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政策与法律法规专题讲座
民族政策法规知识

民族政策法规知识
民族政策法规是指国家为维护和保障各民族平等权益而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政策和法规。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常见民族政策法规知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对于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2. 民族区域自治法:该法规定了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明确规定了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力和自治机关的组成、职权等。
该法保障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自治权益。
3. 民族团结进步法:该法旨在维护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促进民族关系和谐稳定。
该法规定了民族团结的基本原则、民族团结的责任机关和职责等内容。
4. 民族地区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该法规定了民族地区人民代表大会组织的原则和制度,保障各民族参与地方政权的平等权益。
5. 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该法规定了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权益。
6. 《关于加强人口统计工作,保证人民民族权益正当计算的决定》:该决定明确了人口统计工作中保护各民族权益的具体要求,确保民族人口数量的真实性和准
确性。
7. 民族宗教工作条例:该法规定了民族宗教工作的基本原则,保障各民族宗教事务的自主权和宗教信仰自由。
以上是关于民族政策法规的一些常见知识,但真实情况可能更加复杂和详细。
具体的法规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学习。
党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

党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党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八个方面:1、民族平等政策;2、民族团结政策;3、民族区域自治政策;4、社会改革政策;5、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事业的政策;6、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8、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一)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的法律条款(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
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七条: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村民委员会应当教育和引导村民加强民族团结、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五条:多民族居住地区的居民委员会,应当教育居民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加强民族团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条: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第七条:民族乡人民政府在本行政区域各族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教育,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第三条:城市民族工作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二)党和国家对待和处理散杂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1、各民族不分大小,不论聚居或散居、杂居,都一律平等,要充分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知识宣传

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团结教育知识宣传1、什么叫民族?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予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2、我国有多少个民族?我区、我市民族基本情况怎样?我国共有56个民族。
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总人口为10449万多,占全国总人口的8.41%,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1.59%,所以习惯上把其他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2010年第六次中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宁夏常住人口为6301350人。
其中汉族人口为4,069,412人,占64.58%;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231,938人,占35.42%,其中回族人口为2,190,979人,占34.77%。
中卫常住人口113.35万,境内分布汉、回、满、蒙古等21个民族,回族人口占34.6%,属典型的民族聚居地区。
3、民族平等的含义是什么?民族平等的权利有哪些?民族平等的含义是:(1)各民族一律平等;(2)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律平等;(3)努力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
民族平等的权利有:(1)政治权利:①平等权;②参政权;③民族区域自治权;(2)经济、社会、文化权利:①管理经济建设自主权;②享受国家帮助发展经济权;③保持、改革和发展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的自由权;④宗教信仰自由权;⑤受教育权;⑥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权。
4、民族团结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即各族人民基于共同的利益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努力奋斗。
5、国家对民族平等团结有哪些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1)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图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讲课稿

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讲课稿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讲课稿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多宗教的国家,民族宗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国家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简单,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之一,当今世界民族宗教问题成为而且日益成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导致世界上的很多分展中国家因此而动乱而解体,而导致外国的入侵,西方国家贯于利用民族宗教问题来搞乱别人,包括来整我们中国,但是他们自己也摆脱不了民族宗教问题的困扰,比如有独立要求的、有分裂要求的在英国有北爱尔兰问题,法国有科学家问题,加拿大有黑伟特问题,西班牙有斯克问题,阿斯克今早还闹得流血,北爱尔兰除了有独立分裂要求的就西方国家来说,还有严重的种族、民族冲突问题,比如奥大利亚有土著人的问题,白人和华人,其他人种的冲突问题,美国是拿宗教问题整别的国家的老手,但是他自己也有严重的种族问题,XX年到XX年新世纪以来,美国的种族仇恨组织由602个增加到926个,也就是说增加了54%。
欧洲现在普遍存在同伊斯兰教的冲突和矛盾的问题,我们中国做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一个国家,是保持了总体上的宗教团结,民族和谐的一个局面,这个事实充分证明我们党的民族宗教工作的方针、政策及其实践是正确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08年的拉萨事件,去年的新疆事件也表明这两个问题都不是民族宗教问题,但是都有民族宗教因素在起作用,我们要解决好我们国家的民族宗教问题,仍然是一个艰苦、复杂、长期的一个过程,对这个里面的问题,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我们的民族宗教的方针政策和实践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化在彻底带来了很多新的情况,所以我们的工作也要不断与时俱进,也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下面我讲几个问题:一、我们民族的基本情况和党关于民族工作的基本政策我们国家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现在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这个比例不大,但是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域的面积占我们全国总面积的64%,这个非常的大,我们21000公里的陆地边防线绝大部分是归于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现在还有一个新的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的人口在全国的分布范围不断在扩大,我们经常见到的就是西部的少数民族越来越多的到东部沿海地区来谋发展,少数民族中的散居人口的比例不断在提高,我们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好的、值得鼓励的趋势,我们中华民族的东部本来就是一个小聚居、大散居,这是我们民族团结,打不散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这样一个势头我们认为是一个积极的势头,中国的民族的发展和世界的民族的发展有许多的共同之处,但是中国民族的发展有我们自已的特点,我这里概括为三个,我认为这三个特点是我们的特点同时也是我们的优势,一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众多的民族,在我们几千来的历史长河中尽管曾经多次发生过分裂,但是统一是国家的主流,秦朝以来是2100多年,统一的时间占1370年,占了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在我们国家的统一性不断增强的过程当中,少数民族开疆拓土、守卫国土,为中华总体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什么讲这个问题,因为我们过去的历史教科书是比较多的讲汉族在这方面的贡献,而我们现在要突出强调少数民族在这当中的贡献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比如说唐朝以后,曾经有过370多年的全国性的分裂,其间经历了五代十国,经历了北宋、南宋,北宋有一个统一,但是他只是中原这个部分的统一,对边疆的统一这方面是做得很差的,这个370多年的分裂是怎么结束的呢?是蒙古族主导的元朝结束的,把整个国土统一起来了,而且从元朝之后700多年,中国再也没有发生过南北并立、南北朝这样的重大的分裂。
民族政策班会记录(3篇)

