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气候特征
西安近63年气候变化特征综合分析_金丽娜

0.11 0.17 0.15 0.54 0.26 0.96 -6.95 -36.77 -6.19 -45.35
1.95 0.56 0.91 1.24 1.21 -27.83 24.38 -5.44 7.63 -1.17
1.57 1.14 1.20 0.59 1.03 -7.06 -27.17 23.74 -5.96 -21.65
1951—2013年 西 安 年 平 均 气 温 为 13.9 ℃, 气候 倾 向 率 为 0.36 ℃/10a, 以 升 温 趋 势 为 主,
收 稿 日 期 :2013-11-04 作者简介:金丽娜 (1981—),女,陕西西安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气候变化研究。 基金项目:陕西省气象局2012年度重点项目 (2012Z-15) 资助
年代
1951—1960 1961—1970 1971—1980 1981—1990 1991—2000 2001—2010 2011—2013
气 温/℃
降 水/mm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全年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全年
-1.24 -0.62 -0.78 -0.97 -0.69 -6.14 69.32 -18.49 5.12 55.35
表 2 1951—2013 年 西 安 气 温 和 降 水 的 季 节 变 率
季节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气温变率/ (℃/10a) 0.58 0.22 0.33 0.45
降水变率/ (mm/10a) -5.16 -1.35 -3.90 -0.18
西安气候 变 化 表 现 出 明 显 的 “季 节 不 均 衡” 的特点;春季明显为旱季,降水的减少不利于林 木生长、增大了森林火险等14 (3)
西安海拔高度

西安海拔高度介绍西安是中国陕西省的省会和四大古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作为西安地理特点之一,本文将重点介绍西安的海拔高度。
西安的位置和海拔高度西安位于中国的中部,位于黄土高原南端的渭河岸边,坐落在秦岭山脉支脉北麓。
西安的海拔高度相对较高,平均海拔高度为400米以上。
秦岭山脉西安的海拔高度与其所在地秦岭山脉密切相关。
秦岭山脉是中国重要的山脉之一,横贯陕西省,其北麓正是西安的所在地。
秦岭山脉海拔高度逐渐增加,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升高,形成了西安地区相对较高的海拔高度。
西安市海拔分布西安市内的海拔高度有一定的差异,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中部平原区:西安市的中部地区主要分布在渭河和长安河两岸的平原区域,海拔高度相对较低,平均海拔高度约在350米左右。
2.南部山地区:西安市的南部地区是秦岭山脉的主要分布地,海拔高度较高,尤其是靠近山脉的地方海拔高度可达1000米以上。
3.西北高原区:西安市的西北部分布着一片高原区域,海拔相对较高,平均海拔高度在800米左右。
4.西南低山区:西安市的西南部分布着一些低山区域,海拔高度稍高,平均海拔高度在500米左右。
西安的气候特点西安的海拔高度对其气候特点产生了一定影响。
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西安的气温、降水和季节变化都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一般来说,西安的气温相对较低,冬季寒冷而夏季炎热,昼夜温差较大。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为干燥。
西安海拔高度的影响西安的海拔高度对城市的发展、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都有一定的影响。
1.空气质量:由于海拔高度的相对较高,西安的空气相对较干净,空气质量较好,适宜居住和旅游。
2.农业发展:西安地区海拔高度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生活方式:香气高强度的锻炼和户外活动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正好可以迎合市民健康养生的需求。
4.旅游资源:西安的高海拔地区有许多自然风景区,如秦岭山脉等,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
西安地理概况

西安Edited by CHENG.DA.XIA ※初识西安别名:长安、镐京、大京、西京等行政区域类别:地级市所属地区:中国西北地区陕西省下辖地区:11个市辖区、2个县政府驻地:西安市未央区凤城八路未央广场电话区号:029邮政编码:710000地理位置:关中平原中部面积:10752平方公里人口:1000.37万人(2018年)方言:关中语言-西安话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著名景点:兵马俑、钟鼓楼、大雁塔、小雁塔、秦岭、大明宫、未央宫等机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火车站:西安站、西安北站、西安南站等车牌代码:陕A、陕U高等学府:西安交大、西北工大、西电等市花:石榴花市树:国槐地区生产总值:8346.86亿元(2018)比较:佛山地区生产总值:9500亿元(2017)人均生产总值:85114元(2018)比较:佛山人均生产总值:124722元(2017)建成区面积:700.27平方公里(2018)国际友好城市:33个※自然地理西安市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107.40度~109.49度和北纬33.42度~34.45度之间,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邻秦岭。
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区、杨凌区和三原、泾阳、兴平、武功、扶风、富平等县(市)相邻。
辖境东西长约204公里,南北宽约116公里。
截至2016年,西安面积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66平方公里。
(1)地形地貌:西安市的地质构造兼跨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
距今约1.3亿年前燕山运动时期产生横跨境内的秦岭北麓大断裂,自距今约3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以来,大断裂以南秦岭地槽褶皱带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山体北仰南俯剧烈降升,造就秦岭山脉。
与此同时,大断裂以北属于华北地台的渭河断陷继续沉降,在风积黄土覆盖和渭河冲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陕西各地区地理气候

