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转移癌的CT诊疗和鉴别诊疗讲义

合集下载

肝脏肿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肝脏肿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量 . 比较 三 组 中 标 志物 的 阳性 率 l 2 1
目前 . 对 恶 性 肿 瘤 的诊 断 采 用 检 测 患 者 体 内肿 瘤 标 志 物 的方 法. 此方法简单 易操作 . 检 出率 高 。 为 了对 恶 性 肿 瘤 进 行 诊 断、 判 断预 后 、 疗效分析及检测扩散情况 . 测 定 肿 瘤 标 志物 是 目前 最 有 效 可 行 的办 法 肿 瘤 标 志 物 的 临 床价 值 主要 体 现
旦 出现 恶病 质 的情 况 . 机 体 的生 理 功 能 就 开 始发 生转 变 . 轻
者机体消瘦 、 贫血 , 重者全身衰竭 , 直至 死 亡 [ 3 ] 。 恶 性 肿 瘤 对机 体 的影 响 严 重 . 肿瘤检 测迟或治 疗不及时 . 导 致 恶 性 肿 瘤 晚 期. 机 体 的 生 理 机 制 会 发 生 一 系 列 的 改 变 晚 期 机 体 出现 恶
肿 瘤 可 分 为 良性 与 恶 性 . 恶 性 肿 瘤 导 致 的 死 亡 率 较 其 他
肿瘤 而言很高 . 其不仅 仅在原发 部位扩散 . 一 定 程 度 上 还 发 生转移 , 影 响其 他 组 织 器 官 的 正 常 生理 功 能 。 甚 至癌 症 晚期 ,

的关 系 [ J ] . 中华 肿 瘤 杂 志 , 2 0 0 6 , 8 ( 8 ) : 6 3 2 — 6 3 4 .
杂志 , 2 0 0 7 , 3 4 ( 2 ) : 7 3 — 7 6 . [ 4 ] 赵士艳 , 刘兴党 , 管 棵, 等. 肿瘤标志物( T M ) 在 临床中的应用 [ J ] .
病质 , 症状有机体严 重消瘦 、 无力 、 贫血及 全身衰竭等 , 最 后
可 导 致 患 者 死 亡 。所 以对 于 恶 性肿 瘤 的 检测 显 得 尤 为 重要 .

肝转移瘤CT影像诊断

肝转移瘤CT影像诊断

【诊断要点】
1.症状和体征: 1)肝转移瘤常以原发癌肿所引起的症状为主要表现。 2)当肝转移瘤灶较大或较多时,则会出现转移瘤症状,与原发性肝癌相仿,如乏力、
消瘦、肝大、肝区疼痛和腹部肿块。 3)后期有黄疸、腹水、发热和恶病质等。
2.实验室检查: 1)95%的患者AFP阴性,少数来自胃、胰腺、卵巢癌的肝转移瘤AFP可轻微升高
【CT表现】
肾癌肝转移 A~D.增强扫描 肝内不同层面 均见高密度强 化结节(↑)
【CT表现】
➢ 2.增强扫描: “牛眼征”表现为病灶中心为低密度,边缘为较高密度强化,最外层
又低于肝实质。多为平滑肌肉瘤、恶性神经鞘瘤和肉瘤的肝转移。 较小的病灶可有囊变,是肝转移瘤的特征。囊肿性转移瘤有时可见壁
PAGE
THANKYOU
低密度,显示为同心圆状。
【CT表现】
胃癌肝转移 A.CT平扫见肝内分布均匀、大小相仿的类圆形低密度结节,腹主动脉右侧膈肌脚后淋巴肿(↑); B.增强扫描见病灶边缘轻微强化,中心无强化
【CT表现】
结肠癌肝转移伴钙化 CT平扫见肝内大小不一的低 密度病灶,其内见多发菜花 状高密度钙化(↑)
【CT表现】
【CT表现】
➢ 1.CT平扫: 病灶的分布:病灶小而多是肝转移瘤的特点,病灶越多,大小分布越
趋向均匀。 病灶形态:绝大多数为圆形,个别大病灶外形可不规则或呈分叶状。 病灶密度:肝转移灶多为低密度,3%有钙化多见于结肠癌、胃黏液癌、
卵巢癌和乳腺少病灶中心为更
腹膜后纤维肉瘤肝转移 A.CT平扫见肝内多个大小不一的低密度病灶,边缘尚清晰,部分病灶中心呈更低密度; B.增强扫描见病灶边缘强化,病灶中心更低密度不强化,较大癌灶见高密度强化假包膜,左侧腹腔内有多个 转移灶与胃及肠管相连(↑)

