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合集下载

再别康桥(徐志摩)

再别康桥(徐志摩)

再别康桥
徐志摩(近现代)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原文译文

再别康桥原文译文

《再别康桥》全诗译文如下:落日的余晖慢慢散落在河面,康桥多情地在柔柔的水波里荡漾,我静静地站在桥头,深情地凝望这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就要走了,一如我来时一样,轻轻地,踮着脚尖。

夕阳很美,是否感受到我炙热的目光,扯一方轻纱遮面,却掩不住那抹红晕。

沿着河岸,慢慢地追忆往昔时光。

不经意间,我瞧见波光粼粼中,那个婀娜摇曳的身影。

我的心被轻轻一弹,弹起一丝丝灰尘,荡开一圈圈涟漪。

于是,向前张望——柳儿,是披着余晖的垂柳,在微风中轻轻飘漾,微风调皮地轻吻水的面颊,我连忙俯身,想看柳儿的倩影,却发现在那软软的河泥里,油油的青荇正悠悠地随波招摇。

我有些嫉妒,真的,我甘愿做一条永远在水里逐浪而舞的水草,只要是在康桥的柔波之中!看着榆荫下一潭似梦的清泉,漾漾地承载着彩虹似的颜色。

我在想,那在浮藻间闪烁的是不是我曾经揉碎沉淀的梦?什么是我的梦?我想,康桥,只有康桥才是我梦的归宿。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唯有精神上的充裕才能真正挽回我们那逝去的灵魂,那麻痹的思想是康桥给了我这样一方纯洁的心灵之地。

今夜?只有今夜!我猛然记起,满腹兴致一点点被渐渐弥漫而来的愁绪占据了。

不知何时,夏虫停止了私语,远方断续地传来一声声凄怆的笙箫。

这箫声,犹如一把把匕首,一寸寸割断了我的愁肠,周围是一片沉默……“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出处】《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

再别康桥原文与赏析

再别康桥原文与赏析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再别康桥》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

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

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

《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

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以悄然的惜别,抒写无尽的眷恋之意,是这首诗的特点。

夕阳下的康河,波光潋滟;河畔的金柳,似蒙着轻纱的新娘,那璀璨的艳影,令诗人的心湖荡漾;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里招摇,让人心醉—-诗人宁愿做一根水草,永远植根于康河的柔波里;榆荫下的清潭,天上的彩虹,人间的梦,一切的一切,揉碎在浮藻之间.尽管一切都被揉碎了,诗人依然撑着长篙在寻梦。

再别康桥诗词鉴赏

再别康桥诗词鉴赏

再别康桥诗词鉴赏
《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诗作,也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此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

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一、三行稍短,二、四行稍长,每行六至八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

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鲜明,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和欣赏。

《再别康桥》原文与赏析

《再别康桥》原文与赏析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

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

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

《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

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

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以悄然的惜别,抒写无尽的眷恋之意,是这首诗的特点。

夕阳下的康河,波光潋滟;河畔的金柳,似蒙着轻纱的新娘,那璀璨的艳影,令诗人的心湖荡漾;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里招摇,让人心醉——诗人宁愿做一根水草,永远植根于康河的柔波里;榆荫下的清潭,天上的彩虹,人间的梦,一切的一切,揉碎在浮藻之间。

《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

《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道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边的金柳,是斜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涟漪。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积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可以放歌,静静是分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缄默,缄默是今夜的康桥。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2年归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建立,徐志摩是倡始人之一。

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

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同,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立《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

《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顶峰。

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出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特别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世,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土”。

剑桥所表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沉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朝思暮想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归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逐渐破灭。

1928年秋季,他再度游览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土,与康桥急忙道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以静静的惜别,抒写无尽的依恋之意,是这首诗的特色。

