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白细胞血液在临床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去除白细胞输血及其临床意义

去除白细胞输血及其临床意义

技术分类
根据去除方法的不同,可 分为过滤法、离心法、吸 附法和混合法等。
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应用范围
去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在输血免疫抑 制患者、器官移植受者和新生儿等高危人群中。
技术改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白细胞去除率更高、操作更简便、 成本更低廉的去除白细胞输血技术正在研发中。
临床效果
3
拓展到其他治疗领域
将去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应用于其他治疗领域,如 干细胞治疗、免疫治疗等,开拓新的治疗途径。
对相关领域的影响和贡献
促进相关技术创新
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如分离技术、检测技术等,促进相关 产业的发展。
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通过推广和应用去除白细胞输血技术,提高医疗质量和输血安全性 ,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
为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去除白细胞输血技术被提出。
临床需求
随着临床用血量的增加,去除白细胞输血技术满足了临床对安全输 血的需求。
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流程
01
02
03
原理
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 血液中的白细胞,减少异 体免疫反应和输血传播疾 病的风险。
流程
采集全血或成分血,经过 白细胞去除处理,再进行 储存和输注。
除过程,确保输血安全。
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
03
制定更加严格的白细胞去除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确保技
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临床应用前景和拓展领域
1 2
扩大适用人群
将去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应用于更多适应症的患者 ,如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提高治疗效果。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去除 白细胞输血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输血悬浮红细胞和去白细胞的区别

输血悬浮红细胞和去白细胞的区别

输血悬浮红细胞和去白细胞的区别输血是一项常见的医疗措施,通常用于补充体内缺乏的血液成分。

在输血过程中,悬浮红细胞和去白细胞是两种常见的血液成分。

尽管二者都起到补充血液功能,但它们在特性和应用方面存在一些区别。

输血悬浮红细胞悬浮红细胞是指从供血者的血液中分离出的红细胞成分。

这些红细胞经过特殊处理后,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存储并输血给需要补充红细胞的患者。

输血悬浮红细胞具有以下特点:1.氧气输送:悬浮红细胞是红细胞浓缩液,主要用于输送氧气到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以维持正常的氧合。

2.底物运输:悬浮红细胞中还含有透明质酸酶、GSH-Px、SOD等多种生物酶,具有辅助维持清除自由基、修复组织损伤等功能。

3.避免输血反应:在悬浮红细胞制备过程中,多采用细胞洗涤技术,可以去除血浆成分、白细胞等潜在致敏物质,以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成功进行输血悬浮红细胞的关键是确保供血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血液相容性。

这包括ABO血型和Rh因子血型的匹配,以减少输血反应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去白细胞去白细胞指的是在输血悬浮红细胞的制备过程中,通过特殊技术去除血浆中的白细胞成分。

白细胞在输血过程中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包括输血相关的过敏反应、发热、过敏性休克等,因此去除白细胞的步骤非常关键。

以下是去白细胞的特点:1.减少过敏反应:白细胞通常是导致输血过敏反应的一种主要因素。

通过去除白细胞,可以降低过敏反应的风险,并提高输血安全性。

2.延长保存时间:白细胞在储存过程中会释放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导致潜在的损伤和血液成分的降解。