肝癌ct课件ppt课件

肝癌ct课件ppt课件

CT在肝癌诊断中的局限性
CT检查存在一定的辐射剂量,对于某 些人群济条件 有限的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负担。
CT成像过程中需要注射造影剂,部分 患者可能存在过敏反应或肾功能损伤 等风险。
03 肝癌的CT表现
肝癌的早期CT表现
01
02
03
04
肝脓肿
肝脓肿早期表现为低密度病灶,边缘模糊,增强后病灶可 强化,但与肝癌的CT表现有明显区别。
与其他腹部肿瘤的鉴别诊断
胰腺癌
结肠癌肝转移
胰腺癌表现为胰腺形态改变,可侵犯肝脏 ,与肝癌的鉴别需结合病史和其他影像学 检查。
结肠癌肝转移表现为肝脏内多发低密度病 灶,增强后无强化,与肝癌的CT表现不同 。
肝脏超声 通过超声波检查肝脏形态和血流 情况,发现早期肝癌和小肝癌。
CT检查 通过多层螺旋CT进行肝脏扫描, 可以发现较小的肝癌病灶,同时 了解肝脏肿瘤的位置、大小和侵 犯范围。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1
控制肝炎病毒感染
预防乙肝和丙肝等肝炎病毒感染是预防肝癌的重要措施。接种乙肝疫苗
、避免与他人共用针头和注射器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02 03
避免长期接触致癌物质
长期接触某些致癌物质,如黄曲霉素、亚硝胺等,会增加肝癌的发生风 险。因此,应尽量避免长期接触这些物质,同时注意保持室内通风,避 免吸入有害气体。
体征
肝癌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黄疸、腹水、肝肿大等症状,部分患者可 能出现转移性肿瘤的体征。
02 CT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CT成像原理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技术,通过X线束环绕人体某一部位进行一 定厚度的层面扫描,并利用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经模/数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 再传输到计算机进行处理。

肝癌的CT表现课件

肝癌的CT表现课件

肝细胞癌的病理分型
• 结节型:肿块小于5cm • 巨块型:肿块大于5cm • 弥漫型(浸润型):细小结节,广泛分布
早期肝癌:直径小于3cm 或两个直径之和小于3cm
结节型肝癌
• 小于5cm,形态较规则,多有完整包膜,可为单发或多发
巨块型肝癌
• 大于5cm,多在10cm以上,可以单发或多发,边界清楚或 不清楚,病变周围常有卫星病灶
主要内容
• 肝脏解剖复习 • CT读片基础 • 肝癌的CT表现
肝脏解剖
• 肝略呈楔形,右端园钝而 厚,左端逐渐变窄而薄
• 肝可分为上下两面,(膈面、 脏面),前后左右四缘
• 膈面上有镰状韧带,把肝 脏分为左、右两叶
• 肝右叶约是左叶的6倍
肝脏解剖
脏面:“H”沟
• 左纵沟:
– 肝圆韧带、静脉韧带
• 右纵沟:
– 门静脉和肝静脉强化明显 – 肝实质开始强化,CT值逐渐升高达到峰值 – 静脉血管的密度仍高于肝实质
• 肝实质期:
– 静脉血管的密度与肝实质相当或略低
正常肝脏不同平面三期CT
正常肝脏不同平面三期CT
正常肝脏不同平面三期CT
正常肝脏不同平面三期CT
正常肝脏不同平面三期CT
正常肝脏不同平面三期CT
• 肝动脉期:注入造影剂后20~25s • 门静脉期(静脉期):50~70s • 肝实质期(平衡期,延迟期):120S~数分钟
肝脏CT正常表现
• 正常肝脏的形状、大小和所显示的 结构因层面不同而各异
• 肝实质:
– 正 常 肝 实 质 密 度 均 匀 , CT 值 4060HU
– 密度高于脾脏、胰腺,更高于肾脏
肝脏的供血
肝脏有两套供血系统!

