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乙肝流行现状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健康教育资料-(含基本知识、治疗方案、预防措施)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健康教育资料(含基本知识、治疗方案、预防措施)2023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
据此推算,我国现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例。
2023年中国疾控中心对全国1-29岁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4岁、5-14岁和15-29岁人群表面抗原检出率分别为0.32%、0.94%和4.38%。
1基本知识乙肝病毒主要经血液、母婴及性接触传播。
目前,由于对献血人员实施了严格的筛查,经血液及血制品传播已很少发生。
经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播主要是由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等。
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
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生期,大多在分娩时接触HBsAg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
随着乙肝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母婴传播已明显减少。
与HBsAg阳性者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乙肝病毒危险性增高。
乙肝病毒不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接触,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乙肝病毒。
未发现乙肝病毒经吸血昆虫传播。
2治疗方案 1、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主要根据血清HBV-DNA水平、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肝脏疾病严重程度来决定,同时结合患者年龄、家族史和伴随疾病等因素,综合评估患者疾病进展风险后决定是否启动抗病毒治疗。
动态的评估比单次的检测更具有临床意义。
对HBeAg阳性患者,发现ALT水平升高后,建议观察3-6个月,如未发生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可建议考虑抗病毒治疗。
推荐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人群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①HBV-DNA水平:HBeAg阳性者,HBV-DNA≥105拷贝/mL。
HBeAg阴性者,HBV-DNA≥104拷贝/mL。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分析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分析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感染。
它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口。
本文将重点讨论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该疾病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一、全球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乙型肝炎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有超过2亿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其中约有3500万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如性传播、母婴传播以及共用注射器等途径。
高感染率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太平洋地区。
二、乙型肝炎的地区差异乙型肝炎的感染率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
亚洲国家是乙型肝炎的高风险地区,其中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国家的感染率最高。
非洲也是乙型肝炎的高负担地区,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
相比之下,欧洲和北美洲的感染率相对较低。
三、乙型肝炎的年龄和性别分布乙型肝炎的感染率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之间也存在差异。
儿童和青少年是乙型肝炎的高风险人群,他们易受到母婴传播和儿童间的传播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率逐渐下降。
在性别方面,男性感染乙型肝炎的风险通常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更容易接触到感染源有关。
四、乙型肝炎的趋势分析近年来,全球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这一趋势主要得益于疫苗的推广和普及,以及改善卫生条件和医疗设施的发展。
然而,乙型肝炎仍然是一个公共卫生挑战,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
