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疾病手术中快速病理诊断ppt课件
合集下载
乳腺癌病理诊断规范中的几个问题PPT课件

2.2腺肌上皮腺病
2.3腺肌上皮瘤 .0
2.4恶性肌上皮瘤 .3 (极少发生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
3. 间叶肿瘤
3.1血管瘤 .0
3.2血管瘤病
3.3血管周细胞瘤.1
3.4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
3.5肌纤维母细胞瘤 .0
3.6纤维瘤病(侵袭性).1
3.7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1
3.8脂肪瘤.0
3.8.1血管脂肪瘤.0
一、乳腺肿瘤WHO分类及预后
1. 肿瘤名称后的编码为:肿瘤学国际疾病分类编码 (ICD-O)
2. 生物学行为编码为:0为良性肿瘤,1为交界性或生物 学行为未定肿瘤,2为原位癌或上皮内肿瘤Ⅲ级,3为 恶性肿瘤
1
1.上皮性肿瘤
1.1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性.3 10年生存率35%~50% 1.1.1 混合性癌 1.1.2 多型性癌 1.1.3 伴有破骨巨细胞的癌 1.1.4 伴有绒癌特征的癌 1.1.5 伴有黑色素特征的癌
1.6.1 黏液癌 1.6.2 囊腺癌和柱状细胞黏液癌 1.6.3 印戒细胞癌
2
1.7 神经内分泌肿瘤.3(组织学级别是最重要的预后指标之一) 1.7.1 实性神经内分泌癌 1.7.2 非典型类癌 1.7.3 小细胞/燕麦细胞癌 1.7.4 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1.8 浸润性乳头状癌. 3 (预后较好) 1.9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 3 (预后与血管浸润、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 1.10大汗腺癌 . 3 (预后与非大汗腺癌无差别) 1.11化生性癌 . 3
3.9颗粒细胞瘤 .0
3.10神经纤维瘤.0
3.11神经鞘瘤 .0
3.12血管肉瘤 .3
3.13脂肪肉瘤.3
3.14横纹肌肉瘤 .3
3.15骨肉瘤 .3
乳腺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共134张PPT)【134页】

脂肪、结缔组织、韧带、血管、淋巴组织和神经
Cooper’s 韧带,支持作用
乳房由输乳管、腺叶、腺小叶、腺泡以及间质〔脂肪、纤维、血管 及淋巴管等〕
乳腺的构造
1、腺泡→腺小叶→腺叶→乳腺
2、腺泡→小叶内终未导管→小叶间导管→排乳管→输乳窦→
15~20条输乳管→乳头
排乳管 输乳窦 腺泡
乳腺脂肪
节段性
导管强化:
导管的线状或分支状强化,需穿刺〔癌的可能大于纤维囊 性变〕
团簇状强化恶性可能更大 钼靶无异常者阳性预测值较低
肿块强化
均匀强化 不均匀强化 边缘强化 无强化低密度分隔 强化的分隔 中心强化
均匀强化-纤维腺瘤
不均匀强化-浸润性癌
边缘强化-浸润性导管癌
间隔低信号-纤维腺瘤
●皮下脂肪及腺体间脂肪呈磨玻璃样密度
最常见的乳腺病变,常为双侧
MRI敏感性高于超声和钼靶
浸润性导管癌伴DCIS术后1月,局部血肿,血肿周 随访血肿吸收,局部复发DCIS
围散在强化
浸润性导管癌伴DCIS侵犯胸 壁(强化)
浸润性导管癌,侵犯皮肤,与胸肌关 系密切但未累及(未强化)
对侧乳腺
同时发现:在3月到1年时见内钼靶和/或 体检可有2%发现对侧乳腺癌
乳腺癌的MR改变
不规那么性肿物,有毛刺 等/长T1、T2信号〔与胸肌比〕 DWI呈高信号 动态增强表现为II或III型曲线 MRS有Cho峰
乳腺癌增强根底
强化根底
乳腺癌新生肿瘤血管 微血管密度增加
肿瘤血管对大分子比剂通透性的增加 乳腺癌组织内增大的细胞间隙
图像分析
强化形态
左乳:浸润性导管癌伴DCIS
浸润性小叶癌
占浸润性癌的10-14% 常无钙化,钼靶假阴性较多 常易多中心或双侧发病 MRI更有助于评价浸润性小叶癌的程度
乳腺疾病 PPT课件