陕西各地区地理气候西安:西安市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面积9983平方公里。
秦岭山脉横旦于西安以南,山脊海拔2000-2800米,是我国地理上北方与南方的重要分界。
西安以北,陕甘黄土高原边,由梁山、黄龙山、药王山、陇山组成的北山山系,与秦岭山脉遥相对应,共同构成环绕关中平原的自然屏障。
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横贯关中平原。
关中平原由渭河及其众多支流冲积形成,因而又称渭河平原。
它西起宝鸡,东到黄河,号称“八百里秦川”。
西安气候西安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市区年平均温度13.3C,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0.9C,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4C,全年无霜期232天,降水量偏少,主要集中在夏季,春暖花开的3-5月和秋高气爽的9-11月是到西安旅游的最佳季节。
铜川市:铜川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炙热,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年均气温8.9--12.3℃,年均降水量555.8--709.3毫米。
每年的春夏之交与夏秋之交为铜川旅游的最佳时段,届时阳光明媚、暖风送爽,令人怡然。
宝鸡:宝鸡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全年的气候变化受制于季风环流,冷暖干湿四季分明。
冬季天气干冷少雪,夏季炎热干燥和温热多雨交替出现,春季升温迅速而气候多变,秋季降温快多连阴雨。
光、热、水资源较丰,年日照时数1860~2250小时,年平均气温7.6℃~12.9℃,最冷月元月平均气温在-0.8℃~-4.7℃之间,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19℃~26℃。
年极端最低气温-29.8℃,1991年12月28日出现在太白县;年极端最高气温42.7℃,1966年6月19日出现于扶风县。
川塬地区多年平均无霜期209~220天。
年降水量590~1000.,号称“关中水龙头”。
7、8、9三个月降水集中,占全年降水的50%左右。
年平均湿润指数扶风、眉县、岐山、凤翔为0.70~0.73,陇县、千阳、凤县在0.76~0.79,宝鸡市区及陈仓区为0.83上下,麟游、太白植被较好,湿润指数达0.87~1.07。
西安气象资料

地面沉降是西安较为突出的地质灾害之一。
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较长,波及范围广,并具有独特的活动特征。
地面沉降的持续发展还加剧了西安地裂缝的活动,给西安市的市政设施及城市建设造成很大危害,因此有效地控制地面沉降已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本图主要反映1959—1995年西安市地面沉降的分布范围和空间变化规律,以及1982—1992年平均沉降速率的分布特征(南郊八里村附近采用1988—1992年平均沉降速率)。
地面沉降特征:西安市的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城区和近郊区。
从1959年开始大范围的水准测量以来,截止1995年,累积沉降量超过200mm的范围。
西起鱼化寨,东到纺织城,南抵三爻村,北至辛家庙,面积为145.5km2。
在西安沉降区内,11条地裂缝呈NNE向展布,把沉降区分割成同走向的条块体,使地面沉降水平方向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地面沉降区总体形态呈椭圆形,所形成的各个沉降漏斗水平扩展多限于两条地裂缝之间,形成了一系列NNE走向平面形态呈狭长的椭圆形沉降槽,其长轴方向与地裂缝走向基本一致。
沉降槽一般是北深南浅,地裂缝南侧沉降量大,形成地形变陡变带,地形上多呈陡坎或陡坡。
地面沉降的强度表现在累积沉降量与沉降速率大小上。
多年监测资料表明,地面沉降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总体规律是:累计沉降量在西安市东南郊较大,西北郊较小。
沉降区内形成了7个沉降槽,中心分别位于北郊的辛家庙、西安交通大学、沙坡村、南郊的大雁塔什字、东八里村和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城郊大部分地区(除城区西北角外)累积沉降量均超过了600 mm ,有41 km2的地区超过了1000mm,东八里村、大雁塔什字、沙坡村、胡家庙沉降中心超过了2000 mm,其中东八里村地段达到2322 mm。
地面沉降强度的另一个指标是沉降速率。
沉降速率超过100 mm/a的地区大约8.5km2,分布在东八里村、省军区、大雁塔什字、沙坡村、胡家庙附近,与沉降中心基本吻合。
沉降速率在50—100 mm/a的地区约42.5km2,主要分布在西安市南郊、东郊及城区范围内,而西安市北郊、西郊及东郊纺织城地区沉降速率均小于50 mm/a。
《2024年西安市大气污染气象条件分析及空气质量预报方法研究》范文