此外,慢性乙型肝炎的并发症,如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病率仍然较高,需要引起重视。
五、未来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未来,乙型肝炎的控制和预防仍然是一个全球性挑战。
应对策略包括推广疫苗接种、加强乙型肝炎的筛查和诊断、提高公众对乙型肝炎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加强卫生教育和改善卫生条件等。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和资源投入,特别是在乙型肝炎高负担地区,是控制和消除乙型肝炎的关键。
综上所述,乙型肝炎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年龄性别分布特征。
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

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1.乙型肝炎的感染流行和预防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流行区,几次大规模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平均约为10%,全国约有1 亿以上人口为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每年报告的急性肝炎病例约270 万,其中10%~ 30%为急性乙肝病例;估计现有慢性肝炎约1200万例;每年死于肝病者不下30万例,其中半数为原发性肝癌,其中约有80%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我国育龄妇女HBsAg 阳性率为7%,按其HBV围产传播发生率为40%推算,每年约有60万新生儿成为HBV携带者,其中1/4最终可能发展成慢性肝病, 包括肝硬化和肝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尚无针对乙型肝炎的有效药品,疫苗接种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也是降低继发性肝硬化和肝癌的有效策略;早在1991 年我国就颁布了5全国实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规程,决定从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国推行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工作,将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自90 年代以来,实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已成为中国控制乙肝的主要对策;实施以全体新生儿免疫为主,先城市,后农村,逐步纳入计划免疫,以达到在中国经过两代人的努力,使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2.乙型肝炎疫苗的种类血原性乙肝疫苗用高度纯化的乙肝表面抗原颗粒,以1∶2 000福尔马林灭活或以60℃10 h加热灭活的疫苗,是第一代乙肝疫苗;20 世纪初开始使用乙肝患者表面抗原阳性血清制备乙肝疫苗来预防乙肝病毒感染,1981年美国Merck公司研制成功了第一代乙肝疫苗,开创了病毒尚不能在实验室繁殖的情况下制备疫苗的先例;1983年中国血源乙肝疫苗也通过研究于1985年正式批准进行大量生产;血源乙肝疫苗安全有效,十几年里,为预防乙肝病毒的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但这种血原性疫苗存在一些问题,如血源有限,带有一定的潜在性危险等;特别是近年来艾滋病流行,血液制品易受HIV 污染,致使乙肝血原性疫苗的使用在一些国家受到限制;然而乙肝血原性疫苗的生产使用说明,乙肝表面抗原的主要蛋白可以诱生良好的保护性抗体,使人免疫乙肝病毒的侵袭, 这一事实为研制乙肝第二代疫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重组乙肝疫苗又称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是采用基因工程的重组技术,首先把HBsAg的基因片段插入酵母细胞或哺乳动物细胞基因中,在体外培养增殖过程中组装或分泌HBsAg,将其收集,提纯之后制成的乙肝疫苗,国际上称为第二代疫苗;酵母系统表达的重组乙肝疫苗重组酵母合成的乙肝表面抗原经纯化灭活及吸附后制成,用于预防所有亚型的乙肝病毒感染,它与血原性乙肝疫苗具有共同效果,但不含任何人血清成分,故更安全,更易被人们所接受;酵母系统表达的乙肝疫苗优点在于系统操作简单,表达量高,可用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成本低廉;可以装配成表面抗原颗粒,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是我国目前两大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之一,可代替血源乙肝疫苗;但是酵母表达系统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表达产生的HBsAg无糖基化,不能外分泌,产物的分离纯化较困难;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是乙肝易感者,包括婴幼儿、儿童和因职业关系接触乙肝病毒的成年人;但主要接种对象为婴幼儿,其次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阴性和转氨酶正常者,接种于上臂三角肌内;新生儿每次注射5μg,成人每次注射1ml10μg,免疫间隔为0个月、1个月、6个月共三针;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所产生的抗体与接种血原性乙肝疫苗产生的抗体具有类似的免疫学