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历史上的书法家之15赵铁山(南有吴昌硕,北有赵铁山)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精美课件 第七单元 口语交际 聊聊书法

知名书法家简介
柳公权(778年-865年), 字诚悬,汉族。兵部尚书柳 公绰之弟,唐代书法家、诗 人。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 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 世称“柳少师”。柳公权书 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 名,人称“颜柳”,又与欧 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 “楷书四大家”。
知名书法家简介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 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宋太祖赵 匡胤十一世孙,岐王赵德芳之后。 宋朝灭W后,元至元二十三年 (1286),赵孟頫被推荐给元世 祖忽必烈,受到重视,被任命为从 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两年后任从 四品的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 (1292),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
交际范例
话题一:说说古代著名书法家及其故事。 小明:我国古代有许多杰出的书法家,我最喜欢的是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 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流传下来的关于他的故事有 很多,有些非常有意思。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个。 有一年过年,王羲之连贴了几次对联都被喜爱他的书法的人偷偷揭走了。临近除 夕,他不得不又写了一副。他怕再被人揭去,就上下剪开,先贴上一半。上联是 “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这样果然奏效,人们见对联的内容不吉利, 也就不再揭了。到了新年黎明之际,王羲之又各贴了下一半,对联就成了:“福 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路人见之,皆击掌叹绝。
知名书法家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 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 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其父黄庶是专学杜甫的诗人,舅 父李常是藏书家。黄庭坚自幼好 学,博览经史百家。英宗治平四 年(1067)登进士第。神宗熙宁时 期,黄庭坚先后任汝州叶县(今 属河南)尉、北京(今河北大名) 国子监教授。
知名书法家简介
高考中国书法史复习纲要

高考中国书法史复习纲要作者:书法高考、高考书法培训、书法学校发布日期:2015-4-22一:书法史知识点(准确背诵并默写)书法高考1.目前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是殷商2.“甲骨文”指上古及殷商时期古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因其所刻的内容为占卜所以称为“卜辞”,又因其所在地域为殷墟,所以称为“殷墟文字”。
自1899 年为王懿荣、刘鹗发现。
3.金文是指殷周时期古人铸和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固器物以钟和鼎为多,又称作“钟鼎文”“籀文”“古籀”。
其主要代表作有《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
4.晚期金文的三件代表作品:《虢(guó)季子白盘》《散氏盘》《毛公鼎》5.《散氏盘》、《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盘》并称“四大国宝”6.青铜器中铭文最多的是《毛公鼎》,铭文32 行499 字。