炎性乳腺癌亦属之。 ❖ N0:同侧腋窝无肿大淋巴结。 ❖ N1:同侧腋窝有肿大淋巴结,尚可推动。 ❖ N2:同侧腋窝肿大淋巴结彼此融合,或与周围组织粘连。 ❖ N3:有同侧胸骨旁淋巴结转移,有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 M0:无远处转移。 ❖ M1:有远处转移。
乳腺癌
❖根据以上情况进行组合,可把乳腺癌分为以下各 期:
❖化学治疗:乳腺癌是实体肿瘤中应用化疗 最有效的肿瘤之一。常用化疗方案: CAF(环磷酰胺、多柔比星、氟尿嘧啶)
❖内分泌治疗:三苯氧胺(他莫昔芬)
❖放射治疗:
❖生物治疗:
适用于I、II期乳腺癌,生存 率与根治术无差异,但保 留了胸肌,术后外观效果 较好,目前常用
原位癌、微小癌、年老体 弱不宜根治者
I、II期乳腺癌,术后必须辅 以放疗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及腋淋巴结清扫术: ❖ 对临床腋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病人常规性腋淋巴结
清扫术,对临床腋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病人,应先 行前哨淋巴结活(指接收乳腺癌病灶的第一枚淋巴 结)检术
全乳房切除术 保留乳腺乳癌切 除术
整个乳腺、胸大肌、胸小 肌、腋窝及锁骨下淋巴结
乳癌根治术+第2、3、4肋 软骨及胸廓内动静脉及周 围淋巴结切除
与乳癌根治术比较,保留 了胸大肌或同时保留胸大 、小肌
整个乳房,包括腋尾部及 胸大肌筋膜
完整肿块切除+腋淋巴结清 扫
原来乳腺癌的标准术式, 现已少用
手术范围大,现已较少应 用
乳腺癌
❖ 国际抗癌协会建议的T(原发癌瘤)、N(区域淋巴结)、M(远处 转移)分期法:
❖ T0:原发癌瘤未查出。 ❖ Tis:原位癌(非浸润性癌及未查到肿块的乳头湿疹样乳腺癌)。 ❖ T1:癌瘤长径≤2 cm。 ❖ T2:癌瘤长径>2 cm,≤5 cm。 ❖ T3:癌瘤长径>5 cm。 ❖ T4:癌瘤大小不计,但侵及皮肤或胸壁(肋骨、肋间肌、前锯肌),
乳腺癌
❖根据以上情况进行组合,可把乳腺癌分为以下各 期:
❖化学治疗:乳腺癌是实体肿瘤中应用化疗 最有效的肿瘤之一。常用化疗方案: CAF(环磷酰胺、多柔比星、氟尿嘧啶)
❖内分泌治疗:三苯氧胺(他莫昔芬)
❖放射治疗:
❖生物治疗:
适用于I、II期乳腺癌,生存 率与根治术无差异,但保 留了胸肌,术后外观效果 较好,目前常用
原位癌、微小癌、年老体 弱不宜根治者
I、II期乳腺癌,术后必须辅 以放疗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及腋淋巴结清扫术: ❖ 对临床腋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病人常规性腋淋巴结
清扫术,对临床腋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病人,应先 行前哨淋巴结活(指接收乳腺癌病灶的第一枚淋巴 结)检术
全乳房切除术 保留乳腺乳癌切 除术
整个乳腺、胸大肌、胸小 肌、腋窝及锁骨下淋巴结
乳癌根治术+第2、3、4肋 软骨及胸廓内动静脉及周 围淋巴结切除
与乳癌根治术比较,保留 了胸大肌或同时保留胸大 、小肌
整个乳房,包括腋尾部及 胸大肌筋膜
完整肿块切除+腋淋巴结清 扫
原来乳腺癌的标准术式, 现已少用
手术范围大,现已较少应 用
乳腺癌
❖ 国际抗癌协会建议的T(原发癌瘤)、N(区域淋巴结)、M(远处 转移)分期法:
❖ T0:原发癌瘤未查出。 ❖ Tis:原位癌(非浸润性癌及未查到肿块的乳头湿疹样乳腺癌)。 ❖ T1:癌瘤长径≤2 cm。 ❖ T2:癌瘤长径>2 cm,≤5 cm。 ❖ T3:癌瘤长径>5 cm。 ❖ T4:癌瘤大小不计,但侵及皮肤或胸壁(肋骨、肋间肌、前锯肌),
乳腺疾病ppt

36
特殊类型的乳腺癌
炎性乳腺癌 (inflammatory breast carcinoma)
少见,发展迅速,预后差。 皮肤呈炎性改变:红肿、水肿、 增厚、粗糙、表面温度增高 乳头湿疹样乳腺癌 (Paget,s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少见,恶性程度低,发展慢。 乳头和乳晕的皮肤变粗糙、糜烂 如湿疹样,进而形成溃疡
49
乳房肿瘤 四、乳腺癌治疗: 4.放射治疗:是乳癌局部治疗的手段。在保乳手术后常用。 5.生物治疗:通过转基因技术制备的曲妥珠单抗对HER2(癌基因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过渡表达的乳癌病人有一定的效果。