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两种乙肝疫苗在健康人群中产生相同的抗体谱,因而这两种疫苗可以互换使用;已患有肝炎、急性传染病或其他疾病者禁用;对酵母或疫苗中任何成分过敏者禁用;注射时应备有肾上腺素,当有过敏反应发生时使用;表达的重组乙肝疫苗CHO指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使最早应用的哺乳动物表达细胞,由猴病毒SV40启动子控制表达HBsAg;同时,以二氢叶酸脱氢酶基因作为扩增筛选基因,获得高效表达HBsAg的细胞株用于生产;哺乳动物细胞系统表达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更接近天然形式,产物的分离纯化也较简单;但是,由于哺乳动物细胞对培养条件等方面要求比较高,尤其是传代细胞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如潜在的致癌因子等,使其应用存在一定争议;此外,哺乳动物细胞系统表达的产品在质量控制方面比较严格,导致成本上升,其推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重组CHO乙肝疫苗用于预防乙肝的接种对象及乙肝易感者表面抗原阴性, 转氨酶正常,主要用于婴幼儿;一般易感染婴儿、儿童和成人,每次注射1ml10μg,免疫间隔为0个月注射、1个月、6个月共3针;3针后1个月100%抗体转阳;用于高危患者如肾透析患者及其他与乙肝患者密切接触者, 可用20μg/1ml规格;用于母体乙肝表面阳性特别是e抗原阳性的的新生儿, 应在出生后48h注射, 用20μg/1ml规格,注射间隔同上;亦可与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对患有肝炎、发热、急性慢性严重疾病或有过敏史者禁用;含前S2蛋白的乙肝疫苗与其它只含HBsAg的乙肝疫苗不同,这种疫苗是重组哺乳动物细胞系统表达的包含S抗原和preS的重组乙肝疫苗,被称为第三代疫苗;preS含前S1和前S2两部分,含有肝细胞结合序列和高效Th细胞表位,前S抗原的T细胞免疫反应能力可以弥补S抗原无反应的发生,因而含前S抗原的疫苗可增强S蛋白免疫原性,打破免疫耐受和提高疫苗应答率;由S +前S2+前S1蛋白组成的L蛋白,虽然含有完整的preS,但在表达时不能有效的装配颗粒及外分泌;其它重组乙肝疫苗除了酵母细胞和CHO之外,大肠杆菌也曾经作为表达系统应用过;但因为其表达的HBsAg的融合蛋白表达量不高,易降解,表达产物不成颗粒,对疫苗的免疫原性有影响,同时抑制宿主细胞生长,有毒害作用而没有扩大临床使用;昆虫细胞表达系统中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蛋白基因启动子可以指导外源基因的高效表达,表达蛋白具有糖基化,外分泌的特点,且产量非常地高;昆虫细胞表达的重组疫苗也许会成为具有应用前景的一条途径;除各种表达系统之外还有以腺病毒为载体的活疫苗研究;在美国入伍新兵中使用4型和7型口服腺病毒活疫苗已有20年以上的历史,证明它是安全有效的;利用腺病毒载体表达HBsAg蛋白乙肝疫苗是目前研究的目标,不但生产价格低廉,而比需注射3针的亚单位乙肝疫苗更易被接受和推广;新型乙肝疫苗联合疫苗乙肝疫苗可与其他疫苗尤其是儿童期疫苗联合使用, 这样只需一针注射, 其结果无疑会提高免疫覆盖率;如百白破-乙肝四联疫苗、甲-乙肝联合疫苗;单剂疫苗目前正在用控释微粒技术研制单剂疫苗,该法是利用灭活疫苗一针注射诱导强的长期免疫应答;将疫苗包裹于无反应性且能很好耐受的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聚丙交酯—聚乙交酯中, 疫苗依其在这些微球内的分布, 在不同时间释放出不同量, 这样可模拟不同时间间隔接种数剂疫苗;动物实验已获成功, 1剂含乙肝表面抗原的微粒诱导的免疫应答几乎与不同时间接种3剂的常规乙肝疫苗相同;佐剂改良型疫苗我国通常采用的佐剂为铝佐剂,具有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且对阻断病毒母婴传播和细胞内寄生的HBV 无法产生免疫作用;目前正在研制一种新型的佐剂系统———SBAS4;SBAS4即史克必成佐剂系统,是利用脂质A的衍生物单磷酞脂质AMPL制备的低毒性的3-O-脱酞基-MPL与铝盐配伍成佐剂系统;同样抗原剂量的以SBAS4为佐剂的乙肝疫苗具有更好的免疫原性,且适合两剂接种程序;美国首先开发出治疗性的T细胞表位肽疫苗,在一次研究中26名健康受试者和90名慢性乙肝炎症患者接受了免疫;结果显示,疫苗安全、耐受性好,在74%的健康人群中免疫刺激产生特异性T细胞和HBV特异CTL;但是因为健康受试者样本太少,所以真正的免疫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接受免疫的慢性乙肝患者中只有45%经过免疫刺激产生特异性T细胞和HBV 特异CTL,说明慢性乙肝患者存在免疫耐受; 3.乙型肝炎疫苗注射无弱应答现象在1992年乙肝疫苗纳入中国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系统之后,直至2002年全面实施儿童乙肝疫苗计划管理,全国HBV总体感染率明显下降,体现了接种乙肝疫苗对乙型肝炎的良好的预防和控制效应;但对于个体而言,部分个体对乙肝疫苗接种表现出无应答或低应答;研究表明,健康人群中无应答率为10%~15%;对乙肝疫苗弱应答或无应答一直是影响某些个体免疫接种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其体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个体因素,例如性别、年龄、遗传因素、体质指数、免疫耐受等;这里主要关注疫苗因素和接种因素;疫苗因素乙肝疫苗的接种效果与疫苗种类有关;对不同厂家生产的乙肝疫苗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乙肝疫苗诱导抗-HBs阳性平均滴度有明显差异;疫苗剂量的不同也能带来滴度的差异;在一定剂量的范围内,高剂量疫苗注射的抗体阳转率和免疫后24 