7.《散氏盘》字迹草率字形扁平,体势欹侧,显得奇古生动,已开“草篆”之端。
8.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
9.“秦书八体”指的是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音shū)书、隶书,八种秦代时期的字体。
10.李斯被称为小篆的鼻祖。
其传世书迹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芝罘刻石》等。
小篆的笔画比大篆细,细如玉箸(即玉制的筷子)一般线条,所以有“玉箸篆”之称。
11.汉隶的存在形式主要有摩崖,石经,碑刻等,摩崖代表作有《石门颂》;石经代表作有《熹平时经》;碑刻代表作有《曹全碑》、《礼器碑》、《乙瑛碑》。
12.汉代《石门颂》,隶中带篆、带草、带行,素有“隶中草书”、“草隶”之称。
13.“摩崖”指镌刻在山崖,天然石上的文字。
14.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为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第一位书法理论家为东汉的蔡邕,代表作《九势》《笔论》。
第一部书法批评著作为东汉的赵壹《非草书》。
最先提出书法理论的是西,东汉之交的杨雄,指出“书,心画也。
”15.书法史上被称为“草圣”的是东汉张芝,《冠军贴》传为其代表作。
乔家大院的砖雕艺术

乔家大院的砖雕艺术砖雕艺术:(1)百寿图:大门正对面的影壁上,中心是1.9米见方的砖面,上有精工雕刻的“百寿图”,是由清代名臣,山西寿阳人,授教于道光、咸丰、同治三代皇帝而享“三代帝王师”美称的祁隽藻所写。
一百个寿字无一雷同,每个寿字各具形态,有百种象征意义,可谓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之集大成。
令人更感惊奇的是影壁两旁的一副“对联”,上联“损人欲以覆天理”,“下联蓄道德而能文章”,其额“履和”。
一语道出乔家主人信奉“出入平安、和气生财”的经商真谛。
人们观赏到此处,总要留连与品味,乃是因这对联有来头,为清朝军机大臣、中国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左宗棠所题写。
百寿图照壁顶上刻有万字拐“万字不到头”,与下面百寿图结合在一起名为“百寿无疆”。
“蓄”、“损”字上端为“光明如意”图。
古钱、铜镜表示“光明富贵”。
百寿图下部为仿“须弥座”式底座。
(2)福德祠(土地祠)俗话说:“门迎百寿、院纳福德”。
正中间以大型砖雕为主题,上面奇形怪状的石头为寿山石,形态各异的小动物为鹿,"鹿"取谐音为“禄”,这是“福、禄、寿”三星吉祥图。
紧挨“福德祠”三字的下面有古铜镜、铜钱串紧紧相连,寓意“光明富贵”、“富贵连环”。
中间从左往右依次为古代兵器戟、乐器磬、如意,寓意“吉庆如意”。
下面一行两端共有四只狮子,表示“四时如意”。
(3)《省分箴》由乔家女婿、现代著名书法家“南吴(昌硕)北赵”的赵铁山(字昌燮,1877-1945)所书,字体圆润遒劲,整篇富有书卷气,和所写内容浑然一体,文章出自南宁哲学家、文学家吕祖兼编著的《宋文鉴》一文,文章通过列举自然界动物、植物、金属等各种物质的自然属性,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盛衰等现象,阐明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出于自然的,引而劝诫人们要遵从各种自然规律,要知足,不要贪得无厌,这样才有好的结局和归宿。
这幅砖雕最上端雕有蝙蝠,最下端为流云,合称“万福流云”。
绕着《省分箴》自左往右一图为“暗八仙”。
而顶端的寿桃与四周的暗八仙合起来就是“八仙祝寿图”。
篆书简史——精选推荐

篆书简史中国书法的每—种字体都有自己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而篆书的发展是与古文字发展紧密相联的。
它作为篆、隶、草、行、楷五体书之首,是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立意义并独具特色的书体。
今天,篆书在文字应用方面虽不占主导地位,但由于这种书体处在前书法的文字起源与应用时期,直接关系到研究我国古代文明,追溯历史的重大课题,再加上这种书体在两千余年的发展史中,经历了多次演变,又以它在书法上的独有特征和美的表现贯穿于整个书法史中。
