 藏象概念的确立得益于哲学思想的渗透 └ 藏象概念由临床验证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先天 之精
元气
后天

之精

宗气
自然界
清气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1.五脏之精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合化为一身之精,一身之精 分藏于五脏,则为五脏之精。
五脏之精的存在形式不同:
心精、肝精可以与心血、肝血相融合的形式贮存 于心、肝之内。
肺精主要由脾转输至肺的水谷之精的轻清部分组 成。
脾精实为水谷之精。
肾精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加之部分输于肾
中医基础理论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 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
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二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 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 获得的比象。
“藏象”把形与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较确 切地反映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认识 方法。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的水谷之精的充养而生成。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先天 之精 后天 之精
2021/2/15
心精、心血
肺精、肺津

肝精、肝血
脾精
肾精
中医基础理论
2.五脏之气
五脏之气,是指分布于五脏之中的无形而 运行不息以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机能的极 细微物质。
一身之气分布于五脏,则为五脏之气。故 脏气,既可以说是由五脏之精所化生的比 精更细微的运动不息的物质,也可以说是 由一身之气按其不同的成分构成分布到五 脏而形成不同结构和功能的气。
┌ 五藏
┌ 藏──具有不同活动规律的内脏─┤ 六府

└ 奇恒之府
藏象─┤

┌内脏的生理病理征象
└ 象──内脏的外现表象─┤
└ 内脏与自然界相通应的
事物和现象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
“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 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 “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 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 功能合一性结构。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是研究人体五脏 精气阴阳的概念内涵、生理功能、病理变 化及相互关系的系统理论,是中医学藏象 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五脏生理 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解释性模型。
人体各脏的生理功能,虽部分可从观察其 形态结构来获得,但主要的是以各脏精气 阴阳的运动变化来认识的。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参见“整体观念”)
(二)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参见“整体观念”)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由于整体观察和类比思辩等思维方法的应用, 以及古代哲学“重道轻器”、“重无轻有” 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藏象学说还有从宏 观、功能、外象来把握脏腑的特点。
1 重宏观思维 2 重功能联系 3 重外象推测 4 重整体联系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脏腑
形态结构
五 脏 实体性脏器
六 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奇恒之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功能特点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藏精气而不泻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 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 “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 “六腑宜泻”。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 体内外的器官而言。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 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 的解剖分析而获得。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2021/2/15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藏象理论研究正在向以下方面发展:
1 在宏观基础上的微观研究(如每一功能 的微观机制的研究);
2 在整体思想指导下的个体差异研究(如 体质研究,精理论的构建);
3 据功能以推测其结构的研究(如肺气宣 降有行呼吸和水液作用,推测肺气与肺、 气管的某些神经递质、受体、细胞因子等 相关,肝气的疏泄功能与平滑肌相关)。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藏象概论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第二节 五脏 第三节 六腑 第四节 奇恒之腑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 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 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 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 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 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 体系的核心部分。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本节主要内容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近年来又写作“脏象”,是指 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 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