个月抗体平均滴度一般高于低剂量注射;而且对于母亲为HBV携带者的婴儿常规接种疫苗免疫应答性差者,第一次接种加大剂量可以提升免疫效果;不同免疫佐剂会影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以rhGM-CSF联合乙肝疫苗复种对无弱应答者的免疫效果优于单纯复种,rhGM-CSF有利于提高机体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先注射rhGM-CSF再接种乙肝疫苗,可提高抗体应答率,rhGM-CSF能够促进免疫低下个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前文提到的SBAS4也有类似的作用;乙肝病毒变异乙肝疫苗是针对主要病毒亚型制备,使用的疫苗未包含病毒变异株的基因;如果遇到罕见的亚型,现有的乙肝疫苗也无法产生保护效应;接种因素接种途径、部位、针次、医生操作方法不正确等也与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率低有关;研究证实,皮下接种乙肝疫苗效果最差,皮内接种次之,肌内注射最佳;接种部位以上臂三角肌最佳,臂部效果较差;因臂部脂肪较厚,接种疫苗后延缓进入血循环,影响了与巨噬细胞的接触和淋巴细胞的反应;也有研究表明,对肌内注射疫苗后无应答者改用皮内接种,每2周1次,接种8周后,抗HBs即可由阴转阳,表明更换接种途径可使无应答者出现应答;增加针次也可以可以提高接种的成功率;特别是针对注射疫苗后无应答者,增加次数注射加强针可以得到比较好的应答效果;免疫程序对不同免疫接种程序疫效果的研究表明,采用0、1、2个月A组和0、1、6个月B组分别给予乙肝疫苗10μg肌注,结果A组血清抗-HBs在3、6个月时已明显升高,B组则升高不明显,待24个月时B组血清抗HBs含量高于A组;该研究结果提示,短期内重复注射对乙肝病毒密切接触者有预防效果,较长时间B组重复注射适合大面积预防接种;国外研究者也认为,按0、1、6月程序接种比0、1、3月程序预防接种果更好,进一步研究显示,0、1、6 组与0、1、7组和0、1、8三组间免疫效果无显着性差异;所以现在主要采用免疫间隔0个月、1个月、6个月进行注射;4.总结乙型肝炎是传染性强且难以治愈的病毒性疾病,乙肝疫苗是目前控制乙型肝炎感染率的最有效手段,近些年的实行接种的免疫效果有目共睹;针对乙肝疫苗注射无应答的情况,加大剂量、针数,或者改变疫苗的注射方法、种类,也许会达到一定的免疫效果;目前,各种新型疫苗,如单剂疫苗、佐剂改良疫苗和治疗性疫苗是乙肝疫苗研制的重要方向;参考文献1陈永红,陈小丽. 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新进展. 免疫学杂,2012,2832Wen YM,Liu HJ,Chen HZ,et al.Studies on intrahepatic hepatitis B virus DNA in 98 viral hepatitis B patients.Chin Med J,1986,993Yamada T,Iwabuki H,Kanno T,et al. Physicochemical and immun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envelope particles exclusively consisting of the Entire L pre-S1 + pre-S2 + S protein.Vaccine,2001,1923-244 Hunter RL. Overview of vaccine adjuvants: present and furure. Vaccine, 2002, 20Suppl 35 Aucouturier J, DuPuis L, Ganne V. Adjuvants designed for veterinary and human vaccines. Vaccine, 2001, 1917/196 陆璐,陈云华,刘骁,何景雄.乙肝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研究.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67 Inchauspé G, Michel ML. Vaccines and immunotherapies against hepatitis B and hepatitis C viruses. J Viral Hepat,2007, 1418陈敏,陈清,陈思东,等. 乙肝疫苗免疫后无弱应答影响因素的分析.广东药学院学报,2003,1929Singh NP,Mandal SK,Thakur A,eta1.Efficacy of GM-CSF as an adjuvant to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nal failure-results of a prospective,randomized trial. Ren Fail,2003,25210 姚军, 陈永弟.国产乙肝疫苗成人免疫效果观察.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104。
乙肝的发展和研究近况

乙肝的发展和研究近况乙肝,全称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
它主要影响肝脏功能,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乙肝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在过去,由于对乙肝病毒的认识有限,诊断技术不够先进,很多乙肝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乙肝的了解逐渐深入。
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等途径传播。
在感染乙肝病毒后,患者可能会经历不同的阶段。
在急性感染期,部分患者的免疫系统能够有效清除病毒,从而实现自愈。
然而,对于许多患者来说,乙肝病毒会在体内持续存在,进入慢性感染阶段。
慢性乙肝患者可能长期没有明显症状,但病毒在体内不断复制,损害肝脏细胞。
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逐渐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肝硬化会导致肝脏质地变硬,功能严重受损,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而肝癌则是乙肝最为严重的后果之一,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