因此,它是文化传承的命脉,在考古、文字研究、哲学、美学以及人类社会学诸方面,具有任何书体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研究价值。
我国文字历史悠久,形体变革多样。
在古文字阶段,对篆书的分界历来众说纷纭,莫衷—是。
按通常讲,在篆书系统中把秦以前的文字称为“大篆”,把秦实行统一的文字称为“小篆”,这是较宽泛的说法。
实际上在我国最早发现陶文之后,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用汉字记载的文字资料,应该说是“甲骨文”。
也就是说,应当把甲骨文单独作为一种书体;其后是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
到东周时期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进而又发展为秦国的小篆。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代乃至周初,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因其内容绝大多数是王室的占卜文辞,也称“卜辞”。
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市郊的殷尚废墟——小屯村,故又称“殷墟文字”、“殷契”等。
据记载,殷墟以洹水南岸的小屯为中心,是殷商王朝的国都。
商王朝灭亡后,这些卜辞长埋于地下,无以面世。
数千年后,当地农民在犁田时偶而发现,因古骨研末治刀创,随将其作为“龙骨”卖给药铺。
1898 年,曾有古董商拿了一些给天津的王襄、孟定生辨认,他们认出是古代珍贵遗物,意言为“古简”。
1899年,北京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对甲骨作了鉴定,认定是商代文字。
这—发现,震动了考古界。
之后,有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考古学家在大量收集、整理甲骨的基础上,对甲骨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撰写了许多著录和专门著作。
傅山与赵铁山比较研究

傅山与赵铁山比较研究作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07期摘要:三晋书坛的历史上屹立着两座高山—傅山和赵铁山,同样天赋英才,同样的爱国气节,同样的传奇人生。
他们不仅在书法、绘画方面成就卓越,他们传奇的人生以及高超的艺术造诣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梳理。
文章通过对比他们人生背景和书法风格,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璀璨的艺术成就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傅山;赵铁山;爱国气节;书法艺术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07.002三晋之书坛,两座高山立于历史长河,一座称为傅山,一座称为铁山。
傅山连云叠嶂,仰之弥高;铁山峰峦耸翠,识之唯鲜。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号真山、朱衣道人等。
山西太原阳曲人,明末清初伟大的学者,艺术家、书画家、医学家。
他批注诸史,淹灌儒学、佛学、道学,且开扬诸子研究的学术洪流,是明清之际人格魁伟、思想瑰奇的一代宗师。
赵铁山(1877—1945),名昌燮,字铁山,号汉持、柴翁、孑然等。
山西太谷人,民国时期中国著名的书法大师,20世纪20年代享有“南吴北赵”“大江以北无出其右”的美誉,被书法界誉为“华北第一支名笔”。
1 相似的人生背景1.1 同样书香世家,同样天赋英才傅山家族世代书香门第。
六世祖傅天赐为临泉王府教授。
曾祖父傅朝宣为宁化王府仪宾承务郎。
祖父傅霖登为嘉靖年进士,任山东辽海参议、朝议大夫。
父亲傅之谟是万历年贡生,博学有才,教书育人。
傅山曾自述“自后凡书,无论古今,皆不经吾一目”,可见其少年时期便天赋非凡、聪慧过人、博闻强记、过目不忘。
赵铁山祖父赵秉智,字派清,赠朝议大夫。
父亲赵维周,字伯桢,廪贡生候选训导,诰花翎四品衔中宪大夫。
长兄赵桂山,光绪年间举人。
二哥赵云山光绪年间举人。
赵铁山,宣统年间拔贡,其弟赵渔山,国学生。
赵铁山自小天性聪慧,勤于学习,其塾师梁一斋看出了铁山书法非凡的天赋和光明的前途,曾对其父诚挚地说道:“三令浪之子乃天纵,今后若加以学力,将来必以书法名世。
中国书法史复习纲要[整理版]