肝脏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肝脏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增强CT扫描
通过增强CT扫描,可以观察到肝 实质内结节在动脉期、门脉期和延 迟期的强化特征,有助于鉴别良恶 性病变。
MRI检查
MRI检查在显示肝脏转移瘤方面具 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是 动态增强MRI,能够更准确地评估 肿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
肝血管受侵
肝血管受侵
肝脏转移瘤可能侵犯肝内血管,包括门静脉、肝静脉和下腔静脉 等。
血管侵犯的影像学表现
血管侵犯在影像学上表现为血管内充盈缺损、血管壁不规整或血管 闭塞等征象。
鉴别诊断
需要与肝血管瘤、肝细胞癌等肝脏原发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结合 病史和相关检查综合分析。
肝外转移
肝外转移
肝脏转移瘤可能通过血液或淋巴 途径转移到肝外其他部位。
常见转移部位
常见的转移部位包括肺、骨、脑、 肾上腺等。
对于多发或较小的肝脏转移瘤,射频消融 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通过将射频电极 插入肿瘤内,产生热效应使肿瘤坏死。
化疗
免疫治疗
全身化疗可用于控制肿瘤生长和延长生存 期。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氟尿嘧啶、奥沙 利铂等。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 攻击肿瘤细胞,已成为治疗肝脏转移瘤的 研究热点。
预后评估
MRI诊断局限性
MRI检查时间较长,且对于某些金属 植入物或起搏器等患者可能存在禁忌 症。
MRI诊断优势
MRI可以提供高对比度、高分辨率的 图像,有助于更准确地检测和评估转 移瘤,尤其是对于较小的转移瘤。
超声诊断
超声诊断概述
超声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 检查方法,通过高频声波 显示肝脏结构和功能。
超声诊断优势
临床应用效果。
研究展望
进一步探索新型影像学技术,提高肝 脏转移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

CT肝脏恶性肿瘤讲解学习

CT肝脏恶性肿瘤讲解学习

胆管细胞癌
胆管细胞癌
胆管细胞癌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有钙化、强化不均匀、持续强化,瘤周胆管扩
张、肝叶萎缩、门脉分支闭塞,血管受侵, AFP阴性。 【鉴别诊断】 与少血供肝细胞癌有时不易鉴别
肝转移瘤 (secondary tumors of liver)
肝脏是转移瘤的常见部位之一。 转移途径:血行(经门脉、经肝动脉)、淋巴和直接侵
分流,门静脉或(和)下腔静脉内瘤栓,表现为血管 腔内充盈缺损。 假包膜和血管受侵犯是可靠征象。
巨块型肝癌
右后叶肝癌
肝硬化并肝癌
肝癌
左叶肝癌并 腔静脉瘤栓
肝癌并门脉 广泛癌栓
右叶肝癌
肝癌大部囊性变(壁结节)
包膜下肝癌
包膜下肝癌
右叶小肝癌
肝癌并门脉癌栓
肝癌并包膜下出血
病例
男性53岁,以腹胀纳差消瘦3个月余加重1周入 院。有慢性肝炎病史10余年。
同前病例栓塞前造影 栓塞后造影图象
肝细胞癌影像学表现—MRI
T1WI稍低或等信号,肿瘤出血或脂肪变性为高信号, 坏死囊变则出现低信号;
T2WI为稍高信号; 巨块型肝癌T2WI信号多不均匀,呈“镶嵌征”。 门静脉周围出现高信号套袖状水肿,或肿瘤内出现 偶数回波重聚性高信号血管影提示肿瘤侵犯血管。 发现肿瘤假包膜和血管受侵或肿瘤内的脂肪变性 征象,则支持早期肝癌的诊断。
犯。 多来自消化道、肺、胰腺、肾及乳腺等。 转移瘤的大小、数目和形态多变,以多个结节灶较普遍,
也有形成巨块的。 其组织学特征与原发癌相似。可发生坏死、囊性变、病
灶内出血及钙化等。 临床兼有原发癌症状及转移癌本身引起症状,此外,
CEA生高有一定意义。
肝转移瘤影像学表现