在诊断方面,现代医学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检测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 e 抗原、乙肝 e 抗体、乙肝核心抗体)、乙肝病毒 DNA 定量、肝功能检查等,可以较为准确地诊断乙肝感染的状态和肝脏的受损程度。
近年来,乙肝的治疗也有了许多重要的突破。
抗病毒治疗是目前乙肝治疗的关键。
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
核苷(酸)类似物能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
干扰素则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双重作用,但使用时可能会伴有较多的不良反应。
除了药物治疗,对于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还可以考虑肝移植手术。
然而,肝源的短缺和手术的复杂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在乙肝的研究领域,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策略。
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基因治疗旨在通过修改病毒基因或患者的基因来达到清除病毒的目的。
免疫治疗则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对乙肝病毒的清除能力。
预防乙肝同样至关重要。
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是预防乙肝感染的最有效措施。
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掌握我国现阶段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和乙肝病毒感染率,评价1992年我国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和2002年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的效果,卫生部在2006年开展了全国人群乙肝等有关疾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乙肝免疫预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据介绍,本次调查工作由卫生部统一组织实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调查方案设计及技术指导。
为使调查工作更加规范科学,卫生部成立了调查领导小组、专家组和工作小组,先后4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对该方案进行论证,并在江苏省和山东省分别开展了现场预试验。
本次调查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0个“疾病监测点”上进行。
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城市、农村的1~59岁人群共81775人。
卫生部公布了本次调查的结果:一、全国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
城市、农村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差异不显著,西部地区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高于东部地区。
1~4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最低,为0.96%。
5~14岁人群为2.42%。
15~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最高,达8.57%。
1~4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明显低于15~59岁人群。
二、全国人群乙肝抗体阳性率为50.09%。
城市高于农村,西部高于东部地区。
1~4岁人群乙肝抗体阳性率最高,为71.24%,5~14岁人群为56.58%。
15~59岁人群最低,为47.38%。
三、乙肝疫苗接种情况。
本次调查1~14岁儿童40129人,其中有乙肝疫苗接种史32732人,占81.56%。
1~4岁和5~14岁调查人群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9.39%和50.59%,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为73.37%和43.91%,乙肝疫苗全程和首针及时接种率城市高于农村,东部高于西部,医院出生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高于在家出生儿童。
四、乙肝疫苗免疫与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情况。
乙肝实验室检查终版11.24

一个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也叫Dane颗粒,直径只有42纳 米 ,有外壳和核心两个部分 ,外壳厚7-8纳米,由脂质双 层和蛋白质组成的囊膜。脂质双层内含有S抗原、前S1和前 S2抗原,它们一起又构成了外壳上大、中、小三种蛋白形式, 统称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剥去Dano颗粒的外壳,暴 露出乙肝病毒的核心颗粒,核心颗粒直径28纳米,呈二十面 体立体对称,由乙肝病毒的核心抗原(HBcAg)组成 。核心颗 粒的表面才是病毒真正的衣壳 ,通过强去垢剂或者酶处理 的方法,还可以暴露出HBV的另一个主要的抗原e抗原.
