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的信达雅教学内容
从“信达雅”看严复的翻译思想

所在学期2013-2014第1学期授课教师杨洁《中西翻译简史》课程论文从“信、达、雅”看严复的翻译思想姓名: 童唯年级: 2011级班级: 10班学号: 20110512106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 年12 月21 日从“信、达、雅”看严复的翻译思想摘要:“信、达、雅”是严复译书的三条标准,也是翻译的三件难事,“信”是第一位的,只有做到了“信”,才能谈“达”,做到了“信与达”,才能追求“雅”。
这三条理论是中国翻译理论的起点,在中国近代翻译理论中占据的主流地位。
关键词:翻译思想,信,达,雅1.引言提到严复这个人,可能许多人都会想到他所翻译著作的《天演论》以及进化论的思想。
其实除了《天演论》这部著作,他还翻译了很多作品,比如《原富》、《群己权界论》等。
他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哲学等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在当时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天演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天演论》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其中,他翻译书籍时遵循了三字标准——“信、达、雅”。
现在,我就以他的三条标准来分析他的翻译思想。
2. 严复的“信、达、雅”三条标准我认为严复在翻译中所遵循的“信、达、雅”三条标准,为中国的翻译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严复在《译〈天演论〉·例言》里就说过:“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
”这句话的意思是,翻译有三件很难的事情,就是“信、达、雅”。
首先要做到“信”就已经非常难了,没有“信”也就不可能做到“达”,做到了“信和达”,才能去追求“雅”这个标准。
那么对于这三条标准,严复是怎么做到的呢?2.1.严复翻译思想中的“信”“信”在三字标准中是排在第一位的。
其意思是是没有背离原文,准确地翻译出文章的意思,不去歪曲事实和漏掉其中的意思,当然也不能随意去增减文章的内容。
严复信达雅最终版共41页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严复信达雅终版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浅谈严复“信、达、雅”

2021年第09期53文学研究浅谈严复“信、达、雅”张炆一、“信达雅”一词的起源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严复,虽然是学海军的,然其擅长中英文字,译介了不少的西哲学说,在中国清末民初的思想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自唐玄奘以来,在中国的翻译界,还没有一个人赶得上严复的严复,原名宗光,有另一个字,并更名为傅。
他出生于汉族,是现代启蒙思想家、著名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的代表人物。
少年时期,他学习英语、法语和西方科学技术,包括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早年还出国实地考察,为后来翻译《西方社会学》等学术名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严复在《天启》的前言中提出了他的经典翻译原则“信、达、雅”。
他写道:“翻译的三大困难:信、意、雅。
所谓“诚,雅”,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求译者要做到忠实于原文(信),准确流利地表达意思,优雅丰富(雅)。
这一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的中国译者深受这三个字的影响。
他在汉译的“天演论”的例言上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他接下去又详细解释说,翻译时对原文要忠实,对译文要通顺,还要文雅。
有时为求译文通顺,不免要颠倒原文字句,甚至在原文之外,还要斟酌补足。
这种补足,只是发挥原意,绝非节外生枝。
二、“信、达、雅”原则分析严复提出的翻译要求和原则在古文翻译中经常被提及。
具体来说,文言文翻译必须做到“信得过、言之有物、雅之有”。
“信”是指翻译一定要准确,即使译文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如实、恰当地翻译原文。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通顺,即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和成语,词语通顺、不出现言语问题。
“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即使译文生动逼真,把原文的写作风格完美地表达出来。
信忠实原文,达则是通顺,流畅 雅是优雅,美好 简单的说即:忠实,通顺,美好.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真可谓是论翻译的“三字真经”,让后来人难再论翻译了.这不能不使人想起李白在黄鹤楼前写的两句搁笔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既然如此,第八书也只好从“信、达、雅”说起,一起看看它对翻译所发挥的指导作用,它的魅力所在.翻译标准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翻译方法的问题。
严复“信”、“达”、“雅”三原则论文

浅论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摘要:“信”、“达”、“雅”三字早在三国时支谦的《法句经序》中即已全部出现。
但将这三个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和关系排列组合,明确地作为翻译标准提出,则始自严复。
严复是第一位系统翻译西方政治、经济及自然科学方面著作的翻译大家。
在翻译《天演论》时,他提出了“信、达、雅”翻译理论。
本文将在系统阐述三原则的意义,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后进而对这一翻译理论进行评述。
关键字:“信”“达”“雅”翻译理论原则一、关于严复“信、达、雅”的阐述严复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的第一段中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通过严复反复阐发的行文,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翻译的看法和深刻的认识,从而构成了在“信达雅”掩护或遮蔽下的较为明确的翻译思想。
其要点可阐发如下:第一,信(不倍原文):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的第一段首先讨论信和达的问题,但实际上只讨论了不信的原因和达旨的可能。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焉。
”说明“信”高于“达”并借助“达”才能“信”的道理,实际上是视“信、达”为目的与手段的密切关系。
然后指出当时国内许多译文不能达旨的三个原因:一不能深入理解原文,二不能全面了解原文,三不能仔细分析原文。
总之,不达不信的根本原因是理解问题。
他指出:意义不倍(不背离)原文,只可云“达”,还不能说是“信”。
看来,“信”是由某种形上高度的综合要求,而不是形下的可完全实现的要求。
第二,达(刻意求显):由于中英文的构句与行文的不同,严复认为,语言操作层面上的种种经营,都是为了达旨,“达”的最终目标才是“信”,而“信”是不可以直接操作的。
就翻译所选用的语言范型而言,严复说:“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俚俗文字,则求达难。
”这是说古文和白话表现力的差别。
他选择古文作为翻译的文字,常遭人们讥讽,以为他自命清高,其实他的所作所为,无非是力图让原文的意思显豁而已。
严复“信达雅”思想研究

