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落花生》两英译本的美学呈现

合集下载

对比分析《落花生》的文体特色及英译

对比分析《落花生》的文体特色及英译

对比分析《落花生》的文体特色及英译徐冠培(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河南郑州451191)摘要:著名作家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叙事简洁,但意味深远,富含哲理,读后让人受益匪浅,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及其刘士聪的译作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该文通过分析《落花生》文体特色,试着比较分析两位翻译大家的英译,进而更好地学习研究散文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体;翻译方法;译文对比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07-0148-021背景《落花生》是许地山先生一篇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名篇佳作。

作者记录了自己童年的一个故事,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方法,将花生作为象征,比喻那些品德高尚,不图功名,默默奉献的人们,语言朴实无华,风格清新自然,虽然篇幅短小,却引人入胜,意味深长。

正是由于文章是散文中的经典,出现了很多英译本,但张培基和刘世聪先生的译文最著名,是译者学习的典例,该文从文体特色方面对比分析两种译文。

2《落花生》的文体特色及其英译对比散文是文学中常见的一种题材,其主要特征是:取材广泛自由,表现手法不拘一格,语言凝练优美,富于文采。

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是一篇经典的散文,语言朴实,借物喻人,真挚感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该文从词汇,句式以及篇章风格三个方面对比分析张培基和刘士聪的英译。

2.1词汇分析及其英译对比《落花生》中大量口语词的运用是该文的一大特色。

这篇散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用语非常简单凝练,明快自然。

因此,张培基先生以及刘士聪先生在翻译时在用词上也非常考究。

(1)原文: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罢。

”张译:Mother said:“It’s a pity to let it lie waste.Since you all like to eat peanuts so much,why not have them planted here.”刘译:“It’s a pity to let it go to waste like that,”Mother said,“since you all enjoy eating peanuts,let us open it up and make it a peanut garden.”原文中的“怪可惜”“就……罢”是典型的口语,文字浅显易懂,寥寥数语将母亲的贤惠持家以及对孩子的宠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从译者的适应性选择角度赏析《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译者的适应性选择角度赏析《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Translation as Translator'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A study on two translations of Peanuts.
作者: 毛蕊
作者机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83
出版物刊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5-127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选择;适应;“三维”转换;落花生
摘要:�落花生》是我国著名作家许地山的散文精品,也是我国散文经典。

关于这篇散文的译本有很多,最著名的是张培基的和刘士聪的译文。

文章通过对中文小说《落花生》及其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尝试性的以胡庚申先生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依据进行翻译批评和赏析。

适应选择论依其基本原则可以被定义为“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其所对应的翻译方法为“三维”转换,具体包括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适应性转换。

从《落花生》的英文翻译看语际转换的魅力-以张培基和刘士聪的译本为例

从《落花生》的英文翻译看语际转换的魅力-以张培基和刘士聪的译本为例

从《落花生》的英文翻译看语际转换的魅力-以张培基和刘士
聪的译本为例
周丽莉
【期刊名称】《环球市场》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本文从语际转换的角度对张培基和刘士聪对《落花生》所做的译文进行比较分析,为《落花生》翻译研究注入新鲜血液.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剖析,来探讨《落花生》的这两个译本体现的语际转换的魅力.首先从“落花生”这三个字的题目的翻译看语际转换,以小见大,抛出语际转换与翻译的关系及语际转换在微观层面的实质意义;其次,从语际转换文化因素的关系来深刻认识语际转换过程是非主观随意性的过程.
【总页数】1页(P122-122)
【作者】周丽莉
【作者单位】[1]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2]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从文本层次看英文散文翻译——以The Faculty of Delight刘士聪、高健译本对比分析为例 [J], 蔡苏东
2.接受美学视角下翻译中意义空白的具体化——以刘士聪版《落花生》英译本为例
[J], 赵泽清;贾欣岚;
3.接受美学视角下翻译中意义空白的具体化——以刘士聪版《落花生》英译本为例[J], 赵泽清;贾欣岚
4.刘士聪译本《落花生》的韵味再现 [J], 丁如伟;董会庆
5.从尤金·奈达的读者反应理论看张培基《落花生》英译本 [J], 王欣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散文《落花生》英译文中风格的再现