去除白细胞可以延长血液成分的保存时间,提高悬浮红细胞的质量。

3.防止感染传播:白细胞是细菌、病毒等感染性疾病传播的主要代理人之一。

去除白细胞可以减少潜在感染的风险,保护输血受血者免受感染。

有时在局部需要增强免疫功能的情况下,医生可能选择留高白细胞的血制品。

这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并权衡潜在的风险和益处。

总结总的来说,输血悬浮红细胞和去白细胞在输血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应用。

去除白细胞输血

去除白细胞输血

溶血反应
在去除白细胞的过程中,如果处理不 当,可能会导致红细胞损伤,引发溶 血反应。
注意事项与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严格筛选血液来源
确保血液来源安全可靠,避免 使用不合格的血液制品。
加强设备维护
定期对过滤器等设备进行检查 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严密监测输血过程
在输血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 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
为是安全有效的输血方法。
03
去除白细胞输血的优势与风险
优势
减少输血反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去除白细胞可以降低因 白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
如发热、过敏等。
降低感染风险
去除白细胞可以降低输 血后感染的风险,特别 是对于免疫系统较弱的
患者。
提高输血效果
去除白细胞可以去除不 适合患者的白细胞,使 输血更加个性化,提高
输血效果。
降低感染风险
去除白细胞可减少输血传播性疾病 (如HIV、肝炎等)的风险,降低感 染风险。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一位急性白血病患者需要进行多次输血治疗,由于免疫功能 低下,容易产生输血不良反应。采用去除白细胞输血后,患 者未出现发热、过敏等不良反应,治疗效果显著。
案例二
一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为预防 免疫排斥反应,采用去除白细胞输血。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未出现严重的免疫排斥反应。
应。
加强患者教育
告知患者在输血后注意事项, 如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04
去除白细胞输血的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范围
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适用于特定患者群体
去除白细胞输血可降低因免疫反应引 起的发热、过敏等不良反应,提高输 血安全性。

白细胞去除的原理及应用

白细胞去除的原理及应用

⽩细胞去除的原理及应⽤⼀、引⾔⽩细胞是⾎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体免疫系统中发挥着⾄关重要的作⽤。

然⽽,在某些情况下,如输⾎、⾎液透析或某些特定的医疗过程中,去除⽩细胞可能是必要的。

本⽂将详细探讨⽩细胞去除的原理、⽅法以及其在医疗实践中的应⽤。

⼆、⽩细胞去除的原理⽩细胞去除的原理主要基于⾎液成分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常⽤的⽩细胞去除⽅法包括离⼼法、过滤法和免疫吸附法等。

1.离⼼法:离⼼法是⼀种基于⾎液成分密度差异的原理进⾏⽩细胞去除的⽅法。

通过调整离⼼机的转速和时间,可以将⽩细胞与其他⾎液成分分离,从⽽达到去除⽩细胞的⽬的。

2.过滤法:过滤法是通过特定的过滤材料来去除⽩细胞。

这些过滤材料通常具有特殊的孔径和表⾯性质,能够捕获并去除⽩细胞,⽽允许红细胞和⾎浆等成分通过。

3.免疫吸附法:免疫吸附法利⽤特定的抗体与⽩细胞表⾯的抗原结合,从⽽实现⽩细胞的去除。

这种⽅法具有较⾼的特异性和选择性,可以精确地去除⽬标⽩细胞。

三、⽩细胞去除在医疗实践中的应⽤1.输⾎:在输⾎过程中,去除⽩细胞可以降低输⾎反应的⻛险,如输⾎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等。

通过去除⽩细胞,可以减少免疫原性物质的输⼊,从⽽降低免疫反应的发⽣。

2.⾎液透析:在⾎液透析过程中,去除⽩细胞有助于减少透析器内的炎症反应和凝⾎反应。

这有助于提⾼透析效果,延⻓透析器的使⽤寿命。

3.癌症治疗:在某些癌症治疗过程中,如⻣髓移植或化疗等,去除⽩细胞可以降低治疗过程中的副作⽤和并发症。

通过去除⽩细胞,可以减少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和炎症反应,从⽽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提⾼治疗效果。

四、结论⽩细胞去除技术在医疗实践中具有⼴泛的应⽤价值。

通过了解⽩细胞去除的原理和⽅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这⼀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然⽽,也需要注意到,⽩细胞去除并⾮适⽤于所有情况,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疗需求进⾏决策。

五、展望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细胞去除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去除白细胞在我院临床输血中的应用现状