![中国书法史复习纲要[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1fa96b3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7d.png)
中国书法史复习纲要一:书法史知识点(准确背诵并默写出划横线的部分)1.目前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是殷商2.“甲骨文”指上古及殷商时期古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因其所刻的内容为占卜所以称为“卜辞”,又因其所在地域为殷墟,所以称为“殷墟文字”。
自1899 年为王懿荣、刘鹗发现。
3.金文是指殷周时期古人铸和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固器物以钟和鼎为多,又称作“钟鼎文”“籀文”“古籀”。
其主要代表作有《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
4.晚期金文的三件代表作品:《虢(guó)季子白盘》《毛公鼎》《散氏盘》5.《散氏盘》、《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盘》并称“四大国宝”6.青铜器中铭文最多的是《毛公鼎》,铭文32 行499 字。
7.《散氏盘》,字迹草率字形扁平,体势欹侧,显得奇古生动,已开“草篆”之端。
8.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
9.“秦书八体”指的是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音shū)书、隶书,八种秦代时期的字体。
10.李斯被称为小篆的鼻祖。
其传世书迹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小篆的笔画比大篆细,细如玉箸(即玉制的筷子)一般线条,所以有“玉箸篆”之称。
11.汉隶的存在形式主要有摩崖,石经,碑刻等,摩崖代表作有《石门颂》;石经代表作有《熹平时经》;碑刻代表作有《曹全碑》、《礼器碑》、《乙瑛碑》。
12.汉代《石门颂》,隶中带篆、带草、带行,素有“隶中草书”、“草隶”之称。
13.“摩崖”指镌刻在山崖,天然石上的文字。
14.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为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代表作《九势》《笔论》。
第一位书法理论家为东汉的蔡邕第一部书法批评著作为东汉的赵壹《非草书》。
最先提出书法理论的是西,东汉之交的杨雄,指出“书,心画也。
”15.书法史上被称为“草圣”的是东汉张芝,《冠军贴》传为其代表作。
16.“用筹策在帷幕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
赵铁山和铭真迹书法带译文

赵铁山和铭真迹书法带译文
赵铁山(1864年-1937年),字道真,号铁山,山东莱阳县人。
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篆刻家,被誉为“近代书坛第一人”。
赵铁山以楷书为主,兼工草书和行书。
他的书法作品苍劲有力,刚健有力,流畅自然,富有气魄。
其书法风格融汇了唐代颜真卿和宋代米芾的特点,结合了后世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铭真迹是赵铁山的一个代表作,被誉为中国现代书法的瑰宝之一。
这幅作品写了一首七绝诗:“晚鸦时举羽,尧问可留春。
引水洗尘屐,东门桃李新。
”这幅作品以楷书书写,“铭真”二
字用篆字书写,独特而刚劲有力。
这幅作品展现了赵铁山的豪迈和洒脱,寓意深远,给人以启迪。
铭真迹书法带译文如下:
铭真
晚鸦时举羽,尧问可留春。
引水洗尘屐,东门桃李新。
译文:
铭记真理
夜晚的乌鸦展翅,跟随尧帝询问春天是否能永远存在。
引水洗净尘履,东门桃李花开新篇。
山西民居介绍

西大街,西起下西门(凤仪门)、东 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东大街呈一条 笔直贯通的主街。著名的中国第一家 票号——日升昌,就诞生于古城西大 街,被誉为“大清金融第一街”。
