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课教案

合集下载

第三课时 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

第三课时 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

第三课时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第三课时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学习目标导航】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了解我国的基本宗教政策。

正确理解和把握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课前自主预习】一、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自主探索】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否矛盾?提示:①二者并不矛盾。

②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正常的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政策的范围内进行,国家坚决打击一切宗教外衣掩盖下的违法犯罪活动,因此,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非放任自流。

③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有利于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把宗教活动纳入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内,有利于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④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目的是为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宏扬科学精神.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要遵循唯物辩证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2.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对泛博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中学生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宏扬科学精神,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课堂合作探索】一、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情境导入】XX 年 3 月 1 日,《宗教事务条例》正式施行5 周年,这是我国第一部宗教方面的综合性行政法规,标志着我国宗教方面的法制建设取得重大发展。

《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对宗教工作领导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重要保障,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实施《宗教事务条例》有何意义?提示:宗教工作事关信教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的安定团结,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

教学设计6:7.3 我国的宗教政策

教学设计6:7.3 我国的宗教政策

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依据】本课是高一《政治生活》第七课第三框的内容。

第七课主要讲我国如何处理民族问题。

前面讲了处理好民族问题必须要坚持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除此之外,由于我国大部分的少数民族都信仰宗教,还必须处理好宗教问题。

因此,本课书与前面两框题一起构成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完整体系,由于学生处于高一阶段,知识不够丰富,看待问题比较片面,运用辩证思想来看待问题的能力还不够成熟,特别是我们是东部地区的学生,大多数学生本身不信教,因此对我国的宗教政策比较陌生,而且会有疑惑“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崇尚科学,为什么还允许宗教存在,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呢?因此,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不仅考虑自己怎样教,更多地是考虑学生怎样去学、怎样学得很好、并能把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问题。

坚持“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以思促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处理材料,巧设诱思点,以激发学生思考和求知的欲望,实现其“探知者”的主体地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全面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宗教政策的内容;领会我国的宗教政策遵循了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弘扬科学精神,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提高查阅资料搜集、处理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采用目标教学法和探究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正确全面的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内容,进一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加强宗教的政策观念;能够积极学习科学理论,自觉抵制和反对各种迷信活动,拥护、执行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教学重点】全面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教学难点】全面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实例、设计课堂讨论题目、制作课件等。

学生:预习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第七课主要讲我国如何处理民族问题。

学校民族宗教法律法规教案

学校民族宗教法律法规教案

宗教政策法规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宗教的特征,宗教与迷信的区别,宗教与民族的关系。

我国并行流传的五大宗教,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原因,怎样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过程与方法: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师进行点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想上认同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言行上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树立正确的宗教观,二、教学重点: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三、教学难点:怎样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四、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指导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宗教是历史发展的1.宗教的特征:社会历史现象;社会意识形态;社会认识宗教的形成产物实体。

及特征2.宗教活动与迷信的区别:宗教活动是在宗教活动场知道宗教活动与所按照宗教习惯在教徒自己基加利进行的诸如拜佛、迷信的区别诵经、烧香、礼拜等活动。

迷信则是指神汉巫婆、算命先生等利用封建迷信愚弄群众,危害社会治安的活动。

正常的宗教活动受法律保护,而迷信活动依法取缔。

3.宗教与民族的关系:有的民族只信仰一种宗教,有的民族信仰多种宗教,有的民族的全民族信教。

民族问题具有民族性和群众性。

1.五大宗教并行流传:佛教(2000 年历史)、道教(1700年历史)、伊斯兰教(1300 年历史)、天主教、基督教(150 多年)。

2.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况(1)政策: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理解我国的宗教(2)基本内容:①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②不强制公民信教或不信教,不歧视信教和不信教的公民③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④政教分离政策⑤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3.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目的:引导宗教团体和人士把爱教和爱国结合起来,把宗教活动纳入宪法和法律的范围,逐步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宗教信仰成为公民个人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

《我国的宗教政策》参考教案1

《我国的宗教政策》参考教案1

《我国的宗教政策》参考教案1《我国的宗教政策》参考教案1教案一:我国的宗教政策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2.了解我国宗教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制定原因;3.掌握我国宗教政策的主要特点和实施方式;4.培养学生正确的宗教观。

二、教学内容1.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2.我国宗教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制定原因;3.我国宗教政策的主要特点;4.我国宗教政策的实施方式;5.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1.我国宗教政策的主要特点;2.我国宗教政策的实施方式;3.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情景模拟法: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宗教政策的实施方式和效果;2.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我国宗教政策的特点和实施方式展开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情景模拟: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扮演宗教信仰不同的角色,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模拟出宗教政策的实施过程和效果。

2.导入讨论:让学生通过情景模拟的实验,了解宗教政策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宗教政策的制定原因和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

3.课堂讲解:介绍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历史背景和制定原因,重点讲解宗教政策的主要特点和实施方式。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就我国宗教政策的特点和实施方式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总结归纳: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归纳,总结我国宗教政策的主要特点和实施方式。

6.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通过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宗教政策的理解和认识。

六、教学资料1.《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材;2.情景模拟的道具和布置材料;3.小组讨论的讨论题目和辅助材料。