50
乳房肿瘤 五、即刻(Ⅰ期)乳房修复与重建手术。 乳腺癌治疗应严格遵循肿瘤学治疗原则,在规范化综合治疗的基 础上,充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若患者有乳房修复或重建的需求, 在有条件的医院可开展乳腺癌根治性手术加即刻(Ⅰ期)乳房修 复与重建或延迟(Ⅱ期)重建。 六、微创在乳腺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癌变可能性小,但有肉瘤变可能,原则是随访观察,外 科干预(手术切除)。
21
乳房肿瘤
一、乳房纤维腺瘤 随访观察:每半年检查一次(B超或钼靶)。
手术方法: 1.传统切除术。直观有效,但美观效果差。适应于>
3.0cm的较大纤维腺瘤或依据医师判断适合选择切开法的患者。 2.真空辅助空心针微创旋切术。适应于直径≤3.0cm的纤
现多采用国际抗癌协会建议的T(原发癌瘤)、N(区域 淋巴结)、M(远处转移)分期法(1988订)
42
乳房肿瘤
四、乳腺癌:国际分期: T:T0:原发癌未查出。
Tis:原位癌(非浸润性癌及未查到肿块的乳头湿疹样乳 腺癌)。
T1:癌瘤长径≤2cm。 T2:癌瘤长径>2cm,≤5cm。 T3 :癌瘤长径>5cm。 T4:癌瘤大小不计,但侵及皮肤或胸壁,炎性乳腺癌亦属
特殊类型的乳腺癌
炎性乳腺癌 (inflammatory breast carcinoma)
少见,发展迅速,预后差。 皮肤呈炎性改变:红肿、水肿、 增厚、粗糙、表面温度增高 乳头湿疹样乳腺癌 (Paget,s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少见,恶性程度低,发展慢。 乳头和乳晕的皮肤变粗糙、糜烂 如湿疹样,进而形成溃疡
49
乳房肿瘤 四、乳腺癌治疗: 4.放射治疗:是乳癌局部治疗的手段。在保乳手术后常用。 5.生物治疗:通过转基因技术制备的曲妥珠单抗对HER2(癌基因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过渡表达的乳癌病人有一定的效果。
50
乳房肿瘤 五、即刻(Ⅰ期)乳房修复与重建手术。 乳腺癌治疗应严格遵循肿瘤学治疗原则,在规范化综合治疗的基 础上,充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若患者有乳房修复或重建的需求, 在有条件的医院可开展乳腺癌根治性手术加即刻(Ⅰ期)乳房修 复与重建或延迟(Ⅱ期)重建。 六、微创在乳腺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癌变可能性小,但有肉瘤变可能,原则是随访观察,外 科干预(手术切除)。
21
乳房肿瘤
一、乳房纤维腺瘤 随访观察:每半年检查一次(B超或钼靶)。
手术方法: 1.传统切除术。直观有效,但美观效果差。适应于>
3.0cm的较大纤维腺瘤或依据医师判断适合选择切开法的患者。 2.真空辅助空心针微创旋切术。适应于直径≤3.0cm的纤
现多采用国际抗癌协会建议的T(原发癌瘤)、N(区域 淋巴结)、M(远处转移)分期法(1988订)
42
乳房肿瘤
四、乳腺癌:国际分期: T:T0:原发癌未查出。
Tis:原位癌(非浸润性癌及未查到肿块的乳头湿疹样乳 腺癌)。
T1:癌瘤长径≤2cm。 T2:癌瘤长径>2cm,≤5cm。 T3 :癌瘤长径>5cm。 T4:癌瘤大小不计,但侵及皮肤或胸壁,炎性乳腺癌亦属
乳腺肿瘤病理PPT课件

颗粒细胞瘤 乳腺GCT即使肉眼观察边界清楚的肿瘤 ,也可呈浸润性生长。 Cytokeratin表达阴性可排除乳腺癌的诊断 。 乳腺GCT在完全切除后通常呈良性表 现,有学者报道发现少数病例可发生淋 巴结转移。
血管肉瘤 目前原发性乳腺血管肉瘤的发病率保持 不变约0.05% ,而各种继发性血管肉瘤 的发病率有了改变。近几年来关于保守 的手术治疗和辅助性放疗后继发的乳腺 血管肉瘤病例逐渐增多。
光镜 乳头状瘤形态多样,细胞丰富,常 呈交织的树枝状。诊断良性的依据是乳 头的间质成分发育好、上皮有两型细胞 、核卵圆、异染色质少、核分裂少见、 可有大汗腺化生、无筛状及小梁状结构 、无坏死。
乳腺血管瘤 男女均可发病,年龄在18个月至82岁之 间。极少表现为可触及的肿块。大小在 0.5-2cm之间,呈红褐色海绵状。 表现症状的血管瘤可分为海绵型、毛细 血管型和静脉型。