日升昌票号创建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 遗址占地2324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 百年沧桑,业绩辉煌,执全国金融之牛耳, 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 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其分号遍布全 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 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日升昌 票号创立后,先后有介休、太谷、祁县相竞 效仿。
平遥古城民居,为砖墙瓦顶的木结构 四合院为主,布局严谨,左右对称, 尊卑有序。 大家族则修建二进、三进院落甚至更 大的院群,院落之间多用装饰华丽的 垂花门分隔。 民居院内大多装饰精美,进门通常建 有砖雕照壁,檐下梁枋有木雕雀替, 柱础、门柱、石鼓多用石雕装饰。
民间有句俗语:“平遥古城十大怪”, 其中一条是“房子半边盖。”平遥民居 之所以大多为单坡内落水,流传最广的 说法称之为“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 外人田”。 山西地处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 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 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 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而院内紧凑的布 局则显示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 格。
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 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 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 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 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
南大街为平遥古城的中轴线,北起东、 西大街衔接处,南到大东门(迎熏 门),以古市楼贯穿南北,街道两旁, 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是最为繁 盛的传统商业街,清朝时期南大街控 制着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机构。 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历史上的书法家之15—赵铁山(南有吴昌硕,北有赵铁山)一、简介赵铁山(1877~1945),名昌燮,以字行,亦署惕山、错铁、旧铁、汉痴、絅斋、孑然、柴翁、心隐庵主人等,山西太谷人,是我国现代著名书法家。
早在20年代,赵铁山就享有'南吴北赵'。
'大江以北无出其右'的美誉,被书法界誉为'华北第一支名笔'。
他在书法艺术上独特的创新成就以及他的人品和作品达到的比较完美的统一境界,在当年以及多少年之后都是有口皆碑的。
二、生平经历1、少时勤勉,名声渐外赵家祖籍是交城人,明朝迁居太谷,其父赵维舟弃官从商,以其出色的才能经营棉布、丝绸、茶叶而使家道日隆,在商贾林立的晋中地区也颇有点名气。
赵铁山从小受业于私塾,在经史书画,古辞文学方面得名师梁一斋,史卓如传授,又受两位举人出身的兄长桂山、云山的教勉,在金石书画方面自幼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加之铁山先生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苦练不缀,他的书法在青年时代就崭露头角,中年后更是名声大震。
2、淡泊功名,隐士生涯赵铁山先生一生痴迷于书法艺术,他目睹清政府的腐败,看淡了功名仕途。
1908年,赵铁山赴考,榜列一等第一名,因不屑给主考大人呈上拜师之厚礼,殿试降为一等第二名,做了一个吏部文选司和农工商部庶主事。
任期不到一年,恰逢兄长桂山患病,铁山借故请假回乡探亲,放弃了令他屈才抑志的六品京官,回归故里。
从此,他深居简出,终日博览群书,潜心金石书画,度过大半生的隐士生涯。
3、弃官归家,两方闲章弃官归家后,赵铁山刻了两方闲章。
一方是'官与板桥差一品;名与板桥同一字'。