摘要:严复是清末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家、教育家,更是伟大的翻译家。
严复在其译著《天演论》中提出了“信达雅”,首创了中国完整的翻译“标准”,对学界的影响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余波不绝。
本文将对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进行分析,探讨一下翻译“标准”和“信达雅“的文化根源,以期更深地理解严复翻译思想。
关键词:严复;翻译思想;信;达;雅一、引言严复(1853——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
出生于医生世家,后进福建船政学堂,留学英国,广泛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回国后,师从桐城大师吴汝纶,古文造诣很高,因此学贯中西。
身临民族存亡之秋,积极运用所学,介绍西方先进思想,胡适推其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
严复充分吸收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之精髓,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
一经提出,便在学界引起极大反响。
“信达雅”思想历来受到很多学者的重视,有的推崇备至,有的不以为是,争纠不断。
藉此,本文对严复思想进行分析,探讨翻译“标准”和“信达雅”的文化根源两个重要问题二、“标准”的厘定?诚然,不可否认的是“信达雅”对后世翻译理论的影响十分深远。
很多人认为严复为翻译制定了标准,贺麟在《严复的翻译》中如是说:“严复在翻译史上的第二个大影响,就是翻译标准的厘定。
”郁达夫甚至说:“信、达、雅的三字,是翻译界的金科玉律,尽人皆知。
”但也正是这样,许多人拿严复的翻译与其“信达雅”做比,然后得出严复的翻译相当糟糕,与“信达雅”相去甚远。
这些批评有无道理,我们需讨论严复本人是否就如所言为翻译界制定了“标准”?笔者认为不然。
原因如下:1. 严复在《译例言》中只是谈及其在翻译过程中所体会到的艰辛,以及用译作材料的目的。
总之,严复谈及自身体会,并没有对翻译“标准”进行系统性的完整的阐释。
换言之,一个完整的“标准”的提出和阐释又岂是一个短小精悍的《译例言》所能担纲的?笔者以为,如果严复真想要提出“标准”,开篇用“译事三要”或者“译事三诀”或许会更适合。
浅谈严复“信,达,雅”翻译理论应用于外贸英语翻译——以《外贸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浅谈严复“信,达,雅”翻译理论应用于外贸英语翻译——以《外贸英语实务》为例开封大学财政经济学院/陈姗姗【摘要】严复是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著名翻译家,他提出的“信,达,雅”翻译原则,即“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历来广为各大家使用。
《外贸英语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课程中涉及大量的外贸翻译,从严复“信,达,雅”的角度规范外贸英语的中英翻译,有利于本门课程的教学,也助于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从事外贸工作。
【关键词】严复 “信,达,雅” “三美”原则 英译赏析严复《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各种涉外合同协议、公函、书信、通知、电报、演讲等日益增多,使得外贸英语在国际交流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贸英语翻译也越来越重要。
一、严复简介及“信,达,雅”原则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
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
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李克强曾这样评价严复:“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严复。
严复学贯中西,是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他向国人翻译介绍西学,启蒙了几代中国人,同时又葆有一颗纯正的‘中国心’”。
论严复的“译事三难:信、达、雅”

论严复的“译事三难:信、达、雅”
管雪兰
【期刊名称】《丽水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6(000)004
【摘要】纵观我国近代翻译理论,影响最大的,当推严复的信、达、雅。
他在《天演论、译例言)里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
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
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
【总页数】3页(P35-36,41)
【作者】管雪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译事三难"信达雅"——浅析严复的翻译理论 [J], 张伟
2.“信、达、雅”辨难与辩难综观——严复变译思想考之一 [J], 黄忠廉;孙秋花
3.以“达”为尊,既“信”且“雅”——严复“译例言”及严译《天演论》重读 [J], 许健
4."信"在严复"译事三难"中的真实地位--及其"非常规"反映的深刻原因 [J], 张军
5.中西译理的视界融合——严复“信、达、雅”与法国“释意理论”总体类比 [J], 谢思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