对文献中数据进行平均分析得出局部复发的总发生率 为21%,转移总发生率10% 。 良性、交界性和恶性PT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7%、25% 和27%; 良性、交界性和恶性PT转移发生率分别为0%、4%和 22%。手术后复发主要与切除范围大小有关。
乳腺错构瘤 一种境界清楚的通常有包膜的肿块, 包含乳腺组织中所有的组成成分。 错构瘤主要发生于绝经期年龄的妇女 ,只能通过乳腺X线摄影检测,检出率为 0.16%。巨大肿瘤可使乳房变形。由于肿 瘤边界清楚,因此手术容易完全切除。
乳腺肿瘤病理
1、上皮性肿瘤 乳腺癌 腺瘤 乳头状瘤 2、间叶组织肿瘤 血管瘤,血管肉瘤,神经纤维瘤,血管脂肪瘤 ,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骨肉瘤,平滑肌瘤 肉瘤,淋巴瘤结节性筋膜炎,肌纤维母细胞瘤 ,韧带样纤维瘤病,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3、纤维上皮性肿瘤: 纤维腺瘤 叶状肿瘤 错构瘤
乳腺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课件

黄色或草绿色溢液:乳房囊性增生,偶见乳癌。 乳样溢液:正常月经期、早期妊娠或囊性增
生病。
针吸细胞学和活组织切片检查。
急性乳房炎
初产妇,产后3~4周。
一、病因
乳汁淤积: 细菌侵入: 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临床表现
初期乳房肿胀剧痛; 压痛性硬块,表面红热; 可发热等全身症状。
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 WBC 明显增高及核左移。
2003 910
2003910
囊肿
脓肿
纤维密性 底病
肿瘤
纤维性瘤 乳腺
肿瘤 凹陷皮肤
乳腺癌
中华癌症网乳癌中心
概述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 上皮组织(乳癌),源自非上皮组织(肉瘤)。 全世界每年120万乳腺癌,50万死于乳腺癌 北美、北欧高发,4倍于亚、非、拉美 我国上海发病率最高 绝经前和绝经后雌激素刺激是主要因素; 40~60岁,以45~49、60~64岁最多见。 雌酮和雌二醇致癌,雌三醇无致癌性。
输乳孔 Lactiferous foramen
输乳管 Lactiferous duct
锁骨 Clavicle
胸大肌 Pectoralis major m.
病机筋膜 Pectoral fascia
孔房后隙 Post . space of breast
肺 Lung
浅筋膜深层 Deep layer of supert. fsscie
尚有小叶实质增生。
临床表现
突出表现:乳房胀痛和乳内肿块。 乳房胀痛:
● 具有周期性特点,月经周期。 乳房肿块:
● 月经前期肿块增大,质地较硬,月经后肿块 缩小,质韧。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呈条索状, 有触痛,与皮肤和深部组织无粘连,可推动, 腋窝LN不肿大。
生病。
针吸细胞学和活组织切片检查。
急性乳房炎
初产妇,产后3~4周。
一、病因
乳汁淤积: 细菌侵入: 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临床表现
初期乳房肿胀剧痛; 压痛性硬块,表面红热; 可发热等全身症状。
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 WBC 明显增高及核左移。
2003 910
2003910
囊肿
脓肿
纤维密性 底病
肿瘤
纤维性瘤 乳腺
肿瘤 凹陷皮肤
乳腺癌
中华癌症网乳癌中心
概述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 上皮组织(乳癌),源自非上皮组织(肉瘤)。 全世界每年120万乳腺癌,50万死于乳腺癌 北美、北欧高发,4倍于亚、非、拉美 我国上海发病率最高 绝经前和绝经后雌激素刺激是主要因素; 40~60岁,以45~49、60~64岁最多见。 雌酮和雌二醇致癌,雌三醇无致癌性。
输乳孔 Lactiferous foramen
输乳管 Lactiferous duct
锁骨 Clavicle
胸大肌 Pectoralis major m.