现代散文《落花生》英译文中风格的再现

现代散文《落花生》英译文中风格的再现作者:刘瑞娜刘华来源:《大观》2017年第09期摘要:现代散文因其文思的精心构思及流畅洗练的文笔深受现代读者的喜爱。

在翻译现代散文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忠实传达原文的文字内涵,语言流畅,还要力求保持原文的风格。

本文通过对比《落花生》的不同英译本,拟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方面来讨论其译文中风格的再现。

关键词:散文翻译;风格再现;《落花生》现代散文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作者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或细微之处,通过精心的构思和流畅洗练的文字,表达出蕴含在生活中崇高的精神或美好的情感,达到赏心悦目、感染读者的效果。

不同作家有不同的写作风格,他笔下的一个句式甚至一个词,都镶嵌着其独特的风格特征。

而对文学翻译的译者来说,原文风格的可译性一直是一个值得席地而谈的话题。

有的译者认为风格相对内容而言属于形式,不可译。

更多的译者认为,语言的内容和风格是一致的,当语言内容获得准确无误地翻译的同时与之相应的风格也必然被译出。

风格总是以语言形式表现在作品中,译者可以从原文的词语、句型、修辞手法等语言层面的选择得以保留其文本风格。

例如张培基先生用他切身的翻译实践,打破了“风格不可译”的论断。

本文以张培基先生的经典译文《落花生》为例来探讨散文英译过程中风格的再现。

一、《落花生》的创作背景及文本分析《落花生》是许地山先生(1893-1941)的一篇叙事型散文。

本文通过讲述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彰显其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从而抒发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

此外,许地山这篇文章里的主张,体现了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提倡的人道主义、平民主义的精神,表达了他献身社会的彻底的平民主义思想主张。

许地山的大多数散文取材普通,多为自然生活中微小的日常琐事,然而经过一番刻意的文字运营,精巧构思,其创作才华的充分发挥,行文虽然短小精悍但是所蕴含的哲理却非常深刻。

散文翻译中的“真”,“情”,“美”[权威资料]

散文翻译中的“真”,“情”,“美”[权威资料]

散文翻译中的“真”,“情”,“美”摘要:关于《落花生》的批评赏析有多种版本,分别从目的论,读者反应论,文本类型等多个角度。

但是这些版本中的“读者”大多是中国读者,作为这篇翻译散文的目的语读者,他们对英译本的感受却鲜有人提及。

本文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本文中简称为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感受为基础,从散文翻译的三大要义:“真”,“情”,“美”着手,重新赏析这篇散文。

旨在为中国散文走出国门,探寻一些启示。

关键词:真;情;美;目的语读者1.前言《落花生》选自许地山先生(1893-1941)的作品。

许地山,名赞,字地山,笔名落华生。

留学归来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曾合办《新社会》旬刊。

具有进步思想。

《落花生》以叙事的方式,讲述了家人一起吃花生,父亲借“花生”,教育子女为人做事要脚踏实地,洗尽铅华。

这篇散文侧重于以情驭事,融情于事,整体语篇上主题意义明确,风格朴实无华,清新而自然。

句式上,句子结构简单,多为简单句和并列句,句子短小,充满口语色彩。

2.《落花生》的“真”散文的“真”,主要体现在散文的“直”和“实”。

“直”是指直抒胸臆,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实”是指文章表达上“不加雕饰,不施铅华,全凭本色的真实和直接”(胡显耀,李力,2009:172)。

因此,在翻译的时候,也要体现散文的“真”,根据莱斯的文本分析理论,主要可从三个方面入手,词汇层面,要尽可能地理解和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例如内涵意义,外延意义,联想意义,还要注重体现原文本的风格特点。

句式层面,散文的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不散”,本篇译文中句式应选用自然简单的表达。

语篇层面,要保持与原文一致的风格,而且译文的整体风格也要一致,不能出现书面语口语混搭的现象。

下面作者选用杨宪益和张培基先生的译本进行比较赏析。

例1.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

杨译:Behind our house there was a patch of land.张译:Behind our house there lay half a mu vacant land.原文中,“半亩”中的“半”根据《新汉英大辞典》除了表示“一半”,“中间”,还可以比喻“很少”。