谈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严复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他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信达雅”的大概意思,在我的理解下用较为通俗的语言解释大意为:能够对原文实现基本还原(信),能够流畅的向读者表达原作者的意思(达),拥有文笔优美,富有文采(雅)。
严复先生在自己的翻译工作中总结出了“信达雅”这个完整的原则体系。
这个体系对中国的翻译史有着巨大的贡献。
“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严复在这里就说明了翻译文章的时候就算只翻译出原文的意思,能够忠于原文,已属不易。
他接下去又详细解释说,翻译时不光要对原文要忠实,还要对译文要通顺,还要文雅。
有时为求译文通顺,不免要颠倒原文字句,甚至在原文之外,还要斟酌补足。
这种补足,只是发挥原意,绝非节外生枝。
有些原文的含义很是艰深,难得理解,他便要在这些句的前后,酌加“引衬”,以便使得原文的意思可以明显。
他不说“解释”,也不说“说明”,而说“引衬”,是很有道理的。
“引”是“引伸”,“衬”是“帮衬”,即帮助的意思,所以“引衬”,是说多加几个字进去,以助了解。
他说“信而不达,虽译犹不译也”。
可见单是忠实于原文,而译文不能表达,便失去了译介的作用。
令人看不懂的文字,无论内容怎样好,也是无用的。
他为求译文通顺,采用了四种办法:(一)颠倒原文字句。
(二)有时补足一点。
(三)遇到原文长句,采用意译。
(四)原文含义深奥的地方,便酌加引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在本质上是一种维持翻译存在的必然因 素和基本伦理。它要求译作应当与原作保持一 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使文学翻译作为一种文学 形式得以维持稳定。
二、达
•达,是信达雅中最难“表达”清楚的一个问题。 要做到“达”,必须悉心领会,仔细揣摩。
•“达”指译作的语言通顺流畅,符合译 入语的语言规范。 如鲁迅所言:“凡是 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 解,一则保持着原作的丰姿。”
• “信”——Being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 “达”——Being explicit and smooth • “雅”——Being elegant in diction (words)
一、信
•从狭义上讲,信就是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就是把原文所表达 的意思准确地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而广义上讲按科 学取其真谛来看,信达雅实际上只留一个“信”字足矣,即 “全方位的信”。原文若是表达得通顺流畅就达;原文若故 意不达(如描写无文化人的言谈)则不达,此时的不达就是 达。原文用的文绉绉的书面语、古语等雅文,译文就要雅; 原文若用的是粗话鄙语,译文就要粗而不雅,此时的不雅就 是雅。
美译: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I came here; Quietly I wave goodbye, 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Thank you.
2.Americans Eat Out More Often and Less Healthfully. 译文一:美国人经常在外面用餐不健康。 译文二:美国人频频下餐馆 健康天天受影响
•3.We could not make any more mistakes. •译文:我们大错特错了。 •4.Appearances are often deceptive. •译文:不要以貌取人。
•“达雅”强调的是译文通畅具有美感。对“达”的 理解没有太多的问题,但对“雅”就很难达成共识 了,如何才能让译文具有美感?
• 一些翻译家干脆将“信达雅”解释为“忠实,通 顺”,将“雅”抛开了,这种认识实际上降低了三 字原则的高度。
•Examples:
•1.Sevev-up(七喜)的广告口号: • Fresh up with Seven-up. •译文:君饮七喜,提神醒脑。
•信和达是对翻译的“硬件要求”,具有科学的精神。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雅是一种“软件要求”,只 有感觉或程度上的差别。 雅,实际上是一种形式的 东西。一个实用性很强的商品(硬件)再配以精美 的包装、恰当的宣传和优质的服务(软件),才可 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商品”。译文亦如此。
Discussion
江枫:象你以森林演奏,请你也以我为琴, 哪怕我的叶片也象森林一样凋谢! 你那非凡和谐的慷慨激越之情,
再别康桥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李译:I leave very quietly, Just as I came here; I wave gently To say goodbye to the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信达雅
---严复
严复(1854.1.8—1921.10.27),原 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 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州 市)人,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 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 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 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 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 教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 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 论》、创办了《国闻报》。
•
Ode to the West Wind
西风颂
Make me thy lyre, even as the forest is:
What if my leaves are falling like its own!
The tumult of t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y mighty harmonies
•
王佐良:让我做你的竖琴吧,就同森林一般 纵然我们都落叶纷纷,又有何妨! 我们身上的秋色斑斓,
• ,
择“ 也 不对 了达 可 达严 “” 以 ,复 达起 说 虽来 ”冲 , 译说 。突 在 犹,
时 “ 不“ , 信 译顾 他 ” 也信 选 与 ”矣
三、雅
•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雅”的含义多为“古雅”、“高雅” 之意,但严复所说的“雅”却有具体的所指,即“用汉 以前字法、句法”来翻译。以今天的标准来看,汉代 以前的字法和句法自然是古雅而晦涩的,这也是严 复的三字标准招致争议和指责最多的地方。
Yan Fu is the first one in the Chines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who proposes clear translation criteria. In the Preface to his translation of Huxley’s work, he writes: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 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译 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 Diverse interpretations are made of Yan Fu’s three-character criterion for translation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