病机筋膜 Pectoral fascia
孔房后隙 Post . space of breast
肺 Lung
浅筋膜深层 Deep layer of supert. fsscie
尚有小叶实质增生。
临床表现
突出表现:乳房胀痛和乳内肿块。 乳房胀痛:
● 具有周期性特点,月经周期。 乳房肿块:
● 月经前期肿块增大,质地较硬,月经后肿块 缩小,质韧。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呈条索状, 有触痛,与皮肤和深部组织无粘连,可推动, 腋窝LN不肿大。
乳腺癌病理诊断 ppt课件

请投票: 您会选择何种治疗方案? 1. 双得治疗加双磷酸盐 2. 化疗加双磷酸盐 3. 放疗加双磷酸盐 4. 其他
复发转移乳腺癌化疗基本原则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一、复发转移乳腺癌的化疗适应症
全身疾病的复发转移乳癌患者,如果激素受体(ER和/或PR)阳性、 疾病发展缓慢、无内脏转移或无症状的内脏转移,首选内分泌治疗。
病例讨论1
病例: 42岁妇女乳腺癌术后
• 患者特征
– 未绝经,确诊为左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 乳癌改良根治术, 腋下淋巴结清扫
– 肿瘤直径2.5cm,2级,无血管浸润,2/20 淋巴结阳性 – ER+ 70%, PgR+ 30%, HER2- (FISH); Ki-67 30%
请投票:
术后您会选择何种辅助化疗方案? 1. TAC 2. TA 3. CEF 4. AC-T
% Surviving 40 60 80 100
N ACT 1,753 AT TAC 1,753 1,758
# Events 240 285 278
HR 0.86 vs. TAC 0.83 vs. AT
p-value 0.086 0.034
20
0.96 vs. AT 8
0.67 10
0
0
2
4 6 Years After Randomization
请投票: 您会选择何种治疗方案?
1. NX方案化疗
2. 诺雷德加其他芳香化酶抑制剂
3. NP方案
4. 其他
蒽环类药物治疗失败的转移 乳腺癌
首选XT方案(多西他赛+ 卡培他滨 ) 或者GT方案(吉西他滨+ 紫杉醇)
紫杉类药物治疗失败的复发 转移乳腺癌
(医学课件)乳腺疾病PPT演示课件

诊断检查
• 钼靶照相(Mammogra • 活检(Biopsy)
常规(routine use)
超声检查
鉴别乳腺包块
囊性或实体? 良性或恶性?
超声引导下活检
重复性好
27
核磁共振(MRI)
敏感性高 进一步明确超声波,乳腺 X 光检查 结果,发现隐匿性病变
空芯针穿刺细
胞检查
活体组织切除病理检查(活检)。 诊断: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 治疗:
保守治疗:饮食治疗,疏肝理气,调和充任,
调整卵巢功能 软坚散结,活血化瘀。 手术治疗:病理检查发现上皮细胞非典型增生 ,可行单纯乳房手术切除。
乳腺纤维腺瘤
病因:小叶内纤维细胞对雌激素的敏感性异常增 高。
乳腺脓肿
乳腺囊性增生病 • 本病也称为慢性囊性增生病(简称乳腺病或乳腺增生) • 多发病,好发年龄25-45岁,是生理性雌激素刺激过度或 变异反应而复旧不全形成的乳腺正常结构紊乱。 • 病因:内分泌,卵巢功能功能失调或精神因素(黄体酮分
泌减少,雌激素增多或相对增多)。
• 病理:乳腺随月经周期显示增多而复旧的周期性改变。 • 主要是乳腺间质的增生,增生可发生在乳管周围并 伴有大小不等的囊肿形成,也可发生在腺管内而变现为上 皮细胞的乳头样增生,办乳管的囊性扩张。
乳腺疾病(Diseases of the Breast)
We are going to see...
乳腺解剖(Breast 乳腺检查(Breast
anatomy)
examination)
乳腺良性疾病(Benign
乳腺癌(Breast cance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疾病手术中快速病理诊断
主讲人:张弄兰 时间:2016-12-21 陇川县人民医院病理科