5.HBcAb:出现较早,常紧继HBsAg 和HBeAg之后就可在血清中 检出,早期以IgM为主,一般持续6-18周. HBcAb-IgM可作 为急性HBV感染的的指标.慢性期以IgG为主 6.HBcAg:是HBV存在和复制活跃的直接指标之一,不能直接检测 7.前S1抗原:比HBsAg更早出现
(2)常见模式
d.非特异性阳性 e. HBsAg极低检测不出 f.HBsAg、抗-HBs空白期 a.急性乙肝恢复期 HBeAb与HBsAb会并存数月/年
1
2
—
+
—
+
+
b.既往有HBV感染,已有免疫力 c.感染后康复期 a.急性乙肝感染早期 孕妇阳性致婴儿感染率10% 孕妇阳性致婴儿感染率90% 继续跟踪,定期复查
1) 2) 3) 4) 5) 6) 大三阳 小三阳 1、5 2、4、5或2、5 单独HBsAg 单独HBcAb
四 乙肝两对半定量与定性检测的临床比较
(1)乙肝“两对半”检测应用的误区
“两对半”结果应用的较大的误区是因为:对这些病原体 感染者体内相应抗原抗体的发生发展以及对疾病状态和抗病毒 治疗之间的关系不了解所致。在乙肝“两对半”中,真正有定 量测定价值的只有抗 HBs 。但这种测定也不是用于临床乙肝患 者疗效观察,而是用于人群乙肝疫苗注射效果的判断;也就是 说,当某人注射疫苗后,如外周血中抗HBs定量超过10 mIU/ml,则说明受免疫者具有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免疫力及 持续时间与抗HBs含量高低应成正比。总而言之,“两对半”
我国乙肝防治现状调研报告

我国乙肝防治现状调研报告乙肝是一种病毒性肝炎,严重的乙肝感染会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我国是乙肝高发国家之一,患者总数居全球前列。
为了了解我国乙肝防治的现状,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
调研数据显示,我国乙肝防治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首先,政府对乙肝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了乙肝的防控目标和措施。
此外,国家还加大投入,提供资金支持,推动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的普及和推广。
这些举措使得乙肝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乙肝患病率逐渐下降。
其次,乙肝防治工作在医疗机构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和推广。
各级医疗机构普遍设立了乙肝防治的专病门诊和乙肝诊治中心,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此外,针对乙肝患者,医疗机构积极开展抗病毒治疗和免疫调节等治疗措施,并加强了乙肝病情的监测和随访工作。
然而,我们的调研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多样化,传染性强,因此乙肝疫苗接种全面普及仍然存在困难。
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乙肝防治工作相对滞后。
其次,乙肝防治工作还存在知识普及不足的问题。
一些民众对于乙肝的了解仍然不够,对于乙肝的危害和预防措施缺乏认知,导致对乙肝的防控工作产生了一定的阻力。
综上所述,我国乙肝防治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政府和医疗机构在推动乙肝防治工作中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强化乙肝防治的工作。
我们建议加强乙肝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民众对乙肝的认知和防控意识;加大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力度,特别是在偏远和贫困地区;加强监测和随访工作,及时发现和治疗乙肝患者。
只有全面加强乙肝防治工作,才能有效控制乙肝的传播,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中国乙型肝炎的流行及控制进展

中国乙型肝炎的流行及控制进展中国乙型肝炎的流行及控制进展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这种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以及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染。
中国乙型肝炎的流行情况一直备受关注,并且该疾病对中国的公共卫生产生了严重影响。
然而,随着中国政府和公众的关注,公共卫生措施的加强,乙肝的控制进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乙型肝炎在中国的流行情况十分严峻。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乙肝病毒感染率约为7%,即超过9000万的人口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
在1980年代之前,我国每年新增乙肝病毒感染者数可能高达数百万,而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峰出现,当时接近20%的人口感染了病毒。