原语的所指与译语的契合——评《落花生》的两个译本

原语的所指与译语的契合——评《落花生》的两个译本

2352018年46期总第434期ENGLISH ON CAMPUS【摘要】本文在对等理论的指导下,从词汇,篇章,风格三个层面对许地山的散文代表作《落花生》的两个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词汇翻译重在找到原语的所指,篇章翻译汉语重义,英语重形,译文风格重在与原语情词相称,又不失原旨。

【关键词】对等理论;《落花生》;比较研究【Abstract】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equivalence,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versions of the novel from the lexical, textual and stylistic perspectives.【Key words】Equivalence Theory; The Peanuts; Comparative study【作者简介】韩莉(1983.03-),女,汉族,陕西宝鸡人,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国际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翻译,中国文化。

原语的所指与译语的契合——评《落花生》的两个译本文/韩莉一、引言从1790年泰特勒提出翻译同等效果论开始,到1896年考尔提出效果相等的概念,再到1959年雅各布逊提出了差异对等,1964年耐达提出功能对等和动态对等,翻译的对等理论经历了近三百年的探讨演变,从理论到实际检验上都得到了重大的突破发展。

本文从词汇语句篇章语体三个层面,用对等理论检验两篇《落花生》译本的优劣,得出新的翻译启示。

二、功能对等理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理论中最被认可的理论之一,强调最贴近自然地翻译,并不过分强调字词层面的完全一致,而是强调应该让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感受一致。

本文从词汇篇章风格三个维度比较刘士聪教授和张培基教授两个《落花生》译本受对等功能的影响,得出新的启示。

三、词汇——重在找到原语的所指“翻译是一种再创造,它要求译者像作家一样善于炼词、炼句。

落花生译文比较

落花生译文比较

翻译作业第二次《落花生》英译文的分析比较·原文来源《落花生》作者是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1892-1941),原文语篇选自张培基译注,1999年,《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汉英对照),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译文来源< 1 > 译文1为张培基译,选自张培基译注,1999年,《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汉英对照),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 译文2为刘士聪译,选自乔萍、翟淑蓉、宋洪玮编著,1999年,《散文佳作108篇》(汉英/英汉对照),南京:译林出版社。

< 3 > 译文3选自中国文学出版社编, 1998年,《中国文学·现代散文卷》(汉英对照),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文学出版社。

·语体特征与翻译策略< 1 > 篇章《落花生》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代的一个小小片段。

通过父母与孩子们的对话、作者借父亲之口以花生的平凡而有用作为类比,暗含做人的道理。

< 2 > 句式因为对话构成了语篇的主体,所以句式简洁,以简单句和并列句为主;复句比较少使用。

< 3> 语义原文口语化倾向突出,语言普通,多为日常词汇;个别词语----如“爹爹”一词----具有早期方言色彩;与助词“的”的语义功能相同的“底”[de]的使用,使语篇流露出了早期现代汉语风格。

<4 > 翻译策略原文语言风格简练、朴素,翻译时要以保持原作娓娓讲故事的朴素风格为策略,译文除符合英语习惯和规范外,谴词宜力求通俗,造句宜力求简洁。

注意顺译与变通、直译与意译等一些基本概念、以及选词与标点;甚至要特别注意不能误译原文或误用英语----因为所选译文的确存在一些误译原文或误用英语的现象。

II 译法要点1.1语言共性与顺译 1.2辨证译论与变通1.3误用:搭配(VC) 1.4顺译:标点符号(破折号)1.5顺译:标点符号(分号) 1.6顺译:标点符号(感叹号)1.7 选词:近义词 1.8 语域:方言/口语1.9 形式与意义:一致性 1.10 明被动与暗被动1.11 误用:搭配(动词) 1.12 误译:暗被动1.13 顺译:主题主语 1.14变通:合译(语段→并列复句)1.15 选词:语篇因素 1.16 误用:介词短语III 原文与译文【原文】落花生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