斜阳下的康河,波光潋滟;河边的金柳,似蒙着轻纱的新娘,那绚丽的艳影,令诗人的心湖涟漪;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里招摇,让人心醉——诗人情愿做一根水草,永久植根于康河的柔波里;榆荫下的清潭,天上的彩虹,人间的梦,全部的全部,揉碎在浮藻之间。

《再别康桥》原文

《再别康桥》原文

《再别康桥》由情景化一重新回到主客相离、各自收敛激情,于是只轻轻地互祝安宁,永远保存那份美好的情感记忆。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赏析
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

《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

《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十一月六日①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诗歌欣赏】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撑篙漫溯寻梦图
4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榆阴浮藻清潭图
3更加欢喜和眷恋
青草水底招摇图
6情绪低落
黄昏夏虫沉默图
2欢喜和眷恋
河畔金柳倒影图
7难舍难分
招手惜别云彩图
1难舍难分
挥手作别云彩图
思考: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 描述了自己回到母校康桥,在河 中泛舟的所见、所思、所感,表 达了自己对母校的眷恋和那如烟 似波的离情别绪。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 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 彩。
有感情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再次听配乐朗诵,注意调 动想象,感受意象之美
诗歌鉴赏方法三:
议读
就作品内容或艺术形式上的某一点, 与同学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独到见 解,力求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提问: ① 诗中哪些景物给你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为什么印象深刻? ③这些景物中分别融入 作者的哪些感情?
参读材料四:新月派诗人(闻一多、
徐志摩等人)的“三美论”
1、绘画美:指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呈现绚丽多彩的画面。 2、音乐美:指注重押韵,讲究音节 和谐和诗的节奏。 3、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参读材料五:
美丽的康桥
英国· 伦敦
剑桥大学
诗桥醉曾在 人》在在英 获是美康国十 得徐丽河伦九 巨志的里敦世 大摩大划剑纪 声最自船桥初 誉重然,大, 的要怀在学徐 诗的抱康研志 作代里桥究摩 。 表。上英三 作《漫国次 ,再步文旅 是别,学欧 使康陶时
柳树—新娘:比喻,柳树的美丽, 喜爱之情。
青荇—招摇: 拟人,吸引力,眷恋, 融入大自然。 清潭—彩虹: 比喻,景物倒映,像虹, 潭水清澈,潭边飞梦。 比喻,追求自由,崇拜 寻梦—追求: 大自然,物我一体,感 情达到高潮。
第二层: 富有特色的意象、欢快的气氛、 热烈的情感结合在一起,造成一个 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相融合的 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 境界。
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绘画美
七节诗,几乎每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的出的画面,而且 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 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 画面,给人以立体感。不能不惊叹于诗人对于自然的细致入 微的观察以及捕捉形象的本领。 诗人避开了一般离别诗的告别对象。写入诗中借以寄情 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 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再加上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 的享受。 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 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间。巧妙地把气氛、 感情、形象三者融为一体,因而造成了一个色彩鲜明、线条 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 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 为深刻的印象。
参读材料三:徐志摩与康桥
徐志摩最初是在美国留学,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 学位唾手可得,但他宁可放弃而到剑桥大学作一名根 本拿不到学位的旁听生。他觉得只有在剑桥,他才体 会到生命解放的真意味:“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 福------我敢说的只是——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主的意识,是 康桥给我胚胎的。 ”留美留英的取舍,学位弃取的 选择,两相比较,便可看出徐志摩独特的个性,看出 他追求理想人生的不惜代价。而这,正是他作为“情 才” “奇才”的本色。
云溪区一中 张和平制作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
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 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 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 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成了别具一 格的诗境之美, 让我们一起走进
康桥,走进诗人的世界------
【正音解词】
荡漾(yàng) :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青荇(xìng): 绿色的水草。 招摇:原本贬义。这里是逍遥的意思, 表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 油油的:光润的样子。 漫溯(sù):悠闲地溯流而上。 斑斓(lán):灿烂多彩。 笙箫(shēngxīao):两种管乐器。
参读材料二: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 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 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 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 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 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 图景,又重新在他眼前浮现------在归国途中,面对 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他写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 切身感受。
康桥的景物
轻轻挥别云彩 金柳 水草
浮藻
呼 应
夏虫
星辉 悄悄的走
5、撑篙漫溯寻梦图 1、挥手作别云彩图 6、黄昏夏虫沉默图 7、招手惜别云彩图
2、河畔金柳倒影图
3、青草水底招摇图 4、榆阴浮藻清潭图
5感情达到高潮
4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3更加欢喜和眷恋 2欢喜和眷恋
6情绪低落
1难舍难分
7难舍难分
5感情达到高潮
• 软泥上的青荇, :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诗歌鉴赏方法二
美读
通过读,对诗歌语言进行最直接 的感知。读出了感情,读出了诗味, 诗歌理解才有基础。
课文朗读
/programs/view/lEhnmSFQQZw/
•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鉴赏诗歌要掌握 一些基本的方法——诗歌鉴赏方法一参读
“论其诗,知其人”,要了 解诗人的生平,诗的创作背 景,诗人的文学主张。
参读材料一:作者简介
徐志摩的人 生观里只有三个 词:爱、自由、 美。 ——胡适语