去除白细胞在我院临床输血中的应用现状
安全性 ;
1 诊断标准 - 3
参 照文献p 下列症状之一 : 温升高 l , 唷 体  ̄ 明显畏寒 , C 肉眼可见 皮疹 , 血压下降 , 闷和呼吸 困难 、 胸 呕吐 、 过敏性休克 等症状则认 为
输血反应 。 1 血液检测 . 4
摘 要 : 的 探 讨 应 用 白 细 胞 过 滤 器 对 全 血 或 S GN ( 化 钠 一 嘌 呤 一葡 萄 糖一甘 露 醇 ) 目 A [氯 腺 悬浮 红 细 胞 进 行 白细 胞 去 除 , 比较 白 细 胞 去 除 前 后 血
液 的质 量 及 临床 应 用现 状 . 防非 溶 血 性 输 血反 应 。方 法 将 全 血或 悬 浮红 细 胞使 用 白 细胞 过 滤 器去 除 白细 胞 , 预 比较 去 除 白细 胞 组 与 未去 除 白 细 胞 组 发 生的 临床 非 溶 血 性 输 血 反 应 率 。 结 果 在 4 0 全 血 或 悬 浮 红 细 胞 中 白 细 胞 去 除 率 > (92 % ̄ 94%) 红 细 胞 回 收 率 > O 0 ml 9 9 .6 9 .1 , 9% (09%-23%)血 红 蛋 白回 收 率> 9 9 . %- 98%) 血 小板 去 除 率> 8 3 .1 -98%) 9 . ' .2 , 7 - 9 9 %(96 , . 2 . 4 ” 9 3 %(81%' .9 ~非 溶 血 性 输 血 反 应 发 生 率 为 03 %, 未 去 3 .5 较 白 细胞 组 发 生 的 非溶 血 性 输 血 反 应 发 生 率 41 .%明 显 降低 . 两者 比较 差 异 有 显 著, (< .1。 论 经 过 去 除 白 细胞 的血 液 成 分 制 品 能 显著 降 低 P P 001 结 z k
液。 1 方法 . 2

浅述滤除白细胞输血的功效

浅述滤除白细胞输血的功效

浅述滤除白细胞输血的功效患者在输血过程中除了可能发生过敏反应、溶血反应、发热反应,还可能会发生循环超负荷、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出血倾向等特殊的输血并发症[1]。

其中含白细胞的血液输注是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

20世纪70年代报道用离心法去白细胞以减少输血副作用后,去白细胞也逐渐常规应用于制备各种血液制品,去白细胞的红细胞和血小板在欧美国家广泛应用。

近年来去白细胞输血普遍应用于国内临床,其功效已得到国内外输血界的公认。

1.预防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人们关注的输血后白细胞引起的免疫效应中,最常见的是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以往认为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是由同种免疫引起,即由受者血中的白细胞抗体和输入的白细胞相作用而产生的,所以离心法或滤器去白细胞法是预防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重要措施。

近来对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病理生理特性研究发现,血小板输注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主要与血小板保存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物质如组胺、脂质、补体裂解成分和多种细胞因子有关。

这些活性物质在红细胞和血小板制品中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增加,并且有临床资料证实其时间越长,发热反应的发生率越高。

白细胞来源的与发热反应有关的细胞因子包括IL-l、IL-6、TNF-α、IL-8和MCP-1等均已了解清楚。

研究发现,在见到发热反应的血小板制品中IL-1、IL-6、TNF-α的值增高,而且随着保存时间增加其值越高,相应发热反应率也升高。

实验研究发现,在保存前去除白细胞,即使保存时间增加,制剂中细胞因子浓度也不增高。

因此强调保存前,也就是在采集后就去除白细胞>1㏒10,对预防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有效。

2.降低传播白细胞相类传染性病原体(CMV、HTLV-Ⅰ/Ⅱ)的危险性巨细胞病态(CMV)是一种以免疫不全患者为侵袭目标,引起间质性肺炎、肝炎、脉络膜视网膜炎、胃肠炎等致死性脏器障碍的病态,以往未感染CMV的免疫功能不全患者也可以通过输入CMV阳性血液内白细胞而引起感染。