从尤金·奈达的读者反应理论看张培基《落花生》英译本

从尤金·奈达的读者反应理论看张培基《落花生》英译本

作者简介:王欣睿,硕士研究生。

31层面对张培基译本进行赏析,以探究读者反应理论在《落花生》译本中的应用。

2读者反应理论读者反应理论由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后,一直受到翻译界的高度重视。

读者反应理论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之中将读者的阅读感受置于首位,利用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来翻译源文本以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阅读需求,并根据读者的阅读反应来评价译文质量的优劣。

读者反应理论适用于词汇、句法以及语篇层面,对其的合理使用可以帮助目的语读者准确理解译本。

在中国文化大量向外输出的今天,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使用读者反应理论,可以让信息更有针对性地到达目的语受众,使其理解源文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3读者反应理论在《落花生》英译本中的应用本文将以奈达提出的读者反应理论为指导,以目的语读者(即英语读者)的理解度为出发点,分别从词汇、句法以及语篇层面对张培基先生所译的《落花生》英译本进行阅读赏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期为现代汉语散文的英译提供些许帮助。

3.1词汇层面词汇是构成文章的基石。

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对词汇的理解,这就要求译者在选词时要考虑目的语读者能否在其自身文化背景下理解原文作者所想要传达的情感信息。

因此,文学译本的选词应当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例如:例1: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译文:Unlike nice-looking apples...tiny lit-tle peanuts...例1中,许地山先生将小小的豆(花生)与那拥有美丽外表的水果(苹果等)进行对比,以此表明花生不在乎外在虚名,而追求平凡淳朴本质的精神。

根据《朗文字典》的解释,tiny表示肉眼看不太清楚的事物,little则含有更多的情感,意为“小巧的”,而上两词放在一起往往是用来指代婴儿等极微小纤弱的事物。

译者将两词合并使用更能凸显花生玲珑小巧、惹人疼爱的形象,也使得目的语读者可以感受到文中父亲对花生的喜欢与爱护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落花生》两英译本的美学呈现白红吕梁学院外语系,山西吕梁030001

[摘要]《落花生》是我国著名的散文精品,其译本也有很多版本,其中最著名的是张培基和刘士聪的译本。本文将从美

学呈现的角度探讨《落花生》两译本的美学呈现,帮助译者在散文英译中的过程中重新发现汉语散文美学呈现问题,通过语言、文化及交际三个层面体验《落花生》的美学呈现。[关键词]落花生;英译本;美学