《西安市大气污染气象条件分析及空气质量预报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问题逐渐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西安市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分析西安市大气污染的气象条件,并探讨空气质量预报的方法,以期为改善西安市的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二、西安市大气污染气象条件分析(一)气候背景及污染特征西安市位于内陆地区,气候干燥,四季分明。
由于地形、气象条件及工业生产等多重因素影响,西安市的大气污染主要表现为颗粒物(PM10、PM2.5)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超标。
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建筑扬尘等。
(二)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的扩散和传输具有重要影响。
风速、风向、温度、湿度等气象因素均会影响污染物的扩散和浓度。
例如,静风、逆温等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容易形成重污染天气。
因此,分析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对于预测和防治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三、空气质量预报方法研究(一)现有预报方法概述目前,空气质量预报主要依据气象预报数据、污染源排放数据及大气扩散模型等。
常用的预报方法包括数值预报模型、统计预报模型及两者的结合应用。
其中,数值预报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大气污染的扩散过程,而统计预报模型则根据历史数据对未来空气质量进行预测。
(二)新方法探索与应用1. 多源数据融合技术:通过融合气象数据、排放数据、卫星遥感数据等多源数据,提高空气质量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应用: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建立空气质量预报的智能模型,提高预报的智能化水平。
3. 区域联防联控策略:考虑到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采用区域联防联控策略,实现跨区域、多城市的空气质量联合预报和协同治理。
四、结论与展望(一)结论通过对西安市大气污染气象条件的分析及空气质量预报方法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 气象条件对西安市大气污染的扩散和传输具有重要影响,应充分考虑气象因素在空气质量预报中的作用。
西安地理考试题及答案高中

西安地理考试题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西安位于中国的哪个地理区域?A. 东部沿海地区B. 西部内陆地区C. 南部丘陵地区D. 北部高原地区答案:B2. 西安的气候类型是什么?A. 热带雨林气候B. 温带季风气候C. 地中海气候D. 极地气候答案:B3. 西安的著名历史遗迹有哪些?A. 故宫和长城B. 兵马俑和大雁塔C. 敦煌莫高窟和嘉峪关D. 乐山大佛和峨眉山答案:B4. 西安的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A. 1000米以下B. 1000-2000米C. 2000-3000米D. 3000米以上答案:B5. 下列哪个不是西安的别称?A. 长安B. 秦都C. 镐京D. 洛阳答案:D6. 西安的市花是什么?A. 牡丹B. 玫瑰C. 菊花D. 荷花答案:A7. 西安的市树是什么?A. 梧桐B. 松树C. 柳树D. 柏树答案:D8. 西安的市鸟是什么?A. 鸽子B. 燕子C. 麻雀D. 鹰答案:A9. 西安的市歌是什么?A. 《长安夜》B. 《西安之歌》C. 《长安古意》D. 《西安印象》答案:B10. 西安的市标是什么?A. 兵马俑B. 大雁塔C. 钟楼D. 城墙答案:A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西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曾是____个朝代的都城。
答案:十三12. 西安的地理坐标大致是东经108°47′,北纬34°15′,位于____省。
答案:陕西省13. 西安的地形主要由____、黄土高原和渭河平原组成。
答案:秦岭山脉14. 西安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____。
答案:寒冷干燥15. 西安的著名小吃有肉夹馍、凉皮、____等。
答案:羊肉泡馍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西安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答案:西安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陕西省省会,地处关中平原中部,东临黄河,西依秦岭,地理位置优越,历史上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价值。
《2024年西安市大气污染气象条件分析及空气质量预报方法研究》范文