肝脏的CT影像诊断最全版ppt课件

肝脏的CT影像诊断最全版ppt课件
❖病理
❖ 肝细胞弥漫变性 坏死 ❖ 纤维组织增生 ❖ 肝细胞结节再生 ❖ 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被改建 ❖ 肝变形、变硬 ❖ 门静脉高压 ❖ 肝功能损害
肝硬化- 病理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 临床与病理 ❖ 临床表现各有不同,在原发病基础上多出现肝大,
高血脂症。 ❖ 根据脂肪浸润程度和范围,脂肪肝分为弥漫性和
局灶性脂肪肝。 ❖ 大体病理可见肝大,肝脂肪含量可高达40%-50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肝脏密度异常:
❖ 肝内胆管积气 最常见原因为外科术后 ❖ 门脉积气 常见肠系膜坏死,小儿坏死性小肠; ❖ 肝实质积气 产气杆菌引起的肝脓肿 ❖ 弥漫性肝密度增高 原发或继发性血色素沉着症; ❖ 肝内局限性钙化
肝硬化-CT表现
❖ 早期肝硬化患者CT表现可为正常或增大。 ❖ 中晚期表现为: ❖ ①肝缩小,全肝萎缩; ❖ ②肝轮廓呈结节状凹凸不平; ❖ ③肝叶比例失常,常是尾叶与左叶较大而右叶较小; ❖ ④肝门及肝裂增宽; ❖ ⑤脾增大; ❖ ⑥可伴有腹水。