[作者简介]白红(1978-),女,山西吕梁市兴县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

言学硕士,吕梁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落花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许地山的传世名篇,堪称是我国的散文经典。通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将花生作为一个象征,比喻哪些品质高尚,不图功名又默默为社会作贡献的人,语言精练且富有哲理性。正是由于文章是散文中的经典名篇,因此它的英译版本也丰富多样,目前尤以张培基和刘士聪两人的译本最为著名(下文简称张译本和刘译本),这两个译本的研究角度和方法同时从文本、读者的角度出发,通过多种维度的理论对《落花生》进行翻译,通过语言、文化、交际三个层面对比进行。这两个译本是运用了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翻译中以译者为中心,将整个翻译过程都理解为不断适应与选择的过程,这是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范式。整个译本的翻译过程都不断在遵循适应及选择的理论,译者也在翻译中不断适应所翻译的环境,选择具体的翻译活动。所谓的翻译环境也可以理解为原著或原文中与译者所呈现的环境,整个翻译活动是集语言、交际、文化、读者、作者、译者相互互动的一个整体。而翻译的过程正是译者针对不同的翻译环境做出的适应的过程。但是,如果想要译者适应翻译环境中的所有因素也是不现实的,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有选择性地寻找适应的“度”,通过不断转换适应性的选择方式,寻找最佳方法,力求从语言、文化、交际等不同层面完成翻译活动。一、语言维度的美学呈现从语言层面来说,首先要做到的是对准确翻译词汇,只有正确把握词汇的含义才能将原文翻译准确。《落花生》一文的用法口语化特色明显,例如爹爹、小丫头、怪可惜等词都是口语中常见的词汇,在翻译时,要想原汁原味地将作者的语言风格传递给外文读者,就应当注意这些口语特色词汇的准确翻译,这对还原原作的风格至关重要。在张译本和刘译本中,对口语词汇的用法截然不同,以小丫头一词为例,张译本和刘译本的翻译方法不同,可以看出两个译者对作品的理解不同,因此所选用的词汇也是不同的。在汉语中,小丫头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长辈对小女孩的一种爱称,一种是年龄小的女仆人的说法。文中的小丫头是作者及兄妹们都很喜欢的角色,当母亲准备去开辟花生园时,小丫头也和大家一样积极行动,此时的小丫头不仅仅是女仆的角色,更多的是作者的玩伴和朋友,全家人都将小丫头看成是家庭成员中的一份子,显然张译本对这个词汇的把握更为准确,既能看出小丫头是仆人,也能看出家人对小丫头的情意。《落花生》一文中,也经常运用排比的手法和平行的结构来达到强调语势的效果。作者经常重复运用相同的动词,增强行文的节奏感,为了表现出大家劳动时的热闹场景,原文将兄弟姐妹和小丫头的动作反复用买种、动土等名词重复表现,给人一种强烈的动作立体感,表达出孩子们的踊跃性,也看得出孩子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热情与活力。此时的用法是《落花生》的语言特色之一,因此,也是译者应当注意保留原汁原味的地方。此处的翻译中张译本运用了动词—ing的手法,将正在发生的动作表现的淋漓尽致,与原文所要表达的效果一致,而刘译本则稍逊一筹。当时此处的翻译运用的词汇量较多,不够简练,两个汉字能表达的内容翻译时运用了过多的词汇,使整个动作发生的节奏缓慢下来,与原作相比效果略有不足。在文章的节奏把握上,两个译本处理的方式各有千秋,都能遵循押韵、对比等方式体现节奏感。原文的节奏惯用了平行结构、韵头等多种修辞手段,在译本中也都得以体现。例如妹妹和哥哥的一组对话是围绕花生展开的,其中一个说花生的气味很美,另一个说花生可以制油。这两句话所处理的结构相似,都采用了XXX说的形式展开,从头韵的韵律来看,说话的内容都是以花生两个字开头的,整个句式简练而整齐,将兄妹二人认真又争先恐后回答问题的形态展现出来,话语间不仅看出了急切的心理,也运用简练的词汇将心情表达出来。这两句话在翻译时,两个译本都注意运用了句式间的对等方式,两句话的重音都设立在开头,且句子结构处理成相同的形式,韵律感较强,译本与原文相比,韵律特征是相同的,与原文的对仗结构也相互呼应。综上所述,无论从词汇还是修辞,亦或是节奏、韵律,张译本与刘译本经过比较分析后可以得出结论,单纯从语言维

67

DOI:10.16412/j.cnki.1001-8476.2016.06.034语文建设2016.