·
1
一、乳腺疾病手术中快速病理诊断的难点
▪ 硬化性病变 包括一些特殊类型的腺病(硬化性腺病、小腺管腺病、 盲管腺病等);放射状瘢痕。
▪ 乳头状病变 包括导管内乳头状瘤;末梢导管乳头状瘤病。 ▪ 导管上皮增生性病变 包括非典型增生 ▪ 上述病变有时在多处取材的石蜡切片中可能都难以确诊,其在快速冷
▪ 6、结节性筋膜炎 很少发生于乳腺实质和乳房皮肤。 乳腺肿物逐渐增大,冷冻切片中,肌纤维母细胞增生, 胞质象,易误认为印戒细胞。
·
7
▪ (二)有可能误为良性的恶性病变(低诊性病变)
▪ 主要是导管内癌的低诊。关于导管内癌的HE染片诊断,除组织结 构指标外,应重视其细胞学特征(细胞大小、核级、有无坏死等)
冻切片时的诊断难度显然是不言而喻。对于手术中快速活检的这类病 变,确实难以明确性质时,可报告待常规石蜡切片进一步诊断。
·
2
二、乳腺硬化性病变鉴别诊断要点
▪ 1、呈现小叶轮廓者朵属良性病变(小叶癌除外) ▪ 2、呈现挤压现象者多属良性病变(是识别硬化性病变和乳晕下
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很重要指标)
▪ 3、细胞单行抑或双行排列对于鉴别良性、恶性病变很有意义。 单行排列通常是恶性指标,双行排列是良性指标。有时腺管受挤 压明显,貌似单行排列,但仔细观察,实际上是小细胞在一个平 面上面对面排列,一般而言,癌细胞较大,呈主动的浸润性生长, 而良性细胞较小,被动性受挤压。
HE染色的冷冻切片中,导管粉刺癌筛孔中央为嗜酸性粉染的癌细
胞坏死,乳腺导管扩张症导管内淤积的乳汁嗜酸性蓝染,勿将胀
大的浆细胞误认为腺癌细胞等。
·
6
▪ 5、脂肪坏死 乳腺肿物乳腺X线影像与乳腺癌很难鉴 别。局部常有外伤史或射线照射史。冷冻切片中容易 将脂肪坏死灶周围浸润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浆细胞 有时围绕腔隙排列)误认为肿瘤细胞,将泡沫细胞误 认为上皮细胞;病变中可见含铁血黄素、钙化和纤维 化等。
▪ 判断细胞单行或双行结构时,要对上述形态指标综合考虑。 ▪ 4、癌性间质反应与硬化性病变时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的鉴别。 ▪ 病理医师要多观察体会通过积累足够的感性认识,提高对于硬化
性病变手术中快速病理鉴别诊断的能力。
·
3
三、乳腺冷冻切片诊断是容易混淆的良、恶性病变
▪ (一)有可能误为恶性的良性病变(过诊断病变) ▪ 1、青春期乳腺发育 青春发育期女性,双侧乳腺肥大、触及肿物。
▪ 2、非粉刺型导管内癌 小细胞性导管内癌,低度恶性。瘤细胞较 小、异型不明显,核、浆比值大。呈现筛状、微乳头和实性结构。
▪ (1)筛孔型 筛孔圆形、界限清楚、筛孔周边瘤细胞的长轴于腔 面垂直。冷冻切片中,易误为乳腺增生病的筛状增生,或导管内 乳头状瘤(腺型)
·
8
▪ (2)微乳头型 瘤细胞呈腺样结构突向腔内,小菊形团 样排列的瘤细胞散在分布于导管腔内,无纤维血管轴心; 偶见真性乳头结构(具有纤维血管轴心)。冷冻切片中, 易误为导管内乳头状瘤。
·
5
▪ 4、乳腺导管扩张症
▪ ①乳腺肿物局部皮肤邹折乳头凹陷酷似乳腺癌(以至于偶有仅据 此等病征、未做肿物活检便行乳腺癌作根治术者)。
▪ ②切开标本时可有扩张导管中挤出乳白色物,易误认为粉刺癌。
▪ ③浆细胞成片或条索状聚集,可单行排列;于冷冻切片中胞核偏 位的浆细胞,胞核的车轮状结构和核周晕不明显,易误为腺癌。
肿物呈结节状,质韧。镜下乳腺导管上皮增生显著,无坏死。多 不易误诊,需与导管内癌鉴别。 ▪ 妊娠、哺乳期乳腺增生 乳腺小叶和末梢小叶导管均显著增生, 小叶间质逐渐消失,腺上皮顶浆分泌明显,胞质透亮。 ▪ 冷冻切片中误诊原因 ▪ (1)腺体密集,腺上皮乳头状增生、突入腔内,胞质透亮、空 白,胞核深染、突向腔内,呈鞋钉样形态。 ▪ (2)妊娠前患乳腺增生症的妇女在妊娠后该病变尤为显著,腺 腔内粉染分泌物淤积,易误为分泌型癌。 ▪ (3)妊娠后的乳腺分泌性变化可持续几年;非妊娠、哺乳的妇 女服用某些药物或激素后,乳腺可发生妊娠样增生。腺泡细胞上 皮胞质宽广、透亮、出芽,微乳头形成倾向,胞核深染易误认为 癌。