板桥即郑板桥,乾隆进士,曾任官滩县知县,后亦退隐故里,倾心于书画,是当时名震遐尔的扬州八怪之一。
板桥是七品,铁山是六品,正好'差一品'。
郑板桥名郑燮,铁山名昌燮,正好又是'同一字'。
一方是'半生白日此中颓'。
'此中'指他的书斋'心隐庵'表明了他将自己的后半生倾心书画的决心。
4、书香世家,传世之作赵铁山先生一生以书法著称于世,致力于碑学和帖学的研究。
由唐上溯到汉魏六朝,凡名家碑帖无不勤勉临池。
他的书路很宽,篆隶真行,四体皆精,留下大量的书画作品。
当时山西盛行墓志铭石碑文,著名的碑文大多由铁山先生书写。
其中有名的墓志铭有《山西雁门道道尹海澜许公墓志铭》、《江苏试用道次廉曹君墓志铭》、《成都夏勉吾墓志铭》、《张君子宽墓志铭》、《曹母常恭人墓志铭》。
著名的传世牌匾有临汾古楼的'声寄河汾'、太谷大观楼的'浮云齐'隶书匾额、'山西省银行'魏楷门楣石刻以及太谷凤山龙泉寺水镜台南额'赢洲风范'等。
石印刊行的作品有《心隐庵四体书》、《错铁双勾楷书》、《说文建首叙》、《炯斋书急就章》、《续千字文》、《太谷县志辑略》等。
5、爱国文人,民族气节赵铁山先生一生最值得称道的是他不屈的民族气节。
铁山先生生前就非常仰慕傅山先生的人品和气节,他在与友人游屈涠山访青主先生遗迹后所写《傅青主遗墨跋》中,热情洋溢地赞许傅山先生的气节,可与苏东坡相辉映。
九一八事变后,国破家亡,百姓遭殃。
此时,忧国忧民的铁山先生在他的日记里用四言诗的形式抒发了内心的呐喊:'中国今日,唯你与我,今日中国,亦为你我,我即是你,你即是我,以我保你,以你保我。
你我不分,中国一人。
中国有人,中国共存。
'铁山先生把包括自己在内的民众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他呼吁中国人民只有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才能抵御侵略者。
铁山先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中国文人,也是一个有国格血性的中国文人,也正是这种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成就了他一生的高风亮节。
6、愤然而拒,诈死避扰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向我华北地区大举进攻,同年11月,太谷即将沦陷。
天上日本人的飞机狂轰乱炸,地上逃难的百姓四处逃散,店铺关门,兵荒马乱,一场灾难降临了。
这时,太谷商会的戴全斌(后为伪维持会长)找到了铁山先生,说:'日本人占领太谷,大势已去,劝先生还是跟商会的同仁一起迎接日本人吧。
'铁山先生听了严辞拒绝。
待戴全斌走后,当即将全家人疏散四方,他自己也与友人武尧卿一道避难于太谷城外15里的东山底村。
不久转避候成村武仁甫家暂居。
太谷陷落后,日本人组织维持会,欲请德高望重的赵铁山先生出任维持会长,企图利用先生的声望,强化统治,被赵铁山严词拒绝:'我老迈赢弱,又恨不能投笔从戎、抗击日寇,告诉你,铁山誓不与侵略者共戴天日'。
不久,赵家在太谷东城的棉布庄'静丰得'被日军炮弹击中,墙倒屋塌,铺面前院毁于一场大火,财物被洗劫一空,并传出铁山先生在炮火中炸死的消息。
为了避免日本人的纠缠,铁山先生将错就错,以讹传讹,指使身边的人对外声言铁山先生已在大火中殉难,加之在侯城密避,市人和多数家人都不知实情,对铁山的死讯皆信以为真。
赵铁山先生殉难的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了西安,社会各界为了唤起民众抗日救亡,组织了'赵铁山、张鹤峰、陈芷庄三先生殉国纪念会',蒋介石、冯玉祥都送了花圈致哀。
追悼会还出了会刊'赵铁山先生小传'。
尔后,又被转载于抗日进步刊物《革命人物》第七集上。
这篇小传系刘永德先生所写,文章慷慨陈词,赞扬了铁山先生精湛的书法和崇高的气节。
西安开追悼会的消息又传回了太谷,铁山笑着对家人说:'昔明帝以为洪承涛殉国,曾隆重致祭,不料洪投降了清朝。
今**之活祭,要比洪承涛强多了,我没投降日本人嘛!'7、重回旧地,隐居终老铁山先生在侯城避难,安然无恙,待情况稍见安稳,于一个傍晚微服改装,悄悄迁回'静丰得'后院隐居。
'静丰得'前院的东街铺面,在炮火中倒塌,残门断窗用砖头堵死,在外人看来已经是一堆无人居住的残垣废墟。
'静丰德'后院有一个小门与后街暗巷相通,可以出入,就连当地人也不知道这个出口,日本人就更不易发觉了。
铁山先生化装回城后就住在'静丰德'后院里,他于居室门上自拟一副对联,'不死且消闲岁月,藏峰犹避旧名声',过起了与日寇不共戴天的隐士生涯,整整八年一直隐姓埋名,誓死不见日本人。
他每日洗砚磨墨,笔耕不辍,执著地在书法艺术的大海里遨游,追求着新的突破,攀登着新的高峰,其书法渐入完美的境界。