第1篇时间:2023年4月15日地点:学校多功能厅主持人:班主任李老师参会人员:全班同学记录人:班长张晓丽一、班会主题本次班会主题为“民族政策解读与传承”,旨在通过学习我国的民族政策,增强同学们的民族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共同营造和谐校园。
二、班会流程1. 开场致辞李老师首先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班会的目的和意义。
她强调,了解和尊重民族政策,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
2. 民族政策知识讲座邀请了学校民族事务办公室的陈主任为同学们进行民族政策知识讲座。
陈主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 我国的民族概况:介绍了我国56个民族的分布、特点以及民族关系的历史演变。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阐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实施情况以及重要意义。
- 民族政策法规: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关于民族政策的相关内容。
-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介绍了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3. 互动环节在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就民族政策的相关问题与陈主任进行了互动交流。
同学们积极提问,陈主任耐心解答,现场气氛活跃。
4. 主题演讲班会邀请了三位同学代表进行主题演讲,他们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个人对民族政策的理解和感悟:- 同学A:《民族政策下的和谐校园》- 同学B:《传承民族精神,共筑中国梦》- 同学C:《尊重民族差异,共建美好家园》5. 总结发言李老师对本次班会进行了总结,她表示,通过本次班会,同学们对民族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民族团结意识。
她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积极践行民族政策,为构建和谐校园贡献力量。
三、班会内容摘要1. 民族政策概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民族政策的核心是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实质是各民族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自主管理本民族地区的内部事务。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宣讲稿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宣讲稿一、中国的民族政策及其成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面对中国56个民族长期共存且发展极不平衡,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比汉族相对滞后的实际情况,中国政府逐步制定了一整套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政策体系,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民族平等政策。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第一天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了相同的内容。
现在实施的1982年制定的《宪法》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压迫”。
为保证各民族一律平等落到实处,有关法律和政策又具体规定每个民族不分大小,都以平等的地位参加国家大事和各级地方事务的管理;全体公民不分民族、种族和宗教信仰,都同样地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各民族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各民族享有同等的就业权利,都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等等。
(二)民族团结政策。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专门法令,废止历史遗留下来的种种带有歧视和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和匾联等。
其后颁布的《宪法》规定:“国家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1984年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也有类似论述。
(三)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所谓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就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政治制度。
早在1947年,中国共产党就建立了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施行《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954年和1 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颁布实施并于2001年修订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化、法律化奠定了基础。
《民族政策常识》课件

《民族政策常识》PPT课 件
民族政策对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团结至关重要。本课件将介绍民族政策的概念、 不同政策类型、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多语种教育、以及加 强民族交流交往的重要性。
概述
1 什么是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是一种指导国家处理民族关系、促 进民族团结、保护民族权益的政策。
2 为什么需要民族政策?
2 民族团结教育的作用?
民族团结教育能够帮助人们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增进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促 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发展多语种教育
1 什么是多语种教育?
多语种教育是一种为不同民族提供以本民族语言为主的教育机会,并鼓励多语种学习和 沟通的教育形式。
2 发展多语种教育的意义?
通过发展多语种教育,可以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促进跨民族交流和理解。
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
1 什么是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是指具有较高自治权的民族地区,该地区的民族有权管理和发展自己的经 济、文化和社会事务。
2 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的意义?
通过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能够充分发挥各民族特色,保护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的共同 发展。
实施民族团结教育
1 什么是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是一种教育方式,旨在培养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合作精神,促 进民族团结。
民族多样性带来的挑战需要国家制定政策来促进民族和谐、巩固国家统一。
区别待遇政策和优惠政策
1 什么是待遇政策?
待遇政策是国家针对特定民族所采取的不同待遇政策和措施,如提供就业机会、教育支 持等。
2 什么是优惠政策?
优惠政策是为了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国家对部分民族在税收、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政 策倾斜。
【政策】党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