▪ (3)实性型 瘤细胞小、形态一致,聚成实性团。冷冻 切片中,易误为良性上皮病变。
▪ 3、少数导管内癌的导管周围炎十分显著,甚至呈现急性 炎症、脂肪坏死和腔肿形成,易误诊为炎性疾病或乳腺 导管扩张症。
·
9
▪ (三)乳腺癌的少见类型 ▪ 1、乳腺的大旱腺癌、分泌性癌、小叶原位癌、印戒细胞癌等冷
▪ (5)透明细胞变乳腺小叶增生;小业内腺上皮胞质清亮,含有 PAS阳性,粘液卡红阴性的物质伴有汗腺上皮分化。
▪ 3、乳腺炎症性疾病 ▪ (1)急性乳腺炎:很少活检。需与乳腺炎症性癌鉴别。于冷冻
切片中,乳腺炎症性癌病变内的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可掩盖癌细 胞,易误为炎症而漏诊。
▪ (2)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导管扩张症)参见下文
▪ 1、粉刺型导管内癌 大细胞性导管内癌,高度恶性。瘤细胞大异 型明显,伴明显坏死、钙化,导管周围纤维化和淋巴细胞浸润, 伴发浸润癌几率高;C-erbB-2基因蛋白高表达,雌激素受体检测 阴性。冷冻切片诊断中,因导管中央坏死范围大,可于取材或切 片时丢失,仅导管周边残留单层癌细胞,故易误为囊肿,将癌漏 诊。
·
4
▪ (4)泌乳性腺瘤 发生于妊娠或分娩后乳腺的孤立或多发性可活 动肿物;可发生于腋窝胸壁外阴。肉眼病变:界限清楚分叶状, 中等硬度;切面灰褐色常坏死(梗死)、钙化;光镜病变增生腺 体成于分泌活跃的立方形细胞;于坏死背景中可见小叶轮廓、钙 化,坏死周边多量泡沫细胞;增生小叶中散在多量淋巴细胞;有 的小叶腺上皮分泌旺盛形成胶质样物易误为分泌性癌。
▪ 乳腺导管扩张症冷冻切片诊断注意事项;在乳腺的冷冻和常规石 蜡切片病理鉴别诊断的思路中,要包括乳腺导管扩张症。
▪ 不可仅凭肉眼上酷似乳腺癌而先入为主,要认真进行组织学鉴别 诊断。扩张导管呈蠕虫样改变,挤出的内容物呈乳白色牙膏样; 导管内癌的粉刺样物胃黄白色坏死组织。
▪ 要熟悉乳腺导管扩张症的组织学病变特点及其误诊陷阱;例如,
主讲人:张弄兰 时间:2016-12-21 陇川县人民医院病理科
·
1
一、乳腺疾病手术中快速病理诊断的难点
▪ 硬化性病变 包括一些特殊类型的腺病(硬化性腺病、小腺管腺病、 盲管腺病等);放射状瘢痕。
▪ 乳头状病变 包括导管内乳头状瘤;末梢导管乳头状瘤病。 ▪ 导管上皮增生性病变 包括非典型增生 ▪ 上述病变有时在多处取材的石蜡切片中可能都难以确诊,其在快速冷
▪ 6、结节性筋膜炎 很少发生于乳腺实质和乳房皮肤。 乳腺肿物逐渐增大,冷冻切片中,肌纤维母细胞增生, 胞质象,易误认为印戒细胞。
·
7
▪ (二)有可能误为良性的恶性病变(低诊性病变)
▪ 主要是导管内癌的低诊。关于导管内癌的HE染片诊断,除组织结 构指标外,应重视其细胞学特征(细胞大小、核级、有无坏死等)
冻切片时的诊断难度显然是不言而喻。对于手术中快速活检的这类病 变,确实难以明确性质时,可报告待常规石蜡切片进一步诊断。
·
2
二、乳腺硬化性病变鉴别诊断要点
▪ 1、呈现小叶轮廓者朵属良性病变(小叶癌除外) ▪ 2、呈现挤压现象者多属良性病变(是识别硬化性病变和乳晕下
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很重要指标)
▪ 3、细胞单行抑或双行排列对于鉴别良性、恶性病变很有意义。 单行排列通常是恶性指标,双行排列是良性指标。有时腺管受挤 压明显,貌似单行排列,但仔细观察,实际上是小细胞在一个平 面上面对面排列,一般而言,癌细胞较大,呈主动的浸润性生长, 而良性细胞较小,被动性受挤压。
HE染色的冷冻切片中,导管粉刺癌筛孔中央为嗜酸性粉染的癌细
胞坏死,乳腺导管扩张症导管内淤积的乳汁嗜酸性蓝染,勿将胀
大的浆细胞误认为腺癌细胞等。
·
6
▪ 5、脂肪坏死 乳腺肿物乳腺X线影像与乳腺癌很难鉴 别。局部常有外伤史或射线照射史。冷冻切片中容易 将脂肪坏死灶周围浸润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浆细胞 有时围绕腔隙排列)误认为肿瘤细胞,将泡沫细胞误 认为上皮细胞;病变中可见含铁血黄素、钙化和纤维 化等。