徐志摩(1896—1931),浙江 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 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 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 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 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 与原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 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 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 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 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 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 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 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1 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 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 山脚下,时年35岁。
第三层:
写笙箫与夏虫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表现感情的低落,寄情于物。
第四层:
1、 这一层是不是只是重复?有 没有其他作用? 本段在内容上有递进作用,进一 步表现离愁,不愿离去但不得不离去。 2、 “云彩”本来就不能带走,而 为什么还说“不带走……” 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不愿惊动 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
清潭— 虹
比喻,景物倒映, 像虹,潭水的美。 梦 —理想: 比喻。 那榆阴下的一潭, 潭边流连忘返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理想萦绕心头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追求
比喻, 追求自由,崇 拜大自然,物 我一体,感情 达到高潮。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再别康桥》的“五美”
音乐美
全诗每句字数基本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 四行一节,十分整齐;单行与双行错开一格排 列,构成一种参差错落,舒缓有致的声调;每 节押韵,逐节换韵,诗的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
复沓,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感。
建筑美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 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
•徐志摩与康桥 • 徐志摩曾在1921-1922在英国留学两
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 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 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 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 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他将康桥视 为“难得的知己”,表示“此去身虽万里, 梦魂必常绕”。
(新月诗派)


臧克家、艾青、田间——战斗的号角 李季、阮章竞——民歌体新诗
新月诗派
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诗歌流派。 新月派分前后两期,前期以1926年4月创刊的《晨报 ·诗镌》为阵地,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 后期以1928年3月创刊的《新月》月刊和1931年创刊 的《诗刊》为阵地,诗人增加了陈梦家、方苇德等。 这是一个在胡适为代表的写实派白话和郭沫若为代表 的浪漫派自由诗创作处于衰退、停滞状态下,涌现而 出,致力于提高新诗艺、潜心于探索新格律的诗歌流 派。对新诗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其中,闻一多、徐志 摩的作用尤为突出。
【课文分析】(板书设计)
再 别 康 桥

徐志摩
客观物象
意象



“我” 轻轻地招手潇洒作别
轻松 喜悦
时 间 顺 序
金柳 青荇 清潭 星辉 夏虫
温润可人的斜阳金柳 自由自在的软泥青荇 沉淀彩虹梦的榆荫清潭 星辉斑斓里寻梦漫溯 善解人意的沉默夏虫
和谐 宁静
陶醉 沉迷
纵情
伤感 沉重
高潮
跌 落
失落伤感
“我” 悄悄地黯然挥袖离去
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
从作者的情感变化来 看,全诗可分为四个层次, 请划分并概括层意.
层意
情感
1、悄悄来到,悄悄离开——哀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