【关键字】政策党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党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八个方面:1、民族平等政策;2、民族团结政策;3、民族区域自治政策;4、社会改革政策;5、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事业的政策;6、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8、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一)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的法律条款(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
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七条: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村民委员会应当教育和引导村民加强民族团结、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五条:多民族居住地区的居民委员会,应当教育居民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加强民族团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条: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第七条:民族乡人民政府在本行政区域各族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教育,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第三条:城市民族工作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二)党和国家对待和处理散杂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1、各民族不分大小,不论聚居或散居、杂居,都一律平等,要充分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政策与法律法规专题讲座——王寒枫同学们,你们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我们国家的政策及法律法规知识,也是我们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有知识有技术的人难得,但一个知法懂法的人更难得。
那么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学习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是我们学习课程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民族政策部分:一、民族平等(1)民族平等的含义:它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各民族在所有领域平等;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权利的广泛性、真实性、彻底性、完整性,权利义务的一致性等。
(3)民族平等政策的核心内容: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
(4)民族平等政策的地位:它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民族团结(1)民族团结的含义: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相互尊重、平等互助、友好合作。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2)民族团结的基本内涵: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3)民族团结政策的地位:它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
(4)国家维护民族团结采取的措施: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不断加强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表彰活动;妥善处置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和问题。
三、各民族共同繁荣(1)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①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帮助相结合的原则。
②组织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
③坚持因地制宜与优先照顾相结合的原则。
(2)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举措:①国家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措施,帮助、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并动员和组织汉族发达地区支援少数民族地区。
②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③民族地区的各族人民还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④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科技教育,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3)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意义: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是消除各民族间发展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有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是建设边疆、巩固国防的基本保证;是我国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中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三者之间的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是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最终目的。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它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3)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制度:它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
六、民族语言文字措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设立专门机构,为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创造条件。
七、民族风俗习惯(1)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民族风俗习惯具有民族性和群体性。
因此,只有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才能充分体现民族平等的精神,才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才能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即“保持”和“改革”两个方面。
一方面,各民族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任何人不得干涉、破坏;另一方面,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中既有精华,也有陋习,对于影响或阻碍民族自身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的风俗习惯,通过教育群众,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和要求,逐步引导群众自觉扬弃或改革。
八、宗教信仰自由(1)主要内容:宗教信仰自由;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
(2)中学生对待宗教的正确态度: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对宗教要有正确的认识。
我们要从小注意培养自己科学的世界观,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清醒地认识到境内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会利用宗教煽动群众,破坏民族团结,应该坚决抵制利用宗教从事非法活动的行为;青少年应专心致志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法律法规部分:法的定义:法是由国家或者负责公共事物的机关制定或认可的,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以程序性为特征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以国家强制力为(最终)保证的,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体系。
法的特征:1.法是调整人们的行为或者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体现了国家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具有国家意志性。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证手段的规范体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4.法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普遍有效,因而具有普遍性。
5.法是有严格的程序规定的规范,具有程序性。
法的形式:1、宪法宪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依特别程序制定的具有最高效力的根本法。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我国最高的法律渊源。
宪法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基本规范组成,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是其它附属的宪法性文件,主要包括:主要国家机关组织法、选举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国籍法、国旗法、国徽法、保护公民权利法及其他宪法性法律文件。
2、法律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即狭义的法律,其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
法律分为基本法律和一般法律(非基本法律、专门法)两类。
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带有普遍性的社会关系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统称,如刑法、民法、诉讼法以及有关国家机构的组织法等法律。
一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某种具体社会关系或其中某一方面内容的规范性文件的统称。
其调整范围较基本法律小,内容较具体,如商标法、文物保护法等。
3、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就有关执行法律和履行行政管理职权的问题,以及依据全国人大的特别授权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但高于地方性法规和法规性文件。
4、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指依法由有地方立法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就地方性事务以及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需要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
较大的市,指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
地方性法规只在本辖区内有效5 、行政规章国务院各部委、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称规章。
内容限于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的规定,以及相关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
6、国际条约国际条约指我国与外国缔结、参加、签订、加入、承认的双边、多边的条约、协定和其他具有条约性质的文件(国际条约的名称,除条约外还有公约、协议、协定、议定书、宪章、盟约、换文和联合宣言等)。
这些文件的内容除我国在缔结时宣布持保留意见不受其约束的以外,都与国内法具有一样的约束力,所以也是我国法的渊源。
教育法概述:一、教育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1、教育法:就其基本性质而言,教育法是调整教育行政关系的法规的总称。
2、教育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我国现行法的部门: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刑法、诉讼法。
教育法应归入行政法之中。
二、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相关教育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的根本大法,(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95年9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的教育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06年9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06年12月29日公布,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幼儿园管理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教师资格条例》《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学校艺术教育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事责任年龄)第十七条【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三、教育法的法律责任教育法律责任:(按违法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划分)(一)违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违反了行政法律、法规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由于教育法就其基本性质而言属于行政法,因此,行政法律责任就成为最主要的一种教育法律责任。
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具体方式主要是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如果行为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侵害了他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还要承担赔偿责任和其他一些民事性质的责任。
由于行政法律责任的承担主体不同,不同主体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具体方式也有所差行政处罚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组织或个人进行的行政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