乙型肝炎对个人健康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乙肝病毒感染可能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这些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负担,还给医疗系统增加了巨大负担。
由于严重肝病患者数量过大,对肝移植资源的需求也非常庞大,这给整个医疗体系带来了巨大压力。
随着对乙型肝炎的关注不断增加,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公共卫生措施来控制乙肝的流行。
首先,中国政府大力推进了乙肝疫苗的普及。
自1992年起,中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实施了一系列疫苗接种活动,全面推广了乙肝疫苗。
此外,中国政府还积极开展针对高风险人群的乙肝疫苗免费接种计划,以减少乙型肝炎的传播。
其次,中国制定了一系列针对乙肝的法规和政策。
1992年颁布的《乙肝防控法》对监督乙肝疫苗接种、确诊与报告、传染源及感染者的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对不按照法律法规进行防控的单位和个人做出了相应的处罚。
这些法规和政策的制定,有效地规范了乙型肝炎的防控行为,提高了公众的认识和意识。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乙肝的疫情监测和数据收集工作。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建立完善的疾病监测系统,及时掌握乙肝疫情的动态和变化。
同时,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卫生保健人员的培训,提高了乙肝诊断和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源: CDC, WHO, UNICEF, UNAIDS
每年死亡数
~350万 ~300万 ~220万 ~200万 ~100-300万 ~88.8万 ~75万 ~35.5万 ~30万 ~13.5万
乙肝病毒感染呈全球性分布
20亿人曾感染HBV,占 全球人口1/3
25%~40%最终将死于肝 硬化或肝癌
1992~1995 精品课9.件7
2002
9.09
120.6 118.2
一般人群血清HBsAg流行率年龄分布比较 (2002年与1992-1995年)
12
11.27
10.22 10 9.67
8
10.35 9.68
9.17
10.24
9.08
8.77
6
7.09
4
4.83
2 3.11*
7.45
1992-1995 年
• 全球大约25%的人口生活在乙肝高流行区;63% 的人生活在中流行区;12%的人口生活在低流行 区。
–高流行区:人群感染危险性>60%,主要通过母婴垂 直传播和儿童时期水平传播。
–中流行区:人群感染危险性为20-60%,主要是婴 儿时期和儿童时期水平传播。
–低流行区:人群感染危险性<20%,多发生在特定的 高危成人的水平传播。
Gansu
Qinghai
Jilin
Liaonin Beijingg Hebei Tianjin
Tibet
Shanxi Henan
Sichuan
Hubei Zhejia
ng HunanJiangxi
Guizhou
Fujian
Yunnan Guaangxi
Shangh ai
Taiwan
HBsAg 流行率 9%
乙肝的传染源主要是急性和慢性乙肝病人及 HBsAg/HBV 携带者。
主要传播途径有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 未免疫/未感染人群对HBV普遍易感。
精品课件
一、全球及我国的乙肝流行概况
精品课件
2002年中国前10位传染病死亡数
传染病
每年死亡数
1 病毒性肝炎 2 结核病 3 4 腹泻病 5 淋病 6 麻疹 7 8 伤寒 9 梅毒 10
197 5.78 1396 40.97 1814 53.24
合计 10696 596 5.57 4253 39.76 5842 54.62
李为群,长春大学2004~2006年新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调查,中国疫苗和免 疫 ,2008,14(4):329-331.
精品30课件
乙肝病例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全球乙肝病毒流行状况
精品课件
11
二、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精品课件
乙肝传播及预防
Blood
Birth
Sex
Vaccination
No Transmission of HBV
----Food& Water
精品课件
ØHBV的水平传播:家庭内传播、血液传播、性 传播
北京市HBsAg的家庭聚集性研究 在所调查的782户中,发现HBsAg阳性户126户,占总户数的16.11%
每年因乙肝 相关死亡75
万例!
全球60亿人口
慢性HBV感染者3.85亿,占 全球人口6%,其中亚洲占
2/3 ,中国占1/3
精品课件
Kew MC. Viral hepatitis & liver disease, 2004
乙型肝炎的流行情况
世界
中国
20亿
曾受到HBV感染的人数
6.9亿
3.5亿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人数
DNA-P) ●衣壳蛋白构成HBV核心抗原(HBcAg)和HBV的e抗
原(HBeAg)。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乙肝患者有多少