▪ 判断细胞单行或双行结构时,要对上述形态指标综合考虑。 ▪ 4、癌性间质反应与硬化性病变时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的鉴别。 ▪ 病理医师要多观察体会通过积累足够的感性认识,提高对于硬化
性病变手术中快速病理鉴别诊断的能力。
·
3
三、乳腺冷冻切片诊断是容易混淆的良、恶性病变
▪ (一)有可能误为恶性的良性病变(过诊断病变) ▪ 1、青春期乳腺发育 青春发育期女性,双侧乳腺肥大、触及肿物。
▪ 2、非粉刺型导管内癌 小细胞性导管内癌,低度恶性。瘤细胞较 小、异型不明显,核、浆比值大。呈现筛状、微乳头和实性结构。
▪ (1)筛孔型 筛孔圆形、界限清楚、筛孔周边瘤细胞的长轴于腔 面垂直。冷冻切片中,易误为乳腺增生病的筛状增生,或导管内 乳头状瘤(腺型)
·
8
▪ (2)微乳头型 瘤细胞呈腺样结构突向腔内,小菊形团 样排列的瘤细胞散在分布于导管腔内,无纤维血管轴心; 偶见真性乳头结构(具有纤维血管轴心)。冷冻切片中, 易误为导管内乳头状瘤。
·
5
▪ 4、乳腺导管扩张症
▪ ①乳腺肿物局部皮肤邹折乳头凹陷酷似乳腺癌(以至于偶有仅据 此等病征、未做肿物活检便行乳腺癌作根治术者)。
▪ ②切开标本时可有扩张导管中挤出乳白色物,易误认为粉刺癌。
▪ ③浆细胞成片或条索状聚集,可单行排列;于冷冻切片中胞核偏 位的浆细胞,胞核的车轮状结构和核周晕不明显,易误为腺癌。
肿物呈结节状,质韧。镜下乳腺导管上皮增生显著,无坏死。多 不易误诊,需与导管内癌鉴别。 ▪ 妊娠、哺乳期乳腺增生 乳腺小叶和末梢小叶导管均显著增生, 小叶间质逐渐消失,腺上皮顶浆分泌明显,胞质透亮。 ▪ 冷冻切片中误诊原因 ▪ (1)腺体密集,腺上皮乳头状增生、突入腔内,胞质透亮、空 白,胞核深染、突向腔内,呈鞋钉样形态。 ▪ (2)妊娠前患乳腺增生症的妇女在妊娠后该病变尤为显著,腺 腔内粉染分泌物淤积,易误为分泌型癌。 ▪ (3)妊娠后的乳腺分泌性变化可持续几年;非妊娠、哺乳的妇 女服用某些药物或激素后,乳腺可发生妊娠样增生。腺泡细胞上 皮胞质宽广、透亮、出芽,微乳头形成倾向,胞核深染易误认为 癌。
▪ (3)实性型 瘤细胞小、形态一致,聚成实性团。冷冻 切片中,易误为良性上皮病变。
▪ 3、少数导管内癌的导管周围炎十分显著,甚至呈现急性 炎症、脂肪坏死和腔肿形成,易误诊为炎性疾病或乳腺 导管扩张症。
·
9
▪ (三)乳腺癌的少见类型 ▪ 1、乳腺的大旱腺癌、分泌性癌、小叶原位癌、印戒细胞癌等冷
▪ (5)透明细胞变乳腺小叶增生;小业内腺上皮胞质清亮,含有 PAS阳性,粘液卡红阴性的物质伴有汗腺上皮分化。
▪ 3、乳腺炎症性疾病 ▪ (1)急性乳腺炎:很少活检。需与乳腺炎症性癌鉴别。于冷冻
切片中,乳腺炎症性癌病变内的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可掩盖癌细 胞,易误为炎症而漏诊。
▪ (2)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导管扩张症)参见下文
▪ 1、粉刺型导管内癌 大细胞性导管内癌,高度恶性。瘤细胞大异 型明显,伴明显坏死、钙化,导管周围纤维化和淋巴细胞浸润, 伴发浸润癌几率高;C-erbB-2基因蛋白高表达,雌激素受体检测 阴性。冷冻切片诊断中,因导管中央坏死范围大,可于取材或切 片时丢失,仅导管周边残留单层癌细胞,故易误为囊肿,将癌漏 诊。
·
4
▪ (4)泌乳性腺瘤 发生于妊娠或分娩后乳腺的孤立或多发性可活 动肿物;可发生于腋窝胸壁外阴。肉眼病变:界限清楚分叶状, 中等硬度;切面灰褐色常坏死(梗死)、钙化;光镜病变增生腺 体成于分泌活跃的立方形细胞;于坏死背景中可见小叶轮廓、钙 化,坏死周边多量泡沫细胞;增生小叶中散在多量淋巴细胞;有 的小叶腺上皮分泌旺盛形成胶质样物易误为分泌性癌。
▪ 乳腺导管扩张症冷冻切片诊断注意事项;在乳腺的冷冻和常规石 蜡切片病理鉴别诊断的思路中,要包括乳腺导管扩张症。
▪ 不可仅凭肉眼上酷似乳腺癌而先入为主,要认真进行组织学鉴别 诊断。扩张导管呈蠕虫样改变,挤出的内容物呈乳白色牙膏样; 导管内癌的粉刺样物胃黄白色坏死组织。
▪ 要熟悉乳腺导管扩张症的组织学病变特点及其误诊陷阱;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