肝脏转移癌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肝脏转移癌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常见征象
CT表现
数目:多发 形态:圆形、类圆形、巨块形、不规则形 大小:不等 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大部分清楚 分布:散在或弥漫,肝脏任何部位
平扫密度:均匀或不均匀,中心易坏死呈更低 密度,也可有囊变、钙化、出血 CT增强:表现多样,边缘性强化具有特征性, 根据病灶血供特点可分为三型: (1)富血供型:环状、结节状、斑片状强化,部 分可表现为“速升速降”
谢谢!
发生率较低 原发肿瘤以大肠癌最多见,其次生殖系统肿瘤 钙化形成的机制:由于肿瘤中的坏死和(或)出 血致营养障碍而产生钙化
钙化的形态及与瘤灶的关系:结节斑块状钙化大 多位于瘤灶中心,少部分位于边缘或整个肿瘤中 ;蛋壳状钙化较典型,呈沿瘤周厚环状分布,可 连续或不连续;沙粒样钙化较少见 特点:同一病例的不同瘤灶钙化形态相仿 CT表现:境界不清的低或等密度,增强可有不同 程度强化,也可无强化,中心坏死少见
(2)少血供型(多见):门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明 显,典型者表现为“瞳孔”征、“牛眼”征、“ 圈饼”征等
(3)无血供型:无明显强化
门脉期肝实质增强达到峰值,病灶密度已开始下降, 这时两者差别最大,对发现平扫呈等密度的小转移 灶非常重要,故应强调门脉期的扫描
边缘强化的病理基础:与瘤周的纤维基质有关,即 肿瘤周边存在促结缔组织生成反应、炎症反应、血 管增生和炎症细胞浸润以及周围肝实质受压、肝索 萎缩。与组织病理学对照, 肿瘤周边强化的肝实质 的厚度较组织学上的肿瘤边缘的厚度更厚一些
section 2
section 3
肿瘤细胞离 开原发部 位进入血 液循环
到达一定部 位后附着 血管壁
突破血管, 生长繁殖 并形成新 的肿瘤
双重 血供
三、肝易发生转移 解剖学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而囊腔无明显强化——无强化者与囊肿难鉴别
常伴有其他部位转移表现
2010-09-23
男性,64 岁,胃小 弯贲门部 中低分化 腺癌
2011-04-20
肝内囊性 转移瘤
囊壁 厚薄 不均
壁结节
男,50岁, 鼻窦恶性黑 色素瘤肝内 多发转移, 部分呈囊性
牛眼征
实质期中心结 节状强化
钙化性转移瘤
胃癌术 后+胆囊 切除术 后1月余
WBC:12.8×10*9 发热咳 嗽2天
强化为速升速降型肝转移瘤 需与
原发性肝癌鉴别
原发性肝癌
巨块形肝癌:巨大肿块周围大多可见多发小结 节状卫星病灶 病灶边缘可见假包膜形成的周围“晕圈征” 常可见门静脉瘤栓形成 50-90%伴有肝硬化,AFP升高
少数少血供的原发肝癌不典型,增强无强化或 部分原发肝癌表现多发病灶甚至是弥漫浸润, 与转移瘤鉴别困难
肝脏转移癌
的CT诊疗和 鉴别诊疗
主要内容
肝转移瘤概述 CT征象 鉴别诊断
概述
一、临床与病理 转移是指肿瘤细胞离开原发部位进入循环的 血液,在一定的部位离开血管后生长繁殖并 形成新肿瘤的过程 肝脏是恶性肿瘤最易发生转移的器官之一, 以胃肠道的恶性肿瘤最为突出
原发肿瘤:结肠癌,胃癌,胰腺癌,乳腺癌, 肺癌
突破血管, 生长繁殖 并形成新 的肿瘤
双重 血供
三、肝易发生转移 解剖学基础
门脉血液 分层
肝窦内 皮细胞 间缺损
肝右叶 血流量 为左叶2