七、教学评估1.参与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情景模拟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讨论质量评估:根据学生的讨论表现,评估其对我国宗教政策的理解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课教案

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课教案

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课教案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课教案授课教师:李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重要性。

2、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什么。

它们都有哪些自治权。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性2、通过学习、懂得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从而在现实生活中维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非常符合我国国情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而在现实生活中热爱维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通过自己家乡的巨变,从而感受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作用。

3、通过学习认识到国家集中统一领导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

教学重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2、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教学难点: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的新时代。

2、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是什么?3、什么是“三个离不开”、“三个尊重”?4、各民族平等的基本出发点、名族平等的核心分别是什么?。

5、我国各少数名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6、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7、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8、如何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9、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二、导入新课三、进行新课(一)展示学习目标:1、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重要性?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哪些自治权?4、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二)、学生自学(三)达标测评1、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重要性。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以一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为基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高三政治《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

高三政治《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

高三政治《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相关推荐高三政治《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教学目标关于我国的宗教政策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宗教的性质和社会作用、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分析说明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正确性,说明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从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要求,分析说明树立科学世界观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和懂得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我国宗教的基本概况,正确认识我国宗教政策,拥护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增强民族团结观念,努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增强维护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观念,并能够积极学习科学理论,自觉抵制和反对各种迷信,努力树立科学世界观。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一、本节结构:第二节:我国的宗教政策,共设四个框题。

民族和宗教是既互相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种社会现象,在第一节讲完民族后讲宗教,这既和国家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又和民族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教材第一框《宗教及其社会作用》,首先讲了宗教的一些基本知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说明宗教的性质,产生的根源及复杂的社会作用。

第二框《我国的宗教概况》分析了我国的宗教概况,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根本变化。

第三框《我国的宗教政策》在第一、二框题的基础上,讲了我国宗教政策,对于宗教存在的长期性,为什么实行宗教自由政策就比较好理解了。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因此要用正确的世界观来武装人的头脑,必须坚持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这是第四框《树立科学世界观单队封建迷信》的内容。

二、具体内容:第一个框题宗教及其社会作用。

讲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宗教的本质。

主要讲了两点,一是关于宗教的本质。

主要是从意识形态和社会力量两方面来理解。

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课教案

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课教案

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认识我国民族宗教政策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民族宗教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3. 提高学生遵守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自觉性,增强法治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民族政策2. 我国的宗教政策3. 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主要内容4. 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实施与监督5. 学生应如何遵守民族宗教政策法规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及其主要内容。

2. 教学难点: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实施与监督,学生应如何遵守民族宗教政策法规。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及其主要内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实施与监督。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如何遵守民族宗教政策法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我国的多民族国家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民族宗教政策的重要性。

2. 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包括民族区域自治、民族优惠政策等。

3. 讲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包括宗教信仰自由、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管理等。

4. 分析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实施与监督,以案例形式呈现。

5. 讨论如何遵守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7. 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吸收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我国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实施与监督的了解程度。

3. 学生遵守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自觉性。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知识教材。

2. 案例材料:关于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实施与监督的案例。

3. 课件:用于辅助讲解教学内容的课件。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2. 第二课时:讲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3. 第三课时:分析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实施与监督。

4. 第四课时:讨论如何遵守民族宗教政策法规。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准确地传达了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知识。

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七课第三框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设计

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七课第三框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设计
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七课第三框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宗教信仰自由、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依法管理、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以及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方面。
2.使学生掌握我国宗教政策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宗教政策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5.学习方式:学生习惯于接受性学习,缺乏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师应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点方面:宗教政策的内容及其在实践中具体应用是本章节的重点,特别是宗教信仰自由、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依法管理、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以及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方面。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宗教政策背后的原则和理念,以及宗教政策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宗教政策的尊重和认同,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念,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3.通过对我国宗教政策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在宗教领域取得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一课时:导入与基本概念
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我国宗教信仰现状,引发学生对宗教政策的关注。
3.宗教政策的实践: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宗教政策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如宗教团体的管理、宗教活动的开展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
1.你认为我国宗教政策在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方面做得如何?
2.请举例说明宗教政策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方面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课教案
授课教师:李鹏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重要性。

2、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什么。

它们都有哪些自治权。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懂得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从而在现实生活中维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非常符合我国国情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而在现实生活中热爱维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通过自己家乡的巨变,从而感受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作用。

3、通过学习认识到国家集中统一领导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2、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的新时代。

2、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是什么?
3、什么是“三个离不开”、“三个尊重”?
4、各民族平等的基本出发点、名族平等的核心分别是什么?。

5、我国各少数名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
6、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7、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8、如何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9、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二、导入新课
三、进行新课
(一)展示学习目标:
1、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重要性?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哪些自治权?
4、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二)、学生自学
(三)达标测评
1、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重要性。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
以一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为基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和国家的关系
(2)设立自治机关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的县长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3)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
自治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哪些自治权?
(1)、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2)、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

(3)、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

(4)、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5)、保持或者改革并民族风俗习惯。

4、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
(1)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
民族问题的最终解决,要求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密切联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2)少数民族干部对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极大地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的民族分布状况,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团结。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力的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四、课堂练习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五、课堂小结
回顾课本内容后归纳课本重难点。

六、布置家庭作业
七、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