可惜赵铁山先生最终没能看到抗日战争的胜利,由于不胜国破家亡之痛,积愤成疾,罹患食道癌,于黎明前的黑暗中(1945年五月二十九日)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九岁。
三、为孙中山先生撰写挽联1925年,孙中山先生因病于北京辞世。
山西太谷铭贤中学名誉校长孔祥熙请同邑赵铁山以铭贤中学之名义撰写了一幅挽联。
铁山先生用隶书写正文,用魏楷落款,整篇长联写的工整沉稳,雄浑有力,成为一件非常精湛的书法艺术作品。
当这幅长达124字的挽联在孙中山先生公祭大会悬出之后,震动了京都书壇。
著名书法家康有为观看后赞道:'大江以北,无出其右。
'1926年,赵铁山先生的书法作品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书法展览会上被评为华北第一名。
在当时曾有'南吴北赵'之说,南吴指书画大师吴昌硕,北赵指的就是三晋书法名家赵铁山。
四、赵铁山书法艺术的三个阶段赵铁山是崇碑的书家。
他的书法发展轨迹,从十岁开始跟随梁一斋练习楷书开始到去世共经历了六十余年的时间。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十岁到三十岁:在这期间,赵铁山的书法由接受启蒙而逐步渐臻成熟,楷书根基已十分牢固,尤其精于小楷。
此时,他开始广泛涉猎历代名家碑版,如《皇甫诞碑》、《华山庙碑》、《夏承碑》、《曹全碑》、《郑文公碑》等诸多历史名碑版。
第二阶段:1907年到1926年,即赵铁山三十一岁到五十岁。
在这一时期内,赵铁山的魏楷、汉隶、小篆都在古人的基础上焕发出了新意。
书法作品尤其以欧体、魏碑两种书全较多。
隶书已由汉隶诸多名碑中凝炼出自己的面目,结体精美,笔力沉稳,随心所书作品,都有很高的意境。
赵铁山在书法方面的名气也更加为时人所熟知。
第三阶段:1927年到1945年,即五十一岁到六十九岁。
冶百家于一炉,四体皆精,心手双畅。
在这一时期,由于生活原因,赵铁山从五十一岁开始自拟《卖字定价》,形式分为匾额、楹联、横披、中幅、册页、手卷、碑额、墓志等,书体有缪篆、古籀、秦篆、隶书、楷书、行书等。
六十岁以前,书写墓志、碑额较多,日常应酬作品也很多,时常是踵足盈门。
六十岁以后,赵铁山题跋居多,如跋王觉斯画、跋傅青主遗墨、跋宋岳珂书米海岳砚史墨迹、跋金农画梅等,大都是书文双壁的珍品。
赵铁山以碑化帖,笔法以端正、方整之中别生韵致,凝练之中更见神采。
以他高深的学识修养,宽博的书路,独特的风格,进入人书俱老的化境。
这三个阶段是赵铁山攀登书法艺术高峰的三个阶段。
'天纵'加上他自己后天的努力,也印证了塾师梁一斋老夫子的慧眼。
五、赵铁山的书法成就1、融汇百家,自成风格的隶变秦代赵铁山的隶书承袭了清代的风尚,先从《礼器碑》入手,并且他自己所临习的版本都装订成册,标明临习的遍数,最后还要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
赵铁山深得《礼器碑》逆勒瘦挺、圆劲疏秀的要旨,并且广泛临习汉隶诸多有代表性的名碑刻,如《曹全碑》、《史晨碑》、《张迁碑》、《史晨碑》、《乙瑛碑》、《嘉平石经碑》、《石门颂碑》等,集各家之所长于一身。
在字的造型、体势、气韵、布白各方面都突出了自己的个性。
出入变化,纯熟于心而自然发于笔端。
既能纯守一家,又能汲取诸家所长,变化极多而又处于自然。
赵铁山隶书的变化不下十种,每一种变化都有足够的份量。
这充分使我们认识到,多彩多姿的汉隶是我国书法史上一座绚丽的艺术宝库。
赵铁山书写隶书,能够做到随心所欲的变化,足可以看到他对汉隶书法艺术的积累之深。
2、美如碧玉的小楷赵铁山的楷书,从欧阳询《醴泉铭》、《皇甫诞碑》入手,心追手摩,深得欧阳询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力险劲,结构独异的真髓。
代表作有《太谷县旧志辑略》、《曹君子言墓志铭》、《旧铁书续干文》、《元配温宜人权厝志》、《成都夏君勉吾墓志铭》等。
《元配温宜人权厝志》是赵铁山拟何绍基笔意的作品,作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
作品无论从点画、结体、用笔等诸多方面分析,都可以看出赵铁山对何绍基笔法的用功领悟之深,可谓入木三分。
赵铁山从十九岁时开始学习魏碑,用功最勤的有《郑文公碑》、《崔敬邕墓志》、《张黑女墓志》等。
他致力于北碑书法艺术的研究,深受清道光以后碑学之风兴起的影响,上溯汉魏。
他临池之功的用意也颇深,对阮元、包世臣、康有为、杨守敬等人的碑学论述都仔细研读,将他们的论述求证于自己的笔底,并进一步生发出自己的见解,取名家之所长而揉为一体,呈现别具一格的魏碑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