全国9300万携带者,按照25-30%为慢性乙肝估算, 有2500-3000万人。
按照文献调查700/10万估算,全国有1000万人患乙 肝。
按照年报告117万乙肝病例,其中90%为慢性,每 年有105万慢性乙肝就诊。
Tibet
Shanxi Henan
Sichuan
Hubei Zhejia
ng HunanJiangxi
Guizhou
Fujian
Yunnan Guaangxi
Shangh ai
Taiwan
Hainan
1992~1995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
7~8% 4~6%
Hainan
2002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
年份
HBsAg + (%) No. (x106)
10696名大学生HBsAg和抗- HBs检测结果
体检 年度 人数
HBsAg
阳性
人数
%
抗-HBs
阳性
人数
%
阴性 人数
五项 %
2004 3629
221 6.09* 1386 38.19** 2022 55.72***
2005 3660
178 4.86 1471 40.19 2006 54.81
2006 3407
精品课件
34
小结
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7.18%,约9300万人。 按照WHO的流行区划分标准,属于中流行区. 全国年报告病例数100万例以上,报告发病率高达80/10
万,以慢性乙肝为主,急性乙肝的报告发病率6/10万。 乙肝主要在成人高危人群中传播。 慢性乙肝患者多,疾病负担较重,并且一部分可能发展
肝癌
20 - 50%
死亡
Y精im品H课J,件Lok AS. Hepatology, 2006,43:S173-S18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我国HBV感染高危人群
医务人员 经常接触血液标本的检验\科研人 员 托幼机构工作人员 器官移植患者 经常输血或血液制品的患者
免疫功能低下者 易发生外伤者 HBsAg携带者/乙肝患者家庭成员 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者 静脉内注射毒品者
疟疾
肾综合征出血热 2002精年品中课件国卫生统计报告
658 185 500 181 454 595 159 422
58 341 54 064 53 420 32 977 31 371
全世界前10位传染病死亡数(2000)
疾病
1. 下呼吸道感染 2. 艾滋病 3. 腹泻病 4. 结核病 5. 疟疾 6. 麻疹 7. 乙型肝炎 8. 百日咳 9. 新生儿破伤风 10.肠道寄生虫病
1.2亿
75万 死于HBV感染引起的疾病人数
28万
我国是HBV感染高流行区,面临HBV感染的严重威胁。
王晓军,等.疾病检测精.品20课0件4;19(8):290-292
我国乙肝的血清流行概况
o 我国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人群HBsAg携带率为9.75%(约1.2 亿),人群HBV总 感染率为57.63%。
l 2004年用2002年营养调查血清HBsAg携带率检测结 果为9.09%。
l 2006年乙肝血清学流调结果:人群HBsAg携带率为 7.18%(9300万),较1992年显著降低,1992年 以后出生儿童降低更为显著。
精品课件
全世界慢性HBV感染地域分布
HBsAg 地方性流行 8%-高(占全世界人口45%) 2%~7%-中(占全世界人口43%) <2精%品-课低件(占全世界人口<12%)
精品课件
16
精品摘课自件《中国疫苗和免疫》2012.2第18卷第一期
我国1992~1995、2002年一般人群HBsAg 流行率比较
Heilongjia ng
Heilongjia ng
Xinjiang
Gansu
Qinghai
Jilin
Liaonin Beijingg Hebei Tianjin
Xinjiang
按照患病率158.25/10万~1413.6/10万估算,我国 慢性患者在200万~2000万之间。
精品课件
慢性乙肝是严重的进行性疾病
• 每年有9%以上的慢性乙肝患者进展为肝硬化 • 每年有5%以上的肝硬化患者进展为肝癌 • 每年有28万人死于乙肝相关疾病
精品课件
全国2005~08年乙肝报告发病率年龄分布
成肝硬化/肝癌.
精品课件
35
四、乙肝的免疫预防
精品课件
WHO控制乙肝的主张
免疫预防是乙肝防控的关键措施; 乙肝免疫的目的是预防慢性乙肝病毒感
染,策略包括:
–新生儿常规免疫 –大年龄儿童、青少年免疫 –成人的高危人群免疫.
精品课件
37
目前已投入市场的CHO表达 重组乙肝疫苗
• 据现有文献报道,全球有10几个国家生产CHO表达重 组乙肝疫苗并广泛应用于多个国家。
6.4
云南(宁蒗) 415 27
6.5 168 40.5 62 14.9
新疆(库车) 428 4
0.9 139 32.5 13 3.0
张宁静, 等合.2计004年全国2计63划9免疫审6评6不同免疫2精.覆5品2盖9课率件县1的56儿0童乙型5肝9炎.1疫苗接1种4及3 乙型肝5炎.4病
毒血清学标志物的调查 , 中国计划免疫,2007,13(4):324-327 .
分年龄报告乙肝病例的分型
2008年传染病大疫情系统
精品课件
年龄
22
三、乙型肝炎的病原学及其危害
(一)形态与结构 1.HBV的形态 ●直径42nm,球形颗粒 ●外层为病毒的包膜,由7nm脂蛋白膜组成,由
HBsAg构成。 ●内核为HBV的核壳体,直径27nm,为病毒的核心, ●核心内含有HBV的双股环状DNA和DNA聚合酶(HB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