CT征象
一、常见征象 二、少见征象 三、脂肪肝背景下的转移瘤
一、常见征象
CT表现
数目:多发 形态:圆形、类圆形、巨块形、不规则形 大小:不等 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大部分清楚 分布:散在或弥漫,肝脏任何部位
发生率较低 原发肿瘤以大肠癌最多见,其次生殖系统肿瘤 钙化形成的机制:由于肿瘤中的坏死和(或)出 血致营养障碍而产生钙化
钙化的形态及与瘤灶的关系:结节斑块状钙化大 多位于瘤灶中心,少部分位于边缘或整个肿瘤中 ;蛋壳状钙化较典型,呈沿瘤周厚环状分布,可 连续或不连续;沙粒样钙化较少见 特点:同一病例的不同瘤灶钙化形态相仿 CT表现:境界不清的低或等密度,增强可有不同 程度强化,也可无强化,中心坏死少见
不规则;瘤体中央部分多为低密度;肿瘤周围 血管推挤移位--有一定的鉴别意义
(2)富血供型(少见):动脉期瘤体内斑片状、 条索状强化,门脉期部分轻度持续强化
少数病灶延迟期呈等密度充填--需与血管瘤鉴别
男性,72岁,直肠癌术后5个月入院复查
2010-09-27
女性, 72岁, 胃癌术 后1年, 入院复 查
男性,64岁,消瘦原因待查
胃角粘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门静脉期边界显示更清楚
同一病例,肝VI段不规则形转移灶
男性,61 岁,食管 癌肝转移
典型“牛 眼征”
女,60岁,胃 癌术后半年复 查
肝左右叶转移 灶,动脉期强 化明显
动脉期强化较明显
女性,68 岁,结肠 癌术后10 月余,发 现肝占位
2011-03-02
伴腹膜 后淋巴 结肿大囊性源自移瘤肝转移瘤中约8.1%呈囊性,大部分多发,少数 单发 原发肿瘤:结肠癌,平滑肌肉瘤,鼻咽癌等 囊变的原因:(1)肿瘤自身分泌囊液;(2) 肿瘤内广泛出血;(3)肿瘤自发液化坏死或 栓塞化疗后液化坏死
——局部囊腔形成
CT表现
具有一般转移瘤的特点---多为多发,呈类圆形 主要的CT表现可分为3种形式:即单囊型、单囊附壁 结节型(多见)及分隔型 囊壁可厚可薄,大多不均匀,分隔常为粗大不全分隔 增强扫描大部分囊壁、壁结节及分隔可见不同程度强
动脉期明 显环形强 化,门脉 及实质持 续强化
二、少见征象
单发转移瘤
发生率:约15%(文献报道) 分布:肝脏边缘多见 形态、密度:与常见转移瘤相似 特点:直径偏小,一般<3cm;边缘清楚,欠锐
利;肝包膜凹陷征;假包膜征
增强表现: (1)乏血供型:边缘连续环状强化,门脉期较动
脉期强化明显;强化壁多数较薄,边缘毛糙、
(2)少血供型(多见):门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明 显,典型者表现为“瞳孔”征、“牛眼”征、“ 圈饼”征等
(3)无血供型:无明显强化 门脉期肝实质增强达到峰值,病灶密度已开始下降, 这时两者差别最大,对发现平扫呈等密度的小转
移 灶非常重要,故应强调门脉期的扫描
边缘强化的病理基础:与瘤周的纤维基质有关,即 肿瘤周边存在促结缔组织生成反应、炎症反应、血 管增生和炎症细胞浸润以及周围肝实质受压、肝索 萎缩。与组织病理学对照, 肿瘤周边强化的肝实质 的厚度较组织学上的肿瘤边缘的厚度更厚一些
鉴别诊断
肝脓肿 原发性肝癌 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囊肿 肝岛
增强表现为典型“牛眼征”的 单发或少发肝转移瘤 需与 肝脓肿鉴别
肝脓肿
肝脓肿的环状强化范围较大, 壁厚薄均匀,强 化较转移瘤更明显, 且持续时间长,在强化环 外常可见低密度水肿带 较大病灶往往可见较多强化明显的分隔, 部分 病灶内可见气体 强化范围有逐渐缩小趋势 病人临床上有高热、 肝区疼痛的病史
三、脂肪肝背景下
的 转移瘤
CT表现
CT表现比较复杂 形态:结节状、环形 密度:与脂肪肝程度相关,轻度——低密度; 中度——等密度(易漏诊);重度——高密度 增强扫描肿瘤周边可见环形强化、牛眼征、结 节内密度不均匀 转移瘤出现占位效应时有血管绕行的现象
男,60岁,直肠癌肝转移
女,43岁,左乳癌术后,肝转移
原发肿瘤病史有助于转移瘤的诊断!
AFP阴性
女性,56 岁,左乳 癌术后一 年半,发 现肝占位
强化方式: 速升速降
肝左叶 多发 环形 强化灶
男性,51 岁,体检
AFP:403.2
富血供型肝转移瘤 需与
海绵状血管瘤鉴别
海绵状血管瘤
单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少数形状不规则 边缘清楚但欠规整 平扫为低密度,密度均匀 增强:动脉期病灶边缘出现结节状、斑片状明显 强化,与同层大血管相当,且增强区域逐渐向中心 扩展,延时扫描呈等、相高密度充填
转移途径:可经门静脉、肝动脉、淋巴道、直 接浸润
常为多发,少数单发 易发生坏死,也可出现囊变、钙化、出血
二、可能的转移机制
近年来分子 学研究显示 :可能是由 于化学因子 受体CXCR4 基因出现突

section 1
section 2
section 3
肿瘤细胞离 开原发部 位进入血 液循环
到达一定部 位后附着 血管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