去白细胞>2㏒10,可预防CMV等病毒输血传播。

洗涤红细胞与去白细胞的红细胞区别

洗涤红细胞与去白细胞的红细胞区别

洗涤红细胞与去白细胞的红细胞区别洗涤红细胞与去白细胞的红细胞是实验室研究中常用的两种细胞处理方法。

它们之间存在一些显著的区别,下面将详细介绍。

1.定义与原理洗涤红细胞是指通过多次离心沉淀和溶解去除其中的血浆和细胞外物质,最终得到纯净的红细胞。

该方法主要用于临床实验室进行红细胞相关的研究。

通过洗涤过程,红细胞的外表面吸附的血浆蛋白、血型抗原和抗体等物质可被去除,从而减少实验结果的干扰。

去白细胞的红细胞则是在洗涤基础上进一步处理的产物。

除了去除血浆和细胞外物质,去白细胞的红细胞还通过特定的处理方法去除红细胞中残留的白细胞。

去白细胞的红细胞主要用于临床输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等领域,以避免外源性白细胞引起的不良反应。

2.处理过程洗涤红细胞的制备过程相对简单。

首先,将新鲜的全血样本在适当的温度下离心,分离出红细胞。

接下来,将红细胞与合适的缓冲溶液混合,然后进行离心,将上清液去除。

重复这一过程多次,直至溶液的清晰度满足要求,最终得到洗涤后的红细胞。

在洗涤红细胞的基础上,制备去白细胞的红细胞需要进一步处理。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添加特殊的化学试剂,使白细胞在离心的过程中沉淀下来。

通过将上清液取出,去除其中的白细胞,然后再次洗涤红细胞,即可得到去白细胞的红细胞。

3.应用领域洗涤红细胞主要应用于临床实验室的科研工作。

在血液学、免疫学等领域的一些实验中,如血型鉴定、免疫吸附等,需要纯净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洗涤红细胞可以去除一些杂质,减小实验结果的误差。

去白细胞的红细胞广泛应用于临床输血、骨髓移植等领域。

白细胞在输血或移植过程中,可能引起患者的免疫反应或导致移植后免疫排斥的发生。

通过去除红细胞中的白细胞,可以降低这些不良反应的风险。

4.存储和注意事项洗涤红细胞和去白细胞的红细胞都需要在适当的条件下存储。

通常情况下,它们需要在低温(2-8℃)下保存,以保持其稳定性和功能完整性。

在进行洗涤红细胞和去白细胞的红细胞处理时,需要注意无菌操作,以避免细菌污染和外源性细胞的影响。

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作用

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作用

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作用白细胞和红细胞是人体血液中的两种主要细胞类型,它们在免疫系统和氧运输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某些情况下,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可以带来一定的益处。

本文将探讨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作用和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应用。

1. 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原因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治疗特定的疾病或减轻病情。

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是指从捐献者血液中分离出的白细胞和红细胞的混合物。

以下是一些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原因:1.1 避免或减轻过敏反应某些人对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中的白细胞成分敏感,可能出现过敏反应。

通过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可以减少过敏反应的风险,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性。

1.2 减少移植排斥反应在器官移植过程中,白细胞可以引发移植排斥反应。

为了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输送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可以降低免疫反应并增加移植器官的存活率。

1.3 其他病理情况某些疾病和病理情况,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白血病等,可能需要通过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来调节免疫系统和治疗疾病。

2. 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作用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可以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发挥重要作用:2.1 免疫调节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中的白细胞成分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通过减少或增加特定免疫细胞的数量来改变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

这种调节作用可以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起到关键作用。

2.2 免疫抑制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中的白细胞成分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降低免疫反应的强度。

这对于减少移植排斥反应和治疗某些免疫相关疾病非常重要。

2.3 减少过敏反应对于对白细胞成分过敏的人来说,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可以大大降低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保证患者的安全。

3. 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应用除了上述提到的情况,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在一些特殊的应用中也具有重要意义:3.1 红细胞输血在输血过程中,某些特定的患者可能需要通过输送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来避免或减轻过敏反应,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去白细胞血液在临床中的应用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输血科哈尔滨 150001)
【摘要】目的:应用各种去除白细胞的方法去除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从而预防和减轻输血不良反应,是现代输血的发展趋势。

方法:随机抽取100例使用去白细胞血液制品的不同疾病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样例次、相同疾病使用未去白细胞血液制品的病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发生输血反应情况。