《西安市大气污染气象条件分析及空气质量预报方法研究》篇一摘要:本文通过对西安市大气污染气象条件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有效的空气质量预报方法。
首先分析了西安市的地理气候特征和大气污染现状,接着讨论了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一套实用的空气质量预报方法,以期为西安市的空气质量改善和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一、引言西安市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近年来面临着严峻的大气污染问题。
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市民的身体健康和城市的发展。
因此,对西安市的大气污染气象条件进行分析,并研究有效的空气质量预报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西安市的地理气候特征与大气污染现状西安市位于中国西北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四季分明。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颗粒物(PM2.5和PM10)的超标,以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
三、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分析1. 风速与风向:风速和风向是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和输送的重要因素。
在风速较低、静风频率较高的天气条件下,污染物容易在局部地区累积,导致空气质量恶化。
2. 温度与湿度: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会影响气体的扩散和化学反应速率。
在高温、低湿的条件下,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而在低温、高湿的条件下,污染物容易在空气中凝结,不利于扩散。
3. 降水:降水对大气中的污染物有明显的清除作用。
在雨天或雪天时,污染物会随着降水而沉降,从而降低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
四、空气质量预报方法研究1. 数据收集与处理:收集历史气象数据、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以及工业排放数据等,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提取影响空气质量的关键气象因素和污染源信息。
2. 建立预报模型:根据历史数据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建立空气质量预报模型。
模型可以采用统计模型、物理模型或混合模型等方法,通过输入气象数据和污染源信息,输出未来一段时间的空气质量预报结果。
3. 模型验证与优化:通过实际观测数据对预报模型进行验证和优化,不断提高模型的预报准确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气候特征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西安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春季温暖、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多雷雨大风天气;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冬季寒冷,多雾、少雨雪。
气象要素特点:
本网站气象要素数据根据西安气象观测站1970—2009年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
1 . 气温
西安极端最高气温为42.9℃,出现在2006年6月17日;4-10月极端最低气温-1.9℃,出现在1978年10月29日。
图1 西安1970—2009年4—10月逐旬平均温度变化图 春季回暖期(4月1~30日):平均气温15.2℃,4月上、中旬常有较强降温天气,下旬温度迅速回升。
初夏少雨期(5月1日~6月20日):平均气温21.8℃,气温呈现上升趋势,但昼夜温差大。
初夏多雨期(6月21日~7月20日):气温变化比较平稳,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5~28℃,最低气温通常高于15℃。
盛夏伏旱期(7月21日~8月20日):日平均气温在24~28℃之间,日平均气温呈现缓慢下降趋势,极端最高气温35~40℃,昼夜温差9~11℃。
初秋多雨期(8月21日~10月10日):日平均气温15~24℃,随着北方冷空气的不断入侵,日平均气温呈现降低趋势。
秋季凉爽期(10月11~31日):日平均气温11~15℃,随着北方入侵冷空气的加强,日平均气温迅速降低。
2 . 降水
西安4~10月平均总降水量488.6毫米,平均总降水日数66天。
平均日降水≥25毫米的大雨日4.5天,平均日降水
≥50毫米的暴雨日约1天。
图2 西安1970—2009年4—10月逐旬平均降水量变化图
下表是西安各时段平均降水量。
表1 西安1970—2009年各时段降水量统计
3. 湿度
空气湿度对人体感觉气象环境的舒适程度有重要影响,高温高湿会使人感到闷热而不舒适。
春季回暖期(4月1~30日):平均相对湿度为64.5%,4月内各旬相对湿度分布比较均匀。
初夏少雨期(5月1日~6月20日):相对湿度6月上中旬的54%,达到全年最低值。
初夏多雨期(6月21日~7月20日):相对湿度达60~70%。
盛夏伏旱期(7月21日~8月20日):相对湿度70%,加上温度相对比较高,此时人们感觉炎热,偶尔有高温高湿的闷热天气。
西安初秋多雨期(8月21日~10月10日)与秋季凉爽期(10月11~31日),气温较盛夏有明显下降,相对湿度达74~80%。
4 . 风
西安4~10月平均风速0.7~2.6m/s,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下表是西安各时段平均风速、静风频率及主导风向。
表2 西安各时段平均风速、主导风向和静风频率
4~10月,西安主导风为东北,第二主导风为西南。
图3 西安1970-2009年风玫瑰图
(来源:陕西省气象局 责任编辑:张永) 。