2yūwénjiànshè关注教学语言文学文化纵横学术

·

度上看,张译本略胜一筹,所表述的形式与原文更加贴近。二、文化维度的美学呈现两个不同的语种势必受到所在国文化的影响,原文与译本间也会在文化维度层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很多时候,译者会站在自身角度去考虑原文的内容,难免会受到本国文化的影响,最终导致对原文理解的偏颇。因此,作为一名译者,一定要对文化系统尤为关注,特别是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文化不同,所传递的语言内涵间的差异。《落花生》全文虽然短小精悍,但是其中却蕴含着很多文化信息,非常耐人寻味。例如,文章开头在介绍花生地时,用了“亩”作为量词,半亩地的说法在中国是特有的量词,但是在英语中很难找到与其相对应的量词,如果换算成英语国家了解的英亩,运算起来较为繁琐而麻烦,并且语境也与原文的语境不符。如果将此处的量词虚指化,读者就不知道这块地到底有多大,这种翻译方式不免过于笼统。张译本和刘译本在此处运用了相同的做法,halfamu,这种做法可以保留来自中国原汁原味的文化气息,也能给外文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另外,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方还有很多,父亲一词的称呼上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处。文中在回忆父亲曾经的教诲时用了“父亲”一词,此外原文中通篇都以爹爹的形式称呼父亲,这种称呼较为口语化,也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味。这种叫法也多出现在小孩子的口中,有很多亲昵的口吻,有时也能表现出父亲与孩子间亲密无间的关系,有孩子在向父亲撒娇的含义。原文中作者在与父亲一起吃花生时,作者多次称呼父亲为爹爹,可以体现出作者多爱父亲,以及年幼时作者与父亲间互动和交谈时那些回忆在作者心目中多么美好。但是当文章结尾处,作者再次称呼父亲时,此处运用的不再是爹爹,而是父亲,此处将中国的孝道体现地淋漓尽致,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孝道的特点。因为这是事情发生后对父亲的一种回忆,思念父亲当年的谆谆教诲,此处用父亲的称呼更能体现出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之情,此时的父亲一词更显得庄重而富有内涵,父亲的形象也瞬间变得高大起来。在此处的翻译处理方式上,刘译本将爹爹的地方翻译成dad,而父亲的地方则用father一词来区别对待,将原文中不同的含义准确的表达出来,用词非常准确。从这一处翻译可以看出,刘译本非常细心且严谨地传递着原文的情怀。而张译本中全文都在运用father一词,虽然整篇文章看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之情与尊重,但是孩子与父亲间亲密无间的感情淡化了不少,并没有将原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展现给读者。因此在此处翻译时,张译本稍逊一筹。由此可见。刘译本的准确翻译将原文的翻译环境把握地更加到位,在文化色彩层面比张译本处理地更加细致传神。从文化维度层面来看,刘译本的翻译形式更能传递中国的传统文化色彩,比张译本略显优势。三、交际维度的美学呈现在翻译中,除了要在语言、文化等层面转换之外,还应当通过翻译将原作者的初衷表达出来,这也是翻译中较高层面的要求,译者除了将最基本的直译表达出来外,也应当将原文的交际意图表达准确,这也能体现出交际维度层面的美学意义,使外文读者在阅读完译本后,同样能够产生于原作者想要表达的初衷,进而感受到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中心思想,让外文读者与原文作者达到精神上和情感上的共鸣。在《落花生》原文中,作者想要表达的交际意图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作者所描写的是他童年时的一个生活片段,他在童年时种花生、收获花生,与父亲谈论花生,父亲通过花生这一意象为作者讲述做人的道理。那段人生道理指引作者的人生之路,并成为人生信条。他始终记得父亲告诉自己要做一个伟大的人、体面的人,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这些话语成为作者的人生启迪。第二方面的交际意图是,作者想要通过这篇作品表达一种语言形式的美感,那是一种如同花生一般朴实无华的品质,清新自然,超凡脱俗,让人通过阅读作品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百读不厌。从第一个交际意图来看,两个译本都将这些情节翻译的很完整,例如,情节的叙述上,细节的描写上等。从第二个交际意图来看,两位译者都非常注重节奏及音韵的还原,都在努力适应原文所营造的环境。但是究其细节,在音韵和节奏上来看,如前文所述,张译本则更胜一筹。综上所述,通过两译本的分析和探讨,我们不难看出,从美学呈现的角度来分析,两位译者不愧是翻译名家,所翻译的作品均为译本中的佳作。张译本从音韵及节奏的把握方面技艺精湛,把握准确,特别是语言与交际维度上,所翻译的内容与原文更为相符。刘译本则在文化维度层面,特别是文化内涵的传递方面细致入微。[参考文献][1]张保红.美的感悟、传译与创造———以刘士聪《落花生》英译文为例谈

散文翻译[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03).[2]唐金莲,卢贵英.从“底”字透析译者态度———张培基英译《落花生》浅

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9(06).[3]李丽.英汉语句子主谓之间的句法关系略探———以《落花生》的两个

英译本为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4]隋荣谊,李锋平.从审美移情出发固推文学翻译中的翻译美学理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08).[5]隋荣谊,李锋平.翻译美学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1).(收稿日期:2015-06-17)

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