结果:观察组100例发生输血反应1例,反应率1% ,对照组100例发生输血反应11例,反应率1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 99. 99% ,红细胞回收率> 93. 4% ,完全去除血液中的微小凝块和微聚物体。

另外,利用血液辐照仪对血液制品进行γ射线辐照,灭活血液中的淋巴细胞,也可减轻受血者的输血反应,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1.3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判断:在输入血液或血液某种成分的过程,或输血结束1~2 h内,体温升高1℃以上,以发热、寒战为主,重度反应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荨麻疹等症状。

1.4统计方法所得数据用spss 16.0 统计软件处理。

2 结果
观察组100例患者发生输血反应1例,反应率1% ;对照组100例发生输血反应11例,反应率11%,两组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 01)见附表
3 讨论
输血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必要手段之一,但输注含有白细胞的血液制品常常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主要原因是受血者机体产生的白细胞抗体,再次遭遇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时,受者抗体与供者的白细胞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刺激内源性致热源从供者白细胞中释放,引起发热反应。

据统计临床发生率在10.2%~41%,发生率的高低与输入的白细胞含量相关[2]。

有研究证明,若一次输入的血液或血液成分中白细胞含量低于5×109 /l,就能有效地防止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因此,输血前去除供血者血液中的白细胞,是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行之有效的方法[4]。

本研究中对照组输血时未应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其输血后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1%,远高于观察组。

附表两组患者输血反应情况比较
同时,采用去除白细胞输血可以防止异体免疫反应,降低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预防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减少输血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免疫功能异常、器官再灌损伤,延缓器官移植排异反应,以及增加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同时除去了某些病毒,如hiv、cmv、hilv21、禽流感、疯牛病的载体,能有效降低病毒传播风险[4]。

另外,有学者[4]研究发现,接受去除白细胞的同种输血病人比不去除白细胞的术后感染率减少9/10, 可能与受血者输入白细胞引起自身细胞活性抑制有关。

据王军等报道[5,6],白细胞过滤器在体外循环能有效保护肺功能,心肌再灌注损伤方面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目前,国内外都在积极推广去除白细胞输血。

[7]法国从1998年以来对浓缩红细胞、浓缩血小板两种血液成分有计划地去除白细胞,为了预防疯牛病经血传播,美国也采取普遍性去除白细胞输血,欧美发达国家的输血规范中,要求血液中心发送的临床用血制品残留的白细胞量应<5×106 /u(每u为450 ml全血)。

日本血液中心采用γ射线辐照血液或血液成分,以达到杀灭免疫活性淋巴细胞。

我国目前很多城市,如北京、重庆、上海、南京、无锡等地采供血机构多采用白细胞过滤器滤过血液中的白细胞,我院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等一些医院还开展辐照技术,临床使用经辐照处理过的血液成分。

刘景汉[8]等认为,去白细胞输血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还提出了去白细胞输血显著地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和非手术并发症、院内感染发生率、术后死亡率, 从而有效地优化了临床治疗, 提高了临床整体医疗质量,因此,应大力推广使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及血液成分。

参考文献
[1]赵树铭,林武存,刘景汉. 白细胞去除及临床应用进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2 ,10 :478-482.
[2]于洋,刘景汉,欧阳锡林,等. 白细胞过滤器预防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观察及效果评价[j]. 中国输血杂志, 2003,16 (3) : 180.
[3]熊志高,罗贤瑞,李鸣. 去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质量探讨
[j]. 中国输血杂志, 2005, 18 (2) : 130.
[4]方晓蕾,去白细胞输血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5 ,26(6).
[5]王军, 徐志云, 张宝仁, 等. 白细胞过滤器保护肺功能的实验研究[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1, 26 (4) :267- 269.
[6]王军, 徐志云, 王志农, 等. 滤除wbc 含心肌保护液对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00, 7(3): 145- 148.
[7]郭永芳.去除白细胞输血能降低输血反应.实用医技杂志,2007,14(6):741-742.
[8]刘景汉,韩玮,董军,等.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对提高医疗质量的作用[j].中国医师杂志,2004,6(1):39-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